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2022学年集宁一中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政治试题
docx
2022-08-25 13:50:55
32页
2022-2022学年内蒙古乌兰察布市集宁一中高二(上)期末政治试卷一、选择题(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每小题2分,共48分.)1.(2分)汽车社会的来临呼唤“汽车道德”:从开车人的遵章守规,到汽车制造商的环保意识;从邻里相处“老死不相往来”,到车友相遇微微一笑的真情互助;从珍惜资源、建设节约型社会到珍惜生命,这些都是“车德”涵盖的内容。汽车社会的来临呼唤“汽车道德”,这可以证明( )①意识是派生的,物质决定意识②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③物质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④物质世界的长期存在需要意识的支撑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2.(2分)2022年1月3日,上午10点26分,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着陆在月球背面预选着陆区,并通过“鹊桥”中继星传回了世界第一张近距离拍摄的月背影像图。此次任务实现了人类探测器首次月背软着陆,第一次揭开古老月背的神秘面纱。这佐证了( )①思维能够正确认识存在②不可知论者是不存在的③世界先有物质后有意识④物质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3.(2分)邓小平同志有两句名言:一句是“摸着石头过河”,一句是“看准了,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也就是说,要具备理论创新的巨大勇气,敢于走前人没有走过的道路,大胆地向前闯,大胆地去实践。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 )A.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B.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C.继承性和发展性的统一D.客观性和主观性的统一4.(2分)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下列选项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有( )32/32\n①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②物极必反,暗极则光③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④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5.(2分)一些人为了追求眼前的经济利益,不惜破坏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掠夺式地开采资源。这种错误的做法,破坏了宝贵的自然资源和人们的生存环境。从辩证法角度看,上述事实说明( )①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联系②事物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③事物之间的联系都是人创造出来的④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②④6.(2分)互联网改变着世界,也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在网上阅读报刊、购物,并能在网上和远隔千里之外的网友就一些问题展开讨论,各抒己见。这说明( )A.世界上的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着直接联系B.人们可以任意改变事物之间的联系C.人们可以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D.事物的联系复杂多样,人们无法具体把握7.(2分)第十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于2022年9月3日至6日在广西南宁举办。这将进一步扩大中国﹣﹣东盟自由贸易的成果,起到“10+1>11”的效果,中国与东盟十国的互补优势将得到充分发挥,贸易和投资者将大幅增长,有利于促进“自贸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聚合效应的显现证明了( )①整体功能总是大于部分功能之和②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创造条件,建立新的具体联系③系统具有内部结构优化的趋向④人们可以认识和改造规律。A.①③B.②③C.②④D.①③32/32\n8.(2分)针对过去财税体制存在的问题,我国从取消农业税,到增值税转型改革全面实施;从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制度,调整和完善个人所得税、消费税等税收制度,到成品油税费改革顺利推开,逐步建立并不断完善了以流转税和所得税为主体、其他税种相配合的复合税制。从唯物辩证法角度看,我国财税体制改革体现了( )①事物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②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③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④矛盾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9.(2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浙江农民发现,脚下的土地不仅能生产农产品,还能生产田园风光,生产农业文化,生产农家情趣。“种这种那,不如综合开发”,观念一更新,农民们在原有土地上创造出了更多的财富。这从一个侧面表明( )①掌握系统优化方法有利于实现整体最优目标②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完善与发展③生产关系的变革一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④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10.(2分)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到提出“中国梦”,从把握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到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蕴藏鲜明时代内涵的治国理正总体方略与时俱进、不断发展。治国理政总体方针略的发展所体现的哲理是( )A.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B.真理反映的对象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C.真理性的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D.理论是否正确一定要经过实践的检验11.(2分)人的尊严,随着时代的变迁有不同的侧重。今天,我们所向往的人的尊严,是更好地“以人为本”,更加关注公民的各种权益,更加关心人的自由、人的全面发展。这体现了( )A.发展的趋势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B.矛盾的特殊性通过普遍性表现出来C.解决好主要矛盾,有利于次要矛盾的解决D.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矛盾32/32\n12.(2分)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十三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这一要求体现的哲理主要是( )A.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B.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C.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辩证关系D.矛盾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13.(2分)当前,我国经济建设保持良好的势头,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各项事业稳步发展。同时也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就业问题、环境问题等。上述材料蕴涵的哲理主要是( )①看问题要善于全面分析矛盾,坚持两分法、两点论,反对一点论②事物是变化发展的③就业问题是当前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之一④看问题要分清主流和支流,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14.(2分)哲学家别林斯基说过:“没有否定,人类历史就会变成停滞不动的臭水坑。”这句话给我们的启示是( )A.人类历史有可能变成停滞不动的臭水坑B.只要敢于否定一切,人类历史就会向前发展C.要敢于否定,树立创新意识,推动人类历史发展D.只要敢于蔑视权威,抛弃书本,就能推动人类历史的发展15.(2分)能否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对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意义重大。“如果你从肯定开始,必将以问题告终;如果你从问题开始,必将以肯定结束。”英国哲学家培根的这句话表明( )A.应当扬弃旧事物中的合理因素B.应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C.