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高中 > 地理 > 【新教材】人教版(2019)高二地理选择性必修1寒假作业 4套(含答案解析)

【新教材】人教版(2019)高二地理选择性必修1寒假作业 4套(含答案解析)

docx 2022-01-19 12:30:09 100页
剩余98页未读,查看更多需下载
【新教材】人教版(2019)高二地理选择性必修1寒假作业1一.选择题(共20小题,满分60分,每小题3分)1.(3分)2021年10月,国家气候中心发表最新消息,预计2021年将是“拉尼娜年”。其主要依据是,运用遥感技术进行监测发现2021年7月以来,赤道附近的(  )A.东太平洋表层海水温度持续升高B.西太平洋表层海水温度持续下降C.东太平洋表层海水温度持续下降D.西太平洋表层海水温度持续升高2.(3分)“厄尔尼诺”现象主要导致秘鲁(  )①洪水泛滥②干旱③使秘鲁渔业受损④使森林火灾多发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3.(3分)沃克环流是指正常情况下发生在赤道附近太平洋洋面上的一种热力环流。如图为沃克环流示意图,沃克环流强弱会引发相应地理环境的变化。下列叙述可信的是(  )A.沃克环流变强,③变强,甲海域沿岸暴雨成灾B.沃克环流变强,②变弱,秘鲁寒流势力减弱C.沃克环流变弱,影响我国台风次数增强D.沃克环流变弱,我国东部地区往往南旱北涝4.(3分)2021年1月6日,山东青岛气温降至零下15.8℃,打破了历史低温纪录。7日青岛近海海域海面上”蒸汽腾腾”,仿佛海水被煮沸了。气象专家解释:受强寒潮天气影响,使海水翻腾,海面下部温暖海水上升,海水快速蒸发到空中遇到冷空气后迅速凝结为冰晶,这种现象被称为”海浩”。与本次”海浩”形成密切相关的是(  )①海﹣﹣气间温差大②海﹣﹣气间温差小③风力较大第100页共100页 ④风力较小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5.(3分)在“掉深”事故中,中国海军372号艇的官兵,凭借过硬的技术和坚韧的毅力,在3分钟内执行500多个动作,成功处置事故,创造了潜艇史上成功摆脱“掉深”先例。“掉深”即“海中断崖”,是由于海水性质发生跃变,海水浮力由上至下急剧减小,使潜艇犹如人“从山顶跳下悬崖”一样,引发潜艇的破损并导致沉没。下列关于造成“掉深”现象的海水性质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海水盐度由上至下急剧增加B.海水密度由上至下急剧减小C.海水温度由上至下急剧降低D.水下滑坡引起海啸6.(3分)我国受季风影响,我国东海的季节性洋流呈(  )A.为风海流,冬季为寒流B.自南向北流,为寒流C.为密度流,冬季为寒流D.自北向南流,为暖流7.(3分)11月10日,中国“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第一次成功坐底马里亚纳海沟,坐底深度10909米,此后多次深潜,并带回了矿物、沉积物、深海生物和深海水样等样本。如图为马里亚纳海沟地区示意图。“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完成任务返回海面的过程中,海水的密度变化是(  )A.先逐渐减小后迅速增大B.先基本不变后逐渐增大到迅速增大C.先迅速增大后逐渐减小D.先基本不变后逐渐减小到迅速减小8.(3分)下列港口中,洋流能对沿岸气候起到增温增湿作用的是(  )A.珀斯B.利马C.横滨D.旧金山9.(3分)若此图代表海陆间循环,则(  )第100页共100页 A.甲处是陆地,乙处是海洋B.乙处的降水量小于蒸发量C.③代表径流输送D.④代表地表蒸发和植物蒸腾10.(3分)目前人类对水循环影响最大的环节是(  )A.水汽蒸发B.水汽输送C.地表径流D.地下径流11.(3分)如图为水循环示意图(图中序号表示水循环环节)。读图,陆地上植被遭到破坏会导致水循环(  )A.②环节加强B.④环节减小C.⑤环节季节变化变大D.③环节季节变化变小12.(3分)近年来,上海在人行道改造过程中逐步摸索应用“透水砖”,以缓解暴雨造成的城市路面积水问题“透水砖”影响的水循环环节是(  )A.蒸发和蒸腾B.下渗C.水汽输送D.降水13.(3分)黄浦区海绵城市试点区位于世博浦西片区,该区域目前已成功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全场地雨水收集”的目标。该建设主要影响了水循环环节中的(  )A.水汽输送B.地下径流C.下渗D.植物蒸腾14.(3分)未登陆的台风参与了水循环的哪一种类型(  )A.海上内循环B.陆地内循环C.海陆间循环D.不能确定15.(3分)为了减小人类社会水循环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下列措施可取的是(  )①减少深层地下水的开采,实施地下水回灌②提高河川径流的供水量③减少深层地下水的开采,加强对浅层地下水的开采④加强城市污水的处理力度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第100页共100页 16.(3分)全球水量平衡有如下关系,其中科学的结论是(  )A.全球范围的总蒸发量大于总降水量B.大洋的蒸发量小于其降水量C.大陆的蒸发量大于其降水量D.海水蒸发量是大气中水汽的主要来源17.(3分)海水密度是指单位体积海水的质量;海水盐度是指海水中盐类物质的质量分数,通常用千分比表示,指1000克海水所含盐类物质的多少,世界大洋的平均盐度约为35‰。由图可知,赤道附近海域的表层海水(  )A.温度高、盐度低、密度小B.温度高、盐度高、密度小C.温度低、盐度低、密度大D.温度低、盐度高、密度大18.(3分)北冰洋位于寒冷的北极,大部分洋面被冰雪覆盖,但冰下的海水也像全球其他大洋的海水一样在永不停息地按照一定规律流动着。如图为北冰洋洋流略图。关于图中洋流的影响,正确的是(  )A.甲使北美洲东部地区气温升高、湿度降低B.乙使冬季从亚洲航行至北美洲的海轮加速C.丙途经北冰洋海域,使当地能见度变差第100页共100页 D.丁流入大西洋,易与暖流交汇形成渔场19.(3分)下列世界著名渔场形的成因与众不同的是(  )A.北海渔场B.北海道渔场C.纽芬兰渔场D.秘鲁渔场20.(3分)如图为两极地区多年平均海冰面积年内变化图。完成第23题。对比两极地区年内海冰消融速度差异,原因可能是(  )A.南极地区受西风漂流影响,海冰消融慢B.北极地区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海冰消融快C.南极地区下垫面比热小,吸热升温快,海冰消融快D.北极地区臭氧空洞小,太阳辐射强度大,海冰消融慢二.解答题(共5小题,满分40分)21.(13分)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图中水循环运动的能量最主要来源是  。③的名称是  ,⑦的名称是  ,若地表植被遭到破坏,⑤和⑧的数量变化情况是:⑤  (填“增大”或“减少”),⑧  (填“增大”或“减少”)。(2)图中  (填序号)环节短时期内增多易导致城市地表径流水位迅速上升,从而形成城市内涝;南水北调工程主要影响的是环节  (填序号);伴随着大气水平运动进行的水循环环节是  (填名称)。(3)水循环的三种类型中,水循环总量最大的是  循环,能使陆地上的淡水资源得到补充和更新的是  循环,我国最大的内流河塔里木河参与的是  循环。(4)水循环环节中,受人类活动影响最大的环节是  (填名称),例如  、  (至少写两个人类活动)第100页共100页 (5)对水循环重要意义的叙述,以下选项正确的是  。①使大气圈、岩石圈、水圈和生物圈相互联系,在其间进行能量交换和物质迁移②使全球各地的降水量保持不变③使陆地径流增多,海洋蒸发减少④使水资源形成不断更新的统一系统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④22.(3分)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狭义的湿地是指地表过湿或经常积水,生长湿地生物的地区。具有保护生物多样性、调节径流、改善水质、调节小气候、以及提供食物及工业原料、提供旅游资源等功能。新疆尼雅国家湿地公园位于新疆塔里木盆地南缘的民丰县境内,是我国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的独特湿地类型,有尼雅、其其汗、叶亦克、牙通古斯、安迪尔等五条内陆河湖,生态系统极其脆弱而生态功能却极为重要和不可替代,被喻为民丰县的“生命河”、“护城河”,是阻挡沙漠推进的天然屏障。近十几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趋势加剧,以及当地人为活动对湿地生态系统干扰强度的增加,沙漠化对尼雅湿地的威胁逐步增大,部分湿地因缺水而萎缩,生态系统不断退化。请从水循环环节的角度分析新疆尼雅湿地萎缩的原因。23.(9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茎柔鱼,又称美洲大鱿鱼,生命周期较短,当海洋表层水温在20℃左右时,其生长和繁殖迅速。茎柔鱼广泛分布于东太平洋37°N﹣47°S一带海域,其中秘鲁沿海(6°S﹣20°S)资源最丰富,是茎柔鱼重要的生存区域之一。图一为某年秘鲁沿海茎柔鱼渔获量统计图,图二为秘鲁沿海海域海洋表层月平均水温变化统计图。第100页共100页 (1)简述秘鲁沿海茎柔鱼渔获量的年内变化,并说明其与海水表层温度之间的关系。(2)分析秘鲁沿海地区适合茎柔鱼生长繁殖的自然原因。(3)研究表明,茎柔鱼的渔获量受厄尔尼诺现象影响显著,推测厄尔尼诺年秘鲁沿海地区茎柔鱼渔场可能出现的变化。24.(9分)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正常年份,赤道附近太平洋东岸和西岸水温度存在差异,从而在上空形成接近东西向的大气热力环流。环流强弱的变化,是判断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发生的重要依据。图1为正常年份赤道太平洋上空的大气环流示意图。图2为正常年份赤道附近太平洋地区海温分布。(1)简述正常年份赤道附近东、西太平洋海温差异形成的原因。(2)当赤道附近太平洋东岸海水温度异常降低时(拉尼娜现象),说明其对环流强度的影响及原因。(3)拉尼娜现象发生后,用海﹣气相互作用原理解释赤道太平洋东、西岸地区可能出现的气象灾害。25.(6分)莱州湾(如图)海域面积约为6967km2,每年海冰分布面积约为3600km2,海冰厚度约为15cm,封冻期近4个月。第100页共100页 (1)分析冬季莱州湾海面易封冻的主要原因。(2)说明海面封冻对莱州湾海域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第100页共100页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共20小题,满分60分,每小题3分)1.(3分)2021年10月,国家气候中心发表最新消息,预计2021年将是“拉尼娜年”。其主要依据是,运用遥感技术进行监测发现2021年7月以来,赤道附近的(  )A.东太平洋表层海水温度持续升高B.西太平洋表层海水温度持续下降C.东太平洋表层海水温度持续下降D.西太平洋表层海水温度持续升高【分析】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赤道东太平洋海区水温异常升高,使沃克环流减弱,环太平洋地区乃至全球自然地理环境出现异常;拉尼娜现象与之相反。【解答】解:拉尼娜现象发生时,赤道附近东太平洋地区海水温度异常降低,导致该区域乃至全球自然地理环境发生变化,C正确,AB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解题的关键是了解拉尼娜现象发生的原因。2.(3分)“厄尔尼诺”现象主要导致秘鲁(  )①洪水泛滥②干旱③使秘鲁渔业受损④使森林火灾多发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分析】“厄尔尼诺”现象是发生在圣诞节前后的秘鲁太平洋沿岸海水异常增温现象。厄尔尼诺现象严重的年份,表层海水温度的变化对热带太平洋东西两岸的气候带来严重影响。热带太平洋东岸地区因海水温度升高,上升气流活跃,降水增多,引发洪涝灾害;而热带太平洋西岸地区因暖性海水减弱,表层海水温度相对下降,下沉气流活跃,降水减少,导致旱灾。【解答】解:由所学知识可知,在厄尔尼诺年,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南亚次大陆和巴西东北部均出现干旱,而从赤道中太平洋到南美西岸则多雨;在厄尔尼诺年,秘鲁多雨,会产生洪水泛滥,①正确。在厄尔尼诺年,秘鲁多雨,不会干旱,②错误。“厄尔尼诺”现象中秘鲁太平洋沿岸海水异常增温,会使秘鲁渔业受损,③正确。在厄尔尼诺年,秘鲁多雨,不会引起森林火灾多发,④错误。故选:C。第100页共100页 【点评】本题以“厄尔尼诺”现象为背景,考查了“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考核了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解题关键是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并学以致用。3.(3分)沃克环流是指正常情况下发生在赤道附近太平洋洋面上的一种热力环流。如图为沃克环流示意图,沃克环流强弱会引发相应地理环境的变化。下列叙述可信的是(  )A.沃克环流变强,③变强,甲海域沿岸暴雨成灾B.沃克环流变强,②变弱,秘鲁寒流势力减弱C.沃克环流变弱,影响我国台风次数增强D.沃克环流变弱,我国东部地区往往南旱北涝【分析】本题考查厄尔尼诺现象的知识,厄尔尼诺现象,又称圣婴现象,主要指太平洋东部和中部的热带海洋的海水温度异常地持续变暖,使整个世界气候模式发生变化,造成一些地区干旱而另一些地区又降雨量过多。【解答】解:当沃克环流变强时,说明此时乙到甲地的太平洋海水流动增强,海﹣气相互发生改变,此时甲海域沿岸易出现暴雨,A正确。沃克环流变强,秘鲁环流势力变强,故B错。沃克环流变弱,影响我国的台风变少,故C错。沃克环流变弱,夏季风变弱,我国东部地区南涝北旱,故D错。故选: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通过示意图设置题目,题目为常规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和读图分析能力。4.(3分)2021年1月6日,山东青岛气温降至零下15.8℃,打破了历史低温纪录。7日青岛近海海域海面上”蒸汽腾腾”,仿佛海水被煮沸了。气象专家解释:受强寒潮天气影响,使海水翻腾,海面下部温暖海水上升,海水快速蒸发到空中遇到冷空气后迅速凝结为冰晶,这种现象被称为”海浩”。与本次”海浩”形成密切相关的是(  )①海﹣﹣气间温差大②海﹣﹣气间温差小③风力较大④风力较小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第100页共100页 【分析】本题考查海﹣气相互作用的知识,海洋与大气直接接触,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并不停地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共同组成了“海洋﹣大气系统”。进入地球大气的太阳总辐射能,约70%被海洋吸收。这些能量又以多种形式输送给大气,并驱动大气运动。海洋尤其是热带海洋,是大气运动的重要能量来源。与大气相比,海水的热容量大得多,热量传递所耗费的时间也长得多,因此海洋就成为地球上气温的“调节器”。【解答】解:海水温度相对温暖,此次强冷空气使得海一气间温差大,海气温差越大,越有利于海水蒸发,故①对,②错。同风力较大,也加剧了海水的蒸发,蒸发的水汽受冷空气影响凝结成冰晶,形成海浩现象,③正确,④错。故选: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通过海浩设置题目,题目为常规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和思维分析能力。5.(3分)在“掉深”事故中,中国海军372号艇的官兵,凭借过硬的技术和坚韧的毅力,在3分钟内执行500多个动作,成功处置事故,创造了潜艇史上成功摆脱“掉深”先例。“掉深”即“海中断崖”,是由于海水性质发生跃变,海水浮力由上至下急剧减小,使潜艇犹如人“从山顶跳下悬崖”一样,引发潜艇的破损并导致沉没。下列关于造成“掉深”现象的海水性质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海水盐度由上至下急剧增加B.海水密度由上至下急剧减小C.海水温度由上至下急剧降低D.水下滑坡引起海啸【分析】海水的密度是指单位体积内海水的质量。海水密度一般在1.02~1.07之间,它取决于温度、盐度和压力(或深度)。在低温、高盐和深水压力大的情况下,海水密度大。而在高温、低盐的表层水域,海水密度就小。一般情况下,由赤道向两极,温度逐渐变低,密度则逐渐变大。到了两极海域,由于水温低,海水结冰,剩下的海水盐分高,所以密度更大。【解答】解:由题干可知,“掉深”即“海中断崖”,是由于海水性质发生跃变,海水浮力由上至下急剧减小,造成“掉深”现象的海水性质变化的原因是海水密度由上至下急剧减小。故选:B。【点评】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了海水盐度和密度的相关知识,理解即可。6.(3分)我国受季风影响,我国东海的季节性洋流呈(  )A.为风海流,冬季为寒流B.自南向北流,为寒流C.为密度流,冬季为寒流D.自北向南流,为暖流【分析】我国的东部沿海地区为季风气候,冬季吹西北季风,夏季吹东南季风,原因是海陆的热力性质差异导致的。第100页共100页 【解答】解:我国受季风影响,我国东海的季节性洋流为风海流,冬季受西北风的影响,洋流自北向南流,为寒流;夏季受东南季风的影响,洋流自南向北流,为暖流,A正确,BCD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的难度小,从文字材料中获取信息结合已有的知识储备分析解答地理问题。7.(3分)11月10日,中国“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第一次成功坐底马里亚纳海沟,坐底深度10909米,此后多次深潜,并带回了矿物、沉积物、深海生物和深海水样等样本。如图为马里亚纳海沟地区示意图。“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完成任务返回海面的过程中,海水的密度变化是(  )A.先逐渐减小后迅速增大B.先基本不变后逐渐增大到迅速增大C.先迅速增大后逐渐减小D.先基本不变后逐渐减小到迅速减小【分析】根据所学知识,海水密度随深度的变化主要取决于温度。海水温度随着深度的分布是不均匀地递降,因而海水的密度即随深度的增加而不均匀地增大。大洋表层海水温度主要受太阳辐射影响,因此随深度增加迅速递减,因此海水密度随水深增加迅速增大。【解答】解:结合学过的知识,海水在垂直方向上,密度向下递增,在海洋上层密度垂直梯度增大较大,约从1500米开始,密度的垂直梯度递增较小,在深层,密度几乎不随深度而变化。所以该载人潜水器完成任务到返回海面的过程中,海水密度先基本不变,后逐渐减小,最后迅速减小,故D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海水的密度变化,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需要认真阅读材料,从中提取解题信息。8.(3分)下列港口中,洋流能对沿岸气候起到增温增湿作用的是(  )A.珀斯B.利马C.横滨D.旧金山【分析】寒流对沿岸气候的作用是降温减湿,暖流对沿岸气候有增温增湿作用。第100页共100页 【解答】解:暖流对沿岸气候有增温增湿作用。选项港口中,洋流能对沿岸气候起到增温增湿作用的是横滨,受日本暖流影响,C正确。珀斯受西澳大利亚寒流影响,利马受秘鲁寒流影响,旧金山受加利福尼亚寒流影响,寒流对沿岸气候的作用是降温减湿,A、B、D错。故选: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世界洋流的分布和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难度适中,要熟记洋流分布的特点及其对气候的影响。9.(3分)若此图代表海陆间循环,则(  )A.甲处是陆地,乙处是海洋B.乙处的降水量小于蒸发量C.③代表径流输送D.④代表地表蒸发和植物蒸腾【分析】本题考查水循环的知识,水循环的主要环节主要有:蒸发、降水、水汽输送、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植物蒸腾等。【解答】解:甲为海洋,乙为陆地,故A错;乙处降水量大于蒸发量,故B错;③为地表径流或地下径流,故C对;④为蒸发,没有植物蒸腾,故D错。故选:C。【点评】本题难度较小,通过示意图设置题目,题目为常规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读图分析能力。10.(3分)目前人类对水循环影响最大的环节是(  )A.水汽蒸发B.水汽输送C.地表径流D.地下径流【分析】水循环可以分为海陆间循环、海洋内循环和内陆循环.其中海陆间循环对陆地水资源的更新、补充意义最大.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地表径流的影响上,如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等.此外,对地下径流、降水、蒸发环节也有影响,但影响较小.水循环的环节包括蒸发、降水、水汽输送、地表径流、地下径流、下渗、植物蒸腾等,是一个连续的过程.第100页共100页 【解答】解: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地表径流的影响上,如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等。此外,对地下径流、降水、蒸发环节也有影响,但影响较小。故选:C。【点评】考查水循环的环节、过程、人类的影响,属于较为基础的题目.11.(3分)如图为水循环示意图(图中序号表示水循环环节)。读图,陆地上植被遭到破坏会导致水循环(  )A.②环节加强B.④环节减小C.⑤环节季节变化变大D.③环节季节变化变小【分析】海洋表面蒸发形成的水汽,随着气流运动被输送到陆地上空,在一定条件下形成降水降落到地面。落到地面上的水,或沿地面流动形成地表径流,或渗入地下形成地下径流。两者汇入江河,最后又返回海洋。水的这种循环运动被称为海陆间水循环。【解答】解:读图,图示反映三大水循环,①为水汽输送、②、⑦均为降水、③为植物蒸腾,④为蒸发、⑤为地表径流、⑥为地下径流。