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高中 > 地理 > 【新教材】人教版(2019)高一地理必修第一册寒假作业 5套(含答案解析)

【新教材】人教版(2019)高一地理必修第一册寒假作业 5套(含答案解析)

docx 2022-01-19 13:00:35 124页
剩余122页未读,查看更多需下载
【新教材】人教版(2019)高一地理必修第一册寒假作业1一.选择题(共20小题,满分60分,每小题3分)1.(3分)如图中的景观属于(  )A.风成地貌B.河流地貌C.喀斯特地貌D.海岸地貌2.(3分)如图为我国某地等高线示意图,图中A处表示的地形名称是(  )A.高原B.冲积平原C.盆地D.丘陵3.(3分)“中国天眼”FAST自2020年1月国家验收以来,设施运行稳定可靠,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学成果。被称为“中国天眼”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天文望远镜所在区域地貌类型是(  )A.黄土地貌B.喀斯特地貌C.风成地貌D.丹霞地貌4.(3分)有关气候与土壤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在常年冷湿的气候条件下,土壤中的有机质的含量较少B.在常年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土壤中有机质含量较多C.岩石风化的强度和速度与气候的温度、降水量呈负相关D.在常年湿热的气候条件下,土壤化学风化和淋溶作用强5.(3分)受地形影响,横断山区部分河段出现干热河谷景观。如图是横断山区某干热河谷的土壤含水量统计图,关于当地土壤湿度垂直分布,正确叙述的是(  )第124页共124页 A.旱季林地土壤湿度随深度增加迅速增大B.旱季草地土壤湿度显著大于林地C.雨季林地土壤湿度显著大于草地D.雨季草地土壤湿度随深度波动下降6.(3分)生物在成土过程中的独特作用是(  )A.使岩石风化B.提供有机质C.改变土壤颜色D.决定土壤质地7.(3分)下列事项与地震烈度无关的是(  )A.震级大小B.震源深浅C.震中距D.等震线8.(3分)北京时间2021年2月13日22时7分,在日本福岛东部海域发生7.3级强震,东京有震感。如图中能够正确反映福岛、东京震级与烈度关系的是(  )A.B.第124页共124页 C.D.9.(3分)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山区沟谷发生泥石流时,正确的避灾方法是(  )A.迎着泥石流朝高处跑B.朝与沟谷垂直的两侧高处跑C.检查贵重财物后向安全地带撤离D.顺着泥石流的方向跑10.(3分)如图为我国南方地区某地等高线(单位:m)图”,图示区域的地表景观最可能是(  )A.新月形沙丘B.滨海沙滩C.三角洲平原D.山地梯田11.(3分)我国海拔最高的盆地是(  )A.塔里木盆地B.准噶尔盆地C.四川盆地D.柴达木盆地12.(3分)有关喀斯特地貌,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喀斯特地貌主要分布于高温多雨的地区B.喀斯特地貌分布地区降水多,地表水资源丰富C.喀斯特地貌包括地表和地下两部分,落水洞属于地下部分D.喀斯特地貌分布地区地势崎岖,土层薄,不宜发展种植业13.(3分)张家界地表形态多姿多彩,其中最具特色的是(  )A.山地B.丘陵C.岩溶D.石英砂岩峰林14.(3分)如图为某地区等高线图,图中河流中最利于泥沙沉积的河段是(  )第124页共124页 A.①一②河段B.②一③河段C.③一④河段D.④一⑤河段15.(3分)与热带雨林带相比,亚寒带针叶林带发育的土壤(  )A.有机质含量低B.生物风化弱C.微生物活动强D.化学风化强16.(3分)有关土壤的形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成土母质是土壤的初始状态,是土壤有机养分的最初来源B.热带地区土壤厚度比温带和完整地区大C.从干燥的荒漠地带到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地带,物理和生物风化逐渐增强D.在常年温暖湿润的气候下,微生物活动旺盛,土壤有机质含量少17.(3分)下列土壤受淋溶作用最强烈的是(  )A.东北平原的黑钙土B.爪哇岛的火山土C.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水稻土D.热带雨林的砖红壤18.(3分)关于东北地区黑土地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东北黑土主要分布在三江平原西部和松嫩平原东部、北部B.东北黑土有机质含量高,土层深厚,土地生产力高C.东北黑土是我国最肥沃的土壤之一D.经过几十年的开垦、耕作,东北黑土在不断成熟,肥力不断提高。19.(3分)2020年6月23日墨西哥发生7.4级大地震,震后当地政府部门向周边发出海啸预警。这一事件体现出自然灾害具有的特点是(  )A.周期性B.群发性C.频发性D.广泛性20.(3分)下列各组灾害中,可能由人为原因诱发的自然灾害是(  )①滑坡、泥石流②水土流失、地面塌陷第124页共124页 ③环境污染、森林火灾④火山爆发、台风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④二.解答题(共5小题,满分40分)21.(9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020年暑假,小明同学到甘肃省河西走廊研学旅行。研学中,他在敦煌欣赏到鸣沙山和月牙泉的奇特景观。(1)研学中小明同学发现祁连山山麓居民点较多,其居民点所在的地貌类型多为  ,该类地貌形成的主要作用是  。(2)沙丘是干旱地区典型的地貌景观,据图描述该景观主要特点是  。(3)小明同学在鸣沙山体验了一次滑沙项目,滑沙线路宜选择在沙丘  坡(填“缓”或“陡”),原因是  。(4)流经敦煌的党河属于水循环中的  环节,主要参与的水循环类型是  。(5)结合水循环的地理意义,简述党河的作用。22.(9分)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描述图示区域的地形特征。第124页共124页 日照素有“北方的南方”之称,冬无严寒,夏无酷暑(2)简述日照形成上述气候特征的原因。(3)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说明蔬菜大棚的保温作用。23.(5分)我国东北地区春季大风天气多,夏季降雨充沛,冬季寒冷,草甸植物茂盛。近年来,东北地区黑土流失、肥力衰退问题日益严重。中国农业大学在吉林省梨树县建有试验田,以秸秆还田为基础推行免耕法,对土壤进行修复和保护,效果明显。具体做法是:秋季玉米收获时,运用收割机一边收获作物一边将秸秆切断,均匀覆盖在土壤表层,同时将秸秆高茬留在田地,春季播种时不需要挖开土地,通过机器将种子精准地埋进地里。如图示意“传统耕作方式和免耕法对土壤的影响对比”。简述与传统耕作方式相比,免耕法在改良土壤性质、提高土壤肥力方面的主要作用。24.(5分)氮素是植物营养生长的重要元素,氮沉降具有施肥作用,而过量的大气氮沉降可能导致土壤pH值降低,影响土壤微生物活性,降低养分的有效性,危害植物根系发育。研究表明,在一些氮供应不足的森林土壤中,几乎所有的沉降氮都被林冠或土壤吸收。草原的氮沉降对土壤酸化的影响远比森林显著。如图示意内蒙古温带典型草原土壤pH值降低幅度随氮添加年限的变化(即伴随降水的大气N10沉降,若某年降水量低于平均值,将进行人工增雨保证数据准确性)。第124页共124页 说明草原氮沉降对土壤酸化影响比森林更明显的原因,并提出治理措施。25.(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花生属喜温作物,对热量条件要求较高,以耕作层疏松、土层深厚的沙壤土最为适宜。河南花生的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第一,由于品种突破,产量连年上升。材料二:2021年7月河南中西部地区连续多日出现大范围强降水天气。7月20日16时至17时郑州市一小时降雨量达201.9mm。据统计,河南省此次暴雨农作物受灾面积44209公顷,直接经济损失655亿元,并导致51人遇难。材料三:如为河南省部分地理要素分布示意图、郑州此次暴雨受灾图。(1)结合材料,从水循环角度分析郑州此次洪灾发生的原因。(2)简析河南主产区花生种植的自然区位优势。从技术经济因素角度,分析河南花生总产量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3)试从减灾角度提出河南省农业抗洪涝的措施。第124页共124页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共20小题,满分60分,每小题3分)1.(3分)如图中的景观属于(  )A.风成地貌B.河流地貌C.喀斯特地貌D.海岸地貌【分析】风力作用主要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风力侵蚀形成的地貌包括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风力堆积形成的地貌主要是沙丘、沙垄等。【解答】解:根据图片,图示景观为行进在沙漠中的骆驼和人,图中地貌属于风力沉积形成的沙丘地貌,A正确,B、C、D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解题的关键是了解常见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2.(3分)如图为我国某地等高线示意图,图中A处表示的地形名称是(  )A.高原B.冲积平原C.盆地D.丘陵【分析】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大四周小则为山顶;两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为鞍部;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小四周大则为盆地;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出为山脊;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出为山谷,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越密集,表示坡度越陡,等高线越稀疏,表示的坡度越缓。【解答】解:我国某地等高线示意图,图中A处海拔在150米﹣200米,地势相对平坦,表示的地形名称是冲积平原,B正确。故选: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了等高线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从图文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第124页共124页 3.(3分)“中国天眼”FAST自2020年1月国家验收以来,设施运行稳定可靠,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学成果。被称为“中国天眼”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天文望远镜所在区域地貌类型是(  )A.黄土地貌B.喀斯特地貌C.风成地貌D.丹霞地貌【分析】“中国天眼”FAST位于我国西南的云贵高原地区。【解答】解:500米口径球面射电天文望远镜布局在天然形成的称为大窝凼的天坑之中,形成于喀斯特地貌区,B正确,A、C、D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解题的关键是了解我国常见地貌类型的分布地区。4.(3分)有关气候与土壤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在常年冷湿的气候条件下,土壤中的有机质的含量较少B.在常年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土壤中有机质含量较多C.岩石风化的强度和速度与气候的温度、降水量呈负相关D.在常年湿热的气候条件下,土壤化学风化和淋溶作用强【分析】本题考查影响土壤发育的因素,主要因素有成土母质、地形、生物、气候等。【解答】解:常年冷湿,微生物分解速度较慢,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可能增多,如东北黑土,A错误。常年温暖湿润,微生物分解速度快,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往往较少,B错误。岩石的风化强度与温度、降水呈正相关,因此湿热的气候土壤的风化和淋溶作用强,C错误、D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难度较小,通过气候与土壤设置题目,题目为常规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和思维分析能力。5.(3分)受地形影响,横断山区部分河段出现干热河谷景观。如图是横断山区某干热河谷的土壤含水量统计图,关于当地土壤湿度垂直分布,正确叙述的是(  )第124页共124页 A.旱季林地土壤湿度随深度增加迅速增大B.旱季草地土壤湿度显著大于林地C.雨季林地土壤湿度显著大于草地D.雨季草地土壤湿度随深度波动下降【分析】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重要来源,土壤肥力的生产与生物作用关系密切。在适宜的湿度和光照条件下岩石表面滋生出苔藓类植物,它们依靠水中分解的微量矿物质元素得以生长同时分泌大量产物对岩石进行风化。气象因素(主要是降水)、土壤特征(孔隙度、容重、渗透性能等)、植被状况、人为活动都可能影响土壤含水量变化。【解答】解:旱季林地土壤湿度随深度先减后升,A错误。旱季草地土壤湿度小于林地,B错误。雨季林地土壤湿度大约在10﹣70cm小于草地,C错误。雨季草地土壤湿度随深度波动下降,D正确。故选:D。【点评】此题考查读图能力,据图文有效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即可。6.(3分)生物在成土过程中的独特作用是(  )A.使岩石风化B.提供有机质C.改变土壤颜色D.决定土壤质地【分析】植物和动物的尸体和排泄物积累在岩石颗粒间,是土壤腐殖质和有机物的重要来源。【解答】解:在自然土壤中,地面植被残落物和根系是土壤有机质的主要来源,土壤中有机质的分解和周转受微生物的制约,微生物生命活动对有机质积累影响较大,因此生物在土壤有机质的积累过程起着主要作用,B符合题意。故选:B。【点评】本题难度小,属于基础题,解题的关键是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和掌握影响土壤发育因素的相关知识。第124页共124页 7.(3分)下列事项与地震烈度无关的是(  )A.震级大小B.震源深浅C.震中距D.等震线【分析】烈度是地面及建筑物受地震影响和破坏的程度,震级是测算地震释放能量大小的一种度量。地震波发源的地方叫震源,地面上正对震源的地方叫震中。【解答】解:震级是测算地震释放能量大小的一种度量,震级越大,破坏性越大,A叙述正确,不符合题意。破坏性地震一般是浅源地震,震源距离地面越近,对地面的影响就越大,B叙述正确,不符合题意。一般而言,离震中越近,产生的破坏越大,烈度就越高;距离震中越远,地震产生的破坏越小,烈度也就越低,C叙述正确,不符合题意。等震线是指地震烈度相同的点的连线,与地震烈度无关,D叙述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解地震烈度的影响因素,解题关键是学生熟记基础知识,要求学生理解基础知识并调用储备知识分析题意解决问题。8.(3分)北京时间2021年2月13日22时7分,在日本福岛东部海域发生7.3级强震,东京有震感。如图中能够正确反映福岛、东京震级与烈度关系的是(  )A.B.第124页共124页 C.D.【分析】本题考查影响地震烈度的因素,主要因素有震级、震源深度、建筑物质量、人口密度等。【解答】解:根据所学已知,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距离震中越近,烈度越大,距离震中越远,烈度越小。所以东京和福岛的震级是相同的,福岛距离震中更近,所以福岛的烈度比东京大。故选:D。【点评】本题难度较小,通过地震设置题目,题目较为新颖,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思维分析能力。9.(3分)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山区沟谷发生泥石流时,正确的避灾方法是(  )A.迎着泥石流朝高处跑B.朝与沟谷垂直的两侧高处跑C.检查贵重财物后向安全地带撤离D.顺着泥石流的方向跑【分析】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解答】解:当发生泥石流时,应沿着与泥石流运动大致垂直的方向往上爬,朝与沟谷垂直的两侧高处跑,B正确;泥石流速度快,破坏力强,不能迎着泥石流朝高处跑,也不能顺着泥石流的方向跑,A、D错误;跟生命相比,贵重财物并不重要,C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以泥石流材料为背景,考查了山区沟谷发生泥石流时正确的避灾方法,调用课本基础知识分析解决问题。10.(3分)如图为我国南方地区某地等高线(单位:m)图”,图示区域的地表景观最可能是(  )第124页共124页 A.新月形沙丘B.滨海沙滩C.三角洲平原D.山地梯田【分析】地形是指地表各种各样的形态,具体指地表以上分布的固定物体所共同呈现出的高低起伏的各种状态。地形与地势、地貌不完全一样,地形多偏向于局部结构,而地势讲走向,地貌则一定是指整体特征。如:鞍部是地形,山谷是地貌。【解答】解:图示等高线数值显示,绝大部分区域海拔在1200米以上,且等高线均匀而密集,说明该地坡度较大,应为山地梯田,而不是三角洲平原和滨海沙,D对,B和C错。新月型沙丘的等高线是新月型的,呈闭合态,A错。故选: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了等高线图的判读,解题的关键是从图文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11.(3分)我国海拔最高的盆地是(  )A.塔里木盆地B.准噶尔盆地C.四川盆地D.柴达木盆地【分析】我国盆地数量众多,最出名的为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和四川盆地。柴达木盆地位于青海,地势高,是我国海拔最高的盆地。【解答】解:我国的四大盆地是柴达木盆地、塔里木盆地、四川盆地和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分布在我国地势的第一阶梯上,是海拔最高的盆地,塔里木盆地、四川盆地和准噶尔盆地分布在地势的第二阶梯上。故选项A符合题意;选项B、C、D不符合题意。故选:D。【点评】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了我国海拔最高的盆地,理解即可。12.(3分)有关喀斯特地貌,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喀斯特地貌主要分布于高温多雨的地区B.喀斯特地貌分布地区降水多,地表水资源丰富C.喀斯特地貌包括地表和地下两部分,落水洞属于地下部分D.喀斯特地貌分布地区地势崎岖,土层薄,不宜发展种植业【分析】本题考查常见地貌的知识,常见的地貌有丹霞地貌、喀斯特地貌、海岸地貌、黄土地貌、冰川地貌、风蚀地貌、火山地貌等。第124页共124页 【解答】解:高温多雨有利于喀斯特地貌的发育,但是喀斯特地貌最主要是当地的基岩为石灰岩,故A错;喀斯特地貌多溶洞,地表水容易下渗,地表水缺乏,故B错;喀斯特地貌包括地表部分和地下部分;落水洞属于地表部分,地下喀斯特地貌主要是溶洞,溶洞内有石钟乳、石笋和石柱等,故C错;喀斯特地貌地表崎岖,多峰林和溶洞,基岩为石灰岩,土层薄,土壤贫瘠,地表水缺乏,不利于种植业发展,故D对。故选: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题目考查喀斯特地貌的知识,题目属于基础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学生需根据基础知识,结合选项一一分析。13.(3分)张家界地表形态多姿多彩,其中最具特色的是(  )A.山地B.丘陵C.岩溶D.石英砂岩峰林【分析】张家界市的地层复杂多样,造化了当地的特色景观。主要有山地、岩溶、丘陵、岗地和平原等,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的76%,其中最具特色的是石英砂岩峰林地貌,为世界罕见。【解答】解:根据课本内容可知,张家界地表形态多姿多彩,其中最具特色的是石英砂岩峰林,受流水的侵蚀作用,形成千峰林立,姿态万千,旅游价值很高,故D正确,ABC错误。故选: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张家界的地表特色,属于最基础的题,时间课本内容即可解答。14.(3分)如图为某地区等高线图,图中河流中最利于泥沙沉积的河段是(  )A.①一②河段B.②一③河段C.③一④河段D.④一⑤河段第124页共124页 【分析】等高线向数值大的方向凸出是山谷,山谷是河流的发源地且河流的流向和等高线凸出的方向相反。一般而言,河流流速越快,侵蚀作用和搬运作用越明显,沉积作用越弱;河流流速越慢,侵蚀作用和搬运作用越弱,沉积作用越强。等高线稠密坡度陡,水流快,等高线稀疏坡度缓,水流慢。根据指向标读图可知,图示河流所在位置的等高线向北凸出,所以该河流大致自北向南流。【解答】解:A.①一②河段位于河流上游,坡度陡,水流快,不利于泥沙沉积,不符合题意。B.②一③河段等高线最稠密,坡度最陡,水流速度最快,沉积作用最弱,不符合题意。C.③一④河段虽然等高线少,但河道直,水流速度快,沉积作用弱,不符合题意。D.④一⑤河段位于入海口,河道最宽;且河流弯曲,水流不畅,所以沉积作用最明显,故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读图析图能力,属于基础题,解答此题,关键在于读图,要求学生较强材料阅读和分析能力,能从材料中较快地获得有用的地理信息。15.(3分)与热带雨林带相比,亚寒带针叶林带发育的土壤(  )A.有机质含量低B.生物风化弱C.微生物活动强D.化学风化强【分析】生物使土壤有机物质的重要来源,土壤肥力的生产与生物作用关系密切。在适宜的湿度和光照条件下岩石表面滋生出苔藓类植物,它们依靠水中分解的微量矿物质元素得以生长同时分泌大量产物对岩石进行风化。气象因素(主要是降水)、土壤特征(孔隙度、容重、渗透性能等)、植被状况、人为活动都可能影响土壤含水量变化。【解答】解:B项、D项,风化作用分为三种:生物风化,化学风化和物理风化。生物风化是指岩石在动植物的作用下分解的过程,动植物越多、活动越强风化越强烈,热带雨林的动植物比较丰富,所以生物风化强。化学风化是岩石与空气中的水、二氧化碳等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从而分解的过程,热带雨林高温湿润,所以化学风化也比亚寒带针叶林强烈。故B项正确、D项错误。A项、C项,亚寒带针叶林与热带雨林的差异主要是由于热量不同造成的纬度地带性差异,热带雨林全年高温多雨,高温有利于土壤中微生物的活动,分解掉更多的有机质。故A项、C项均错误。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B。故选:B。【点评】本题难度中等,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并具备一定的提取信息和分析信息的能力,才能解决问题。16.(3分)有关土壤的形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成土母质是土壤的初始状态,是土壤有机养分的最初来源B.热带地区土壤厚度比温带和完整地区大C.从干燥的荒漠地带到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地带,物理和生物风化逐渐增强第124页共124页 D.在常年温暖湿润的气候下,微生物活动旺盛,土壤有机质含量少【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不同自然因素对土壤发育和性状的作用。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与土壤肥力的产生密切相关。【解答】解:成土母质是土壤的初始状态,是土壤矿物养分的最初来源,A错;热带荒漠地区风化壳的厚度小,土壤厚度不一定比温带和寒带地区大,B错;从干燥的荒漠地带到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地带,化学和生物风华逐渐增强,C错;在常年温暖湿润的气候下,微生物活动旺盛,有机质被分解,有机质含量少,D对。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影响土壤发育的主要因素,属基础知识题,难度小,解题时根据土壤形成过程以及各个因素所起作用进行分析即可。17.(3分)下列土壤受淋溶作用最强烈的是(  )A.东北平原的黑钙土B.爪哇岛的火山土C.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水稻土D.热带雨林的砖红壤【分析】土壤淋溶作用是土壤形成作用的一个方面。指下渗水流通过溶解、水化、水解、碳酸化等作用,使土壤表层中部分成分进入水中并被带走的作用。【解答】解:土壤的淋溶作用与降水有着直接的关系,降水越多,淋溶作用就越强。分析本题的四个选项,热带雨林地区降水最为丰富,砖红壤是一种淋溶性最强的土壤。其他的黑钙土、火山土、水稻土都是良好的耕作土壤、淋溶作用较弱。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土壤的形成,解题关键是了解土壤淋溶作用,提高学生读材料获取信息并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18.(3分)关于东北地区黑土地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东北黑土主要分布在三江平原西部和松嫩平原东部、北部B.东北黑土有机质含量高,土层深厚,土地生产力高C.东北黑土是我国最肥沃的土壤之一D.经过几十年的开垦、耕作,东北黑土在不断成熟,肥力不断提高。