应在否定一切中推动事物的发展D.应在肯定一切中推动事物的发展16.(2分)对“前贤”32/32\n的文章,杜甫主张既要兼取众长,加以继承;又要区别真假。反对一味因袭。这对我们进行创新的启示是( )A.亲自实践是创新的根本途径B.人民群众是创新的主力军C.创新是继承与发展的统一D.科技是创新的重要工具17.(2分)“舌尖上的××”“杜甫很忙”“甄嬛体”“维修性拆除”等热点词语在互联网上频频出现,这些词语与网络揭示的各种现实事件密切相关。这说明(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B.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C.互联网有自己的价值标准D.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18.(2分)40年前,中国经济还处于崩溃的边缘,全国有2.5亿人尚未解决温饱问题;40年后,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今天,我们正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改革开放四十年,我们取得历史性成就和进步,关键在于我们坚持改革创新( )A.彻底否定了过去的历史B.用正确的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C.使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D.使经济基础适合上层建筑发展状况19.(2分)“诚心问民意,恒心解民生。”其与下列哪些诗句寓意相一致( )①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②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③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④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A.①③B.①④C.①②D.②④20.(2分)“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是习近平在各种讲话中常挂在嘴边的话,“人民的勤务员”是习近平对自己的定位。在关系老百姓安危冷暖的大事小事,习近平始终挂在心头。从哲学上看“人民是我们执政的最大底气”的理论依据是( )①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引导者②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③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解决了社会的基本矛盾32/32\n④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21.(2分)曼德拉的一生充满着传奇。他出生贵族,却自愿放弃就任部族酋长,积极投身黑人解放事业;他身陷牢狱27年,但始终未改变反对种族主义、建立一个平等、自由的新南非的坚强信念。这给我们的启示是( )①人生价值的实现需要把握正确的价值导向②理想和信念能直接转化为社会物质财富③坚定理想信念,是我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和前提④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须坚持真理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22.(2分)每当大海在微笑,我就是笑的漩涡。”“海是那浪的依托”强调的是( )A.国家和社会制约着个性发展B.国家和社会为人生价值实现提供条件C.具有良好的客观条件就能实现人生价值D.为社会做贡献是个人得到满足的基础23.(2分)在2022新年贺词中,习近平再次为奋斗者点赞:他向每一位科学家、工程师、“大国工匠”、建设者和参与者致敬;他叮嘱280多万驻村干部、第一书记,一定要保重身体;他提到一些闪亮的名字:南任东、林俊德、张超、王继才、黄群称他们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他感谢快递小哥、环卫工人、出租车司机及千千万万的劳动者…习近平送上自己对每一位奋斗者的问候:“大家辛苦了”他们平凡而又伟大的故事让人心潮涌动。这表明( )①为社会作出贡献就能得到社会的肯定②每个人都能为社会发展作出有益的贡献③一个人为社会作出了贡献就应得到社会的尊重④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只有得到众人的肯定才有意义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24.(2分)为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今年某地继续组织实施“基层服务项目计划”。该计划包括:“三支一扶(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等基层项目、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社区养老服务等管理类就业岗位。这一计划的设计所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32/32\n①在个人与社会统一中实现价值②实现人生价值要发挥主观能动性③在社会实践中提高个人素质④个人理想应该与社会需要相结合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二、非选择题共52分25.(18分)李克强总理指出,实现经济长期持续健康发展,要善于运用经济运行合理区间和宏观经济政策框架的总体思路,在稳增长、保就业下限和防通胀上限的合理区间内,坚持主线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动力是改革攻坚,着力点是调整经济结构;当经济运行滑向下限或逼近上限时,要按照既稳当前、更利长远的原则,坚持用改革的办法、调整结构的措施,统筹施策,精准发力,使经济避免大的波动,保持平稳运行。结合材料,运用辩证法知识,分析中央实现经济长期持续健康发展相关要求的哲学依据。26.(16分)新年首周,央行送出流动性大礼包。央行公告称:为进一步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优化流动性结构,降低融资成本,宣布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其中,2022年1月15日和1月25日分别下调0.5个百分点,此举将进一步维持银行体系流动性总量合理充裕。国务院发文指出,我们将针对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根据形势变化提高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前瞻性,切实把握好宏观调控的力度、节奏和重点,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货膨胀预期三者的关系,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防止经济出现大的波动,努力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结合“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的相关知识,简要说明我国为什么既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稳定性,又要提高政策的灵活性。27.(18分)空气质量不仅是现实的民生问题,还是重要的发展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PM2.5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比较大,中国绝不靠牺牲生态环境和人民健康来换取经济增长。前年,我们将PM2.5等项目监测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去年将GDP预期增长目标定在7.5%左右,彰显了中国政府减缓经济增速以提升发展品质的决心,以利于实现更长时期、更高水平、更好质量的发展。结合材料,从“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角度谈谈如何认识我国调低经济增速。32/32\n32/32\n2022-2022学年内蒙古乌兰察布市集宁一中高二(上)期末政治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每小题2分,共48分.)1.(2分)汽车社会的来临呼唤“汽车道德”:从开车人的遵章守规,到汽车制造商的环保意识;从邻里相处“老死不相往来”,到车友相遇微微一笑的真情互助;从珍惜资源、建设节约型社会到珍惜生命,这些都是“车德”涵盖的内容。汽车社会的来临呼唤“汽车道德”,这可以证明( )①意识是派生的,物质决定意识②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③物质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④物质世界的长期存在需要意识的支撑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分析】本题考查: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②这就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符合客观。【解答】①正确,汽车社会需要相应的汽车道德来规范,这说明物质决定意识;②③正确,没有汽车时代的到来,就没有汽车道德的产生,说明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物质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④错误,物质决定意识。故选:A。【点评】本题属于哲理对应选择题,考查学生对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的理解,试题注重基础知识的理解,考查学生根据书本知识结合材料进行分析的能力。做此类题目考生一定要注意材料观点与哲理的对应的准确性。2.