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期末复习:多选题专项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
doc
2021-12-29 22:08:05
49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期末复习:多选题专项练习题汇编(有的不止两个答案!)一.多选题(共60小题)1.一个物体做直线运动,它在前2s内的平均速度是6m/s,后4s的平均速度是4m/s( )A.它前2s内一定做匀速直线运动B.它后4s内的平均速度等于14.4km/hC.它6s内通过了28m的路程D.它6s内的平均速度是5m/s2.甲、乙两物体,同时从同一地点沿直线向同一方向运动,它们的s﹣t图象如图所示( )A.2﹣4s内乙处于静止状态B.4s时甲、乙两物体的速度相等C.0﹣4s内乙的平均速度为2m/sD.3s时甲在乙的前方3.甲、乙、丙三人各乘不同的观光电梯,甲看到楼房匀速上升;乙看到甲匀速上升,丙看到乙匀速下降,那么,甲、乙、丙的运动情况可能是( )A.甲、乙匀速下降,且v甲<v乙,丙停在空中B.甲、乙匀速下降,且v甲>v乙,丙匀速上升C.甲、乙匀速下降,且v乙>v甲,丙匀速下降,且v丙<v甲D.甲、乙匀速下降,且v乙>v甲,丙匀速下降,且v丙>v甲4.如图是甲、乙两辆同时从同一地点出发的小车的s﹣t图像,由图像可知以下错误的是( )第49页共49页
A.7~20秒钟乙车做匀速直线运动B.在0~5秒时间内,乙车的速度比甲车的速度大C.第10秒钟时,甲、乙两车速度相同D.经过5秒钟,甲车通过的路程比乙车大5.关于误差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误差是实验中的错误B.选用精密的测量仪器,改进实验方法,认真细致地测量,可以减小误差C.误差是由于测量时不遵守操作规则引起的D.错误是应该而且可以避免的,而误差是不能绝对消除的6.如图是几种声音输入示波器上显示的波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乙的音调、响度均相同B.乙、丙的音调、音色均相同C.丙、丁的音调、响度均相同D.甲、丁的响度、音色均相同7.下列有关声音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用相同的力度拨动直尺,若直尺伸出桌面的长度越长,发出的声音音调越高B.声音的传播速度是340m/sC.只要物体有振动,我们就一定能听到声音D.人的听觉频率范围是20Hz至20000Hz8.关于声的应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中医诊病四个途径其中的“闻”是利用声音来获得身体各方面的信息的B.声波能够传递信息,故利用声波可以清洗精细机械C.教师在教室里讲课,回声起到了增强原声的作用D.声在工农业生产、医疗、军事等方面有很重要的作用,没有危害第49页共49页
9.已知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为v1,在钢轨中的传播速度为v2,有人用锤子敲了一下钢轨的一端,另一人在另一端听到两次声音的时间间隔为t,(v2>v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钢轨的长为B.钢轨的长为C.声音沿钢轨从一端传到另一端所用时间为D.声音沿钢轨从一端传到另一端所用时间为10.为了监督司机是否遵守限速规定,交管部门在限速120km/h的公路上安装了固定测速仪,其模拟情景如图所示。汽车向放置在道路中间的测速仪匀速驶来,第一次发出信号到测速仪接收到经汽车反射回来的信号用时0.6s,第二次发出信号到测速仪接收到经汽车反射回来的信号用时0.4s,超声波的速度是340m/s。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汽车从接收到第一次信号到接受到第二次信号过程中,行驶的时间为1sB.汽车接收到第一次信号时,距测速仪102mC.汽车接收到第二次信号时,距测速仪136mD.汽车已经超速11.如图所示,关于声现象的各种实验情景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如图所示,实验说明钢尺振动的频率越高,音调越高B.抽气过程中,听到铃声变小,说明真空可以传声C.鼓面的振动幅度越大,音调越高第49页共49页
D.发声音叉紧靠悬线下的轻质小球,可将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12.医生用体温计给一位发热病人测量体温后观察示数是38℃,由于他太忙,只记得给体温计消毒以后又连续给另两个患者测量了体温,下列示数合理且不会给医生造成误诊的是( )A.36.5℃,39℃B.38℃,39℃C.40℃,39℃D.39℃,40℃13.下列关于实验仪器使用说法中,正确的是( )A.使用液体温度计测量水温时,将温度计放入水中后,应该马上读数B.使用温度计测量热水温度,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上表面平行C.刻度尺的零刻度磨损看不清后,刻度尺不能使用D.使用刻度尺读数时,视线应与刻度尺面垂直14.如表列出了几种晶体的熔点,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物质名称固态水银金冰钢固态洒精熔点/℃﹣39106401300﹣117A.在0℃的环境中,将一瓶0℃的水放在0℃的碎冰中,水会凝固B.﹣116℃的酒精是液态的C.纯金的戒指掉到钢水中,戒指会熔化D.冬季的漠河气温可达﹣53℃,可以用水银温度计测量气温15.如图是根据探究冰的熔化实验数据绘制的图像,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BC段是固液共存状态B.冰的融化时间经历了4minC.冰熔化的过程吸收热量,但温度不变D.到第10min分钟冰全部熔化16.如图是“探究某物质熔化和凝固规律”的实验图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第49页共49页
A.在t=12min时,该物质处于液态B.在BC段,该物质不吸热C.该物质凝固过程持续了5minD.该物质的凝固点是45℃17.下列有关物态变化的应用中,正确的是( )A.北方的冬天,在菜窖里放几桶水,是为了利用水的汽化吸热B.冬天,向手心“呵气”,口中呼出的水蒸气因液化放热而使手心变暖C.在高烧病人额头上搽酒精退烧,是利用了酒精蒸发吸热D.超市利用冰块熔化吸热的特点,对海鲜类食品进行保鲜18.盛一盆水,在盆里放两块高出水面的砖,砖上搁一只比盆小点的篮子。篮子里装上熟食,并使袋口的边缘浸入水里(如图),就做成了一个简易冰箱。针对这个装置( )A.简易冰箱能制冷是因为水蒸发吸热B.将该装置放到通风的地方,制冷效果更好C.简易冰箱与电冰箱的工作原理一样,在工作时都有汽化和液化现象D.篮子上罩着纱布袋是为了增大蒸发面积19.小明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实验利用热传递,增加水的内能使瓶内水温升高B.图甲温度计显示的是图乙中第3分钟时水的温度第49页共49页
C.由乙图可知,该处大气压可能低于1标准大气压D.烧瓶口的“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20.根据表格中数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物质水酒精煤油水银液态二氧化碳液态氧气液态氮气熔点/℃0﹣117﹣3039沸点(标准大气压)/℃10078150357﹣33﹣183﹣196声速/(m/s)1500116813241451A.酒精温度计可以测量沸水的温度B.各种液体混合后从﹣200℃开始加热,首先分离出来的是氮气C.煤油温度计可以测量液态二氧化碳的温度D.相同时间内,声音在煤油中传播距离比在酒精中长21.如图所示是某同学探究水沸腾时的装置以及实验中不同时刻气泡的情形,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A.水沸腾时放出大量的热B.图乙是水沸腾时的现象,气泡变大主要是因为受到水的压强变小C.图甲气泡变小和沸腾时不断地冒出“白气”,都是液化现象D.他可以选用量程为﹣80℃~60℃的酒精温度计22.固态、液态和气态是物质常见的三种状态,某物质通过放热、吸热在甲、乙、丙三种物态之间转化,如图所示( )A.甲为液态,由甲到乙是凝固过程第49页共49页