【分析】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处于岩石圈、水圈、生物圈相互紧密接触的过渡地带,是陆地环境各要素综合作用的产物;土壤是地表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非常活跃的场所,是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中心环节;土壤具有能够生长植物的肥力特性,为植物生长提供条件,从而使地表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解答】解:东北黑土主要分布在三江平原西部和松嫩平原东部、北部,所以A描述正确,不符合题意;第124页共124页 东北黑土有机质含量高,土层深厚,土地生产力高,所以B描述正确,不符合题意;东北黑土是我国最肥沃的土壤之一,所以C描述正确,不符合题意;经过几十年的开垦、耕作,东北黑土在不断成熟,肥力不断下降,所以D描述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点评】本题以东北地区黑土地为背景,考查土壤的形成及其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解题关键是对土壤的形成过程和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基础知识的了解,在理解中提高学生读图、读材料获取信息并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19.(3分)2020年6月23日墨西哥发生7.4级大地震,震后当地政府部门向周边发出海啸预警。这一事件体现出自然灾害具有的特点是(  )A.周期性B.群发性C.频发性D.广泛性【分析】自然灾害是指给人类生存带来危害或损害人类生活环境的自然现象,包括干旱、洪涝、台风、冰雹、暴雪、沙尘暴等气象灾害;火山、地震、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风暴潮、海啸等海洋灾害;森林草原火灾和重大生物灾害等.【解答】解:由题干可知,地震可以引发海啸,说明了自然灾害具有群发性的特点.故选:B。【点评】该题考查了自然灾害的特点及成因,解题的关键是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把握,难度较小.20.(3分)下列各组灾害中,可能由人为原因诱发的自然灾害是(  )①滑坡、泥石流②水土流失、地面塌陷③环境污染、森林火灾④火山爆发、台风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④【分析】本题考查自然灾害的知识,自然灾害根据发生的位置可以分为地质灾害、生物灾害、海洋灾害和气象灾害。【解答】解:本题一改以往常见的选自然原因或人为原因造成的环境问题的模式,而是选可能由人为原因诱发的自然灾害。解题关键是审题,抓住关键词:“可能”、“人为诱发”、“自然灾害”,“环境污染”不属于自然灾害,故③错;“火山”、“台风”与人为活动无关,故④错;滑坡、泥石流与人们毁林开荒破坏植被有关,地面塌陷与过度抽取地下水有关,故①②对。故选:A。第124页共124页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通过自然灾害设置题目,题目较为新颖,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读图分析能力。二.解答题(共5小题,满分40分)21.(9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020年暑假,小明同学到甘肃省河西走廊研学旅行。研学中,他在敦煌欣赏到鸣沙山和月牙泉的奇特景观。(1)研学中小明同学发现祁连山山麓居民点较多,其居民点所在的地貌类型多为 冲积扇 ,该类地貌形成的主要作用是 流水沉积 。(2)沙丘是干旱地区典型的地貌景观,据图描述该景观主要特点是 形状如新月;有两个不对称的斜坡,迎风坡较缓(缓而呈凸形),背风坡较陡(陡而微凹) 。(3)小明同学在鸣沙山体验了一次滑沙项目,滑沙线路宜选择在沙丘 陡 坡(填“缓”或“陡”),原因是 坡度较大,利于滑行 。(4)流经敦煌的党河属于水循环中的 地表径流 环节,主要参与的水循环类型是 陆上内循环 。(5)结合水循环的地理意义,简述党河的作用。【分析】(1)考查常见地貌的知识,常见地貌有丹霞地貌、喀斯特地貌、海岸地貌、黄土地貌、冰川地貌、风蚀地貌、火山地貌等。(2)小山、沙堆、沙埂或由风的作用形成的其他松散物质叫沙丘。沙丘的存在是风吹移未固结的物质所致。(3)考查影响滑沙项目开展的因素,主要因素有沙丘坡度、天气、交通等。(4)考查水循环的知识,水循环的主要环节主要有:蒸发、降水、水汽输送、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植物蒸腾等。(5)考查水循环的意义,水循环可以促进海陆之间热量和水分的交换,不断塑造地表形态等。第124页共124页 【解答】解:(1)河流在山区携带泥沙,在出山口附近流速变慢时会堆积形成冲积扇,此地区土壤肥沃,利于农业发展;形成该地貌的主要外力作用是流水堆积。(2)沙丘地貌一般分布在多大风的干旱地区。图中的沙丘属于新月形沙丘。迎风坡坡度较缓、背风坡坡度较陡。(3)沙丘的陡坡地势坡度较大,有利于滑行,滑行速度较快,所以滑沙项目影响选择陡坡。(4)党河从水循环的角度来看属于地表径流;由于党河是内流河,参与的水循环的类型为陆地内循环。(5)党河的作用有:河流可以塑造地表形态,形成洪积扇地貌,是地形的雕刻师;党河可以汇集大量的地表水,提供水资源,形成绿洲;河流参与水循环,可以促进淡水资源的更新。故答案为:(1)冲积扇;流水沉积(2)形状如新月;有两个不对称的斜坡,迎风坡较缓(缓而呈凸形),背风坡较陡(陡而微凹)(3)陡;坡度较大,利于滑行(4)地表径流;陆上内循环(5)塑造地表形态,形成冲积扇等;汇集地表水,提供水源,在荒漠中形成绿洲;促进水资源循环、更新。【点评】本题组主要考查地形地貌与水循环等基础知识,难度不大。着重考查知识运用能力和信息获取能力等核心素养。22.(9分)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描述图示区域的地形特征。日照素有“北方的南方”之称,冬无严寒,夏无酷暑(2)简述日照形成上述气候特征的原因。(3)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说明蔬菜大棚的保温作用。【分析】(1)地形特征主要从地形类型、地势高低、地势起伏等方面考虑。第124页共124页 (2)影响气候的因素有纬度、海拔、大气环流、海陆位置等。(3)考查大气受热过程的知识,太阳辐射是地球上最主要的能量来源。在大气受热过程中大气对太阳辐射具有削弱作用,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大气对太阳辐射进行吸收、反射、散射,从而使到达地面的能量大为减少。大气的吸收具有选择性,臭氧和氧原子主要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主要吸收红外线,而可见光的绝大部分可以到达地面。【解答】解:(1)海拔在500米以上坡陡谷深的为山地;海拔在500米以下200米以上坡度和缓的为丘陵;海拔在500米以上上部广阔平坦边缘陡峭的是高原;海拔在200米以下地形平坦的是平原;四周高中部低的是盆地。根据等高线的数值和分布可以确定地形类型和地势高低。(2)日照纬度较低,北部有山地丘陵,冬季阻挡冷空气南下,日照临海,受海洋影响较大,温差小,故冬无严寒,夏无酷暑。(3)温室大棚的原理:采用的是吸热保温原理,一方面大棚的材料可以采光吸热,二是同时也有保持温度的作用,防止热量散失。塑料(玻璃)大棚其实属于灵活运用大气的保温作用的实例,塑料大棚在减弱热量散失的同时,通过塑料或玻璃吸收长波辐射,在气温较低的时候发挥类似大气保温作用的效果,使大棚内形成“温室”,从而使蔬菜更好的生长,因此大棚主要用到的地理原理是大气的保温作用。故答案为:(1)以山地丘陵为主,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起伏较大。(2)冬季山脉阻挡冬季风入侵;受海水调节气温的影响,所以冬无严寒,夏无酷暑。(3)太阳辐射可透过大棚,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而增温,大棚阻截了部分地面长波辐射,大气吸收地面辐射而升温,大棚阻挡了室内外空气流动,把热量保存在大棚内。【点评】本题难度较大,通过示意图设置题目,题目较为新颖,考查学生的读图能力和思维分析能力。23.(5分)我国东北地区春季大风天气多,夏季降雨充沛,冬季寒冷,草甸植物茂盛。近年来,东北地区黑土流失、肥力衰退问题日益严重。中国农业大学在吉林省梨树县建有试验田,以秸秆还田为基础推行免耕法,对土壤进行修复和保护,效果明显。具体做法是:秋季玉米收获时,运用收割机一边收获作物一边将秸秆切断,均匀覆盖在土壤表层,同时将秸秆高茬留在田地,春季播种时不需要挖开土地,通过机器将种子精准地埋进地里。如图示意“传统耕作方式和免耕法对土壤的影响对比”。第124页共124页 简述与传统耕作方式相比,免耕法在改良土壤性质、提高土壤肥力方面的主要作用。【分析】影响土壤肥力的主要因素有:成土母质(决定了土壤矿物质成分和养分状况)、生物因素(有机质的提供以及土壤中的微生物对有机质的分解速度)、气候因素(湿热地区土壤化学风化作用以及淋溶作用强,冷湿环境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时间因素(影响土壤层的厚度)以及人为因素等。【解答】解:读图可知,免耕法的做法好处是:土壤表面有秸秆覆盖,使腐殖质积累更多,可以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减少对土壤的翻动,保护了土壤的分层结构,使表层土壤较高肥力得以保持;免耕又可以对蚯蚓等土壤生物起到保护作用,使其更好地改善土壤结构。故答案为:土壤表面有秸秆覆盖,增加腐殖质积累(或提高土壤肥力);减少土壤的翻动挤压,避免出现紧实的“犁底层”,利于根系伸展或作物生长;蚯蚓等土壤生物的生长,有利于土壤保水透气。【点评】本题考查影响土壤发育的主要因素,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需要认真阅读材料,从中提取解题信息。24.(5分)氮素是植物营养生长的重要元素,氮沉降具有施肥作用,而过量的大气氮沉降可能导致土壤pH值降低,影响土壤微生物活性,降低养分的有效性,危害植物根系发育。研究表明,在一些氮供应不足的森林土壤中,几乎所有的沉降氮都被林冠或土壤吸收。草原的氮沉降对土壤酸化的影响远比森林显著。如图示意内蒙古温带典型草原土壤pH值降低幅度随氮添加年限的变化(即伴随降水的大气N10沉降,若某年降水量低于平均值,将进行人工增雨保证数据准确性)。第124页共124页 说明草原氮沉降对土壤酸化影响比森林更明显的原因,并提出治理措施。【分析】本题考查影响土壤发育的因素,主要因素有成土母质、地形、气候、生物等。【解答】解:本题有两个问,一是分析原因,二是提出措施。根据材料可知,过量氮沉降可能导致土壤pH值降低,进而导致土壤酸化。在森林生态系统中,生物量较多,森林对氮素吸收较多,土壤中的氮素较少,酸化程度不明显;但草原生物量少,草本植物对氮素的吸收较少,被土壤吸收的氮素较多,酸化较明显。此外,森林降水较多,径流强度强,氮素随径流流失;而草原降水较少,径流强度弱,氮素不易流失,酸化较明显。针对这类问题,治理应从改良土壤、保护大气环境这一角度出发。从改良土壤方面看,通过增肥减少对氮素的吸收,例如用杂草制作有机肥;通过深松土壤、加深耕作层改良土壤结构;通过施用熟石灰,中和土壤酸度;从保护大气环境这一角度看,应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治理酸雨,改善大气环境。故答案为:原因:草原生物量较少,草本植物对氮素的吸收较少;降水少,径流强度较弱,氮素不易流失。措施:深松土壤,加深耕作层;施用熟石灰,中和土壤酸度;就地取材,用杂草制作有机肥;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治理酸雨。【点评】本题以氮沉降对土壤酸化的影响作为情境,考查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问题。氮沉降涉及的专业领域较深,故本题难度较大,学生应从草原与森林对土壤的作用的比较这一角度进行分析。25.(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花生属喜温作物,对热量条件要求较高,以耕作层疏松、土层深厚的沙壤土最为适宜。河南花生的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第一,由于品种突破,产量连年上升。材料二:2021年7月河南中西部地区连续多日出现大范围强降水天气。7月20日16时至17时郑州市一小时降雨量达201.9mm。据统计,河南省此次暴雨农作物受灾面积44209公顷,直接经济损失655亿元,并导致51人遇难。材料三:如为河南省部分地理要素分布示意图、郑州此次暴雨受灾图。第124页共124页 (1)结合材料,从水循环角度分析郑州此次洪灾发生的原因。(2)简析河南主产区花生种植的自然区位优势。从技术经济因素角度,分析河南花生总产量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3)试从减灾角度提出河南省农业抗洪涝的措施。【分析】(1)本题从水循环的角度分析,可从水循环的各个环节进行分析。(2)自然区位优势可以气候地形、水源、土壤等角度分析,技术经济角度可以从劳动力、市场、交通等分析。(3)防洪减灾工程措施分别是堤防与河道的整治、水库与水库调度、分滞洪区建设、防汛抢险。防洪减灾非工程措施。【解答】解:(1)根据材料“连续多日出现大范围强降水天气”、“一小时降雨量达201.9mm“等信息可知,受夏季风的影响,区域降水量大,且持续时间长(降水角度),结合图示信息可知,郑州中西部地区等高线较密集(河南中西部地区连续多日出现大范围强降水天气),地形坡度大,地表径流汇集速度快,而郑州附近地势较平坦,地表径流速度慢,排水不畅,导致水位上升速度快(地表径流角度),加之城市路面硬化,下渗减少,城市排水系统建设落后等因素,导致此次郑州洪灾严重。(2)读图可知,花生主产区主要位于淮河以北,属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主产区主要分布于黄河、淮河冲积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土层深厚疏松,有利于花生的生长,且靠近河流,灌溉水源充足。从技术经济的角度来看,河南人口多,劳动力丰富,且农业发展历史悠久,农业生产的基础好,在此基础上又加大了农业科技投入,作物品种得到优化,所以花生的单产提高。第124页共124页 (3)农业抗洪涝一是要加强排水减轻涝灾,如组织专业人员及时疏通沟渠,加强排水,建设排涝挡潮闸、排涝泵站等;二是要加强监测预防,如加强区域气候监测,提高监测的精度,做好应急预案;三是要借助水利工程设施提高抗洪能力,如水库在雨季来临前提前泄水腾出库容,加强河流堤坝建设等。故答案为:(1)季风影响,降水多;西部地形坡度大,地表径流汇水速度快;东部地形平坦,排水速度慢;城市大量路面硬化,排水系统建设落后,下渗速度慢。(2)地形多为平原和丘陵,地形较为平坦;土层深厚,土壤较为适宜;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雨热同期;分布于河流沿岸,灌溉水源充足;劳动力资源丰富;种植历史悠久,农业基础好;农业科技投入增加,良种培育。(3)加强监测和预报;提前做好放水腾库工作,提高防洪能力;修建防水堤坝,增加排涝设施,如建排涝挡潮闸、排涝泵站;及时组织专家技术人员,组织排水。【点评】本题以河南花生种植以及郑州洪灾的相关材料为载体,涉及洪涝灾害发生的原因以及治理措施、农业的区位因素及其变化等相关知识第124页共124页 【新教材】人教版(2019)高一地理必修第一册寒假作业2一.选择题(共20小题,满分60分,每小题3分)1.(3分)如图为两处海域的表层海水等温线分布模式图,箭头甲、乙代表洋流。据图可知(  )A.甲是南半球暖流B.甲是自低纬流向高纬的暖流C.乙是北半球寒流D.乙是自高纬流向低纬的寒流2.(3分)如图是从南极上空观察到的地球局部洋流示意图,图中箭头代表洋流流向。去南极的考察船,通常都要驶过咆哮的西风带,对航行十分不利。该带的位置在(  )A.①地附近B.②地附近C.③地附近D.④地附近3.(3分)如图所示洋流分布图中,洋流①的流向和性质为(  )A.向南流寒流B.向北流寒流C.向南流暖流D.先北流暖流第124页共124页 4.(3分)氢气球在上升到一定的高度时便会破裂,其主要原因是(  )A.高空有强烈的太阳辐射B.高空空气稀薄,气压低,气球因膨胀破裂C.升空后由于气温上升导致膨胀破裂D.上升后由于气温下降,低温使气球爆炸5.(3分)以下四图中昼夜温差最大的是(  )A.B.C.D.6.(3分)如图为大气受热过程图。新疆形成“早穿皮袄午穿纱”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白天①作用弱,夜晚③作用弱B.白天①作用强,夜晚②作用强C.白天①作用强,夜晚②作用弱D.白天①作用弱,夜晚③作用强7.(3分)维持地表温度,促使大气运动、水循环的主要动力是(  )A.大气辐射能B.太阳辐射能C.地面辐射能D.重力能8.(3分)人类研究和还原地球的历史,主要依据的是(  )A.岩石中的放射性元素B.各地层的海陆分布状况C.地层的排列顺序和生物化石的结构复杂程度D.各地层形成的地理环境9.(3分)在陕西某矿区,工人们发现在矿灯照耀下,夹在页岩地层中的煤层乌黑发亮,仔细辨认,还能看出苏铁、银杏等裸子植物粗大的树干。据此判断该煤层形成的地质年代和该地质年代最繁盛的动物最可能是(  )A.元古宙、三叶虫B.中生代、恐龙第124页共124页 C.新生代、哺乳类D.新生代、鱼类10.(3分)下列关于太阳辐射的叙述,正确的是(  )A.四川盆地是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的低值中心B.太阳辐射能量来自太阳表面的核裂变反应C.太阳表面温度高,所以太阳辐射是长波辐射D.青藏高原太阳辐射强,夏季气温比深圳要高11.(3分)地震波横波(S)和纵波(P)的传播速度在莫霍面处发生的显著变化是(  )A.S波、P波都明显增加B.S波完全消失,P波突然下降C.S波、P波都完全消失D.P波完全消失,S波突然下降12.(3分)阅读“北半球某滨海地区热力环流图”,图甲中①②③④四处气温最低的是(  )A.①B.②C.③D.④13.(3分)关于气压带、风带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球上有四个低气压带,三个高气压带B.从高气压吹出来的风均为偏南风C.高气压带近地面气温总是比低气压带低D.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破坏了气压带的带状分布14.(3分)下列现象中参与了海陆间循环的是(  )A.东亚的西北风B.西欧的西南风C.未登陆的台风D.南亚的东北风15.(3分)“百川东到海,何日复西归。”其体现的水循环环节分别是(  )A.蒸发、地表径流B.地表径流、水汽输送C.蒸发、地下径流D.水汽输送、地表径流16.(3分)读“水循环示意图”(图中数字表示水循环环节),关于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第124页共124页 A.目前人类对环节①的影响最大B.跨流域调水可以调节环节③水量的季节变化C.修建水库可以增加环节④的水量D.植树造林可以减少环节⑤和⑥的水量17.(3分)关于水循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陆地上的降水只参与陆地内循环B.水循环的能量来源是地球的吸引力C.黄河水的主要补给来源是大气降水D.海陆间循环的水循环量最大18.(3分)深秋初冬季节,晴朗的夜间和早晨常常出现霜冻是因为(  )A.①增强B.②减弱C.③增强D.④减弱19.(3分)据美国NASA最新数据显示,地球大气中间层的温度正异常降低。中间层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其层顶温度达到大气层中的最低温。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该层随高度升高(  )A.吸收地面辐射减少B.大气越来越稀薄C.臭氧浓度逐渐减少D.固体尘埃含量稀少20.(3分)黑子、耀斑、太阳风分别发生在太阳(  )A.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B.光球层、日冕层、色球层C.日冕层、色球层、光球层D.色球层、光球层、日冕层二.解答题(共5小题,满分50分,每小题10分)21.(10分)如图1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第124页共124页 (1)①表示  辐射,②表示  辐射,③表示  辐射,④表示  辐射。(2)近地面大气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递减,说明  是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3)冬半年的霜冻多发生在晴朗的夜间,其原因是  。(4)暑假去西藏旅游,需准备防晒霜、厚衣服等物品。这是由于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  作用弱,太阳辐射强;夜晚大气对地面的  作用弱,气温  。(5)如图2所示几种情况中,昼夜温差最小的是  。22.(9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新疆地处我国西北内陆,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如图1为新疆及周边年太阳辐射量分布图。第124页共124页 材料二:新疆博斯腾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湖。湖区内湖陆风现象较显著(湖陆风是在较大水域和陆地之间形成的以24小时为周期的地方性天气现象)。(1)新疆地区昼夜温差大,从大气受热过程看,是因为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  作用弱,夜晚大气对地面的  作用弱。(2)由于  性质的差异,湖陆之间风向以一天为周期,随昼夜交替而转换。请补绘夜晚湖陆间的热力环流及近地面等压面情况(如图2)。(3)城市会产生  效应,若在湖边大规模修建城市,白天  (增大或减弱)了湖陆之间的温差,使湖风加强;晚上  (增大或减弱)了湖陆之间的温差,使陆风减弱。(4)分析我国新疆地区太阳辐射强的原因。23.(11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如图为太阳系部分结构图,图中①②③④表示行星。(1)图示反映的天体系统共有  级,其中心天体是  。(2)图中①②③④四颗行星中属于地内行星的是  ;属于巨行星的是  ;小行星带位于  和  之间。与地球相比,④行星不利于生命生存的主要原因是  。(3)太阳大气层中的M层是  ,发生在该层的太阳活动主要是  ,该活动被认为是太阳活动最强烈的显示。该层发生的太阳活动与黑子数目呈  相关,该太阳活动放出的辐射能到达地球大气层后极易引起  现象。第124页共124页 24.(8分)读世界某海区洋流分布示意图甲和某海域等温线分布图乙,回答下列问题。(1)甲海域位于  半球。(2)若该环流位于太平洋,图中①处附近海域为世界著名的  渔场,它位于d  (洋流名称)和  (洋流名称)的交汇处。(3)若该环流位于大西洋则a洋流的名称是  b洋流的名称是  (4)图乙中能正确表示图甲中b洋流的是  ,b洋流对气候的影响  。25.(12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峡山水库又名峡山湖,坐落于山东半岛,是山东省第一大水库,发挥着胶东地区战略水源地的重要作用。库区地势南高北低,总库容14.0亿立方米,水位季节变化大。水库既供给农业灌溉,也为当地提供饮用水。水库周边建有太保庄万亩生态林和王家庄万亩生态林。水库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30天以上水质保持在地表水类以上标准,峡山湖畔负氧离子每立方厘米达到3000个以上,成为名副其实的“天然氧吧”,如图为峡山水库位置示意图。(1)判断峡山水库主要参与的水循环类型,并说明判断依据。(2)从水循环意义的角度,阐述潍河对当地地理环境的影响。(3)简述库区生态林建设对当地水循环环节的影响。第124页共124页 第124页共124页 2021-2022学年人教新版高一(上)地理寒假作业(七)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共20小题,满分60分,每小题3分)1.(3分)如图为两处海域的表层海水等温线分布模式图,箭头甲、乙代表洋流。据图可知(  )A.甲是南半球暖流B.甲是自低纬流向高纬的暖流C.乙是北半球寒流D.乙是自高纬流向低纬的寒流【分析】根据洋流的性质不同,洋流可分为暖流和寒流两种类型。比流经海区水温高的洋流称为暖流,比流经海区水温低的洋流称为寒流。暖流和寒流的划分是以相对水温为标准的,所以,寒流的实际温度不一定都比暖流低;反之,暖流的温度也不一定都比寒流高。【解答】解:海水温度随纬度增加而降低,据图可知,甲为北半球洋流,乙为南半球洋流,A、C错误。从气温高的海区流向气温低的海区为暖流,反之为寒流,等温线的凸向即为洋流的流向。据图分析,甲、乙均为暖流,B正确,D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以两处海域的表层海水等温线分布模式图为背景,考查了洋流的性质及流向,获取图文中信息即可。2.(3分)如图是从南极上空观察到的地球局部洋流示意图,图中箭头代表洋流流向。第124页共124页 去南极的考察船,通常都要驶过咆哮的西风带,对航行十分不利。该带的位置在(  )A.①地附近B.②地附近C.③地附近D.④地附近【分析】中低纬度海区形成以副热带高压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半球为顺时针,南半球为逆时针,大陆东岸是暖流,大陆西岸是寒流;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形成以副极地低压为中心的逆时针大洋环流,大陆东岸是寒流,大陆西岸是暖流;南纬40°附近海域形成环球性西风漂流;北印度洋海区为冬逆夏顺的季风洋流。【解答】解:读图可知,南极洲位于图象中心,则为南极俯视图,地球呈顺时针方向自西向东自转。西风带盛行自西向东运动的气流,推动着海水自西向东流。图中显示,①地附近洋流呈顺时针方向流动,即自西向东流动,应为南极考察船驶过的咆哮西风带,A正确。图中显示,②地附近洋流自北向南流,不可能是咆哮西风带,B错误。③地附近洋流呈逆时针流动,应为印度洋副热带大洋环流,不是咆哮西风带,C错误。④地附近洋流呈逆时针流动,应为大西洋副热带大洋环流,不是咆哮西风带,D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世界洋流的分布及成因,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图文信息的能力,难度适中,要熟记洋流分布的特点即可。3.(3分)如图所示洋流分布图中,洋流①的流向和性质为(  )A.向南流寒流B.向北流寒流C.向南流暖流D.先北流暖流第124页共124页 【分析】中低纬度海区形成以副热带高压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形成以副极地低压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南纬40°附近海域形成环球性西风漂流;北印度洋海域形成季风洋流。