(2分)2022年1月3日,上午10点26分,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着陆在月球背面预选着陆区,并通过“鹊桥”中继星传回了世界第一张近距离拍摄的月背影像图。此次任务实现了人类探测器首次月背软着陆,第一次揭开古老月背的神秘面纱。这佐证了( )32/32\n①思维能够正确认识存在②不可知论者是不存在的③世界先有物质后有意识④物质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分析】本题考查: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认为思维能正确认识存在,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的,属于可知论。【解答】①④符合题意,“此次任务实现了人类探测器首次月背软着陆,第一次揭开古老月背的神秘面纱”佐证了思维能够正确认识存在,物质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②说法错误,不可知论者是存在的;③不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世界的本原问题,而是强调了可知论。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哲学题解题时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关键词句,并和所学哲理知识对应起来,要学会善于运用排除法去除不合题意或错误的选项。3.(2分)邓小平同志有两句名言:一句是“摸着石头过河”,一句是“看准了,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也就是说,要具备理论创新的巨大勇气,敢于走前人没有走过的道路,大胆地向前闯,大胆地去实践。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 )A.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B.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C.继承性和发展性的统一D.客观性和主观性的统一【分析】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①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它的唯物主义是辩证的唯物主义,它的辩证法是唯物主义的辩证法。②第一次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提出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从而把唯物辩证的观点贯穿到社会历史领域,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③32/32\n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是科学的,就在于它正确反映了物质世界的本质和规律,它的全部理论都来自实践,又经过实践的反复检验;之所以是革命的,就在于它是“改变世界”的科学,是指导人类解放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解答】A符合题意,“摸着石头过河”、“看准了,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都强调了实践的观点,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BCD不合题意,均排除。故选:A。【点评】题目难度适中,旨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对于此类型题目,学生需要正确把握题干的主旨,围绕主旨选择选项,不符合题意的均可以排除。4.(2分)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下列选项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有( )①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②物极必反,暗极则光③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④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分析】本题考查: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和认识的关系):(1)实践决定认识。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是获得认识的途径)。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A.人们在实践中不断遇到的新问题、产生的新要求,推动着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B.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了人类认识的发展。C.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④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方法论:要求我们要立足于实践,积极参加社会实践。【解答】①符合题意,“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描述的是要接触水才知道鱼的特点,接触山才能听到鸟的声音,这体现了通过实践获取认识;32/32\n②不合题意,“物极必反,暗极则光”体现了矛盾的对立统一;③符合题意,“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强敌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④符合题意,“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描述的是只听别人说,或只看见都比不上自己亲自去实践,体现了实践决定认识。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了哲学中的哲理对应题,主要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正确解题的关键是,一要分析成语、谚语、古诗词、名人名言等的含义,二先选出最明显的选项,再运用排除法去除无关的选项。5.(2分)一些人为了追求眼前的经济利益,不惜破坏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掠夺式地开采资源。这种错误的做法,破坏了宝贵的自然资源和人们的生存环境。从辩证法角度看,上述事实说明( )①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联系②事物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③事物之间的联系都是人创造出来的④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②④【分析】本题考查:联系的普遍性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这就要求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解答】①错误,“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联系”表述有误,事物的联系又是多样的,有条件的;②正确,为了追求眼前的经济利益,不惜破坏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掠夺式地开采资源,破坏了宝贵的自然资源和人们的生存环境说明事物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③错误,事物之间的联系都是人创造出来的,该说法违背联系的客观性;④正确,掠夺式地开采资源,破坏了宝贵的自然资源和人们的生存环境,说明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故选:D。【点评】32/32\n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知识的能力,答题要把握材料主旨,找出与主旨一致的表述,还要运用排除法去除不合题意或错误的选项。选项与材料主旨的一致性是单项选择题的根本原则。6.(2分)互联网改变着世界,也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在网上阅读报刊、购物,并能在网上和远隔千里之外的网友就一些问题展开讨论,各抒己见。这说明( )A.世界上的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着直接联系B.人们可以任意改变事物之间的联系C.人们可以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D.事物的联系复杂多样,人们无法具体把握【分析】本题考查:联系具有客观性原理: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方法论:①这就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②人在联系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解答】A说法错误,联系具有普遍性,并不意味着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某种联系;B说法错误,人在联系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C符合题意,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在网上阅读报刊、购物,并能在网上和远隔千里之外的网友就一些问题展开讨论,各抒己见,这说明人们可以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D说法错误,事物的联系复杂多样,但人们可以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故选:C。