植被破坏后,水土流失加剧,河流含沙量增加;地表水下渗减少,地下径流减弱;陆地降水可能会减少,但对水汽输送环节无影响。在降水集中的季节,由于植被的破坏使得水土保持,涵养水源的效果减弱,从而使得地表径流增加。故选:C。【点评】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了水循环过程及其影响因素,从图文中获取信息是解题的关键。12.(3分)近年来,上海在人行道改造过程中逐步摸索应用“透水砖”,以缓解暴雨造成的城市路面积水问题“透水砖”影响的水循环环节是(  )A.蒸发和蒸腾B.下渗C.水汽输送D.降水【分析】水循环的主要环节主要有:蒸发、降水、水汽输送、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植物蒸腾等。【解答】解:结合题意可知,应用“透水砖”使得下渗增大,地表径流减少,地下径流增大,B正确。故选: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水循环的环节,较为简单,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即可得出答案。13.(3分)黄浦区海绵城市试点区位于世博浦西片区,该区域目前已成功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全场地雨水收集”的目标。该建设主要影响了水循环环节中的(  )A.水汽输送B.地下径流C.下渗D.植物蒸腾第100页共100页 【分析】本题考查水循环的知识,水循环的主要环节主要有:蒸发、降水、水汽输送、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植物蒸腾等。【解答】解: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是因为增加地表水的下渗,减少地表径流。故选:C。【点评】本题难度较小,通过文字材料背景设置题目,题目为常规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和思维分析能力。14.(3分)未登陆的台风参与了水循环的哪一种类型(  )A.海上内循环B.陆地内循环C.海陆间循环D.不能确定【分析】此题考水循环的分类.水循环包括:海上内循环、陆上内循环和海陆间循环.未登陆的台风没有登上陆地,所以没有参与海陆间循环.它只参与了海上内循环,所以A正确.【解答】解:A、未登陆的台风没有登上陆地,所以没有参与海陆间循环。它只参与了海上内循环,故正确;B、未登陆的台风没有登上陆地,所以没有参与海陆间循环。它只参与了海上内循环,故不符合题意;C、未登陆的台风没有登上陆地,所以没有参与海陆间循环。它只参与了海上内循环,故不符合题意;D、未登陆的台风没有登上陆地,所以没有参与海陆间循环。它只参与了海上内循环,故不符合题意。故选:A。【点评】此题考水循环的分类.难度较小,是个常规题.15.(3分)为了减小人类社会水循环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下列措施可取的是(  )①减少深层地下水的开采,实施地下水回灌②提高河川径流的供水量③减少深层地下水的开采,加强对浅层地下水的开采④加强城市污水的处理力度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分析】人类的社会水循环是指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从自然界中获取水资源加以利用,然后又重新排放到自然界中的过程。【解答】解:深层地下水更新速度慢,因此减少深层地下水的开采,实施地下水回灌可以有效保护深层地下水,①正确。提高河川径流的供水量会造成下游水量减少,引发下游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②错误。对浅层地下水要适度开发,过度开采后会诱发地面沉降等问题,③错误。第100页共100页 加强城市污水的处理力度,促进污水回收利用或达标后排放,④正确。故选:C。【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解题的关键是了解保护水资源的措施。16.(3分)全球水量平衡有如下关系,其中科学的结论是(  )A.全球范围的总蒸发量大于总降水量B.大洋的蒸发量小于其降水量C.大陆的蒸发量大于其降水量D.海水蒸发量是大气中水汽的主要来源【分析】水平衡也称水量平衡,是指在一个确定的用水系统内,输入水量之和等于输出水量之和。【解答】解:全球水平衡,就是指全球范围内,多年平均水量是平衡的,局部地区可能有差异,因此A是错的。但对海洋来讲,海洋面积大,海洋蒸发量大于降水量,所以B错误;大陆的蒸发量大于其降水量,地表径流即是富裕的降水量,所以C错误;海水蒸发量是大气中水汽的主要来源,所以D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以全球水平衡为背景,考查水循环的地理意义,解题关键是掌握相关知识,对选项进行分析即可。17.(3分)海水密度是指单位体积海水的质量;海水盐度是指海水中盐类物质的质量分数,通常用千分比表示,指1000克海水所含盐类物质的多少,世界大洋的平均盐度约为35‰。由图可知,赤道附近海域的表层海水(  )A.温度高、盐度低、密度小B.温度高、盐度高、密度小C.温度低、盐度低、密度大D.温度低、盐度高、密度大【分析】海水的温度大致自低纬向高纬逐渐降低,海水的盐度自副热带海区向南北两侧降低,海水的密度大致自低纬向高纬逐渐增加。第100页共100页 【解答】解:根据图片,赤道地区纬度低,海水获得的太阳辐射多,水温较高;受赤道低气压带影响,降水量多于蒸发量,海水盐度较低;由于温度较高、盐度较低,因此海水密度较小,故A正确,B、C、D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解题的关键是了解表层海水温度、盐度和密度的变化规律。18.(3分)北冰洋位于寒冷的北极,大部分洋面被冰雪覆盖,但冰下的海水也像全球其他大洋的海水一样在永不停息地按照一定规律流动着。如图为北冰洋洋流略图。关于图中洋流的影响,正确的是(  )A.甲使北美洲东部地区气温升高、湿度降低B.乙使冬季从亚洲航行至北美洲的海轮加速C.丙途经北冰洋海域,使当地能见度变差D.丁流入大西洋,易与暖流交汇形成渔场【分析】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有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形成渔场;影响海洋航运;加快净化速度,扩大污染范围等。【解答】解:A、根据图片,甲是拉布拉多寒流,使北美洲东部地区气温降低、湿度降低,故错误。B、乙为东格陵兰寒流,冬季时该出海洋封冻,没有轮船行驶,故错误。C、丙是北大西洋暖流,流经北冰洋海域时,气温较低,暖流上空易形成海雾,使当地能见度变差,故正确。D、图中丁洋流流入的是太平洋,故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解题的关键是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9.(3分)下列世界著名渔场形的成因与众不同的是(  )A.北海渔场B.北海道渔场C.纽芬兰渔场D.秘鲁渔场第100页共100页 【分析】渔场的形成一般是寒暖流交汇、上升流、浅海大陆架等,将深层营养盐带到表层,鱼类饵料丰富。【解答】解:A、北海渔场是北大西洋暖流与东格陵兰寒流交汇形成,故A错误;B、北海道渔场是由日本暖流与千岛寒流交汇形成,故B错误;C、纽芬兰渔场是由墨西哥湾暖流与拉布拉多寒流交汇形成,故C错误;D、秘鲁渔场是由秘鲁沿岸的上升流形成的,由于上泛的海水含有丰富的营养盐类,有利于浮游生物繁殖,形成了秘鲁渔场。故D正确。故选:D。【点评】这题主要考查渔场的形成原因,根据课本知识分析解答地理问题,难度小。20.(3分)如图为两极地区多年平均海冰面积年内变化图。完成第23题。对比两极地区年内海冰消融速度差异,原因可能是(  )A.南极地区受西风漂流影响,海冰消融慢B.北极地区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海冰消融快C.南极地区下垫面比热小,吸热升温快,海冰消融快D.北极地区臭氧空洞小,太阳辐射强度大,海冰消融慢【分析】温度高会导致海冰融化,左图8、9月份海冰面积最小,说明8、9月份气温高,应该是北极附近;右图2月份海冰面积最小,说明2月份气温高,应该是南极附近。【解答】解:据图可知,北极附近海冰3月份达到13百万km2,9月份达到5百万km2,6个月消融了近8百万km2;南极附近海冰9月份达到16百万km2,2月份达到2百万km2,7个月消融了近14百万km2;对比可知,应该是南极附近海冰消融速度快,北极附近海冰消融速度慢,故A、B错误。北极附近是海洋,南极附近是大陆,南极附近下垫面比热小,吸热升温快,导致海冰消融快,C正确。南极附近有臭氧层空洞,若北极地区臭氧层空洞小,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少,太阳辐射应该比南极较弱,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读图析图能力,属于基础题,根海冰面积年内变化图确定南北极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注意北极地区以海洋为主,南极地区以陆地为主。第100页共100页 二.解答题(共5小题,满分40分)21.(13分)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图中水循环运动的能量最主要来源是 太阳辐射能 。③的名称是 蒸发 ,⑦的名称是 下渗 ,若地表植被遭到破坏,⑤和⑧的数量变化情况是:⑤ 增大 (填“增大”或“减少”),⑧ 减少 (填“增大”或“减少”)。(2)图中 ④ (填序号)环节短时期内增多易导致城市地表径流水位迅速上升,从而形成城市内涝;南水北调工程主要影响的是环节 ⑤ (填序号);伴随着大气水平运动进行的水循环环节是 水汽输送 (填名称)。(3)水循环的三种类型中,水循环总量最大的是 海上内循环 循环,能使陆地上的淡水资源得到补充和更新的是 海陆间 循环,我国最大的内流河塔里木河参与的是 陆地内 循环。(4)水循环环节中,受人类活动影响最大的环节是 ⑤ (填名称),例如 跨流域调水 、 修建水库 (至少写两个人类活动)(5)对水循环重要意义的叙述,以下选项正确的是 C 。①使大气圈、岩石圈、水圈和生物圈相互联系,在其间进行能量交换和物质迁移②使全球各地的降水量保持不变③使陆地径流增多,海洋蒸发减少④使水资源形成不断更新的统一系统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④【分析】(1)水循环的主要动力来自太阳辐射能。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包括降水、蒸发、水汽输送、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环节。(2)短时间内降水偏多,使地表径流增多,下渗减慢,城市内涝严重。(3)水循环的过程:①海上水循环﹣﹣海洋水经蒸发被带到上空再经降水过程返回海洋。它是大气降水的主体约占到降水总量的90%以上;第100页共100页 ②海陆间水循环﹣﹣海洋水经蒸发到达海洋上空经水汽输送到达陆地上空经降水到达陆地表面然后经地表径流(江、河、湖、海)和地下径流(地下水)再返回海洋。它可以使陆地水不断的循环再生。所以陆地水是可再生资源;③内陆水循环﹣﹣陆地水经蒸发和植物蒸腾作用被带到高空再经降水过程返还陆地。主要存在于内陆地区。(4)人类对水循环干预最大的环节是地表径流。(5)水循环促进地理环境(大气圈、生物圈、水圈和岩石圈)的整体性;促进地球上各种水体的更新;维持了全球水的动态平衡,对全球的热量传输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由于在水循环的过程中不断进行势能和动能的转换,由此产生了流水侵蚀作用,塑造了地表的形态。【解答】解:(1)水循环的主要动力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⑤为地表径流,⑧为地下径流,若地表植被遭到破坏,地表径流增加,下渗减少,地下径流减少。(2)图示区域为外流区域,则图中城市径流水位的增高主要与降水有关,图中④代表大气降水环节,④短时期内增多易导致城市内涝;南水北调工程是将长江流域的水调配一部分到北方缺水地区,通过径流输送环节实现,故该工程主要影响的是⑤环节(地表径流);伴随着大气水平运动进行的水循环环节是水汽输送环节。(3)海洋水量大,因此,水循环总量最大的是海上内循环,海陆间循环使陆地淡水不断更新,塔里木河属于内流河,没有注入海洋,故参与的是内陆循环。(4)水循环环节中,受人类活动影响最大的环节是地表径流,比如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南水北调工程是将长江流域的水调配一部分到北方缺水地区,通过径流输送环节实现;修建水库也可以调节径流,可以起到削蜂补枯作用。(5)水循环使大气圈、岩石圈、水圈和生物圈相互联系,在其间进行能量交换和物质迁移,故①正确。水循环不能使使全球各地的降水量保持不变,故②错误。水循环促进海陆间水汽进行交换,故③错误。水循环使水资源形成不断更新的统一系统,故④正确。故C正确,ABD错误。故答案为:(1)太阳辐射能;地表径流;地下径流;增大;减少(2)④;⑤;水汽输送(3)海上内循环;海陆间;陆地内(4)⑤;跨流域调水;修建水库(5)C第100页共100页 【点评】解题关键是对三种类型水循环过程的了解,熟记水循环的主要环节,提高学生读图、析图获取信息的能力,并能利用图中信息分析解决问题。22.(3分)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狭义的湿地是指地表过湿或经常积水,生长湿地生物的地区。具有保护生物多样性、调节径流、改善水质、调节小气候、以及提供食物及工业原料、提供旅游资源等功能。新疆尼雅国家湿地公园位于新疆塔里木盆地南缘的民丰县境内,是我国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的独特湿地类型,有尼雅、其其汗、叶亦克、牙通古斯、安迪尔等五条内陆河湖,生态系统极其脆弱而生态功能却极为重要和不可替代,被喻为民丰县的“生命河”、“护城河”,是阻挡沙漠推进的天然屏障。近十几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趋势加剧,以及当地人为活动对湿地生态系统干扰强度的增加,沙漠化对尼雅湿地的威胁逐步增大,部分湿地因缺水而萎缩,生态系统不断退化。请从水循环环节的角度分析新疆尼雅湿地萎缩的原因。【分析】水循环类型及环节:(一)海上内循环:蒸发——降水(二)陆上内循环:蒸发、植物的蒸腾——降水(三)海陆间循环: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返回海洋)【解答】解:结合材料知近十几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趋势加剧,以及当地人为活动对湿地生态系统干扰强度的增加,沙漠化对尼雅湿地的威胁逐步增大,部分湿地因缺水而萎缩,生态系统不断退化。新疆尼雅国家湿地公园位于新疆塔里木盆地南缘的民丰县境内,是我国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的独特湿地类型。尼雅湿地属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干旱,降水稀少。加上全球气候变暖,蒸发更加旺盛。五条内陆河湖被喻为民丰县的“生命河”,所以是当地人民的主要水源,人类用水增加,注入湿地水量减少。被喻为民丰县的“护城河”,是阻挡沙漠推进的天然屏障。河水减少,荒漠化加剧,湿地下渗增加,水量减少。第100页共100页 故答案为:新疆尼雅湿地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区,气候干旱,降水稀少;晴天多,蒸发旺盛;受全球变暖的影响,蒸发加剧;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趋势加剧,以及当地人为活动对湿地生态系统干扰强度的增加,荒漠化加剧,土地沙化,下渗作用增强;生产生活用水量大,地表径流减少,新疆尼雅湿地萎缩。【点评】解题关键是学生熟记基础知识,考查了水循环的环节。水循环维持着全球水的动态平衡,全球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打破了水平衡。23.(9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茎柔鱼,又称美洲大鱿鱼,生命周期较短,当海洋表层水温在20℃左右时,其生长和繁殖迅速。茎柔鱼广泛分布于东太平洋37°N﹣47°S一带海域,其中秘鲁沿海(6°S﹣20°S)资源最丰富,是茎柔鱼重要的生存区域之一。图一为某年秘鲁沿海茎柔鱼渔获量统计图,图二为秘鲁沿海海域海洋表层月平均水温变化统计图。(1)简述秘鲁沿海茎柔鱼渔获量的年内变化,并说明其与海水表层温度之间的关系。(2)分析秘鲁沿海地区适合茎柔鱼生长繁殖的自然原因。(3)研究表明,茎柔鱼的渔获量受厄尔尼诺现象影响显著,推测厄尔尼诺年秘鲁沿海地区茎柔鱼渔场可能出现的变化。【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秘鲁沿海茎柔鱼渔获量的年内变化,并说明其与海水表层温度之间的关系,主要结合某年秘鲁沿海茎柔鱼渔获量统计图和秘鲁沿海海域海洋表层月平均水温变化统计图进行分析。(2)形成渔场的原因:寒暖流交汇处,海水受到扰动,将下层营养盐类带到表层,利于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为鱼类提供饵料;上升流将深层营养物质带到表层,形成著名渔场;浅海大陆架,容易形成渔场;河流入海径流处容易形成渔场。(3)厄尔尼诺现象是太平洋上东南信风异常造成的。若东南信风减弱,赤道附近表层暖水向东回流。这样,不仅东太平洋冷水上泛现象消失,还有暖水回流加剧,会导致赤道东太平洋海面水温升高,进而气流上升带来较多的降水,常导致暴雨、洪水泛滥。同时,下层海水中的无机盐类等营养成分不再涌向海面,导致当地的浮游生物和鱼类大量死亡,渔业大幅度减产,大批鸟类也因饥饿而死亡。第100页共100页 【解答】解:(1)读图可知,秘鲁沿海茎柔鱼渔获量年内变化较大,4月份最少,之后开始上升,8~10月份上升到最高,11月份开始下降;因此年内变化规律是4~8月渔获量呈上升趋势,10~次年4月渔获量呈下降趋势;8~10月渔获量较大,4月渔获量最小;读右图海水表层水温的变化是3月份最高,之后开始下降,8月份水温达到最低值,之后开始上升,因此可得出海洋表层水温与渔获量大致呈负相关;海洋表层水温较低时渔获量较高,海洋表层水温较高时渔获量较低。(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茎柔鱼,又称美洲大鱿鱼,生命周期较短,当海洋表层水温在20°C左右时,其生长和繁殖迅速”。秘鲁沿海地区纬度较低,太阳高度角较大,太阳辐射强,但受秘鲁寒流降温的影响,水温不高,有利于茎柔鱼生长和繁殖;秘鲁沿海由于东南信风离岸风的影响,使表层水远离海岸,底层冷海水上泛,形成秘鲁寒流上升流的,底层海水上泛时把底层营养盐类带到表层,表层浮游生物大量繁殖,饵料丰富,有利于茎柔鱼生长和繁殖。所以秘鲁沿海形成了水温适宜,食物丰富的海区,适合鱼类的生长繁殖。(3)厄尔尼诺年,发生时,赤道东太平洋水温异常升高,赤道逆流增强,向东运行;东南信风减弱,秘鲁寒流上升流受抑制,秘鲁沿海地区上升流减弱,底层上泛海水量减少,带到表层的营养盐类减少,表层浮游生物生长量少,海水表层饵料减少,渔场渔获量减少;由于水温异常升高,导致茎柔鱼渔场海水温度过高,茎柔鱼分布范围缩减;并且鱼类向较高纬度的地区的水域转移,使渔场分布重心南移。秘鲁沿海地区茎鱼渔场鱼获量减少。故答案为:(1)4~8月渔获量呈上升趋势,10~次年4月渔获量呈下降趋势;8~10月渔获量较大,4月渔获量最小;海洋表层水温与渔获量大致呈负相关;海洋表层水温较低时渔获量较高,海洋表层水温较高时渔获量较低。(2)秘鲁沿海地区纬度较低,且受秘鲁寒流影响,水温适宜,有利于茎柔鱼生长和繁殖;盛行上升流,底层海水上泛,把底层营养盐类带到表层,表层浮游生物大量繁殖,饵料丰富,有利于茎柔鱼生长和繁殖。(3)厄尔尼诺年,东南信风减弱,秘鲁沿海地区上升流减弱,海水表层饵料减少,渔场渔获量减少;茎柔鱼渔场海水温度升高,导致茎柔鱼分布范围缩减;渔场分布重心南移。【点评】本题以秘鲁渔场鱼类生产活动为背景材料,考查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及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同时考查学生的区域认知水平和综合思维能力。突出考查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和人地协调观的核心素养。24.(9分)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第100页共100页 正常年份,赤道附近太平洋东岸和西岸水温度存在差异,从而在上空形成接近东西向的大气热力环流。环流强弱的变化,是判断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发生的重要依据。图1为正常年份赤道太平洋上空的大气环流示意图。图2为正常年份赤道附近太平洋地区海温分布。(1)简述正常年份赤道附近东、西太平洋海温差异形成的原因。(2)当赤道附近太平洋东岸海水温度异常降低时(拉尼娜现象),说明其对环流强度的影响及原因。(3)拉尼娜现象发生后,用海﹣气相互作用原理解释赤道太平洋东、西岸地区可能出现的气象灾害。【分析】(1)海水温度取决于它的热量收支状况。表层海水温度一般由低纬向高纬逐渐递减;海水温度随深度增加而递减。(2)拉尼娜现象就是太平洋中东部海水异常变冷的情况。东南信风将表面被太阳晒热的海水吹向太平洋西部,致使西部比东部海平面增高将近60厘米,西部海水温度增高,气压下降,潮湿空气积累形成台风和热带风暴,东部底层海水上翻,致使东太平洋海水变冷。(3)考查气象灾害的知识,常见的气象灾害有寒潮、台风、高温、暴雨等。【解答】解:(1)由所学知识可知,正常年份,赤道附近表层暖海水,在信风吹拂下向西流动,使西侧暖海水堆积水温升高,导致洋面温度偏高,而东侧冷海水上涌,表面温度低,所以东侧温度低。(2)当赤道附近太平洋东岸海水温度的异常降低时,信风势力异常变强,导致更大规模海水向西流,从而使西侧水温异常偏高。而东侧异常偏低,使西部上升气流和东部的下沉气流增强,从而使对流强度增大,环流变强。(3)当拉尼娜现象发生后,太平洋西岸温度更高,对流更强,降水更多,更容易发生台风,造成洪涝灾害;太平洋东岸,气温更低,对流更弱,降水更少,容易导致出现旱灾。第100页共100页 故答案为:(1)东岸温度高于西岸;东岸沿岸暖流流经,西岸沿岸寒流流经。