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威远中学2022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docx
2022-08-25 22:39:30
21页
四川省威远中学2022-2022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第I卷阅读题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①院落是中国古代建筑群体布局的精神内核,它是由屋宇、围墙、走廊围合而成的内向性封闭空间。从夏代的宫殿遗址中,可以看出当时的建筑就已经呈现出一种封闭庭院的面貌。在夏代至商代早期这种形式就开始走向定型,一直到明清时期大到皇家宫殿、寺庙、小至百姓住宅,大多采用这种几乎唯一的形式。②中国传统建筑院落的形式结构,蛰伏着封建儒家思想的灵魂.而占中国传统文化主流的儒家思想的根基在于“礼”。“礼者,天地之序也。”儒家不但强调礼,而且重视“乐”,主张“礼乐”并举.体现在建筑上,“礼乐”秩序要求建筑空间寄寓伦理,利用差序格局来分尊卑关系,方位上讲究主从关系。建筑围合的“院”是“乐”的艺术升华.这里,建筑是“礼”,庭院是“乐”,二者相得益彰。③合院作为集合体,对内是封闭的、凝聚的,对外是排斥的、抗拒的.人们对外界的流动性降到最低,而这种以院落为中心组合起来的建筑满足了一个家族共居生活的各种功能需求,并且分区明确,就仿佛是一个微型的宇宙,万事俱备、伦理有序。传统院落式建筑符合当时的人们的生活习惯。因此,以“家庭”为单位对外封闭的中国合院格局,是这种传统的居住习惯与建筑形式相结合的产物。④行为心理学表明,人类对自身所处环境范围内进行限定是一种心理需求.中国传统合院建筑是以高墙围合起的建筑空间,与外界隔绝,阻断了外界的喧嚣,营造出宁静、安全、洁净、私密、休憩、愉快、生态、景观的生活环境。同时也是一种能够提供明确、稳定的空间环境,给人心理以充分安全感和领域感的空间形态。所以说,它不仅是人们组织生活起居的核心空间,也成为人们在居住空间内与天与自然对话的场所。⑤虽然在中国传统建筑中,由房屋或围墙围合而造成了封闭性,但这只是一种在形式上的现象,实际上这种围合反而增加了院落建筑内部的许多情趣.“院"作为一种过渡,在人的思想内核中,是一处独立的冥想、思考的空间。当人们回到家,所有的心情和感受,在“院"中获得沉淀和洗礼。-21-\n⑥由于现代社会人们居住环境和方式的变化,邻里之间、亲人之间变得越来越陌生,同住一幢楼不相识,门对门之间不说话,父子在家中也是各做各的事,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仿佛越来越远.所以现代人们都希望通过建筑环境的改变来唤回昔日和睦的邻里关系和家庭关系,拥有一栋有院落的房子,的确是一件让人着迷的事情。⑦然而,仅仅对中国传统建筑院落形式的模仿远远不能满足现代人真正的需求,“院”的营造蕴涵着中国传统的美学智慧,它通过空间的外化形式,传递着一代代中国人难以割舍的情感.正是这种对人类美好生活的向往的精神需求,现代越来越多人才表现出对中国传统院落空间的渴望.那么如何立足传统,创造出既能体现社会民族发展的文脉,又符合现代功能与审美要求的富有时代气息的中国形式新建筑,仍将是未来建筑或室内设计师共同努力的方向。(选自《浅析中国传统建筑院落的意蕴》,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院落在夏代已经初具雏形,一直到明清中国各类建筑大多采用这种几乎唯一的形式。B.院落是中国古代建筑群体布局的精神内核;是能够给人安全感和领域感的空间形态。C.合院作为集合体,像一个小宇宙,万事俱备,能满足一个家族共居生活的功能需求。D.中国传统合院建筑能够营造出一种舒适私密的生活环境,很好地阻隔了外界的喧嚣。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顼是A.围绕中国传统建筑院落,文章从院落的文化、现代意蕴及人的心理需求等角度进行论述。B.作者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将建筑和院落分别喻为“礼”与“乐”,并论证了二者关系。C.文章从行为心理学的角度证明:院落作为能让人独立冥想、思考的空间,符合人的心理需求。