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宾县一中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
docx
2022-08-25 23:39:50
20页
2022——2022学年度上学期第三次月考高二语文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3.填空题和解答题的作答: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我们的生活为什么没有诗冯骥才有时会听到一种抱怨,说我们的生活愈来愈没有诗,这抱怨令我深思。历史上我们是一个伟大的诗的国度。诗,曾经让我们为国家民族的兴亡慷慨悲歌,为无所不在的生活与性情之美而吟唱。可是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诗从我们的生活中离去了。是它弃我们而去,还是我们主动疏远了它?我们真的没有诗也一样能活得挺满足,真的不需要享用诗了?没有诗的生活究竟缺乏了什么?其实,诗的小众化在世界上已是共同面临的问题。在许多曾经产生过诗神诗圣的国家,诗也在被公众淡漠。十多年前,我在维也纳中心拉什马克地铁站内,看到墙壁上贴了许多纸片,以为是留言的条子。一问方知,这些纸片上写的都是或长或短的诗句。原来是一些诗人,也有爱好诗的普通人,写了诗无处发表,受众少,便贴在这里,有的纸上还写着个人的手机号码。如果谁读了,喜欢他的诗,便可以给他打个电话私下交流一下。后来有了互联网,就很少有人这么做了。-20-\n当今的互联网也是诗的传播工具。我们有出色的诗人和出色的诗,可是与欧洲人不能比,在欧洲还可以见到日常的诗的生活。我在阿尔卑斯山里碰到过村民的诗会,在俄罗斯遇到过老百姓聚餐时一个个站起身朗诵自己喜爱的诗歌。可是我们的诗和诗人却身处生活的边缘,可有可无了。有人说,诗的消退是因为这种文学样式不适于当代人的需要,还说这种文学体裁早已走向衰老,失去了生命的活力;比如说,宋代之所以盛行长长短短字句的词,正是由于诗的能量已被唐人用尽。真的是这样吗?诗只是一种文学体裁吗?我们读古人的诗句而受到了触动和感动,是因为这种文学体裁,还是其中那些对生活内在的韵致的心灵感知与发现?我们现在对生活为什么没有这种敏感与发现,没有这种表达的情怀呢?我们的心灵变得粗糙而愚钝了吗?其实,问题还是出在我们的心灵上,而不是在文学上。如果我们现在眼睛里全是微信,问知全靠电脑,天天找寻的大多是商机,心中关切的只是眼前的功利;如果我们的快乐大都从盈利、从物欲、从消费中获得,诗自然与我们无关。在市场时代里,消费不仅要主导市场,也要主导我们。消费文化是消费的兴奋剂,所以消费文化都是快餐式的、迎合的、被动的、刺激的、欲望的,又是便捷的。消费过了就扔掉。一切都是暂时的快意与满足。消费方式异化着消费者,商业文化也在把我们商业化、浅薄化、粗鄙化。这样,诗一定没有立足之地。诗需要什么样的生活呢?首先,诗是精神的,精神愈纯粹,诗愈响亮。诗是情感的,情感愈真纯,诗愈打动人。诗还是敏感的、沉静的、深邃的、唯美的、才情的。我们的生活能给诗提供这样的生存环境吗?更关键的是我们有这种精神的需求吗?如果没有,还奢谈什么诗?如果有,如果需要,诗可不是奢侈品,它会不请自来。如果我们不需要它,我们一定会失掉与它相关的那些东西。那就是精神的纯粹、心境的宁静、生活的韵致,还有对美与才情的崇尚等等。那么,我们的生活不就会变得平庸、乏味、浅薄和枯索了吗?有诗与没有诗的生活是不一样的。如果诗离我们远了,怎样才能把它召唤回来?(选自2022年8月1日《今晚报》,有删节)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认为“我们的生活愈来愈没有诗”这种抱怨的确是事实。现在,诗已经从我们的生活中离去了,这种现象不止我国存在,世界上其他国家同样如此。-20-\nB.虽然在有了互联网后,已经很少有人通过电话私下交流对诗的体会,但是作者认为,当今的互联网仍然还是诗的传播工具。C.对于诗的消退,作者认为原因主要是人们心中关切的只是眼前的功利,人们正在被消费方式异化着,被商业文化变得浅薄和粗鄙。D.作者认为,诗的消退是因为诗这种文学样式如今已经不适于当代人的需要,诗这种文学体裁早已走向衰老,失去了生命的活力。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我们虽然也有过出色的诗人和诗,但还是不能同欧洲相比,这是因为在欧洲还可以看到普通民众的诗的生活,而我们的诗和诗人却变得可有可无了。B.为了把已经远离我们的诗召唤回来,我们应当不再关切眼前的功利,杜绝快餐式的消费文化,不再从盈利、从物欲、从消费中获得我们的快乐。C.我们读古人的诗句时,诗中那些对生活韵致的感知与发现使我们感动;而现在身处市场时代受消费主导的我们,却已经使诗没有了立足之地。D.诗在今天的生活中之所以会逐渐消退,主要原因是诗需要纯粹的精神,需要纯真的感情,而这恰与当前盛行的消费文化、商业文化格格不入。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因为我们现在的快乐大都从利益的获得、从物欲的追求、从消费的享受中获得,缺少了对精神美的追求,所以生活中就没有了诗。