B.乙为固态,由乙到丙是汽化过程C.丙为气态,由丙到甲是液化过程D.丙为液态,由乙到丙是熔化过程23.小蕾根据表中的数据,得出一些结论,其中正确的是( )物质熔点/℃(在标准大气压下)沸点/℃(在标准大气压下)酒精﹣11478.5铝6602327碘113.5184.4铜10832595水银﹣38.8357A.90℃的碘不会升华B.零下10℃的酒精也能汽化C.零下30℃的水银是液态的D.用来熔化铜的容器可以用铝制成24.如图所示是利用透明玻璃板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为了便于观察,应该把实验放在光线较暗的环境中进行B.像的大小与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有关C.可以直接用平面镜代替玻璃板也能完成实验D.把光屏放在玻璃板后像所在的位置,像不会成在光屏上25.如图所示,某日午后太阳发出的一条光线AO,照射到一块平面镜上,并在东侧的墙面形成一个光点P。AO与OB的夹角为120°。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入射角为60°B.反射光线与平面镜的夹角为30°C.入射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传播方向改变了120°第49页共49页
D.当太阳向西下落时,照射在墙壁上的光点P向下移动26.如图所示,若要使图中的反射光线射中墙壁上的目标,以下操作可行的是( )A.平面镜竖直向下移动B.平面镜水平向左移动C.平面镜绕入射点逆时针旋转一定角度D.入射点不变,入射光线顺时针转动一定角度2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诗句“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中所选择的参照物分别是青山和孤帆B.“人在桥上走,桥流水不流”,其中“桥流水不流”所选择的参照物是流水C.“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其中影子的形成是由于光沿直线传播D.“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阴晴圆缺的月是自然光源28.如图是小红同学在检查视力时的情景,正确的说法是( )A.视力表在镜中的像是虚像B.视力表在镜中的像比视力表小C.视力表在镜中的像是光的反射形成的D.视力表在镜中的像距离小红同学5.0m29.郦道元的《三峡》(选自《水经注》)是一篇著名的山水之作,只用不到区区200字的篇幅( )A.“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说明光在任何介质中都是沿直线传播的B.“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倒影是光的反射所形成的C.“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说明水流急,船行快,船行是以船上的乘客为参照物D.“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第49页共49页
说明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30.“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中的“影”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B.“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月在手”是发生了光的漫反射C.“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爆竹声”是空气剧烈振动产生的D.“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坐地日行”是因为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31.关于光学仪器设备的调节和透镜规律的探究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用放大镜看地图,为了放得大些,应将放大镜与地图之间的距离适当调大些B.照相机对着某人照相时,底板上恰好呈现清晰的全身像,如果要拍出清晰的半身像,要将照相机向他适当移近一些距离,然后将照相机的镜头后缩一些C.小红利用凸透镜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她把蜡烛放在离凸透镜20cm处,光屏上成倒立、放大的像,则凸透镜的焦距范围:10cm<f<20cmD.物体放在凸透镜前适当位置能在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如果把屏拿开,像还存在,眼睛在各个位置都能看见32.对下列四幅图描述正确的是( )A.近视眼成像在视网膜前,用凸透镜矫正B.远视眼成像在视网膜后,用凸透镜矫正C.显微镜的目镜和物镜都是凸透镜且都成实像D.由两组凸透镜组成的望远镜,其目镜相当于放大镜,物镜相当于照相机33.如图,白板上嵌入LED灯做成的两个发光箭头(图甲),用玻璃杯装半杯水放在白板前(图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第49页共49页
A.将白板远离玻璃杯过程中看到的下方箭头变大B.下方箭头是利用凸透镜形成的实像C.下方箭头成像原理在生活中应用是照相机D.用放大镜看地图,地图应放在放大镜一倍焦距以外34.如图所示,是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已知凸透镜的焦距是10cm,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此时光屏上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B.将蜡烛移到0cm处时,为了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应将光屏靠近凸透镜移动C.只将蜡烛和光屏互换,可以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等大的像D.用不透明的纸板将凸透镜下半部分遮住,光屏上的像会变成一半35.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某小组同学利用图甲测出了透镜的焦距后,正确安装并调节实验装置如图乙所示( )A.乙图中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符合放大镜的成像原理B.在乙图中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将蜡烛与光屏的位置互换,则成像情况符合投影仪的原理C.蜡烛向透镜方向移动,要使光屏上再次形成清晰倒立的像,应将光屏远离透镜D.如果在烛焰与透镜之间放置一远视眼镜的镜片,则将光屏适当左移可得一个清晰的像36.根据密度公式ρ=可知( )A.同一种物质,密度跟质量不成正比第49页共49页
B.同一种物质,密度跟体积成反比C.同一种物质,质量跟体积成正比D.不同物质,体积跟密度成反比37.三个质量和体积均不相等的铁球、铜球和铅球,经过测量发现,体积铁球最大铁=7.8×103kg/m3,ρ铜=8.9×103kg/m3,ρ铅=11.3×103kg/m3,那么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三个金属球的密度大小关系为ρ铁球<ρ铅球<ρ铜球B.铅球一定是空心的C.铁球可能是实心的D.三个金属球至少有2个是空心的38.如图是一定质量的某种物质由液态变为固态时,体积随温度变化的图象,由图象可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物质D点的密度大于E点B.该物质在图中BC段是固态C.该物质是晶体,其熔点为4℃D.该物质在固态时有规则的结构39.为测量某种液体的密度,小明利用天平和量杯测量了液体和量杯的总质量m及液体的体积V,得到几组数据并绘出了m﹣V图像( )A.该液体密度为2g/cm3B.该液体密度为1.25g/cm3C.量杯质量为40gD.60cm3该液体质量为60g第49页共49页
40.小明利用托盘天平和量筒测量盐水的密度。部分操作过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量筒中液体的体积是40cm3B.盐水的密度是1.165×103kg/m3C.如果按照甲、乙、丙的顺序操作会使测量结果偏小D.如果按照丙、乙、甲的顺序操作会使测量结果偏小41.如图是甲、乙两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物质的密度大于乙物质的密度B.甲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关系C.甲物质的质量大于乙物质的质量D.乙物质的密度为0.5×103kg/m342.如图所示三个完全相同的圆柱形玻璃容器,分别装有质量相等的三种液体,液体密度分别是ρ甲、ρ乙、ρ丙。图中关于三种液体的密度图像正确的是( )第49页共49页