D.作者用对比的方式,指出现代居住环境的弊端,表现出对中国传统建筑院落难以割舍的情感。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现代居住环境使人与人之间日趋疏远,“院落”成为了许多人的一种精神向往。B.中国传统建筑院落,是一个能够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主流的儒家思想的有效载体。C.院落建筑对内凝聚对外排斥,因此形成了以“家庭”为单位对外封闭的中国合院格局。D.现代人对“院”的渴望,让融传统和现代气息为一体的新建筑形式的出现成为可能。【答案】1.A2.B3.C【解析】1.-21-\n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A项,结合原文内容“一直到明清时期大到皇家宫殿、寺庙、小至百姓住宅,大多采用这种几乎唯一的形式”分析可知,“各类建筑”范围扩大。2.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B项,结合原文第二节内容分析可知,不是“比喻论证”。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C项,结合文本内容“传统院落式建筑符合当时的人们的生活习惯……是这种传统的居住习惯与建筑形式相结合的产物”分析可知,形成以“家庭”为单位对外封闭的中国合院格局的原因还有“传统的居住习惯”。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白雪芳草湖周玉娴①当凌厉寒冷的北风吹麻我的面颊的时候,当微信朋友圈里发出雪花飞舞图片的时候,我又想起了白雪芳草湖。②芳草湖在新疆天山北麓,那里砾石遍地,风沙侵扰千年,蛮荒而贫瘠,飞鸟难寻,走兽绝迹。一个人到了这里,跑上好大一阵子,也看不到变化的东西。沙地里突然窜出一只老鼠,砾石边的寂寞的蒲公英,就是这里最奇特的风景。牧民称这里荒草湖,兵团①人来到此处,热切地叫她芳草湖。一字之变,荒草就有了芬芳,荒漠也有了诗意。③在戈壁扎根,向沙漠进军,兵团人忙着建房修路,开荒垦地,植树造林,建造农场。人向戈壁进一步,黄沙就退一步。夏秋之季,在色彩的拉锯战中,农场的绿色一点点地在土褐色的戈壁上延伸。而到了冬天,白色则成了芳草湖的主题。-21-\n④凛冽的北风呼啸着排山倒海闯过西伯利亚的原野,到了芳草湖也丝毫没有减弱。戈壁滩上的砂石像是着了魔一样,跟着风疯狂地奔跑,全然忘了夏日里对草甸子边那朵小花的承诺。北风狂烈,戈壁滩汹涌起伏,砂石正在举办一场诡异的狂欢。平地而起,遮天蔽日,横冲直撞,回旋乖张,携着黄沙,张开巨口,风沙想将戈壁上仅有的绿色吞噬。前面,突然出现了一堵墙,一道绿色的墙,落了叶子的白杨树精神抖擞,手拉着手站成一排。巍峨的阿尔泰山也没能挡住这北风,小小林带又算得了什么?第一道防线被冲破了,第二道、第三道林带又挡在了前面。兵团人早就做好了应对狂风的准备,早早加固了牛羊圈,早早窖藏了蔬菜,早早收拾好了果实,他们也早早就养好了树林带里的白杨树,让它们成为训练有素的抗击风沙的士兵。他们专等着一场大雪来装点家园。⑤雪,终于来了。雪花,是严寒里芳草湖最美的花,是锋利的风剪出的花儿。由一个冰点散开六瓣,每一瓣再伸展出枝丫。一朵,两朵,三四朵,朵朵美丽,朵朵精彩。它们乘着风滑行,飞扬轻舞,奔向荒凉的大地。它们在高空中忍受了严寒的考验,百炼成花,化为薄薄的一片一片,密密地在天地间织成一张白色的花网。雪花身姿轻盈,气息动人,芳香醉人,格外美丽。雪花随性歪斜,横七竖八地落在戈壁上,躺在榆树的枯枝上。它们不会挤挤挨挨,留着缝隙,好让冷风钻进去给花儿降温。⑥芳草湖的雪花,落在地上,朵朵花儿手拉着手,结成一床巨大的纯白的棉被,将经历了三个季节的荒凉燥热的戈壁滩盖住。那如野马般狂奔的燥气,那如鬼魅般恶劣的风沙,都被这绵密的大雪盖住了,都被雪的静谧安定了心神。雪花,无论落在哪里,都会无怨无悔,像坚定的兵团人,哪里需要,他们就可以飘向哪里。只要落地,就能生根发芽,就能抱作一团,抵御困难。⑦北风如刀锋划过戈壁,摩擦撞击着粗粝的砂石,发出凄厉的长啸,令人胆寒惊恐。可是,雪来了,安慰了这暴躁粗犷的戈壁,给它穿上了白色的大氅,轻轻拥抱着荒滩。你会惊讶,昨日粗鄙丑陋的戈壁,一夜之间,便粉妆玉砌、琼华芳姿、脱胎换骨。你看,在大风中摇摆的白杨树、榆树和沙枣树的枝条都成了白绒绒的玉条,戈壁滩上的草甸子变成了一个个白蘑菇,顶着雪儿猫冬。