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试卷 > 高中 > 历史 > 云南省腾冲市第八中学2022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

云南省腾冲市第八中学2022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

docx 2022-08-24 18:08:05 6页
剩余4页未读,查看更多需下载
腾八中2022—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历史试卷(注: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本卷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将答案填入答题卡内)1.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不断有幼童、白痴、昏庸之徒登上皇位,“在君主所拥有的制度化权力与实际的政治能力之间发生了严重的冲突或不对称问题”。究其渊源,这一现象的出现源自于()A.分封制B.郡县制C.宗法制D.中央集权制2.《吕氏春秋》记载“诸侯失位,则天下乱;大夫无等,则朝廷乱;妻妾不分,则家室乱;嫡庶无别,则宗族乱。”为解决以上问题,当时规定的制度是(  )A.按遗嘱继承制  B.按年龄继承制C.按军功继承制D.嫡长子继承制3.周初实行分封制是为了(  )A.建立军事屏障,防止外族入侵B.安置子弟功臣C.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D.排斥异姓诸侯,团结同姓诸侯4.夏商西周时期的重要政治制度不包括:(  )[学A.世袭制B.宗法制C.郡县制D.分封制5.《说文解字》解释说:“宗,尊祖庙也。”也就是说,宗法的“宗”的本义是宗庙。这说明宗法制以什么为纽带:(  )A.财产     B.血缘   C.信仰      D.地域6.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这一制度(  )A.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B.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C.起到了限制、监督皇权的作用D.表明军国大事最终由朝臣议定7.“秦朝在政府组织上,嬴政大帝给中国历代王朝奠定了权威性的规范,使得以后几百个帝王只能在他所想到的圈子里作小小的修正,而无力作巨大改变。”材料中这一“规范”是指(  )A.分封制度B.中央集权制度C.世袭制度D.宗法制度8.秦朝三公和郡县长官产生的方式是(  )A.世代相袭B.考试选拔C.皇帝任命D.地方推荐9.推行郡县制有利于巩固秦朝的统一,是因为这一制度(  )A.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B.提高了政令执行的效率C.避免了地方割据势力的形成D.便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管辖10.汉代中、外朝制度的形成反映了 (  )                  A.地方势力的削弱B.三公九卿制的废除C.外戚和宦官专权D.决策中枢的转移11.古代臣民把皇帝称为“陛下”,“陛下”本指宫殿的台阶,又特指皇帝座前的台阶。皇帝临朝时,“陛”的两侧要有近臣执兵刃站列,以防不测和显示威风。群臣常常不能直接和皇帝对话,而要由站在“陛”下的侍卫者转达。“陛下”称谓的由来从本质上反映了(  )A.皇帝安全是国家的政治大事B.封建等级制度的森严C.专制皇权的不容逾越D.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12.汉朝时期,武帝平定闽越国后,在闽越故都有一个汉朝廷设立的“东部侯官”,隶属会稽郡,同时该郡又处于扬州刺史的管辖范围。郡是地方最高行政机关,而扬州刺史对其行使权力是(  )A.监察权B.行政权C.军事权D.经济权13.“中书出诏令,门下掌封驳,日有争论,纷纭不决,故使两省先于政事堂议定,然后奏闻。”唐朝《文献通考》中的这段记载,反映了唐朝的三省(  )A.工作效率极其低下B.运转过程不断完善C.行政地位逐渐下降D.完全隶属于政事堂14.下列关于三省六部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隋唐时期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B.中书省下设六部C.门下省下设政事堂为三省长官议事的场所D.三省的最高长官都是宰相15.某朝官员王锷通过贿赂企图兼任宰相。皇帝同意了王锷的请求,并下诏“锷可兼宰相”。时任给事中的李藩行使职权,驳回诏书。由此推断,给事中隶属于(  )A.明朝的内阁B.宋朝的枢密院C.唐朝的门下省D.清朝的军机处16.关于郡县制和行省制两者之间的关系,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郡县制和行省制两者的出发点都是加强中央集权B.郡县制是行省制的基础C.行省制是对郡县制的继承和发展D.行省制改变了郡县制,因此行省制是对郡县制的否定17.我国古代丞相一职的设立与废除,体现了   (  )          A.君臣相互制约 B.相权威胁皇权2\nC.国家统一的需要D.封建专制制度的需要18.从明朝废丞相到清初设军机处,表明(  )           A.皇权与相权矛盾加深 B.相权战胜皇权C.皇权与相权矛盾缓和 D.皇权日益强化19.清朝军机大臣的基本职责是 (  )                  A.决定清朝的国家大事 B.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C.笔录、传达皇帝的旨意 D.掌管国家政令的草拟20.清朝君主专制权力的强化,基本上完成于 (  )            A.顺治帝时  B.康熙帝时   C.雍正帝时   D.乾隆帝时21.下图反映了我国古代不同封建王朝官员上朝的礼仪,实际上代表了君臣关系的变化。其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中央的权力日益向帝王集中B.内阁制度日渐成熟C.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D.丞相权力被六部分割22.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的主要目的是(  )A.占领中国的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         B.扭转对华贸易逆差         C.使鸦片走私合法化         D.报复林则徐虎门销烟造成的经济损失23.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对中国而言最严重的后果是(  )A.封建的自然经济解体B.东南沿海门户洞开C.列强大批入侵D.中国开始丧失独立自主的地位24.“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与该诗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A.鸦片战争  B.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C.中日甲午战争  D.中法战争25.“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下列各项最能说明上述结论的是(  )A.向侵略者“借师助剿”B.保证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C.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D.向外国侵略者保证开放中国内地26.义和团运动兴起的根本原因()A清朝的统治腐朽B帝国主义侵略的加深C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D农民阶级反抗精神强烈27.毛泽东曾赋诗颂扬骁勇善战的彭德怀:“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1940年下半年,彭大将军纵横驰奔在中国华北战场,亲自指挥了一场鼓舞全国军民抗日斗志的战役。