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试卷 > 高中 > 政治 > 内蒙古第一机械制造集团有限公司第一中学高二政治10月月考试题

内蒙古第一机械制造集团有限公司第一中学高二政治10月月考试题

docx 2022-08-25 13:50:18 11页
剩余9页未读,查看更多需下载
内蒙古第一机械制造(集团)有限公司第一中学2022-2022学年高二政治10月月考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本题共30道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大型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播放至今热度不减。修复文物是穿越古今,是与百年文物进行对话的一段特殊旅程。修复服务不仅是创造价值,也是我们民族性格和审美的塑造。这体现了()①一定的文化离不开一定的物质载体②人们在实践中创造享用并发展文化③传承传统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根本动力④科技是培育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因素A.①③B.②③C.①④D.①②2.经济学家冯·丹因认为,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存在如下图所示的相互关系。据此,你认为下列表述中合理的传导顺序为()①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文化产品的需求增加②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地位作用越来越突出③资本涌入,推动了文化产品的研发与生产④生产发展壮大,文化领域出现新兴的产业或部门A.①→②→③→④B.④→①→③→②C.①→③→④→②D.③→④→①→②3.明代于谦曾写诗《观书》,“书卷多情似故人,展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11-。当今也有人说,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精神史。从文化生活角度看,这主要表明①选择、传递和创造文化是书籍具有的特有功能②读书能提高人的文化素养,丰富人的精神世界③积极参加阅读活动有利于塑造和培养健全人格④读书能够促进精神力量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4.“文彦博数豆”是我国古人对未成年人教育的典型事例,说的是文彦博放两个罐子,做了错事就放黑豆在罐中,做了好事就放红豆在罐中,每天检查红豆和黑豆数目,日积月累,红豆越来越多,长大后文彦博成为宋朝的一代名相。这则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A.要虚心向古人学习,学会数豆B.文化素养是在对社会生活的体验中培养起来的C.每个人的文化素养都是天生的D.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二者是一回事5.文化伴随着每个人的生活。考试时,会不会作弊?公交车上遇到老人,会不会让座?一张废纸,会不会随便丢弃......都体现出文化人格。文化是每个人的心灵名片,人的行动都是内心文化的反映。这表明()A.人们总是在有形的文化氛围中生活B.文化是人类全部意识形态活动的反映C.文化素养只能在生活小事中培养出来D.从人们的社会行为中可以透视其精神世界6.右图是汉字“文”的书写变化的过程,从中我们可以解读出()①汉字的产生与发展是一种自然现象②汉字在历史变迁中进行传承和发展③文化是人们的精神活动和精神产品④文化的变化与发展有其固有的规律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7、“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晏子春秋》),“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直到今天,这种“以民为本”的思想仍在影响着我们的认识,激动着我们的感情。这表明( )①优秀文化可以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②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③传统文化对社会和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④文化发展与社会发展是同步的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11-8、“亲”,你还在犹豫什么,赶紧下手吧!这是网上商城用当下流行的网络语言打出的广告语。不仅如此,更多的网络语言在我们生活中正被广泛使用。这说明(  )①网络语言正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生活②网络语言对人们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③人们接受文化的影响往往是被动的④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9、荀子曰:“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从文化对人的影响的角度看,下列典故和成语体现的道理与之一致的是(  )①乡音无改②孟母三迁③卧薪尝胆④近朱者赤,近墨者黑A.①③B.②④C.②③D.①④10、有人说:“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故乡的面容却是一种模糊的惆怅,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别离后,乡愁是一颗没有年轮的树,永远不老去。”从《文化生活》角度看,下列诗句与之蕴含的道理一致的是(  )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②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③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④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A.①④B.①②C.②③D.③④11、我国有绵延上千年的家庭养老文化。不少老人心中仍深植传统“养儿防老”观念,对于住了一辈子的房屋,很多人宁可去世之后留给子女继承,也不愿意抵押养老。因此,真正青睐“以房养老”的老人寥寥无几。这表明(  )①文化影响人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②文化创新要立足实践,面向世界、博采众长③传统思想对人的影响深远持久④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独树一帜、独领风骚A.③④B.①③C.②④D.①②12、“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却在玩手机。”近年来,发达的科技、丰富的物质却让人渐行渐远地偏离了心灵和自然。