A.B.C.D.43.阅读图表信息判断下面的说法,其中错误的是( )常温常压下部分物质的密度/(kg•m﹣3)金19.3×103水银13.6×103钢、铁7.9×103纯水1.0×103冰(0℃)0.9×103植物油0.9×103干松木0.5×103酒精0.8×103A.固体的密度一定比液体的密度大B.体积相同的植物油和酒精,酒精的质量大C.同种物质在不同状态下,其密度一般不同D.不同物质的密度一定不同44.关于密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ρ铝=2.7g/cm3,ρ冰=0.9g/cm3)( )A.体积相同的实心铝块和实心冰块,铝块质量是冰块的3倍B.密度是物质的一种性质,同种物质的密度一定相同C.当物体的质量发生改变时一定会引起物质密度的改变D.氧瓶里的氧气被用去了,则剩余氧气密度是原来氧气密度的45.下列有关质量和密度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一杯水喝掉一半后,质量和密度都变为原来的一半B.氧气瓶内的氧气在使用的过程中质量减小,密度不变C.一只玻璃杯,从地球带到月球后质量不变D.密度在数值上等于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46.下图是同学们画的光路图,其中正确的是( )第49页共49页
A.B.C.D.47.如图所示,小明将凸透镜(f=10cm)固定在光具座40cm刻度线处来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将蜡烛从焦点内某处向透镜方向移动的过程中,像逐渐变大B.当光屏上成清晰的像时,拿开光屏,眼睛在一定范围内仍能看到像C.将蜡烛放在10cm刻度线处,移动光屏,光屏上可得到倒立、缩小的清晰像D.将蜡烛放在35cm刻度线处,移动光屏,光屏上仍能得到清晰的像48.(双选)现在超市或者商场购物支付可以“刷脸”,消费者结账时只需面对摄像头,即可迅速完成交易。若某付款用的摄像头的焦距为20cm( )A.消费者“刷脸”时距离该摄像头的距离应该在大于40cmB.“刷脸”时,面部经摄像头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第49页共49页
C.要想经过摄像头成的像变大,消费者应远离摄像头D.要想经过摄像头成的像变大,消费者应靠近摄像头49.某同学在用一凸透镜研究其成像的规律时,得到的部分实验信息如下表所示。根据表中信息判定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实验次序12345物距u/cm5040302520像距v/cm2224303860A.该凸透镜的焦距是15cmB.当u=25cm时,凸透镜成放大的像,放大镜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C.当u=40cm时,凸透镜成缩小的像,照相机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D.若把物体从距凸透镜50cm处向距凸透镜20cm处移动,像会逐渐变小50.如图所示是小青同学通过实验得到的凸透镜的像距v和物距u的关系的图象,由图可知( )A.当v=15cm时,在光屏上能得到一个清晰的放大的像B.把物体从距凸透镜15cm处移动到24cm处的过程中,像逐渐变小C.凸透镜的焦距是20cmD.当物体从无穷远逐渐靠近凸透镜的焦点时,像离凸透镜的距离变大51.有了光,自然界才绚丽多彩。下列有关光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光的三原色是红、黄、蓝B.紫外线照射对人体有害,因此我们不能让紫外线照射C.电影屏幕选白色布料,目的白色反射所有色光D.电视机遥控器是利用红外线工作的52.下列光学现象及其解释正确的是( )A.图a中,反射光线杂乱无章,说明漫反射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第49页共49页
B.图b中,桥在水中有倒影,这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C.图c中,在屏幕上看到了蜡烛的像,这个像是倒立的实像D.图d中,光屏上出现了彩色光带,说明白光是由各种色光混合而成53.如图所示,一束光在空气和玻璃两种介质的界面AB上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图中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的方向均未标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GO是入射光线,OE是折射光线B.EO是入射光线,OG是折射光线C.入射角为60°,折射角为45°D.界面AB的左边是玻璃54.如图所示,一固定光源向水池发出一束激光,在水面同时发生了反射和折射现象,据图分析可知( )A.反射角为50°B.反射角为40°C.若水面上升,光斑P将向右移D.若水面下降,光斑Q将向右移55.在探究“海波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的实验中,实验装置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第49页共49页
A.使用初温较低的水来延长海波熔化的时间B.将温度计玻璃泡的一部分放在海波中,不接触试管底和壁C.海波熔化后,即使继续加热,其温度也保持不变D.安装器材时,酒精灯需要点燃,以便确定铁圈的位置56.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用油炸花生、炸油条,是因为油的沸点比水的高B.用油炸花生、炸油条,是因为油的沸点比水的低C.寒冷的冬天,房屋窗户玻璃的室内一面上出现冰花,这是凝华现象D.寒冷的冬天,房屋窗户玻璃的室外一面上出现冰花,这是凝华现象57.关于声现象的描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甲中,把耳朵贴在桌面上,听到轻敲桌子的声音,说明桌子能传声B.图乙中,超声波清洗机正在清洗眼镜,说明超声波能传递能量C.图丙中,摩托车安装消声器,可以在声源处减弱噪声D.图丁中,蝙蝠靠次声波发现昆虫58.甲、乙两车同时同地出发,路程与时间关系的s﹣t图像如图所示。其中甲为曲线,乙为直线,则由图象可知( )A.甲车做曲线运动,乙车做直线运动第49页共49页
B.甲、乙两车都做匀速运动C.前5s内乙车的平均速度等于甲车的平均速度D.第5s后甲车的速度比乙车的速度大59.甲同学骑自行车去看望乙同学,得知消息后,乙同学步行去迎接,据图可知( )A.两同学在t=15min时相遇B.相遇前甲的速度是相遇后乙的1.5倍C.相遇后乙的速度是原来的2倍D.整个过程甲的平均速度是乙的2倍60.如图,甲、乙、丙三辆小车同时、同地向同方向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乙两车速度之比为B.丙车的速度最快C.运动5秒钟时,甲车在丙车后10mD.若乙、丙运动的路程之比为,则乙、丙所用的时间之比为第49页共49页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多选题(共60小题)1.一个物体做直线运动,它在前2s内的平均速度是6m/s,后4s的平均速度是4m/s( )A.它前2s内一定做匀速直线运动B.它后4s内的平均速度等于14.4km/hC.它6s内通过了28m的路程D.它6s内的平均速度是5m/s【解答】解:A、物体在前2s的平均速度是6m/s,故A错误;B、后8s的平均速度v2=4m/s=5×3.6km/h=14.8km/h,故B正确;C、物体在前2s内通过的路程:s1=v2t1=6m/s×6s=12m,后2s内的路程是s2=v5t2=4m/s×2s=16m,物体6s通过的总路程s=s1+s7=12m+16m=28m,故C正确;D、物体6s内的平均速度:v==,故D错误。故选:BC。2.甲、乙两物体,同时从同一地点沿直线向同一方向运动,它们的s﹣t图象如图所示( )A.2﹣4s内乙处于静止状态B.4s时甲、乙两物体的速度相等C.0﹣4s内乙的平均速度为2m/sD.3s时甲在乙的前方【解答】解:A、由图可知乙物体在2~4s的s﹣t图象是平行于时间轴的直线,故A正确;B、由图可知,甲处于运动状态,因此二者的速度不相等;C、由图可知,则乙的平均速度为:v乙===2m/s;第49页共49页
D、由图可知甲物体在s﹣t图象中是一条倾斜直线,则甲的速度为:v甲===2m/s甲t′=5m/s×3=6m,乙的路程为4m,故D错误。故选:AC。3.甲、乙、丙三人各乘不同的观光电梯,甲看到楼房匀速上升;乙看到甲匀速上升,丙看到乙匀速下降,那么,甲、乙、丙的运动情况可能是( )A.甲、乙匀速下降,且v甲<v乙,丙停在空中B.甲、乙匀速下降,且v甲>v乙,丙匀速上升C.甲、乙匀速下降,且v乙>v甲,丙匀速下降,且v丙<v甲D.甲、乙匀速下降,且v乙>v甲,丙匀速下降,且v丙>v甲【解答】解:甲看到楼房匀速上升,以楼房为参照物;乙看到甲在匀速上升,以甲为参照物,且v甲<v乙;甲看到丙匀速上升,丙看到乙匀速下降,也可能匀速上升;甲看到丙匀速上升,丙看到乙匀速下降,且v丙<v甲<v乙;综上分析可知,故A。故选:AC。4.如图是甲、乙两辆同时从同一地点出发的小车的s﹣t图像,由图像可知以下错误的是( )A.7~20秒钟乙车做匀速直线运动B.在0~5秒时间内,乙车的速度比甲车的速度大C.第10秒钟时,甲、乙两车速度相同D.经过5秒钟,甲车通过的路程比乙车大【解答】解:A、乙车在7~20s内的图像是一条和时间轴平行的直线,故A错误;B、由图像看出两车在0~3s内的图像是一条斜线,且在相同时间内甲车通过的路程小于乙车通过的路程甲<v乙,故B正确;C、由图像看出两车在10s末相遇,甲还在匀速运动,故C错误;D、由图像看出甲车在5s末的路程10m,所以在5s末乙车通过的路程大于甲车。第49页共49页
