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2内能第2课时物体的内能
doc
2022-01-10 10:14:04
3页
第2课时 物体的内能1.了解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2.通过探究活动,认识改变物体内能的途径。3.知道热传递过程中,物体吸收(放出)热量,温度升高(降低),内能改变。4.了解热量的概念,热量的单位是焦耳。1.通过探究找到改变物体内能的途径。2.通过演示实验说明做功和热传递可以使物体内能发生改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探究,使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2.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学生通过实验理解做功与内能变化的关系。3.鼓励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1.内能、热量概念的建立。2.改变物体内能的途径。1.内能、热量概念的建立。2.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内能上是等效的。多媒体(课件)、红墨水,三只烧杯分别倒入冷水、温水和热水。新课引入【复习提问】1.分子动理论的内容是什么?2.物体怎样才具有动能和重力势能?【引入】装着开水的暖瓶有时会把瓶盖弹起来,推动瓶盖的能量是什么?分析:暖瓶没有运动,所以不是机械能,暖瓶也没有接电源,也不是电能。那么,这一能量来自哪里呢?知识点一 物体的内能教师讲述运动的足球具有动能,让同学联想运动的分子是否也具有动能。同样通过弹簧形变时具有势能,让学生联想相互吸引或排斥的分子是否也具有势能。1.内能的概念。物体内所有分子的分子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叫物体的内能。2.内能大小与温度有关。演示实验:分别滴入红墨水观察现象。提出问题:实验表明什么(教师做适当启发)。第3页共3页
学生回答: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任何情况下都具有)。知识探究: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教师做启发诱导)师生总结:内能是物体内所有分子的分子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而机械能是物体动能与势能的统称。知识点二 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途径物体的内能跟物体的温度有关,温度越高,物体的内能越大。也就是说当物体的温度发生了变化时,它的内能就发生了变化。如何改变物体的温度,同学们能够从生活实际上举出许多的事例。1.做功。演示实验:压缩空气引火实验(播放多媒体课件)。分析现象:组织学生讨论“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从而得出压缩空气做功,使空气内能增大,温度升高,引起硝化棉燃烧。生活事例:例如,在给自行车轮胎打气时,打气筒也会变热,这也是由于压缩空气的缘故。用其他的方法对物体做功,也能使物体内能增加,摩擦生热就是一个例子。让学生解释教材P13图1023的事例,并列举其他事例。2.热传递。通常物体温度的升降,反映出内能的改变。那么一个物体温度的改变除了做功外还有其他方法吗?分析下列现象中物体内能是否改变?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是什么?使物体温度升高时的特点分别是什么?引导学生概括热传递共同特点。①物体间存在温度差——发生热传递的条件,直到物体的温度相同为止。②高温物体温度降低,低温物体温度升高,最终结果是两者温度相同。③热传递现象实质是内能从高温的物体传到了低温的物体或从同一物体的高温部分传向低温部分(即内能的转移)。知识点三 热量1.热量:热传递过程中,传递内能的多少叫作热量。第3页共3页
由于热传递过程中,内能总是自发地从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所以高温物体的内能减少,叫作放出了热量;低温物体的内能增加,叫作吸收了热量。在热传递过程中,总是存在着放热物体和吸热物体,物体放出或吸收的热量越多,它的内能的改变越大。热量的单位:焦(J)。2.通过做功改变物体内能时,可以用功来量度内能的改变;用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时,可用物体放出热量和吸收热量的多少来量度内能的改变。热量和功都可以用来量度物体内能的改变,所用的单位也应该相同,都是焦耳。3.分析改变内能两种方式的本质区别。讨论后交流:做功的实质是能量的转化,热传递的实质是能量的转移。知识点四 温度、热量、内能的区分典例剖析:关于温度、内能和热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的内能越多,放热一定越多B.温度相同的物体,其内能一定相等C.物体的内能增加,一定要吸收热量D.晶体熔化时温度不变,其内能一定增加D 点拨:本题综合考查了对温度、内能和热量的理解。归纳总结:要注意联系各物理量的意义和影响因素来进行区分。同一物体,温度升高,内能增大,但内能增大,温度不一定升高(如晶体的熔化、水的沸腾);物体吸收了热量,内能增大,但内能增大,不一定是吸收了热量。注意:温度一般用“降低”“升高”等表述;热量一般用“吸收”“放出”来表述;内能一般用“有”“具有”“增大”“减少”等来表述。板书设计内能内能和温度之间的辩证关系,学生理解起来存在相当大的难度,有些云里雾里的感觉。第3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