这些年,“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诗和远方”渐回公众视野,给人们带来了自然的气息和心灵的抚慰,引起了无数人的精神共鸣。这表明,“诗和远方”(  )①能使人获得精神享受和思想启示,引导人们向美向善②通过人们的自觉欣赏、主动接受,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③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决定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④根源于多元的大众文化,能满足人们共同的文化需求-11-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13、确保到2022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都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需要大力发展贫困地区教育。要大力发展贫困地区教育是因为(  )①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②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③教育具有传递、共享等特定功能④教育是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14、2022年8月,上海昆剧团受邀参加希腊政府主办的首届中国戏曲节。600岁的昆曲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与无穷魅力,在希腊掀起了一阵昆曲热,也为中国与希腊建交45周年增添了亮丽的一笔。材料表明(  )①文化发展是政治发展的前提②文化创新要博采众长、求同存异③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④不同民族在文化上具有相通之处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15、当下苏州,其发展态势是:存东方之古,取外国之洋,创中华之新。向人们展现了三个不同的苏州。由此可知,苏州的发展(  )①坚持了面向世界,博采众长②继承传统,推陈出新③犯了“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④立足于文化多样性A.②④B.①③C.②③D.①②16、“有一种孝顺,是带老人跟上这个信息时代。”在当今这个互联网社会,子女孝顺不仅仅是物质赡养,更要注重情感赡养和知识瞻养。事实证明,从绘制图文并茂的“微信操作说明书”,到教父母熟练使用各种出行软件,来自后辈的“文化反哺”,避免老人因知识脱节而被边缘化,也能大大减缓其身处数字时代的寂宽空虚。这表明(  )①“孝”文化的基本特征应该因时而变②“孝“文化的发展应该注入时代精神③对“孝”的具体内涵要因事而变地诠释④“孝”文化中情感、知识赡养比物质赡养重要A.②③B.①③C.③④D.①②17、2022年9月4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为鼓浪屿颁发世界遗产证书。至此,中国的世界遗产达到52项,成为世界第一大“世界遗产国”。保护世界文化遗产(  )①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和表达②对研究人类文明演进有重要意义③有利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④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11-18、右图为北京申办2022年冬奥会标志。该标志以汉字书法“冬”字为主体,将滑道、冰雪运动形态与书法巧妙结合起来,“冬”字下方两点又顺势融入2022,生动自然。北京冬奥会标志中汉字书法之美的呈现印证了(  )A.文化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传播B.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体现时代精神C.文化创新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D.文化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继承19、印度国父甘地有一句名言:“我希望各地的文化之风都尽情地吹到我的家园,但是我不能让它把我连根带走。这句话主要表达的观点是(  )①要实现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②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应维护好本民族的文化③文化交流中要坚守文化的民族性④文化融合是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A.②④B.①③C.②③D.①④20、“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是《华严经》中的名句,大意是“只有坚守本心信条,才能德行圆满。”习近平总书记在多种场合告诫全党,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这在今天更有分量也更有意义。这表明( )A.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B.传统文化具有传承性和相对的稳定性C.传统文化积极推动社会发展D.传统文化是财富,要全面承袭传统文化21、纪录片《超级工程Ⅱ》,大量运用三维动画技术和航拍等特殊摄影技术将偏专业的工程学名词等转化成通俗易懂的可视化语言,为观众创造出新颖、独特的视听体验。打破了传统纪录片叫好不叫座的怪圈,在具备较高文化品质的同时,获得了较高的收视率和良好的社会反响。这表明(  )①科学技术是促进文化传播和发展的重要因素②文化创新应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力求形式新颖、内容独特③文化创作应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④文化创新要摒弃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④-11-22、时下有些地方、有些领域很流行向老祖宗讨饭吃。电影清一色的古代格格、皇帝、皇太子秘史等;书法清一色颜体、柳体等;教育思想清一色孔孟之道。很多有识之士担忧,中国文化,特别是文艺将何去何从?对此,你的看法是(  )①反对“民族虚无主义”,继承全部传统文艺②对传统文艺要坚持继承与发展相统一③既要继承优秀传统文艺,又要与时代精神相结合④中国文艺主要应该面向世界、博采众长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23、一位设计师将各省市的文化元素融入文字,创造性地设计出了如下图案。下列说法正确的(  )①丰富多样的地域文化是创意设计的源泉和动力②“京”和“湾”的设计融合了多个文化元素,有利于文化的传播③图中的徽派建筑与福建土楼同为传统建筑,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④京剧、徽派建筑、台湾日月潭、福建土楼都属于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24、德国民歌纯朴、严谨,反映出德国人坚定、稳重的性格;俄罗斯民歌反映出辽阔的国土、独特的地理环境和风土人情所赋予俄罗斯民族的豪爽、乐观的性格;印度尼西亚民歌常与“热带宝岛”的自然风光相联系,风格明朗、抒情、飘逸。