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试卷 > 高中 > 历史 > 山西省晋中市四校晋商四校2022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

山西省晋中市四校晋商四校2022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

docx 2022-08-25 09:04:24 8页
剩余6页未读,查看更多需下载
2022-2022学年度“晋商四校”高三联考历史试卷(文科)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本试题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题卷上答题无效。第I卷(选择题,共50分)本卷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对王国维《殷周制度论》,学者钱穆评价说:“周公摄政七年,而始归政于成王,……于是周人传子之制亦因而确定。王氏(王国维)谓因先有传子之制而始封建。未窥周人政治上之伟大能力所在也”材料认为王氏的误判是A.王位世袭制度正式确立于周成王B.传子宗法制为分封诸侯提供前提C.西周维护统治主要得益于礼乐教化D.分封制与血缘宗法制度互为依存2.在谈及唐代的选官制度时,学者钱穆指出:“当知在门第教育下,附加以一种考试,故见考试之利。现在门第衰落,更无教育培养,仅凭考试选拔,则何从得真才?”这主要表明作者A.认为科举制度需要其他制度配合B.认为科举制度不合时宜C.高度肯定九品中正制D.认为科举制度只适用于世家子弟3.唐朝的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秦有天下,……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酷刑苦役,而万人侧目,失在于政,不在于制,秦事然也。”柳宗元写作这篇文章的现实意义主要在于A.认为郡县制比“封建”制进步B.指责唐玄宗实行暴政C.揭露藩镇割据威胁中央集权D.主张加强君主专制4.(明)何良俊在《四友斋丛说》卷八讲了一个宦官对权势变化的亲身体会。嘉靖年间的一位宦官说:“我辈在顺门上久,见时事几复矣。昔日张先生(内阁大学士首辅张璁)进朝,我们多要打个躬。后至夏先生(首辅夏言),我们只平着眼看望。今严先生(首辅严嵩)与我们拱拱手,方始进去。”这则材料说明的实质问题是A.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B.内阁首辅在朝臣中的权威逐渐下降C.明朝的礼仪制度日益规范D.皇帝的威权被宦官分割5.《中英虎门条约》(《南京条约》附约)中规定英人华民交涉词讼时,英人如何科罪,应由英国议定章程、法律,发给管事官照办。当时作为清朝谈判大臣的耆英得意洋洋地认为,这一条款的订立,“杜绝衅端,永远息争,相好起见,两无偏枯,亦两无窒碍”。材料突出反映了A.领事裁判权是近代中国司法主权半殖民地化的一个标志8\nB.耆英试图维护传统的朝贡礼仪外交体制C.当时统治阶级严重缺乏近代法权观念D.领事裁判权的实施促进了国人法律意识的转变6.张鸣在《辛亥:摇晃的中国》中写道:“革命带来了问题,答案却是只能在继续革命中得到解决。……所谓的革命,无非是借助革命的杠杆,撬起可以使民族翻身的巨石,当无论如何都撬不动的时候,不是换一个杠杆,而是接长这个杠杆,用更激进的革命,继续撬。”这表明作者认为中国近代前期A.革命目的极具坚定性B.革命手段极具优越性C.革命过程极具跳跃性D.革命结果极具建设性7.五四运动发生,北大教授梁漱溟反对以“国民公意”或事物本身的正义性为借口,走上背离法治、任意采用非法手段的道路。他的让痛打“卖国贼”的学生接受法庭的审判的观点,在当时被人们视之为冒天下大不韪的迂腐之见。这说明A.救亡图存乃是时代的主流B.运动爆发有广泛群众基础C.国内的阶级矛盾非常尖锐D.中国人亟需接受启蒙思想8.20世纪30年代,蒋廷黻、胡适等自由主义知识分子陆续加入他们之前一直在批评的国民政府;而梁漱溟认为当时共产党“博得国内大多数的同情拥护和期待”,主要是因为共产党“放弃对内斗争,倡导团结抗战”。材料说明A.蒋、胡等人放弃了自由主义立场B.梁漱溟主张共产党服从国民政府C.民族矛盾成为当时社会主要矛盾D.国共对立导致了知识分子的分裂9.1953年6月5日,周恩来在外事工作会议上说:“两大阵营的对立当然是基本的,但……我们政策的基本点是敢于在制度不同的国家间实行和平共处和和平竞赛。”其意在说明A.“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已不符合国情B.“冷战”并不影响不同制度国家间的交往C.外交工作将迎来宽松的外部环境D.外交工作在国际社会取得重大的影响10.海伦·琼斯在《建筑与民主》中说:“……每九天举行一次至少要求6000位公民参加的雅典公民大会,期间,雅典警卫在街道上巡逻,并用沾了红色粉末的绳子将公民们从市镇广场的最北端护送到集会场所,一旦在集会场所外发现某个公民沾有红色印记,该公民就会受到惩罚。”上述现象反映了A.高频政治活动导致公民逃离B.雅典民主法治的公正与客观C.雅典公民必须履行参政义务D.雅典民主政治衰落的必然性11.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当工业和商业进一步发展了私有制的时候,详细拟定的罗马法便立即得到恢复并重新取得威信。……即使在英国,为了私法的进一步发展,也不得不参照罗马法的诸原则。”材料说明8\nA.