【点评】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是高考考核目标与要求之一,我们应学会从试题中提取有效信息和核心信息,对其进行分析整合,得到正确的答案。本题难度适中。7.(2分)第十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于2022年9月3日至6日在广西南宁举办。这将进一步扩大中国﹣﹣东盟自由贸易的成果,起到“10+1>11”的效果,中国与东盟十国的互补优势将得到充分发挥,贸易和投资者将大幅增长,有利于促进“自贸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聚合效应的显现证明了( )32/32\n①整体功能总是大于部分功能之和②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创造条件,建立新的具体联系③系统具有内部结构优化的趋向④人们可以认识和改造规律。A.①③B.②③C.②④D.①③【分析】本题考查: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1、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联系具有普遍性。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2、联系具有客观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要求我们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3、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4、联系具有多样性(具体性、条件性),要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解答】①表述错误,整体功能不一定大于部分功能之和;②符合题意,“东盟博览会”是人们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创造条件,建立新的具体联系;③符合题意,“这将进一步扩大中国﹣﹣东盟自由贸易的成果,起到“10+1>11”的效果”体现了系统具有内部结构优化的趋向;④不符合题意,选项与题干无关。故选:B。【点评】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并和所学知识对应起来,另一方面运用排除法去除不符合题意的和错误的选项。8.(2分)针对过去财税体制存在的问题,我国从取消农业税,到增值税转型改革全面实施;从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制度,调整和完善个人所得税、消费税等税收制度,到成品油税费改革顺利推开,逐步建立并不断完善了以流转税和所得税为主体、其他税种相配合的复合税制。从唯物辩证法角度看,我国财税体制改革体现了( )①事物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②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③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32/32\n④矛盾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分析】本题考查: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1.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1)量变与质变的关系(原理)①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②事物的发展总是先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③事物的发展就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不能割裂二者的关系,片面强调某一方面,激变论与庸俗进化论都是错误的。方法论要求我们:①要重视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②要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③要坚持适度原则。2.联系、发展、矛盾的关系联系、发展、矛盾是统一的,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矛盾的观点是辩证法的三大基本观点。(1)联系是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一切事物都和周围其他事物有条件地联系着。矛盾是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联系的本质内容就是矛盾的联系。(2)正是由于事物的普遍联系,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才构成了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发展就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即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没有联系,就没有世界,也就没有发展。(3)事物的内部联系,就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即内因,它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事物的外部联系即外部矛盾,就是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即外因,它是事物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解答】①正确,逐步建立并不断完善了以流转税和所得税为主体、其他税种相配合的复合税制,税制结构改革体现了事物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②错误,是从认识论的角度回答问题;③正确,财税体制改革就是解决矛盾,体现了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④错误,矛盾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故选:B。【点评】32/32\n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知识的能力,答题要把握材料主旨,找出与主旨一致的表述,还要运用排除法去除不合题意或错误的选项。选项与材料主旨的一致性是单项选择题的根本原则。9.(2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浙江农民发现,脚下的土地不仅能生产农产品,还能生产田园风光,生产农业文化,生产农家情趣。“种这种那,不如综合开发”,观念一更新,农民们在原有土地上创造出了更多的财富。这从一个侧面表明( )①掌握系统优化方法有利于实现整体最优目标②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完善与发展③生产关系的变革一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④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分析】本题考查:系统优化方法;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辩证否定观原理1、系统优化方法(1)含义: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2)系统的基本特征: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3)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2、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1)原理: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自然界是发展的,人类社会是发展的,人的认识是发展的)。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上升和前进,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2)方法论: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反对形而上学静止的观点看问题。3、辩证否定观原理(1)含义: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2)特点: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联系的环节。(3)实质:辩证的否定,既不是简单地肯定一切,也不是简单地否定一切,而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其实质是“扬弃”。【解答】①符合题意,“种这种那,不如综合开发”表明掌握系统优化方法有利于实现整体最优目标;②符合题意,“观念一更新,农民们在原有土地上创造出了更多的财富”表明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完善与发展;③说法错误,当生产关系的变革与生产水平相适应的时候,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④符合题意,“32/32\n脚下的土地不仅能生产农产品,还能生产田园风光,生产农业文化,生产农家情趣”表明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系统优化方法、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辩证否定观原理,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哲学题解题时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关键词句,并和所学哲理知识对应起来,要学会善于运用排除法去除不合题意或错误的选项。10.