(2)赤道附近太平洋东水温度下降,太平洋东、西温变大,热力环流势力加强,西岸的上升气流和东岸的下沉气流都会增强。(3)拉尼娜现象出现时,该环流增强,赤道附近太平洋东岸降水减少,发生旱灾,赤道附近太平洋西岸降水增加,发生洪涝灾害。【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拉尼娜现象,从图中信息可以判断出拉尼娜现象的本质以及环流形成过程,造成的危害主要从气候的角度来分析,题目难度较大。25.(6分)莱州湾(如图)海域面积约为6967km2,每年海冰分布面积约为3600km2,海冰厚度约为15cm,封冻期近4个月。(1)分析冬季莱州湾海面易封冻的主要原因。(2)说明海面封冻对莱州湾海域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分析】(1)导致海水结冰的原因主要从气温、海水的深度和盐度等角度分析。(2)海面封冻对莱州湾海域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主要从气候、海水温度、海水盐度、海洋环境等角度分析。【解答】解:(1)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莱州湾地处山东半岛西北部纬度高,冬季西北风在半岛北部受到陆地地形阻挡,冷空气在莱州湾堆积,带来的降温幅度大,冬季受寒潮影响大,气温低,寒冷时间较长;由等深线分布可知,莱州附近海水水深不超过5米,海水较浅,受沿岸陆地和海底沙滩的影响,降温速度快,海水温度低;海域较封闭,海水流动性差,与外洋的暖水流交换少;由图可知,有众多河流注入,河水的稀释作用下,海水盐度低,易结冰。第100页共100页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海面封冻后,冰面的反射率增大,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减少,地面温度低,地面辐射较弱,近地面大气热量主要吸收地面辐射而增温,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减少,气温下降;海面封冻后,冰面阻隔海水蒸发,会降低空气湿度;海水结冰过程中,海水中含有的水分固化,而盐分大部分还是保留在海水里面,海水盐度会增大;海面封冻影响海洋生物的光合作用,阻碍空气与海水之间的气体交换,使海水溶氧量降低,不利于海生动物的生长,威胁海洋生物的生存环境。故答案为:(1)纬度高,冬季受寒潮影响大,气温低;海水较浅;海域较封闭,海水流动性差;有众多河流注入,海水盐度低,易结冰。(2)封冻后冰面的反射率增大,使地面接收的太阳辐射减少,气温下降;冰面阻隔海水蒸发,降低空气湿度;海水结冰,盐度增大;海面封冻影响海洋生物的光合作用,威胁海洋生物的生存环境。【点评】本题考查海水的性质、海﹣气相互作用,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理的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同时考查学生的区域认知水平和综合思维能力。突出考查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和人地协调观的核心素养。第100页共100页 【新教材】人教版(2019)高二地理选择性必修1寒假作业2一.选择题(共20小题,满分60分,每小题3分)1.(3分)2021年11月10日,受强冷空气影响,东北、内蒙古多地发生特大暴雪。导致这次强冷空气活动的天气系统示意图是(  )A.B.C.D.2.(3分)受寒潮影响,11月21日14时至23日14时,我国中东地区将有4﹣6级偏北风,气温下降6﹣10℃。下列各天气系统示意图中,能表示与寒潮的形成有关的是(  )A.B.C.D.3.(3分)读某地区春季某一时刻海平面气压分布图,下列示意图中,符合此时P城市天气状况的是(  )A.AB.BC.CD.D第100页共100页 4.(3分)读某年4月28日8:00近地面等压线图(单位:hPa),回答问题。若实线表示近地面等温面,虚线表示近地面等压面。则图中①地近地面等温面与等压面的组合正确的是(  )A.B.C.D.5.(3分)如图为某时刻亚洲局部地区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此时(  )A.最可能是春季B.最可能是秋季C.京津地区西风凛洌D.京津地区阴雨连绵6.(3分)2021年8月10日开始,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又重新出现闷热潮湿的雷雨、阵雨天气,并且维持相当一段时期。造成这种“倒黄梅”天气出现的直接原因是(  )A.副热带高压增强B.副热带高压减弱南退C.北方冷空气强度偏弱D.暖湿气流移动速度较快7.(3分)关于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叙述,正确的是(  )第100页共100页 A.等压线越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小B.与风向平行C.始终从高压指向低压并垂直等压线D.气压梯度力与风向垂直8.(3分)形成大气水平运动的直接原因是(  )A.冷热不均B.摩擦力C.地转偏向力D.水平气压梯度力9.(3分)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是(  )A.地球表面受热不均B.陆地与海洋的差异C.地势地形的差异D.水平气压梯度力10.(3分)冬季,北京盛行风的性质是(  )A.温和、湿润B.温和、干燥C.寒冷、湿润D.寒冷、干燥11.(3分)黑龙江省冬季漫长,海南岛终年如夏,影响两地气候不同的主要因素是(  )A.海陆位置B.纬度位置C.地形因素D.人为因素12.(3分)关于我国的气候,叙述正确的是(  )①受纬度位置的影响,我国夏季南北温差大②受季风气候的影响,我国的降水时空分布不均③季风区受夏季风影响明显,不受冬季风的影响④我国气候的大陆性特征显著,主要表现为气温的年变化和日变化较大A.①②B.②④C.②③D.③④13.(3分)如图为欧洲1月等温线分布图,有关图中各地气温高低的比较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叙述正确的是(  )A.甲高于丙,洋流B.乙高于丙,纬度C.甲高于丁,地形D.丁高于乙,海陆14.(3分)中亚的气候特点是(  )A.冬冷夏热,降水稀少B.全年高温多雨C.冬季温和多雨D.冬温夏凉,降水较多15.(3分)新疆自然环境的突出特征是干旱,其成因是(  )第100页共100页 ①深居内陆,远离海洋②终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③植被稀少④山地、高原对水汽具有阻隔作用A.①②B.①④C.③④D.②④16.(3分)读图,由于气压高低的变化,杭州四季呈现多变的天气现象。下列天气图依照春、夏、秋、冬季节的排序,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B.①②④③C.③②①④D.③④①②17.(3分)关于气温的说法错误的是(  )A.气温是指大气的冷热状况B.北半球的陆地最高气温出现在八月份C.气温一般是从低纬向极地逐渐降低D.一个地方的气温年较差就是指该地最高气温减去最低气温的差18.(3分)读图“亚洲某月季风示意图”,图示季节最有可能是北半球的(  )A.春季B.秋季C.冬季D.夏季第100页共100页 19.(3分)下列气压带风带图,符合南半球盛行西风带分布规律的是(图中的圆代表纬线圈:箭头代表风向)(  )A.B.C.D.20.(3分)我国是世界典型的季风气候分布区,下列有关我国季风的叙述,正确的是(  )A.影响我国的夏季风,既有来自太平洋的西南季风,也有来自印度洋的东南季风B.东南季风主要影响我国东部地区,西南季风主要影响我国西部地区C.受季风影响明显的地区称季风区D.季风区降水比非季风区降水较多二.解答题(共5小题,满分40分,每小题8分)21.(8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如图中甲城为托克逊,是中国唯一的“零海拔”县城,地处天山南麓,吐鲁番盆地西部,当地居民主要以维吾尔族为主,普遍都有戴帽的习俗,冬着皮棉夏“赤膊”,早穿皮袄午穿纱。托克逊盛产红枣、杏、葡萄等各种水果,但是主要以干果销售为主,鲜果销售比重较小。乙城为成都市,地处中国西南地区、四川盆地西部。(1)描述甲地区气候特征。(2)与乙地相比,指出甲地的气温年较差的不同及原因。(3)请从气候角度分析甲地区居民的着装习惯形成的原因。(4)分析托克逊地区以干果销售为主,鲜果销售比重较小的原因。22.(9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如图为某区域12月某时刻近地面气压分布图(单位:hPa)。甲地天晴多日,但气温较低。第100页共100页 (1)图中锋面由a、b两支冷锋构成,分别说明形成的原因。(2)此时甲地出现严重的雾霾,气温上升明显,试分析其原因。(3)冷锋过境后,甲地出现了大雾天气,分析大雾产生的原因。23.(8分)读气压场中风形成示意图(图1)和北半球某区域等压线分布图(图2),完成下列问题。(1)图1中a、b、c、d表示风向的是  ,形成风的主导力是  。(2)图2中B处风向是  。说明其原因  。(3)图2中A、D两处相比,  处风力较小,其原因是  。(4)图2中①多阴雨天气、②多晴朗天气,两地气温日较差较大的是  ,其原因是  。24.(5分)如图中,图a为地表三圈环流局部剖面图(N为北极点);图b为某季节某半球近地面风带分布模式图,读图,完成以下问题。第100页共100页 (1)图a中B处是  带,与图b中  处(填“a”或“b”)的风向一致。(2)图a中C处是  带,D处是  带。(3)N处气压带的成因是  。25.(10分)读“中国季风进退与雨带推移图”,完成下列问题。(1)图中A线表示  的分界线,B线表示  的分界线。(2)将图中A线的分界山脉的名称,填在横线上:①  ,③  。(3)图中北京位于  (温度带),位于  (干湿区)。(4)图中C、D、E三线表示我国雨带移动多年平均位置,示6月份的是  线,长江流域出现  天气;表示7、8月份的是  线,此时长江流域出现  天气。第100页共100页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共20小题,满分60分,每小题3分)1.(3分)2021年11月10日,受强冷空气影响,东北、内蒙古多地发生特大暴雪。导致这次强冷空气活动的天气系统示意图是(  )A.B.C.D.【分析】气旋(低压中心),北半球按逆时针方向、南半球按顺时针方向由四周向中心辐合;反气旋(高压中心),北半球按顺时针方向、南半球按逆时针方向由中心向四周辐散。【解答】解:由题中材料信息“受强冷空气影响,东北、内蒙古多地发生特大暴雪。”可知,这次强冷空气活动应该受蒙古西伯利亚高压系统影响,高压系统属于反气旋,C图和D图属于气旋,CD错误。A图和B图属于反气旋,A图是北半球的反气旋,B图是南半球反气旋,影响我国的应是北半球的反气旋,A正确,B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属于基础题,考查高压与低压系统形成等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图信息及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2.(3分)受寒潮影响,11月21日14时至23日14时,我国中东地区将有4﹣6级偏北风,气温下降6﹣10℃。下列各天气系统示意图中,能表示与寒潮的形成有关的是(  )A.B.C.D.【分析】图中,图中的A箭头相对,是冷锋;B冷气团有回旋,是暖锋;C气流上升,是气旋;D气流下沉,是反气旋。【解答】解:寒潮是一种自然天气现象,指来自高纬度地区的寒冷空气,在特定的天气形势下迅速加强并向中低纬度地区侵入,造成沿途地区大范围剧烈降温、大风和雨雪天气,这种冷空气南侵达到一定标准的就称为寒潮,寒潮大多都是冷锋过境引起的,故A对,BCD错误。故选:A。第100页共100页 【点评】本题的难度小,从图文中获取信息结合已有的知识储备分析解答,比较容易。3.(3分)读某地区春季某一时刻海平面气压分布图,下列示意图中,符合此时P城市天气状况的是(  )A.AB.BC.CD.D【分析】冷锋过境时容易出现阴天、下雨、刮风、降温等天气现象;冷锋过境后,冷气团替代了原来暖气团的位置,所以气温湿度骤降,气压升高,天气转晴;冷锋在我国一年四季都有,尤其在冬半年更常见;冷锋因移动速度快,强度大,历时短。【解答】解;读图可知,图中P位于冷锋过境后的位置。冷锋过境时多阴雨天气,冷锋过境后天气转好。A图中P位于锋前,A错误。B图中P位于云雨区,B错误。北半球气旋(低压)气流呈逆时针方向辐合,根据锋面的位置可判定,P附近的冷锋应向东南方向移动;由指向标可判定,C图中锋面向东移动,D图锋面向东南方向移动,C错误,D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以某地区春季某一时刻海平面气压分布图为背景,考查了P城市天气状况,读图分析解决问题。第100页共100页 4.(3分)读某年4月28日8:00近地面等压线图(单位:hPa),回答问题。若实线表示近地面等温面,虚线表示近地面等压面。则图中①地近地面等温面与等压面的组合正确的是(  )A.B.C.D.【分析】考查等压面的知识,等压面上凸高压,下凹低压,等温线上凸表示气温较高,下凹表示气温较低。【解答】解:①地为高压中心,气压高,气温低,等压线应该是向高空弯曲,等温线应该是向低空弯曲。故选:C。【点评】本题难度较小,通过反气旋设置题目,题目为基础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读图分析能力。5.(3分)如图为某时刻亚洲局部地区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此时(  )A.最可能是春季B.最可能是秋季第100页共100页 C.京津地区西风凛洌D.京津地区阴雨连绵【分析】锋是冷暖气团相遇形成的,根据冷暖气团的势力强弱划分了冷锋和暖锋;冷锋过境多带来大风、降温、雨雪天气;暖锋过境多带来连续性降水;低气压形成的气旋中心多上升气流,容易成云致雨;高压形成的反气旋中心盛行下沉气流,风力较小,多晴朗天气。【解答】解:根据图示信息可知,此时亚欧大陆上为高压,且我国南海地区有台风,应为北半球的秋季,A错误,B正确。根据图示等压线数值以及弯曲方向可知,此时京津地区为东风,C错误。京津地区位于冷锋锋前且距离冷锋较远,应为单一暖气团控制,以晴朗天气为主,D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以某时刻亚洲局部地区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为背景,考查了图中的天气状况,读图分析解决问题。6.(3分)2021年8月10日开始,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又重新出现闷热潮湿的雷雨、阵雨天气,并且维持相当一段时期。造成这种“倒黄梅”天气出现的直接原因是(  )A.副热带高压增强B.副热带高压减弱南退C.北方冷空气强度偏弱D.暖湿气流移动速度较快【分析】倒黄梅是在梅雨过去以后,因为梅雨结束之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天气,通常是越来越稳定的,而雷雨却是天气不稳定的象征。而且在一般情况下,小暑时节,冷空气已不再影响长江流域,但雷雨的出现常常和北方小股冷空气南下有关。这种冷空气的南下,有利于雨带在长江中下游重新建立。【解答】解:如果副热带高气压增强的话,雨带会留在北方较长时间,而不会出现倒黄梅,故A错误。“倒黄梅”出现原因是由于副热带高压减弱难退,雨带随着南移动,B正确。“倒黄梅”与北上暖湿气流水汽偏少、北方冷空气强度偏弱无关,C、D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以某年6月26日9时东亚局地梅雨天气形势图为背景,考查了“倒黄梅”出现原因,获取图文中信息即可。7.(3分)关于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叙述,正确的是(  )A.等压线越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小B.与风向平行C.始终从高压指向低压并垂直等压线D.气压梯度力与风向垂直第100页共100页 【分析】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是水平气压梯度力。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为与等压线相垂直,从高压指向低压。而在同一幅图上等压线越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解答】解:等压线越密集,表示单位距离的气压差越大,即气压梯度越大,因此水平气压梯度力也越大,A错误。空气水平运动(即风)除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影响外,还受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影响,因此水平气压梯度力不会与风向平行,B错误。水平气压梯度力始终从高压指向低压并垂直等压线,C正确。只有在不考虑摩擦力的情况下,水平气压梯度力与风向才有可能垂直,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了水平气压梯度力与风向的关系,调用课本基础知识分析解决问题,难度一般。8.(3分)形成大气水平运动的直接原因是(  )A.冷热不均B.摩擦力C.地转偏向力D.水平气压梯度力【分析】影响风的力有三种:水平气压梯度力影响风向和风速、地转偏向力只影响风向不影响风速、摩擦力既影响风向又影响风速。【解答】解:大气的水平运动是风,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是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产生的水平气压梯度力,D正确,ABC错误。故选:D。【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解题的关键是了解风形成的直接原因。9.(3分)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是(  )A.地球表面受热不均B.陆地与海洋的差异C.地势地形的差异D.水平气压梯度力【分析】影响风的力有三种:水平气压梯度力影响风向和风速、地转偏向力只影响风向不影响风速、摩擦力既影响风向又影响风速。【解答】解:风是空气的水平运动,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是同一水平面的气压差,即水平气压梯度力,D正确,ABC错误。故选:D。【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解题的关键是了解风形成的直接原因。10.(3分)冬季,北京盛行风的性质是(  )A.温和、湿润B.温和、干燥C.寒冷、湿润D.寒冷、干燥【分析】结合所学,冬季风从高纬陆地流向海洋地区,因此寒冷干燥,而夏季风则从由海洋吹向大陆,温暖湿润。【解答】解:北京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冬季,盛行西北风,西北风来自纬度较大的蒙古、西伯利亚一带,因此冬季风的性质为寒冷、干燥,D正确,A、B、C错误。第100页共100页 故选:D。【点评】本题属于基础题,主要考查东亚季风的特点,结合我国冬季风和夏季风的特点进行综合分析判断。11.(3分)黑龙江省冬季漫长,海南岛终年如夏,影响两地气候不同的主要因素是(  )A.海陆位置B.纬度位置C.地形因素D.人为因素【分析】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有大气环流、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洋流等,本题两地主要是热量差异明显。【解答】解:两地纬度位置一北一南,太阳辐射量差异明显,黑龙江纬度高,太阳辐射量相对较少年均气温低,而海南岛纬度低,太阳辐射量相对较多年均气温高。故选:B。【点评】本题难度低,解题的关键是明确两地的气候特征差异。12.(3分)关于我国的气候,叙述正确的是(  )①受纬度位置的影响,我国夏季南北温差大②受季风气候的影响,我国的降水时空分布不均③季风区受夏季风影响明显,不受冬季风的影响④我国气候的大陆性特征显著,主要表现为气温的年变化和日变化较大A.①②B.②④C.②③D.③④【分析】中国东半部有大范围的季风气候,自南向北依次为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西北部大多为温带大陆性气候。青藏高原为独特的高山高原气候。西部高原山地表现出明显的垂直气候特征。【解答】解:受纬度位置的影响,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大,所以①错。受季风气候的影响,我国的降水时空分布不均,所以②对。季风区指的是受夏季风影响明显的地区,这些区域也受冬季风的影响,③错。由于中国大陆面积广阔,西部伸入亚洲内陆,因而中国的气候也有显著的大陆性特征,主要表现为气温的年变化和日变化较大,与世界上同纬度的其他地区相比,冬季气温明显偏低,夏季气温明显偏高,④对。故选:B。【点评】考查我国的气候特点,掌握我国冬季温差的影响因素、降水的影响因素、气候类型多样的特点解答即可。13.(3分)如图为欧洲1月等温线分布图,有关图中各地气温高低的比较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叙述正确的是(  )第100页共100页 A.甲高于丙,洋流B.乙高于丙,纬度C.甲高于丁,地形D.丁高于乙,海陆【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影响气温的因素.影响气温的因素主要有:纬度位置、地形、海陆位置、洋流、天气状况、下垫面、人类活动.【解答】解:1月北半球冬季。甲与丙相比纬度低,气温高,不是洋流因素,A错;乙与丙处于同纬度,乙在海洋等温线向北突,丙在陆地等温线向南突,主要是北大西洋暖流流经乙处,气温高,B错;甲地相比丁地气温高,丁处在闭合等温线中心,说明丁是山地,影响因素是地形,C正确;丁气温高于乙地主要是纬度低,D错。故选:C。【点评】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了影响气温的主要因素等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从图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14.