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试卷 > 高中 > 物理 > 2022学年余二高高三物理第一学期期中试卷

2022学年余二高高三物理第一学期期中试卷

docx 2022-08-25 12:36:24 9页
剩余7页未读,查看更多需下载
2022学年余二高高三物理第一学期期中试卷考试说明: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请将所有答案写到答卷上,否则将视为无效。本卷可能用到的常数:地表处重力加速度g=10m/s2,万有引力常量G=6.67×10-11Nm2/kg2一、选择题(8×3%=24%本题包括8小题。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正确,选对得3分,选错不得分)1.人在沼泽地行走时容易下陷,下陷时A.人对沼泽地地面的压力大于沼泽地地面对他的支持力B.人对沼泽地地面的压力等于沼泽地地面对他的支持力C.人对沼泽地地面的压力小于沼泽地地面对他的支持力D.无法确定2.以下四种情况,物体受力平衡的是A.水平弹簧振子通过平衡位置时B.单摆摆球通过平衡位置时C.竖直上抛的物体在最高点时D.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3.一物体放在水平面上,它的俯视图如图所示.两个相互垂直的力和同时作用在物体上,使物体沿图中的方向做直线运动.经过一段位移的过程中,力和对物体所做的功分别为3J和4J.则两个力的合力对物体所做的功为A.3J     B、4J     C.5J     D.7J4.质量为2吨的汽车,发动机牵引力的功率恒为30千瓦,汽车在水平路面上能达到的最大速度为15m/s,若汽车所受阻力恒定,则汽车的速度为10m/s时的加速度为A.2m/s2B.1.5m/s2C.1m/s2D.0.5m/s2BQPAq5.如图所示,由物体A和B组成的系统处于静止状态。A、B的质量分别为mA和mB,且mA>mB。滑轮的质量和一切摩擦均可不计。使绳的悬点由P点向左移动一小段距离到Q点,系统再次达到静止状态。则悬点移动前后图中绳与水平面所夹的角qA.变大B.变小C.不变D.可能变大,也可能变小9/96.某消防队员从一平台上跳下,下落1.5m后双脚触地,接着他用双脚弯屈的方法缓冲,使自身重心又下降了0.5m,在着地过程中地面对他双脚的平均作用力估计为A.自身所受重力的3倍B.自身所受重力的4倍C.自身所受重力的5倍D.自身所受重力的6倍7.如图2所示,质量相同的物体分别自斜面AC和BC的顶端由静止开始下滑,物体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相同,物体滑至斜面底部C点时的动能分别为和,下滑过程中克服摩擦力所做功分别为和,则A.>,<  B.=,>  C.<,> D.>,=8.一子弹水平射入置于光滑水平面上的木块中,当子弹进入木块深2cm时,木块恰好移动1cm,在此过程,产生的热能与子弹损失的动能之比为A.1:1B.2:3C.1:2D.1:3二、多项选择题(4×4%=16%本题包括4小题。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多个选项正确,全部选对的得4分,选对但选不全的得2分,有选错的得0分)9.将某一小球以10m/S的初速度水平抛出,在着地之前小球先后经过A、B两点,在A点小球速度方向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450,在B点小球速度方向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600(不计空气阻力,g取10m/s2)。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小球经过A、B两点的时间间隔t=1sB、A、B两点的高度差为10mC、小球从A到B的速度变化方向坚直向下D、小球从抛出点到B点的位移方向与水平方向成600角10.在研究宇宙发展演变的理论中,有一种学说叫“宇宙膨胀说”。这种学说认为万有引力常量G在慢慢减小。根据这一理论,在很久很久以前,太阳系中地球的公转情况与现在相比()A.公转周期T较小B.公转半径R较小C.公转速率v较大D.公转角速度ω较小11.质量为m的物体,在距地面h高处以g/3的加速度由静止竖直下落到地面.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9/9A.物体的重力势能减少mgh/3B.物体的动能增加mgh/3C.物体的机械能减少2mgh/3D.重力做功mgh/312.如图所示,一质量为M的木板静止在光滑水平地面上,现有一质量为m的小滑块以一定的初速度V0从木板的左端开始向木板的右端滑行,滑块和木板的水平速度大小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如图乙所示,根据图象下面的判断正确的是A.滑块始终与木板存在相对运动B.滑块未能滑出木板C.滑块的质量m大于木板的质量MD.在t1时刻滑块从木板上滑出三、填空题(11×2%=22%)13.质量为m的小球从高为H处自由下落,当其动能与重力势能相等的时刻,物体的机械能E=,重力的功率为(取地面作为重力势能零平面)。14.如图,一质量m=2kg的小球从光滑斜面上高h=3.5m处由静止滑下,斜面底端紧接着一个半径R=1m的光滑圆环,如图示,求小球滑至圆环顶点时对环的压力为△。15.已知地球表面处的g=10m/s2,月球表面处的g值约为地球表面处的1/6,地球半径R=6.4×103km.,月球半径约为地球半径的3/10。