B.从在维也纳中心拉什马克地铁站内贴着的那些写着或长或短的诗句的纸片,可以看出诗在欧洲虽还没完全消退,但已经属于小众化的东西了。C.如果我们的精神能抵制住消费文化和商业文化的负面影响,保持住对纯粹精神和纯真情感的精神需求,那么诗就会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D.有诗的生活是一种有纯粹的精神、宁静的心境、崇尚美与才情的有韵致的生活;而无诗的生活则是一种平庸、乏味、浅薄和枯索的生活。(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我的天才梦张爱玲我是一个古怪的女孩,从小被目为天才,除了发展我的天才外别无生存的目标。然而,当童年的狂想逐渐褪色的时候,我发现我除了天才的梦之外一无所有——所有的只是天才的乖僻缺点。世人原谅瓦格涅的疏狂,可是他们不会原谅我。-20-\n加上一点美国式的宣传,也许我会被誉为神童。我三岁时能背诵唐诗。我还记得摇摇摆摆地立在一个满清遗老的藤椅前朗吟“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眼看着他的泪珠滚下来。七岁时我写了第一部小说,一个家庭悲剧。遇到笔划复杂的字,我常常跑去问厨子怎样写。第二部小说是关于一个失恋自杀的女郎。我母亲批评说:如果她要自杀,她决不会从上海乘火车到西湖去自溺。可是我因为西湖诗意的背景,终于固执地保存了这一点。我仅有的课外读物是《西游记》与少量的童话,但我的思想并不为它们所束缚。八岁那年,我尝试过一篇类似乌托邦的小说,题名快乐村。快乐村人是一个好战的高原民族,因克服苗人有功,蒙中国皇帝特许,免征赋税,并予自治权。所以快乐村是一个与外界隔绝的大家庭,自耕自织,保存着部落时代的活泼文化。我特地将半打练习簿缝在一起,预期一本洋洋大作,然而不久我就对这伟大的题材失去了兴趣。现在我仍旧保存着我所绘的插画多帧,介绍这种理想社会的服务、建筑、室内装修,包括图书馆、“演武厅”、巧克力店、屋顶花园。公共餐室是荷花池里一座凉亭。我不记得那里有没有电影院与社会主义——虽然缺少这两样文明产物,他们似乎也过得很好。九岁时,我踌躇着不知道应当选择音乐或美术作我终身的事业。看了一张描写穷困的画家的影片后,我哭了一场,决定做一个钢琴家,在富丽堂皇的音乐厅里演奏。对于色彩、音符、字眼,我极为敏感。当我弹奏钢琴时,我想象那八个音符有不同的个性,穿戴了鲜艳的衣帽携手舞蹈。我学写文章,爱用色彩浓厚、音韵铿锵的字眼,如“珠灰”、“黄昏”、“婉妙”、“splendour”(光彩壮丽、显赫、杰出)、“melancholy”(忧郁),因此常犯了堆砌的毛病。直到现在,我仍然爱看《聊斋志异》与俗气的巴黎时装报告,便是为了这种有吸引力的字眼。在学校里我得到自由发展。我的自信心日益坚强,直到我十六岁时,我母亲从法国回来,将她睽违多年的女儿研究了一下。“我懊悔从前小心看护你的伤寒症,”她告诉我,“我宁愿看你死,不愿看你活着使你自己处处受痛苦。”我发现我不会削苹果,经过艰苦的努力我才学会补袜子。我怕上理发店,怕见客,怕给裁缝试衣裳。许多人尝试过教我织绒线,可是没有一个成功。在一间房里住了两年,问我电铃在哪儿我还茫然。我天天乘黄包车上医院去打针,接连三个月,仍然不认识那条路。总而言之,在现实的社会里,我等于一个废物。-20-\n我母亲给我两年的时间学习适应环境。她教我煮饭;用肥皂粉洗衣;练习行路的姿势;看人的眼色;点灯后记得拉上窗帘;照镜子研究面部神态;如果没有幽默天才,千万别说笑话。在待人接物的常识方面,我显露惊人的愚笨。我的两年计划是一个失败的试验。除了使我的思想失去均衡外,我母亲的沉痛警告没有给我任何的影响。生活的艺术,有一部分我不是不能领略。我懂得怎么看《七月巧云》,听苏格兰兵吹bagpipe(苏格兰风笛),享受微风中的藤椅,吃盐水花生,欣赏雨夜的霓虹灯,从双层公共汽车上伸出手摘树巅的绿叶。在没有人与人交接的场合,我充满了生命的欢悦。可是我一天不能克服这种咬啮性的小烦恼,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从小被视为天才的人,可能会被更多人关注,也会让很多人不理解。天才在某些方面的能力是超常的,而在其他方面则可能表现出能力欠缺,张爱玲即是如此。B.“我”的课外读物只有《西游记》和少量童话,但“我”却知道苗族、赋税、自治权、部落时代等概念,这看似不合理的叙述,恰见“我”天赋之高。C.“我”最终选择做钢琴家而非画家,流露出“我”世俗的一面,这也是“我”喜欢看俗气的巴黎时装报告的原因。D.本文虽然基本上按时间顺序叙述,从“我”三岁写起,到十八岁为止,却没有机械板滞的弊病,这得益于作者精心创设的大量传神的细节描写。5.“母亲”在文章中出现了三次,分别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6.结合全文,谈谈你对“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这句话的理解。