(3分)中亚的气候特点是(  )A.冬冷夏热,降水稀少B.全年高温多雨C.冬季温和多雨D.冬温夏凉,降水较多【分析】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有: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大气环流、地形地势、洋流因素。【解答】解:结合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图可知,中亚主要位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区,该地区全年干旱少雨,冬冷夏热,温差大。所以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中亚的气候特征,考查学生分析图的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凸显在了地理学科在读图能力方面的训练。15.(3分)新疆自然环境的突出特征是干旱,其成因是(  )①深居内陆,远离海洋②终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③植被稀少④山地、高原对水汽具有阻隔作用第100页共100页 A.①②B.①④C.③④D.②④【分析】我国西北地区由于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受海洋的影响小,加上高大山脉的阻挡,导致自东向西降水量越来越少,所以最为显著的特点是干旱;表现为自东向西降水量越来越少,植被由草原过渡到荒漠草原和荒漠,草场载畜量越来越低。【解答】解:①我国西北地区距海洋远,受海洋影响小,降水少,故正确。②我国西北地区不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不符合题意。③是因为干旱导致植被稀少,而不是植被稀少导致干旱,不符合题意。④西北地区深居内陆,来自海洋的湿润气流受高大山地的阻隔作用,导致降水减少,故正确。故选: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我国西北地区干旱形成的主要因素,属于基础题,根据课本内容即可分析解答。16.(3分)读图,由于气压高低的变化,杭州四季呈现多变的天气现象。下列天气图依照春、夏、秋、冬季节的排序,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B.①②④③C.③②①④D.③④①②【分析】我国位于亚洲东部,东部季风区冬季受冬季风的影响,气温低,降水少,夏季受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的影响,降水多。我国锋面雨带的移动规律:4、5月份南岭南,6月静止江淮间。7、8月份华东北,长江中下是伏旱。9月又回江南岸,10月退出南海边。【解答】解:图①中陆地开始形成低压,海洋上高压势力渐强,准静止锋影响我国南方地区,出现清明时节雨纷纷的天气,杭州应为春季。图②中陆地上形成低压,海洋上的高压势力强劲,杭州地区位于鞍部,南北两侧风向相反,易形成锋面相持,杭州可能进入梅雨时期,应为夏季。图③中陆地高压强盛,海洋上为低压,且我国东部有明显的冷锋过程,杭州此时低温少雨,应为冬季。图④第100页共100页 中,陆地高压渐强,东部海域有强气旋活动(可能为台风),杭州可能受其影响,多为秋季。据此四季正确排序应该是①②④③。故选: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读图析图能力,属于基础题,掌握海洋和陆地的气压分布特点和影响我国的气候因素。17.(3分)关于气温的说法错误的是(  )A.气温是指大气的冷热状况B.北半球的陆地最高气温出现在八月份C.气温一般是从低纬向极地逐渐降低D.一个地方的气温年较差就是指该地最高气温减去最低气温的差【分析】气温是用来衡量地球表面大气温度分布状况和变化态势的重要指标,它可根据需要分为日均温,月均温和年均温、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它还是指导人们正常生活和生产活动的重要参考依据。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一年之中,北半球陆地的最高气温出现在7月,南半球出现在1月;北半球海洋最高气温出现在8月,南半球海洋最高气温出现在2月。【解答】解:A、气温指空气的温度,即大气的冷热状况,此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B、北半球的陆地最高气温出现在7月份,海洋最高气温出现在八月份,此说法错误,故正确。C、受纬度因素影响,气温一般是从低纬向极地逐渐降低,此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D、一个地方的气温年较差就是指该地最高气温减去最低气温的差,此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气温的相关知识,属于基础性试题,较为容易,解题的关键在于把握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对气温的影响。18.(3分)读图“亚洲某月季风示意图”,图示季节最有可能是北半球的(  )第100页共100页 A.春季B.秋季C.冬季D.夏季【分析】东亚地区,因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夏季亚欧大陆形成低压,太平洋上形成高压,所以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形成夏季风,冬季亚欧大陆形成高压,太平洋上形成低压,所以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形成冬季风,而南亚地区,因夏季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所以气压带、风带向北移动,当东南信风带越过赤道时,向右偏转,形成西南季风.【解答】解:由题中图可以看出,南亚此时盛行西南风,东亚盛行东南风,故图示季节最有可能是北半球的夏季。故选:D。【点评】本题以亚洲某月季风示意图为背景,属于知识性试题,考查了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解题时应注意对课本知识的把握.19.(3分)下列气压带风带图,符合南半球盛行西风带分布规律的是(图中的圆代表纬线圈:箭头代表风向)(  )A.B.C.D.【分析】90°是极地高压带,60°是副极地低压带,30°是副热带高压带,0°是赤道低压带.0﹣30°之间近地面的风带是信风带,北半球风向是东北风,南半球风向是东南风.30﹣60°之间的近地面风带是西风带,北半球风向是西南风,南半球风向是西北风.60°﹣﹣90°之间的近地面风带是极地东风带,北半球风向是东北风,南半球风向是东南风.北半球盛行西风带在30﹣60度之间,风从副热带高压带吹向副极地低压带,风向是向右偏转,是西南风.【解答】解:A、北半球盛行西风带在30﹣60度之间,风从副热带高压带吹向副极地低压带,风向是向右偏转,是北半球的盛行西风带,故错误。B、此图错误,风不会从低压带吹出来,故错误。C、此图错误,0﹣30°之间近地面的风带是信风带,故错误。D、此图的风带位于纬度30°﹣60°之间,风向向左偏转,是南半球的盛行西风带,故正确。故选:D。【点评】此题考查气压带风带的位置.熟记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图,区别南北半球的风带的风向,此题难度不大.20.(3分)我国是世界典型的季风气候分布区,下列有关我国季风的叙述,正确的是(  )A.影响我国的夏季风,既有来自太平洋的西南季风,也有来自印度洋的东南季风B.东南季风主要影响我国东部地区,西南季风主要影响我国西部地区第100页共100页 C.受季风影响明显的地区称季风区D.季风区降水比非季风区降水较多【分析】影响我国的夏季风包括来自于印度洋的西南季风和来自于太平洋的东南季风,其特点是温暖湿润;我们把夏季风影响明显地区称为季风区。【解答】解:影响我国的夏季风包括来自于印度洋的西南季风和来自于太平洋的东南季风,故A错误。东南季风主要影响我国东部地区,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主要影响我国西南和华南地区,故B错误。我国夏季盛行东南风,冬季盛行西北风,故C错误。受夏季风影响明显的地区称为季风区,夏季风到来时,我国季风区内降水量较多,非季风区降水稀少,故D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季风对我国的影响,结合所学习的课本知识分析即可。二.解答题(共5小题,满分40分,每小题8分)21.(8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如图中甲城为托克逊,是中国唯一的“零海拔”县城,地处天山南麓,吐鲁番盆地西部,当地居民主要以维吾尔族为主,普遍都有戴帽的习俗,冬着皮棉夏“赤膊”,早穿皮袄午穿纱。托克逊盛产红枣、杏、葡萄等各种水果,但是主要以干果销售为主,鲜果销售比重较小。乙城为成都市,地处中国西南地区、四川盆地西部。(1)描述甲地区气候特征。(2)与乙地相比,指出甲地的气温年较差的不同及原因。(3)请从气候角度分析甲地区居民的着装习惯形成的原因。(4)分析托克逊地区以干果销售为主,鲜果销售比重较小的原因。【分析】(1)气候特征主要从气温、降水、水热条件配合等方面考虑。第100页共100页 (2)影响气温年较差的因素有纬度、海拔、天气等。(3)考查影响传统服饰的因素,主要因素有气候、地形、自然灾害、文化历史等。(4)考查影响农业的区位条件,主要条件有气候、地形、土壤、水源、市场、劳动力、交通、政策等。【解答】解:(1)读图可知,甲城为托克逊,位于中国西北地区,深居内陆,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的大陆性强,根据气温降水图可得出,该地降水稀少,主要气候特征是夏季高温少雨,冬季寒冷干燥;冬冷夏热,气温年较差大,降水少,晴天多,气温日较差大。(2)读图可知,甲地托克逊气温年较差大于乙地成都。原因:甲地地处中国西北地区,位于亚欧大陆内部,远离海洋,受海洋影响小,相较于乙成都,气候大陆性强,夏季升温快,气温高;冬季离冬季风源地较近,受冬季风影响大,气温低,而乙成都夏季升温较慢,冬季北方大巴山脉削弱了冬季风的势力,降温慢。因此甲地夏季气温高于乙地,冬季气温低于乙地,所以气温年较差大于乙地。(3)戴帽:该地冬季多大风,帽子具有冬季防寒保暖功能。冬着皮棉夏“赤膊”:该地气候大陆性强,气温年较差比较大,冬季寒冷,着皮棉保温,夏季炎热,“赤膊”有利于散热。早穿皮袄午穿纱:该地降水少,晴天多,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白天气温高,晚上气温低。(4)托克逊地区以干果销售为主,鲜果销售比重较小的原因主要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分析;托克逊地区地处中国西北,深居内陆,距海遥远,气候干燥,蒸发量大,自然晾干制作成本低;西北地区气候干旱,水资源短缺,人口稀疏,经济落后,消费市场狭小,主要市场位于东部经济较发达地区,而该地距离东部主要销售市场远,干果保存时间长,不易变质,适合长距离运输,鲜果不易保存,易腐烂变质,且不适合长距离运输。故答案为:(1)夏季高温少雨,冬季寒冷干燥;气温日较差大、年较差大。(2)甲地气温年较差大于乙地。原因:甲地位于亚欧大陆内部,远离海洋,气候大陆性强,夏季升温快,气温高;冬季离冬季风源地较近,气温低,所以气温年较差大。(3)戴帽:帽子具有冬季防寒保暖功能。冬着皮棉夏“赤膊”:该地气温年较差比较大,冬季寒冷,着皮棉保温,夏季炎热,“赤膊”有利于散热。早穿皮袄午穿纱:该地气温日较差比较大,白天气温高,晚上气温低。(4)原因:西北干燥,蒸发量大,自然晾干制作成本低;西北地区人口稀疏,经济落后,市场狭小,距离东部主要销售市场远,干果保存时间长,鲜果不易保存,不适合长距离运输。第100页共100页 【点评】本大题以托克逊和成都的气候统计图为材料,涉及气候特征、气候对人类着装的影响、气候对农业的影响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22.(9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如图为某区域12月某时刻近地面气压分布图(单位:hPa)。甲地天晴多日,但气温较低。(1)图中锋面由a、b两支冷锋构成,分别说明形成的原因。(2)此时甲地出现严重的雾霾,气温上升明显,试分析其原因。(3)冷锋过境后,甲地出现了大雾天气,分析大雾产生的原因。【分析】(1)冷锋过境时容易出现阴天、下雨、刮风、降温等天气现象;冷锋过境后,冷气团替代了原来暖气团的位置,所以气温湿度骤降,气压升高,天气转晴;冷锋在我国一年四季都有,尤其在冬半年更常见;冷锋因移动速度快,强度大,历时短。(2)雾霾天气成因主要从污染源、风速、气温、降水、逆温天气、地形,如盆地、河谷地形等方面进行分析。(3)大雾形成的条件是冷却、加湿、凝结核、增加水汽含量。【解答】(1)读图可知,a锋为锋面气旋西侧的冷锋,其形成原因可结合冷、暖气团相遇和气团运动方向的原理进行解释,即因气旋中气流水平辐合,导致冷暖气流相遇而成。b冷锋的形成原因是来自西北部的冷空气向东南方向快速移动,与低压附近的来自东南方向的暖气团相遇,使得暖气团被迫抬升形成冷锋。(2)结合图文材料信息可知,甲地位于冷锋锋前,冷锋过境前,甲地受单一暧气团控制,天气晴朗,降尘效果差,空气中杂质多。随着冷锋逼近,冷空气把原来占主导地位的暖气团迅速挤压到狭窄区域聚集,导致气温明显上升。甲地等压线稀疏,气流稳定,风力弱,污染物不易扩散。第100页共100页 (3)第一步,获取和解读图中的气压分布信息。读图可知,图示时刻甲地位于冷高压附近,等压线稀疏,风力弱。第二步,调动和运用形成大雾的环境条件。大雾天气的形成需要有充足的水汽、降温、稳定的大气结构和无风(或微风)等环境条件。第三步,论证和探讨产生大雾的原因。结合等压线分布图中的信息与大雾形成的环境条件,从水汽、冷却条件.大气结构、风力等方面分析原因。甲地冷锋过境后,相对湿度增大,天气转晴,气温下降,水汽遇冷凝结形成大雾,且受单一冷气团控制,风力较弱,大雾不易扩散。故答案为:(1)a冷锋:在气旋中,四周空汇聚,南下的冷空气与南侧的暖空气之间形成的冷锋;b冷锋:北部高压内冷空气南下,形成冷锋。(2)此前,甲地天气晴朗,降尘效果差,空气中杂质多;随着冷锋逼近,冷空气把原来占主导地位的暖气团迅速挤压到狭窄区域聚集增温,空气内杂质的密度增大,出现雾霾。等压线稀疏,气流稳定,风力弱。(3)甲地冷锋过境后,相对湿度增大;冷锋过境后,天气转晴,气温下降,水汽遇冷凝结形成大雾;冷锋过境后甲地受单一气团控制,风力较弱。【点评】本题以某区域12月某时刻近地面气压分布图为背景,考查了甲地出现严重的雾霾,气温上升明显的原因、大雾产生的原因,读图文分析解决问题。23.(8分)读气压场中风形成示意图(图1)和北半球某区域等压线分布图(图2),完成下列问题。(1)图1中a、b、c、d表示风向的是 c ,形成风的主导力是 水平气压梯度力 。(2)图2中B处风向是 东南风 。说明其原因 位于北半球近地面,受水平气压梯度力、摩擦力、地转偏向力三个力的影响 。(3)图2中A、D两处相比, D 处风力较小,其原因是 等压线较稀疏,水平气压梯度力较小 。(4)图2中①多阴雨天气、②多晴朗天气,两地气温日较差较大的是 ② ,其原因是 白天少云,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强,气温高;夜晚少云,大气逆辐射作用弱,还给地面的热量较少,气温低 。第100页共100页 【分析】(1)考查大气水平运动的知识,近地面的风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三个力的作用,与等压线相斜交;高空的风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两个力的作用,与等压线平行。(2)根据B附近的等压线数值判断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然后再根据风向的画法,确定风向。(3)同一幅图风力大小看等压线的疏密,等压线密集,风力大,否则,风力小。(4)晴天昼夜温差大与阴天;晴朗天气太阳辐射削弱少,导致地面温度高;同时大气逆辐射弱,地面温度低,导致温差大。【解答】解:(1)d由高压指向低压且垂直于等压线,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c大致由高压吹向低压,且与等压线斜交,表明风向。a风向垂直,为地转偏向力。b与风向的方向相反,为摩擦力。所以表示风向的是c,形成风的主导力是水平气压梯度力。(2)B处水平气压梯度力大致指向偏西方向,风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向右偏转与等压线斜交,该地的风向为东南风。其形成原因是:该地位于北半球近地面,近地面受水平气压梯度力,摩擦力和地转偏向力三个力的影响,风最终与等压线斜交。(3)相比而言,A处的等压线更为密集,气压梯度更大,水平气压梯度力更大,风力更大,D处等压线更为稀疏,气压梯度更小,水平气压梯度力更小,风力更小。(4)①多阴雨天气,②多为晴朗天气,气温日较差更大的是②地,原因在于:②地多晴朗天气,云层更少,白天,云层对太阳辐射的削弱更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更多,气温更高,夜晚,大气逆辐射作用更弱,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更弱,气温更低,所以昼夜温差更大。故答案为:(1)c;水平气压梯度力(2)东南风;位于北半球近地面,受水平气压梯度力、摩擦力、地转偏向力三个力的影响(3)D;等压线较稀疏,水平气压梯度力较小(4)②;白天少云,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强,气温高;夜晚少云,大气逆辐射作用弱,还给地面的热量较少,气温低【点评】本题考查水平气压梯度力与风的形成,近地面风向的判断,大气的受热过程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与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作答即可。24.(5分)如图中,图a为地表三圈环流局部剖面图(N为北极点);图b为某季节某半球近地面风带分布模式图,读图,完成以下问题。第100页共100页 (1)图a中B处是 东北信风 带,与图b中 a 处(填“a”或“b”)的风向一致。(2)图a中C处是 副热带高气压 带,D处是 西风(中纬西风、盛行西风) 带。(3)N处气压带的成因是 地处高纬,气温低,空气收缩下沉 。【分析】(1)图示为北半球的三圈环流示意图,分为低纬环流、中纬环流、高纬环流。(2)由于太阳辐射对各纬度加热不均,全球近地面形成七个气压带:即赤道低气压带,南、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南、北半球的副极地低气压带,南、北半球的极地高气压带。在气压带之间形成了六个风带:即南、北半球的低纬信风带,南、北半球的中纬盛行西风带,南、北半球的高纬极地东风带。(3)N处为极地高气压带,其成因是热力作用形成的。【解答】解:(1)图a为地表三圈环流局部剖面图(N为北极点),则B所在的环流为低纬环流,B处的空气从副热带高气压带吹向赤道低气压带,右偏为东北信风;图b中的a为东北信风,因此,B处风向与图b中a的风向一致。(2)读图可知,图a中C处在低纬环流和中纬环流之间,盛行下沉气流,是副热带高气压带;D处在中纬环流,近地面是西风(中纬西风、盛行西风)带。(3)N处为北极点,由于地处高纬,气温低,空气收缩下沉,形成为极地高气压带。故答案为:(1)东北信风;a(2)副热带高气压;西风(中纬西风、盛行西风)(3)地处高纬,气温低,空气收缩下沉【点评】属于基础题,解题关键是对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规律的了解,熟记各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的基础知识,并能根据提供的各种数据和图文材料分析提取有用信息。25.(10分)读“中国季风进退与雨带推移图”,完成下列问题。第100页共100页 (1)图中A线表示 季风区和非季风区 的分界线,B线表示 人口密度 的分界线。(2)将图中A线的分界山脉的名称,填在横线上:① 大兴安岭 ,③ 贺兰山 。(3)图中北京位于 暖温带 (温度带),位于 半湿润区 (干湿区)。(4)图中C、D、E三线表示我国雨带移动多年平均位置,示6月份的是 D 线,长江流域出现 梅雨 天气;表示7、8月份的是 C 线,此时长江流域出现 伏旱 天气。【分析】(1)我国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大致是200mm年等降水量线,我国的人口分布界线大致是黑龙江的黑河和云南的腾冲一线。(2)我国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大致经过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3)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南北方的分界线,1月0℃等温线,亚热带和暖温带分界线,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湿润区和半湿润区的分界线。(4)我国雨带的推移规律:4、5月份在华南地区,6月中下旬到7月上旬在江淮地区,7、8月份在华北、东北地区,9月份开始南撤,10月完全撤出中国大陆。【解答】解:(1)根据图片,A线大致经过我国的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是我国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B线大致是我国黑龙江的黑河到云南的腾冲,是我国人口稠密区和稀疏区的分界线。(2)根据山脉所在的位置,①是位于我国东北的大兴安岭,③是位于我国宁夏以西的贺兰山。(3)北京位于秦岭—淮河以北的华北地区,位于我国的暖温带地区、半湿润地区。(4)根据我国锋面雨带的推移规律,D线是我国6月份时锋面雨带的位置,此时长江流域受江淮准静止锋的影响,出现梅雨天气;C线表示雨带推移到华北、东北地区,是7、8月时雨带的位置,此时我国长江流域受副高的控制,高温少雨,形成伏旱天气。