天空湛蓝,没有一丝云,云都落到了地上。⑧大雪,给这残酷的环境和荒芜的天地带来浪漫。清晨,洁白的霜花在窗玻璃上画下美丽的图案。室内温暖如春,热气升腾;室外呵气成霜,霜花美妙。门前白杨披琼挂玉,偶尔有人走过,孩子们用脚使劲一蹬,那树丫上的雪便簌簌坠落。雪团落得快,直灌进人们的脖子里;雪花在空中走着优雅的“之”字,飘在人们的发梢眉间。路人笑骂嬉闹的孩子,却一点也不恼。芳草湖的白雪,纯洁无瑕,让人疼惜。即使是最强悍的猎手,最粗糙的农人,最坚毅的士兵,见到这寰宇澄静的世界,心中也会生出温柔来。⑨门前一串脚印伸向远方,人们就踏着那一个个如墨点的脚印一路前行。脚踏新雪,深不过膝盖,浅不过鞋面,吱吱作响。可走在雪野,得小心翼翼。一脚踏进雪中,不知深浅,那种探索未知的好奇,牵动了孩子们的心。他们的血管里流淌着兵团人的血液,从来不会害怕未知的地方。走进雪野,就像走进一张白如生宣的画纸,以脚为笔留下一行墨迹,天宇之下刹那间仿佛一幅宋元山水,那些还未踏足的地方就是留白。⑩很多年后,当我在江南湿冷的冬雪中踟蹰独行的时候,-21-\n我的心中却是极其怀念芳草湖白雪,她给我以温暖。这温暖,穿过皮肤直抵内心。(摘编自《人民日报》)注:①兵团,本文指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是新中国成立后在新疆组建党、政、军权合一,工、农、兵、学、商五位一体的半军事化组织和社会经济体系,通过驻扎军队开荒种地来安置人员,发展经济,守卫边疆,巩固边防。4.下列对文章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A.文章写“我”离开芳草湖后,却对其充满故乡般的怀念,寄寓着作者的美好情感。B.文章首尾遥相呼应,强调芳草湖在“我”的生命历程中不可取代的作用,突出主题。C.文章是回忆性散文,重点记叙了作者难忘的艰苦兵团生活,赞扬兵团人的精神品德。D.文章托物言志,蕴藉含蓄,耐人寻味。文章广泛联想,时空纵横,表真情达己意。5.本文的语言灵动形象,请结合第⑧段对此加以赏析。6.文末写道:“很多年后,我极其怀念芳草湖大雪的温暖”。这“穿过皮肤直抵内心的温暖”指的是什么?请结合全文理解。【答案】4.D5.①多处运用拟人、比喻,语言生动形象,如“大雪,给这残酷的环境和荒芜的天地带来浪漫”“雪花在空中走着优雅的‘之’字”。②句式多变,整散并举,既有精炼有力的散句,又存整齐划一的长句。③场面描写生动,如对“孩子嬉闹”的场面描写,既表现出雪后的浪漫,又表现出生活的生气。6.⑴忍受严寒的考验,百炼成花,美丽精彩。⑵面对恶劣的风沙的坚定和团结。⑶面对残酷环境的温柔和浪漫。⑷探索未知世界的好奇和勇敢。【解析】4.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A.“故乡般”无中生有。B.“芳草湖”应为“白雪芳草湖”或者“芳草湖的白雪”。C.文章的重点不是“记叙……生活”而是描写芳草湖的白雪。5.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文中有三处对“北风”的描写,文学作品中的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主要有:交代时间、地点和环境特点;渲染故事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暗示社会环境;深化作品主题等。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语境,第一段,由眼前的北风想到白雪芳草湖,自然是引出下文;第四段,北风狂烈,从而突出当地自然环境的恶劣,进而反衬出兵团人抗击恶劣环境的献身精神和聪明才智;第七段,狂烈的北风是恶劣生存环境的象征,可是风却带来了雪,雪美化了环境,在狂烈和温柔美好的转化当中让读者见识到了当地独特的美。-21-\n6.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词语及语句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鉴赏作品的语言,有如下角度:遣词造句(叠词、长短句等)、修辞、语言风格(自然淡雅、苍劲雄健等)、语体(书面语、口语等)、情感(含蓄、直露、奔放、细腻等)等。生动形象、整散结合,充满深情是本段语言的主要特点。