这场战役是()A.淞沪会战            B.平型关战役         C.台儿庄战役        D.百团大战28.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的标志是A.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B.国民政府发表自卫宣言C.八路军和新四军的建立D.国民党公布共产党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29.以下是太原会战中国军队指挥系统表。它主要说明了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副司令长官黄绍竑第2集团军总司令孙连仲第6集团军总司令杨爱源第7集团军总司令傅作义第14集团军总司令卫立煌第18集团军(即八路军)总指挥朱德第22集团军总司令邓锡侯A.太原会战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B.太原会战标志着抗战进入到相持阶段C.太原会战中国共两党合作抗战D.太原会战的作战部队都是国民党军队30.经过浴血奋战,中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这一伟大胜利①是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第一次完全胜利②洗雪了民族耻辱,捍卫了民族尊严③实现了中国的完全统一④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2\n装订线内请勿答题学校班级姓名考号:腾八中2022—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历史答题卡命题人:陈剑(注: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本卷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将答案填入答题卡内)题号123456789101112131415答案题号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答案第II卷(非选择题,共40分)31.(18分)“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在政治制度创新方面多有建树,而且其体系之完备、经验之丰富、影响之深远都是世界上其他民族不可比的。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材料2:(秦朝初年)“法令出一”,“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史记》材料3:(明太祖)“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明史》材料4:(清人赵翼说)“国初承前明旧制,机务出纳悉关内阁……雍正年间,用兵西北……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值)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檐曝杂记》请回答:(1)根据材料1中的示意图,指出图一、三反映的政治制度是我国历史上哪两个朝代开创的?图二所示的政治制度的名称是什么?(3分)\n(2)材料2中的“上”指谁?他在地方上推行的行政制度是什么?(3分)(3)明清时期是中国专制时代的晚期,材料3、4反映出这一时期君主专制制度有哪些新的变化?(8分)你怎样认识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消极影响?(4分)32.(11分)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中国外交部长王毅强调:“2022不是1917,2022更不是1894,与其拿一战前的德国来做文章,不如以二战后的德国来做榜样。我希望日本的领导人能够懂的这些基本的道理,能够尊重人类良知和国际公理的底线。”——摘自凤凰资讯材料二2022年2月27日下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经表决通过,决定将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新华社北京2月27日电(1)材料一中提到的“1894年”中日之间发生了什么重大事件?这一事件对中国造成了什么影响?(2分)(2)20世纪30——40年代日本在中国犯下了哪些违背“人类良知和国际公理的底线”的滔天罪行(请写出三例)?中国人民最终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是什么?(5分)\n(3)在二战胜利结束近70年的今天,中国政府为什么将9月3日确立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举行国家公祭日的意义是什么?(4分)33.(11分)中国近代史既是外国列强侵华的屈辱史,更是中华民族反抗外国侵略的抗争史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探索史。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1)请列举中国近代前期(1840-1919年)列强发动的四次侵华战争的名称,扼要回答中国是怎样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8分)(2)从这四次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中你得到哪些启示?(3分)\n高一历史参考答案123456789101112131415CDCCBABCDDAABBC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DDDCCAADCBBDDCD31答案:(1)图一所示政治制度开创于秦朝,图三所示政治制度开创于元朝。图二所示政治制度的名称是三省六部制。(2)“上”是指秦始皇。他在地方上推行的行政制度是郡县制。(3)材料3反映了明太祖废丞相,权分六部,中国的丞相制度从此被废除,君主专制达到新的高度。材料4反映了雍正年间设军机处,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消极影响: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极大地阻碍了社会的进步,自此,中国的社会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32【答案】(1)事件:中日甲午战争(1分)影响:中国战败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使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大大加深,刺激了其他帝国主义国家,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其他有理即可得分)(1分)(2)罪行:南京大屠杀、旅顺大屠杀、七三一部队的细菌战和活体实验(3分)原因: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2分)(3)原因9月2日日本在投降书上签字正式投降,9月3日,在中国的日军向中国政府投降(2分)意义:不忘历史,以史为鉴,加强国家建设,提高国家实力。(2分)33.(1).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进一步加深,甲午中日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进大大加深,《《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终形成。(2)、一个国家闭关锁国,不思进取,就会衰落,落后就要挨打。所以今天,我们要坚持对外开放,深化改革,增强综合国力,才会避免历史悲剧的重演。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