(2分)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到提出“中国梦”,从把握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到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蕴藏鲜明时代内涵的治国理正总体方略与时俱进、不断发展。治国理政总体方针略的发展所体现的哲理是( )A.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B.真理反映的对象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C.真理性的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D.理论是否正确一定要经过实践的检验【分析】本题考查: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到提出“中国梦”,从把握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到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蕴藏鲜明时代内涵的治国理正总体方略与时俱进、不断发展。治国理政总体方针略的发展是因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践在不断发展,因此,人的认识要随之发展。【解答】材料体现的是认识的发展,而不是人类社会的发展,A与题意无关;B是对真理概念的理解,与题意无关;“治国理念总体方略与时俱进、不断发展”体现了认识的发展与丰富,故C符合题意;材料强调了认识的发展,但是没有涉及到检验认识,D与题意无关。故选:C。【点评】解答本题要求学生充分理解材料和各选项的基础上运用排异法,即题肢本身尽管正确,但与题干的规定性无关,须予以排除,该题中ABD三个选项说法都正确,但都与题意无关。32/32\n11.(2分)人的尊严,随着时代的变迁有不同的侧重。今天,我们所向往的人的尊严,是更好地“以人为本”,更加关注公民的各种权益,更加关心人的自由、人的全面发展。这体现了( )A.发展的趋势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B.矛盾的特殊性通过普遍性表现出来C.解决好主要矛盾,有利于次要矛盾的解决D.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矛盾【分析】本题考查:矛盾的特殊性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表现在:(1)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2)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3)事物矛盾的双方也各有其特点。方法论:要求我们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解答】A说法错误,发展的趋势是前进的和上升的;B说法错误,矛盾的普遍性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C不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D符合题意,人的尊严,随着时代的变迁有不同的侧重,因为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矛盾。故选:D。【点评】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是高考考核目标与要求之一,我们应学会从试题中提取有效信息和核心信息,对其进行分析整合,得到正确的答案。本题难度适中。12.(2分)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十三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这一要求体现的哲理主要是( )A.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B.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C.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辩证关系D.矛盾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分析】本题考查: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原理(1)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32/32\n(2)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3)方法论要求: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解答】A不合题意,材料主旨不体现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B正确,“必须坚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这一要求体现的哲理主要是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CD不合题意,这两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原理的基础知识,主要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正确解题的关键: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另一方面运用排除法去除不合题意的选项。13.(2分)当前,我国经济建设保持良好的势头,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各项事业稳步发展。同时也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就业问题、环境问题等。上述材料蕴涵的哲理主要是( )①看问题要善于全面分析矛盾,坚持两分法、两点论,反对一点论②事物是变化发展的③就业问题是当前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之一④看问题要分清主流和支流,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分析】本题考查: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①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的对立属性是斗争性,统一属性是同一性,两者是矛盾所固有的相反相成的两种基本属性。②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贯通,事物就不能前进和发展。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③因此我们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看到对立,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解答】①符合题意,我国经济建设保持良好的势头,也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说明看问题要善于全面分析矛盾,坚持两分法、两点论,反对一点论;②不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事物是变化发展的;32/32\n③不合题意,就业问题是当前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之一,但这不是哲学道理;④符合题意,材料中,我国经济建设保持良好的势头,说明看问题要分清主流和支流,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故选: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旨在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点的掌握和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对于此类型题目,学生需要首先明确题干的中心思想,将题干主旨与教材的知识点相结合,围绕题干主旨进行选择即可。14.(2分)哲学家别林斯基说过:“没有否定,人类历史就会变成停滞不动的臭水坑。”这句话给我们的启示是( )A.人类历史有可能变成停滞不动的臭水坑B.只要敢于否定一切,人类历史就会向前发展C.要敢于否定,树立创新意识,推动人类历史发展D.只要敢于蔑视权威,抛弃书本,就能推动人类历史的发展【分析】本题考查:辩证否定观原理(1)原理:①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②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辩证的否定体现了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质变,没有否定,就没有质变,也就没有事物的前进和发展,是事物发展的根本途径,)③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辩证的否定不是新事物对旧事物全盘抛弃,而是要吸收并继承旧事物中的合理的、有价值的因素,这就体现了新、旧事物之间的联系。)④辩证的否定是既肯定又否定,克服和保留的统一,实质是“扬弃”。(2)方法论:辩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解答】A表述错误,社会历史的总趋势是前进的;B表述错误,错在“敢于否定一切”,是形而上学的否定观;C符合题意,“没有否定,人类历史就会变成停滞不动的臭水坑”强调的是要敢于否定,树立创新意识,推动人类历史发展;D表述错误,说法过于绝对,且不应该蔑视权威,而是尊重,不是抛弃书本,而是要把书本和实践结合起来。故选:C。【点评】32/32\n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并和所学知识对应起来,另一方面运用排除法去除错误的选项。15.