(6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材料一:2022年上半年,我国人工智能政策不断落地,技术应用商业化进程加快。十八大以来我国的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互联网用户数量跃居世界第一,信息领域核心技术进步深刻改变了人们生活的诸多方面,而人工智能技术和应用飞速发展,带来更为持久深刻的思维与变革。政策层面,国务院发布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提出“到2030年,使-20-\n中国成为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创新中心”。在我国国家战略规划中,人工智能已超越技术概念,上升为国内产业转型升级、国际竞争力提升的发展立足点和新机遇;行业应用层面,巨大的行业应用需求场景、研发能力积累与海量的数据资源、开放的市场宏观环境有机结合,形成了我国人工智能发展的独特优势,依靠应用市场广阔前景,推动技术革新,形成技术和市场共同驱动。预计2022年中国人工智能市场规模将达到238.2亿元。(摘编自中商产业研究院《2022—2023年中国人工智能行业市场前景及投资分析研究报告》)材料二:作为新一轮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人工智能正在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生活产生深刻影响,也带来方方面面的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整合多学科力量,加强人工智能相关法律、伦理、社会问题研究,建立健全保障人-20-\n工智能健康发展的法律法规、制度体系、伦理道德。人工智能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也是一道治理考题。以无人驾驶技术为例,在全球范围内已出现多起事故,甚至造成人员伤亡,然而,并没有法律对此作出明确规定。当人们向算法让渡了部分决策权,也会让归责成为难题。在这个意义上,技术进步是一柄“双刃剑”,一方面可以造福人类,另一方面在缺乏规范和制约的情况下,也有可能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处理好人工智能在法律、安全等方面提出的新课题,需要完善治理,让技术创新运行在制度的轨道上。事实上,如何对人工智能进行规范,在世界范围内还未形成共识。在不少国家,无人驾驶领域的立法一直在讨论中,看法不一;在中国,无人驾驶的汽车能否上路、是否符合道路交通安全法,也引发了一系列讨论。欧盟最新发布的《通用数据保护条例》中,也没能对人工智能涉及的隐私风险、数据保护风险做出符合大众期待的回应。每当一种新技术出现,都会有关于旧的治理规则是否适用、是否需要升级,以及是否需要制定新的治理规则的讨论。面对日新月异的人工智能技术及其引发的问题,如何用法律条文探寻最佳应对方案、凝聚对未来的共识,是一项艰巨挑战。(摘编自《人民日报·发展人工智能,治理需跟上(新论)》)材料三:各地关于AI伦理的法律探讨:联合国2022年8月,COMEST发布“机器人伦理初步报告草案”,机器人不仅需要尊重人类社会的伦理规范,而且需要将特定伦理准备嵌入机器人系统中。英国《机器人与人工智能》呼吁加强人工智能伦理研究,最大化人工智能的益处,并寻求最小化其潜在威胁的方法。美国《国家人工智能研发战略计划》提出开展人工智能伦理研究,研发新的方法来实现人工智能与人类社会的法律、伦理等规范和价值相一致。IEEE(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合伦理设计:利用人工智能和自主系统最大化人类福祉的愿景(第一版)》,鼓励优先考虑伦理问题。业界2022年Asilomar会议提出人工智能23条原则,涉及人工智能伦理和价值,推动人工智能向有益于人类的方向发展,其中提及,将人类规范和道德价值嵌入人工智能系统。科幻作家阿西莫夫于1942年首次明确提出“机器人三定律”。第一定律:机器人不得伤害人类个体,或者目睹人类个体将遭受危险而袖手不管;-20-\n第二定律:机器人必须服从人给予它的命令,当该命令与第一定律冲突时例外;第三定律:机器人在不违反第一、第二定律的情况下要尽可能保护自己的生存。(摘编自《新华网·人工智能是否拥有独立人格?》)7.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2022——2022年,中国新成立的人工智能企业数呈现持续增长趋势,其中2022和2022年新建企业数最多。B.从2022年开始,我国新成立的人工智能企业数减少,表明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放缓。C.我国人工智能企业大部分集中在北京、上海等发达的城市和地区,企业的地域分布不均衡。D.数据显示,北京的人工智能企业有368家,占中国人工智能企业总数的近40%,这与北京经济、文化水平密不可分。