罗马法完全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B.罗马法对近代西方的立法产生了重大影响C.近代英国非常重视法制建设D.罗马法因具有资产阶级性质得以在近代推广12.有学者指出:“在论争中,无论是辉格党还是托利党,都逐渐认同绝对的、神圣的王权应该淡出英国的政治舞台,人类的幸福应该构筑在宪政的基础之上。”这一观点说明了A.两党政治的优越性    B.分权和制衡的重要性C.《权利法案》颁布的必然性   D.内阁制度形成的必然性13.根据宪法,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权力有诸多明文规定禁止行使的权力——禁止权。由于它的存在,中央政府的权力不会无限膨胀而发展为集权政治,从而保障了地方的利益;地方政府也不会因此而发展为诸侯割据,导致国家四分五裂,从而有力地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与此相吻合的是A.美国联邦制的规定B.法国中央集权的原则C.德国政府与议会的分权D.英国的两党制原则14.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曾被戏谑为“一票共和”,时人预言它必将步第一、第二共和国的后尘,会很快夭折。这是因为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成立之初就面临着A.新兴德国势力的威胁       B.人民怀恋拿破仑时代C.复辟帝制势力的威胁    D.共和国声誉遭到破坏15.有学者认为:“十月革命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名义、口号和理论体系进行的,与西方现代文明总危机和第一次世界大战有直接的牵涉,但其渊源、性质、风格和命运却深深地植根于俄国历史土壤之中。”该观点认为十月革命A.仅以马克思主义为革命的旗帜B.是对西方现代化模式的冲击C.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关系不大D.是俄国社会内外矛盾的必然产物16.在朝鲜战争的初期,苏联的某些做法颇有意味。苏联采取秘密措施支援中国进行抗美援朝。值得一提的是,苏联空中支援中国时,要求参战的苏联飞行员使用汉语或者朝鲜语通话,参战的米格飞机涂装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外装,同时飞机不准在海上作战。这表明A.苏联不愿与美国发生全面冲突B.苏联在与美国争霸中处于劣势C.中国与苏联的关系已出现裂痕D.苏联响应中朝两国的战略请求17.古代中国贤明的统治者都重视保护自耕农经济:如北魏颁布均田令,给农民分配露田、桑田;唐贞观年间,统治者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明清统治者减免赋税、官府提供耕牛和种子。上述史实说明A.统治者和农民的利益是完全一致的B.重视农业是为了促进工商业的发展C.自耕农是封建王朝稳固政权的基础D.推行均田制是农业发展的根本原因18.有学者研究材料发现:宋代的商税率大致为3%,国家权力对商业的征税力度,比农业要低得多;清代商人出现亏损时,统治者常常要“优商”“恤商”8\n。与之相比,统治者很少在农家收成下降时优恤农民。这表明A.古代统治者改变了重农抑商政策B.商人地位逐渐超过其他社会阶层C.宋以后国家商业税收超过农业税D.古代对商业采取的政策较为灵活19.清代宁波一带流传有一首民谣,是嘲笑山西商人的:“山西人,大褥套,发财回家哈哈笑,建房置地养老少。山西人,大褥套,挣下银子藏地窖。窖满再难盛,铸成“搬不动”。不怕贼偷不怕劫,夜夜安心把觉困。”对上述材料理解错误的是A.清代晋商活动范围较广     B.晋商财力雄厚C.晋商受重农抑商政策影响    D.晋商推动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20.张謇说“二十年来,所见诸企业之失败,盖不可以卒数,推原其故,则由创立之始,以至于业务进行,在皆伏有致败之衅,则无法律之导之故也。……无公司法,则无以集厚资,而巨业为之不举;无破产法,则无维信用,而私权于以重丧。”据此,他认为民族工业进程迟缓的主要原因是A.缺乏必要的法律保障 B.受中外反动势力双重压迫C.官僚资本的经济垄断     D.缺乏充足货币资本的支持21.近代中国工业十分落后,农业机器主要依赖进口。下表反映了辛亥革命后20年间机器进口的状况。分析形成这一状况的根本原因是每5年平均机器和工具年进口值(单位:1000海关两)年代各种机器和工具(A)农机具(B)B/A(%)1912—1916159561180.741917—1921392697982.031922—1926430743900.911927—1931551929981.81A.国民政府的倡导 B.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壮大,抵制了农机具的进口数量C.在“爱用国货”思想的影响下,农民自觉抵制进口农机具D.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22.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以各地行礼自为风气,或仍沿前清旧习,或滥用缛节繁文、新旧庞杂、漫无标准为由,准备核定颁布《婚礼草案》,其中心是:矫正奢侈,消弭诈伪,破除迷信,提倡质朴,并酌情采纳旧的礼仪制度中的可用部分。该《婚礼草案》A.表明婚姻关系纳入到法制轨道B.是新旧婚俗调和的产物C.