【解答】解:读图,结合图示信息可以判断,洋流①位于北半球副热带海区的大陆西岸,洋流为自北向南流、从高纬流向低纬的寒流。例如加利福尼亚寒流和加纳利寒流等,A正确,BCD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了洋流的分布规律,获取图文中信息即可。4.(3分)氢气球在上升到一定的高度时便会破裂,其主要原因是(  )A.高空有强烈的太阳辐射B.高空空气稀薄,气压低,气球因膨胀破裂C.升空后由于气温上升导致膨胀破裂D.上升后由于气温下降,低温使气球爆炸【分析】大气压强不是固定不变的,大气压强和天气、温度、高度等有关系,一般情况下,高度越高气压越小。【解答】解:大气压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减小,当气球升到高空,外界的气压减小,内部气压大于外部气压,气球体积增大,将气球膨胀破裂,B正确。故选: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大气压强与高度关系的认识和了解,理解相关内容是关键。5.(3分)以下四图中昼夜温差最大的是(  )A.B.C.D.【分析】从晴天和阴天白天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夜晚对地面的保温作用进行分析即可.【解答】解:白天,晴天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相对较弱,阴天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相对较强;夜晚,晴天大气对地面保温作用相对较弱,阴天大气对地面保温作用相对较强。昼夜温差最大的是晴天白天和夜晚,昼夜温差最小的是阴天的白天和夜晚。故选:C。【点评】主要考查了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要求学生熟练掌握该原理并能灵活运用于分析解答.6.(3分)如图为大气受热过程图。新疆形成“早穿皮袄午穿纱”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第124页共124页 A.白天①作用弱,夜晚③作用弱B.白天①作用强,夜晚②作用强C.白天①作用强,夜晚②作用弱D.白天①作用弱,夜晚③作用强【分析】由于大气层中的水汽、尘埃和二氧化碳对太阳的短波辐射吸收能力较弱,因此大部分太阳辐射能直接到达地表。地表在吸收了太阳短波辐射后,不断增温的同时释放长波辐射。近地面大气对地面的长波辐射具有很强的吸收能力,近地面大气增温后释放的长波辐射大部分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射向地面。大气逆辐射的存在使得近地面大气层始终保持有一定的温度,因而具有保温作用。【解答】解:“早穿皮袄午穿纱”是因为新疆位于西北内陆,夏季气温日较差很大,早晚气温低,中午气温很高。从大气的受热过程来看,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少,夜间大气逆辐射弱。图中①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②为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作用,③为大气逆辐射,故A正确,BCD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属于知识性试题,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大气的受热过程.7.(3分)维持地表温度,促使大气运动、水循环的主要动力是(  )A.大气辐射能B.太阳辐射能C.地面辐射能D.重力能【分析】太阳源源不断地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这种现象被称为太阳辐射.【解答】解:由题,太阳辐射的能量十分巨大的,对地球和人类的影响却是不可估量的,对维持地表温度,为人类提供能量、提供能源(常规能源、新能源)。是促使大气运动、水循环的主要动力。故选:B。【点评】本题以大气运动、水循环的主要动力为背景,属于知识性试题,考查了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太阳能量的来源及对地球的影响.解题时应注意结合实际情况.8.(3分)人类研究和还原地球的历史,主要依据的是(  )A.岩石中的放射性元素B.各地层的海陆分布状况C.地层的排列顺序和生物化石的结构复杂程度D.各地层形成的地理环境第124页共124页 【分析】本题考查地质年代的知识,地质年代由近及远依次为新生代、中生代、元古代和太古代。【解答】解:人类研究和还原地球的历史,主要依据的是地层的排列顺序和地层中生物化石的结构复杂程度,因为早期形成的地层,一般都分布在下面,且其中所含的化石就是该地层形成时期的生物。由于生物演化是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所以,可以通过地层及地层中的化石推断该地层形成的大致时间。故选: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通过地质年代的研究设置题目,题目为基础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思维分析能力。9.(3分)在陕西某矿区,工人们发现在矿灯照耀下,夹在页岩地层中的煤层乌黑发亮,仔细辨认,还能看出苏铁、银杏等裸子植物粗大的树干。据此判断该煤层形成的地质年代和该地质年代最繁盛的动物最可能是(  )A.元古宙、三叶虫B.中生代、恐龙C.新生代、哺乳类D.新生代、鱼类【分析】地质年代是指地壳上不同时期的岩石和地层,时间表述单位:宙、代、纪、世、期、时;地层表述单位:宇、界、系、统、阶、带。【解答】解:由题干的材料可知,“苏铁、银杏”等裸子植物繁盛时期是在中生代,故恐龙是该地质年代最繁盛的动物,B符合题意。故选:B。【点评】本题难度中等,需掌握地质时代的知识,并具备一定的提取信息和分析信息的能力,才能解决问题。10.(3分)下列关于太阳辐射的叙述,正确的是(  )A.四川盆地是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的低值中心B.太阳辐射能量来自太阳表面的核裂变反应C.太阳表面温度高,所以太阳辐射是长波辐射D.青藏高原太阳辐射强,夏季气温比深圳要高【分析】影响太阳辐射分布的主要因素有:纬度因素、天气情况、地形因素、洋流等;四川盆地位于季风区,这里的降水多,阴雨天气多,太阳能贫乏。【解答】解:回忆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分布图,四川盆地是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的低值中心,A对;太阳辐射能量来自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B错;太阳表面温度高,所以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C错;青藏高原太阳辐射强,但由于海拔高,夏季气温比深圳要低,D错;故选:A。第124页共124页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了太阳辐射及其影响,熟记相关知识即可。11.(3分)地震波横波(S)和纵波(P)的传播速度在莫霍面处发生的显著变化是(  )A.S波、P波都明显增加B.S波完全消失,P波突然下降C.S波、P波都完全消失D.P波完全消失,S波突然下降【分析】地震波分为横波和纵波,横波速度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纵波速度快可以在固、液和气体中传播.地震波通过莫霍界面时横波和纵波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通过古登堡界面时,横波突然消失纵波速度迅速下降.【解答】解:A、地震波通过莫霍界面时横波和纵波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故正确;B、由于莫霍界面以下为岩石圈的一部分为固体,所以横波不会消失,横波和纵波传播都明显增加,故不符合题意;C、莫霍界面以下为岩石圈的一部分为固体,所以无论是横波还是纵波都不可能消失,故不符合题意;D、纵波可以通过液体、固体和气体,所以纵波不可能消失,故不符合题意。故选:A。【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解题关键是要清楚地震波在通过两个分界面是波速的变化情况.通过莫霍界面时横波和纵波速度增加、通过古登堡界面时横波突然消失,纵波速度下降.12.(3分)阅读“北半球某滨海地区热力环流图”,图甲中①②③④四处气温最低的是(  )A.①B.②C.③D.④【分析】热力环流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解答】解:读“北半球某滨海地区热力环流图”,④处温度高,气流上升,①处温度低,气流下沉。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0.6℃,图甲中①②③④四处气温最低的是②。故选:B。【点评】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了热力环流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从图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13.(3分)关于气压带、风带的叙述,正确的是(  )第124页共124页 A.地球上有四个低气压带,三个高气压带B.从高气压吹出来的风均为偏南风C.高气压带近地面气温总是比低气压带低D.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破坏了气压带的带状分布【分析】此题考查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以及影响.全球有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其中四个高压带,三个低压带.风从高压带吹向低压带,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副热带高压带近地面的气温比副极地低压带近地面的气温高.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海陆分布实际切断了气压带的带状分布:1月(冬季)亚洲高压(蒙古高压)切断了副极地低气压带,使得副极地低气压带仅存在于大洋中(北太平洋中的阿留申低压和北大西洋中的冰岛低压);7月(夏季)亚洲低压(印度低压)切断了副热带高压带,使得副热带高压带仅存在于大洋中(太平洋中的夏威夷高压和大西洋中的亚速尔高压).【解答】解:A、全球有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其中四个高压带,三个低压带,故不符合题意;B、风从高压带吹向低压带,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故不符合题意;C、副热带高压带近地面的气温比副极地低压带近地面的气温高,故不符合题意;D、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海陆分布实际切断了气压带的带状分布,故正确。故选:D。【点评】此题考查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以及影响.熟记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图,知道风的偏转规律,以及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解题,此题难度不大.14.(3分)下列现象中参与了海陆间循环的是(  )A.东亚的西北风B.西欧的西南风C.未登陆的台风D.南亚的东北风【分析】水循环包括陆地内循环、海上内循环和海陆间循环三种类型。发生在陆地及上空之间的为陆地内循环,发生在海洋和海洋上空的为海上内循环,发生在陆地与海洋及上空之间的水循环为海陆间循环。【解答】解:西欧的西南风来自大西洋,将大西洋的水汽带到陆地,参与了海陆间水循环,B正确。东亚的西北风,南亚的东北风,均来自陆地,没有把水汽带到海洋,没有参与海陆间循环,AD错。未登陆的台风降水来自海洋,又降落到海洋,参与的是海上内循环,C错。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了海陆间循环的环节,调用课本基础知识分析解决问题,难度不大。15.(3分)“百川东到海,何日复西归。”其体现的水循环环节分别是(  )A.蒸发、地表径流B.地表径流、水汽输送第124页共124页 C.蒸发、地下径流D.水汽输送、地表径流【分析】本题考查水循环的知识,水循环的环节有蒸发、降水、水汽输送、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植物蒸腾等。【解答】解:“百川东到海”意指河流由陆地注入海洋,属于地表径流环节;“何日复西归”是指注入海洋的水什么时候才能通过水汽输送降落到陆地上来。故选:B。【点评】本题难度较小,通过诗句设置题目,题目为基础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思维分析能力。16.(3分)读“水循环示意图”(图中数字表示水循环环节),关于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A.目前人类对环节①的影响最大B.跨流域调水可以调节环节③水量的季节变化C.修建水库可以增加环节④的水量D.植树造林可以减少环节⑤和⑥的水量【分析】考查水循环的知识,水循环的主要环节主要有:蒸发、降水、水汽输送、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植物蒸腾等。【解答】解:目前人类对环节③地表径流施加影响最大,A错;跨流域调水可以调节环节③地表径流的空间分布,不能改变水量的季节变化,B错;修建水库可以调节环节③水量的季节变化,进而影响④下渗的水量,C对;植树造林可以增加下渗,从而增加环节⑤地下径流;植物增加⑥蒸腾作用增强,D错。故选: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通过示意图设置题目,题目为常规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思维分析能力。17.(3分)关于水循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陆地上的降水只参与陆地内循环B.水循环的能量来源是地球的吸引力C.黄河水的主要补给来源是大气降水D.海陆间循环的水循环量最大第124页共124页 【分析】水循环是指地球上不同的地方上的水,通过吸收太阳的能量,改变状态到地球上另外一个地方。水循环还可以分为海陆间循环、陆上内循环和海上内循环三种形式。【解答】解:陆地上的降水既参与海陆间循环,又参与陆地内循环,A错误;水循环的能量来源是太阳辐射,B错误;黄河水的补给来源较多,但主要的补给来源是大气降水,C正确;水循环量最大的是海上内循环,D错误。故选:C。【点评】该题考查了水循环的特点及成因,解题的关键是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把握,难度较小.18.(3分)深秋初冬季节,晴朗的夜间和早晨常常出现霜冻是因为(  )A.①增强B.②减弱C.③增强D.④减弱【分析】大气的受热过程:太阳辐射是地球上最主要的能量来源。在大气受热过程中大气对太阳辐射具有削弱作用,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大气对太阳辐射进行吸收、反射、散射,从而使到达地面的能量大为减少。大气的吸收具有选择性,臭氧和氧原子主要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主要吸收红外线,而可见光的绝大部分可以到达地面。【解答】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秋冬季节出现霜冻的主要原因是晴朗的夜晚,云量少,大气逆辐射减弱,导致空气温度下降,形成了霜冻。图中④为地面辐射,②为大气逆辐射,③为太阳辐射,④为云层反射,故②正确,B选项符合题意。故选:B。【点评】考查了大气的受热过程,以及大气保温作用的基本原理,属于基础知识,难度不大,多以选择题和填空题出现。19.(3分)据美国NASA最新数据显示,地球大气中间层的温度正异常降低。中间层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其层顶温度达到大气层中的最低温。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该层随高度升高(  )A.吸收地面辐射减少B.大气越来越稀薄C.臭氧浓度逐渐减少D.固体尘埃含量稀少第124页共124页 【分析】在对流层之内,气温随海拔高度的上升而降低,原因有二个,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量来源是来自于地面,离地面越远,大气吸收的热量越少,气温越低,另外一个原因是高度越高,大气越稀薄,大气能保存的热量越少,气温越低。平流层:气温随海拔高度上升而上升,主要是因为臭氧能强烈吸收紫外线,而其的密度自下向上越来越高,所以吸收的热量越多。【解答】解:该层内因臭氧含量低,同时,能被氮、氧等直接吸收的太阳短波辐射已经大部分被上层大气所吸收,所以温度垂直递减率很大,即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C正确。对流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中间层海拔较高,受地面辐射影响小,A错误。该层以上为热层,大气更加稀薄,却可以因吸收太阳紫外辐射而升温,可见,大气稀薄不是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的主要原因,B错误。固体尘埃与大气层的温度关系不大,D错误。故选:C。【点评】考查了大气的垂直分层,各层温度的变化规律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属于基础知识,难度不大,多以选择题出现。20.(3分)黑子、耀斑、太阳风分别发生在太阳(  )A.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B.光球层、日冕层、色球层C.日冕层、色球层、光球层D.色球层、光球层、日冕层【分析】不同的太阳大气层会发生不同的太阳活动:光球层上有黑子,色球层上有耀斑和日珥,日冕层上有太阳风。【解答】解:太阳黑子发生在太阳大气层的光球层,耀斑发生在色球层,太阳风发生在日冕层,A正确,BCD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解题的关键是了解不同的太阳大气层发生的太阳活动类型。二.解答题(共5小题,满分50分,每小题10分)21.(10分)如图1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①表示 太阳 辐射,②表示 大气 辐射,③表示 地面 辐射,④表示 大气逆 辐射。(2)近地面大气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递减,说明 地面辐射 第124页共124页 是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3)冬半年的霜冻多发生在晴朗的夜间,其原因是 晴朗少云,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气温下降快 。(4)暑假去西藏旅游,需准备防晒霜、厚衣服等物品。这是由于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 削弱 作用弱,太阳辐射强;夜晚大气对地面的 保温 作用弱,气温 较低 。(5)如图2所示几种情况中,昼夜温差最小的是 B 。【分析】(1)依据箭头指向判断辐射的名称。(2)地面辐射是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的、直接的热源。(3)冬半年的霜冻多发生在晴朗的夜间,从保温作用角度进行分析。(4)大气受热过程和保温作用过程为:由于大气层中的水汽、尘埃和二氧化碳对太阳的短波辐射吸收能力较弱,因此大部分太阳辐射能直接到达地表。地表在吸收了太阳短波辐射后,不断增温的同时释放长波辐射。近地面大气对地面的长波辐射具有很强的吸收能力,近地面大气增温后释放的长波辐射大部分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射向地面。大气逆辐射的存在使得近地面大气层始终保持有一定的温度,因而具有保温作用。(5)昼夜温差从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角度进行分析。【解答】解:(1)读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①表示太阳辐射,②表示大气辐射,③表示地面辐射,④表示大气逆辐射。(2)近地面大气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递减,说明地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3)冬半年的霜冻多发生在晴朗的夜间,其原因是晴朗少云,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气温下降快。(4)暑假去西藏旅游,需准备防晒霜、厚衣服等物品。主要是由于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用弱,太阳辐射强,为了防止太阳晒伤,因此需要防晒霜;夜晚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气温低,因此需要厚衣服来保暖。(5)阴天白天,由于大气辐射的削弱作用强,故温度低,夜晚大气逆辐射作用强,保温作用好,温度高,故温差较小;海洋比陆地热容大,升温慢,降温也慢,故温差较小,故海洋的阴天温差最小,B正确。第124页共124页 故答案为:(1)太阳辐射;大气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2)地面辐射(3)晴朗少云,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气温下降快(4)削弱;保温;较低(5)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以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为背景,考查了大气的受热过程的相关知识,获取图文中信息即可。22.(9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新疆地处我国西北内陆,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如图1为新疆及周边年太阳辐射量分布图。材料二:新疆博斯腾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湖。湖区内湖陆风现象较显著(湖陆风是在较大水域和陆地之间形成的以24小时为周期的地方性天气现象)。(1)新疆地区昼夜温差大,从大气受热过程看,是因为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 削弱 作用弱,夜晚大气对地面的 保温 作用弱。(2)由于 (湖陆)热力 性质的差异,湖陆之间风向以一天为周期,随昼夜交替而转换。请补绘夜晚湖陆间的热力环流及近地面等压面情况(如图2)。(3)城市会产生 热岛 效应,若在湖边大规模修建城市,白天 增大 (增大或减弱)了湖陆之间的温差,使湖风加强;晚上 减弱 (增大或减弱)了湖陆之间的温差,使陆风减弱。(4)分析我国新疆地区太阳辐射强的原因。第124页共124页 【分析】(1)(该地地处内陆)陆地比热小,升温降温快;且该地多晴天,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弱,气温高;晚上大气保温作用弱,气温低。(2)晚上陆地降温快,气温低,气压高;湖泊降温慢,气温较高,气压低,形成陆风。(3)由于城市的热岛效应,白天增大了湖陆之间的温差,使湖风加强;晚上减弱了湖陆之间的温差,使陆风减弱。(4)影响太阳辐射的主要因素有:纬度因素、天气情况、地形因素、洋流等;新疆地区太阳辐射强主要是因为天气因素。【解答】解:(1)新疆地处我国西北内陆,大陆性强,陆地比热容小,升温快、降温快,导致白天气温高,夜晚气温低,日温差大;新疆属干旱的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稀少,多晴天,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少,地面获得的能量多,地面辐射强,导致气温高;晚上大气逆辐射弱,对地面的保温效果差,导致气温低,从而使得昼夜温差大。(2)夜晚,湖泊岸边陆地因热容量小而降温快,气温低,空气冷却下沉,形成高气压;湖泊因热容量大而降温慢,气温较高,空气膨胀上升,形成低气压;近地面气流由高气压流向低气压,风从岸边陆地吹向湖泊中心,形成陆风。近地面陆地为高压,等压线上凸;湖泊为低压,等压线下凹(如下图)。(3)题意表明,城市会产生热岛效应,在湖边大规模修建城市,白天使得湖边陆地气温更高,增大了湖泊与岸边陆地之间的温差,从而使湖风加强;夜晚,由于城市的热岛效应,湖边陆地不容易降温,从而减弱了湖泊与岸边陆地之间的温差,导致陆风减弱。(4)新疆位于西北内陆干旱地区,降水少,晴天多,云量少,太阳辐射量强。故答案为:(1)削弱;保温(2)(湖陆)热力第124页共124页 (3)热岛;增大;减弱(4)地处内陆,(降水少)晴朗天气多,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少。【点评】本题考查了大气的受热过程,以及大气保温作用的基本原理,属于基础知识,难度不大,解题的关键是对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和过程的了解,能熟练画出热力环流示意图和案例(海陆风、山谷风和城市风)示意图,并提高学生读图、读材料、获取信息并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23.(11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如图为太阳系部分结构图,图中①②③④表示行星。(1)图示反映的天体系统共有 2 级,其中心天体是 太阳 。(2)图中①②③④四颗行星中属于地内行星的是 ③④ ;属于巨行星的是 ① ;小行星带位于 ① 和 ② 之间。