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考历史考前冲刺押题07(教师版)
docx
2022-08-25 21:28:24
13页
绝密★启用前试卷类型:A2022年中考历史考前冲刺押题07(教师版)本试题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试卷类型填涂在试题和答题卡的指定位置,考试结束,将试题和答题卡一并交回。2.第Ⅰ卷选出答案后,将其字母代号用2B铅笔涂在答题卡的对应位置上,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3.第Ⅱ卷用蓝、黑色钢笔或圆珠笔直接答在试卷中。一、选择题(共24题)1.火的使用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大步。我国境内的远古人类,已经懂得人工取火的是()A.元谋人B.山顶洞人C.北京人D.蓝田人2.我们现在坐的方凳、圆凳,吃的烧饼、蒸馍等,都是我国古代民族大融合的产物。极大地促进了北魏时期我国北方民族大融合的是A.口大量南迁B.孝文帝改革C.张骞通西域D.江南的开发3.《东京梦华录》记载:茶坊每五更点灯,买卖衣服图画花环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大抵诸酒肆瓦市,不以风雨寒暑,白昼通夜。此生活景象反映13\nA.北方人口南迁,南方成为全国经济重心B.唐朝经济繁华,饮茶成风C.宋代都市生活丰富,商业繁荣D.明代社会开放,文学兴盛4.体现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的制度或措施是①禅让制②宗法制③郡县制④三省六部制⑤废丞相A.①③⑤B.②③④C.②④⑤D.③④⑤5.在2022年的上海世博会上,中国馆内有一幅巨大的电子屏幕,显示的是北宋画家的《清明上河图》。该屏幕内容利用高新技术使画中的景物动起来,再现北宋东京汴河沿岸的风光。其作品的原作者是A.顾恺之B.阎立本C.吴道子D.张择端13\n6.它位于非洲东北部:在埃菲尔铁塔建起之前,它有一座世界上最高的建筑物;它曾经国力强盛,成为地跨亚洲、非洲的军事帝国……“它”指的是A.古埃及B.古希腊C.罗马帝国D.阿拉伯帝国7.阿拉伯数字在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运用相当广泛,它的发明者和传播者分别是A.古代印度人、阿拉伯人B.古代阿拉伯人、中国人C.古代印度人、巴比伦人D.古代阿拉伯人、印度人8.“战争时期最著名的将军,和平时期最杰出的领袖,同胞心目中最伟大的人物”。这句话是美国国会议员、骑兵上校亨利·李对一位总统的评价,这位总统是A.华盛顿B.林肯C.罗斯福D.尼克松【答案】A9.右图为“三角贸易”示意图。图中数字代表“三角贸易”13\n经过的四个洲。在三角贸易中,获得惊人财富的洲是:A、①(北美洲) B、②(南美洲)C、③(欧洲) D、④(非洲)10.著名诗人惠特曼写过一首诗歌《啊,船长!我的船长!》,在诗中将林肯比喻为率领美国这艘船破浪前进的船长。以下属于林肯的历史贡献的是A.领导了美国独立战争B.废除了美国黑人奴隶制度C.缓和了美国经济危机D.提出了“星球大战”计划11.有人说:上帝有三个苹果,一个诱惑了夏娃,一个砸醒了牛顿,一个被乔布斯咬了一口。被苹果“砸醒”后,牛顿发现了:A.地圆说B.万有引力定律C.相对论D.生物进化论12.王树增在《1901》一书中评论某个条约时指出:最要害的条款,是外国有权在中国领土上驻军和中国将要支付的巨额赔偿。这个条约是A.《南京条约》13\nB.《天津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13.2022年10月9日,纪念辛亥革命周年庆祝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胡锦涛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辛亥革命是中华民族二十世纪经历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它结束了中国几千年的制度。A.90封建专制B.100君主专制C.110资本主义D.100奴隶制君主14.“山歌越唱越开怀,东山唱到西山来。湘赣边工农革命损失大,井冈山找对革命路径来。”民歌中“井冈山找对革命路径”的含义是A.建立了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B.开辟了由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C.朱德、毛泽东在井冈山胜利会师D.井冈山地势险要、易守难攻15.诗歌是鲜活的历史,它向我们讲述了历史的沧桑和社会的变迁。下列诗句反映的历史时期按先后顺序排列应是①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②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③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④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A.①②③④B.④①②③C.④③②①D.④①③②13\n16.右图中的老者一生创办了20多个企业,曾被誉为“中国轻纺工业第一人”,又被称为“状元资本家”。此人是A.张謇B.李鸿章C.陈启元D.张之洞17.列林说:“国内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俄国“能够拄着拐杖走动”得益于: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社会主义工业化D.农业集体化【答案】D19.科技进步影响着人们的生产方式。下列现象按其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13\n①机器轰鸣,铁路速度②车马劳顿,家书万金③在线购物,网络订票④楼上楼下,电灯电话A.①②③④B.②①③④C.①②④③D.②①④③20.下图反映的是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对两图放映的政策理解不正确的是A.都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实施B.