故答案为:(1)季风区与非季风区;人口密度第100页共100页 (2)大兴安岭;贺兰山(3)巴颜喀拉山;暖温带;半湿润区(4)D;梅雨;C;伏旱【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解题的关键是了解我国的地理分界线和我国雨带的推移规律。第100页共100页 【新教材】人教版(2019)高二地理选择性必修1寒假作业3一.选择题(共20小题,满分60分,每小题3分)1.(3分)关于近日点和远日点的说法,正确的是(  )A.近日点正值每年1月初B.近日点时地球公转速度较慢C.远日点时地球公转速度快D.远日点正值每年1月初2.(3分)关于地球自转速度的正确叙述是(  )A.威远与成都的线速度相等B.威远与成都的角速度相等C.威远的线速度小于成都的线速度D.威远的角速度大于成都的角速度3.(3分)11月28日,陈老师在微信朋友圈中看到李老师当天发的一条消息。李老师发该条朋友圈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日北京的日出时间大约是5点多钟B.此后一个月内,地球公转速度越来越快C.该日悉尼的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D.北京寒冷是因为昼长太短了4.(3分)关于地球自转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在北极上空观察地球自转方向为顺时针,在南极上空观察为逆时针B.地球自转360°需要的时间是24小时,为一个恒星日C.地球自转速度除南北极点外,其他各处都相等D.地轴的空间位置基本上是稳定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5.(3分)如图有关地球自转方向的图示,正确的是(  )第100页共100页 A.B.C.D.6.(3分)天水市(105.7°E,34.6°N)位于甘肃东南部,藉河穿城而过,市政府在城区河段修了数座弧形坝。如图为某中学地理研学团队拍摄的弧形坝景观,图中虚线为弧形坝在阳光下的影子顶端,基本上与坝体平行。该照片拍摄于2020年10月18日16:16,据此推断图示河段河流的流向大致是(  )。A.自东向西B.自西向东C.自西北向东南D.自西南向东北7.(3分)2016年11月,我国二十四节气成功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二十四节气的更替周期应该是(  )A.恒星月B.朔望月C.回归年D.恒星年8.(3分)按照地球五带划分,30°S属于(  )A.热带B.北温带C.南温带D.北寒带9.(3分)太阳直射某地时,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该地一定位于五带中热带范围内B.该地一定是一年中白天最长的一天C.该地一定是一年中正午太阳最高的一天D.该地的地方时一定为正午12:0010.(3分)2021年3月18日至19日,中美两国在阿拉斯加州安克雷奇举行高层战略对话,阿拉斯加州位于北美大陆西北端。读图“阿拉斯加局部区域第100页共100页 图”,央视记者乘飞机从北京出发至安克雷奇,该国际航班最短飞行方向应为(  )A.一直向西航行B.先东北后东南C.一直向东航行D.先西北后西南11.(3分)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古老文明和智慧的结晶,现已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读二十四节气示意图,下面的时间段中,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且向北移动的是(  )A.春分→清明B.小暑→大暑C.霜降→立冬D.小寒→大寒12.(3分)关于地球运动速度的描述,正确的是(  )①地球自转的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②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各处都相等③地球公转的线速度是均匀分布的④地球公转的线速度和角速度都是7月初最小,1月初最大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13.(3分)僧一行在受唐玄宗之命编制《大衍历》时发现“日南至(冬至),其行最急,急而渐损,至春分及中,而后迟,迨北至(夏至),其行最舒,而渐益之,以至秋分又及中,而后益急”。僧一行的发现,实际上是(  )A.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B.一年中地球公转速度变化第100页共100页 C.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D.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14.(3分)每年三四月间,太阳直射点在地球上移动的规律是(  )A.先向北移,后向南移B.一直向北移C.先向南移,后向北移D.一直向南移15.(3分)北京和广州两地的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相比较,正确的叙述是(  )A.两地的角速度和线速度都相同B.两地的角速度和线速度都不相同C.角速度不相同,线速度相同D.角速度相同,线速度广州大于北京16.(3分)如表为天津市某日发布的当地昼长情况。今日昼长11小时20分明日昼长11小时22分该日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及随后几日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是(  )A.北半球向北移B.南半球向北移C.北半球向南移D.南半球向南移17.(3分)地球自转的周期与选择的参照点有关,太阳日比恒星日的时间(  )A.短大约4分钟,因为地球要少自转大约1°B.短大约4分钟,因为地球要多自转大约1°C.长大约4分钟,因为地球要少自转大约1°D.长大约4分钟,因为地球要多自转大约1°18.(3分)如表为天津市某日发布的当地昼长情况。该日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及随后几日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是(  )今日昼长11小时20分明日昼长11小时22分A.北半球向北移B.南半球向北移C.北半球向南移D.南半球向南移19.(3分)以下不属于黄赤交角变大带来的影响的是(  )A.太阳直射的范围将扩大B.极夜和极昼现象的范围扩大C.热带和寒带的范围将减小,温带的范围扩大D.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年变化幅度增大20.(3分)从2021年国庆节到期中考试(11月9日)这一期间,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第100页共100页 A.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且向北移B.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减慢C.北极圈内极昼的范围逐渐扩大D.北半球昼短夜长,且昼越来越短,夜越来越长二.解答题(共5小题,满分40分)21.(6分)读“地球公转示意图”,ABCD分别表示二分二至日,据图完成下列各题。(1)地球公转至D时,是  月  日前后,北半球是  (节气)。(2)广东省汕头市有一口井正好位于北回归线上,当阳光直射井底时,地球位于图中  点附近。(3)图中①②两点中表示近日点的是  ;地球从D点运行到A点的过程中,公转速度的变化规律是  。22.(13分)如图为某日某时刻半球昼夜分布示意图,阴影为黑夜,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写出该日的日期为  前后,位于  (近日或远日)点附近,地球公转速度较快,此日后一个月地球公转速度的情况为  。(2)图中A、B、C、D四点中,该日白昼最短的是  ,C地的昼长是  时。(3)此时B点的太阳高度为  ,旗杆影长为一天中的  第100页共100页 值(填“最大”或“最小”),旗杆影子的朝向为  方向,此时北京天安门旗杆影子朝向  。(4)该日A地体育场馆的太阳能电池板与建筑物外墙(墙面与地面垂直,图2)之间最合适的夹角约为  ;若此夹角可以调节,那么其一年中的变化幅度(一年中最大夹角与最小夹角之差)为  。(5)该时刻太阳直射点的坐标是  ,北京时间为  。23.(7分)甲图为①、②、③、④四地二分二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乙图为甲图四地中某两地的昼夜长短年变化曲线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1)甲图四地中,自转线速度最大的是  ,昼夜长短年内变化最大的是  ,四季最分明的是  ,纬度由高到低的排序为  。(2)乙图中,A、B两线反映的昼长变化对应甲图中的地点分别是:A  ,B  。(3)简述11月①地昼夜长短情况及变化趋势。24.(7分)读图,图中阴影表示黑夜,完成下列各题。(1)乙在甲的  方向,丙在乙的  方向。第100页共100页 (2)甲地位于  (东、西)半球,  (高、低、中)纬度,  (热量带)。(3)请写出丁点的地理坐标  ;甲的昼长为  小时。25.(7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我国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对当地经纬度进行了实际测量与计算,其测量的记录和结果如下。测量工具:自制测量台(如图甲,竖杆垂直台面)、教学用量角器一个、测绘罗盘一只、手表一块。测量说明:量角器圆心放于竖杆影子顶端,观察影子投射在量角器上对应刻度。测量日期:2020年12月22日。测量结果:在手表显示13:00时测得角A最大,为37.5°。(1)根据该日测量结果,推断当地的地理坐标为  。(2)该日正午太阳高度达全年最大的地区是  ,达全年最小的地区是  。简述该日的全球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规律。(3)请帮该地理兴趣小组在图乙中绘制出该地全年的正午太阳高度数值变化曲线。第100页共100页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共20小题,满分60分,每小题3分)1.(3分)关于近日点和远日点的说法,正确的是(  )A.近日点正值每年1月初B.近日点时地球公转速度较慢C.远日点时地球公转速度快D.远日点正值每年1月初【分析】地球自转的同时,还围绕太阳自西向东公转,其公转轨道为接近正圆的椭圆,太阳位于其中的一个焦点上。每年的1月初,地球位于近日点附近,地球公转速度最快;每年7月初,地球位于远日点附近,公转速度最慢。地球公转一周所需要的时间为365日6时9分10秒,叫做1恒星年。【解答】解:近日点正值每年1月初,A正确。近日点时地球公转速度较快,B错误。远日点时地球公转速度慢,C错误。远日点正值每年7月初,D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了地球公转的特征,熟记相关知识即可。2.(3分)关于地球自转速度的正确叙述是(  )A.威远与成都的线速度相等B.威远与成都的角速度相等C.威远的线速度小于成都的线速度D.威远的角速度大于成都的角速度【分析】地球自转线速度的特点是从赤道向两极逐渐递减,地球自转角速度的特点是除极点外,其余均相等,即每小时15°。【解答】解:威远与成都的纬度不相同,所以两地的线速度不相等,由于威远的纬度比成都低,所以线速度威远比成都大,角速度相同,故B正确,ACD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线速度和角速度的特点,属于基础题,根据两地的纬度即可解答。3.(3分)11月28日,陈老师在微信朋友圈中看到李老师当天发的一条消息。李老师发该条朋友圈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第100页共100页 A.该日北京的日出时间大约是5点多钟B.此后一个月内,地球公转速度越来越快C.该日悉尼的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D.北京寒冷是因为昼长太短了【分析】根据材料,该日为11月28日,此时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为北半球的冬季。【解答】解:A、该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北京昼短夜长,日出时间晚于6点,故错误。B、读材料可知,当天为11月28日,该日过后一个月就到12月28日,离近日点越来越近,地球公转速度越来越快,故正确。C、当天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且向南移动,悉尼正午太阳高度越来越大,到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故错误。D、北京寒冷的主要原因是正午太阳高度较小,故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了当天自然环境特点,解题的关键是了解地球运动的相关知识点。4.(3分)关于地球自转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在北极上空观察地球自转方向为顺时针,在南极上空观察为逆时针B.地球自转360°需要的时间是24小时,为一个恒星日C.地球自转速度除南北极点外,其他各处都相等D.地轴的空间位置基本上是稳定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分析】地球自转轴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地球自转的方向为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俯视地球自转的方向为逆时针;从南极上空俯视地球自转的方向为顺时针。地球自转的周期为23时56分4秒。地球自转的角速度除极点为0°/小时外,其它各点均相等,为15°/小时;地球自转的线速度自赤道向极点逐渐减小为0千米/小时。【解答】解:在北极上空观察地球自转方向为逆时针,在南极上空观察为顺时针,A错误。地球自转360°需要的时间是23小时56分4秒,为一个恒星日,B错误。第100页共100页 地球自转角速度除南北极点外,其他各处都相等,为15°/小时,C错误。地轴的空间位置基本上是稳定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D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了地球自转的特征,熟记相关知识即可。5.(3分)如图有关地球自转方向的图示,正确的是(  )A.B.C.D.【分析】地球自转方向为自西向东,北逆南顺。【解答】解:A、侧视图中地球自转方向为自西向东,故正确。B、北极点上空俯视,地球逆时针自转,故错误。C、南极点上空俯视,地球顺时针自转,故错误。D、侧视图中地球自西向东自转,故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解题的关键是了解地球自转的方向特征。6.(3分)天水市(105.7°E,34.6°N)位于甘肃东南部,藉河穿城而过,市政府在城区河段修了数座弧形坝。如图为某中学地理研学团队拍摄的弧形坝景观,图中虚线为弧形坝在阳光下的影子顶端,基本上与坝体平行。该照片拍摄于2020年10月18日16:16,据此推断图示河段河流的流向大致是(  )。A.自东向西B.自西向东C.自西北向东南D.自西南向东北第100页共100页 【分析】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日出偏东方向,正午太阳位于正南方向,日落偏西方向。【解答】解:根据材料,此时是10月18日16:16,该地是下午,太阳位于西南方向,图中虚线为弧形坝在阳光下的影子顶端且基本上与坝体平行,因此河流的走向大致与此时的太阳光线平行,即河流的走向大致是西南﹣东北走向,四个选项中只有D符合条件,D正确,ABC错误。故选: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解题的关键是了解一天中太阳所在方位的变化规律。7.(3分)2016年11月,我国二十四节气成功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二十四节气的更替周期应该是(  )A.恒星月B.朔望月C.回归年D.恒星年【分析】农历是一种阴阳合历,取月相的变化周期并参考太阳回归年,为年的长度,通过设置24节气以及闰月,以使平均历年与回归年相适应。【解答】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处于农业社会,农业需要严格了解太阳运行情况,农时完全是根据太阳进行的,因此24节气是以太阳为参照物划分的,所以其更替周期是一个回归年,故D选项符合题意。故选:C。【点评】考查了地球运动的意义,属于基础知识,难度不大,多以选择题出现。8.(3分)按照地球五带划分,30°S属于(  )A.热带B.北温带C.南温带D.北寒带【分析】南北回归线之间是热带,一年有两次太阳直射;南北回归线上一年有一次直射;回归线到极圈之间没有阳光直射现象,也没有极昼极夜现象,但四季变化明显,属于温带;极圈到极点之间是寒带,有极昼极夜现象。即23°26′S﹣23°26′N是热带,23°26′N﹣66°34′N是北温带,66°34′N﹣90°N是北寒带,23°26′S﹣66°34′S是南温带,66°34′S﹣90°S是南寒带。【解答】解:30°S介于23°26′S﹣66°34′S之间,是南温带,故C正确,AB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温度带的判读,属于基础题,掌握温度带的范围即可解答。9.(3分)太阳直射某地时,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该地一定位于五带中热带范围内B.该地一定是一年中白天最长的一天C.该地一定是一年中正午太阳最高的一天D.该地的地方时一定为正午12:00第100页共100页 【分析】太阳直射某地时,该地太阳高度是90°,是该地一天中并且是一年中的最大太阳高度。【解答】解:A、太阳直射某地时该地存在直射现象,位于热带,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B、当太阳直射10°N时,该地当日不是一年中白天最长的一天,该地昼长最长在夏至日,通过该例子可以看出该说法错误,符合题意。C、太阳直射某地时,该地正午太阳高度是90°,是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最大的一天,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D、太阳直射某地时,该地达到一天中太阳高度的最大值,是正午12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解题的关键是全面、准确理解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10.(3分)2021年3月18日至19日,中美两国在阿拉斯加州安克雷奇举行高层战略对话,阿拉斯加州位于北美大陆西北端。读图“阿拉斯加局部区域图”,央视记者乘飞机从北京出发至安克雷奇,该国际航班最短飞行方向应为(  )A.一直向西航行B.先东北后东南C.一直向东航行D.先西北后西南【分析】地球上两点间最短航线为球面最短距离,即经过两点的大圆劣弧长度。(注:所谓大圆指过地心的平面与球面的交线圈)【解答】解:地球表面两点间最短距离是以地心为圆心过两点的大圆的劣弧长度。北京、华盛顿两地在北半球,纬度相近,飞行方向先向北偏,再向南偏,所以飞行方向为先东北再东南,B正确。故选:B。【点评】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了球面两点的最短距离,获取图中信息即可。11.(3分)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古老文明和智慧的结晶,现已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读二十四节气示意图,下面的时间段中,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且向北移动的是(  )第100页共100页 A.春分→清明B.小暑→大暑C.霜降→立冬D.小寒→大寒【分析】春分到夏至,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且往北移动;夏至到秋分,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且往南移动;秋分到冬至,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且往南移动;冬至到春分,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且往北移动。【解答】解: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且向北移动的时期是从冬至到下一年春分,根据二十四节气示意图从小寒到大寒在此时期。故选:D。【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解题的关键是理解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12.(3分)关于地球运动速度的描述,正确的是(  )①地球自转的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②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各处都相等③地球公转的线速度是均匀分布的④地球公转的线速度和角速度都是7月初最小,1月初最大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分析】除南北极外,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处处相等且为15°/h;地球自转的线速度随着纬度的增加而减小。