消除了新旧婚制间的尖锐冲突D.抛弃了旧式婚礼的程序23.它“不像政治革命和军事征服那样反复无常……更不像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那样局限于思想和文化领域,只涉及一部分人群。”它“是人类历史进入农业文明几千年来所发生的最深刻的变革和进步。”“它”应是8\nA.宗教改革B.光荣革命C.工业革命D.经典力学24.有同学在历史学习中发现:欧洲的一些地名与其他地区的地名非常相似,如荷兰有西兰(Zealand),大洋洲有新西兰(NewZealand);法国有奥尔良(Orleans),美国有新奥尔良(NewOrleans)。对此现象的由来,正确的解释是A.两者地理形势相同所致       B.两者文化传统相同所致C.两者关系世代友好所致       D.欧洲列强殖民活动所致25.厉以宁说“1929年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分界线,十一届三中全会也是中国社会主义的分界线。”两个“分界线”的共同含义是A.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有机统一,重振了经济B.经济体制更加包容、合理,更有张力和活力C.发展了所有制形式的多样性,解放了生产力D.增强了政府对经济的调控,稳定了市场秩序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26.(20分)中国人的世界观古今有所不同,并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变化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如“夏”,位于宇宙模式的中心,享有号令天下的最高权威;而周围各国如“夷”,位于这个模式的边缘,必须向“中国”臣服……“诸侯用夷礼则夷之,夷而进于中国则中国之”,文化作为区隔“夷”和“夏”的标准……——摘编自(宋)石介《中国论》材料二(天朝和中国的使用频率)道光最初10年,“天朝”50余次,“中国”不满10次;道光十六年(1836年)四月至十七年四月“天朝”6次,“中国”5次;道光十八年一月至五月“天朝”仅1次,“中国”14次,“中国”首次超过了“天朝”。据《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记载,最初五卷中“天朝”出现约5次。至光绪年间,“天朝”已经式微,几乎不用了。“天朝”使用次数减少后,出现在史料中的自称主要是“大清国”“中国”。材料三鸦片战争后,清廷一些官员一方面出于对西方列强强权的义愤,力图解除不平等条款对中国的束缚,伸张自身的权益;另一方面,出于与西方国家办理外交事务的实际需要,这些官员逐渐认识到有必要了解西方在调整国际关系方面的法律原则、规则和规章制度。因此,力主将近代国际法引入中国……从19世纪60年代起,清政府在接受英、法、美、俄等国公使入京设馆。作为对等性的反应,1868年,清政府向欧洲派出了第一个外交使团。1877年中国第一个驻外使节也被派往伦敦,翌年,在欧美其他国家开始设立使馆。8\n材料四1949年3月5日,毛泽东说:“我们必须尽可能地首先同社会主义国家和人民民主国家做生意,同时也要同资本主义国家做生意。”……《共同纲领》第57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在平等和互利的基础上,与各外国政府和人民恢复并发展通商贸易关系。”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邓小平说:“从明朝中叶算起,到鸦片战争,有300多年的闭关自守,把中国搞得贫穷落后,愚昧无知……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我们吃过这个苦头,我们的老祖宗吃过这个苦头。闭关自守只能是更加落后于世界,落后于时代。如果不开放,再来个闭关自守,50年要接近经济发达国家水平,肯定不可能。”(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对宇宙和世界体系的认识。(2分)这一认识指导下的对外交往的理念是什么?(2分)结合古代中国文明发展状况分析这一认识产生的原因。(4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清政府对外称呼变化的趋势。(2分)(3)材料二、三和材料一相比较,清政府的世界意识和外交理念发生了什么变化?(2分)分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2分)(4)根据材料四分析毛泽东和邓小平两代领导人共同的世界意识。(2分)简要分析两个时代与世界融合不同状况的原因。(4分)27.(1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以南京临时国会为中心舞台,惜阴堂为幕后磋商场所,南北通过谈判、妥协与法制程序,终于完成了清朝政权向民国的和平转移。有学者将此称为中国版的“光荣革命”,我看是恰如其分的。我们看到,辛亥革命政权转移等一切重大政治议题,都经过了国会,没有打大仗,减少了流血,这是值得高度评价的。——摘编自袁刚《国会和辛亥革命》材料二  美国的共和政体吸收了雅典民主的理念,保障“人民”对政府的参与、信任和制约,意在追求“全体公民的最大幸福”。它用代表制改造了罗马的公民大会,使之成为“委托——代理”的“间接民主”机构。它借鉴了君主制的长处,强化了行政权的功能和作用,并将它赋予单独一个人行使。