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人工智能正在对社会的经济发展和人类生活产生深刻的影响,如果我们能做到不断创新,人工智能就将在健康的轨道上飞速发展。B.如何对人工智能进行规范,是全世界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目前,许多国家就这一问题已经达成共识。C.人工智能是否拥有独立人格?人工智能是否一定要尊重人类社会的伦理规范?这些问题值得探讨,但不一定要强行规范。D.如何用法律条文来应对日新月异的人工智能技术及其引发的问题,并探寻最佳方案,是一项艰巨挑战。9.人工智能健康发展存在哪些主要问题?结合上述材料简要概括。(6分)二、古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王维,字摩诘,太原祁县人。父处廉,终汾州司马,徙家于蒲,遂为河东人。维开元九年进士擢第。事母以孝闻。与弟缙俱有俊才,博学多艺亦齐名,兄友弟悌,多士推之。居母丧,柴毁骨立,殆不胜丧。服阕,拜吏部郎中。-20-\n禄山陷两都,为贼所得。维服药取痢,伪称瘖病。禄山素怜之,遣人迎置洛阳,拘于普施寺,迫以伪署。禄山宴其徒于凝碧宫,其乐工皆梨园弟子、教坊工人。维闻之悲恻,潜为诗曰:“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秋槐花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贼平,陷贼官三等定罪。维以《凝碧诗》闻于行在,肃宗嘉之。会缙请削己刑部侍郎以赎兄罪,特宥之,授太子中允。维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昆仲宦游两都,凡诸王驸马豪右贵势之门,无不拂席迎之,宁王、薛王待之如师友。维尤长五言诗。书画特臻其妙,笔踪措思,参于造化,而创意经图,即有所缺,如山水平远,云峰石色,绝迹天机,非绘者之所及也。维弟兄俱奉佛,居常蔬食,不茹荤血,晚年长斋,不衣文彩。得宋之问蓝田别墅在辋口辋水周于舍下别涨竹洲花坞与道友裴迪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啸咏终日。在京师日饭十数名僧,以玄谈为乐。斋中无所有,唯茶铛、药臼、经案、绳床而已。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妻亡不再娶,三十年孤居一室,屏绝尘累。乾元二年七月卒。临终之际,以缙在凤翔,忽索笔作别缙书,又与平生亲故作别书数幅,多敦厉朋友奉佛修心之旨,舍笔而绝。(节选自《旧唐书•王维传》,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得宋之问蓝田/别墅在辋口辋水/周于舍下/别涨竹洲/花坞与道友裴迪/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啸咏终日B.得宋之问蓝田别墅/在辋口/辋水周于舍/下别涨竹洲花坞/与道友裴迪/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啸咏终日C.得宋之问蓝田/别墅在辋口/辋水周于舍/下别涨竹洲/花坞与道友裴迪/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啸咏终日D.得宋之问蓝田别墅/在辋口/辋水周于舍下/别涨竹洲花坞/与道友裴迪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啸咏终日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司马,主武也,掌管军事之职。在唐朝,司马这个官职的职务就是协助当地的刺史办事,但是更多的只是个虚名而已,没有任何职权。B.行在,也称行在所。既指天子所在的地方,也专指天子巡行所到之地。C.昆仲,是称呼别人兄弟的敬词。仲,古义为哥哥。昆,则是弟弟的意思。D.豪右,是指豪门大族。汉代以右为尊,以左为贱,故“豪右”和“闾左”就分别指豪族和庶民。-20-\n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A.文章写王维在辋川的所作所为,以及其对佛教的虔诚和生活的简朴,充分体现了王维的淡泊性情。B.王维被安禄山挟持,事后差点被定罪,好在他写了一首《凝碧诗》,加上其弟为他赎罪,才没有被定罪。C.王维不仅五言诗写得特别好,书画方面尽管还有缺陷,但成就也很高,不是一般绘画的人所能企及的。D.王维与其弟王缙关系非常好,且都是博学多才之人,不仅受到许多士人的推荐,就连豪门大族也视其兄弟为座上宾,待之如师友。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会缙请削己刑部侍郎以赎兄罪,特宥之,授太子中允。(2)维弟兄俱奉佛,居常蔬食,不茹荤血,晚年长斋,不衣文彩。(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玉楼春欧阳修别后不知君远近。