地球公转速度最慢在远日点,日期为7月初;地球公转速度最快在近日点,日期为1月初。【解答】解:地球自转线速度随着纬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①正确。地球自转角速度极点是0°/h,其他地球都是15°/h,②错误。地球公转速度在1月初最快、7月初最慢,④正确,③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解题的关键是了解地球自转速度和公转速度的变化特点。13.(3分)僧一行在受唐玄宗之命编制《大衍历》时发现“日南至(冬至),其行最急,急而渐损,至春分及中,而后迟,迨北至(夏至),其行最舒,而渐益之,以至秋分又及中,而后益急”。僧一行的发现,实际上是(  )A.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第100页共100页 B.一年中地球公转速度变化C.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D.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分析】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包括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的更替和五带的划分。地球公转速度最慢在远日点,日期为7月初;地球公转速度最快在近日点,日期为1月初。【解答】解:根据材料,《大衍历》中描述的是冬至日前后,速度较快;春分时和秋分时速度居中;夏至日前后速度较慢,这与地球公转的速度变化一致,即1月前后公转速度最快、7月前后公转速度最慢,B正确。该描述与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和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无关,ACD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解题的关键是了解地球公转运动的地理意义和公转运动速度变化的特点。14.(3分)每年三四月间,太阳直射点在地球上移动的规律是(  )A.先向北移,后向南移B.一直向北移C.先向南移,后向北移D.一直向南移【分析】3月21日,太阳直射赤道;6月22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9月23日,太阳直射赤道;12月22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解答】解:每年的三、四月份,太阳直射点油南回归线向北移,在春分日越过赤道后继续北移,因此B正确。故选:B。【点评】主要考查了不同时段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无图考图,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相关规律.15.(3分)北京和广州两地的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相比较,正确的叙述是(  )A.两地的角速度和线速度都相同B.两地的角速度和线速度都不相同C.角速度不相同,线速度相同D.角速度相同,线速度广州大于北京【分析】地球自转的角速度除极点为0外,其它各点均相等,为15°/小时;地球自转的线速度自赤道向极点逐渐减小为0.【解答】解:北京和广州相比,北京纬度高于广州,两地的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相比较,角速度相同,线速度广州大于北京。故选:D。第100页共100页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了地球自转的特征,熟记相关知识即可.16.(3分)如表为天津市某日发布的当地昼长情况。今日昼长11小时20分明日昼长11小时22分该日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及随后几日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是(  )A.北半球向北移B.南半球向北移C.北半球向南移D.南半球向南移【分析】从春分日到秋分日是北半球的夏半年,夏半年昼长夜短,地方时6点前日出,18点后日落,纬度越高白昼越长,纬度越低白昼越短。其中从春分日到夏至日日落时间越来越晚;从夏至日到秋分日日落时间越来越早。从秋分日到次年的春分日是北半球的冬半年,冬半年昼短夜长,地方时6点后日出,18点前日落;纬度越高白昼越短,纬度越低白昼越长。其中从秋分日到冬至日日落时间越来越早;从冬至日到春分日日落时间越来越晚。二分日永远昼夜等长,地方时6时日出,18时日落。【解答】解:根据表格内容可知,天津市两天的昼长都短于12小时,说明是北半球的冬半年,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今日昼长比明日昼长短,说明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故B正确,ACD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属于基础题,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和昼夜长短的变化即可解答。17.(3分)地球自转的周期与选择的参照点有关,太阳日比恒星日的时间(  )A.短大约4分钟,因为地球要少自转大约1°B.短大约4分钟,因为地球要多自转大约1°C.长大约4分钟,因为地球要少自转大约1°D.长大约4分钟,因为地球要多自转大约1°【分析】恒星日以恒星为参照物,地球自转360度,用时23时56分4秒;太阳日以太阳为参照物,地球自转了360度59分,用时24小时。【解答】解:太阳日以太阳为参照物,地球自转了360度59分,用时24小时;恒星日地球自转360度,用时23时56分4秒,所以太阳日比恒星日的时间长大约4分钟,因为地球要多自转大约1°,故D正确,ABC错误。故选: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恒星日和太阳日的关系,属于基础题,熟记课本内容即可解答。18.(3分)如表为天津市某日发布的当地昼长情况。该日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及随后几日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是(  )第100页共100页 今日昼长11小时20分明日昼长11小时22分A.北半球向北移B.南半球向北移C.北半球向南移D.南半球向南移【分析】从春分日到秋分日是北半球的夏半年,夏半年昼长夜短,地方时6点前日出,18点后日落,纬度越高白昼越长,纬度越低白昼越短。其中从春分日到夏至日日落时间越来越晚;从夏至日到秋分日日落时间越来越早。从秋分日到次年的春分日是北半球的冬半年,冬半年昼短夜长,地方时6点后日出,18点前日落;纬度越高白昼越短,纬度越低白昼越长。其中从秋分日到冬至日日落时间越来越早;从冬至日到春分日日落时间越来越晚。二分日永远昼夜等长,地方时6时日出,18时日落。【解答】解:根据表格内容可知,天津市两天的昼长都短于12小时,说明是北半球的冬半年,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今日昼长比明日昼长短,说明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故B正确,ACD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属于基础题,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和昼夜长短的变化即可解答。19.(3分)以下不属于黄赤交角变大带来的影响的是(  )A.太阳直射的范围将扩大B.极夜和极昼现象的范围扩大C.热带和寒带的范围将减小,温带的范围扩大D.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年变化幅度增大【分析】过地心且与地轴垂直的面被称为赤道面,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面被称为黄道面,赤道面和黄道面之间的夹角被称为黄赤交角,其数值是变化的,目前是23°26′;黄赤交角的度数等于回归线的度数,回归线的度数和极圈的度数和为90°,回归线之间为热带,回归线与极圈之间为温带,极圈与极点之间为寒带;热带和寒带与黄赤交角度数的变化成正相关变化,温带与黄赤交角的度数呈负相关变化。【解答】解:A、由于太阳直射点总是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回归线的度数等于黄赤交角的度数,所以黄赤交角变大导致太阳直射的范围扩大,观点正确,不符合题意。B、黄赤交角变大,则极圈度数变小,则极夜和极昼现象的范围扩大,观点正确,不符合题意。C、黄赤交角变大则回归线度数变大,极圈度数变小,则热带范围和寒带范围扩大,温带范围缩小,观点错误,但符合题意。D、由于太阳直射点的范围扩大,所以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年变化幅度扩大,观点正确,不符合题意。第100页共100页 故选: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黄赤交角变化的影响,属于基础题,掌握黄赤交角与回归线、极圈和五带的关系。20.(3分)从2021年国庆节到期中考试(11月9日)这一期间,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且向北移B.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减慢C.北极圈内极昼的范围逐渐扩大D.北半球昼短夜长,且昼越来越短,夜越来越长【分析】太阳直射点位于哪个半球,该半球昼长夜短,另一半球相反;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移动,该半球昼变长夜变短。从春分日到秋分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北半球昼长夜短;从秋分日到次年的春分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北半球昼短夜长。从夏至日到冬至日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北半球白昼缩短,黑夜增加,从冬至日到次年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北半球白昼增加,黑夜缩短。从国庆到11月9日的时间段介于秋分日与冬至日之间。【解答】解:A、此时间段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且向南移动,不符合题意。B、地球公转最快在1月初,最慢在7月初,此时间段太阳直射点逐渐靠近1月初,所以地球公转速度越来越快,不符合题意。C、此时间段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且向南移动,北极圈内极夜的范围逐渐扩大,不符合题意。D、此时间段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且向南移动,北半球昼短夜长,且昼越来越短,夜越来越长,故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属于基础题,多总结地球运动的相关内容。二.解答题(共5小题,满分40分)21.(6分)读“地球公转示意图”,ABCD分别表示二分二至日,据图完成下列各题。第100页共100页 (1)地球公转至D时,是 12 月 22 日前后,北半球是 冬至 (节气)。(2)广东省汕头市有一口井正好位于北回归线上,当阳光直射井底时,地球位于图中 B 点附近。(3)图中①②两点中表示近日点的是 ② ;地球从D点运行到A点的过程中,公转速度的变化规律是 先变快,后变慢 。【分析】(1)二分二至日的判读遵循“左斜左冬,右斜右冬”的规律,根据图中地轴的倾斜方向,可以确定节气和日期。(2)南北回归线之间有直射,一年直射两次;南北回归线上一年直射一次,南北回归线之间以外的区域没有直射现象。(3)地球公转在1月初为近日点,地球公转速度最快;在7月初为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解答】解:(1)读图可知,图中的地轴向右倾斜,所以右侧的D是冬至日,时间在12月22日前后;根据地球公转方向可知,A是春分日,时间在3月21日前后;B是夏至日,时间在6月22日前后;C是秋分日,时间在9月23日前后。(2)广东省汕头市有一口井正好位于北回归线上,当阳光直射井底时,说明该地该日的正午太阳高度角为90°,太阳直射北回归线,为北半球的夏至日,根据(1)题可知,地球位于图中B位置。(3)根据(1)题可知,D是冬至日,时间在12月22日前后;A是春分日,时间在3月21日前后;B是夏至日,时间在6月22日前后;C是秋分日,时间在9月23日前后,所以①②两点中表示近日点的是②;地球从D点运行到A点的过程中,即从冬至日到春分日,期间经过1月初的近日点,所以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规律是先变快,后变慢。故答案为:(1)12;22;冬至(2)B(3)②;先变快,后变慢【点评】本题组主要考查读图析图能力,属于基础题,确定节气是解答本题的关键。22.(13分)如图为某日某时刻半球昼夜分布示意图,阴影为黑夜,读图回答下列问题。第100页共100页 (1)写出该日的日期为 12月22日 前后,位于 近日点 (近日或远日)点附近,地球公转速度较快,此日后一个月地球公转速度的情况为 先变快后变慢 。(2)图中A、B、C、D四点中,该日白昼最短的是 D ,C地的昼长是 14 时。(3)此时B点的太阳高度为 66°34′ ,旗杆影长为一天中的 最小 值(填“最大”或“最小”),旗杆影子的朝向为 正北 方向,此时北京天安门旗杆影子朝向 东北 。(4)该日A地体育场馆的太阳能电池板与建筑物外墙(墙面与地面垂直,图2)之间最合适的夹角约为 36°34′ ;若此夹角可以调节,那么其一年中的变化幅度(一年中最大夹角与最小夹角之差)为 46°52′ 。(5)该时刻太阳直射点的坐标是 (23°26′S,65°E) ,北京时间为 15:40 。【分析】(1)冬至时,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地球公转速度最慢在远日点,日期为7月初;地球公转速度最快在近日点,日期为1月初。(2)极夜地区极昼是0小时。南北半球纬度值相同的两地,昼长和夜长互等。昼长=昼弧所跨经度/15°。(3)正午太阳高度=90°﹣纬度差,纬度差为所求地的纬度与太阳直射点纬度的差值。影子的朝向与太阳所在的方向相反。(4)为保证最大集热效率,太阳能集热板要与正午太阳高度保持垂直。回归线到极圈之间的点一年内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幅度为一个定值,为46°52′。(5)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坐标与出现极昼极夜的最低纬度互余,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是昼半球的中央经线。某地地方时=已知地地方时±时间差(经度间隔15°,时间差1小时;经度间隔1°,时间差4分钟)(知东求西用减,知西求东用加)。【解答】解:(1)根据图片,此时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是北半球的冬至,日期是12月22日前后,此时接近1月初,地球位于近日点附近,公转速度较快,此日后一个月地球经过近日点,因此地球公转速度先变快后变慢。第100页共100页 (2)图中四点中D点此时出现极夜现象,昼长最短。图中C点与D点纬度值相同,位于不同半球,因此C点的夜长等于A点的昼长,A点所在纬线昼弧所跨经度是150°,昼长=150°/15°=10小时,因此C点夜长是10小时,昼长是14小时。(3)该日是北半球的冬至,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B点位于赤道,位于昼半球的中央经线上,正值正午,因此B点此时的太阳高度是正午太阳高度=90°﹣(23°26′﹣0°)=66°34′;此时B点太阳高度达到一天中的最大值,旗杆影长为一天中的最小值;此时太阳位于B点正南方向,旗杆影子朝向正北;根据图片,此时太阳直射点的经度是65°E,地理坐标是(23°26′S,65°E),北京地理坐标大致是(40°N,116°E),太阳直射点此时位于北京的西南方向,因此北京此时旗杆影子朝向东北。(4)图中A位于30°N,该日A地的正午太阳高度=90°﹣(30°+23°26′)=36°34′,为保证最大的集热效率,太阳能电池板与建筑物外墙的夹角与正午太阳高度相等,因此该日A地体育场馆的太阳能电池板与建筑物外墙之间最合适的夹角约为36°34′;该夹角随着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进行调节,因此其一年中的调节范围与该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幅度相等,该地位于北回归线到北极圈之间,一年内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幅度是46°52′,因此该夹角在一年中的变化幅度是46°52′。(5)该日是北半球的冬至,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图中65°E平分昼半球,因此太阳直射点地理坐标是(23°26′S,65°E)。此时65°E是12点,120°E与其经度差55°,时间差3小时40分钟,此时北京时间=12时+3小时40分钟=15时40分。故答案为:(1)12月22日;近日;快;变快后变慢(2)D;14(3)66°34′;最小;正北;东北(4)36°34′;46°52′(5)(23°26′S,65°E);15:40【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解题的关键是全面、准确理解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23.(7分)甲图为①、②、③、④四地二分二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乙图为甲图四地中某两地的昼夜长短年变化曲线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第100页共100页 (1)甲图四地中,自转线速度最大的是 ② ,昼夜长短年内变化最大的是 ④ ,四季最分明的是 ① ,纬度由高到低的排序为 ④①③② 。(2)乙图中,A、B两线反映的昼长变化对应甲图中的地点分别是:A ④ ,B ② 。(3)简述11月①地昼夜长短情况及变化趋势。【分析】(1)离太远直射点的纬度距离越大,正午太阳高度越小。地球自转的线速度随着纬度的增加而减小。纬度越高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越大。地球上的温带地球四季分明。(2)赤道上全年昼夜等长。南极圈上夏至时出现极夜现象,冬至时出现极昼现象。(3)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昼长夜短,另一个半球昼短夜长;太阳直射点往哪移动,哪个半球昼变长,另一个半球昼变短。【解答】解:(1)根据图片,①地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夏至日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①地位于南回归线到南极圈之间;②地春秋分时正午太阳高度是90°,②地位于赤道;③地夏至时正午太阳高度是90°,③地位于北回归线;④地夏至日时正午太阳高度是0°,④位于南极圈。四地中位于赤道的②地自转线速度最大;昼夜长短年内变化幅度最大的是纬度最高的④地;四季分明的是位于温带的①地;纬度由高到低的排序依次是④①③②。(2)根据乙图,A线夏至出现极夜、冬至出现极昼,位于南极圈,对应甲图中的④地;B线全年昼长是12小时,昼夜等长,位于赤道,对应甲图中的②地。(3)①地位于南回归线到南极圈之间,11月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且向南移动,①地昼长夜短且昼渐长、夜渐短。故答案为:(1)②;④①;④①③②(2)④;②(3)昼长夜短,昼渐长,夜渐短。【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解题的关键是全面、准确理解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第100页共100页 24.(7分)读图,图中阴影表示黑夜,完成下列各题。(1)乙在甲的 西北 方向,丙在乙的 正东 方向。(2)甲地位于 东 (东、西)半球, 低 (高、低、中)纬度, 热带 (热量带)。(3)请写出丁点的地理坐标 (23°26′N,150°E) ;甲的昼长为 12 小时。【分析】(1)在经纬网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劣弧方向)。(2)20°W以东到160°E是东半球,20°W以西到160°E是西半球;纬度0°﹣30°是低纬度,30°﹣60°是中纬度,60°﹣90°是高纬度;回归线之间的是热带,回归线到极圈之间的是温带,极圈到极点之间的是寒带。(3)图中两条经线间隔的经度是30°。赤道上终年昼夜等长。【解答】解:(1)根据图片,从甲地沿着经线向北、沿着纬线劣弧向西到达乙地,乙在甲的西北方向;丙和乙同在一条纬线线,从乙沿着纬线劣弧向东到达丙,因此丙在乙的正东方向。(2)图中甲地位于赤道上,所在经度是90°E,因此甲在东半球、低纬度和热带地区。(3)图中丁位于北回归线上,所在经线在180°经线以西30°,因此所在经线是150°E,因此丁地理坐标是(23°26′N,150°E);甲位于赤道上,该日昼夜等长,昼长是12小时。故答案为:(1)西北;正东(2)东;低;热带(3)(23°26′N,150°E);12第100页共100页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解题的关键是学会判读两点间的相对位置、学会判读某地的地理坐标等。25.