图一实行的是农民土地所有制,图二实行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书制C.图一使无地少地农民分到了土地,图二使农民获得了生产自由权D.都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经济发展21.旧中国的石油业十分落后,西方国家认为中国是“贫油”国。为甩掉“贫油”国的帽子,实现原油利石油产品全部自给做出重大贡献的代表人物是①侯德榜②李四光③王进喜④邓稼先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解析】本题难度适中,先了解这四个人,侯德榜,中国化学家,“侯氏制碱法”的创始人13\n2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从中获得了A.土地所有权B.村民自治权C.生产自主权D.乡镇企业兴办权24.20世纪80年代后期,戈尔巴乔夫改革使苏联政治体制发生的急剧变化主要表现在()①由一党制转变为多党制②国家权力分散③叶利钦控制了苏联全局④苏联解体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13\n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25.2022年,某些周边国家不断在中国的东海与南海挑起事端,引起了中国人民的极度愤慨。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反抗侵略,维护国家主权的传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戚继光材料二“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珍瑶不急之物,悉听而归。”──郑成功材料三“罗刹扰我黑龙江、松花江一带三十余年,其所窃据距我朝发祥之地甚近,不速加剪除,恐边徼之民不获宁息。”──康熙帝请回答:⑴材料一中“海波平”的含义是什么?(1分)戚继光为实现这一愿望作出了哪些努力?(2分)⑵材料二中“贵国”是哪个国家?(1分)中国最早设置的管辖台湾的机构是什么?(1分)⑶材料三中“罗刹”是哪个国家?(1分)为“剪除”其危害,康熙帝采取了什么举措?(2分)⑷材料中的三位历史人物有何共同特征?(2分)13\n26.(9分)民族精神——文化建设的精髓。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民国的建立并没有带来和平、秩序和统一;相反,民国早期的特征是道德沦落、君主复辟运动、军阀割据,以及外国帝国主义势力加剧。明显地,采取共和体制而带来的政治面貌,并不足以革新国家;还需要有一些更基本的东西来唤醒国家和人民。——《中国的奋斗(第6版)》(徐中约著)(1)为了“革新国家”,以陈独秀等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掀起了什么运动?(1分)在这场运动中,他们高举哪两面大旗来“唤醒国家和人民”?(2分)(2)材料中共产党的通电和蒋介石的讲话出现在怎样的时代背景之下?(1分)从这些话语中,你感受到了怎样的民族精神,(1分)材料三深圳在建设特区的过程中,连续创造几个“全国第一”,闯出了一条自己的发展道路。深圳特区最早“出租土地”;最早“预售商品房”;第一个推出工程“招标投标”方案;最早建立“劳务市场”、“原材料市场”,还有人们早已陌生或知之甚少的“金融市场”、“期货市场”、“信息市场”、“人才市场”,等等。(3)深圳创造“全国第一”靠的是什么精神?(1分)据所学知识,说说经济特区在对外开放格局中的地位及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2分)(4)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文化强国”13\n战略,强调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你认为当今我国社会最需要弘扬什么精神7(1分)27.(12分)历史证明,制度僵化阻碍社会进步,制度创新与科技发展促进社会进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叹交换手段难逃贸易长流冰封;看工业企业尽成枯枝残叶;农场主的产品找不到市场;千万个家庭的多年积蓄毁于一旦。——罗斯福(1)为应对材料一中的局面罗斯福实行了新政。请写出罗斯福新政的核心措施和作用。(2分)材料二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好多年,也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新经济政策,但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邓小平(2)材料二中所说的“新经济政策”和“僵化的苏联模式”的突出特点各是什么?(2分)以邓小平为首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探索出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是什么?(1分)材料三13\n在过去的200多年里,人类经历了三次科技革命,先后发明了蒸汽机、火车、轮船、汽车、飞机、电报电话、生物工程、电脑、原子弹等。每次科技革命,对人类的发展都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给人类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3)请你将上述材料中所列的科技成就按类别填入下面相应横线中。第一次科技革命:(1分)第二次科技革命:(1分)第三次科技革命:(l分)(4)前两次科技革命分别把人类带入了两个崭新的时代。请按顺序写出这两个时代的名称。(2分)(5)201l年11月1日,神舟八号发射成功。l1月3日神舟八号和天宫一号对接成功,中国载人航天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你知道这一技术运用的是哪一次科技革命的成果?(1分)这次科技革命的核心是什么?(1分)13\n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