与地球相比,④行星不利于生命生存的主要原因是 温度太高 。(3)太阳大气层中的M层是 色球层 ,发生在该层的太阳活动主要是 耀斑 ,该活动被认为是太阳活动最强烈的显示。该层发生的太阳活动与黑子数目呈 正 相关,该太阳活动放出的辐射能到达地球大气层后极易引起 磁暴 现象。第124页共124页 【分析】(1)万有引力和天体的永恒运动维系着它们之间的关系,组成了多层次的天体系统。天体系统的结构:总星系、银河系和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太阳的质量约占整个太阳系质量的99.86%,为太阳系的中心天体。(2)太阳系中,按照与太阳的距离,由近及远依次有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八颗行星。以地球的轨道为界,常把水星和金星称为地内行星,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称为地处行星。木星和土星称为巨行星,天王星和海王星称为远日行星。(3)太阳黑子出现于光球层,耀斑和日珥出现于色球层,太阳风出现于日冕层。太阳黑子和耀斑是太阳活动的重要标志,耀斑和黑子数目呈正相关。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扰动电离层,干扰无线电通讯;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使两极地区产生“极光”现象;许多自然灾害的发生也与太阳活动有关。【解答】解:(1)宇宙间的天体都在运动着,运动着的天体因互相吸引和互相绕转,从而形成天体系统。天体系统有不同的级别,按从低到高的级别,依次为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和总星系,河外星系与银河系的级别相同。图示反映的天体系统为太阳系和地月系。太阳系由太阳、行星、矮行星和卫星,以及小行星、彗星、流星体和行星际物质等太阳系小天体组成。太阳的质量约占整个太阳系质量的99.86%,为太阳系的中心天体。(2)行星是指环绕太阳运行、质量足够大、呈球形或近似球形,并能通过引力清空轨道附近碎物的天体。行星本身一般不发光,以表面反射太阳光而发亮。太阳系中,按照与太阳的距离,由近及远依次有③水星、④金星、地球、②火星、①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八颗行星。以地球的轨道为界,常把③水星和④金星称为地内行星,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称为地处行星。①木星和土星的体积与质量分别居第一、二位,称为巨行星。小行星是一大批质量小得多、环绕太阳运行的天体,其运行轨道基本位于火星轨道和木星轨道之间。与地球相比,④行星不利于生命生存的主要原因是与太阳距离太近,温度太高。(3)太阳大气层由里向外依次为:光球层、M色球层和日冕层。太阳活动是指太阳释放能量的不稳定性所导致的一些明显现象,如太阳黑子、耀斑、日珥和太阳风等,这些现象分别出现在太阳外部的不同圈层。太阳黑子出现于光球层,耀斑和日珥出现于色球层,太阳风出现于日冕层。太阳黑子和耀斑是太阳活动的重要标志,耀斑和黑子数目呈正相关,耀斑爆发时,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故答案为:(1)2;太阳(2)③④;①;①;②;温度太高(3)色球层;耀斑;正;磁暴第124页共124页 【点评】本题考查了天体系统的级别、太阳系的组成以及八大行星的基本特征、太阳大气结构和太阳活动的类型、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等知识点,属于基础知识,难度不大,解题关键是学生熟记基础知识以及提高考生读图、析图和读材料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24.(8分)读世界某海区洋流分布示意图甲和某海域等温线分布图乙,回答下列问题。(1)甲海域位于 北 半球。(2)若该环流位于太平洋,图中①处附近海域为世界著名的 北海道 渔场,它位于d 日本暖流 (洋流名称)和 千岛 (洋流名称)的交汇处。(3)若该环流位于大西洋则a洋流的名称是 北大西洋暖流 b洋流的名称是 加那利寒流 (4)图乙中能正确表示图甲中b洋流的是 D ,b洋流对气候的影响 降温减湿 。【分析】(1)北半球中低纬洋流圈呈顺时针流动,中高纬洋流圈呈逆时针流动;南半球中低纬洋流圈呈逆时针流动。(2)北海道渔场是日本暖流和千岛寒流交汇而形成的。(3)构成北大西洋中低纬洋流圈的洋流有北赤道暖流、墨西哥湾暖流、北大西洋暖流和加那利寒流。(4)自南向北,南半球水温逐渐升高,北半球水温逐渐降低。暖流比流经海区水温高,寒流比流经海区水温低。暖流对沿岸气候起到增温增湿的作用,寒流起到降温减湿的作用。【解答】解:(1)根据图片,图示洋流圈大致以30°纬线为中心,位于中低纬洋流圈,该洋流圈呈顺时针流动,是北半球的中低纬洋流圈。(2)若该环流位于太平洋,该洋流圈是北半球中低纬地区,图中①处是d日本暖流和千岛寒流交汇形成的北海道渔场。(3)若该环流位于大西洋,则a是由盛行西风吹拂洋面形成的北大西洋暖流,b洋流是位于非洲西北部的加那利寒流。第124页共124页 (4)图甲中b洋流是北半球的寒流,图乙中A是南半球的寒流,B是南半球的暖流,C是北半球的暖流,D是北半球的寒流,因此能正确表示图甲中b洋流的是D;b洋流属于寒流,对沿岸气候降温减湿。故答案为:(1)北(2)北海道;日本暖流;千岛寒流(3)北大西洋暖流;加那利寒流(4)D;降温减湿【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解题的关键是了解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和名称,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25.(12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峡山水库又名峡山湖,坐落于山东半岛,是山东省第一大水库,发挥着胶东地区战略水源地的重要作用。库区地势南高北低,总库容14.0亿立方米,水位季节变化大。水库既供给农业灌溉,也为当地提供饮用水。水库周边建有太保庄万亩生态林和王家庄万亩生态林。水库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30天以上水质保持在地表水类以上标准,峡山湖畔负氧离子每立方厘米达到3000个以上,成为名副其实的“天然氧吧”,如图为峡山水库位置示意图。(1)判断峡山水库主要参与的水循环类型,并说明判断依据。(2)从水循环意义的角度,阐述潍河对当地地理环境的影响。(3)简述库区生态林建设对当地水循环环节的影响。【分析】(1)水循环类型主要包括海陆间循环、海上内循环和陆地内循环。海陆间循环是最大的一个循环。第124页共124页 (2)河流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主要从提供水源、塑造地表形态、为海洋输送泥沙、营养盐类等。(3)库区生态林建设对当地水循环环节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下渗、地表径流、地下径流、植物蒸腾方面。【解答】解:(1)峡山水库又名峡山湖,与河流相通,最终水汽注入海洋,故参与的是海陆间循环。该地为季风气候,水汽主要是夏季风带来的太平洋水汽。(2)由材料可知,水库既供给农业灌溉,也为当地提供饮用水;潍河流动过程不断汇集地表水,塑造地表形态,形成流水地貌;为海洋输送泥沙、有机物和营养盐类,成为海陆联系的纽带。(3)生态林具有涵养水源的作用,根系吸收水分导致下渗增加、地下径流增加、地表径流减少、植物的蒸腾作用加强。故答案为:(1)海陆间循环。该地为季风气候,水汽主要是夏季风带来的太平洋水汽;峡山水库的水通过潍河,汇入渤海(莱州湾)。(2)潍河流动过程不断汇集地表水,为沿岸提供灌溉水源;塑造地表形态,形成流水地貌;为海洋输送泥沙、有机物和营养盐类,成为海陆联系的纽带。(3)下渗增加、地下径流增加、地表径流减少、植物的蒸腾作用加强。【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水循环相关知识,旨在在考查学生阅读地理图表、获取信息、整合能力,总体难度一般第124页共124页 【新教材】人教版(2019)高一地理必修第一册寒假作业3一.选择题(共20小题,满分60分,每小题3分)1.(3分)2021年11月17日13时54分,江苏盐城市大丰区海域(33.50°N,121.19°E)发生5.0级地震,震源深度17千米,上海多处有震感。关于本次地震叙述正确的是(  )A.震源处于板块生长边界B.震级5级不会造成经济损失C.地震烈度上海比盐城小D.震源深度17千米属深源地震2.(3分)如图所示的灾害类型最可能是(  )A.火山喷发B.滑坡C.泥石流D.地面沉降3.(3分)下列有关我国泥石流多发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降水量大且多暴雨②地势平坦,有利于洪水流动③地壳活动频繁,岩石破碎④植被破坏严重⑤多山地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C.①②④⑤D.①③④⑤4.(3分)如图所示甲、乙、丙三地都是淤泥质海岸,且属于地壳持续下沉区。为了减轻未来可能发生的强烈地震造成的损失,断裂带附近的城市制定建筑防震标准应主要考虑(  )A.震级B.震中距C.烈度D.震源深度第124页共124页 5.(3分)建设格栅坝预防地质灾害,属于工程性防御中的(  )A.改变地表环境,防止或减轻自然灾害的程度B.阻隔或控制灾害与人口、财产等的直接相遇C.改变财物等的特性,提高抗灾性能,减少灾害损失D.以上都不符合6.(3分)地震发生时,选择合理的避震方法非常重要,下列避震方法正确的是(  )A.住在现代高层建筑里,应乘电梯迅速跑到室外B.若在室外,应迅速往家跑C.若正在街上行走,要迅速跑到高层建筑下躲避D.住在现代高层建筑里,可以采用就地躲避的方法7.(3分)下列关于地震的叙述,正确的是(  )A.震源越深,震级越大B.震源深度越小,震级越大C.震中距越大,烈度越大D.震中距越大,对地面的破坏程度越小8.(3分)8级地震所释放的能量相当于6级地震的约(  )A.900倍B.30倍C.90倍D.60倍9.(3分)某中学气象兴趣小组编写了台风灾害的防御手册,其中不合理的内容是(  )A.过往船只回港避风B.可选择在地势低的建筑内避雨C.停止户外高空作业D.防范强降雨引发的次生灾害10.(3分)台风来临时,正确的做法是(  )A.提前搬移窗口、阳台处的花盆、悬吊物等,关好门窗B.迅速转移到屋外空旷地带C.躲在大型广告牌下D.风一停马上跑出家门11.(3分)针对我国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国情,开展防灾减灾活动,对我国的生产建设和人民生活意义重大。下列工程中,属于防灾减灾设施建设的是(  )①兴建长江三峡大型水利枢纽②兴建长江、黄河中上游防护林工程③修建“西气东输”管道④在沿海地带修建海防林工程⑤兴建广东大亚湾核电站第124页共124页 ⑥加固长江、黄河、珠江大堤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C.①②③⑥D.①②④⑥12.(3分)在灾害强度相同情况下,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存在地域差异,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经济落后但防抗灾能力弱的地区,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低B.经济落后但防抗灾能力强的地区,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低C.经济发达但防抗灾能力强的地区,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高D.经济发达但防抗灾能力弱的地区,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低13.(3分)森林火险中,能用以勘探估测森林着火面积,并协助相关部门预估所需救火人员和灭火装备数量的的地理信息技术分别是(  )A.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B.遥感技术、北斗卫星导航系统C.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地理信息系统D.雷达系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14.(3分)如表为“2009﹣2014年甘肃酒泉市土地沙漠化程度的变化表”,表中数据的获得主要使用的地理信息技术及获取的沙漠化动态变化结论是(  )沙漠化程度轻度中度重度极重度面积变化(万hm2)8.8414.44﹣7.87﹣19.47A.RS技术,沙漠化程度喜忧参半B.RS技术,沙漠化程度日趋严重C.GIS技术,沙漠化程度呈减轻态势D.GIS技术,沙漠化程度日趋严重15.(3分)如图为我国某区域冬季某日8时至次日8时的降雪量和积雪深度分布图,该时段该区域风向主要为偏东风,云量分布差异不明显。道路积雪会影响交通,应用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可以(  )第124页共124页 A.获取道路积雪影像数据B.解译积雪遥感影像C.分析道路积雪空间分布D.确定待救援车辆位置16.(3分)对长江流域洪灾进行监测的理想技术手段是(  )A.应用遥感技术B.人工监测C.水上快艇监测D.航空目测17.(3分)下列工程属于防灾减灾设施的是(  )①长江三峡大型水利枢纽②长江、黄河上游防护林工程③“西气东输”管道④沿海海防林工程⑤广东大亚湾和阳江核电站⑥长江、黄河、珠江大堤。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C.①②③⑥D.①②④⑥18.(3分)2017年8月8日21:19在四川省阿坝州九寨沟县(北纬33.2,东经103.8)发生7.0级地震,震源深度为20公里。四川、甘肃、青海、宁夏、陕西多省震感明显,局部地区震感强烈。四川与陕西相比较,下列关于震级和烈度叙述正确的是(  )A.四川和陕西震级和烈度都相同B.震级相同,但烈度四川大于陕西C.震级相同,但烈度陕西大于四川D.四川和陕西震级和烈度都不相同19.(3分)2018年9月“山竹”台风登陆广东沿海,造成生命财产重大损失。关于台风的叙述,正确的是(  )A.是发源于温带洋面上的气旋B.水平气流呈顺时针方向旋转C.带来狂风暴雨等恶劣天气D.通常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20.(3分)2016年夏季,伴随一场大洪水,近万吨人工网箱养殖的外来鱼,被冲散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可能给当地带来的灾害是(  )第124页共124页 A.生物灾害B.气象灾害C.地质灾害D.海洋灾害二.解答题(共5小题,满分40分,每小题8分)21.(8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美国西部森林频发山火。监测显示林火林地水土流失加剧。如图示意美国西部部分地区2013~2015年山火的分布。(1)简述该地山地火灾多发生在夏季的原因。(2)分析森林火灾易引发水土流失的原因。22.(8分)阅读资料,完成下列要求。在占澳大利亚国土面积20%的森林中,桉树的种植面积占了森林总面积的80%左右,桉树的叶子具有毒性,只有考拉能够食用。桉树的生长特点是前期生长迅速,根系发达,对地下水吸收力强。2019年11月,澳大利亚东南部新南威尔士州爆发了数十场森林大火,迅速蔓延到整个大陆,并成为有史以来最严重的一场山火。然而在火灾还没能得到解决的时候,2020年2月,澳大利亚迎来了一场连续8天的强降雨,这很可能会导致泥石流的出现。山火之后,在桉树的树皮之下,有一些处于休眠状态的芽,唤醒这些芽的条件正是高温烘烤,再加上桉树种子生根发芽的条件之一就是用山火将外壳爆裂,所以在经历山火之后,桉树可以迅速占据有利地位。桉树的勃发对于其他动植物来说都是一场灾难。(1)分析2020年2月新南威尔士州易发生泥石流的原因。(2)分析山火后“桉树的勃发对于其他动植物来说都是一场灾难”的原因。23.(12分)读我国泥石流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第124页共124页 (1)我国西南地区如A地既是滑坡多发地区也是泥石流多发地区。结合所学,分析该地区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多发的自然原因。(2)人类活动及其对自然环境施加的影响,也可以直接或间接地诱发泥石流,请例举出这些人类活动主要有哪些?(3)为减轻西南地区滑坡与泥石流的危害,当地应采取哪些措施?24.(6分)森林是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森林病虫害防治是提高森林覆盖率,保护和推动林业发展的重要手段。无人机作为一种新型工具,具有飞行速度快、续航时间长、机动性能好、操作简单易上手等优点,在森林病虫害防治中日益得到广泛应用。分析无人机在森林病虫害防治中的优势。25.(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北京时间2017年9月20日凌晨,墨西哥中部莫雷洛斯州发生7.1级地震,地震造成多人死亡,震中房屋倒塌严重。在此次地震救援中地理信息技术发挥了很大作用。分析地理信息技术在此次地震减灾中的作用。第124页共124页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共20小题,满分60分,每小题3分)1.(3分)2021年11月17日13时54分,江苏盐城市大丰区海域(33.50°N,121.19°E)发生5.0级地震,震源深度17千米,上海多处有震感。关于本次地震叙述正确的是(  )A.震源处于板块生长边界B.震级5级不会造成经济损失C.地震烈度上海比盐城小D.震源深度17千米属深源地震【分析】地震分类:浅源地震的震源深度小于70公里;中源地震的震源深度在70﹣300公里之间;深源地震的震源深度大于300公里。微震:3级以下的地震,人无感觉;有感地震:3﹣5级称有感地震;破坏性地震:5级以上称破坏性地震。地震烈度:是指地震时某一地区的地面和各类建筑物遭受到一次地震影响的强弱程度一个地区的烈度,不仅与这次地震的释放能量(即震级)、震源深度、距离震中的远近有关,还与地震波传播途径中的工程地质条件和工程建筑物的特性有关。对震级相同的地震来说,如果震源越浅,震中距越短,则烈度一般就越高。【解答】解:结合课本知识及材料知:江苏盐城市大丰区海域,是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交界处,说消亡边界,故A错。发生5.0级地震,属破坏性地震,故B错。江苏盐城市大丰区海域为震中,上海距震中远,所以地震烈度上海比盐城小,C正确。震源深度17千米,属浅源地震,故D错。故选:C。【点评】关键是熟记自然灾害的基础知识:不同类型常见的自然灾害,成因、分布、影响等,并提高读图、析图获取信息的能力;注意地震带的分布以及结合图中板块的交界处。2.(3分)如图所示的灾害类型最可能是(  )A.火山喷发B.滑坡C.泥石流D.地面沉降【分析】滑坡是指坡地的土体或岩体由于水、重力和人为等因素失去了平衡而沿着一定的斜坡面发生整体滑动的现象。【解答】解:读图可知,图示山坡整体下滑,埋没了道路,因此图示的灾害类型最可能是滑坡。第124页共124页 故选:B。【点评】考查了各种常见自然灾害的类型、成因和危害,基础知识,难度不大,多以选择题和综合题出现。3.(3分)下列有关我国泥石流多发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降水量大且多暴雨②地势平坦,有利于洪水流动③地壳活动频繁,岩石破碎④植被破坏严重⑤多山地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C.①②④⑤D.①③④⑤【分析】泥石流是山区沟谷中,由暴雨、冰雪融水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泥石流的形成必须具备:陡峻的地形地貌、丰富的松散物质和短时间内有大量的水源等3个条件。【解答】解:我国多山地,特别是西南地区,重力作用明显;地壳活动频繁(板块交界处),岩体破碎,提供了泥石流的物质来源;季风气候,降水量大且集中;植被的人为破坏严重,因此,我国泥石流多发,故①③④⑤正确。地势平坦的地区,泥石流不易发生,②错。故选:D。【点评】考查了泥石流的成因,属于知识性试题,解题的关键是掌握相关知识,解题时应注意结合实际情况。4.(3分)如图所示甲、乙、丙三地都是淤泥质海岸,且属于地壳持续下沉区。为了减轻未来可能发生的强烈地震造成的损失,断裂带附近的城市制定建筑防震标准应主要考虑(  )A.震级B.震中距C.烈度D.震源深度第124页共124页 【分析】一个城市的防震标准主要的影响因素为:地震环境、建设工程的重要程度、允许的风险水平、经济承受能力、安全标准。【解答】解:由图例及所学知识可知,断裂带附近的城市易发生地震,制定建筑防震标准的目的是减少地震造成的损失。而题目所给的四个选项中,烈度是表示地震发生时地面受到的破坏程度,因此烈度是制定建筑防震标准主要考虑的因素,C正确。震级、震中距、震源深度都能影响烈度,但不是制定建筑防震标准,AB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自然灾害类型、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主要考查地震灾害的要素及相互关系。5.(3分)建设格栅坝预防地质灾害,属于工程性防御中的(  )A.改变地表环境,防止或减轻自然灾害的程度B.阻隔或控制灾害与人口、财产等的直接相遇C.改变财物等的特性,提高抗灾性能,减少灾害损失D.以上都不符合【分析】地质灾害是指在地球的发展演化过程中,由各种地质作用形成的灾害性地质事件。地质灾害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变化规律,既受制于自然环境,又与人类活动有关,往往是人类与自然界相互作用的结果。【解答】解:本题考查地质灾害的防治。格栅坝拦蓄泥石流中的大部分较大固体物质,排走泥沙、细砾和流体中的自由水,使进入坝库的泥石流很快被疏干,达到水土分离。可以减少下泄泥石流的密度、流量和规模,降低下游遭受泥石流危害的程度。属于工程性防御中的阻隔或控制灾害与人口、财产等的直接相遇。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故选:B。【点评】解题关键是学生熟记基础知识,考查地质灾害的产生机制与发生过程,要求学生理解基础知识并调用储备知识分析题意解决问题。6.(3分)地震发生时,选择合理的避震方法非常重要,下列避震方法正确的是(  )A.住在现代高层建筑里,应乘电梯迅速跑到室外B.若在室外,应迅速往家跑C.若正在街上行走,要迅速跑到高层建筑下躲避D.住在现代高层建筑里,可以采用就地躲避的方法【分析】地震按成因机制可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人工诱发地震。构造地震的形成原因:当地壳中积累的地应力超过岩层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岩层便会突然断裂或错位,使长期积累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使地面发生震动,成为地震。【解答】解:地震发生时如在室外应往空旷地方避难,远离建筑物;如果在高层建筑中,应往狭小的具有独立支撑的空间中躲藏,如卫生间。第124页共124页 故选:D。【点评】难度中等,关键是熟记自然灾害的基础知识:不同类型常见的自然灾害,成因、分布、影响等,并提高读图、析图获取信息的能力。7.(3分)下列关于地震的叙述,正确的是(  )A.震源越深,震级越大B.震源深度越小,震级越大C.震中距越大,烈度越大D.震中距越大,对地面的破坏程度越小【分析】烈度与震中距、震级、建筑物的坚固程度,经济等有关系,根据选项分析。【解答】解:震源深浅与烈度关系大,但是与震级关系不大,A、B错误。震中距大,烈度越小,C错误。震中距越大,烈度越小,对地面的破坏程度越小,D对。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影响地震烈度大小的主要因素,能抓住震级、震源深浅、震中距等因素与烈度大小之间的关系,并结合选项逐一分析即可。8.(3分)8级地震所释放的能量相当于6级地震的约(  )A.900倍B.30倍C.90倍D.60倍【分析】地震有强有弱,用以衡量地震强度的标尺就是震级,震级通过地震仪器的记录计算出来,其大小与地震中释放能量有关,能量越大震级越高。【解答】解:根据地震每上升一级,释放的能量增加30倍,可知8级地震所释放的能量相当于6级地震的30的平方倍,故A对。故选:A。【点评】从题干中获取信息结合课本所学习的知识分析解答,难度小。9.(3分)某中学气象兴趣小组编写了台风灾害的防御手册,其中不合理的内容是(  )A.过往船只回港避风B.可选择在地势低的建筑内避雨C.停止户外高空作业D.防范强降雨引发的次生灾害【分析】台风灾害主要是由台风带来的狂风暴雨、风暴潮等造成的。防御台风的措施:利用气象卫星加强监测和预报,及时发布台风预报和预警;沿海渔船及时回港避风;及时转移低洼地区居民;营造沿海防护林,修建水利和护坡工程,加固堤防,制定救灾应急预案,提高公众防灾意识。【解答】解:A.台风会带来狂风暴雨,过往船舶应回港避风,观点正确,不符合题意;第124页共124页 B.台风会带来暴雨,应在地势高的建筑内避雨,不能在地势低的建筑内避雨,观点错误,但符合题意;C.台风会带来狂风暴雨,应停止户外高空作业,观点正确,不符合题意;D.台风会带来暴雨,应防范强降水引发的次生灾害,观点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预防台风灾害的措施,需要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10.(3分)台风来临时,正确的做法是(  )A.提前搬移窗口、阳台处的花盆、悬吊物等,关好门窗B.迅速转移到屋外空旷地带C.躲在大型广告牌下D.风一停马上跑出家门【分析】台风是产生于热带洋面上的一种强烈的气旋,常伴有狂风、暴雨、巨浪和风暴潮,有着强大的破坏力。影响我国的台风,大致有三条路径,福建是台风的频繁登陆区。【解答】解:台风会带来强风和暴雨,因此台风来临时,应尽量待在室内,关好门窗,提前搬移窗口、阳台处的花盆、悬吊物等,防止其被吹落造成人员伤亡。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了台风的危害,基础知识,难度小,结合生活实例分析即可解决问题。11.(3分)针对我国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国情,开展防灾减灾活动,对我国的生产建设和人民生活意义重大。下列工程中,属于防灾减灾设施建设的是(  )①兴建长江三峡大型水利枢纽②兴建长江、黄河中上游防护林工程③修建“西气东输”管道④在沿海地带修建海防林工程⑤兴建广东大亚湾核电站⑥加固长江、黄河、珠江大堤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C.