7.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该句出现在文本末段,很明显是总结句,起到升华主题的作用,既然是总结句,就需要上溯寻找相关信息,确定答案要点。“温暖”是一个概括性很强的词语,是什么引起作者内心的温暖?结合作品主旨,当然是指兵团人身上所具有的优秀品质。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汉学大师饶宗颐①钱钟书说他是“旷世奇才”,季羡林说他是“心目中的大师”,法国汉学家说他是“全欧洲汉学界的老师”。事实上,饶宗颐既非学院派,也非西洋派,而是一位受家庭浓厚的文化熏陶、自学成材的大学者。当其他孩子都步入学堂读书的时候,饶宗颐感觉学校的教育并不适合自己,宁愿独自一人躲进藏书楼自学。在父亲的悉心栽培下,饶宗颐打下了良好的传统文化根基。虽未获得正式学校文凭,也未曾留学海外,但后来却在海内外二十余所高等院校任教,精通英、法、日等六国语言,还熟知古代梵文、楔形文、甲骨文、金文、简牍帛书文字,皆得益于他的自学能力。②1949年,饶宗颐移居香港。从1952年开始,在香港大学中文系任教16年,在英国人的统治之下,中国的学者没有地位。但他对身外浮名并不看重,在学术的天地里,自得其乐,满世界留下了脚印。要考证甲骨文,他就出现在日本;想要研究敦煌学,他便去了法国;要研究梵文,他就去印度。③饶宗颐的研究几乎涵盖国学的所有领域,很难把他归到哪一家,他曾幽默地说,“我是一个无家可归的游子”。学者称其“业精六学、才备九能”,他则以“天地大观入吾眼,文章浩气起太初”这样气势磅礴的对联,来表现其开阔的視野和博大的胸襟。季羡林曾评价他最善于发现问题,绝不固步自封,随时准备接受新的东西。饶宗颐对国外的考古发掘以及研究成果信息灵通,研究视野无限开阔。他的习惯是每一个问题都要穷追到底,40多岁学习梵文,60岁以后学同样有“天书”之称的希腊楔形文字,这些都是为了能直接读懂最原始的经典,找到最原始的材料和证据。-21-\n④不少人将饶宗颐与王国维、陈寅恪相比,认为他们在治学上既博且深,在许多领域开风气之先,但王、陈二人皆没有饶宗颐在艺术上的成就。饶宗颐精通古琴,善于诗赋,书画作品更是清逸飘洒、自成一家。有人评价,经过半个多世纪的磨炼,他在技法上已经从心所欲不逾矩,而他的性情与人生观,也圆通无碍地融在画中,使其画作成为了传说中极其罕见的学者画。⑤对老庄和佛学的参悟,让他对生死有超越性理解。曾有人问及他对王国维的评价,他说王国维是一位了不起的学问家,只可惜未能真正超脱。“一个人在世上,如何正确安顿好自己,这是十分要紧的。”他认为,陶渊明比王国维要明白得多,陶渊明生前就为自己写下了“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的挽歌,由人生联系到山川大地,已有所超越。(摘编自历史研习社《悼念饶宗颐》)相关链接:①积极追兔子的人未必能够找到兔子,而我就靠在树底下,当有兔子过来的时候,我就猛然扑上去,我这一辈子也不过就抓住几只兔子而已。(摘编自饶宗颐语录)②当时中国的敦煌学已经落后于外国,他暗下决心,一完要好好研究,为国人争一口气。不久他和法国汉学家戴密微共同出版著作《敦曲》,1978年前后他又独立出版《敦煌白画》一书,填补了敦煌学研究的一项空白。(摘编自中国评论通讯社《先生走好》)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饶宗颐传统文化底子扎实,精通六国语言,熟知诸多古文字,能在海内外二十余所高等院校任教,皆得益于自学能力。B.移居香港的饶宗颐多年在大学任教,醉心学术,为了深入研究,放眼世界,四处奔走,在学术的天地里,自得其乐。C.饶宗颐在学术派别上“无家可归”,既不是学院振,也非西洋派,很难把他归到哪一家,因此被学者赞誉为“业精六学、才备九能”。D.饶宗颐画作技法炉火纯青、风格清逸飘洒,目成一滚,丽且入了他的性情与人生观,这使其画作成为了极其罕见的学者画。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A.饶宗顾感觉学校教育不适合自己,当其他孩子步入学堂时,父亲让他独自一人躲进藏书楼自学,后来饶宗颐成长为享誉中外的汉学大师。B.-21-\n饶宗颐大器晚成,为了直接读懂最原始的经典,找到最原始的材料和证据,40多岁开始学习梵文,60岁以后学习有“天书”之称的希腊楔形文字。