这表明(  )①各民族文化交流与合作存在可能性②文化的共性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③多种因素的不同决定了民族文化的差异④文化的多样性是文化民族性的前提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25、在谈到中美间文化差异时,一位美国媒体人丹·密茨说过,美国文化是“横”的,历史短,电影中喜欢谈未来;中国文化是“竖”的,历史悠久,电影中喜欢讲历史,如果“横”“竖”加在一起将会很有力。如果“横”“竖”加在一起,更有利于(  )①中美文化相互学习借鉴,丰富两国文化内涵②促进中美文化交流,相互融合、走向同一③消除中美文化差异,推动两国文化创新与发展④增进中美人民相互理解,促进两国合作与发展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11-26、Dama(大妈)、Tuhao(土豪)等一些新词在海外媒体或口头交际中成为热点。网络流行语“nozuonodie(不做死就不会死)”,2022年被“美国在线”录入俚语(民间非正式、较口语的语句)词典UrbanDictionary,引发大量网民围观。这表明(  )①文字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②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③现代传媒具有文化传递、共享的强大功能④文化在交流中融合发展,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27、2022年8月5日,由四川国际标榜职业学院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研究所发起并主办的“2022年首届四川省《红楼梦》研究高峰论坛”在成都举行。《红楼梦》是中国经典文学名著,一批优秀的华裔创作人员用自己在西方所学专业知识,加之对原作的理解,对其大胆改编。既基本忠实于原作,又采用西方人乐于接受的形式来诠释。曾在旧金山歌剧院这个世界一流舞台上,美国观众通过这部剧领略了中国文化的巨大魅力。材料说明(  )①推动文化形式创新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②要用美丽的中国语言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③文化创新能使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④文化创新要从人民群众的实践中汲取营养A.③④B.①③C.②④D.①②28、在生物进化过程中,新旧物种间总是存在着一定的血缘关系。新物种取代旧物种时,不仅不排斥,而且必须保留旧物种的某些特征。这对文化创新的启示是(  )①文化创新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②文化创新根本途径是立足于社会实践③文化创新要突破既有的理论和实践④文化创新的过程是“扬弃”的过程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29、“无论作诗作文,或作画刻印,均须于游历中求进境,作画尤应多游历,实地考察方能得其中之真谛。作画但知临摹古人名作,功画谱之类,已落下乘;徜复仅作曲耳食,随意点缀,则隔靴搔痒,更见其百无一是矣……”对上述观点正确理解的是(  )①艺术发展的实质就在于创新②只要参加实践就能进行文艺创新③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④文艺创作要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30、近年来,在文艺市场上,有人在创作方面搞“众包”“众筹”,将个体创作变为流水作业;有人杂取他人作品简单合成,此等急功近利、粗制滥造,不仅令文学艺术蒙尘,也对社会精神生活造成了损害。材料给我们的启示有(  )①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11-②文化创作要锐意创新,使作品具有自己的内容和形式③文化创作要以人民群众作为检验标准,对作品精心打磨④不断推出新的构思和手法,为文化创新提供动力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11-第II卷(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道题,共计55分。考生根据要求作答。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著名作家王蒙说:“读本不仅仅是一种获取知识的手段,更是一种享受,一种生沽态度”。中国人历来重视阅读,书籍对于人,对于社会,对于国家,都是进步的阶梯,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要从读书开始。中华民族历来崇尚读书,尊崇书香门第。警如苏秦悬梁刺股,匡衡凿壁偷光,更有孙康映雪、车胤袁萤、李密挂角等等、不胜枚举。可以说书香一直伴随着中华民族的成长与发展。而当今社会,读书之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却日渐成为一种奢望。远离了阅读,就远离了与思想的对话。很多好的思想和观念就无法入心、入脑,内化为能量。可以说,一个缺乏阅读精神和书香气息的社会,是功利、浮躁的社会,也是缺乏创新和活力的社会。“提供更多优秀文艺作品,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继去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倡导全民阅读”之后,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了“建设书香社会”。营造全民阅读的社会氛围,用好氛围为书香社会添活力,让书香为社会存正气,为发展增底蕴,为时代聚精神。材料二:2022年11月30日,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二十四节气不仅是一种传统文化,更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知识体系,是一种中华民族传承至今的生态文明观。二十四节气的成功申遗只是其保护的阶段性成果,它的保护、传承、利用与弘扬应是全体中国人长期、艰巨、共同的任务。实践中,可以对二十四节气与健康养生的关系、二十四节气对物候研究的意义、二十四节气相关民俗节庆活动等进行发掘,丰富这一遗产的传承方式,引导国人在生活中进行保护和传承,“二十四节气”还有望早日进入小学课程,成为培养孩子认知自然万物的时间坐标,遵循这些规律才能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1)结合材料一,从文化影响的角度谈谈我国政府倡导“建设书香社会”的理由。(8分)(2)结合材料二和文化生活知识,分析如何保护、传承、利用与弘扬二十四节气。