①②③⑥D.①②④⑥【分析】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防灾减灾主要是预防灾害带来的重大损失。【解答】解:兴建长江三峡大型水利枢纽具有防洪、灌溉、旅游、发电等功能,①正确;兴建长江、黄河中上游防护林工程,有利减少水土流失,保持水土,②正确;修建“西气东输”是为了缓解东部能源紧张的局面,不是防灾减灾工程,③错误;在沿海一带修建海防林工程可以减小海浪的侵蚀,风暴潮等灾害,④正确;兴建广东大亚湾和阳江核电站可以增加珠三角地区的电力供应,而不是防灾减灾工程,⑤错误;第124页共124页 加固长江、黄河、珠江大堤,有利于降低洪涝灾害的威胁,⑥正确;故①②④⑥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了防灾减灾设施建设的措施,调用课本知识分析解决问题,难度不大。12.(3分)在灾害强度相同情况下,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存在地域差异,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经济落后但防抗灾能力弱的地区,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低B.经济落后但防抗灾能力强的地区,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低C.经济发达但防抗灾能力强的地区,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高D.经济发达但防抗灾能力弱的地区,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低【分析】本题考查防灾减灾。经济落后,故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少,而防抗灾能力强,则能有效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解答】解:灾情是由致灾因子强度、受灾体特性共同决定的。目前人类虽然难以改变致灾因子,但是改变受灾体特性是有可能的。从区域角度看,发展经济的同时要注重减灾防灾投入,降低灾害危害程度,忽视防灾抗灾的经济发达区在灾害中是受灾最严重的区域,经济落后但防抗灾能力强的地区,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低。故选:B。【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解答本题需明确经济发达但防抗灾能力弱的地区,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高;经济落后但防抗灾能力强的地区,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低。13.(3分)森林火险中,能用以勘探估测森林着火面积,并协助相关部门预估所需救火人员和灭火装备数量的的地理信息技术分别是(  )A.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B.遥感技术、北斗卫星导航系统C.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地理信息系统D.雷达系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分析】3s是指GPS,GIS,RS.GPS主要获得单点3维或4维数据,RS主要获得区域大面积的图象数据,他们作为GIS的数据源,为GIS提供必要的空间决策分析数据,GIS作为一个处理这些空间数据的平台,对这些数据进行转换,分析,查询,显示等操作,辅助决策者进行决策。【解答】解:“估测森林着火面积”首先要通过遥感获取相关信息,然后由相关工作人员运过地理信息系统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分析处理,A正确。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主要用于定位和导航,雷达系统主要用于地面对高空的监测,故BCD都不符合题意。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故选:A。第124页共124页 【点评】本题以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为背景,属于知识性试题,考查了学生阅读文字材料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常见的地理信息系统及应用。解题时应注意对课本知识的把握。14.(3分)如表为“2009﹣2014年甘肃酒泉市土地沙漠化程度的变化表”,表中数据的获得主要使用的地理信息技术及获取的沙漠化动态变化结论是(  )沙漠化程度轻度中度重度极重度面积变化(万hm2)8.8414.44﹣7.87﹣19.47A.RS技术,沙漠化程度喜忧参半B.RS技术,沙漠化程度日趋严重C.GIS技术,沙漠化程度呈减轻态势D.GIS技术,沙漠化程度日趋严重【分析】本题考查信息技术在灾害预测和监测的作用,监测沙尘、台风、暴雨等灾害形成和发展过程;利用遥感影像可以迅速地发现一些突发性灾害;在交通不便、人迹罕至的地区可以展现遥感作为灾害监测“千里眼”的优越性;在灾害发展过程中和消除后,对灾害发生的规模、速度以及是否复发进行监测。为制定减灾预案和指导灾后重建工作提供依据;指导抗灾活动、指导救灾活动。【解答】解:监测沙漠化程度可以采用遥感技术,根据表中数据可知,轻度沙漠化和中度沙漠化的结果较差,重度和极重度沙漠化的程度减轻。故选:A。【点评】本题难度较小,通过表格数据设置题目,题目为常规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和读图能力。15.(3分)如图为我国某区域冬季某日8时至次日8时的降雪量和积雪深度分布图,该时段该区域风向主要为偏东风,云量分布差异不明显。道路积雪会影响交通,应用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可以(  )第124页共124页 A.获取道路积雪影像数据B.解译积雪遥感影像C.分析道路积雪空间分布D.确定待救援车辆位置【分析】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的领域主要表现为:遥感(RS)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可对农作物进行估产、有助于防灾减灾);全球定位系统(GPS)在定位导航中的应用(主要用于位置方面的定位和导航);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用于城市的信息管理与服务、交通道路管理、环境管理以及城市规划、防灾减灾等)。【解答】解: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可以定位导航,所以能确定待救援车辆位置,D正确;获取道路积雪影像数据需要RS;分析道路积雪空间分布都需要GIS,所以ABC错;解译积雪遥感影像,故选:D。【点评】本题难度小,属于基础题,解题的关键是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和掌握地理信息技术应用的相关知识。16.(3分)对长江流域洪灾进行监测的理想技术手段是(  )A.应用遥感技术B.人工监测C.水上快艇监测D.航空目测【分析】RS是指从高空或外层空间接收来自地球表层各类地物的电磁波信息,并通过对这些信息进行扫描、摄影、传输和处理,从而对地表各类地物和现象进行远距离控测和识别的现代综合技术。在不直接接触有关目标物的情况下,在飞机、飞船、卫星等遥感平台上,使用传感器接收地面物体反射或发射的电磁波信号,并以图象胶片或数据磁带记录下来,传送到地面,经过信息处理、判读分析和野外实地验证,最终服务于资源勘探、动态监测和有关部门的规划决策。【解答】解:遥感技术应用于灾情监测有助于防灾减灾。旱情、水灾、滑波、泥石流、地震、农林病虫害、森林火灾的监测都可以应用遥感技术。对于长江这样的大区域进行灾情监测,最理想的途径就是应用遥感技术,因其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获得全面而准确的资料,这是其他手段不能做到的,故正确,BCD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遥感的相关知识,属于基础题,掌握遥感的特点和运用领域即可分析解答。17.(3分)下列工程属于防灾减灾设施的是(  )①长江三峡大型水利枢纽②长江、黄河上游防护林工程③“西气东输”管道④沿海海防林工程⑤广东大亚湾和阳江核电站⑥长江、黄河、珠江大堤。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C.①②③⑥D.①②④⑥【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定义的判断,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第124页共124页 【解答】解:组合选择题可结合排除法。“西气东输”工程属于我国的能源跨区域调配工程,兴建广东大亚湾和阳江核电站属于新能源的开发,针对我国的能源分布不均和能源不足问题,故不属于防灾减灾设施建设。故选:D。【点评】本题难度低,学生只要掌握我国的主要工程建设及其主要的作用即可判断,选择恰当的解题方式是解题的关键。18.(3分)2017年8月8日21:19在四川省阿坝州九寨沟县(北纬33.2,东经103.8)发生7.0级地震,震源深度为20公里。四川、甘肃、青海、宁夏、陕西多省震感明显,局部地区震感强烈。四川与陕西相比较,下列关于震级和烈度叙述正确的是(  )A.四川和陕西震级和烈度都相同B.震级相同,但烈度四川大于陕西C.震级相同,但烈度陕西大于四川D.四川和陕西震级和烈度都不相同【分析】地震是一种破坏力极大的自然灾害。除了地震直接引起的山崩、地裂、房倒屋塌之外,还会引起火灾、水灾、爆炸、滑坡、泥石流、毒气蔓延、瘟疫等次生灾害。【解答】解:2017年8月8日21:19在四川省阿坝州九寨沟县(北纬33.2,东经103.8)发生7.0级地震,震源深度为20公里。四川与陕西相比较,震级相同,但烈度四川大于陕西。故选:B。【点评】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了地震的震级和烈度,获取题干中信息即可。19.(3分)2018年9月“山竹”台风登陆广东沿海,造成生命财产重大损失。关于台风的叙述,正确的是(  )A.是发源于温带洋面上的气旋B.水平气流呈顺时针方向旋转C.带来狂风暴雨等恶劣天气D.通常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分析】本题考查台风灾害的知识,台风为热带、副热带海区强烈发展起来的低气压涡旋;分布在太平洋西北部、大西洋西北部、印度洋北部和西南部。【解答】解:台风是发源于热带、亚热带洋面上的气旋,A错。在南半球水平气流呈顺时针方向旋转,在北半球水平气流呈逆时针方向旋转,B错。台风会带来狂风暴雨等恶劣天气,C正确。台风通常影响我国东南沿海地区,D错。故选:C。第124页共124页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通过台风设置题目,题目为基础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思维分析能力。20.(3分)2016年夏季,伴随一场大洪水,近万吨人工网箱养殖的外来鱼,被冲散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可能给当地带来的灾害是(  )A.生物灾害B.气象灾害C.地质灾害D.海洋灾害【分析】在自然界,人类与各种动植物相互依存,可一旦失去平衡,生物灾难就会接踵而至。如捕杀鸟、蛙,会招致老鼠泛滥成灾;用高新技术药物捕杀害虫,反而增强了害虫的抗药性;盲目引进外来植物会排挤本国植物,均会造成不同程度的生物灾害,危及生态环境。【解答】解:从材料中可知,近万吨人工网箱养殖的外来鱼被冲散到长江中下游地区,这是外来物种扩散到现有物种生存区域,可能会损害原有生态系统,带来了生物灾害,A对。气象灾害、地质灾害在题干信息中并没有提及,B和C错。反映的是我国长江中下游内地,并非海洋和沿海区域,D错。故选:A。【点评】该题目非常简单,解答此题要求学生较强材料阅读和分析能力,能从材料中较快地获得有用的地理信息。二.解答题(共5小题,满分40分,每小题8分)21.(8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美国西部森林频发山火。监测显示林火林地水土流失加剧。如图示意美国西部部分地区2013~2015年山火的分布。第124页共124页 (1)简述该地山地火灾多发生在夏季的原因。(2)分析森林火灾易引发水土流失的原因。【分析】(1)分析该地区夏季多火灾的原因时可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方面入手。(2)森林火灾易引发水土流失的原因,可从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角度入手分析。“牵一发而动全身”,由于火灾的发生,直接影响植被,植被覆盖率的高低又会影响河流、土壤等。【解答】解:(1)读图可知,该地位于30°—40°大陆的西岸,为地中海气候,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炎热干燥,易发生火灾;夏季气温较高,人类活动的区域会增大,人类活动的影响区域变大,人为原因导致的山火多发;该地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夏季之前的冬春两季会积累大量的枯枝落叶,可燃物多,造成山火多发。(2)森林发生火灾之后,会导致植物被烧死,植被覆盖度降低,导致植被截留降水的能力降低,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的能力降低,地表径流量增加,土壤被侵蚀加剧;植被减少,枯枝落叶量减少,对地表径流的拦截能力降低,地表径流流速加快,土壤被侵蚀加剧;植物死亡之后,植物根系对土壤的固定能力降低,土壤易被侵蚀。综上所述,所以森林火灾容易引发水土流失。故答案为:(1)该地区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晴天多,炎热干燥;经过冬春后,树木枯枝落叶多;夏季人类活动范围大,易造成人为火灾。(2)山火后,林地植被覆盖低,植被截留和植被的涵养水源能力减弱,地表径流增加;地表植被少,枯枝落叶少,对地表径流拦截能力减弱,地表水流速快;植被的防护能力减弱,土壤易被侵蚀。【点评】本题考查美国西部森林山火原因及其与当地水土流失的关系,主要涉及气候成因特征以及整体性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图片材料信息提取能力、地理知识调用分析表达能力。22.(8分)阅读资料,完成下列要求。在占澳大利亚国土面积20%的森林中,桉树的种植面积占了森林总面积的80%左右,桉树的叶子具有毒性,只有考拉能够食用。桉树的生长特点是前期生长迅速,根系发达,对地下水吸收力强。2019年11月,澳大利亚东南部新南威尔士州爆发了数十场森林大火,迅速蔓延到整个大陆,并成为有史以来最严重的一场山火。然而在火灾还没能得到解决的时候,2020年2月,澳大利亚迎来了一场连续8天的强降雨,这很可能会导致泥石流的出现。山火之后,在桉树的树皮之下,有一些处于休眠状态的芽,唤醒这些芽的条件正是高温烘烤,再加上桉树种子生根发芽的条件之一就是用山火将外壳爆裂,所以在经历山火之后,桉树可以迅速占据有利地位。桉树的勃发对于其他动植物来说都是一场灾难。(1)分析2020年2月新南威尔士州易发生泥石流的原因。第124页共124页 (2)分析山火后“桉树的勃发对于其他动植物来说都是一场灾难”的原因。【分析】(1)泥石流产生原因主要从降水、植被、地表物质、地形起伏分析。(2)山火后“桉树的勃发对于其他动植物来说都是一场灾难”的原因主要从桉树生长特点去作答。【解答】解:(1)由材料可知,连续8天的强降雨,说明降水时间长;山火烧毁了植被,涵养水源能力下降,地表径流增多;山火后,地表松散物质多;多山地,沟谷坡度大。(2)桉树的生长特点是前期生长迅速,根系发达,对地下水吸收力强。其他植物难以生长;动物因缺少食物,生存困难。故答案为:(1)降雨时间长,植被破坏后,涵养水源能力降低,地表径流量大;山火后,地表松散物质多;多山地,沟谷坡度大。(2)山火后,桉树生长迅速,遮蔽天空,其他植物难以得到阳光;前期生长迅速,大量吸收地下水分,其他植物难以生长;动物因缺少食物,生存困难。【点评】解题关键是熟记自然灾害的基础知识:不同类型常见的自然灾害,成因、分布、影响等,并提高读图、析图获取信息的能力。23.(12分)读我国泥石流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1)我国西南地区如A地既是滑坡多发地区也是泥石流多发地区。结合所学,分析该地区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多发的自然原因。(2)人类活动及其对自然环境施加的影响,也可以直接或间接地诱发泥石流,请例举出这些人类活动主要有哪些?(3)为减轻西南地区滑坡与泥石流的危害,当地应采取哪些措施?【分析】滑坡①成因:是山地斜坡上不稳定的岩体与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滑动面整体向下滑动的地质现象。②发生条件:一般发生在岩体比较破碎、地势起伏较大、植被覆盖较差的地区。山地丘陵区和工程建设频繁的地区,都是滑坡多发区。第124页共124页 ③危害:破坏或掩埋坡上和坡下的农田、建筑物和道路,造成人员伤亡。泥石流①概念:是山区沟谷中由暴雨、冰雪融水等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②发生条件:地形陡峻、具有丰富的松散物质以及短时间内有大量水流的地区是泥石流的多发区。③危害:泥石流往往在很短的时间内,流出数十万乃至数百万立方米的物质,堵塞江河,摧毁城镇和村庄,破坏森林、农田、道路,对人民的生命财产、生产活动以及环境造成很大的危害。海洋灾害概念:因海洋自然环境发生异常性激烈变化,而导致在海上或海岸地带发生的自然灾害称为海洋灾害。风暴潮、海啸、海浪、海冰、赤潮等造成的灾害都属于海洋灾害。其中最严重的海洋灾害是风暴潮。考查自然灾害的防治措施,主要措施有建立相应的预警机制、提高人们防灾的意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解答】解:(1)我国西南地区地处地中海一喜马拉雅地震带上,地壳活动活跃,地质结构不稳定,断裂构造发育;地壳运动频发,岩层破碎,地表多松散物质,重力作用强烈;位于横断山区,落差大,地形起伏大,坡陡谷深;位于季风气候区,夏季降水量大且多暴雨。(2)人类活动及其对自然环境施加的影响,可以间接或直接地诱发泥石流,人类对植被的破坏,如乱砍滥伐,陡坡开荒等,会使地表径流的水量和流速加大,是泥石流日趋频繁的重要原因,有些工程建设,如过度的工程建设,如开矿、采石、修路等也会促成泥石流的发生。(3)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居民对泥石流灾害的认识,提高应对地质灾害的能力;加强政府职能部门对灾害发生监控能力,完善预警系统;做好疏散的模拟演练,提高应对效率;加快减轻或防避泥石流的工程措施的建设;退耕还林还草,恢复植被,提高植被覆盖率;建立防灾物质储备库;建立防灾救灾的力量。故答案为:(1)①地处地震带,地壳活动活跃,断裂构造发育;②岩层破碎,地表多松散物质;③地形起伏大,坡陡谷深;④夏季降水量大且多暴雨。(2)毁林开荒,破坏植被;开矿;工程建设等。(3)加强宣传,提高居民对泥石流灾害的认识;加强政府职能部门对灾害发生监控能力,完善预警系统;加快减轻或防避泥石流的工程措施的建设;恢复植被,提高植被覆盖率。【点评】本大题以我国泥石流分布示意图为背景材料,涉及我国西南地区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多发的自然原因、诱发泥石流的人类活动、为减轻西南地区滑坡与泥石流的危害采取的措施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及综合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等地理核心素养。第124页共124页 24.(6分)森林是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森林病虫害防治是提高森林覆盖率,保护和推动林业发展的重要手段。无人机作为一种新型工具,具有飞行速度快、续航时间长、机动性能好、操作简单易上手等优点,在森林病虫害防治中日益得到广泛应用。分析无人机在森林病虫害防治中的优势。【分析】无人机在森林病虫害防治中的优势主要可以从安全、快速、监测范围广、时效性强等方面分析。【解答】解:本题需要将无人机的优点具体体现在森林病虫害防治中。飞行速度快、续航时间长,可以扩大监测范围,延长监测时间;机动性能好,可以在不同高度完成不同精度的监测任务:无人机携带农药喷洒,减少人与药的接触,保障人员安全,并且提高喷洒效果,省时省力效果好,节水省药更环保。故答案为:监测区域全面,不受地面条件限制,对于通讯信号较差、植被密度较大、地势险峻的林区可以实施全面监测:可以大区域、连续性监测,提供森林病虫害情况的实时数据,及时制定最新的防治方案;机动性能好,可覆盖不同飞行高度,完成不同精度监测任务;喷洒农药速度快,效率高,时效性好:减少喷洒作业人员与农药的接触,保障人身安全:利用飞行时旋翼产生的下旋气流,促使药物更好穿过森林层次,提升药物喷洒实效性,节水省药更环保。【点评】本题难度一般,学生只要能抓住题干的基本信息,结合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分析即可。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是解题的关键。25.(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北京时间2017年9月20日凌晨,墨西哥中部莫雷洛斯州发生7.1级地震,地震造成多人死亡,震中房屋倒塌严重。在此次地震救援中地理信息技术发挥了很大作用。分析地理信息技术在此次地震减灾中的作用。第124页共124页 【分析】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的领域主要表现为:遥感(RS)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可对农作物进行估产、有助于防灾减灾);全球定位系统(GPS)在定位导航中的应用(主要用于位置方面的定位和导航);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用于城市的信息管理与服务、交通道路管理、环境管理以及城市规划、防灾减灾等)。【解答】解:RS主要是获取数据;GIS分析处理;GPS定位导航。故答案为:利用遥感技术获取震后灾区图象,判断灾害损失程度;利用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给救援车定位导航;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判断最佳救援方案和路线。【点评】考查了GIS的基本功能,属于基础知识,难度不大,多以选择题出现第124页共124页 【新教材】人教版(2019)高一地理必修第一册寒假作业4一.选择题(共20小题,满分60分,每小题3分)1.(3分)如图1是自然界外力作用的五种表现形式相互关系示意图。读图2,完成题。下列地貌景观的形成与图中外力作用对应正确的是(  )A.①﹣乙B.②﹣丙C.③甲D.④﹣丁2.(3分)新疆哈密有国内分布最为集中的雅丹地貌群,它东西长达400公里,南北宽达20公里,整个地貌千奇百怪,宛如城堡一般的矗立在黄沙遍野的戈壁滩上,成为塞外戈壁上的一处奇景。形成雅丹地貌最主要的外力作用是(  )A.流水侵蚀B.风力侵蚀C.冰川侵蚀D.海浪侵蚀3.(3分)读“黄土高原图”和“狮身人面像图”,完成问题。矗立在尼罗河畔的埃及狮身人面像缺损严重,其主要原因可能是(  )A.雨水侵蚀和溶蚀作用B.风化和风蚀作用C.喀斯特作用D.海蚀作用4.(3分)延安的地貌类型为(  )A.黄土地貌B.喀斯特地貌C.流水地貌D.风成地貌5.(3分)关于我国地势优越性的叙述,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利于海上湿润气流深入内陆,带来充沛降水B.使许多大江大河滚滚东流,沟通了东西交通C.西高东低的地势特点有利于发展内河航运第124页共124页 D.河流在阶梯交界处蕴藏了巨大的水能资源6.(3分)下列地形特点所对应的地形区排序正确的是(  )①地表崎岖,多喀斯特地貌②土质疏松,多沟壑③起伏和缓,多荒漠④雪山连绵,多湖泊A.黄土高原、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内蒙古高原B.云贵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青藏高原C.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内蒙古高原、青藏高原D.云贵高原、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青藏高原7.(3分)亚洲地形的特点是(  )A.平均海拔最高的大洲B.地面起伏很大,中部地势高,四周地势较低C.以平原为主D.西部是山地,中部是平原,东部是高原8.(3分)读四种景观图,主要由侵蚀作用形成的是(  )A.①③B.②③C.②④D.①④9.(3分)牛轭湖是平原河流发育过程中自然形成的一种湖泊,其形成过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流水的侵蚀、搬运、堆积等作用促进了牛轭湖的形成B.北半球的牛轭湖一定出现在河流的右岸C.牛轭湖往往出现在河流上游向下侵蚀强烈的地区第124页共124页 D.地转偏向力加快了对河流左岸侵蚀的速度10.(3分)下列外力作用与地貌类型的组合,正确的是(  )A.风化作用﹣瀑布、峡谷B.侵蚀作用一黄土高原的沟壑C.搬运作用一山麓冲积扇D.沉积作用一戈壁、冰川谷11.(3分)我国杭州湾以北的沿海地区,其岸线平直,地势平坦,滩涂广阔。这里的地貌类型属于(  )A.海蚀地貌B.海积地貌C.风蚀地貌D.风积地貌12.(3分)崇明岛是我国第三大岛,形成该岛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风化作用B.堆积作用C.侵蚀作用D.搬运作用13.(3分)读“某地景观图”,形成图中地表形态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流水堆积B.流水侵蚀C.风力堆积D.风化作用14.(3分)下列地表形态主要由外力作用形成的是(  )A.吐鲁番盆地B.喜马拉雅山C.东非大裂谷D.长江三角洲15.(3分)汉语中对各种形态的山体有不同的称呼,能表示以下等高线地形图(单位:米)所示山体形态的是(  )A.