故选:ACD。5.关于误差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误差是实验中的错误B.选用精密的测量仪器,改进实验方法,认真细致地测量,可以减小误差C.误差是由于测量时不遵守操作规则引起的D.错误是应该而且可以避免的,而误差是不能绝对消除的【解答】解:AC、错误是由于测量时不遵守测量规则引起的,误差是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故AC错误;B、选用精密的测量仪器,认真细致地测量,故B正确;D、错误是应该而且可以避免的,而不能消除。故选:BD。6.如图是几种声音输入示波器上显示的波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乙的音调、响度均相同B.乙、丙的音调、音色均相同C.丙、丁的音调、响度均相同D.甲、丁的响度、音色均相同【解答】解:A、从图中可以看出甲,所以音调;故A错误;B、乙、丙的频率相同;波形相同;故B正确;C、丙、丁的振幅相同,频率相同;故C正确;D、甲、丁的振幅相同,波形不同;故D错误。故选:BC。7.下列有关声音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用相同的力度拨动直尺,若直尺伸出桌面的长度越长,发出的声音音调越高B.声音的传播速度是340m/sC.只要物体有振动,我们就一定能听到声音D.人的听觉频率范围是20Hz至20000Hz【解答】解:A.直尺伸出桌面的长度越长,发出的声音音调越低;B.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不一定等于,故B错误;C.人耳能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一般在20Hz~20000Hz范围内,人耳听不到,故C错误;D、人的听觉频率范围是20Hz至20000Hz。第49页共49页
故选:ABC。8.关于声的应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中医诊病四个途径其中的“闻”是利用声音来获得身体各方面的信息的B.声波能够传递信息,故利用声波可以清洗精细机械C.教师在教室里讲课,回声起到了增强原声的作用D.声在工农业生产、医疗、军事等方面有很重要的作用,没有危害【解答】解:A、中医中的“望、闻、问,望,指观气色;闻;问;指询问症状;切;故其中的“闻”是据声音传递信息的典型应用;B、声波可以用来清洗钟表等精细的机械,不属于传递信息;C、在教室里,当教师说话时,时间差太短,回声和原声混合在一起,故C正确;D、声在工农业、军事等方面有很重要的作用,听力会受到严重影响。故选:AC。9.已知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为v1,在钢轨中的传播速度为v2,有人用锤子敲了一下钢轨的一端,另一人在另一端听到两次声音的时间间隔为t,(v2>v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钢轨的长为B.钢轨的长为C.声音沿钢轨从一端传到另一端所用时间为D.声音沿钢轨从一端传到另一端所用时间为【解答】解:AB、设钢轨的长度为L可得,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时间为:t1=,声音在钢轨中传播的时间为:t4=,声音在钢轨中传播的速度大于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而传播距离相同,则听到两次声音的时间间隔:t=t1﹣t8=﹣,解之可得钢轨的长度:L=,故A正确;CD、声音沿钢轨从一端传到另一端所用时间:第49页共49页
t2===,故C正确。故选:AC。10.为了监督司机是否遵守限速规定,交管部门在限速120km/h的公路上安装了固定测速仪,其模拟情景如图所示。汽车向放置在道路中间的测速仪匀速驶来,第一次发出信号到测速仪接收到经汽车反射回来的信号用时0.6s,第二次发出信号到测速仪接收到经汽车反射回来的信号用时0.4s,超声波的速度是340m/s。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汽车从接收到第一次信号到接受到第二次信号过程中,行驶的时间为1sB.汽车接收到第一次信号时,距测速仪102mC.汽车接收到第二次信号时,距测速仪136mD.汽车已经超速【解答】解:(1)测速仪第一次发出超声波到达汽车处所用的时间t1==0.3s,由v=得,汽车接收到第一次信号时s1=v声t1=340m/s×2.3s=102m;(2)测速仪第二次发出超声波到达汽车处所用的时间t2==8.2s,汽车接收到第二次信号时,距测速仪的距离:s2=v声t8=340m/s×0.2s=68m;汽车从接收到第一次信号到接受到第二次信号过程中,行驶的距离:s=s2﹣s1=102m﹣68m=34m。(3)汽车从接收到第一次信号到接受到第二次信号过程中,行驶的时间:t=Δt﹣t1+t8=1.1s﹣4.3s+0.2s=1s,所以汽车的车速为:v===34m/s=122.3km/h。因为v=122.4km/h>120km/h,所以汽车在此路段超速,ABD正确。故选:ABD。11.如图所示,关于声现象的各种实验情景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第49页共49页
A.如图所示,实验说明钢尺振动的频率越高,音调越高B.抽气过程中,听到铃声变小,说明真空可以传声C.鼓面的振动幅度越大,音调越高D.发声音叉紧靠悬线下的轻质小球,可将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解答】解:A、当钢尺振动的频率越高时,故A正确;B、当空气被不断抽出后,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故B错误;C、敲鼓时,响度越大,故C错误;D、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轻质小球,便于观察,故D正确。故选:AD。12.医生用体温计给一位发热病人测量体温后观察示数是38℃,由于他太忙,只记得给体温计消毒以后又连续给另两个患者测量了体温,下列示数合理且不会给医生造成误诊的是( )A.36.5℃,39℃B.38℃,39℃C.40℃,39℃D.39℃,40℃【解答】解:(1)用体温计给一位发热病人测量体温后观察示数是38℃,由于体温计的特殊构造,在离开人体读数时,所以读数仍会是38℃;(2)体温计消毒以后又连续给另两个患者测量了体温,如果病人实际体温高于38℃;如果病人实际体温低于或者等于38℃。故选:BD。13.下列关于实验仪器使用说法中,正确的是( )A.使用液体温度计测量水温时,将温度计放入水中后,应该马上读数B.使用温度计测量热水温度,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上表面平行C.刻度尺的零刻度磨损看不清后,刻度尺不能使用第49页共49页
D.使用刻度尺读数时,视线应与刻度尺面垂直【解答】解:A、温度计读数时,待到示数稳定后再读数;B、温度计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故B正确;C、零刻线被磨损的刻度尺还可以使用,故C错误;D、刻度尺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故选:BD。14.如表列出了几种晶体的熔点,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物质名称固态水银金冰钢固态洒精熔点/℃﹣39106401300﹣117A.在0℃的环境中,将一瓶0℃的水放在0℃的碎冰中,水会凝固B.﹣116℃的酒精是液态的C.纯金的戒指掉到钢水中,戒指会熔化D.冬季的漠河气温可达﹣53℃,可以用水银温度计测量气温【解答】解:A、在0℃的环境中,水不会凝固,故A错误;B﹣116℃的酒精是液态,因为此时的温度高于酒精的熔点;C、纯金的戒指掉到钢水中,因为钢水的温度大于纯金的熔点;D、冬季的沙漠气温可达﹣53℃,因为此时的温度低于水银的凝固点,故D错误。故选:BC。15.如图是根据探究冰的熔化实验数据绘制的图像,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BC段是固液共存状态B.冰的融化时间经历了4minC.冰熔化的过程吸收热量,但温度不变D.到第10min分钟冰全部熔化【解答】解:AB、由图可知,这是冰的熔化过程,故A正确;冰在第4min时开始熔化,到第10min时熔化结束,故B错误;C、图象中BC段温度为0℃且保持不变,但熔化过程必需吸热;第49页共49页