触目凄凉多少闷。渐行渐远渐无书,水阔鱼沉何处问。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故欹单枕梦中寻,梦又不成灯又烬。14.下列对本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在开头两句直抒胸臆,“触目凄凉多少闷”写出了无处不在的凄凉与烦闷。B.“渐行渐远渐无书”,三个“渐”字将思妇的想象意念从近处逐渐推向远处,仿佛去追寻爱人的足迹。C.“无书”应首句的“不知”,主人公无从知晓亲人的消息,只有沉浸在“水阔鱼沉何处问”的无穷哀怨之中了。D.五、六句从视觉和听觉角度描写了风吹竹子的景象,借以诉离怨别恨,尤其“敲”字极富神韵,动人心魄。15.“万叶千声皆是恨”,请结合全词分析主人公“恨”的原因有哪些。(6分)-20-\n(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庄子·逍遥游》一文中宋荣子能够分清自我与外界的区别,辨清荣誉与耻辱的界限的句子:,。(2)李煜的《虞美人》一词中直接抒发亡国之恨的句子是:,。(3)《阿房宫赋》用“_________,_________”两个对偶句描写了秦人对从六国剽掠而来的珍宝不知珍惜,生活极度奢侈。第Ⅱ卷表达题(80分)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本题共3小题,9分)《离骚》在诗歌艺术表现手法上有很大开创,其中之一就是比兴手法的发展。比兴手法在《诗经》中还是单纯的触物起兴,()。 《离骚》是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的一篇高度艺术性的抒情杰作,它确立了中国诗歌史上浪漫主义传统的基石,被后世视为浪漫主义的源头。受楚地巫文化传统的影响,屈原凭借其自由奔放的想象力,以其的神来之笔,将神话传说中的云龙凤鸟、神女天帝,自然界中的香草佳木与现世人间的坎坷际遇糅合错综在一起,在幻想与现实的中,创造了一个奇伟瑰丽,迷离缤纷,高远玄邈的艺术世界。 浪漫幻境中的求索既是屈原内心冲突、苦闷的象征,也是他坚贞执着的顽强人格的展现。对国家真挚深沉的爱和对自我高洁人格的坚持,使屈原始终坚守理想,生死以之,最终以死殉志。而由其心血凝成的《离骚》,也因此塑造了一个的不朽人格,千百年来一直影响着中华民族精神和人格的形成。17.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离骚》是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的高度艺术性的一篇抒情杰作,它确立了中国诗歌史上浪漫主义传统的基石,被后世视为浪漫主义的源头。B、《离骚》是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的一篇高度艺术性的抒情杰作,它奠定了中国诗歌史上浪漫主义传统的基石,被后世视为浪漫主义的源头。-20-\nC、《离骚》是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的高度艺术性的一篇抒情杰作,它奠基了中国诗歌史上浪漫主义传统的基石,被后世视为浪漫主义的源头。D、《离骚》是一篇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的高度艺术性的抒情杰作,它奠定了中国诗歌史上浪漫主义传统的基石,被后世视为浪漫主义的源头。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绵邈优美的「香草美人」竟然在《离骚》中形成了一个寄寓深远的审美意象群。B、《离骚》则形成了一个寄寓深远,绵邈优美的「香草美人」审美意象群。C、而在《离骚》中则形成了一个寄寓深远,绵邈优美的「香草美人」审美意象群。 D、绵邈优美的「香草美人」则在《离骚》中形成了一个寄寓深远的审美意象群。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A、波诡云谲浑然一体千古流芳B、瞬息万变天衣无缝光照千古C、波诡云谲水乳交融光照千古D、日新月异天衣无缝千古绝唱20.采用总分或分总结构改写下面这段话。要求:不得改变原意;适当添加语句;语言连贯。(6分)诗人创造诗的形象要通过想象,读者通过想象才能正确地把握住诗人的艺术构思,并且丰富地再现诗人创造的形象。21.下面是某老师给学生讲解的抒情方式架构图,请以“间接抒情”为陈述对象,介绍该图的基本内容。要求:内容完整,语言表述准确、简洁、连贯,不超过80个字(5分)。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20-\n1941年,朱光潜在战时武汉大学任外文系主任,有一次请几个学生去他家里喝茶。学生看到他院子里积满了落叶,就想帮他打扫,他连忙阻止说:“我等了好久才存了这么多层落叶,晚上在书房看书,可以听见雨落下来,风卷起落叶的声音。这个记忆,比读多少秋天境界的书都更生动、深刻。”