峰﹣﹣高而尖的山头B.崖﹣﹣陡立的山壁C.峪﹣﹣山谷D.崮﹣﹣四周陡峭、顶部较平的山头16.(3分)如图示意喀斯特地貌的形成过程。我国喀斯特地貌的集中分布区位于云贵高原,该地貌发育成熟后,当地(  )第124页共124页 A.降水稀少B.土层保厚C.地表水缺乏D.岩石坚硬17.(3分)读我国西南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单位:m),图示地区(  )A.最低处海拔不足900mB.地形类型以丘陵为主C.总体地势南高北低D.河流两岸的坡度平缓18.(3分)在野外进行地貌观察,首先需要掌握一定的地理理论。从地貌观察的角度看,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一个较大的地貌往往由次一级的地貌组合而成B.对地貌的观察要按照从宏观到微观,从面到点的顺序C.对地貌进行观察是没有次序的D.对地貌的观察,可借助地形图、遥感影像等辅助观察19.(3分)读图,完成问题。甲、乙两处的地貌分别是(  )第124页共124页 A.冲积扇和三角洲B.冲积扇和海石柱C.黄土塬和三角洲D.黄土塬和海滩20.(3分)下面四幅等高线地形图,坡度最缓的是(  )A.B.C.D.二.解答题(共5小题,满分36分)21.(8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位于欧洲西北部,是欧洲最大的半岛。该岛上气候和土壤非常适宜植物生长,有800多种植物,不同植物从山间谷地一直分布到海边。白桦、云杉、落叶松等针叶林主要生长在山谷中。图是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及周边地区简图。第124页共124页 (1)描述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地形特征。(2)分析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上的针叶林多分布于山谷中的主要原因。(3)分析该半岛水力资源丰富的原因。(4)推测该半岛人口的分布特征,并说明理由。22.(8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如图为阿拉伯半岛示意图。第124页共124页 材料二:沙特通过组建世界级石化生产基地及世界级石化企业,已成为世界石化生产重地。截至目前,沙特已在其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分别布局了朱拜勒、延布两个大型石化生产基地。(1)判断阿拉伯半岛的主要地形,并说明判断理由。(2)说明②地的气候特征及其成因。(3)幼发拉底河是世界著名河流,其河流下游水量的变化特征是越往下游越小,其原因有哪些?(4)朱拜勒工业城发展石油加工业的优越区位条件有哪些?23.(6分)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如图分别为我国某地地形图及丹娘乡附近河道景观图。(1)描述该地区地形地势特征,并推测其发展趋势。(2)简述图中沙洲的形成原因,说出影响沙洲中心沙山高度的地质作用。(3)以该地区聚落或者交通为例,简述地形对聚落或交通的影响。24.(8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第124页共124页 洪积扇是河流侵蚀沟床、沟坡,将大量的碎屑物质搬运到沟口或山坡低平地带,因流速减小,水流搬运能力降低,而迅速堆积形成扇状堆积体。图14示意贺兰山东麓洪积扇的分布,除甲地洪积扇外,其余洪积扇堆积物均以砾石为主,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且主要分布在洪积扇边缘。(1)指出贺兰山东麓洪积扇分布的主要特点,并说明原因。(2)甲地洪积扇与其他洪积扇相比堆积物中的砾石较少,说明原因。(3)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主要原因是什么?(4)贺兰山以东的宁夏平原在唐代就有“塞上江南”的美誉,当地更有“没有贺兰山,哪有宁夏川”之说,指出贺兰山在宁夏川形成过程中的作用。25.(6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如图所示的我国祁连山西段某山间盆地边缘,山坡、冲积扇和冲积平原的植被均为草原,其中冲积平原草原茂盛,山坡表面多覆盖有沙和粉沙物质,附近气象站(海拔3367米,监测的年平均气温为﹣2.6℃,年降水量约291毫米,集中在夏季,冬春季多风。(1)说明冲积扇和山坡堆积物中砾石的差异及其原因。(2)分析分布在山坡表面的沙和粉沙的空间迁移过程。(3)说明冲积平原水分条件比山坡和冲积扇好的原因。第124页共124页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共20小题,满分60分,每小题3分)1.(3分)如图1是自然界外力作用的五种表现形式相互关系示意图。读图2,完成题。下列地貌景观的形成与图中外力作用对应正确的是(  )A.①﹣乙B.②﹣丙C.③甲D.④﹣丁【分析】地球内部的岩浆,在岩浆活动过程中上升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地表岩石在外力作用下形成沉积岩。已经生成的岩石,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发生成分和性质的改变,形成变质岩。各类岩石在地下深处发生重熔,又形成新的岩浆。如此周而复始,形成一个完整的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读图可知,甲、乙、丙、丁对应的外力作用分别是固积成岩作用、风化、搬运、沉积。【解答】解:A、①是由风化作用而形成的,对应乙,A正确;B、②是冲积扇,属于流水堆积作用的结果,对应丁,B错误;C、③是沙丘,是沙漠地区常见的风力沉积地貌,对应丁,C错误;D、④是流水侵蚀作用而形成的峡谷地貌,对应侵蚀作用,D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了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获取图中信息即可,需要掌握常见的地貌形态的成因。2.(3分)新疆哈密有国内分布最为集中的雅丹地貌群,它东西长达400公里,南北宽达20公里,整个地貌千奇百怪,宛如城堡一般的矗立在黄沙遍野的戈壁滩上,成为塞外戈壁上的一处奇景。形成雅丹地貌最主要的外力作用是(  )A.流水侵蚀B.风力侵蚀C.冰川侵蚀D.海浪侵蚀【分析】干旱地区:风力作用(侵蚀作用:风蚀蘑菇、风蚀洼地、黄土高原的形成;沉积作用:沙丘、沙垄等)。第124页共124页 【解答】解:雅丹地貌现泛指干燥地区,河湖相土状沉积物所形成的地面,经风化作用、间歇性流水冲刷和风蚀作用,形成与盛行风向平行、相间排列的风蚀土墩和风蚀凹地(沟槽)地貌组合,因此其属于风力侵蚀地貌,B正确。故选:B。【点评】考查了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属于基础知识,难度不大,多以选择题出现。3.(3分)读“黄土高原图”和“狮身人面像图”,完成问题。矗立在尼罗河畔的埃及狮身人面像缺损严重,其主要原因可能是(  )A.雨水侵蚀和溶蚀作用B.风化和风蚀作用C.喀斯特作用D.海蚀作用【分析】在干旱地区,风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非常明显。风力扬起沙石,吹蚀地表,形成风蚀蘑菇、风蚀洼地等风蚀地貌。风在搬运沙尘的过程中,当风力减小或气流受阻时,风沙就会沉积,形成沙丘、沙垄等风积地貌。【解答】解:矗立在尼罗河畔的埃及位于热带沙漠气候区,流水侵蚀作用较弱,CD错误;该区域不靠海,A错误;该区域属于干旱气候区,狮身人面像缺损严重的主要原因是受风化和风蚀作用,B正确。故选:B。【点评】本题难度较小,属于知识性试题,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外力作用对地貌的影响。4.(3分)延安的地貌类型为(  )A.黄土地貌B.喀斯特地貌C.流水地貌D.风成地貌【分析】本题考查常见地貌的知识,常见地貌有丹霞地貌、喀斯特地貌、海岸地貌、黄土地貌、冰川地貌、风蚀地貌、火山地貌。【解答】解:由所学知识可知,延安位于黄土高原,属于黄土地貌,A正确。喀斯特地貌主要分布在云贵高原石灰岩分布地区,B错误。流水地貌分布在河流沿岸,C错误。风成地貌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D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难度较小,通过延安设置题目,题目为基础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区域认知能力。5.(3分)关于我国地势优越性的叙述,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第124页共124页 A.利于海上湿润气流深入内陆,带来充沛降水B.使许多大江大河滚滚东流,沟通了东西交通C.西高东低的地势特点有利于发展内河航运D.河流在阶梯交界处蕴藏了巨大的水能资源【分析】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影响降水、交通、水能等。【解答】解:A、我国地势西高东低,有利于海上湿润气流深入内陆,带来充沛降水,观点正确,不符合题意。B、西高东低的地势使许多大江大河滚滚东流,沟通了东西交通,观点正确,不符合题意。C、西高东低且呈阶梯状分布的地势特点,不利于发展内河航运,观点错误,但符合题意。D、我国地势西高东低且呈阶梯状分布,河流在阶梯交界处蕴藏了巨大的水能资源,观点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我国地势的优越性,属于基础题,熟记课本内容即可解答。6.(3分)下列地形特点所对应的地形区排序正确的是(  )①地表崎岖,多喀斯特地貌②土质疏松,多沟壑③起伏和缓,多荒漠④雪山连绵,多湖泊A.黄土高原、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内蒙古高原B.云贵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青藏高原C.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内蒙古高原、青藏高原D.云贵高原、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青藏高原【分析】我国不同的地形区由于气候、地形等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地理环境特点。【解答】解:①地表崎岖,多喀斯特地貌描述的是我国的云贵高原;②土质疏松,多沟壑描述的是我国的黄土高原;③起伏和缓,多荒漠描述的是我国的内蒙古高原;④雪山连绵,多湖泊描述的是我国的青藏高原,D正确,ABC错误。故选:D。【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解题的关键是了解我国不同地形区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7.(3分)亚洲地形的特点是(  )A.平均海拔最高的大洲B.地面起伏很大,中部地势高,四周地势较低C.以平原为主D.西部是山地,中部是平原,东部是高原第124页共124页 【分析】亚洲地形有三大特征:一是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平均海拔高。亚洲山地和高原约占总面积的3/4。二是地面起伏大,高低悬殊。喜马拉雅山脉主峰珠穆朗玛峰,是世界最高的山峰,号称“地球之巅”;死海的湖面,是世界陆地表面最低处;三是地势中部高,四周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雄踞亚洲中部,喜马拉雅山脉等众多高大的山脉,以帕米尔高原为中心向四周延伸。【解答】解:依据相关地理知识,平均海拔最高的大洲为南极洲,A错误;以平原为主是欧洲,C错误;西部是山地,中部是平原,东部是高原大洲为南美洲,D错误;地面起伏很大,中部地势高,四周地势较低是亚洲的地形特点,B正确。故选:B。【点评】考查亚洲的自然环境特点,充分利用地图语言来呈现亚洲的地势特点,并能用探究性的学习方法,对地理事物做出合理的认知。8.(3分)读四种景观图,主要由侵蚀作用形成的是(  )A.①③B.②③C.②④D.①④【分析】地表景观的侵蚀主要表现在风力侵蚀、流水侵蚀、海浪侵蚀和冰川侵蚀等。【解答】解:图①为海浪的侵蚀形成的海蚀崖、海蚀柱等;图②为流水的堆积形成的冲积扇,③冰川侵蚀形成的角峰、刃脊等,④为新月形的沙丘,为风力沉积导致的。故选:A。【点评】本题的难度小,从图文中获取信息结合已有的知识储备分析解答地理问题。9.(3分)牛轭湖是平原河流发育过程中自然形成的一种湖泊,其形成过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流水的侵蚀、搬运、堆积等作用促进了牛轭湖的形成第124页共124页 B.北半球的牛轭湖一定出现在河流的右岸C.牛轭湖往往出现在河流上游向下侵蚀强烈的地区D.地转偏向力加快了对河流左岸侵蚀的速度【分析】无论北半球或南半球,由河流向陆地凸出的那岸是凹岸,由陆地向河流凸出的那岸是凸岸;河流是堆积凸岸,侵蚀凹岸。【解答】解:由题中图可以看出,河流侵蚀右岸;河流在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河水不断冲刷与侵蚀河岸,河曲随之不断的发展,河曲愈来愈弯,河流在洪水期时很容易截弯取直,河水从截弯取直的部位流走,原有的河曲被废弃,原有被废弃的河曲成了牛轭湖。故选:A。【点评】本题以牛轭湖为背景,属于知识性试题,考查了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掌握河流的侵蚀与堆积。10.(3分)下列外力作用与地貌类型的组合,正确的是(  )A.风化作用﹣瀑布、峡谷B.侵蚀作用一黄土高原的沟壑C.搬运作用一山麓冲积扇D.沉积作用一戈壁、冰川谷【分析】外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地球外部的太阳能,以及地球重力能等,表现为对地表物质的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等作用,它将高山削低,把盆地填平,其结果往往使地表趋于平坦。【解答】解:流水作用﹣瀑布、峡谷,A错误;侵蚀作用一黄土高原的沟壑,B正确;沉积作用一山麓冲积扇,C错误;侵蚀作用一戈壁、冰川谷,D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了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获取题干中信息即可。11.(3分)我国杭州湾以北的沿海地区,其岸线平直,地势平坦,滩涂广阔。这里的地貌类型属于(  )A.海蚀地貌B.海积地貌C.风蚀地貌D.风积地貌【分析】外力作用表现形式:主要有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积成岩五种方式,结合文字材料分析解答。【解答】解:海蚀地貌是由海蚀作用形成的各种地貌形态地表较崎岖,如海蚀崖、海蚀洞、海蚀柱等,A错误。海积地貌是由海积作用形成的各种地貌形,海岸线平直,地势平坦,滩涂广阔,如沙滩沙洲,沙堤等,B正确。第124页共124页 风蚀地貌是风直接把地表松散物质或岩石表面的风化产物吹走,并对地表物质的冲击和摩擦,地表较崎岖,如风蚀蘑菇、风蚀城堡、风蚀洼地;风积地貌是风沙搬运过程中,当风速减弱,沙尘降落到地面,形成各种风积地貌,如沙丘、沙垅、黄土高原。我国杭州湾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属湿润地区,风力作用形成的地貌较少。CD错误。故选:B。【点评】解题关键是对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的了解,熟记基础知识,并能根据提供的文字材料分析提取有用信息。12.(3分)崇明岛是我国第三大岛,形成该岛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风化作用B.堆积作用C.侵蚀作用D.搬运作用【分析】外力作用表现形式:主要有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积成岩五种方式。【解答】解:崇明岛位于长江口外浅海,长江奔泻东下,流入河口地区时,由于比降减小,流速变缓等原因,所挟大量泥沙于此逐渐沉积,形成我国第三大岛。故B正确。故选:B。【点评】本题以地貌为背景,属于知识性试题,考查了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常见的地貌类型及成因。解题时应注意结合实际情况。13.(3分)读“某地景观图”,形成图中地表形态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流水堆积B.流水侵蚀C.风力堆积D.风化作用【分析】外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地球外部的太阳能,以及地球重力能等,表现为对地表物质的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等作用,它将高山削低,把盆地填平,其结果往往使地表趋于平坦。【解答】解:从图中可以看出,有沙漠有骆驼,应为干旱地区,图中地表形态为沙丘,为风力堆积形成,C正确;干旱地区流水作用小,A、B错误;风化作用并不直接形成地表形态,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以沙漠为背景,考查外力作用,总体难度小,重在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14.(3分)下列地表形态主要由外力作用形成的是(  )A.吐鲁番盆地B.喜马拉雅山C.东非大裂谷D.长江三角洲第124页共124页 【分析】三角洲即河口冲积平原,是一种常见的地表形貌。江河奔流中所裹挟的泥沙等杂质,在入海口处遇到含盐量较淡水高得多的海水,凝絮淤积,逐渐成为河口岸边新的湿地,继而形成三角洲平原。【解答】解:河口三角洲是河流携带泥沙在入海口处堆积形成的,属于流水的堆积地貌。故选:D。【点评】该题目难度较小,解答此题,要求学生较强材料阅读和分析能力,能从材料中较快地获得有用的地理信息。15.(3分)汉语中对各种形态的山体有不同的称呼,能表示以下等高线地形图(单位:米)所示山体形态的是(  )A.峰﹣﹣高而尖的山头B.崖﹣﹣陡立的山壁C.峪﹣﹣山谷D.崮﹣﹣四周陡峭、顶部较平的山头【分析】在等高线地形图中,位于两个山顶之间的低地部分是鞍部;等高线重合部位是陡崖;等高线向数值大的方向凸出是山谷,山谷是河流的发源地且河流的流向和等高线凸出的方向相反;等高线向数值小的方向凸出是山脊,山脊是河流的分水岭;等高线数值内大外小的是山顶;等高线数值内小外大的是盆地。等高线稠密坡度陡,等高线稀疏坡度缓。【解答】解:读图可知,图中等高线闭合,数值内大外小,说明是山地;顶部等高线稀疏坡度缓,顶部四周等高线稠密坡度陡,所以是崮,故D正确,ABC错误。故选: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读图析图能力,属于基础题,掌握等高线的特点和分布及其塑造的地表形态。16.(3分)如图示意喀斯特地貌的形成过程。我国喀斯特地貌的集中分布区位于云贵高原,该地貌发育成熟后,当地(  )第124页共124页 A.降水稀少B.土层保厚C.地表水缺乏D.岩石坚硬【分析】喀斯特地貌是地下水与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溶蚀与沉淀,侵蚀与沉积,以及重力崩塌、坍塌、堆积等作用形成的地貌,喀斯特地貌分地表和地下两大类,地表有石芽与溶沟,喀斯特漏斗,落水洞,溶蚀洼地,喀斯特盆地与喀斯特平原,峰丛、峰林与孤峰;地下有溶洞与地下河,暗湖等。【解答】解:A、降水的多少与天气有关,和地貌无关,不符合题意。B、喀斯特地貌是流水的侵蚀作用形成的,导致土层浅,不符合题意。C、喀斯特地貌形成后,多暗河、溶洞,地表水沿着暗河、溶洞流走,导致地表水缺乏,故正确。D、喀斯特地貌是沉积岩,容易被溶蚀,喀斯特地貌发育成熟后,当地岩石不坚硬,不符合题意。故选: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喀斯特地貌的特点,属于基础题,熟记课本内容即可解答。17.(3分)读我国西南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单位:m),图示地区(  )A.最低处海拔不足900mB.地形类型以丘陵为主C.总体地势南高北低D.河流两岸的坡度平缓第124页共124页 【分析】本题考查等高线的判读,等高线密集的地方,说明地势较陡,等高线凸大为谷、凸小为脊。【解答】解:河流的流向与等高线的凸向相反,故图示河流自北向南流,所以地势北高南低,故C错;地形类型以山地为主,B错;该图的等高差是20米,最低处位于南部,最低处海拔是880米以下,因此最低处海拔不足900米正确,A正确;从河流两岸的等高线的密集程度可以看出,河流两岸的坡度较陡,故D错。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考查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力。18.(3分)在野外进行地貌观察,首先需要掌握一定的地理理论。从地貌观察的角度看,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一个较大的地貌往往由次一级的地貌组合而成B.对地貌的观察要按照从宏观到微观,从面到点的顺序C.对地貌进行观察是没有次序的D.对地貌的观察,可借助地形图、遥感影像等辅助观察【分析】观察地貌是有次序的,宜选择一个视野比较广阔的地方,按照从宏观到微观、从面到点的顺序进行观察。【解答】解:一个较大的地独往往由次一级的地貌组合而成。观察地貌时直选择一个视野比较开阔的地方,按照从宏观到微观,从面到点的顺序进行观察。观察地貌时,可利用地形图、遥感影像等辅助观察,A、B、D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C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故选: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读文字材料的能力,属于基础题,掌握获取信息的方法即可解答。19.(3分)读图,完成问题。甲、乙两处的地貌分别是(  )A.冲积扇和三角洲B.冲积扇和海石柱C.黄土塬和三角洲D.黄土塬和海滩【分析】冲积扇和河口三角洲都是河流的沉积形成的,但是位置不同。第124页共124页 【解答】解:由题中图可以看出,甲位于河流流出山口位置,是冲积扇;乙处在河流入海口处,是河口三角洲。故选:A。【点评】本题以地质地貌图为背景,属于知识性试题,考查了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掌握主要外力作用及对地貌的影响.解题时应注意对课本知识的把握.20.(3分)下面四幅等高线地形图,坡度最缓的是(  )A.B.C.D.【分析】图幅相同,等高距相同,比例尺越小,坡度越小;比例尺越大,坡度越大。图幅相同,比例尺相同,等高距越大,坡度越大;等高距越小,坡度越小。比例尺相同,实际距离越大,图幅越大;实际距离越小,图幅越小。比例尺相同,等高距相同,等高线越稠密,坡度越陡;等高线越稀疏,坡度越缓。【解答】解:读图可知,四幅图的等高距相同,图幅相同,由于比例尺越小坡度越小,比例尺越大坡度越大,图中甲地的比例尺最小,所以坡度最缓,故A正确,BCD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读图析图能力,属于基础题,掌握图幅、比例尺、等高距和坡度的关系。二.解答题(共5小题,满分36分)21.(8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位于欧洲西北部,是欧洲最大的半岛。该岛上气候和土壤非常适宜植物生长,有800多种植物,不同植物从山间谷地一直分布到海边。白桦、云杉、落叶松等针叶林主要生长在山谷中。图是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及周边地区简图。第124页共124页 (1)描述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地形特征。(2)分析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上的针叶林多分布于山谷中的主要原因。(3)分析该半岛水力资源丰富的原因。(4)推测该半岛人口的分布特征,并说明理由。【分析】(1)地形特征:①地形类型(平原、山地、丘陵、高原、盆地等);②地势起伏状况、地形倾斜方向和走势、区域极值;③主要地形分布,空间排列方式;④海拔状况及重要地形剖面特征。(2)山谷中热量条件较好,水源充足,土壤较为肥沃,适宜针叶林生长。(3)水力资源丰富的原因主要可以从降水和落差两个方面分析。(4)该区域山地较多,纬度较高,人口分布不均匀;人口主要分布在气候适宜、地形较为平坦的地区。【解答】解:(1)根据半岛上山脉及河流分布可知,地形以山地为主,东北~西南走向的斯堪的纳维亚山脉纵贯中西部;根据河流流向可知,地势西高东低,地势起伏大;西部沿海地区受冰川作用显著,海岸线曲折,多峡湾。(2)该地纬度较高,气温较低。通常,山谷地区多为河流谷地,地势较低,热量较为充足;靠近河流,水分充足;山谷地区由于流水沉积,土层较厚,土壤肥力较高,适宜乔木的生长。第124页共124页 (3)河流水力资源丰富,主要从水量、落差两方面考虑。该半岛河流众多,降水较丰富,夏季冰雪融水量大,河流径流量大;山脉海拔较高,河流落差大,短小湍急,所以水力资源丰富。(4)该半岛地形以山地为主,纬度较高,西海岸属于冷湿的温带海洋性气候,东部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北部为极地气候,受地形和气候影响,人口分布不平衡;人口主要分布在地形平坦、气候温和的南部沿海平原,和地形平坦、水源丰富的东部沿海平原地区。原因可以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分析,地形平坦,便于耕作,有利于城镇的形成和发展;气候适宜,利于农业生产活动;半岛边缘及南部地区,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海运便利。故答案为:(1)以山地为主,东北~西南走向的斯堪的纳维亚山脉纵贯中西部;西高东低,地势起伏大;西部海岸线曲折,多峡湾。(2)山谷地区多为河谷,地势较低,热量充足;靠近河流,水分充足;山谷土质疏松,肥力较高,适宜于针叶林的生长。(3)河流众多;降水较丰富,夏季冰雪融水量大,河流径流量大;河流落差大,短小流急,水力资源丰富。(4)受地形和气候影响,人口分布不均衡;主要分布在地势平坦、气候温和的南部沿海地区和地势平坦、水源丰富的东部沿海平原。