D、由图可知,故D正确。故选:ACD。16.如图是“探究某物质熔化和凝固规律”的实验图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t=12min时,该物质处于液态B.在BC段,该物质不吸热C.该物质凝固过程持续了5minD.该物质的凝固点是45℃【解答】解:A、如图,所以该物质是晶体,到15min结束时=12min时,该物质处于液态。B、在BC段,但温度不变。C、该物质从12min开始凝固,该物质凝固过程持续了3min。D、该物质的凝固对应的温度是45℃,故D正确。故选:AD。17.下列有关物态变化的应用中,正确的是( )A.北方的冬天,在菜窖里放几桶水,是为了利用水的汽化吸热B.冬天,向手心“呵气”,口中呼出的水蒸气因液化放热而使手心变暖C.在高烧病人额头上搽酒精退烧,是利用了酒精蒸发吸热D.超市利用冰块熔化吸热的特点,对海鲜类食品进行保鲜【解答】解:A、北方的冬天,是为了利用水凝固会放热。故A错误;B、冬天,口中呼出的水蒸气因液化放热而使手心变暖;C、在高烧病人额头上搽酒精退烧。故C正确;D、冰是晶体,这样冰块在熔化时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所以能起到保鲜的作用。故选:BCD。18.盛一盆水,在盆里放两块高出水面的砖,砖上搁一只比盆小点的篮子。篮子里装上熟食,并使袋口的边缘浸入水里(如图),就做成了一个简易冰箱。针对这个装置( )第49页共49页
A.简易冰箱能制冷是因为水蒸发吸热B.将该装置放到通风的地方,制冷效果更好C.简易冰箱与电冰箱的工作原理一样,在工作时都有汽化和液化现象D.篮子上罩着纱布袋是为了增大蒸发面积【解答】解:A、简易冰箱能制冷是因为水蒸发吸热;B、加快液体表面的空气的流动速度,故将该装置放在通风的地方,故B正确;C、简易冰箱的工作原理与冰箱的工作原理相同都是利用了汽化吸热的原理,故C错误;D、加大表面积可以加快蒸发,加快蒸发。故选:ABD。19.小明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实验利用热传递,增加水的内能使瓶内水温升高B.图甲温度计显示的是图乙中第3分钟时水的温度C.由乙图可知,该处大气压可能低于1标准大气压D.烧瓶口的“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解答】解:A、改变内能的方式有做功和热传递,故A正确;B、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时,读数时视线与液柱上表面相平,此时读数为93℃;C、大气压会影响水的沸点,水的沸点就会小于100C;D、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液化放热。故选:ABCD。20.根据表格中数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物质水酒精煤油水银液态二氧化碳液态氧气液态氮气熔点/℃0﹣117﹣3039第49页共49页
沸点(标准大气压)/℃10078150357﹣33﹣183﹣196声速/(m/s)1500116813241451A.酒精温度计可以测量沸水的温度B.各种液体混合后从﹣200℃开始加热,首先分离出来的是氮气C.煤油温度计可以测量液态二氧化碳的温度D.相同时间内,声音在煤油中传播距离比在酒精中长【解答】解:A、标准大气压下,酒精的沸点为78.5℃,不可以用酒精温度计测量开水的温度;B、液态空气温度升高时,先汽化,先汽化;C、液态二氧化碳的沸点是﹣33℃,煤油温度计不可以测量液态二氧化碳的温度;D、由表中数据可知,相同时间内,故D正确。故选:BD。21.如图所示是某同学探究水沸腾时的装置以及实验中不同时刻气泡的情形,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A.水沸腾时放出大量的热B.图乙是水沸腾时的现象,气泡变大主要是因为受到水的压强变小C.图甲气泡变小和沸腾时不断地冒出“白气”,都是液化现象D.他可以选用量程为﹣80℃~60℃的酒精温度计【解答】解:A、沸腾属于汽化的一种,故A错误;B、图乙气泡在上升过程中,是水沸腾时的现象,气泡在上升的过程中,所以气泡会逐渐变大;C、烧杯中不停地冒出“白气”,故C正确;D、酒精温度计的量程为﹣80℃~60℃,超过温度计的量程。故选:BC。第49页共49页
22.固态、液态和气态是物质常见的三种状态,某物质通过放热、吸热在甲、乙、丙三种物态之间转化,如图所示( )A.甲为液态,由甲到乙是凝固过程B.乙为固态,由乙到丙是汽化过程C.丙为气态,由丙到甲是液化过程D.丙为液态,由乙到丙是熔化过程【解答】解:物质的六种常见物态变化为: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熔化,熔化要吸热,汽化要吸热,升华要吸热,凝固要放热,液化要放热,凝华要放热。由图示可知,乙为固态、丙为气态,要吸热,要放热,要放热。综上可知,AC正确。故选:AC。23.小蕾根据表中的数据,得出一些结论,其中正确的是( )物质熔点/℃(在标准大气压下)沸点/℃(在标准大气压下)酒精﹣11478.5铝6602327碘113.5184.4铜10832595水银﹣38.8357A.90℃的碘不会升华B.零下10℃的酒精也能汽化C.零下30℃的水银是液态的D.用来熔化铜的容器可以用铝制成【解答】解:A、90℃的碘没有达到熔点,但可以发生升华;B、酒精的凝固点是﹣114℃,所以酒精能汽化;C、水银的凝固点是﹣38.8℃,故C正确;D、用来熔化铜的容器不可以用铝制成,在铜达到熔点之前,故D错误。故选:BC。第49页共49页
24.如图所示是利用透明玻璃板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为了便于观察,应该把实验放在光线较暗的环境中进行B.像的大小与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有关C.可以直接用平面镜代替玻璃板也能完成实验D.把光屏放在玻璃板后像所在的位置,像不会成在光屏上【解答】解:A、在比较明亮的环境中,干扰人的视线,蜡烛是最亮的,反射光线最多,感觉蜡烛的像最亮,故A正确;B、蜡烛靠近或远离玻璃板过程中,蜡烛的像始终与蜡烛等大,故B错误;C、平面镜只能成像,不能比较像与物的位置和大小关系,故C错误;D、因为光屏只能接收实像,所以移去后面的蜡烛B,不能发现光屏上能成像。故选:AD。25.如图所示,某日午后太阳发出的一条光线AO,照射到一块平面镜上,并在东侧的墙面形成一个光点P。AO与OB的夹角为120°。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入射角为60°B.反射光线与平面镜的夹角为30°C.入射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传播方向改变了120°D.当太阳向西下落时,照射在墙壁上的光点P向下移动【解答】解:A、入射角为入射光线与法线间的夹角,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所以选项A的说法正确;B、反射角为60°,所以选项B的说法正确;C、入射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所以选项C的说法不正确;D、当太阳向西下落时,照射在墙壁上的光点P向上移动;故选:AB。26.如图所示,若要使图中的反射光线射中墙壁上的目标,以下操作可行的是( )第49页共49页
A.平面镜竖直向下移动B.平面镜水平向左移动C.平面镜绕入射点逆时针旋转一定角度D.入射点不变,入射光线顺时针转动一定角度【解答】解:A、将平面镜竖直向下移动一段距离,入射点向左移动,光斑会向下移动,故A正确;B、将平面镜水平向左移动一段距离,则反射光线也不会改变,不能射中墙上目标。C、将平面镜绕入射点逆时针转动一定角度,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可知,光斑会向下移动,故C正确;D、入射点不变,入射角变大,反射角也随之变大,能射中墙上目标。故选:ACD。2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诗句“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中所选择的参照物分别是青山和孤帆B.“人在桥上走,桥流水不流”,其中“桥流水不流”所选择的参照物是流水C.“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其中影子的形成是由于光沿直线传播D.“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阴晴圆缺的月是自然光源【解答】解:A、“两岸青山相对出”中所选择的参照物是孤帆。“孤帆一片日边来”中所选择的参照物青山。故A错误;B、“桥流水不流”所选择的参照物是流水,故B正确;C、影子的形成是由于光沿直线传播;D、阴晴圆缺的月不是光源,故D错误。故选:BC。28.如图是小红同学在检查视力时的情景,正确的说法是( )第49页共49页