(7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我国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对当地经纬度进行了实际测量与计算,其测量的记录和结果如下。测量工具:自制测量台(如图甲,竖杆垂直台面)、教学用量角器一个、测绘罗盘一只、手表一块。测量说明:量角器圆心放于竖杆影子顶端,观察影子投射在量角器上对应刻度。测量日期:2020年12月22日。测量结果:在手表显示13:00时测得角A最大,为37.5°。(1)根据该日测量结果,推断当地的地理坐标为 (29°N,105°E) 。(2)该日正午太阳高度达全年最大的地区是 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 ,达全年最小的地区是 北半球各地 。简述该日的全球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规律。(3)请帮该地理兴趣小组在图乙中绘制出该地全年的正午太阳高度数值变化曲线。【分析】(1)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坐标与出现极昼极夜的最低纬度互余,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是昼半球的中央经线。某地地方时=已知地地方时±时间差(经度间隔15°,时间差1小时;经度间隔1°,时间差4分钟)(知东求西用减,知西求东用加)。(2)正午太阳高度自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3)正午太阳高度=90°﹣纬度差,纬度差为所求地的纬度与太阳直射点纬度的差值。【解答】解:(1)根据材料,该日是12月22日,是北半球的冬至前后,太阳直射点大致在23.5°S,该地正午太阳高度是37.5°,因此37.5°=90°﹣(该地纬度+23.5°),计算得该地纬度是29°N;该地正午时北京时间是13时,该地与120°E时间差1小时,经度差15°,该地经度是105°E,因此该地地理坐标是(29°N,105°E)。(2)该日是北半球的冬至前后,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该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全球正午太阳高度自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第100页共100页 (3)该地位于29°N,冬至时该地正午太阳高度是37.5°,夏至时该地正午太阳高度=90°﹣(29°﹣23.5°)=84.5°,春秋分时该地正午太阳高度=90°﹣(29°﹣0°)=61°。故答案为:(1)(29°N,105°E)(2)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北半球各地;从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3)如图所示:【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解题的关键是全面、准确理解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第100页共100页 【新教材】人教版(2019)高二地理选择性必修1寒假作业4一.选择题(共20小题,满分60分,每小题3分)1.(3分)如图示山体主峰的西北坡地形特征是(  )A.上、下部均陡峭B.上部较缓,下部较陡C.上、下部均平缓D.上部较陡,下部较缓2.(3分)喀斯特地貌的主要特点是(  )A.山峰林立,地表崎岖B.锥形山体,顶部凹陷C.岩石裸露,土壤肥沃D.垄槽纵列,沟垄相间3.(3分)下列有关地貌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落水洞属于地表喀斯特地貌B.三角洲平原是流水的堆积作用形成的C.黄土土层疏松不保水,因此肥力低D.喀斯特地区地表缺水,但往往地下水丰富4.(3分)如图为我国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单位:m),下列关于图中河流水文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主要靠积雪融水补给第100页共100页 B.径流量年际变化小C.夏季气温高,蒸发旺盛,河水断流D.冬季由于降水稀少,河水断流5.(3分)安徽歙砚是中国四大名砚之一,受到历代书法家的赞誉。最适合制作歙砚的石材是板岩,岩性致密,贮墨不涸、不吸水、不透水,该岩石属于(  )A.喷出岩B.侵入岩C.沉积岩D.变质岩6.(3分)美国西海岸加利福尼亚州的圣安德烈斯断层长1200千米,该断层位于美洲板块与(  )A.太平洋板块的消亡边界B.南极洲板块的消亡边界C.太平洋板块的生长边界D.南极洲板块的生长边界7.(3分)下列全部属变质岩的是(  )A.花岗岩页岩砂岩石灰岩B.大理岩板岩片麻岩石英岩C.石灰岩大理岩砂岩页岩D.砂岩砾岩片麻岩板岩8.(3分)太平洋的西部边缘有多条海沟—岛弧链,与此形成有关的板块是(  )A.美洲板块和太平洋板块B.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C.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D.南极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9.(3分)下列地区,位于板块张裂边界的是(  )①印度洋海岭②菲律宾海沟③红海裂谷带④冰岛火山群A.②③B.①②③C.①③D.①③④10.(3分)新西兰亚伯塔斯曼国家公园中的“分裂苹果岩”是著名的景点,其主体岩石的矿物晶体颗粒粗,颜色浅。该岩石是(  )A.花岗岩B.玄武岩C.石灰岩D.大理岩第100页共100页 11.(3分)缅甸翡翠主要产于缅甸北部,是由含钠长石的岩浆岩侵入体在高压条件下形成的。下列关于缅甸翡翠成因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由岩浆直接冷却凝固形成B.由花岗岩经变质作用形成C.由玄武岩经变质作用形成D.由花岗岩经外力作用形成12.(3分)读图,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在河段A,河谷横剖面呈“V”形B.在B处往往形成河漫滩平原C.在河段C,河谷横剖面呈槽形D.在河段C,流水侵蚀主要表现为溯源侵蚀和下蚀13.(3分)如图属于风成地貌景观的是(  )A.B.C.D.14.(3分)下列选项与图中①、②最符合的是(  )第100页共100页 A.风化作用、内力塑造B.风化作用、搬运沉积C.侵蚀作用、人类活动D.侵蚀作用、搬运沉积15.(3分)天津蓟州北部山区四幅景观照片中,能记录地球沧海桑田变化的是(  )A.翠屏湖B.中上元古界地层C.黄崖关长城D.八仙山天然次生林16.(3分)关于图中鬼斧神工的海岸雕塑叙述正确的是(  )A.形成以风力侵蚀作用为主B.图a形成时期晚于图bC.海岸被侵蚀会形成新的“使徒岩”D.悬崖是由内力作用产生的断层而形成17.(3分)如图为某地区地质构造示意图,图中区域(  )A.a处地质构造具有良好储水条件B.b处的花岗岩可用作优质石材C.c处有河流流经,适宜建坝蓄水第100页共100页 D.d区的石灰岩形成喀斯特地貌18.(3分)读景观图片,图中景观的形成突出反映了(  )A.地壳的水平运动B.地壳的垂直运动C.强烈的侵蚀作用D.剧烈的火山活动19.(3分)北京时间2021年10月2日在瓦努阿图群岛发生7.2级地震,此区域附近地震多发的原因是其位于(  )A.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消亡边界B.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生长边界C.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消亡边界D.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生长边界20.(3分)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塬、墚、峁地形广布。下列图中,与塬、墚、峁地形对应的是(  )A.甲、乙、丙B.甲、丙、乙C.丙、乙、甲D.乙、甲、丙二.解答题(共5小题,满分40分)21.(6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如图所示的我国祁连山西段某山间盆地边缘,山坡、冲积扇和冲积平原的植被均为草原,其中冲积平原草原茂盛,山坡表面多覆盖有沙和粉沙物质,附近气象站(海拔3367米)监测的年平均气温为﹣2.6℃,年降水量约291毫米,集中在夏季,冬春季多风。第100页共100页 (1)分析分布在山坡表面的沙和粉沙的物质来源及其空间迁移过程。(2)说明冲积平原水分条件比山坡和冲积扇好的原因。22.(6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沙坝是由波浪携带泥沙堆积而成的一种狭长的、与海岸线平行的堆积体,沙坝将海水分割,内侧便形成一个封闭或半封闭的瀉湖,瀉湖常有潮汐通道与大海相连。如图为全新世(11700年前至今)形成的美国东海岸地貌和陆架沉积序列模式图,海洋一直处于上升阶段。图中a、b为三角洲。(1)分别说明a、b三角洲形成的原因。(2)试阐述全新世该地海岸陆架沉积序列的演化过程。23.(10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如图为某地质剖面示意图。第100页共100页 (1)推断图中①②③④各岩层的由老到新的顺序。(2)指出甲地的地质构造类型及地貌的成因。(3)据图判断乙地地质构造类型并说明理由。(4)若需要在该地修建一条地下隧道,请A、B两处选择一处,并说明理由。24.(9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安徽黄山地区,以花岗岩峰林地貌和水体地貌为主。地质史上,这里地壳运动频繁,海陆交复,形成的地层中主要有石灰岩、花岗岩等岩体。断层发育,岩层裂隙众多;节理发育,多处含有多种矿物质、有医疗价值的矿泉水出露地表。如图示意黄山地区地理位置和黄山花岗岩峰林地貌。(1)从板块运动的角度,说明黄山地区断层发育的原因。(2)分析黄山地区医疗价值矿泉水的形成过程。(3)说明黄山花岗岩峰林地貌的成因。25.(9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新几内亚岛在七千年前仍与澳大利亚相连,后由于海平面上升,使两者被海水分隔。新几内亚岛的面积仅次于格陵兰岛。海拔高,多火山地震。材料二:图1为新几内亚岛及附近海域简图,图2为莱城的气温资料统计图。第100页共100页 (1)按岛屿的成因分类,新几内亚岛属于  岛。该区域多火山地震的原因主要是地处太平洋板块与  板块、  板块、小板块的消亡边界,地壳活跃。(2)简述该岛的地形特征。(3)说出莱城市的气温特征,并从纬度位置的角度简析原因。第100页共100页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共20小题,满分60分,每小题3分)1.(3分)如图示山体主峰的西北坡地形特征是(  )A.上、下部均陡峭B.上部较缓,下部较陡C.上、下部均平缓D.上部较陡,下部较缓【分析】等高线稠密坡度陡,等高线稀疏坡度缓。【解答】解:闭合等高线的最大数值为山峰,图示山峰在闭合等高线200米附近,其西北侧的等高线越向下越稀疏,说明下部坡度缓,上部陡,故D正确,ABC错误。故选: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读图析图能力,属于基础题,掌握等高线的疏密与坡度的关系。2.(3分)喀斯特地貌的主要特点是(  )A.山峰林立,地表崎岖B.锥形山体,顶部凹陷C.岩石裸露,土壤肥沃D.垄槽纵列,沟垄相间【分析】喀斯特地貌是地下水与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溶蚀与沉淀,侵蚀与沉积,以及重力崩塌、坍塌、堆积等作用形成的地貌。喀斯特地貌分地表和地下两大类,地表有石芽与溶沟、喀斯特漏斗、落水洞、溶蚀洼地、喀斯特盆地与喀斯特平原,峰丛、峰林与孤峰;地下有溶洞与地下河、暗湖等。【解答】解:A、喀斯特地貌是流水的溶蚀作用,形成的主要特点是山峰林立,地表崎岖,故正确。B、锥形山体,顶部凹陷不是喀斯特地貌的主要特点,不符合题意。C、岩石裸露,土壤贫瘠,不符合题意。D、垄槽纵列,沟垄相间是风力的作用,不符合题意。故选:A。【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喀斯特地貌的特点,属于基础题,熟记课本内容即可解答。3.(3分)下列有关地貌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第100页共100页 A.落水洞属于地表喀斯特地貌B.三角洲平原是流水的堆积作用形成的C.黄土土层疏松不保水,因此肥力低D.喀斯特地区地表缺水,但往往地下水丰富【分析】不同的地貌形成的原因不同,根据地貌类型分析形成的外力作用。【解答】解:落水洞、峰林、峰丛、孤峰、天生桥等属于地表喀斯特地貌,故A对,不符合题意。三角洲、冲积平原等是流水的堆积作用形成的地貌,故B对,不符合题意。根据课本相关知识可知,黄土高原土层疏松,地表植被被破坏严重导致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肥力流失导致肥力低,故C错,符合题意。喀斯特地区漏斗、岩石裂隙发育,地表水下渗多,导致地下水丰富,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C。【点评】本题的难度小,主要考查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类型,根据课本知识分析解答。4.(3分)如图为我国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单位:m),下列关于图中河流水文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主要靠积雪融水补给B.径流量年际变化小C.夏季气温高,蒸发旺盛,河水断流D.冬季由于降水稀少,河水断流【分析】本题考查区域综合分析。结合本区的经纬度判断,本区位于新疆的西北部地区。故该处的季节性河流即为内流河。【解答】解:A项该地河流的流量主要受冰川融水补给;错误。B项以冰川融水为补给的河流流量受气温影响,由于气温的年际变化小,故河流流量的年际变化小;正确。C项河流流量主要受气温影响,故夏季气温高,冰川融水丰富,故河流流量大;错误。第100页共100页 D项冬季由于河流结冰,故出现断流;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了河流水文特征等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从图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5.(3分)安徽歙砚是中国四大名砚之一,受到历代书法家的赞誉。最适合制作歙砚的石材是板岩,岩性致密,贮墨不涸、不吸水、不透水,该岩石属于(  )A.喷出岩B.侵入岩C.沉积岩D.变质岩【分析】沉积岩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常含有化石;侵入岩结晶度好,晶体颗类较大;喷出岩具有气孔构造;变质岩具有片理构造,重结晶作用明显。【解答】解:歙砚的石材是板岩,板岩属于变质岩,故D正确,A、B、C错误。故选:D。【点评】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了岩石的特征,获取题干中信息即可。6.(3分)美国西海岸加利福尼亚州的圣安德烈斯断层长1200千米,该断层位于美洲板块与(  )A.太平洋板块的消亡边界B.南极洲板块的消亡边界C.太平洋板块的生长边界D.南极洲板块的生长边界【分析】该学说认为,地球的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而是被海岭、海沟等断裂构造带分割成若干单元,称为板块。全球岩石圈主要分为六大板块,各大板块又可以分为若干个小板块。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运动比较平缓,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比较活跃,火山、地震主要分布于这一地带。【解答】解:据课本知识可知,美国西海岸加利福尼亚州的圣安德烈斯断层处于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的挤压碰撞地带,属于消亡边界,A正确,BCD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难度小,属于基础题,解题的关键是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和掌握板块构造的相关知识。7.(3分)下列全部属变质岩的是(  )A.花岗岩页岩砂岩石灰岩B.大理岩板岩片麻岩石英岩C.石灰岩大理岩砂岩页岩D.砂岩砾岩片麻岩板岩【分析】常见的岩浆岩有花岗岩、玄武岩等;常见的沉积岩有石灰岩、砂岩和页岩等;常见的变质岩有大理岩、板岩、石英岩、片麻岩等。【解答】解:花岗岩属于岩浆岩,页岩、砂岩、石灰岩属于沉积岩,A错误。大理岩、板岩、片麻岩、石英岩属于变质岩,B正确。第100页共100页 石灰岩、砂岩、页岩属于沉积岩,大理岩属于变质岩,C错误。砂岩、砾岩属于沉积岩,片麻岩和板岩属于变质岩,D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了常见的岩石,熟记相关知识即可。8.(3分)太平洋的西部边缘有多条海沟—岛弧链,与此形成有关的板块是(  )A.美洲板块和太平洋板块B.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C.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D.南极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分析】板块相对移动,彼此碰撞或张裂,形成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在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聚合带,大洋板块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并形成深邃的海沟;大陆板块受挤上拱,隆起并形成岛弧和海岸山脉。在两个大陆板块碰撞处,则形成高大的山脉。例如,喜马拉雅山脉就是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碰撞形成的。在板块张裂地区,常形成裂谷或大洋中脊,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中脊等。全球海陆分布和陆地上宏观地貌格局,都是板块运动的结果。【解答】解:太平洋的西部边缘有多条海沟—岛弧链,是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挤压形成的,C正确。故选:C。【点评】本题难度较小,属于基础题,解题的关键是从题干中获取信息和掌握板块构造学说和板块构造示意图。9.(3分)下列地区,位于板块张裂边界的是(  )①印度洋海岭②菲律宾海沟③红海裂谷带④冰岛火山群A.②③B.①②③C.①③D.①③④【分析】全球岩石圈主要分为六大板块,各大板块又可以分为若干个小板块。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运动比较平缓,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比较活跃,火山、地震主要分布于这一地带。【解答】解:印度洋海岭位于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张裂边界,红海裂谷带位于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张裂边界,冰岛火山群位于非洲板块和美洲板块的张裂边界,菲律宾海沟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挤压边界,故①③④正确,②错误。故选:D。第100页共100页 【点评】本题难度小,属于基础题,解题的关键是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和掌握板块构造的相关知识。10.(3分)新西兰亚伯塔斯曼国家公园中的“分裂苹果岩”是著名的景点,其主体岩石的矿物晶体颗粒粗,颜色浅。该岩石是(  )A.花岗岩B.玄武岩C.石灰岩D.大理岩【分析】岩石按照成因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常见的岩浆岩有花岗岩、玄武岩,玄武岩常含有气孔;常见的沉积岩有石灰岩、砂岩、砾岩、页岩,沉积岩的特点是具有层理构造和常含有化石;常见的变质岩有大理岩、板岩、片麻岩。【解答】解:花岗岩以肉红色、浅灰色为主,有明显矿物晶体颗粒,故A符合题意;玄武岩以黑色和灰色为主,有孔构造,B错误;石灰岩以白色灰色为主,没有矿物晶体颗粒,C错误;大理岩有矿物晶体颗粒和片状结构,D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以“分裂苹果岩”为背,主要考查岩石的类型,要求学生较强材料阅读和分析能力,能从材料中较快地获得有用的地理信息。11.(3分)缅甸翡翠主要产于缅甸北部,是由含钠长石的岩浆岩侵入体在高压条件下形成的。下列关于缅甸翡翠成因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由岩浆直接冷却凝固形成B.由花岗岩经变质作用形成C.由玄武岩经变质作用形成D.由花岗岩经外力作用形成【分析】地球内部的岩浆,在岩浆活动过程中上升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地表岩石在外力作用下形成沉积岩。已经生成的岩石,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发生成分和性质的改变,形成变质岩。各类岩石在地下深处发生重熔,又形成新的岩浆。如此周而复始,形成一个完整的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解答】解:材料显示翡翠是由岩浆岩经高压作用后形成,即岩浆岩又发生了变质作用成为变质岩。