试估算月球的第一宇宙速度。图616.如图6甲所示,用包有白纸的质量为1.00kg的圆柱棒替代纸带和重物,蘸有颜料的毛笔固定在电动机上并随之转动,使之替代打点计时器。当烧断悬挂圆柱棒的线后,圆柱棒竖直自由下落,毛笔就在圆柱棒面上的纸上画出记号,如图6乙所示,设毛笔接触棒时不影响棒的运动。测得记号之间的距离依次为26.0mm、42.0mm、58.0mm、74.0mm、90.0mm、106.0mm,已知电动机铭牌上标有“1440r/min”字样,由此验证机械能守恒。根据以上内容。回答下列问题:(1)毛笔画相邻两条线的时间间隔T=△s,图乙中的圆柱棒的△端是悬挂端(填左或右)。9/9(2)根据乙所给的数据,可知毛笔画下记号C时,圆柱棒下落的速度vc=△m/s;画下记号D时,圆柱棒下落的速度vD=△m/s;记号C、D之间棒的动能的变化量为△J,重力势能的变化量为△J(g=9.8m/s2)。由此可得出的结论是  △。(已知:0.132×12=1.6122=144162=256)四、论述计算题(10%+10%+8%+10%=38%请写出必要的分析和推导过程,只有结果的不给分)17(10分)2022年10月12日9时整,我国“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飞船绕地球80圈后,于10月17日凌晨4:30安全返回。至此我国第一次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载人飞行。若把“神舟”六号载人飞船的绕地运行看作是在同一轨道上的匀速圆周运动,已知地球半径为R,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为g。(1)试估算“神舟”六号载人飞船绕地球运行的周期T为多少小时?(保留二位有效数字)(2)设“神舟”六号载人飞船绕地球运行的周期为T、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为g、地球半径为R,用T、g、R能求出哪些与“神舟”六号载人飞船有关的物理量?分别写出计算这些物理量的表达式(不必代入数据计算)。至少推导四个,四个之外每多推导出1个给1分。v/m·s-13210123t/s18(10分)在倾角为θ的长斜面上有一带有风帆的滑块从静止开始斜面下滑,帆和滑块的质量为m,它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帆受到的空气阻力与滑块下滑的速度大小成正比,即f=kv,(1)写出滑块下滑加速度的表达式(2)写出滑块取得的最大速度v的表达式(3)若m=3kg,θ=300,g=10m/s2,从静止下滑的速度图象如图中的曲线所示,图中直线是t=0时刻速度图线的切线,由此求出μ和K值。FABK19(8分)如图所示,在水平桌面的边角处有一轻质光滑的定滑轮K,一条不可伸长的轻绳绕过K分别与物块A、B相连,A、B的质量分别为mA、mB。开始时系统处于静止状态。现用一水平恒力F拉物块A,使物块B上升。已知当B上升距离为h时,B的速度为v。求此过程中物块A克服摩擦力所做的功。重力加速度为g。图920(10分)一个光滑的圆柱体固定在桌面上,圆柱体的半径为r,质量分别为mA和mB的两个小球A和B(都可看作质点,且mA>mB),用一根细线相连接,细线的长度恰好等于圆柱体的半个周长,开始时使两小球位于同一水平面上,如图9所示,无初速地释放,A球向下运动,B球沿圆柱面运动。求(1)当A球到达桌面的时刻,B球的速度多大?(2)设A球落到桌面后即停止运动,求两球质量满足怎样的关系,小球B能通过圆柱体的最高点?9/9余二高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答卷(高三)物理命题人高三物理备课组本卷可能用到的常数:地表处重力加速度g=10m/s2,万有引力常量G=6.67×10-11Nm2/kg2班级学号姓名一.单项选择题(3%×8=24%)题号12345678答案二、多项选择题(4%×4=16%)9101112二.填空题(2%×12=24%)13.,14.,15.16(1).,,(2).三.计算题(10%+10%+8%+10%)17.9/9v/m·s-13210123t/s18.9/9FABK19.图920.9/9余二高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答案(高三)1、B2、A3、D4、D5、C6、B7、D8、B9、BC10、ABD11、BC12、ACD13、mgHmg3/2H1/214、40N15、1.67km/s16.(1)0.042(1/24)左(2)1.21.580.5240.568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圆柱棒的机械能是守恒的。17、(1)T=1.44h(2)略18、(1)a=(mgsinθ-kv-μmgcosθ)/m(2)Vm=(mgsinθ-μmgcosθ)/k(3)μ=0.23k=4.519、Fh-mBgh-0.5(mA+mB)v220.解:(1)当A下落到达桌面时,B沿圆弧上升转过θ角,它上升的高度为………………(1)因为………………(2)设A球到达桌面时B求的速度为V,则:可得:………………(3)(2)设B经过最高点时的速度为,则能通过圆柱体的最高点的条件是:0<<………………(1)由机械能守恒得:………………(2)9/9且……………………………………………(3)由(1)(2)(3)可得:……………………………(4)9/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