(2分)能否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对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意义重大。“如果你从肯定开始,必将以问题告终;如果你从问题开始,必将以肯定结束。”英国哲学家培根的这句话表明( )A.应当扬弃旧事物中的合理因素B.应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C.应在否定一切中推动事物的发展D.应在肯定一切中推动事物的发展【分析】本题考查:辩证否定观原理(1)原理:①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②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辩证的否定体现了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质变,没有否定,就没有质变,也就没有事物的前进和发展,是事物发展的根本途径,)③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辩证的否定不是新事物对旧事物全盘抛弃,而是要吸收并继承旧事物中的合理的、有价值的因素,这就体现了新、旧事物之间的联系。)④辩证的否定是既肯定又否定,克服和保留的统一,实质是“扬弃”。(2)方法论:辩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解答】A说法错误,扬弃是指既肯定又否定,应当保留旧事物中的合理因素;B符合题意,题目观点强调的是“如果你从问题开始,必将以肯定结束”表明应坚持辩证否定观,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C、D说法错误,“否定一切”属于全盘否定,“肯定一切”属于全盘否定,应该坚持辩证否定观,既肯定又否定。故选:B。【点评】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关键词句,并和所学哲理知识对应起来,另一方面运用排除法去除错误的选项。16.(2分)对“前贤”的文章,杜甫主张既要兼取众长,加以继承;又要区别真假。反对一味因袭。这对我们进行创新的启示是( )A.亲自实践是创新的根本途径B.人民群众是创新的主力军32/32\nC.创新是继承与发展的统一D.科技是创新的重要工具【分析】本题考查:文化继承、发展与创新的关系继承传统,推陈出新,这是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之一,必须不断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文化继承与创新的关系:①不能离开传统文化,空谈文化创新。任何形式的文化,都不可能摒弃传统文化而从头开始。漠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就会失去文化创新的根基。②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文化创新,表现在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的努力之中。【解答】A表述错误,实践是创新的根本途径,但不一定要亲自实践;B不合题意,材料不涉及人民群众在文化创新中的作用;C符合题意,对“前贤”的文章要加以继承,说明不能离开传统文化,空谈文化创新;又要反对一味因袭,说明必须不断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总之,创新是继承与发展的统一;D不合题意,材料内容不涉及科技在文化创新中的作用。故选:C。【点评】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并和所学知识对应起来,另一方面运用排除法去除不合题意和错误的选项。17.(2分)“舌尖上的××”“杜甫很忙”“甄嬛体”“维修性拆除”等热点词语在互联网上频频出现,这些词语与网络揭示的各种现实事件密切相关。这说明(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B.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C.互联网有自己的价值标准D.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分析】本题考查: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不管什么样的社会意识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②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32/32\n【解答】A符合题意,网络词语与网络揭示的各种现实事件密切相关,这说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B不合题意,材料不涉及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C不合题意,“互联网有自己的价值标准”不符合题目主旨;D说法错误,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而不是主观的。故选:A。【点评】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并和所学知识对应起来,另一方面运用排除法去除不合题意和错误的选项。18.(2分)40年前,中国经济还处于崩溃的边缘,全国有2.5亿人尚未解决温饱问题;40年后,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今天,我们正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改革开放四十年,我们取得历史性成就和进步,关键在于我们坚持改革创新( )A.彻底否定了过去的历史B.用正确的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C.使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D.使经济基础适合上层建筑发展状况【分析】本题考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1)在生产方式中,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表明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解答】A错误,改革创新并不是对过去的历史彻底否定;B错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C正确,改革开放四十年,我们取得历史性成就和进步,关键在于我们坚持改革创新使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D错误,使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状况;故选:C。【点评】32/32\n此类试题注重基础知识的理解,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并区分基本概念: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根据书本知识结合材料进行分析的能力。19.(2分)“诚心问民意,恒心解民生。”其与下列哪些诗句寓意相一致( )①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②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③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④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A.①③B.①④C.①②D.②④【分析】本题考查: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2)方法论: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解答】“诚心问民意,恒心解民生”体现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①符合题意,“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强调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②符合题意,“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强调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③不合题意,“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强调实践决定认识;④不合题意,“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体现新生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故选:C。【点评】近年来,在政治高考试题中,以古文诗词为材料的试题占据了相当的部分。以古文诗词命题,考查的不仅是同学们的文学功底,更是考查大家对政治知识的理解和应运,充分体现了学科间知识的交融。做好这类题目,需要有一定的文学功底,能阅读理解题好题干中古文诗词所表达的意思,同时也需要对已有的知识进行系统的排查,从中抽取出符合题意的知识点加以分析对照。可见,这类型题目在高考中是算难度较高的题型,但通过同学们有意识的去整理、储备以往书本练习考试中出现的同类型题目也能做到熟能生巧,提高答题正确率。20.(2分)“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是习近平在各种讲话中常挂在嘴边的话,“人民的勤务员”是习近平对自己的定位。在关系老百姓安危冷暖的大事小事,习近平始终挂在心头。从哲学上看“人民是我们执政的最大底气”的理论依据是( )32/32\n①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引导者②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③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解决了社会的基本矛盾④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分析】本题考查: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1)原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的主体。