A.视力表在镜中的像是虚像B.视力表在镜中的像比视力表小C.视力表在镜中的像是光的反射形成的D.视力表在镜中的像距离小红同学5.0m【解答】解:A、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知,故A正确;B、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知,故B错误;C、视力表在镜中的像是光的反射形成的;D、视力表到平面镜的距离是2.7m,该同学到平面镜的距离是2.7﹣0.5m=2.3m,故D正确。故选:ACD。29.郦道元的《三峡》(选自《水经注》)是一篇著名的山水之作,只用不到区区200字的篇幅( )A.“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说明光在任何介质中都是沿直线传播的B.“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倒影是光的反射所形成的C.“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说明水流急,船行快,船行是以船上的乘客为参照物D.“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说明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解答】解:A.“重岩叠嶂、均匀,故A错误;B.倒影是因为物体的光经水面反射后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所成的虚像;C.“船行”说明船的位置发生了改变,即船行是以岸边为参照物;D.“高猿长啸,故D正确。故选:BD。30.“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中的“影”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B.“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月在手”是发生了光的漫反射C.“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爆竹声”是空气剧烈振动产生的D.“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坐地日行”是因为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解答】解:A、月下人的影子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B、水面非常平静,故B错误;C、“爆竹声”是空气剧烈振动产生的;D、“坐地日行八万里,人们住在地球上,在不知不觉中,在地球上的人们也在“巡天”,人是运动的,人是静止的,故D正确。第49页共49页
故选:ACD。31.关于光学仪器设备的调节和透镜规律的探究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用放大镜看地图,为了放得大些,应将放大镜与地图之间的距离适当调大些B.照相机对着某人照相时,底板上恰好呈现清晰的全身像,如果要拍出清晰的半身像,要将照相机向他适当移近一些距离,然后将照相机的镜头后缩一些C.小红利用凸透镜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她把蜡烛放在离凸透镜20cm处,光屏上成倒立、放大的像,则凸透镜的焦距范围:10cm<f<20cmD.物体放在凸透镜前适当位置能在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如果把屏拿开,像还存在,眼睛在各个位置都能看见【解答】解:A、用放大镜观察物体时,物体离凸透镜越远,故为了像放得大些,故A正确;B、照相机是利用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工作的,像变大,像距变大,同时将照相机的镜头前伸一些;C、把蜡烛放在离凸透镜20cm处、放大的像,则有f<20cm<2f,故C正确;D、根据对实像和虚像的理解,光屏不在时像仍存在于原来的位置,并不是在各个位置都能看到。故选:AC。32.对下列四幅图描述正确的是( )A.近视眼成像在视网膜前,用凸透镜矫正B.远视眼成像在视网膜后,用凸透镜矫正C.显微镜的目镜和物镜都是凸透镜且都成实像D.由两组凸透镜组成的望远镜,其目镜相当于放大镜,物镜相当于照相机第49页共49页
【解答】解:A、图中像成在了视网膜的前方;近视眼是晶状体曲度变大,应佩戴发散透镜(凹透镜)进行矫正,使像成在视网膜上;B、图中像成在了视网膜的后面;远视眼应该佩戴凸透镜进行矫正,使像成在视网膜上;C、显微镜的物镜相当于投影仪的镜头;目镜相当于放大镜,故C错误;D、望远镜中物镜的作用是使远处的物体成倒立,这个倒立,目镜再对这个像进行放大(即目镜相当于放大镜)。故选:BD。33.如图,白板上嵌入LED灯做成的两个发光箭头(图甲),用玻璃杯装半杯水放在白板前(图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将白板远离玻璃杯过程中看到的下方箭头变大B.下方箭头是利用凸透镜形成的实像C.下方箭头成像原理在生活中应用是照相机D.用放大镜看地图,地图应放在放大镜一倍焦距以外【解答】解:装半杯水的玻璃杯相当于一个凸透镜;ABC、由图乙可知、缩小的实像;将白板远离玻璃杯的过程中,物距变大,像变小,故A错误;D、用放大镜看地图,故D错误。故选:BC。34.如图所示,是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已知凸透镜的焦距是10cm,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此时光屏上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B.将蜡烛移到0cm处时,为了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应将光屏靠近凸透镜移动C.只将蜡烛和光屏互换,可以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等大的像D.用不透明的纸板将凸透镜下半部分遮住,光屏上的像会变成一半第49页共49页
【解答】解:A、由图可知,物距u=40cm−10cm=30cm>2f,故A正确;B、将蜡烛移到0cm处的过程中,物距增大,像变小,光屏也要向左移动才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C、如图所示、倒立清晰的实像,将蜡烛与光屏的位置互换,故C错误;D、挡住了透镜上半部分,只是光线变少了能成一个变暗的完整的像。故选:AB。35.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某小组同学利用图甲测出了透镜的焦距后,正确安装并调节实验装置如图乙所示( )A.乙图中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符合放大镜的成像原理B.在乙图中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将蜡烛与光屏的位置互换,则成像情况符合投影仪的原理C.蜡烛向透镜方向移动,要使光屏上再次形成清晰倒立的像,应将光屏远离透镜D.如果在烛焰与透镜之间放置一远视眼镜的镜片,则将光屏适当左移可得一个清晰的像【解答】解:由图甲可知,凸透镜的焦距为10.0cm;A、如图乙所示,所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故A错误;B、在乙图中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变,物距大于1倍焦距小于2倍焦距,符合投影仪的成像原理;C、在凸透镜成实像时,蜡烛向透镜方向移动,应将光屏远离透镜;D、远视眼镜的镜片是凸透镜,使成像提前会聚,则将光屏适当左移可得一个清晰的像;故选:BCD。36.根据密度公式ρ=可知( )A.同一种物质,密度跟质量不成正比B.同一种物质,密度跟体积成反比C.同一种物质,质量跟体积成正比D.不同物质,体积跟密度成反比【解答】解:AB、同种物质,与其体积和质量没有关系,B错误;第49页共49页