(9分)3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1-2022年10月2日,中国国际文化艺术博览会在北京拉开帷幕,为期三天的展览中,来自中国、俄罗斯、澳大利亚、波兰、法国、土耳其、德国等国家的数百名艺术家的近千幅作品参与展出,海内外百余家艺术机构参展。在博览会期间,还有5场关于中国水墨画、工笔画、陶瓷艺术、紫砂鉴赏与收藏、西方艺术投资收藏等主题活动安排。艺术爱好者可以亲身感受这场艺术视觉盛宴,同时与世界各地的艺术家进行面对面的交流。(1)分析上述材料蕴含的文化生活道理。(9分)(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谈谈中国重视加强国际文化交流的意义。(9分)3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戏曲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大力振兴戏曲艺术,对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材料一随着多元媒体的发展和人们文化艺术需求的多样化,豫剧格式化表演、难懂的行腔归韵,越来越不适应当代人的审美要求。为适应时代的发展,豫剧工作者积极引入市场机制,把传统戏曲艺术和现代媒体相结合;在继承豫剧优秀传统的基础上,融合其他艺术门类优秀艺术元素,大胆探索创新;立足群众,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深入群众生活,积累艺术素材,通过多种形式调动群众参与创作和表演。将豫剧从舞台布景到唱腔舞功,引入西方蒙太奇表现手法,引入西方乐器,将抽象化的舞台表现形象化,将传统戏曲的个人讲故事模式转变为典型环境塑造典型人物,等等。豫剧发展迎来了“又一个春天”。 材料二目前戏曲界有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是要原封不动地保持戏曲传统的艺术特征;另一种则是鼓励大胆地吸收当代的艺术元素,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要从根本上进行改造。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创新的知识分析豫剧迎来了“又一个春天”的原因。(12分)2.结合豫剧发展,运用“文化在继承中发展”的知识评析材料二中的两种观点。(8分)-11-高二月考政治答案一选择题1-5:DCCBD6-10:DACBA11-15:BABDD16-20:ACDCB21-25:BBBBB26-30:DBBDA二非选择题31(1)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建设书香社会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和创造能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②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建设书香社会是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创新驱动发展的重大举措,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③优秀文化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建设浓郁的书香社会,有利于健全人格、提升全民族的思想道德水平。④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凝聚精神力量。(2)①立足实践,推动二十四节气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的创新,丰富这一遗产的传承方式,引导国人在生活中进行保护和传承。②发挥教育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将“二十四节气”纳入小学课程,成为培养孩子认知自然万物的时间坐标,遵循这些规律才能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和文化创造的主体,发挥人民群众的作用。二十四节气的成功申遗只是其保护的阶段性成果,它的保护、传承、利用与弘扬应是全体中国人长期、艰巨、共同的任务。32(1)①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博览会上艺术爱好者可以亲身感受这场艺术视觉盛宴,同时与世界各地的艺术家进行面对面的交流。。②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为期三天的展览中,来自中国、俄罗斯、澳大利亚等国家的数百名艺术家的近千幅作品参与展出,海内外百余家艺术机构参展。。③既要认同本民族的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在博览会期间,关于中国水墨画、工笔画、陶瓷艺术、紫砂鉴赏与收藏、西方艺术投资收藏等主题活动的安排体现了这一点。(2)①有利于发展本民族文化。中国重视加强与世界各国进行文化交流有利于学习和吸收个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促进中国民族文化的发展。②有利于增强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提高我国的文化竞争力,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③有利于实现世界文化繁荣。中国重视加强与世界各国进行文化交流,有利于世界各种文化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与发展。33.(1).①文化创新需要推动文化内容、体制机制、传播手段等创新,解放发展文化生产力。豫剧引入市场机制、和现代媒体相结合、引入西方蒙太奇表现手法。②文化创新需要在立足于社会实践的基础上继承传统,推陈出新。豫剧继承了传统文化的优秀部分。③文化创新需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不同民族文化进行交流、借鉴、融合。豫剧融合其他艺术门类优秀艺术元素,引入西方蒙太奇表现手法,引入西方乐器。④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题,着眼于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虚心向群众学习,激发群众的创造活力,积极创新。立足群众,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深入群众生活积累艺术素材,通过多种形式调动群众参与创作和表演。⑤坚持正确方向,反对两种错误倾向。(2).①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继承与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②文化继承不是原封不动地承袭传统文化,而是要有所淘汰,有所发扬,才能使文化得到发展。豫剧工作者批判继承了豫剧的优秀传统。豫剧工作者把豫剧与现代传媒结合,顺应时代的发展,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材料中的两种观点割裂了继承与发展的关系,都是片面的。-1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