C.和王国维、陈寅恪相比,饶宗顾和他们的共同点是在治学上既博且深,在许多领域开风气之先,区别是王、陈二人皆没有琴棋书画之艺能。D.在学术成就上饶宗颐高度肯定王国维,但在生死观上,他认为王国维未能真正超脱,而陶渊明比王国维要明白得多,已有所超越。E.饶宗颐对治学有自己独特的理解,他巧用守株待兔的典故,表明“积极追兔子的人”未必能够心想事成,称自己的学术成就不过是“抓住几只兔子而已”。9.饶宗颐之所以取得如此高的成就,源于其开阔的视野和博大的胸襟,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答案】7.C8.DE9.①开阔的视野:治学上学贯中西,研究视野开阔,善于发现问题接受新的东西;艺术上涉猎极广,成就卓著,古琴、诗赋、书画无不擅长。②博大的胸襟:淡泊名利,低调谦逊;对生死有超越性理解;有捍卫中华文化尊严的责任心。【解析】7.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是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把握文章内容要点能力。题干要求选出“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C项,“饶宗颐在学术派别上‘无家可归’,既不是学院振,也非西洋派,很难把他归到哪一家,因此被学者赞誉为‘业精六学、才备九能’”说法错误,属于强加因果。相关信息在文章第一段和第三段,原文为“饶宗颐既非学院派,也非西洋派,而是一位受家庭浓厚的文化熏陶、自学成材的大学者”“饶宗颐的研究几乎涵盖国学的所有领域,很难把他归到哪一家,他曾幽默地说,‘我是一个无家可归的游子’。学者称其‘业精六学、才备九能’”。故选C。8.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是考查学生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题干要求选出“最恰当”“两项”,A项,“父亲让他独自一人躲进藏书楼自学”说法错误,原文为“宁愿独自一人躲进藏书楼自学”。B项,“为了直接读懂最原始的经典,找到最原始的材料和证据,40多岁开始学习梵文,60岁以后学习有‘天书’之称的希腊楔形文字”与“饶宗颐大器晚成”不存在因果关系,且文章并没有提及“饶宗颐大器晚成”。C项,“区别是王、陈二人皆没有琴棋书画之艺能”说法错误,原文为“但王、陈二人皆没有饶宗颐在艺术上的成就”。故选DE。9.试题分析:题干是“饶宗颐之所以取得如此高的成就,源于其开阔的视野和博大的胸襟,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21-\n是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分析概括文章内容要点能力。题目中明确提示饶宗颐之所以取得如此高的成就,原因有两个方面,一个是源于饶宗颐开阔的视野,一个是源于饶宗颐博大的胸襟,在材料中筛选这两个方面信息,进行分析概括即可。通读材料和材料链接,可以从中筛选出“精通英、法、日等六国语言,还熟知古代梵文、楔形文、甲骨文、金文、简牍帛书文字”“要考证甲骨文,他就出现在日本;想要研究敦煌学,他便去了法国;要研究梵文,他就去印度”“饶宗颐的研究几乎涵盖国学的所有领域,很难把他归到哪一家”“他则以‘天地大观入吾眼,文章浩气起太初’这样气势磅礴的对联,来表现其开阔的視野和博大的胸襟”“季羡林曾评价他最善于发现问题,绝不固步自封,随时准备接受新的东西。饶宗颐对国外的考古发掘以及研究成果信息灵通,研究视野无限开阔。他的习惯是每一个问题都要穷追到底,40多岁学习梵文,60岁以后学同样有‘天书’之称的希腊楔形文字,这些都是为了能直接读懂最原始的经典,找到最原始的材料和证据”“在治学上既博且深,在许多领域开风气之先,但王、陈二人皆没有饶宗颐在艺术上的成就。饶宗颐精通古琴,善于诗赋,书画作品更是清逸飘洒、自成一家”“积极追兔子的人未必能够找到兔子,而我就靠在树底下,当有兔子过来的时候,我就猛然扑上去,我这一辈子也不过就抓住几只兔子而已”“在香港大学中文系任教16年,在英国人的统治之下,中国的学者没有地位。