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20-\n2022——2022学年度上学期第三次月考高二语文试卷参考答案1.【答案】D项(张冠李戴:根据文本第5自然段,持此观点的并不是作者,而是“有人”)2.【答案】B(偷换概念,请注意文本第7段“心中关切的只是眼前的功利;如果我们的快乐大都从盈利、从物欲、从消费中获得”一句中的“只是”“大都”两词)3.【答案】A(错误在于“生活中就没有了诗”,这样的说法颠覆了诗与生活的具体关系)4.【答案】C“我”喜欢看巴黎时装报告的原因是“我”喜欢色彩浓厚、音韵铿锵的字眼。5.【答案】(1)母亲第一次出现,从侧面表现“我”的性格特征:固执。当母亲批评我的小说不符合生活逻辑时,我固执地坚持了自己的写法;(2)母亲第二次出现,母亲的话既从侧面显现出我缺乏日常生活能力,又在结构上起过渡作用,引出下文对我在生活中的“愚笨”的叙述。(3)母亲第三次出现,她的两年计划最终失败,再次凸显出我缺乏待人接物的常识,难以适应环境,为下文写我承受“咬啮性的小烦恼”张本。(每点2分,共6分)6.【答案】(1)张爱玲是一个感觉敏锐、心思细腻的人,是人们眼中的天才。她在音乐、绘画、文学创作等方面都有天赋,她能够领略生活的艺术,认识到生命的美丽,故而她把生命比作“华美的袍子”。(2)张爱玲发现自己是一个缺乏日常生活能力的人,在待人接物方面显得愚笨,很难适应环境,并“不能克服这种咬啮性的小烦恼”,故而说“爬满了虱子”。(3)这句话显示了作者对人生的深刻洞察:生命看似华美光鲜,实则有无限烦恼。(每点2分,共6分)7.【答案】B(“我国新成立的人工智能企业数减少”和“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放缓”之间没有必然联系。材料中也没有体现。)8.【答案】D(A项,要让“人工智能就将在健康的轨道上飞速发展”只是创新不行,还必须要在法律、安全等方面完善治理。B项,事实上,如何对人工智能进行规范,在世界范围内还未形成共识。在不少国家,无人驾驶领域的立法一直在讨论中,看法不一。C项,要让人工智能获得良好的发展,尊重人类社会的伦理规范是必须的。)9.(6分)【答案】①法律保障问题。面对日新月异的人工智能技术及其引发的问题,法律对此还未作出明确规定。②伦理道德规范问题。人工智能需要尊重人类社会的伦理规范,这个问题还未得到很好解决。③-20-\n人类安全问题。人工智能在造福人类的同时,需要保障人类安全,人工智能不得伤害人类个体。④企业质量及技术革新问题。人工智能技术日新月异,还需要进一步解决技术问题,不断革新和完善。(答出1点2分,3点满分。)10.【答案】D(3分)11.【答案】C(昆,古义为哥哥。仲,则是弟弟的意思。)12.【答案】D((凡是诸王驸马豪右贵势之门,无不拂席恭迎他,宁王、薛王待他如同师友)13.(10分)【答案】(1)恰好王缙请求削免自己的刑部侍郎官职来为兄长赎罪,于是特别赦免他,任命他任太子中允。(“会”“削”“以”“宥”各1分,句子通顺1分,共5分)(2)王维兄弟都信仰佛教,平时经常吃蔬菜,不吃荤血,到晚年更是终年吃素,不穿华美的衣服。(“奉”“居”“衣”“文彩”各1分,句子通顺1分,共5分)【参考译文】王维,字摩诘,是太原祁县人。父名处廉,官位终于汾州司马,家迁到蒲,于是成为河东人。王维在开元九年考中进士。奉养其母崔氏以孝见称。和弟王缙都有俊才,在博学多艺上也齐名。兄弟友好,为士人们推崇。历任右拾遣、监察御史、左补阙、库部郎中。居母丧,因哀痛毁伤得骨瘦如柴,几乎不能胜任服丧。丧满除服,拜授吏部郎中。天宝末年,任给事中。吃药使自己下痢,诈称哑了。安禄山平素怜爱他,派人把他接到洛阳,拘禁在普施寺,强迫他接受伪官。安禄山在凝碧宫宴会他的徒众,乐工都是梨园弟子、教坊工人。王维听了很悲伤,暗中作诗说:“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秋槐花落空宫裏。凝碧池头奏管弦。”贼平后,陷没在叛贼中的官分三等定罪。王维因为《凝碧诗》传闻到皇帝驻跸之地,肃宗称赏他,恰好王缙请求削免自己的刑部侍郎官职来赎兄罪,於是特别赦免他,授他任太子中允。王维以诗名著称於开元、天宝年间,兄弟在两都做官,凡是诸王驸马豪右贵势之门,无不拂席恭迎他,宁王、薛王待他如同师友,王维尤其擅长五言诗。书画更是极其神妙,笔迹措思,和造化相参,而创立画意经营圆绘,就有所不足,至於山水平远,云峰石色,绝迹於天机,不是一般绘画的所能企及了。有人得到《奏乐图》,不知道奏的是什么,王维看后说:-20-\n“这是《霓裳》第三叠第一拍。”好事者召集乐工来演奏,一点也不差,都佩服他的精思。王维兄弟都信佛,平时经常吃蔬菜,不吃荤血,到晚年长斋,不穿华美的衣服。得到宋之问蓝田别墅,在辋口,以辋水周绕房舍,修建竹洲花坞,和道友裴迪泛舟往来,弹琴赋诗,歌咏整天。曾汇集他在田园所作的诗,称为《辋川集》。在京师时每天给十几位僧人施斋饭,以玄谈为乐。斋中没有别的,只有茶铛、药臼、经案、绳床而已。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专心惮诵。妻去世后不再娶,三十年独居一室,完全屏除尘世之累。乾元二年七月去世。临终之际,因为王缙在凤翔。