同时,美国的建国者还从历代的分权理论和制度中获得借鉴,把它加以改造,转化为一种复合的分权和制衡体制,以防止政府某一分支侵夺或垄断权力,从而保证“有限政府”理念的实现。总而言之,美国的共和政体在一定意义上是对雅典民主、罗马共和制和英国宪政君主制加以综合吸收和创造性转化的结果。8\n——摘自李剑鸣《美国革命时期对“共和政体”的重新界定》材料三民主没有精确值,只有近似值:民主没有标准答案,只有参考答案;民主不是一个单选题,而是一个多选题;民主不是一个非此即彼的命题,民主的实现也不是一个简单的由此而彼的过程,毋宁说,民主“是一个连续体,一段旅程,一个正在进行着的过程”。——《“中国式民主”的现实逻辑与内在理路》(1)依据材料一,概述中国版“光荣革命”的特点。(6分)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列举中英两国“光荣革命”的法律成果。(2分)(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共和政体“对雅典民主、罗马共和制和英国宪政君主制加以综合吸收和创造性转化”的具体表现。(6分)(3)依据材料三,概括民主政治建设的特点。(4分)28.(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研究世界经济史和社会史的Clark教授认为:人类历史中其实只发生了一件事,即1800年前后开始的工业革命。只有工业革命之前的世界和工业革命之后的世界之分,人类其他的历史细节有意思,但不关键。……从大的方面看,世界人均GDP在1800年前的两三千年里基本没有变化,工业革命之后才逐渐上升。微观方面,工业革命之后人类生活方式、社会经济结构、政治形态以及文化内涵都有本质性的大变革。——摘编自《历史大数据:用数据分析的方法来研究历史》请结合中国近代史相关史实对Clark教授观点的微观方面加以论证。(12分)(要求:围绕Clark教授的观点展开论证,观点明确,史论结合。)2022-2022学年度“晋商四校”高三联考历史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12345678910BACDCAACBD11121314151617181920BCACDACDDA21222324258\nDBCDB26.(20分)(1)中国是宇宙的中心,是世界的中心。(2分)理念:夷夏观念下的朝贡外交(或礼番外交)。(2分)原因:自然环境:中国地处东亚大陆相对封闭的自然环境下,对外界了解较少;经济方面:自然经济(或农耕经济)为主导;社会观念:科学技术和经济长期领先于世界,封建统治者形成盲目自大心理。(4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2)“天朝”使用次数下降,到光绪年间基本不用;“中国”和“大清国”使用次数迅速增加,成为对外的主要称呼。(2分)(3)变化:清朝统治者开始抛弃传统的“天下国家”(或天朝上国、或夷夏观念)意识,转向学习西方,并逐渐形成近代国家平等的世界意识和对等的外交理念。(2分)原因:鸦片战争失败,民族危机和统治危机严重,民族自尊心严重受挫(出于对西方列强强权的义愤);为了解除不平等条约的威胁,维护国家利益,急需要了解近代国际外交知识。(出于与西方国家办理外交事务的实际需要)(2分)(4)共同意识:都主张对外开放,融入世界发展潮流,促进国家发展。(2分)不同原因:毛泽东时代没有融入世界的因素:国际上处于两极对峙,世界局势紧张。(或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实行政治上不承认,经济上封锁禁运,企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中);国内:“左倾”错误。(2分)邓小平时代融入世界的因素:70年代来外交局面的新突破;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改革开放;世界多极化、全球化迅速发展,形成了相对宽松的国际环境。(2分。任意两点即可。)27.(18分)(1)特点:以国会为中心;谈判协商与法制程序相结合;结束君主专制制度而代之以民主共和政体。(6分)成果:英国颁布了《权利法案》;中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2分)(2)国会是间接的民主代议机构,赋予总统行政权,构建分权制衡体制(6分)(3)民主政治建设有其相似性,民主政治建设既借鉴别国经验又结合本国国情,民主政治建设有其多样性,民主政治建设是一个渐进过程。(4分)28.(12分)设问是“微观方面”,根据材料可知其强调的是工业革命的影响,具体是“生活方式、社会结构、政治形态以及文化内涵”等方面的大变革在近代中国的表现。根据所学知识,逐一表述即可。示例:工业革命后英国急需向外扩张,寻求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由此发动了鸦片战争,鸦片战争后中国在政治、经济、社会生活、思想方面都发生一定的变化,政治上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上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产生近代民族工业;社会生活与习俗逐渐改变;思想文化方面也逐渐受到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例如早期维新思想。(12分)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