①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2)方法论:树立群众观点和坚持群众路线。【解答】①说法错误,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并不是引导者;②④符合题意,从哲学上看“人民是我们执政的最大底气”,说明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③说法错误,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在不同的社会是不一样的,在阶级社会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在社会主义社会主要是通过改革实现的。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时需注意: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人民的重要性的依据”的主旨,并和所学知识对应起来,另一方面运用对基础知识的准确把握排除法去除观点本身错误的选项。21.(2分)曼德拉的一生充满着传奇。他出生贵族,却自愿放弃就任部族酋长,积极投身黑人解放事业;他身陷牢狱27年,但始终未改变反对种族主义、建立一个平等、自由的新南非的坚强信念。这给我们的启示是( )①人生价值的实现需要把握正确的价值导向②理想和信念能直接转化为社会物质财富③坚定理想信念,是我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和前提④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须坚持真理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分析】本题考查:实现人生价值;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32/32\n1、实现人生价值①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根本途径)②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集体和他人的关系,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③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有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要全面提高个人素质;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正确价值观的指引。2、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人们选择的目标能否实现,实现的程度如何,取决于人们的认识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因此,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必须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走历史的必由之路。【解答】①符合题意,“始终未改变反对种族主义、建立一个平等、自由的新南非的坚强信念”表明人生价值的实现需要把握正确的价值导向;②说法错误,理想和信念通过实践才能能转化为社会物质财富;③说法错误,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我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和前提;④符合题意,“他出生贵族,却自愿放弃就任部族酋长,积极投身黑人解放事业;他身陷牢狱27年,但始终未改变反对种族主义、建立一个平等、自由的新南非的坚强信念”启示我们,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须坚持真理。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实现人生价值、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答题要把握材料主旨,找出与主旨一致的表述,可运用排除法去除说法错误的选项。22.(2分)每当大海在微笑,我就是笑的漩涡。”“海是那浪的依托”强调的是( )A.国家和社会制约着个性发展B.国家和社会为人生价值实现提供条件C.具有良好的客观条件就能实现人生价值D.为社会做贡献是个人得到满足的基础【分析】本题考查:价值的创造与实现(1)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积极投身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2)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3)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32/32\n①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②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③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正确价值观的指引。【解答】A说法错误,“制约”一词说法错误;B符合题意,“海”代表的是国家社会,“浪”代表的是个人,“海是浪的依托”强调的是国家和社会为人生价值实现提供条件;C说法错误,该选项说法过于绝对;D不合题意,该选项与题意不符;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并和所学知识对应起来,另一方面运用排除法去除不合题意和错误的选项。23.(2分)在2022新年贺词中,习近平再次为奋斗者点赞:他向每一位科学家、工程师、“大国工匠”、建设者和参与者致敬;他叮嘱280多万驻村干部、第一书记,一定要保重身体;他提到一些闪亮的名字:南任东、林俊德、张超、王继才、黄群称他们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他感谢快递小哥、环卫工人、出租车司机及千千万万的劳动者…习近平送上自己对每一位奋斗者的问候:“大家辛苦了”他们平凡而又伟大的故事让人心潮涌动。这表明( )①为社会作出贡献就能得到社会的肯定②每个人都能为社会发展作出有益的贡献③一个人为社会作出了贡献就应得到社会的尊重④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只有得到众人的肯定才有意义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分析】本题考查:人生价值人生价值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人生最根本的价值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包括两个方面:①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社会价值)﹣﹣贡献,价值的创造者,人的真正价值在于创造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②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自我价值)﹣﹣索取,价值的享受者。32/32\n【解答】①错误,选项为社会作出贡献就能得到社会的肯定过于绝对;②③正确,材料“:“大家辛苦了”他们平凡而又伟大的故事让人心潮涌动。”这表明每个人都能为社会发展作出有益的贡献;一个人为社会作出了贡献就应得到社会的尊重;④错误,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人生价值的可靠标准,并不以得到社会的肯定为标志;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时需注意: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并和所学知识对应起来,另一方面运用对基础知识的准确把握排除法去除观点本身错误的选项。24.(2分)为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今年某地继续组织实施“基层服务项目计划”。该计划包括:“三支一扶(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等基层项目、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社区养老服务等管理类就业岗位。这一计划的设计所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①在个人与社会统一中实现价值②实现人生价值要发挥主观能动性③在社会实践中提高个人素质④个人理想应该与社会需要相结合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分析】本题考查:价值的创造与实现①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根本途径)②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人的生存条件和发展条件、享受条件和工作条件都是由社会提供的。我们强调在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个人的价值,并不否认追求人的个性发展。但是,我们要正确认识和追求个性发展。③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有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要全面提高个人素质;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正确价值观的指引。【解答】①④符合题意,今年某地继续组织实施“基层服务项目计划”。