但他对身外浮名并不看重,在学术的天地里,自得其乐,满世界留下了脚印”“对老庄和佛学的参悟,让他对生死有超越性理解”“当时中国的敦煌学已经落后于外国,他暗下决心,一完要好好研究,为国人争一口气”“不久他和法国汉学家戴密微共同出版著作《敦曲》,1978年前后他又独立出版《敦煌白画》一书,填补了敦煌学研究的一项空白”等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从开阔的视野和博大的胸襟两个方面分析概括饶宗颐之所以取得如此高的成就的原因。点睛:信息筛选题,是实用类文本阅读必考题目,有局部信息筛选和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几种在文段的某个段落,综合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某个部分或全文。答题时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对应的段落进行划分,提取关键词语。综合信息筛选注意对局部或全文内容的概括,重点各段的段首和段尾的句子。答题是注意提取文中的关键词语分析作答。此题属于综合信息筛选。古代诗文阅读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朱国祚,字兆隆,秀水人。万历十一年进士第一。授修撰。进洗马,为皇长子侍班官,寻进谕德。日本陷朝鲜,石星惑沈惟敬言,力主封贡。国祚面诘星:“此我乡曲无赖,因缘为奸利耳,公独不计辱国乎?"星不能用。二十六年,超擢礼部右侍郎。湖广税监陈奉横甚。国祚贻书巡按御史曹楷,令发其状。-21-\n帝怒,几逮楷,奉亦因此撒去。尚书余继登卒,国祚摄部事。时皇长子储位未定,冠婚逾期,国祚屡疏谏。戚臣郑国泰请先冠婚,后册立。国祚抗疏言:“本朝外戚不得与政事册立大典非国泰所宜言况先册立后冠婚其仪仗冠服之制祝醮敕戒之辞升降、坐立之位,朝贺拜舞之节,因名制分,因分制礼,甚严且辨。一失其序,名分大乖。违累朝祖制,背皇上明纶,犯天下清议,皆此言也。”国祚摄尚书近二年,争国本至数十疏,储位卒定。陕西狄道山崩,其南涌小山五,国祚请修省。社稷坛枯树生烟,复陈安人心、收人望、通下情、清滥狱四事。云南巡抚陈用宾进土物,国祚劾之。寻转左侍郎,改吏部。御史汤兆京劾其纵酒逾检,帝不问,国祚遂引疾归。光宗即位,以囯祚尝侍潜邸,特旨拜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阁参机务。寻加太子太保,进文渊阁。国祚素行清慎,事持大体,称长者。明年会试,故事,总裁止用内阁一人,是科用何宗彦及国祚,有讥其中旨特用者。国祚既竣事,即求罢,优诏不允。刑部尚书王纪为魏忠贤所逐,国祚合疏救,复具私揭争之。纪为礼部侍郎时,尝以事忤国祚者也。三年,进少保、太子太保、户部尚书,改武英殿。十三疏乞休,诏加少傅兼太子太傅,乘传归。明年卒。赠太傅,谥文恪。(节选自《明史·朱国祚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本朝/外戚不得与政事/册立大典/非国泰所宜言/况先册立/后冠婚/其仪仗冠服之制/祝醮敕戒之辞/B.本朝/外戚不得与/政事册立大典/非国泰所宜言/况先册立/后冠婚/其仪仗冠服之制/祝醮敕戒之辞/C.本朝/外戚不得与政事/册立大典/非国泰所宜/言况先册立/后冠婚/其仪仗冠服之制/祝醮敕戒之辞/D.本朝/外戚不得与/政事册立大典/非国泰所宜/言况先册立/后冠婚/其仪仗冠服之制/祝醮敕戒之辞/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冠婚,指行加冠、结婚礼。加冠是古代成人的标志,表明可以结婚成家。B.外戚,指帝王的母亲和妻子方面的亲戚,如其父母、兄弟,与皇族宗亲相对。C.社稷,土神和谷神的总称,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原始崇拜物,后用以代指国家。D.赠太傅,“赠”与前文的“进”“改”“加”,在封建时代都指授予在世的官员官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21-\n朱国祚敢于直言。对被沈惟敬的言论迷感力主封贡的石星,他当面诘责;对干预朝政的外戚郑国泰,他上疏直言批评。B.朱国祚关心国本。针对皇长子储位未定,婚期过了期限,在担任尚书的近两年间,他上疏数十次,最终确定了储位。C.朱国祚深受优待。御史汤兆京弹劾他纵酒超越礼制,因为皇帝还未即位时,他曾经侍奉皇帝,因此皇帝对此并不过问。