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小学 > 数学 >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8.《克和千克》说课稿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8.《克和千克》说课稿

docx 2022-02-15 11:00:04 4页
剩余2页未读,查看更多需下载
《克和千克》说课稿我的说课内容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克和千克》第一课时。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目标定位、教学准备、教法运用、教学过程、教学效果及反思几方面来进行说明:[教材分析]本课时是《克和千克》这一单元的第一节课,主要介绍一些普通生活用品的重量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培养学生用数学观点发现克和千克两个质量单位,为进一步学习有关克和千克之间的联系做好准备。[学情分析]对于活泼好动的二年级孩子来说,物体的重量他们有一定的生活体验,同时,二年级学生形象思维能力较强,可以利用他们对身边物体质量来认识克和千克。有了以上的认识,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拟定为:[目标定位]1、知识目标: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初步认识克和千克,建立克和千克的观念,知道1000克=1千克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能力,让学生学会看秤培养动手能力。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和增强生活意识。教学重难点:通过活动正确认识克和千克的关系,知道1克和1千克的关系,难点建立克和千克的意识。[教学准备]教具(教师准备天平、盘秤、500克食盐两袋、1千克洗衣粉一袋)、课件学具(每人各种水果、日用品若干,两分硬币若干)4 [教法运用]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采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方式,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他们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本节课我以这一理念为指导,根据低年级学生好动的特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主要采用了情境创设、自主探究、巩固深化等方法配合现代教学手段,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始终处于探索问题的积极状态,通过掂一掂、说一说、估一估、称一称等一系列活动感知克和千克、认识克和千克、理解克和千克,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在课的开始,我设计了一个情境。小红和小明在超市买了很多东西,然后拿出其中的两包,让同学们猜一下哪包重,哪包轻。紧接着我又提问学生用什么方法可以检验两包东西的重量,学生可能会回答用秤称。紧接着我就向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秤,并用盘秤检验,表示出两袋物品的轻重,从而引出课题“克和千克”。通过这样的活动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明白用眼睛观察或用手掂一掂不能准确的判断物品的轻重,用秤称一称才能准确知道物品的轻重。这样很自然地把学生引入新课的学习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二、自主探究,认识克和千克1、认识克(1)教师和学生都拿出一枚2分的硬币,放在手里掂一掂,感受一下它的重量,紧接着我将告诉学生这枚硬币质量约一克,使他们建立1克的初步观念。(2)让学生们估计一支铅笔,一本练习本,一本数学书大约有多重,并用天平验证。(3)让学生依次掂一掂苹果、梨、芒果估计它们的重量,并用盘秤验证。2、认识千克4 (1)拿出1千克的洗衣粉,让学生掂一掂使学生在对克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引入千克的教学,让小组每一位学生都轮流提一提、掂一掂1千克洗衣粉有多重,体会1千克有多重,建立1千克的初步观念。(2)数一数、说一说1千克梨大约有()个,1千克苹果大约有()个,1千克果冻大约有()个。(3)估一估,让学生估计自己的书包、水杯、文具盒的重量并用盘秤验证。3、认识克和千克的关系(1)算一算2袋500克重的盐的重量?500克+500克=1000克(2)称一称、比一比两包盐重还是1千克洗衣粉重?(3)看一看使学生发现1千克=1000克三、巩固深化、应用拓展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这一过程我设计了两个环节第一环节:基本训练:让学生独立完成课本第105页练习二十第2题加强学生对重量单位克和千克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准确使用克和千克两个单位的能力,在这道题里,我采用已知质量单位建立联系,以及排除法来指导学生选单位。第二环节:深化练习:我设计了一段话让学生找出其中的错误。小明学习了克和千克两个单位后,他将家里的一些物品进行了估计,小明说我的体重40克,一个鸡蛋60千克,一袋牛奶250克,一个馒头100千克,一台电视机25千克。大家来帮小明看一下他说对了吗?看哪个小组找的又快又准。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克和千克在生活中的应用。四、联系生活,准确认识克和千克课的尾声,布置学生回家后,运用所学过的知识和妈妈上街买菜或去超市购物,并记录所购物品的重量。这样设计引导学生把本节课的学习兴趣带到课外,使学生感到数学离我们并不遥远。而使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也得到发展。4 [评价反思]学习就是生活,课堂生活应该是快乐的,和谐的,充实的。本节课,我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他们动口、动手、动脑,在掂一掂、说一说、估一估、称一称等一系列活动中,多数同学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通过精心设计,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学习状态中,真正体现了以积极的情感投入,极大的调动了思维活动,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体。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