忽然索笔作辞别王缙的书信,又给平生亲友作告别书几幅,大都是勉励朋友信佛修心的意思,扔下笔便去世了。14.【答案】D每项3分。(D项没有视觉)15.【答案】①与君分别之后,再也不知道行踪。②书信渐渐减少,最后书信不通,音讯全无。③希望入梦,梦中寻找,可是“梦又不成”,灯花燃尽,最后一点希望也成了泡影。赏析: 这是一首别后相思愁绪之词,是作者的早期作品。它受五代花间词的影响,以代言体(即女性第一人称方式)形式表达了闺中思妇深沉凄婉的离情别绪。全词以景寓情,情景交融,词境委婉曲折、深沉精细而又温柔敦厚。 “别后不知君远近”是恨的缘由。因不知亲人行踪,故触景皆生出凄凉、郁闷,亦即无时无处不如此。“多少”,“不知多少”之意,以模糊语言极状其多。三、四两句再进一层,抒写了远别的情状与愁绪。“渐行渐远渐无书”,一句之内重复叠用了个“渐”字,将思妇的想象意念从近处逐渐推向远处,仿佛去追寻爱人的足迹,而雁绝鱼沉,无处寻踪。“无书”应首句的“不知”,且欲知无由,她只有沉浸在“水阔鱼沉何处问”的无穷哀怨之中了。“水阔”是“远”的象征,“鱼沉”是“无书”的象征。“何处问”三字,将思妇欲求无路、欲诉无门的那种不可名状的愁苦,抒写得极为痛切。 词作从过片以下,深入细腻地刻划了思妇的内心世界,着力渲染了她秋夜不寐的愁苦之情。风竹秋韵,原是“寻常景物”,但在与亲人远别,空床独宿的思妇听来,万叶千声都是离恨悲鸣,一叶叶一声声都牵动着她无限愁苦之情。“故欹单枕梦中寻,梦又不成灯又烬”。思妇为了摆脱苦况的现实,急于入睡成梦,故特意斜靠着孤枕,幻想在梦中能寻觅到在现实中寻觅不到的亲人,可是梦终未成,而最后连那一盏作伴的残灯也熄灭了。“灯又烬”一语双关,闺房里的灯花燃成了灰烬,自己与亲人的相会也不可能实现,思妇的命运变得像灯花一样凄迷、黯淡。词到结句,哀婉幽怨之情韵袅袅不断。16.【答案】(1)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20-\n(2)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3)鼎铛玉石,金块珠砾17.【答案】D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要注意结合语段的上下文进行理解,注意所给语句的差别。这样就能很好的判断语句填空。【解析】多项定语的排列顺序一般是:①表示领属或时间、处所的;②指名称或数量的短语;③动词或动词短语;④形容词或形容词短语;⑤名词或名词短语(带“的”的定语要放在不带“的”的定语之前)。所以前一处的“一篇”应放在“是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的高度艺术性的抒情杰作”之前;后一处唯有“奠定”能与“基石”搭配。18.【答案】C本题考查辨析病句的能力。要理解病句的典型问题,然后结合句子辨析不同类型病句。19.【答案】C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解析】日新月异:新:更新;异:不同。每天都在更新,每月都有变化。指发展或进步迅速,不断出现新事物、新气象。瞬息万变:瞬:一眨眼;息:呼吸。在极短的时间内就有很多变化。形容变化很多很快。波诡云谲:谲:怪异;诡:变化多。好象云彩和水波那样,形态不可捉摸。原形容房屋构造就象云彩、波浪一样千姿百态。后多形容事物变幻莫测。浑然一体:浑然:混同在一起的样子。融合成一个整体,不可分割。也形容文章绘画,布置匀整,结构谨严。水乳交融:交融:融合在一起。象水和乳汁融合在一起。比喻感情很融洽或结合十分紧密。天衣无缝:神话传说,仙女的衣服没有衣缝。比喻事物周密完善,找不出什么毛病。光照千古:比喻光辉照耀,具有长远存在的价值。千古流芳:指美名永传于后世。千古绝唱:指从来少有的绝妙佳作。20.【答案】示例一:诗歌的创作与欣赏都离不开想象。(2分)诗人创造诗的形象要靠想象;(2分)读者正确地把握诗人的艺术构思,并且丰富地再现诗人创造的形象,也要靠想象。(2分)(总分)-20-\n示例二:诗人创造诗的形象要靠想象(2分);读者正确地把握诗人的艺术构思,并且丰富地再现诗人创造的形象也要靠想象。(2分)因此,诗歌的创作与欣赏都离不开想象。(2分)(分总)21.【答案】间接抒情,是相对于直接抒情而言的一种抒情方式。(2分)它主要包括叙事抒情和写景抒情(1分)。而写景抒情,常常表现为触景生情和寓情于景两种形式。(2分)【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图文转换的题目,此题属于概括类的题目,注意概括时要素全面、理清关系。22.【命题意图】思辨类作文命题既能考查学生辩证思维,全面深入看问题的能力,又能引导学生理性看待纷繁的现实和问题,在做人和做事上学会有理有节有度地去把握。【解析】这道题的命意呈多元化特点。第一,面对院子里积满的落叶,学生想到的是院子的卫生环境,而朱光潜学先生可以借此听雨落和风卷起落叶的声音,可见他们站在不同的角度,得出的想法就不一样,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第二,学生看到落叶就想到去打扫,这是基于实际的想法;而朱先生却是藉此听雨声和风卷落叶声,这是超越现实层面的精神享受,人应该在现实与诗意之间找一个平衡,不断提升自我的艺术素养和人生境界。