D.朱国祚顾全大局。参与主持会试,对别人讽刺他是因为迎合皇上才受到特别任用,他在完成工作后才主动请求辞职。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湖广税监陈奉横甚。国祚贻书巡按御史曹楷,令发其状。(2)刑部尚书王纪为魏忠贤所逐,国祚合疏救,复具私揭争之。【答案】10.A11.D12.C13.(1)湖广税监陈奉非常蛮横霸道,朱国祚送信给巡按御史曹楷,让他揭发陈奉的罪行。(2)刑部尚书王纪被魏忠贤所驱逐,朱国祚与人联合上疏申救,又单独上奏疏为他抗争。【解析】10.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本句,根据名词“外戚”“政事”“大典”“国泰(人名)”“冠婚”“仪仗冠服之制”“辞”,虚词“与”“所”“其”“之”,再结合本句意思:本朝,外戚不能干预政事。册立大典,不是郑国泰所应当说的。况且先册立,后举行冠礼、婚礼,其仪仗冠服的制度,祝醮敕戒的辞令。句子可以断开为:本朝/外戚不得与政事/册立大典/非国泰所宜言/况先册立/后冠婚/其仪仗冠服之制/祝醮敕戒之辞/故选A。1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古代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本题D项,“在封建时代都指授予在世的官员官职”说法错误,应是“古代朝廷对功臣的先人或本人死后追封爵位官职”。故选D。12.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文言文内容归纳概括题。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可使用假设法与代入法,与选项所在段落进行比较。本题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C项,“……-21-\n因为皇帝还未即位时,他曾经侍奉皇帝,因此皇帝对此并不过问”说法错误,属于无中生有,原文为“御史汤兆京劾其纵酒逾检,帝不问,国祚遂引疾归”。文中并为提及皇帝不过问的原因。故选C。1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语句翻译能力。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做到字字落实的同时,要重点关注得分点。(1)句中:“横甚”,非常蛮横霸道;“贻”,送,送给;“发”,揭发。(2)句中:“逐”,驱逐;“疏”,动词,上疏;“争”,抗争。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参考译文:-21-\n朱国祚,字兆隆,秀水人。万历十一年考中进士第一名,授职修撰,进为洗马,担任皇长子侍班官,不久升任谕德。日本攻陷朝鲜,石星被沈惟敬的话所蛊惑,力主封贡。朱国祚当面责问石星:“这是我乡里的无赖小人,乘机获取奸利之计,您为何独独不考虑国家受辱呢?”石星没有采纳他的建议。二十六年,破格提升为礼部右侍郎。湖广税监陈奉非常蛮横霸道,朱国祚写信给巡按御史曹楷,让他揭发陈奉的罪行。皇上发怒,差点将曹楷逮捕,陈奉也因此被撤走。尚书余继登去世,朱国祚掌管礼部的事情。当时皇长子的储位还没有确定,冠礼、婚期超过了期限,朱国祚多次上疏进谏。外戚之臣郑国泰请求先举行冠礼、婚礼,后册立。朱国祚表示反对,上疏说:“本朝,外戚不能干预政事。册立大典,不是郑国泰所应当说的。况且先册立,后举行冠礼、婚礼,其仪仗冠服的制度,祝醮敕戒的辞令,升降坐立的位次,朝贺拜舞的礼节,因名分加以区别,因区别制定礼节,很是严格并且分明。一旦失掉秩序,名分将大乱。违背累朝祖宗的制度,背离皇上的明伦,触犯天下的清议,都是这个话。”朱国祚担任尚书近两年,为争国本上了几十道奏疏,储位最终确定。陕西狄道发生山崩,它的南部涌出五座小山,朱国祚请求修心、反省。社稷坛的枯树冒烟,他又上陈安定人心、恢复百姓希望、了解下情、清理滥定的冤狱四件事。御史汤兆京弹劾他纵酒超越礼制,皇上不过问,朱国祚于是称病回乡。光宗即位,因为朱国祚曾在府邸侍奉,特下圣旨拜他为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内阁参与机密要务。