C、同种物质,根据ρ=,可知质量与体积成正比;D、根据ρ=,可知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故D错误。故选:AC。37.三个质量和体积均不相等的铁球、铜球和铅球,经过测量发现,体积铁球最大铁=7.8×103kg/m3,ρ铜=8.9×103kg/m3,ρ铅=11.3×103kg/m3,那么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三个金属球的密度大小关系为ρ铁球<ρ铅球<ρ铜球B.铅球一定是空心的C.铁球可能是实心的D.三个金属球至少有2个是空心的【解答】解:根据题意可知,质量与体积之比铜球最大可知,又因为铁球的体积最大,铅球的质量最大可知,因此三个球的密度关系为ρ铁球<ρ铅球<ρ铜球,故A正确;已知ρ铁<ρ铜<ρ铅,所以铅球一定是空心,铁球和铜球可能是空心,故BC正确。故选:ABC。38.如图是一定质量的某种物质由液态变为固态时,体积随温度变化的图象,由图象可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物质D点的密度大于E点B.该物质在图中BC段是固态C.该物质是晶体,其熔点为4℃D.该物质在固态时有规则的结构【解答】解:A.物质的质量与其所处的状态、温度、位置等无关、E两点。由图象可知,由公式ρ=,该物质在D时的密度大于在E点时的密度。B、C.由题可知。由图可知,该物质处于固态;BC段,但是其温度保持不变,物质的状态正在发生改变,则该物质是晶体。所以选项B。D.晶体有规则的结构,而非晶体没有规则的结构。所以选项D正确。第49页共49页
故选:AD。39.为测量某种液体的密度,小明利用天平和量杯测量了液体和量杯的总质量m及液体的体积V,得到几组数据并绘出了m﹣V图像( )A.该液体密度为2g/cm3B.该液体密度为1.25g/cm3C.量杯质量为40gD.60cm3该液体质量为60g【解答】解:(1)设量杯的质量为m杯,液体的密度为ρ,读图可知,当液体体积为V1=20cm3时,液体和杯的总质量m总5=m1+m杯=40g可得:ρ×20cm3+m杯=40g,﹣﹣﹣①当液体体积为V5=80cm3时,液体和杯的总质量m总2=m4+m杯=100g可得:ρ×80cm3+m杯=100g,﹣﹣﹣②①﹣②得:液体的密度ρ=1g/cm2,故AB错误。代入①得:ρ×20cm3+m杯=40g,解得m杯=20g,故C错误;(2)当液体的体积V3=60cm4,液体质量:m3=ρ×V3=3g/cm3×60cm3=60g,故D正确。故选:ABC。40.小明利用托盘天平和量筒测量盐水的密度。部分操作过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第49页共49页
A.量筒中液体的体积是40cm3B.盐水的密度是1.165×103kg/m3C.如果按照甲、乙、丙的顺序操作会使测量结果偏小D.如果按照丙、乙、甲的顺序操作会使测量结果偏小【解答】解:A、量筒的分度值为1cm3,量筒中盐水的体积为V=40cm8;故A正确;B、在天平的标尺上,一个小格代表的质量是0.2g;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是m6=50g+20g+10g+2.4g=82.5g;剩余盐水和烧杯的质量为m2=20g+10g+5g+7g=36g,量筒中盐水的质量为m=m1﹣m2=82.5g﹣36g=46.4g,盐水的密度为ρ===1.16g/cm3=6.16×103kg/m3;故B错误;C、如果按照甲、乙,盐水质量准确,由公式ρ=,故C错误;D、如果按照丙、乙,盐水的体积测量正确,会有一部分液体附着在量筒壁上,根据公式ρ=,故D正确。故选:BC。41.如图是甲、乙两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第49页共49页
A.甲物质的密度大于乙物质的密度B.甲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关系C.甲物质的质量大于乙物质的质量D.乙物质的密度为0.5×103kg/m3【解答】解:图像的横轴表示体积,纵轴表示质量。AD、由图像可知甲===4g/cm6,ρ乙===0.6g/cm3=0.8×103kg/m3,则ρ甲>ρ乙,故AD正确;B、根据ρ=,则甲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关系;C、因不知道两物质的体积关系,无法判断它们的质量关系。故选:ABD。42.如图所示三个完全相同的圆柱形玻璃容器,分别装有质量相等的三种液体,液体密度分别是ρ甲、ρ乙、ρ丙。图中关于三种液体的密度图像正确的是( )A.B.C.D.【解答】解:由图知,V甲<V丙<V乙,因为三者质量相等,根据公式ρ=甲>ρ丙>ρ乙,AB、选项中,纵轴表示密度甲>ρ丙>ρ乙,B选项中表示ρ乙>ρ甲>ρ丙第49页共49页
,故A正确,B错误;CD、选项中图像横轴表示体积,根据公式ρ=,C选项中表示ρ甲>ρ丙>ρ乙,D选项中表示ρ乙>ρ甲>ρ丙,故C正确,D错误。故选:AC。43.阅读图表信息判断下面的说法,其中错误的是( )常温常压下部分物质的密度/(kg•m﹣3)金19.3×103水银13.6×103钢、铁7.9×103纯水1.0×103冰(0℃)0.9×103植物油0.9×103干松木0.5×103酒精0.8×103A.固体的密度一定比液体的密度大B.体积相同的植物油和酒精,酒精的质量大C.同种物质在不同状态下,其密度一般不同D.不同物质的密度一定不同【解答】解:A、干松木是固体,故A错误;B、体积相同的水和酒精,根据公式ρ=,可知水的质量大;C、由表可知,状态不同,故C正确;D、冰和植物油不是同一种物质,故D错误。故选:ABD。44.关于密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ρ铝=2.7g/cm3,ρ冰=0.9g/cm3)( )A.体积相同的实心铝块和实心冰块,铝块质量是冰块的3倍B.密度是物质的一种性质,同种物质的密度一定相同C.当物体的质量发生改变时一定会引起物质密度的改变D.氧瓶里的氧气被用去了,则剩余氧气密度是原来氧气密度的【解答】解:A、铝的密度是冰密度的3倍,由公式ρ=,铝的质量是冰的3倍;B、密度虽然是物质的特性,质量不变,所以密度会发生变化;C、密度是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体积无关,体积改变。故C错误;D、设氧气瓶的容积为V7,则质量m0=ρ0V,用去了其中m0=ρ0第49页共49页
V,瓶内氧气的体积不变==ρ0。故D正确。故选:AD。45.下列有关质量和密度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一杯水喝掉一半后,质量和密度都变为原来的一半B.氧气瓶内的氧气在使用的过程中质量减小,密度不变C.一只玻璃杯,从地球带到月球后质量不变D.密度在数值上等于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解答】解:A.一杯水喝掉一半后,质量变小,故A错误;B.氧气瓶用了一段时间以后,但氧气依然充满氧气瓶,所以密度变小;C.质量不随物体的形状、位置的改变而变化,从地球带到月球后质量不变;D.由ρ=,密度在数值上等于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故选:CD。46.下图是同学们画的光路图,其中正确的是( )A.B.C.第49页共49页
D.【解答】解:A、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可知,作出发光点S的像点S′,与镜面的交点为入射点O,画上箭头即为入射光线;B、光线射到空气和水的界面时,当发生反射时,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而由水斜射入空气中,而图中折射角小于入射角;C、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故C错误;D、过光心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传播方向不改变,故D正确。故选:AD。47.如图所示,小明将凸透镜(f=10cm)固定在光具座40cm刻度线处来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将蜡烛从焦点内某处向透镜方向移动的过程中,像逐渐变大B.当光屏上成清晰的像时,拿开光屏,眼睛在一定范围内仍能看到像C.将蜡烛放在10cm刻度线处,移动光屏,光屏上可得到倒立、缩小的清晰像D.将蜡烛放在35cm刻度线处,移动光屏,光屏上仍能得到清晰的像【解答】解:A、根据“无论实像或虚像,蜡烛从焦点内某处向透镜方向移动过程中,所成的虚像将变小;B、当光屏上成清晰像时,移去光屏,故B正确;C、当蜡烛放在10cm处,成倒立缩小的实像;D、将蜡烛放在35cm刻度线处,成正立,光屏上不会有像。故选:BC。48.(双选)现在超市或者商场购物支付可以“刷脸”,消费者结账时只需面对摄像头,即可迅速完成交易。若某付款用的摄像头的焦距为20cm( )A.消费者“刷脸”时距离该摄像头的距离应该在大于40cmB.“刷脸”时,面部经摄像头成倒立、放大的实像C.要想经过摄像头成的像变大,消费者应远离摄像头D.要想经过摄像头成的像变大,消费者应靠近摄像头第49页共49页