【点评】本题以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及周边地区简图为背景,考查区域地理环境特征及形成原因,旨在考查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地理核心素养,属于综合性试题,难度适中。22.(8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如图为阿拉伯半岛示意图。第124页共124页 材料二:沙特通过组建世界级石化生产基地及世界级石化企业,已成为世界石化生产重地。截至目前,沙特已在其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分别布局了朱拜勒、延布两个大型石化生产基地。(1)判断阿拉伯半岛的主要地形,并说明判断理由。(2)说明②地的气候特征及其成因。(3)幼发拉底河是世界著名河流,其河流下游水量的变化特征是越往下游越小,其原因有哪些?(4)朱拜勒工业城发展石油加工业的优越区位条件有哪些?【分析】(1)地形类型判断的话要从等值线角度进行分析。(2)气候条件要从大气环流,纬度,海陆位置等角度进行分析。(3)河流的流量要从气候类型的分布和用地类型方面进行分析。(4)区位条件要从自然环境从气候、地貌、水文、土壤、植被等方面比较;人文环境从经济(发展水平、农业、工业、第三产业)、社会(人口、城市化)、文化等方面比较。【解答】解:(1)从图中等高线的数值大部分在500到1000米之间,且等高线分布稀疏,可以判断该半岛大部分地区地形为高原。(2)②为热带沙漠气候,全年炎热干燥,成因需要从大气环流,海陆位置进行分析。(3)幼发拉底河主要流经在沙漠地区,可以从降水量、蒸发量、地表水下渗量、上游地区用水量等来分析其下游径流量越往下游越小的原因。(4)迪拜勒发展石油加工业的区位优势主要可以从原料、交通、市场、经济效益等方面分析作答。故答案为:(1)高原;大部分地区海拔在500m以上,且等高线较稀疏而在边缘部分比较密集。第124页共124页 (2)终年炎热干燥。②地为热带沙漠气候,主要是因为常年受副热带高压的控制;海洋面积小,深入大陆内部,水汽较少,降水量小,形成大片热带沙漠。(3)降水量小,蒸发量大;上游地区生产、生活用水量大;沿河地表水不断下渗。(4)石油资源丰富,靠近原料产地;临海,交通便利;靠近欧洲,市场广阔;石油加工业的附加值高。【点评】此题难度大,综合题强,要求学生具备较强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解释地理现象的能力。23.(6分)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如图分别为我国某地地形图及丹娘乡附近河道景观图。(1)描述该地区地形地势特征,并推测其发展趋势。(2)简述图中沙洲的形成原因,说出影响沙洲中心沙山高度的地质作用。(3)以该地区聚落或者交通为例,简述地形对聚落或交通的影响。【分析】(1)地形特征主要从地形类型、海拔、地势高低、地势起伏等方面考虑。第124页共124页 (2)考查地质作用的知识,引起地表形态变化的作用,按其能量来源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内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地球内部的热能,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等,它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主要来自于地球外部的太阳能,以及地球重力能等,表现为地表物质的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等作用。(3)考查地形对聚落和交通的影响,高原地区的聚落大多呈带状分布在河谷两岸的河漫滩平原上;山区的聚落主要分布在洪积扇、冲积扇、河漫滩平原上,形成条带状,或分布于山前,或沿河流分布。平原地区,地形对交通建设的限制较少,在人口稠密的平原地区,交通线路一般呈网状分布;山区地形起伏较大,交通线路常选在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有时为了减缓道路的坡度,山区公路呈“之”字形延伸。【解答】解:(1)根据图中等高线的分布特征可知,该地区地势的整体特征是地势高,海拔多在4000米以上;河谷地带海拔在3000米以下,有较深河谷。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该地区处在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碰撞挤压抬升区,因此整体海拔会逐渐升高,地壳抬升过程中会伴随较强烈的河流下切和溯源侵蚀,因此河谷会变深。(2)据图可知,该地区河流上游流经高山峡谷地区,河流落差大,河水流速较快,搬运能力强;该地区海拔高,气温低,植被稀疏,河流含沙量较大;进入该河段时,地势高差减小且河道弯曲,水流速度减慢,搬运能力下降,从上游带来的沙石在此处堆积下来,经过长时间的泥沙堆积,形成沙洲。图中沙山的形成是在枯水时期,河中沙洲裸露,在较强的风力作用下,被风吹向岸边,遇到岸边山地阻挡,风力减弱,沙石在此堆积,因此影响沙洲中心沙山高度的地质作用是风力作用。(3)以交通为例:该地区海拔高,气温低,受地表崎岖不平的影响,该地交通线路多分布在地势较为低平的河谷地带;为了降低坡度,减小施工量,保证行车安全,交通线路的走向多与等高线延伸方向一致;由于地形崎岖的限制,修建公路比较容易,修建铁路桥隧比例太大,因此交通运输方式多以公路运输为主。或以聚落为例:该地区位于青藏高原地区,海拔高,气温低,人口分布稀少,聚落整体规模较小,聚落较为分散。河谷地区相对来讲地势较低,气温相对较高,水源充足,地形较平坦,利于建设和农业生产活动。因此聚落多分布在河谷地带。故答案为:(1)特征:整体地势高,海拔多在4000米以上;有较深河谷。趋势:整体海拔会逐渐升高,河谷会变深。(2)原因:上游地区河水流速较快,搬运能力强;河流含沙量较大;该河段地势高差小且河道弯曲,水流速度减慢,搬运能力下降,泥沙堆积,形成沙洲。地质作用:风力作用。(3)以交通为例:受地表崎岖不平的影响,该地交通线路多分布在地势较为低平的河谷地带;其走向多与等高线延伸方向一致;交通运输方式多以公路运输为主。或以聚落为例:聚落整体规模较小,聚落较为分散,聚落形态受地形影响较大,多分布在河谷地带。第124页共124页 【点评】本题以青藏高原地区为背景,考查地质地貌的形成过程,地形对聚落和交通的影响的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同时考查学生的区域认知水平和综合思维能力。突出考查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和人地协调观的核心素养。24.(8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洪积扇是河流侵蚀沟床、沟坡,将大量的碎屑物质搬运到沟口或山坡低平地带,因流速减小,水流搬运能力降低,而迅速堆积形成扇状堆积体。图14示意贺兰山东麓洪积扇的分布,除甲地洪积扇外,其余洪积扇堆积物均以砾石为主,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且主要分布在洪积扇边缘。(1)指出贺兰山东麓洪积扇分布的主要特点,并说明原因。(2)甲地洪积扇与其他洪积扇相比堆积物中的砾石较少,说明原因。(3)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主要原因是什么?(4)贺兰山以东的宁夏平原在唐代就有“塞上江南”的美誉,当地更有“没有贺兰山,哪有宁夏川”之说,指出贺兰山在宁夏川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分析】(1)贺兰山东麓洪积扇分布的主要特点从图中可以直接读取。冲积扇的形态与区域河流分布、地形等有关。(2)甲地洪积扇与其他洪积扇相比堆积物中砾石较少,这与河流流速、携带物成分等均有关。(3)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其主要原因从沉积物、土层等角度进行分析。(4)贺兰山在不同季节作用不同。冬季可以阻挡冷风、沙尘;夏季还可以抬升夏季风,带来降水,堪称该地的守护神。【解答】解:(1)由图可知,贺兰山东麓洪积扇分布的主要特点是分布不均匀,南部(东南部)数量多,集中连片,北部(东北部)数量少;主要分布在山麓东部地区。这是因为贺兰山东坡河流、沟谷众多,上游洪积扇集中连片分布。(2)由图可知,甲地位于低山区,相对高度较小;河流较长,水流搬运能力较弱。第124页共124页 (3)从题干材料中可知,贺兰山东麓洪积扇分布,除了甲地洪积扇外,其洪积扇堆积物均以砾石为主,故土层薄,耕地在洪积扇边缘。(4)贺兰山在宁夏川形成过程中的作用主要是山体冬季阻挡(削弱)冬季风,冷空气;冬春阻挡沙尘侵袭;夏季还可以抬升夏季风,带来降水,堪称该地的守护神。故答案为:(1)分布不均匀,南部(东南部)数量多,集中连片,北部(东北部)数量少;主要分布在山麓东部地区。河流、沟谷众多;流水携带的碎屑物质沉积。(2)山地相对高度较小;河流较长。(3)砾石多,土层浅薄(土壤贫瘠)。(4)阻挡(削弱)冬季风,冷空气;阻挡沙尘侵袭;抬升夏季风,带来降水。【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以图文资料为背景,考查了外力作用对地貌的影响,解题的关键是从图文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25.(6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如图所示的我国祁连山西段某山间盆地边缘,山坡、冲积扇和冲积平原的植被均为草原,其中冲积平原草原茂盛,山坡表面多覆盖有沙和粉沙物质,附近气象站(海拔3367米,监测的年平均气温为﹣2.6℃,年降水量约291毫米,集中在夏季,冬春季多风。(1)说明冲积扇和山坡堆积物中砾石的差异及其原因。(2)分析分布在山坡表面的沙和粉沙的空间迁移过程。(3)说明冲积平原水分条件比山坡和冲积扇好的原因。【分析】(1)冲积扇:山地河流从出山口进入平坦地区以后,因坡降骤减,水流搬运能力大为减弱,部分挟带的碎屑物堆积下来,形成从出口顶点向外辐射的扇形堆积体。山区主流两侧的溪沟坡陡水流急,在山洪暴发时形成洪流或泥石流,挟带的大量碎屑物质便在沟口附近堆积,形成由大小不一的砾石、砂土和粘土等组成锥形的冲积锥。由此分析冲积扇和山坡堆积物中砾石的差异及其原因。(2)由图可知,除山坡外,粉沙还分布在冲积平原和冲积扇,沙、粉沙粒径小,流速减慢时在冲积扇和冲积平原沉积。第124页共124页 (3)冲积平原是河流受构造运动(上升转为下降)、地形(从山地到低平谷地)和人为因素(筑堤、修水库)等影响,水流流速减缓,导致泥沙大量堆积而成。河流上游有持续而丰富的泥沙供给及堆积地区地壳的不断沉降(或相对沉降)是其形成的必要条件。【解答】解:(1)由图可知,冲积扇以沙砾为主,河流流出山口,流速减慢,河流搬运的物质逐渐沉积,沉积作用具有分选性,故在此沉积的砾石分选较好,流水在搬运过程中对水中的砾石有磨蚀作用,故沉积在此的砾石有一定的磨圆度。由图可知,山坡以角砾为主,表层有沙、粉沙,该处位于较陡的山坡,砾石主要由重力作用在此堆积,故砾石分选较差,未经流水的磨蚀,故磨圆度较差。(2)冲积平原草原茂盛,故山坡的沙和粉沙物质主要来源于冲积扇。该地区春季多大风,冲积扇地表干燥,地表沙粒被风吹起,风沙流沿山坡爬升,到达一定位置后风速减慢,携沙能力减弱,沙和粉沙沉积在山坡上。(3)由图可知,冲积平原地势较低,来自山坡和冲积扇的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均在此汇集,地下水容易出露,为冲积平原提供水源;由图可知,冲积平原地表主要由粉沙、黏土组成,颗粒较细,利于保水;该区域冬季寒冷,深层土壤冰冻时间较长,土壤水分不易被蒸发,利于蓄水。故答案为:(1)冲积扇:以沙砾为主,砾石分选较好,有一定的磨圆度;由流水搬运、沉积而成。山坡:以角砾为主,砾石分选较差(大小混杂),磨圆度较差(棱角分明);主要由重力作用形成(海拔较高处可能有冰川作用)。(2)沙和粉沙物质主要来源于冲积扇。春季,风力强劲,冲积扇地表干燥,地表沙粒易起动。风沙流沿山坡爬升,到达一定位置后挟沙能力减弱,沙和粉沙沉积在山坡上。(3)地势较低,山坡和冲积扇流水在此汇集。(冲积扇前沿)地下水出露;地表物质颗粒较细,利于保水;深层土壤冰冻时间较长,利于蓄水。【点评】本题以我国祁连山为载体,考查外力作用、地质作用过程、影响水分条件的因素等知识点,重点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以及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素养第124页共124页 【新教材】人教版(2019)高一地理必修第一册寒假作业5一.选择题(共20小题,满分60分,每小题3分)1.(3分)早在秦汉时期,先民们就已经开始在河套地区开渠引水,通过灌溉发展农业,开渠引水直接改变的水循环环节是(  )A.蒸发B.地表径流C.地下径流D.下渗2.(3分)如图是我国某地区一条河流受三种不同水源补给而形成的全年流量曲线图。①的补给类型可能是(  )A.永久积雪冰川融水B.雨水C.季节性积雪融水D.地下水3.(3分)吉兰泰盐湖是我国大型盐湖之一,如图是吉兰泰盐湖区域图。关于该区域的水系特点和主要水源补给类型描述正确的是(  )A.河流流量季节变化大B.区域内无常年性河流C.区域内水系发育较好D.主要补给类型为地下水4.(3分)坎儿井是干旱内陆地区引高山冰雪融水灌溉绿洲的地下暗渠,水量季节变化大。新疆坎儿井水量最大的季节是(  )第124页共124页 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5.(3分)如图所示四图,是洋流流经某热带、副热带海区的海水等温线图,指出其中洋流判断正确且排列顺序与图中顺序相一致的是(  )A.①南半球暖流 ②北半球暖流 ③南半球寒流 ④北半球寒流B.①南半球寒流 ②北半球寒流 ③北半球暖流 ④南半球暖流C.①北半球暖流 ②南半球寒流 ③北半球寒流 ④南半球暖流D.①北半球寒流 ②南半球暖流 ③南半球寒流 ④北半球暖流6.(3分)“大洋一号”科考船圆满完成第21航次大洋科考任务,于2010年5月28日返回青岛。此次科考首次使用的水下机器人是由我国自主研制的,最大潜深达到3500米,其将在我国海底探测、海底地质研究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推测下列海域海水温度垂直变化最小的是(  )A.赤道B.回归线C.副热带D.北极圈7.(3分)同一艘船只,如果轮船整体重量不变,则其在下列大致相同的纬度海区航行,轮船的吃水最浅的是(  )A.墨西哥湾B.台湾东部海区C.阿拉伯海D.红海8.(3分)读某大洋局部海区等水温线图,该地所在的半球及判断依据是(  )A.南半球,根据等温线的凸向B.北半球,根据等温线的平直状况第124页共124页 C.南半球,根据水温的纬度变化规律D.北半球,根据海水温度值的高低9.(3分)读“海水等温线分布示意”图,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甲图表示的是北半球的暖流B.乙图表示的是南半球的寒流C.甲图表示的是南半球的寒流D.乙图表示的是南半球的暖流10.(3分)如图为北印度洋海域示意图。此时,该海域的季节及洋流流向为(  )A.夏季顺时针方向B.夏季逆时针方向C.冬季顺时针方向D.冬季逆时针方向11.(3分)日本政府4月13日正式决定向海洋排放福岛第一核电站含有对海洋环境有害物质的核废水。如图为某研究机构模拟核废水排放的扩散示意图。如图中模拟核废水扩散速度快、距离远的方向是(  )第124页共124页 A.甲B.乙C.丙D.丁12.(3分)在图中的两幅海水等温线图中,虚线表示洋流,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①是寒流,位于北半球B.②是暖流,位于南半球C.①②洋流流向均向北流动D.①②洋流流向刚好相反13.(3分)如图分别示意不同海域洋流流向,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图所示为南半球暖流B.甲图所示为南半球寒流C.乙图所示为南半球暖流D.乙图所示为南半球寒流14.(3分)如图是从南极上空观察到的地球局部洋流示意图,图中箭头代表洋流流向。第124页共124页 去南极的考察船,通常都要驶过咆哮的西风带,对航行十分不利。该带的位置在(  )A.①地附近B.②地附近C.③地附近D.④地附近15.(3分)河流补给不同,其汛期往往也不同,通常我国(  )①以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汛期在夏秋②有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的河流,有春汛③以高山冰雪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水量稳定④以地下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水量很不稳定A.①、③B.①、②C.②、④D.③、④16.(3分)有关水循环的意义,叙述不正确的是(  )A.是地球上最活跃的能量交换和物质转移过程之一B.使陆地淡水总量不断增加C.使地球上各种水体处于不断更新状态D.不断塑造着地表形态17.(3分)下列现象参与了海陆间循环的是(  )A.影响我国东部地区的夏季风B.未登陆的台风C.青海湖的湖水D.塔里木河河水18.(3分)如图1为长江流域H河部分河段示意图,图2为Q点河流水位和P点湖泊水位某年随季节变化曲线示意图。图示湖泊水补给河流水的主要季节是(  )第124页共124页 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19.(3分)在城镇建设中,提倡用透水材料铺设“可呼吸地面”代替不透水的硬质地面。读城市水循环示意图,采用“可呼吸地面”之后,图中四个环节的变化符合实际的是(  )A.a流动速度加快,容易出现城市内涝B.b下渗加强,出现地下漏斗区C.c流量减少,周边地下水位下降D.d水汽蒸发增加,周边空气湿度增加20.(3分)20世纪70年代末,沙特小麦种植面积迅速扩大,沙漠中出现一个个规模巨大的圆形麦田(如图)。1984年沙特成为小麦净出口国。圆形麦田灌溉水源最可能是(  )A.地下水B.冰雪融水C.河流水D.大气降水二.解答题(共4小题,满分44分)21.(15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经济地带,一直以来中游水土流失和下游水资源短缺是黄河流域的突出问题。图1和图2分别为黄河流域简图和水循环示意图。第124页共124页 (1)图2示意的水循环类型是  ,图2中各序号代表的水循环环节的名称:①  、②  、③  、④  ,黄河流域水汽输送主要动力是夏季的  ,受该气流影响,当地夏季气候特征为  。(2)历史上黄河中游黄土高原区植被破坏严重,从而导致图2中③环节  (填“增多”或“减少”),水土流失严重,受流水的  (填“堆积”或“侵蚀”)作用影响,形成沟壑纵的景观;泥沙经流水的  (填“堆积”、“侵蚀”或“搬运”)在下游沉积形成“地上河”。近年来,黄河中游植被覆盖率不断提高,图2中④环节  (填“增强”或“减弱”),入河泥沙含量  (填“增多”或“减少”)。(3)为缓解黄河下游水资源短缺的状况,我国通过南水北调工程来解决水资源的  (填“空间”或“时间”)分布不均。除此以外还可以采取的措施有  ;  (两条)。22.(15分)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图中水循环运动的能量最主要来源是  。③的名称是  ,⑦的名称是  ,若地表植被遭到破坏,⑤和⑧的数量变化情况是:⑤  (填“增大”或“减少”),⑧  (填“增大”或“减少”)。(2)图中  (填序号)环节短时期内增多易导致城市地表径流水位迅速上升,从而形成城市内涝;南水北调工程主要影响的是环节  (填序号);伴随着大气水平运动进行的水循环环节是  (填名称)。(3)水循环的三种类型中,水循环总量最大的是  循环,能使陆地上的淡水资源得到补充和更新的是  循环,我国最大的内流河塔里木河参与的是  循环。(4)水循环环节中,受人类活动影响最大的环节是  (填名称),例如  、  第124页共124页 (至少写两个人类活动)(5)对水循环重要意义的叙述,以下选项正确的是  。①使大气圈、岩石圈、水圈和生物圈相互联系,在其间进行能量交换和物质迁移②使全球各地的降水量保持不变③使陆地径流增多,海洋蒸发减少④使水资源形成不断更新的统一系统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④23.(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纽芬兰岛沿岸是世界上观看冰山的最佳地点之一,目前每年常有来自高纬度的冰山漂浮到该岛附近海域,吸引来自各地游客。而冰川的分布常与大洋表层水温状况有关。如图为“北大西洋中高纬度洋面年平均水温图”。材料二:进入2020年以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席卷全球。截至2020年3月18日,丹麦确诊人数已达1057人,丹麦被迫采取国家封锁措施。一旦有需要,丹麦健康群众可以前往格陵兰岛,躲避新冠病毒。(1)纽芬兰岛附近出现冰山数量最多的季节是  。根据材料描述北大西洋中高纬地区洋面年平均水温分布特点。(2)纽芬兰渔场曾是世界四大渔场之一,渔业资源极其丰富。请从鱼的种类和数量两个角度分析洋流对该渔场形成的主要影响。(3)分析格陵兰岛可作为丹麦新型冠状肺炎病毒疫情避难地的原因。24.(8分)读世界某海区洋流分布示意图甲和某海域等温线分布图乙,回答下列问题。第124页共124页 (1)甲海域位于  半球。(2)若该环流位于太平洋,图中①处附近海域为世界著名的  渔场,它位于d  (洋流名称)和  (洋流名称)的交汇处。(3)若该环流位于大西洋则a洋流的名称是  b洋流的名称是  (4)图乙中能正确表示图甲中b洋流的是  ,b洋流对气候的影响  。第124页共124页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共20小题,满分60分,每小题3分)1.(3分)早在秦汉时期,先民们就已经开始在河套地区开渠引水,通过灌溉发展农业,开渠引水直接改变的水循环环节是(  )A.蒸发B.地表径流C.地下径流D.下渗【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水循环的环节问题,包括蒸发,水汽输送,地表径流,地下径流,下渗等。【解答】解:开渠引水发展灌溉是改变了地表径流的流向,所以B选项正确。故选:B。【点评】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了水循环的相关知识,获取题干中信息即可。2.(3分)如图是我国某地区一条河流受三种不同水源补给而形成的全年流量曲线图。①的补给类型可能是(  )A.永久积雪冰川融水B.雨水C.季节性积雪融水D.地下水【分析】本题考查陆地水体的知识,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是指它们之间的运动转化及其水源补给关系。从陆地水体的水源补给看,大气降水是河流水和其他陆地水体的最主要补给形式;冰融水可补给河流水及其他陆地水体;河流水、湖泊水和地下水之间,依据水位、流量的动态变化,具有水源的相互补给关系。【解答】解:该河有两个汛期,一个为四月份的春汛,一个为七八月份的夏汛,可以判断为东北地区,①在春季,是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②在夏季为雨水补给;③补给水量较小,且比较平稳,应该是地下水补给。故选:C。【点评】该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我国不同地区河流汛期的了解,基础性强,难度不大。3.(3分)吉兰泰盐湖是我国大型盐湖之一,如图是吉兰泰盐湖区域图。关于该区域的水系特点和主要水源补给类型描述正确的是(  )第124页共124页 A.河流流量季节变化大B.区域内无常年性河流C.区域内水系发育较好D.主要补给类型为地下水【分析】本题考查陆地水体的知识,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是指它们之间的运动转化及其水源补给关系。从陆地水体的水源补给看,大气降水是河流水和其他陆地水体的最主要补给形式;冰融水可补给河流水及其他陆地水体;河流水、湖泊水和地下水之间,依据水位、流量的动态变化,具有水源的相互补给关系。【解答】解:读图可知,吉兰泰盐湖区域多季节性河流,且周边沙漠广布,说明该地气候干旱,降水稀少,该区域水系主要补给水源为高山冰雪融水,夏季气温高,冰雪融水量大,河流流量大,冬季气温低,河流流量少甚至断流,季节变化大,故A正确,D错误。区域内有常年性河流,但较少,故B错误。区域内水系发育较差,故C错误。故选:A。【点评】考查了区域水系特点,以及不同水体之间的相互补给关系,属于基础知识,难度不大,关键是提高学生读图、析图获取信息的能力,并能利用图中信息分析解决问题。4.(3分)坎儿井是干旱内陆地区引高山冰雪融水灌溉绿洲的地下暗渠,水量季节变化大。新疆坎儿井水量最大的季节是(  )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第124页共124页 【分析】坎儿井是在干旱地的劳动人民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创造的一种地下水利工程。坎儿井引出了地下水,让沙漠变成绿洲,古代称作“井渠”。坎儿井的主要工作原理是人们将春夏季节渗入地下的大量雨水、冰川及积雪融水通过利用山体的自然坡度,引出地表进行灌溉,以满足沙漠地区的生产生活用水需求。【解答】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疆位于西北地区,降水量较少,坎儿井的主要补给水源是高山冰雪融水,夏季气温较高,冰雪融水量最大,因此新疆坎儿井水量最大的季节是夏季。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气候和河流与湖泊的相关知识,从文字材料中获取信息结合已有的知识储备分析解答地理问题。5.(3分)如图所示四图,是洋流流经某热带、副热带海区的海水等温线图,指出其中洋流判断正确且排列顺序与图中顺序相一致的是(  )A.①南半球暖流 ②北半球暖流 ③南半球寒流 ④北半球寒流B.①南半球寒流 ②北半球寒流 ③北半球暖流 ④南半球暖流C.①北半球暖流 ②南半球寒流 ③北半球寒流 ④南半球暖流D.①北半球寒流 ②南半球暖流 ③南半球寒流 ④北半球暖流【分析】海洋上等温线的弯曲:受洋流的影响,等温线凸向高纬的受暖流影响,凸向低纬的受寒流影响.【解答】解:根据图示的等温线分布,①③两图越往北温度越低,判断位于北半球;②④图越往北温度越高,判断位于南半球;洋流流向与等温线的凸向一致,故判断,①为北半球的暖流;③为北半球的寒流;②为南半球的寒流;④为南半球的暖流。故选:C。【点评】本题难度一般,学生只要掌握南北半球气温分布的基本差异,并结合等温线弯曲与洋流流向的关系判断即可.6.(3分)“大洋一号”科考船圆满完成第21航次大洋科考任务,于2010年5月28日返回青岛。此次科考首次使用的水下机器人是由我国自主研制的,最大潜深达到3500米,其将在我国海底探测、海底地质研究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推测下列海域海水温度垂直变化最小的是(  )第124页共124页 A.