该计划包括:“三支一扶(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等基层项目、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社区养老服务等管理类就业岗位。这一计划的设计体现了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大学生在个人与社会统一中实现价值,个人理想应该与社会需要相结合;②③32/32\n不合题意,材料并未体现实现人生价值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也未体现在社会实践中提高个人素质。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价值的创造与实现,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答题要把握材料主旨,找出与主旨一致的表述。选项与材料主旨的一致性是单项选择题的根本原则,并运用排除法无关的选项。二、非选择题共52分25.(18分)李克强总理指出,实现经济长期持续健康发展,要善于运用经济运行合理区间和宏观经济政策框架的总体思路,在稳增长、保就业下限和防通胀上限的合理区间内,坚持主线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动力是改革攻坚,着力点是调整经济结构;当经济运行滑向下限或逼近上限时,要按照既稳当前、更利长远的原则,坚持用改革的办法、调整结构的措施,统筹施策,精准发力,使经济避免大的波动,保持平稳运行。结合材料,运用辩证法知识,分析中央实现经济长期持续健康发展相关要求的哲学依据。【分析】本题要求结合材料,运用辩证法知识,分析中央实现经济长期持续健康发展相关要求的哲学依据,属于依据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明确辩证法包含的知识内容:联系观、发展观、矛盾观、辩证否定观与创新意识;然后要提炼材料有效信息,与上述知识进行一一对应,寻找哲学依据;最后再组织精炼语言,按照“原理+材料分析”的格式作答即可。【解答】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在稳增长,保就业下限和防通胀上限的合理区间内,才能实现经济长期持续健康发展。②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当经济运行滑向下限或逼近上限时制定经济政策,必须要坚持既稳当前、更利长远的原则。③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起决定作用。实现经济长期持续健康发展,要坚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改革攻坚为主动力,调整经济结构为着力点。④系统具有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要坚持系统优化的方法。坚持用改革的办法、调整结构的措施,统筹施策,精准发力,才能使经济避免大的波动,保持平稳运行。【点评】对于确定了知识范围的依据类试题,要求分析说明材料某方面的理论依据,有以下步骤:第一步“定”:即确定所要运用的观点、原理。第二步“分”:即对确定的观点、原理进行分解。32/32\n第三步“筛”:即把分解的观点、原理依据材料作出取舍。第四步“联”:即把保留下来的观点、原理与相应材料进行联结。26.(16分)新年首周,央行送出流动性大礼包。央行公告称:为进一步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优化流动性结构,降低融资成本,宣布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其中,2022年1月15日和1月25日分别下调0.5个百分点,此举将进一步维持银行体系流动性总量合理充裕。国务院发文指出,我们将针对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根据形势变化提高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前瞻性,切实把握好宏观调控的力度、节奏和重点,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货膨胀预期三者的关系,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防止经济出现大的波动,努力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结合“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的相关知识,简要说明我国为什么既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稳定性,又要提高政策的灵活性。【分析】本题要求结合“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的相关知识,简要说明我国为什么既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稳定性,又要提高政策的灵活性。属于原因类主观题,知识范围限定明确: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的知识,学生需要通读材料,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与教材知识相对接进行分析。根据材料“根据形势变化提高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前瞻性”可知实践决定认识;根据材料“提高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前瞻性,切实把握好宏观调控的力度、节奏和重点”可知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根据材料“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根据形势变化提高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前瞻性”可知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要在实践中不断发展认识。【解答】①实践决定认识,宏观经济政策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出改变,因此既要稳定,又要灵活;②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也不会一成不变,应灵活;③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要在实践中不断发展认识。【点评】本题为原因类试题,解答原因类试题一般做到“两审读,一发散,一结合”。所谓“两审读”,第一是审读主干材料,依据主干材料抽取主体信息和主旨信息;第二是审读设问,通过设问明确指示的指向范围,或者主体指向。“一发散”就是依据设问或者主干信息,明确问题核心,以问题核心为中心,发散相关有效知识点。“一结合”,结合发散指向与设问核心,正确作答。32/32\n27.(18分)空气质量不仅是现实的民生问题,还是重要的发展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PM2.5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比较大,中国绝不靠牺牲生态环境和人民健康来换取经济增长。前年,我们将PM2.5等项目监测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去年将GDP预期增长目标定在7.5%左右,彰显了中国政府减缓经济增速以提升发展品质的决心,以利于实现更长时期、更高水平、更好质量的发展。结合材料,从“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角度谈谈如何认识我国调低经济增速。【分析】本题要求结合材料,从“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角度谈谈如何认识我国调低经济增速。属于认识类主观题,知识范围限定明确: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学生需要认真研读材料,与教材知识相对接进行分析。根据材料“PM2.5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比较大,中国绝不靠牺牲生态环境和人民健康来换取经济增长”“国政府减缓经济增速以提升发展品质的决心,以利于实现更长时期、更高水平、更好质量的发展”可知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根据材料“空气质量不仅是现实的民生问题,还是重要的发展问题,”“我们将PM2.5等项目监测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去年将GDP预期增长目标定在7.5%左右”可知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根据材料“中国绝不靠牺牲生态环境和人民健康来换取经济增长”可知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解答】(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当前,我国资源环境压力越来越大,发展方式租放,因此,政府主动调低经济增速,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2)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政府主动调低经济增速。(3)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为保护生态环境和人民健康,政府主动调低经济增速。【点评】高中政治中就常常针对某一现象,某一时事,某一热点要求谈谈学生对此类题的认识,此类题一般提供材料内容很普遍,贴近现实生活,但是问题本身无任何提示语言,因此学生在做此类题时,往往茫然不知所措,失分较多。解题方法与技巧:策略一:判断表态﹣﹣阐述道理﹣﹣明确做法;策略二: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32/32\n3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