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开鲁县蒙古族中学2022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第七周周测试题无答案
docx
2022-08-25 09:59:17
6页
内蒙古开鲁县蒙古族中学2022-2022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第七周周测试题(无答案)一、选择题(13*2,共26分)下图是我国人口数、耕地面积及人均耕地面积变化图。读图,回答1—2题。1.图中反映出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原因是A.深刻的环境危机B.生活贫困C.资源短缺D.人口素质过低2.下列农业生产方式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是①将能种植粮食的林地、草地都开垦为耕地 ②积极推广喷灌、滴灌等节水浇灌技术 ③加大科技投入,改造一批中低产田 ④在一些陡峻的山坡上修梯田,扩大耕地面积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下图为某电厂循环经济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3.若H是一个工厂,最适宜的是A.砖瓦厂B.钢铁厂C.玻璃厂D.化工厂4.该电厂的生产模式对环境的直接影响是A.减弱噪音B.减少酸雨C.保持水土D.绿化环境下图为某钢铁工业基地生产流程模式示意图。读图,完成5—7题。-6-5.图示该地区发展钢铁工业的区位优势是A.地形平坦开阔,用地条件好B.公路、铁路和水运极为便利C.附近有丰富的煤、铁矿资源D.政策优越,污染控制费用低6.该生产流程模式的优点不包括A.单位产值耗能提高B.实现污染物低排放C.资源综合利用程度提高D.工业部门之间联系紧密7.该工业生产流程模式符合循环经济理念。下列有关循环经济的叙述,正确的是A.循环经济就是清洁生产B.循环经济是清洁生产加上末端治理C.循环经济将清洁生产与废弃物综合利用融为一体D.循环经济能充分利用物质和能量,不会产生废弃物下图为以沼气为纽带的西藏农牧业清洁生产模式图。读图回答8—9题。8.西藏发展此种清洁生产模式的有利条件是①农牧区沼气原料充足②地形复杂多样③年平均气温较低④太阳能、地热能丰富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9.此模式有利于①延长沼气产业链,促进当地轻、重工业协调发展②逐步实现能源替代,促进高原植被的恢复-6-③防治农业环境污染,推进绿洲农业进一步发展④生产绿色食品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④下图为人类各发展阶段的人均每日能源消耗(包括直接消耗和间接消耗)统计图。读图,完成10—11题。1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前四个阶段人类消耗的能源主要是矿物能源B.后三个阶段人类消耗的能源主要是生物能源C.人类在各发展阶段都消耗一种类型的能源D.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均每日能源消耗不断增长11.关于人类各发展阶段能源利用对环境产生的影响,正确的叙述是A.原始社会人类利用的能源虽然较少,但对环境影响较大B.农业社会能源的开发利用可能导致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C.工业社会大量使用能源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但生态问题得到缓解D.现代社会崇尚美国的能源消费方式,能源利用率高,环境问题得到解决读人类与环境关系图,完成12—13题。-6-12.图中②处所示内容应是A.改善环境质量B.人类与环境统一C.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D.物质资料生产13.从以上材料判断下面关于人类的环境观的叙述,正确的是A.人与自然界处于一种依附或顺应的关系B.自然环境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C.人们不能等待大自然的恩赐,不断地向大自然索取是人们的任务D.人应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发展自己二、非选择题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2分)材料一 下图示意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空间分布情况。材料二 下表示意低碳经济发展能力的衡量指标体系。衡量发展能力低碳产出低碳消费低碳资源低碳环保-6-指标影响因素GDP增速、人均GDP、城市化率、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收入、人均科技经费支出、万人拥有科技活动人员碳生产力、能源加工转换效率、单位GDP能耗人均碳排放、人均生活消费碳排放非化石能源比重、单位能源碳排放强度、森林覆盖率单位GDP的SO2排放强度、单位GDP的COD排放强度、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注:碳生产力指的是单位二氧化碳排放所产出的GDP(国内生产总值)。(1)简述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空间分布的特点。(4)(2)简述浙江省和山西省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并从低碳产出和低碳消费两方面分析其原因。(4)(3)若你想帮助政府出谋划策减轻碳排放,你会提出哪些合理的建议?(4)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2分)材料一印度尼西亚巴厘岛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孕育出备受瞩目的“巴厘岛路线图”计划。该计划第一项第一款指出,依照“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考虑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其他相关因素,与会各方同意长期合作,共同行动,把“减排温室气体”作为全球长期目标。材料二下图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人口与CO2排放比重比较图。(1)材料一中“巴厘岛路线图”计划第一项第一款所指出的内容最能体现可持续发展的哪一原则?(4)(2)为什么发达国家在减排中要承担更多的责任?(4)-6-(3)公众参与是促进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做可以促进可持续发展?(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