第三,可以从朱光潜先生的话中进行揣摩,文学阅读或者是写作,我们一方面要感受文字书写之美,另一方面,我们更应该深入生活,从生活中学习阅读和写作,从而不断探寻艺术和生活的真谛。【范文】落叶不是无情物,化作秋声更动人“人,诗意地栖居”,人,有感情,懂欣赏,善品味,应活得有诗意。满院落叶,在朱先生的学生们眼中,无用而占地儿;而在朱先生眼里,那里有难得的境界,是读再多的书也难以感受到的自然之诗,生活之诗。一地落叶,雨打刷刷,风吹哗哗,黄叶翩翩,你体会不出来的那种意境,那种美尽在其中,这不正是大自然的馈赠吗?视角不同,思考不同,境界不同,则结果各异,如果稍作比较,人生境界大概有三重,感受能力越强,感受事物就越深刻,获得的美感与愉悦就越丰富和充分。你看到一片落叶,只是把它当成落叶,此之谓第一重。这种“实事求是”-20-\n毕竟过于现实,只看到事物的表面而为探寻到其丰韵的内涵。正如朱光潜先生的学生们,他们没有体会到落叶的美,只想帮老师打扫一下这满地的“垃圾”。这还算好的,更有那种内心荒凉如孤坟的人,即便以一首经典不朽的诗词歌与之,他的内心也激不起一丝微澜。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无感的人并不可悲,只是有点可惜。你看到一首小诗,就把它当成一首小诗,此之谓第二重境界。这样,你是懂得欣赏的,别人给你讲一件事,说它感人,你便觉得感人;说它令人快乐,你便觉得快乐,亦能同其乐,但你的乐趣也就止步于此了,你不善于主动去发掘快乐,感受不到一花一草一枝一叶中美妙的诗意。这样的人生很被动,且难尽如人意,满怀束缚,错过身边很多微妙的诗意。你看到一片落叶,把它当成一首小诗,此之谓第三重。达此境界者,大悟人生也。既“善万物之得时”,又“乐夫天命复奚疑”,这种人,每天过得自然随性,“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落叶看在常人眼中,顿生悲凉之意,而在朱老眼中,妙不可言。试想,一个宁静的夜晚,一盏摇曳的油灯,一边品读着一页页泛黄的书,一边品味一声声窸窣的雨声,实在是难得的佳境。这样的人生境界令人神往,却又是一般人所难以企及。人的一生,并不取决于你的种种遭遇,而是取决于内心的认知与感受。你一辈子都在感受琐事的烦扰,你的一生就是哀怨的一生;你一辈子都在感受世间的美好,你的一生就是感动的一生。有了“落叶不是无情物,化作秋声更动人”的感悟,才有“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憧憬和热爱。生活是最好的原材料生活充满变数,但正是各种出乎意料的变数,诗人才创作出不同时、地、境的耐人寻味动人诗文。书本知识往往源自生活,诗歌来自于对生活的歌咏,散文来自对现实生活的诗性描摹,即使物理也是来自于生活实践。生活,是最好的原材料。“我想有一个家,家前有土,土上可种植丝瓜,丝瓜沿竿而爬,迎光开出巨朵黄花,花谢结果,累累棚上,我就坐在那黄泥土地上,看丝瓜身上一粒粒突起的青色疙瘩……”这是台湾著名作家龙应台较为经典的一段话,读到这里,相信我们都容易被这看似简单的丰富感动。这种感动源于作家热爱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的美好。可见作家的心灵多么敏感和细腻,这样细致入微的观察,如实生动的写作,就成为感人至深的作品,所以可以说是最好的原材料。林徽因的《静坐》中有这样的一段话:“冬有冬的来意,寒冷像花,——-20-\n花有花香,冬有回忆一把。一条枯枝影,青烟色的瘦细,在午后的窗前拖过一笔画;寒里日光淡了,渐斜……就是那样的,像待客人说话,我在静沉中默啜着茶。”这可能是作家静坐喝茶时看到的一幕幕景象吧。时光静好,独自静享,这享受同样源自生活。将生活中享受到的诉诸文字,于是一篇瑰丽的妙文便诞生于世。如那“: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吅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是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多么平凡的经历,多么平凡的景象,多么平凡的感受,而当作家用心灵去交融,用文字去点染,现实生活也就摇曳生姿,令人叹为观止,而起点依然在生活。足见,生活的确是最好的原材料。像朱光潜说的那样,好不容易积存了这许多落叶,夜晚读文章时可以听到风卷落叶,雨打在落叶上的声音,比看过的秋天的书本更深刻。是啊,“百闻不如一见”“纸上得来终觉浅”,看那么多书以及那么多描写秋天的文字,终不如自己亲身感受来得真切。感受生活中的一切,感受生活中的春夏秋冬,感受生活中风霜雨雪。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生活慷慨地提供了最原真的素材,那么,何不投入其中认真感受呢?生活,就是最好的原材料。-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