B正确,ACD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岩石的成因及形成过程,需要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第100页共100页 12.(3分)读图,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在河段A,河谷横剖面呈“V”形B.在B处往往形成河漫滩平原C.在河段C,河谷横剖面呈槽形D.在河段C,流水侵蚀主要表现为溯源侵蚀和下蚀【分析】流水作用主要包括流水侵蚀和流水堆积,常见的流水侵蚀地貌包括峡谷、瀑布、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地貌景观;常见的流水堆积地貌包括冲积扇、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等。【解答】解:A、根据图片,河段A位于河口地区,河谷横剖面呈槽形,故错误。B、B地位于河流出山口,往往形成山麓冲积扇,故错误。C、河段C位于河流源头地区,受流水下切侵蚀影响形成V形谷,故错误。D、河段C位于山区,地势落差大,水流速度快,流水侵蚀以下切侵蚀和溯源侵蚀为主,故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解题的关键是了解河流沿途地区形成的地貌类型及其特点。13.(3分)如图属于风成地貌景观的是(  )A.B.C.D.【分析】地质作用分为外力作用和内力作用,内力作用包括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外力作用包括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等。【解答】解:根据图片,A是风力侵蚀形成的风蚀蘑菇景观,B是地壳相对抬升形成的陡崖景观,C是流水侵蚀形成的瀑布景观,D是流水侵蚀形成的千沟万壑景观,属于风成地貌的是A。第100页共100页 故选: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解题的关键是了解常见地貌景观的形成原因。14.(3分)下列选项与图中①、②最符合的是(  )A.风化作用、内力塑造B.风化作用、搬运沉积C.侵蚀作用、人类活动D.侵蚀作用、搬运沉积【分析】外力作用主要通过流水、风、冰川、海浪、重力等改变地表形态,其主要表现形式有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堆积作用、固结成岩作用等。【解答】解:图中岩石经过冰川作用、冻胀作用、风力作用和曝晒作用风化成碎屑物质,故①过程属于风化作用;碎屑物质受外力的搬运下,在低平地区沉积形成沉积物,故②过程主要是搬运作用。故图中①②代表风化作用和搬运沉积,B正确。故选: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了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获取题干中信息即可。15.(3分)天津蓟州北部山区四幅景观照片中,能记录地球沧海桑田变化的是(  )A.翠屏湖B.中上元古界地层C.黄崖关长城D.八仙山天然次生林【分析】“沧海桑田”典故中所谓的“沧桑之变”是发生在地球上的一种自然现象。由于地球内部的物质总在不停的运动着,所以会促使地壳发生变动,有时上升,有时下降。挨近大陆边缘的海水比较浅,假如地壳上升,海底便会露出,而成为陆地;相反,海边的陆地下沉,便会变为海洋。有时海底发生火山喷发或地震,形成海底高原、山脉、火山,它们如果露出海面,也会成为陆地。第100页共100页 【解答】解:地球沧海桑田变化指的是海陆变迁。翠屏湖记录的是水域的形成过程,故A错误;中上元古界地层中可能有海洋生物化石,可验证此处发生海陆变迁的概率最大,故B正确;黄崖关长城属于人为建造的人文景观,不能反映地球的沧海桑田变化,故C错误;八仙山天然次生林反映的是当地的植被状况,与地球沧海桑田变化关系较小,故D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了能记录地球沧海桑田变化的现象,获取题干中信息即可。16.(3分)关于图中鬼斧神工的海岸雕塑叙述正确的是(  )A.形成以风力侵蚀作用为主B.图a形成时期晚于图bC.海岸被侵蚀会形成新的“使徒岩”D.悬崖是由内力作用产生的断层而形成【分析】外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地球外部的太阳能,以及地球重力能等,表现为对地表物质的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等作用,它将高山削低,把盆地填平,其结果往往使地表趋于平坦。【解答】解:该处的景观形成以海浪侵蚀作用为主,A错。对比图a和图b可知,在图a时期,图中最前端石柱存在,到图b时期,该石柱坍塌,因此图a形成时期早于图b,B错。随着海岸被海浪侵蚀,不同部位侵蚀的速度快慢不一,从而会形成新的“使徒岩”,C正确。悬崖是由海浪侵蚀作用形成,D错。故选: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了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获取题干中信息即可。17.(3分)如图为某地区地质构造示意图,图中区域(  )第100页共100页 A.a处地质构造具有良好储水条件B.b处的花岗岩可用作优质石材C.c处有河流流经,适宜建坝蓄水D.d区的石灰岩形成喀斯特地貌【分析】研究地质构造,对于找矿、找水、工程建设等具有指导意义。石油、天然气多储存于背斜构造中,在向斜盆地中往往较易找到地下水;隧道、水库建设,则应尽量避开断层。【解答】解:读图可知,a处为背斜,具有良好储油条件;b处为喷出岩,有孔洞,不是优质石材;c处有河流流经,但处于断层位置,不适宜建坝蓄水;d处的石灰岩广布,可以形成喀斯特地貌。故选: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了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解题的关键是从图文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18.(3分)读景观图片,图中景观的形成突出反映了(  )A.地壳的水平运动B.地壳的垂直运动C.强烈的侵蚀作用D.剧烈的火山活动【分析】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或张力,超过了岩层所能承受的强度,岩层发生断裂,并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错动、位移,形成断层.大的断层常常形成谷地或陡崖.【解答】解:图中景观为断块山,是地壳沿断裂面上升形成的,图中景观的形成突出反映了地壳的垂直运动。第100页共100页 故选:B。【点评】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了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解题的关键是从图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19.(3分)北京时间2021年10月2日在瓦努阿图群岛发生7.2级地震,此区域附近地震多发的原因是其位于(  )A.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消亡边界B.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生长边界C.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消亡边界D.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生长边界【分析】岩石圈被断裂构造带划分为六大板块,为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板块的边界分为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两种,生长边界处板块逐渐远离,消亡边界处板块相互靠近、碰撞挤压。【解答】解:根据图中震中所在的位置,瓦努阿图群岛所在的位置位于印度洋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消亡边界,C正确,AB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解题的关键是了解不同地区的板块位置特点。20.(3分)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塬、墚、峁地形广布。下列图中,与塬、墚、峁地形对应的是(  )A.甲、乙、丙B.甲、丙、乙C.丙、乙、甲D.乙、甲、丙【分析】本题考查常见地貌的知识,常见地貌有丹霞地貌、喀斯特地貌、海岸地貌、黄土地貌、冰川地貌、风蚀地貌、火山地貌等。【解答】解:先有塬,后有墚、再有峁。塬、墚、峁共同之处是黄土层的边缘被流水强烈冲刷、切割形成。不同之处是塬顶部平坦开阔,墚顶部狭窄、呈长条形,峁是彼此孤立的黄土丘。因此甲图为塬,乙图为墚,丙图为峁。第100页共100页 故选: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通过黄土高原设置题目,题目为基础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区域认知能力。二.解答题(共5小题,满分40分)21.(6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如图所示的我国祁连山西段某山间盆地边缘,山坡、冲积扇和冲积平原的植被均为草原,其中冲积平原草原茂盛,山坡表面多覆盖有沙和粉沙物质,附近气象站(海拔3367米)监测的年平均气温为﹣2.6℃,年降水量约291毫米,集中在夏季,冬春季多风。(1)分析分布在山坡表面的沙和粉沙的物质来源及其空间迁移过程。(2)说明冲积平原水分条件比山坡和冲积扇好的原因。【分析】(1)冲积扇地区的沙和粉沙被风搬运,风中挟带的沙粒,在风速降低时沉降在山坡表面。(2)冲积平原的地势特征、组成物质等易于蓄水、保水。【解答】解:(1)由图可知,除山坡外,粉沙还分布在冲积平原和冲积扇,沙、粉沙粒径小,流速减慢时在冲积扇和冲积平原沉积。冲积平原草原茂盛,故山坡的沙和粉沙物质主要来源于冲积扇。该地区春季多大风,冲积扇地表干燥,地表沙粒被风吹起,风沙流沿山坡爬升,到达一定位置后风速减慢,携沙能力减弱,沙和粉沙沉积在山坡上。(2)由图可知,冲积平原地势较低,来自山坡和冲积扇的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均在此汇集,地下水容易出露,为冲积平原提供水源;由图可知,冲积平原地表主要由粉沙、黏土组成,颗粒较细,利于保水;该区域冬季寒冷,深层土壤冰冻时间较长,土壤水分不易被蒸发,利于蓄水。故答案为:第100页共100页 (1)沙和粉沙物质主要来源于冲积扇。春季风力强劲,冲积扇地表干燥,地表沙粒被风吹起,风沙流沿山坡爬升,到达一定位置后携沙能力减弱,沙和粉沙沉积在山坡上。(2)地势较低,山坡和冲积扇流水在此汇集,(冲积扇前沿)地下水出露;地表物质颗粒较细,利于保水;深层土壤冰冻时间较长,利于蓄水。【点评】本题以我国祁连山为载体,考查外力作用过程、影响水分条件的因素等知识点,重点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以及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素养。22.(6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沙坝是由波浪携带泥沙堆积而成的一种狭长的、与海岸线平行的堆积体,沙坝将海水分割,内侧便形成一个封闭或半封闭的瀉湖,瀉湖常有潮汐通道与大海相连。如图为全新世(11700年前至今)形成的美国东海岸地貌和陆架沉积序列模式图,海洋一直处于上升阶段。图中a、b为三角洲。(1)分别说明a、b三角洲形成的原因。(2)试阐述全新世该地海岸陆架沉积序列的演化过程。【分析】(1)三角洲为流水堆积地貌,一般上部面积小,下部面积大。(2)外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地球外部的太阳能以及地球重力能等,表现为对地表物质的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等作用,它将高山削低,把盆地填平,其结果往往使地表趋于平坦。【解答】解:(1)a三角洲位于河流入海口,河流自中上游携带大量的泥沙搬运至入海口,因地势低平和海水的项托作用,流速减缓,泥沙堆积,形成三角洲。b三角洲泥沙主要来自外海,海水涨潮时自潮汐通道处向陆地方向搬运大量的泥沙,随着潮汐搬运能力减弱,泥沙堆积,形成三角洲。第100页共100页 (2)一般而言,沉积物越靠下,沉积发生的就会越早,所以最早的沉积物为沼泽沉积。随后由于沙坝的阻挡,形成鴻湖,瀉湖内部出现渴湖沉积。但沙坝的位置与渴湖沉积的位置并不完全一致,出现了向陆地移动的现象,是海平面上升的结果。最后在外海形成浅海沉积。故答案为:(1)a三角洲:河流入海处,河流携带泥沙堆积而成;b三角洲:潮汐通道处,外海涨潮时海浪携带泥沙堆积而成。(2)早期,该地为地势低平的沼泽,形成沼泽沉积层;海平面上升,海浪沉积增强,形成沙坝将海水分割形成渴湖,渴湖内接受沉积,形成渴湖沉积层;海平面继续上升,沙坝向陆地推进增高,(瀉湖面积减小,)沙坝外形成海浪沉积。【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以海岸地貌为材料,涉及三角洲的成因和地貌的演变过程,考查信息的获取和解读以及综合思维能力。23.(10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如图为某地质剖面示意图。(1)推断图中①②③④各岩层的由老到新的顺序。(2)指出甲地的地质构造类型及地貌的成因。(3)据图判断乙地地质构造类型并说明理由。(4)若需要在该地修建一条地下隧道,请A、B两处选择一处,并说明理由。【分析】(1)不同的沉积岩层,越向下形成时间越老。(2)背斜岩层向上拱起;向斜岩层向下弯曲;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或张力,超过了岩层所能承受的强度,岩层发生断裂,并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错动、位移,形成断层。(3)背斜岩层向上拱起,在地貌上常常形成山岭.但是有些背斜顶部因受张力作用,裂隙比较发育,容易遭受侵蚀而成为谷地。(4)研究地质构造,对于找矿、找水、工程建设等具有指导意义.石油、天然气多储存于背斜构造中,在向斜盆地中往往较易找到地下水;隧道、水库建设,则应尽量避开断层。【解答】解:(1)读图可知,图中①②③④各岩层,①在最上方,④在最下方,按照沉积岩层自下倒上由老到新的顺序,图中①②③④各岩层由老到新的顺序排列是④③②①。根据指向标,地壳受到了南北方向上挤压力作用.当时的地壳运动起主导作用的是水平运动。第100页共100页 (2)甲处岩层向上弯曲,为背斜;顶部岩层缺失的原因是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易被侵蚀;褶皱构造上覆岩石是由外力沉积作用形成的。(3)读图可知,乙处岩层发生了明显的错动、位移,应为断层。(4)读图可知,A处为背斜,岩层向上拱起,构造稳定,不易塌陷;是良好的储油构造,地下水向两边分流,不易积存,适宜开凿隧道,故该地修建地下隧道需要选择在A处。故答案为:(1)④③②①。(2)背斜;地貌成因: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裂隙比较发育,易被外力侵蚀而成为谷地。(3)断层;岩体发生了断裂,且沿着断裂面有明显的位移(或岩体岩石年龄不连续)。(4)A处;理由:A处岩层向上拱起,构造稳定,不易塌陷;地下水向两边分流,不易积存地下水。【点评】本题难度适中,属于知识性试题,解题的关键是从图中获取有效信息和掌握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研究地质构造的地理意义。24.(9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安徽黄山地区,以花岗岩峰林地貌和水体地貌为主。地质史上,这里地壳运动频繁,海陆交复,形成的地层中主要有石灰岩、花岗岩等岩体。断层发育,岩层裂隙众多;节理发育,多处含有多种矿物质、有医疗价值的矿泉水出露地表。如图示意黄山地区地理位置和黄山花岗岩峰林地貌。(1)从板块运动的角度,说明黄山地区断层发育的原因。(2)分析黄山地区医疗价值矿泉水的形成过程。(3)说明黄山花岗岩峰林地貌的成因。【分析】(1)地壳岩层因受力达到一定强度而发生破裂,并沿破裂面有明显相对移动的构造称断层。断层构造成的地形地貌有:地堑形成谷地,地垒形成断块山。第100页共100页 (2)天然矿泉水的水体来源于大自然降水,大气降水落到地面以后,有一部分水渗到地下深处,储存到岩层的孔隙、裂隙和溶洞里,形成了地下水。经过数十年乃至数百年的地下长距离渗入,循环和运移,与地层裂隙的岩石硅酸盐和矿物元素等进行一系列物理、化学作用,溶滤了大量有用的矿物质与微量元素。富集到一定的浓度,地下水在高温、高压和水蒸气膨胀作用下,沿地壳裂隙运移上升,涌出地表形成各种类型的矿泉水。(3)花岗岩属火成岩,由地下岩浆喷出和侵入冷却结晶,以及花岗质的变质岩等形成。花岗岩地貌是指在花岗岩石体基础上,各种外动力形成的形态特殊的地貌类型。花岗岩山丘大多具有山挺拔、沟谷深邃、岩石裸露、多球状岩块、多孤形岩壁、多崩块的特征。【解答】解:(1)材料中提出:“地质史上,这里地壳运动频繁”黄山经历了漫长的造山运动和地壳抬升,当运动压力超过岩石的承受极限时,便形成断层结构。(2)结合上题可知,黄山断层发育,地下含水层经过断层处易出露成泉。该地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降水集中且降水量较大,地下水位较高,地下水与深处岩石裂隙长时间接触,导致岩石的各类矿物质溶解于水中,并随岩石裂隙汇集出露,从而形成富含多种矿物质、由医疗价值的矿泉水。(3)材料中提到:“形成的地层中主要有石灰岩、花岗岩等岩体”,石灰岩形成于温暖的浅海环境,黄山曾经是海洋环境,所沉积的碳酸钙,在失去水分以后,紧压胶结起来而形成石灰岩;之后地壳运动频繁,岩浆沿地壳裂隙侵入冷凝形成花岗岩。花岗岩是不易溶解的岩石,当花岗岩出露地表并处于强烈上升时,流水沿垂直节理裂隙下切,形成石柱或孤峰,石柱、孤峰丛集成为峰林。故答案为:(1)地质史上,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碰撞,造成了黄山岩体的抬升;板块运动的压力超过该地岩石的承受能力,断层发育。(2)黄山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丰富,地表水和地下水丰富,地表水沿裂隙下渗形成地下水;地下水沿裂隙由高向低、由浅向深处流动,与地下深处的岩石充分接触,岩石中的矿物质溶解于其中;水体在适宜的地段出露地表,形成有医疗价值的矿泉水。(3)黄山地区在地质史上曾是海洋,先接受沉积作用,形成石灰岩等沉积岩;地壳运动频繁,岩浆沿地壳薄弱地带侵入,冷却凝固后形成花岗岩;地壳运动使黄山抬升形成山地,断层发育;受流水、生物等外力作用风化、侵蚀,花岗岩出露,形成花岗岩峰林地貌。【点评】本题主要以黄山为案例,考查地貌的形成原因分析,结合题目材料描述及所学知识可作答,难度较大。25.(9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新几内亚岛在七千年前仍与澳大利亚相连,后由于海平面上升,使两者被海水分隔。新几内亚岛的面积仅次于格陵兰岛。海拔高,多火山地震。第100页共100页 材料二:图1为新几内亚岛及附近海域简图,图2为莱城的气温资料统计图。(1)按岛屿的成因分类,新几内亚岛属于 大陆 岛。该区域多火山地震的原因主要是地处太平洋板块与 欧亚 板块、 印度洋 板块、小板块的消亡边界,地壳活跃。(2)简述该岛的地形特征。(3)说出莱城市的气温特征,并从纬度位置的角度简析原因。【分析】(1)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岩石圈分为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共六大板块,这些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处于不断运动之中。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若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碰撞,大洋板块向下俯冲,则形成海沟、岛弧或海岸山脉;若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撞,则形成高大的山脉;在板块张裂处,常形成裂谷或海洋。(2)地形特征包括地形类型和地势高低。(3)国家图2可以确定莱城市的气温特征。影响气温的因素主要有纬度因素、地形地势因素、海陆因素、洋流、下垫面等。【解答】解:(1)根据题干可知,新几内亚岛在七千年前仍与澳大利亚相连,后由于海平面上升,使两者被海水分隔,所以新几内亚岛属于大陆岛;该区域多火山地震频发产生的原因主要是该地处太平洋板块与欧亚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界处,地壳不稳定。(2)根据图1的图例可知,新几内亚岛中部为山地,山脉呈西北—东南走向;沿海为平原,地势较低平,所以地势起伏大,地势特点是中部高,两侧低);图示该岛屿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3)根据图2可知,莱城市最冷月均温在24℃以上,说明全年高温,气温年较差小。主要原因是该地位于赤道与南纬10°之间,纬度低,地处热带;由于纬度低,正午太阳高度大,年变化小;由于纬度低,昼长变化小,年太阳辐射变化小。故答案为:(1)大陆;欧亚;印度洋第100页共100页 (2)中部为山地,沿海较低平;地势起伏大(中部高,两侧低);山脉呈西北—东南走向;海岸线曲折。(3)特征:全年高温,气温年较差小。原因:纬度低,地处热带;正午太阳高度大,年变化小;昼长变化小,年太阳辐射变化小。【点评】本题组主要考查读图析图能力,属于基础题,根据图示内容和所处的地理环境分析解答第100页共100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