【解答】解:AB、当u>2f时、缩小的实像;已知摄像头的焦距为20cm,故A正确;CD、凸透镜成实像时,因此要想经过摄像头成的像变大,故C错误。故选:AD。49.某同学在用一凸透镜研究其成像的规律时,得到的部分实验信息如下表所示。根据表中信息判定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实验次序12345物距u/cm5040302520像距v/cm2224303860A.该凸透镜的焦距是15cmB.当u=25cm时,凸透镜成放大的像,放大镜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C.当u=40cm时,凸透镜成缩小的像,照相机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D.若把物体从距凸透镜50cm处向距凸透镜20cm处移动,像会逐渐变小【解答】解:A、由表中的数据可知,u=v=30cm,f=15cm;B、当u=25cm时,凸透镜成倒立,根据这一原理可制成投影仪,因为放大镜是根据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时、放大的虚像;C、当v=40cm时,凸透镜成倒立,照相机就是依据这一原理制成的;D、若把物体从距凸透镜50cm处向距凸透镜20cm处移动,像距变大,故D错误。故选:AC。50.如图所示是小青同学通过实验得到的凸透镜的像距v和物距u的关系的图象,由图可知( )A.当v=15cm时,在光屏上能得到一个清晰的放大的像B.把物体从距凸透镜15cm处移动到24cm处的过程中,像逐渐变小C.凸透镜的焦距是20cmD.当物体从无穷远逐渐靠近凸透镜的焦点时,像离凸透镜的距离变大【解答】解:AC、由图知,像距也为20cm,物距等于2倍焦距时、等大的实像,所以2f=20cm;当v=15cm时,则u>8f,此时成倒立,故AC错误;B、把物体从距凸透镜15cm处移动到24cm处的过程中,像距变小,故B正确;D、当物体从远处逐渐靠近凸透镜的焦点时,像到凸透镜的距离越来越远,故D正确。第49页共49页
故选:BD。51.有了光,自然界才绚丽多彩。下列有关光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光的三原色是红、黄、蓝B.紫外线照射对人体有害,因此我们不能让紫外线照射C.电影屏幕选白色布料,目的白色反射所有色光D.电视机遥控器是利用红外线工作的【解答】解:A、色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黄、蓝,故A错误;B、适当的紫外线照射对人体是有益的,故B错误;C、白色的物体能反射所有色光;D、电视机遥控器是利用红外线工作的。故选:CD。52.下列光学现象及其解释正确的是( )A.图a中,反射光线杂乱无章,说明漫反射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B.图b中,桥在水中有倒影,这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C.图c中,在屏幕上看到了蜡烛的像,这个像是倒立的实像D.图d中,光屏上出现了彩色光带,说明白光是由各种色光混合而成【解答】解:A、漫反射的光线尽管杂乱无章,故A错误;B、桥在水中有倒影,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C、小孔成的是倒立的实像,故C正确;D、光屏上出现了彩色光带,这就是光的色散现象。故选:BCD。53.如图所示,一束光在空气和玻璃两种介质的界面AB上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图中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的方向均未标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第49页共49页
A.GO是入射光线,OE是折射光线B.EO是入射光线,OG是折射光线C.入射角为60°,折射角为45°D.界面AB的左边是玻璃【解答】解:由图可知,∠BOE=60°,而∠COF=30°,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所以CD为法线,而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则OG一定为折射光线,EO为入射光线。由入射角∠COE=30°,折射角∠GOE=45°,故BD正确。故选:BD。54.如图所示,一固定光源向水池发出一束激光,在水面同时发生了反射和折射现象,据图分析可知( )A.反射角为50°B.反射角为40°C.若水面上升,光斑P将向右移D.若水面下降,光斑Q将向右移【解答】解:A、B:已知入射光线和反射面的夹角为50°;根据光的反射定律知:反射角与入射角相等,故选项A错误;C:当液面上升时,由于入射角的大小不变;反射光斑将向左移动故选项C错误;D:液面下降时,折射角的大小不变,折射光斑向右移动第49页共49页
故选项D正确。故选:BD。55.在探究“海波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的实验中,实验装置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使用初温较低的水来延长海波熔化的时间B.将温度计玻璃泡的一部分放在海波中,不接触试管底和壁C.海波熔化后,即使继续加热,其温度也保持不变D.安装器材时,酒精灯需要点燃,以便确定铁圈的位置【解答】解:A、降低烧杯中水的初温,不会改变熔化时间;B、温度计安装时,但不能碰到试管底或试管壁;C、海波熔化后,其温度会上升;D、安装器材时,酒精灯需要点燃,确定铁圈的位置。故选:BD。56.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用油炸花生、炸油条,是因为油的沸点比水的高B.用油炸花生、炸油条,是因为油的沸点比水的低C.寒冷的冬天,房屋窗户玻璃的室内一面上出现冰花,这是凝华现象D.寒冷的冬天,房屋窗户玻璃的室外一面上出现冰花,这是凝华现象【解答】解:A、用油炸花生,是因为油的沸点比水的高;B、用油炸花生,是因为油的沸点比水的高;C、寒冷的冬天,这是室内的水蒸气遇到室内的玻璃发生凝华现象;第49页共49页
D、寒冷的冬天,这是凝华现象。故选:AC。57.关于声现象的描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甲中,把耳朵贴在桌面上,听到轻敲桌子的声音,说明桌子能传声B.图乙中,超声波清洗机正在清洗眼镜,说明超声波能传递能量C.图丙中,摩托车安装消声器,可以在声源处减弱噪声D.图丁中,蝙蝠靠次声波发现昆虫【解答】解:A、把耳朵贴在桌面上也能听到由课桌传播的声音,故A正确;B、图中,说明声音具有能量;C、摩托车的消声器可以在声源处减弱噪声;D、蝙蝠靠超声波探测飞行中的障碍和发现昆虫;故选:ABC。58.甲、乙两车同时同地出发,路程与时间关系的s﹣t图像如图所示。其中甲为曲线,乙为直线,则由图象可知( )A.甲车做曲线运动,乙车做直线运动B.甲、乙两车都做匀速运动C.前5s内乙车的平均速度等于甲车的平均速度D.第5s后甲车的速度比乙车的速度大【解答】解:AB、s﹣t图像描述物体运动的时间与路程的关系,甲车的运动图象是曲线,乙车的图像是一条过原点的斜线,故AB错误;C、由图像可知,甲,由v=,前5秒内甲,故C正确;D、由图像可知,由v=,故D正确。故选:CD。第49页共49页
59.甲同学骑自行车去看望乙同学,得知消息后,乙同学步行去迎接,据图可知( )A.两同学在t=15min时相遇B.相遇前甲的速度是相遇后乙的1.5倍C.相遇后乙的速度是原来的2倍D.整个过程甲的平均速度是乙的2倍【解答】解:A、由图象可知,纵轴表示路程,故A错误;B、由图象可知,相遇前甲的速度是v甲===18km/h;相遇后乙15min﹣10min=5min经过的路程为1km,相遇后乙的速度v乙′===12km/h,比较可知,相遇前甲的速度是相遇后乙的1.4倍;C、由图象可知,相遇前乙的速度是v乙===6km/h,相遇后乙的速度v乙′=12km/h,则相遇后乙的速度v乙′===12km/h;D、由图象可知,甲经过的总路程为4km,甲的平均速度为v甲平===16km/h;乙经过的总路程为2km,总时间为15min乙平===5km/h,故D正确。故选:BCD。60.如图,甲、乙、丙三辆小车同时、同地向同方向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第49页共49页
A.甲、乙两车速度之比为B.丙车的速度最快C.运动5秒钟时,甲车在丙车后10mD.若乙、丙运动的路程之比为,则乙、丙所用的时间之比为【解答】解:由图可知,甲、乙的图象为s﹣t图象,则甲;丙的图象为v﹣t图象,其速度大小不变。A、由甲的s﹣t图象知甲=2s时,s甲=8m,则甲车的速度v甲===4m/s,由乙的s﹣t图象知,当t乙=6s时,s乙=4m,则乙车的速度v乙===1m/s,则甲、乙两车速度之比==;B、由图像可知丙=6m/s,故丙车的速度最快;C、甲、乙、丙三辆小车同时,运动5秒钟时,甲车所走路程s甲1=v甲t7=4m/s×5m=20m,丙车所走路程s丙3=v丙t1=6m/s×5m=30m,因为甲、乙、丙三辆小车同时,所以运动5秒钟时,故C正确;D、已知=,==,则乙和丙所用的时间之比==×=×=,故D正确。故选:BCD。第49页共4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