赤道B.回归线C.副热带D.北极圈【分析】垂直方向上,海水温度的变化规律大致是自表层向底层逐渐降低;水平方向上,大致自赤道向高纬地区递减。【解答】解:根据海水温度的变化规律,表层海水温度越低垂直方向上海水温度变化越小。因此纬度最高的北极圈地区海水垂直变化最小。故选: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解题的关键是理解海水温度的水平和垂直变化规律。7.(3分)同一艘船只,如果轮船整体重量不变,则其在下列大致相同的纬度海区航行,轮船的吃水最浅的是(  )A.墨西哥湾B.台湾东部海区C.阿拉伯海D.红海【分析】根据课本知识可知,海水密度越大,产生的浮力也就越大,轮船的吃水越浅。故比较四个海域海水的盐度大小即可。【解答】解:据课本知识可知,世界海水盐度最大的海区是红海,其盐度值为40‰,所以轮船在红海航行时吃水最浅。故选:D。【点评】该题主要考查世界大洋表面海水盐度分布规律有关知识,熟练掌握课本知识分析解答即可。8.(3分)读某大洋局部海区等水温线图,该地所在的半球及判断依据是(  )A.南半球,根据等温线的凸向B.北半球,根据等温线的平直状况C.南半球,根据水温的纬度变化规律D.北半球,根据海水温度值的高低第124页共124页 【分析】从纬度位置看,世界气温从低纬度向两极逐渐降低,也就是说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解答】解:由题中图可以看出,越往北温度越高可知是南半球,若北半球的话应该是越往南温度越高。故选:C。【点评】本题以某大洋局部海区等水温线图为背景,属于知识性试题,考查了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掌握世界气温的纬度分布规律.解题时应注意对课本知识的把握.9.(3分)读“海水等温线分布示意”图,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甲图表示的是北半球的暖流B.乙图表示的是南半球的寒流C.甲图表示的是南半球的寒流D.乙图表示的是南半球的暖流【分析】首先根据温度变化的方向确定所在半球,向高纬的方向温度降低;其次,根据等温线的弯曲,“凸向即流向”来判断寒暖流。【解答】解:读图可知,甲图所示区域位于南半球(向南温度降低,为高纬方向),为寒流;乙图位于北半球,为寒流。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洋流的判断,属于基础题,正确读图并获取有用信息是关键。10.(3分)如图为北印度洋海域示意图。此时,该海域的季节及洋流流向为(  )A.夏季顺时针方向B.夏季逆时针方向C.冬季顺时针方向D.冬季逆时针方向【分析】北印度洋海区季风洋流的流向呈现夏顺冬逆的特点。第124页共124页 【解答】解:根据图片,此时北印度洋海区盛行西南风,是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北移越过赤道后右偏形成的,此时是北半球的夏季;受西南季风的影响,北印度洋海区洋流呈逆时针流动,A正确,BCD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解题的关键是了解北印度洋海区季风和洋流的特点及成因。11.(3分)日本政府4月13日正式决定向海洋排放福岛第一核电站含有对海洋环境有害物质的核废水。如图为某研究机构模拟核废水排放的扩散示意图。如图中模拟核废水扩散速度快、距离远的方向是(  )A.甲B.乙C.丙D.丁【分析】洋流可以扩大海洋污染物的污染范围,顺洋流方向是污染物扩散最快的方向。【解答】解:日本太平洋沿岸地区有三股主要洋流,分别是日本暖流千岛寒流以及北太平洋暖流,其中甲与千岛寒流流向相反,乙与北太平洋暖流流向相同,丙与北太平洋暖流斜交,丁与日本暖流流向相同。顺洋流方向会导致核废水扩散速度快、距离远,B正确,ACD错误。故选:B。【点评】该题目难度中等,解答此题,关键在于读图,要求学生较强材料阅读和分析能力,能从材料中较快地获得有用的地理信息。12.(3分)在图中的两幅海水等温线图中,虚线表示洋流,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①是寒流,位于北半球B.②是暖流,位于南半球C.①②洋流流向均向北流动D.①②洋流流向刚好相反第124页共124页 【分析】北半球水温自南向北逐渐减少,南半球水温自南向北逐渐增加。暖流水温比流经海区水温高,等温线弯向低温;寒流水温比流经海区水温低,等温线弯向高温。【解答】解:根据图片,①附近水温自南向北逐渐降低,位于北半球;等水温线向低温弯曲,水温较同纬度高,是暖流,流向是自南向北。②附近水温自南向北逐渐增加,位于南半球;等水温线向高温弯曲,水温较同纬度低,是寒流,流向是自南向北,C正确,AB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解题的关键是学会根据等水温线判读洋流所在的半球和性质。13.(3分)如图分别示意不同海域洋流流向,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图所示为南半球暖流B.甲图所示为南半球寒流C.乙图所示为南半球暖流D.乙图所示为南半球寒流【分析】一般情况下,从较低纬度流向较高纬度的洋流,水温比流经海区温度高,为暖流;从较高纬度流向较低纬度的洋流,水温比流经海区温度低,为寒流。【解答】解:A、洋流自冷水区流向暖水区,为寒流,不是暖流,不符合题意。B、根据图中的等温线可知,甲图气温由南向北递减,所示区域位于北半球,不是南半球,不符合题意。C、根据图中的等温线可知,乙图气温由北向南递减,所示区域位于南半球,洋流自暖水区流向冷水区,为暖流,故正确。D、洋流自暖水区流向冷水区,为暖流,不是寒流,不符合题意。故选:C。【点评】解题关键是了解洋流的性质,提高学生读图、析图获取信息的能力,并能利用图中信息分析解决问题。14.(3分)如图是从南极上空观察到的地球局部洋流示意图,图中箭头代表洋流流向。第124页共124页 去南极的考察船,通常都要驶过咆哮的西风带,对航行十分不利。该带的位置在(  )A.①地附近B.②地附近C.③地附近D.④地附近【分析】中低纬度海区形成以副热带高压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半球为顺时针,南半球为逆时针,大陆东岸是暖流,大陆西岸是寒流;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形成以副极地低压为中心的逆时针大洋环流,大陆东岸是寒流,大陆西岸是暖流;南纬40°附近海域形成环球性西风漂流;北印度洋海区为冬逆夏顺的季风洋流。【解答】解:读图可知,南极洲位于图象中心,则为南极俯视图,地球呈顺时针方向自西向东自转。西风带盛行自西向东运动的气流,推动着海水自西向东流。图中显示,①地附近洋流呈顺时针方向流动,即自西向东流动,应为南极考察船驶过的咆哮西风带,A正确。图中显示,②地附近洋流自北向南流,不可能是咆哮西风带,B错误。③地附近洋流呈逆时针流动,应为印度洋副热带大洋环流,不是咆哮西风带,C错误。④地附近洋流呈逆时针流动,应为大西洋副热带大洋环流,不是咆哮西风带,D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世界洋流的分布及成因,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图文信息的能力,难度适中,要熟记洋流分布的特点即可。15.(3分)河流补给不同,其汛期往往也不同,通常我国(  )①以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汛期在夏秋②有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的河流,有春汛③以高山冰雪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水量稳定④以地下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水量很不稳定A.①、③B.①、②C.②、④D.③、④第124页共124页 【分析】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是指它们之间的运动转化及其水源补给关系。从陆地水体的水源补给看,大气降水是河流水和其他陆地水体的最主要补给形式;冰融水可补给河流水及其他陆地水体;河流水、湖泊水和地下水之间,依据水位、流量的动态变化,具有水源的相互补给关系。【解答】解:我国大部分地区降水主要集中在夏秋季节,因此,以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汛期在夏秋,①对。有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的河流,春季气温回升,积雪融化形成春汛,②对。以高山冰雪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夏季融水最多,水量大,河流的季节变化大,③错。以地下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水量稳定,④错。故选:B。【点评】考查了陆地水体的类型,以及不同水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属于基础知识,难度不大,关键是知识的迁移运用。16.(3分)有关水循环的意义,叙述不正确的是(  )A.是地球上最活跃的能量交换和物质转移过程之一B.使陆地淡水总量不断增加C.使地球上各种水体处于不断更新状态D.不断塑造着地表形态【分析】水循环能够促进陆地水体更新、保持水的动态平衡,能够调节不同地区的热量平衡,促进物质的迁移和能量的交换,塑造地表形态。【解答】解:A、水循环的过程是地球上最活跃的能量交换和物质转移过程之一,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B、水循环促使陆地淡水不断得到更新,陆地淡水总量保持动态平衡,说法错误,符合题意。C、水循环使得地球上的水体处于不断更新中,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D、水循环过程中地表形态不断发生改变,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B。【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解题的关键是了解水循环的意义。17.(3分)下列现象参与了海陆间循环的是(  )A.影响我国东部地区的夏季风B.未登陆的台风C.青海湖的湖水D.塔里木河河水【分析】水循环分三种类型:发生于海洋和陆地间的是海陆间水循环,发生于陆地内部的是陆上内循环,发生于海洋内部的是海上内循环。第124页共124页 【解答】解:影响我国东部地区的夏季风作为水汽输送环节参与了海陆间水循环,A正确。未登录的台风参与的是海上内循环,青海湖的湖水和塔里木河河水参与的是陆上内循环,BCD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解题的关键是了解水循环的类型和环节。18.(3分)如图1为长江流域H河部分河段示意图,图2为Q点河流水位和P点湖泊水位某年随季节变化曲线示意图。图示湖泊水补给河流水的主要季节是(  )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分析】受雨水补给的河流径流量随着降水量的变化而变化;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的河流径流量在春季;靠地下水补给的河流径流量变化不大,比较稳定。靠冰雪融水补给的河流径流量随着气温的变化而变化。【解答】解:读图可知,图中湖泊和河流具有相互补给的关系,当湖水水位高于河流水时,湖水补给河水,图2中湖泊水位高于河流水位时为9﹣11月份,湖水补给河水,为北半球秋季,C对,ABD错。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陆地上水体间的相互关系,旨在考查学生读图分析、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学会读图分析是解答本题的关键。19.(3分)在城镇建设中,提倡用透水材料铺设“可呼吸地面”代替不透水的硬质地面。读城市水循环示意图,采用“可呼吸地面”之后,图中四个环节的变化符合实际的是(  )A.a流动速度加快,容易出现城市内涝B.b下渗加强,出现地下漏斗区C.c流量减少,周边地下水位下降D.d水汽蒸发增加,周边空气湿度增加第124页共124页 【分析】图中a为地表径流,b为下渗,c为地下径流,d为蒸发.在城镇建设中,用透水材料铺设“可呼吸地面”代替不透水的硬质地面可使下渗增加,地表径流减少,从而也可造成地下径流增加.【解答】解:A、a为地表径流,采用“可呼吸地面”之后,下渗量增大,地表径流减小,不容易出现城市内涝,故不符合题意;B、地下漏斗就是某地区因地下水被过度开采,导致地下水饱和水面(也叫潜水面)以采水点为中心,四周向中心呈梯度下降的现象,b下渗加强不会出现地下漏斗区,故不符合题意;C、c为地下径流,采用“可呼吸地面”之后,下渗量增大,地下径流增大,周边地下水位上升,故不符合题意;D、d水汽蒸发增加,说明周边空气湿度增加,故正确。故选:D。【点评】主要考查了城市化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相关知识并能运用于分析解答.20.(3分)20世纪70年代末,沙特小麦种植面积迅速扩大,沙漠中出现一个个规模巨大的圆形麦田(如图)。1984年沙特成为小麦净出口国。圆形麦田灌溉水源最可能是(  )A.地下水B.冰雪融水C.河流水D.大气降水【分析】河流的补给方式:雨水补给、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冰雪融水补给、湖泊沼泽补给、沼泽水补给、地下水补给。【解答】解:读材料可知,圆形麦田位于沙特,降水稀少,凭借丰富的地下水资源,抽取地下水,利用喷灌设备旋转灌溉小麦,形成了一个个圆形麦田,A正确。故选:A。【点评】本题以圆形麦田图文材料为背景,考查了圆形麦田灌溉水源的来源,读图分析解决问题。二.解答题(共4小题,满分44分)第124页共124页 21.(15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经济地带,一直以来中游水土流失和下游水资源短缺是黄河流域的突出问题。图1和图2分别为黄河流域简图和水循环示意图。(1)图2示意的水循环类型是 海陆间循环 ,图2中各序号代表的水循环环节的名称:① 蒸发 、② 降水 、③ 地表径流 、④ 下渗 ,黄河流域水汽输送主要动力是夏季的 东南季风 ,受该气流影响,当地夏季气候特征为 高温多雨 。(2)历史上黄河中游黄土高原区植被破坏严重,从而导致图2中③环节 增多 (填“增多”或“减少”),水土流失严重,受流水的 侵蚀 (填“堆积”或“侵蚀”)作用影响,形成沟壑纵的景观;泥沙经流水的 搬运 (填“堆积”、“侵蚀”或“搬运”)在下游沉积形成“地上河”。近年来,黄河中游植被覆盖率不断提高,图2中④环节 增强 (填“增强”或“减弱”),入河泥沙含量 减少 (填“增多”或“减少”)。(3)为缓解黄河下游水资源短缺的状况,我国通过南水北调工程来解决水资源的 空间 (填“空间”或“时间”)分布不均。除此以外还可以采取的措施有 统一协调上中下游用水 ; 节约用水 (两条)。【分析】(1)水循环包括陆地内循环、海上内循环和海陆间循环三种类型。发生在陆地及上空之间的为陆地内循环,发生在海洋和海洋上空的为海上内循环,发生在陆地与海洋及上空之间的水循环为海陆间循环。水循环环节有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2)植被破坏导致水土保持的能力下降,水土流失严重,河流含沙量增加,河流泥沙堆积形成地上河。(3)缓解地区水资源短缺的措施:加强对水资源的综合管理,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节约用水、防治水污染珍惜和保护水资源:加强水利工程和生态工程建设:跨流域调水工程是解决华北地区水资源不足的根本途径;修建水库;大力发展节水农业:主要途径包括积极推广耐旱作物;改革灌溉技术如实行管道输水、喷灌、滴灌等。【解答】解:(1)水循环的分类包括海陆间循环、陆上内循环、海上内循环,图2发生在海洋与陆地之间,所以为海陆间循环。由图2所示可知①为蒸发,②为降水,③为地表径流,④第124页共124页 为下渗。由于位于东部沿海地区,所以受季风影响显著,夏季受东南季风影响。由于东南季风发源于较低纬度的大洋,所以性质以暖湿为主,所以夏季气候特征为高温多雨。(2)植被的覆盖率对环节④下渗产生直接影响,继而影响③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量。黄土高原植被破坏严重,④下渗减少,③地表径流量增多,流速变快,侵蚀作用增强,形成沟壑纵横的景观;流水将侵蚀下来的泥沙搬运至下游地区,在下游地区沉积形成“地上河”。近年来,黄河中游植被覆盖率不断提高,④下渗增强,③地表径流量减少,流速变慢,侵蚀作用减弱,入河泥沙含量减少。(3)建水库是为了解决水资源时间分布不均,调水工程是为了解决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解决水资源短缺的方法即“开源”与“节流”,如:统一协调上中下游用水,节约用水等。故答案为:(1)海陆间循环;蒸发;降水;地表径流;下渗;东南季风;高温多雨(2)增多;侵蚀;搬运;增强;减少(3)空间;统一协调上中下游用水;节约用水【点评】本题以为黄河流域简图和水循环示意图为背景,考查了水循环类型、环节、为缓解黄河下游水资源短缺的措施,读图分析解决问题。22.(15分)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图中水循环运动的能量最主要来源是 太阳辐射能 。③的名称是 蒸发 ,⑦的名称是 下渗 ,若地表植被遭到破坏,⑤和⑧的数量变化情况是:⑤ 增大 (填“增大”或“减少”),⑧ 减少 (填“增大”或“减少”)。(2)图中 ④ (填序号)环节短时期内增多易导致城市地表径流水位迅速上升,从而形成城市内涝;南水北调工程主要影响的是环节 ⑤ (填序号);伴随着大气水平运动进行的水循环环节是 水汽输送 (填名称)。(3)水循环的三种类型中,水循环总量最大的是 海上内循环 循环,能使陆地上的淡水资源得到补充和更新的是 海陆间 循环,我国最大的内流河塔里木河参与的是 陆地内 循环。(4)水循环环节中,受人类活动影响最大的环节是 ⑤ (填名称),例如 跨流域调水 、 修建水库 (至少写两个人类活动)(5)对水循环重要意义的叙述,以下选项正确的是 C 。第124页共124页 ①使大气圈、岩石圈、水圈和生物圈相互联系,在其间进行能量交换和物质迁移②使全球各地的降水量保持不变③使陆地径流增多,海洋蒸发减少④使水资源形成不断更新的统一系统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④【分析】(1)水循环的主要动力来自太阳辐射能。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包括降水、蒸发、水汽输送、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环节。(2)短时间内降水偏多,使地表径流增多,下渗减慢,城市内涝严重。(3)水循环的过程:①海上水循环﹣﹣海洋水经蒸发被带到上空再经降水过程返回海洋。它是大气降水的主体约占到降水总量的90%以上;②海陆间水循环﹣﹣海洋水经蒸发到达海洋上空经水汽输送到达陆地上空经降水到达陆地表面然后经地表径流(江、河、湖、海)和地下径流(地下水)再返回海洋。它可以使陆地水不断的循环再生。所以陆地水是可再生资源;③内陆水循环﹣﹣陆地水经蒸发和植物蒸腾作用被带到高空再经降水过程返还陆地。主要存在于内陆地区。(4)人类对水循环干预最大的环节是地表径流。(5)水循环促进地理环境(大气圈、生物圈、水圈和岩石圈)的整体性;促进地球上各种水体的更新;维持了全球水的动态平衡,对全球的热量传输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由于在水循环的过程中不断进行势能和动能的转换,由此产生了流水侵蚀作用,塑造了地表的形态。【解答】解:(1)水循环的主要动力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⑤为地表径流,⑧为地下径流,若地表植被遭到破坏,地表径流增加,下渗减少,地下径流减少。(2)图示区域为外流区域,则图中城市径流水位的增高主要与降水有关,图中④代表大气降水环节,④短时期内增多易导致城市内涝;南水北调工程是将长江流域的水调配一部分到北方缺水地区,通过径流输送环节实现,故该工程主要影响的是⑤环节(地表径流);伴随着大气水平运动进行的水循环环节是水汽输送环节。(3)海洋水量大,因此,水循环总量最大的是海上内循环,海陆间循环使陆地淡水不断更新,塔里木河属于内流河,没有注入海洋,故参与的是内陆循环。第124页共124页 (4)水循环环节中,受人类活动影响最大的环节是地表径流,比如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南水北调工程是将长江流域的水调配一部分到北方缺水地区,通过径流输送环节实现;修建水库也可以调节径流,可以起到削蜂补枯作用。(5)水循环使大气圈、岩石圈、水圈和生物圈相互联系,在其间进行能量交换和物质迁移,故①正确。水循环不能使使全球各地的降水量保持不变,故②错误。水循环促进海陆间水汽进行交换,故③错误。水循环使水资源形成不断更新的统一系统,故④正确。故C正确,ABD错误。故答案为:(1)太阳辐射能;地表径流;地下径流;增大;减少(2)④;⑤;水汽输送(3)海上内循环;海陆间;陆地内(4)⑤;跨流域调水;修建水库(5)C【点评】解题关键是对三种类型水循环过程的了解,熟记水循环的主要环节,提高学生读图、析图获取信息的能力,并能利用图中信息分析解决问题。23.(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纽芬兰岛沿岸是世界上观看冰山的最佳地点之一,目前每年常有来自高纬度的冰山漂浮到该岛附近海域,吸引来自各地游客。而冰川的分布常与大洋表层水温状况有关。如图为“北大西洋中高纬度洋面年平均水温图”。材料二:进入2020年以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席卷全球。截至2020年3月18日,丹麦确诊人数已达1057人,丹麦被迫采取国家封锁措施。一旦有需要,丹麦健康群众可以前往格陵兰岛,躲避新冠病毒。(1)纽芬兰岛附近出现冰山数量最多的季节是 夏季 。根据材料描述北大西洋中高纬地区洋面年平均水温分布特点。第124页共124页 (2)纽芬兰渔场曾是世界四大渔场之一,渔业资源极其丰富。请从鱼的种类和数量两个角度分析洋流对该渔场形成的主要影响。(3)分析格陵兰岛可作为丹麦新型冠状肺炎病毒疫情避难地的原因。【分析】(1)分析纽芬兰岛附近出现冰山数量最多的季节要从冰山形成原因角度分析;描述北大西洋中高纬地区洋面年平均水温分布特点要根据图中等温线分布特点,从纬度,东西温度差异及单位距离温度温差大小等方面考虑;(2)分析洋流对纽芬兰渔场鱼的种类和数量影响,主要从寒、暖流性质和寒暖流附近形成比较大渔场原因等方面考虑。(3)分析格陵兰岛可作为丹麦新型冠状肺炎病毒疫情避难地的原因要从人口密度、周围环境等方面考虑。【解答】解:(1)读图,该小岛附近的冰川主要来自高纬度地区,而夏季气温高,冰川得以融化;由图可知,同一经线上,纬度越高水温越低,这主要是纬度因素造成的,呈现随着纬度增加而降低;同一纬线上,水温西低东高,主要是因为西部受寒流影响,东部受暖流影响;由等水温线西密东疏,推出温差西大东小。(2)根据所学知识,读图可知,该地位于拉布拉多寒流和墨西哥湾暖流交汇处,寒暖流交汇引|起海水扰动,使深层营养物质上翻,促进浮游生物生长为鱼类提供饵料;寒暖流交汇形成水障,使鱼类在此集聚,因此形成渔场;同时,寒流能带来冷水鱼类,暖流能带来暖水鱼类,使鱼的种类和数量增加。(3)读图可知,格陵兰岛是世界第一大岛,地广人稀,人均空间广阔;纬度高,且此时为冬季,温度低,寒冷的气候不利于病毒的传播;岛屿四面环海,与其他地区接触少,病毒传播途径较少,所以,适宜作为避难地。故答案为:(1)夏季;分布特点:随纬度增加水温降低(南高北低);同纬度水温西低东高;单位距离西部温差大,东部温差小。(2)影响:位于寒暖流交汇处,冷水鱼类与暖水鱼类大量聚集,鱼的种类多;洋流交汇处容易引起海水的扰动,营养物质上泛,饵料众多,鱼的数量多。(3)原因:地广人稀,人均土地面积广阔;四面环海,相对孤立,携带病毒的人或物进入困难。(注:纬度高,气温低,不利于病毒存活及传播,此类说法不得分)【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海洋环境及对地理环境影响,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图文信息及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易错点,学生容易误认为格陵兰岛纬度高,气温低,不利于病毒存活及传播。从材料中获取关键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海洋地理知识分析是答题关键。24.(8分)读世界某海区洋流分布示意图甲和某海域等温线分布图乙,回答下列问题。第124页共124页 (1)甲海域位于 北 半球。(2)若该环流位于太平洋,图中①处附近海域为世界著名的 北海道 渔场,它位于d 日本暖流 (洋流名称)和 千岛 (洋流名称)的交汇处。(3)若该环流位于大西洋则a洋流的名称是 北大西洋暖流 b洋流的名称是 加那利寒流 (4)图乙中能正确表示图甲中b洋流的是 D ,b洋流对气候的影响 降温减湿 。【分析】(1)北半球中低纬洋流圈呈顺时针流动,中高纬洋流圈呈逆时针流动;南半球中低纬洋流圈呈逆时针流动。(2)北海道渔场是日本暖流和千岛寒流交汇而形成的。(3)构成北大西洋中低纬洋流圈的洋流有北赤道暖流、墨西哥湾暖流、北大西洋暖流和加那利寒流。(4)自南向北,南半球水温逐渐升高,北半球水温逐渐降低。暖流比流经海区水温高,寒流比流经海区水温低。暖流对沿岸气候起到增温增湿的作用,寒流起到降温减湿的作用。【解答】解:(1)根据图片,图示洋流圈大致以30°纬线为中心,位于中低纬洋流圈,该洋流圈呈顺时针流动,是北半球的中低纬洋流圈。(2)若该环流位于太平洋,该洋流圈是北半球中低纬地区,图中①处是d日本暖流和千岛寒流交汇形成的北海道渔场。(3)若该环流位于大西洋,则a是由盛行西风吹拂洋面形成的北大西洋暖流,b洋流是位于非洲西北部的加那利寒流。(4)图甲中b洋流是北半球的寒流,图乙中A是南半球的寒流,B是南半球的暖流,C是北半球的暖流,D是北半球的寒流,因此能正确表示图甲中b洋流的是D;b洋流属于寒流,对沿岸气候降温减湿。故答案为:(1)北第124页共124页 (2)北海道;日本暖流;千岛寒流(3)北大西洋暖流;加那利寒流(4)D;降温减湿【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解题的关键是了解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和名称,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第124页共124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