不久又加封他为太子太保,进文渊阁。朱国祚平素行事清正谨慎,坚持以国家大局为重,被称为长者。第二年会试,按旧制,总裁只用内阁一人,这一科用何宗彦和朱国祚,有人讥讽他是因为迎合皇帝旨意而受到特别任用的。朱国祚在完成有关事宜后,就请求罢免,皇上下优待诏不允许。刑部尚书王纪被魏忠贤所驱逐,朱国祚与人联合上疏申救,又单独上奏疏为他抗争。王纪担任礼部侍郎时,曾因某事与朱国祚抵触。三年晋封为少保、太子太保、户部尚书,改授武英殿。上十三道奏疏请求退休,皇上下诏加封他为少傅兼太子太傅,乘着驿车归家。第二年逝世。追封为太傅,谥号文恪。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日暮【唐】杜甫牛羊下来久,各已闭柴门。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头白灯明里,何须花烬繁。【注】(1)大历二年(767)秋,晚年杜甫流居夔州(重庆奉节),写下了这首诗。(2)花烬:灯芯结花,民俗中有“预报喜事”之意。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牛羊下来久”著一“久”字,便另创新的境界,使人自然联想到山村傍晚时的闲静。B.“各已闭柴门”,使人联想到寂静的山村家家户户深闭柴扉,各自团聚,享受天伦之乐的景况。C.颔联使诗歌从黄昏时的温馨转入月光下的凄凉,透露出诗人内心的悲郁。D.颈联选取了泉水、露珠等意象,营造了洁净、凄清的意境,更好地突出了悲秋的主题。E.尾联两句写花白的头发和明亮的灯光交相辉映,“何须”一句,直抒胸臆,写出了诗人满腹的辛酸和痛苦。15.“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一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答案】14.DE15.诗人独自看着这月下山间的景色,隐隐地流露出一种迟暮孤独之感,描绘了一幅凄清而幽寂的画面:静谧的月光下、岩石的阴影中,泉水沿着石壁潺潺地流着,发出清冷的声音;草叶上凝着一粒一粒的露水,它们顺着叶片渗入地下,滋润着杂草的根部。【解析】14.试题分析:本题综合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题中,D项,“更好地突出了悲秋的主题”错误,“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按照意思句子应为:“暗泉流石壁,秋露滴草根”,-21-\n凝结出一片凄清幽遽的意境,表达了诗人漂泊无依、年老孤寂、怀念故园的愁绪;E项,“直抒胸臆”错误,“何须”,道出了作者心中的无聊和凄怆,头白之人,与那些热闹和花样早没了关系;流落蜀地十多载,老来一事无成,望前路,希望渺茫;回首故园,有家难回。应该是委婉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心酸和痛苦。15.试题分析:题干“‘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一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答题关键词“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内心难以平静的作者陷入了更深的夜色里,他独自去看山上的风景,在静谧的月光下、岩石的阴影中,听到泉水沿着石壁潺潺地流着,发出清冷的声音。脚边的草根上凝着露水,打湿了鞋子。仔细看时,它们一粒一粒沾在草叶上,顺着叶片渗入地下,滋润着杂草的根部。这样的秋夜山间,风露袭人,水的寒气仿佛能浸入人的皮肤。“石”与“泉”、“草”与“露”,凝结出一片凄清幽遽的意境。答题时,首先,描写诗歌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该抓住诗歌中的主要景物“石泉”“暗壁”“草露”“秋根”,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绘要忠于原诗。然后,概括景物所要营造的氛围特点“凄清而幽寂”;最后,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点睛:诗歌景物形象题答题步骤:①写了什么景物(意象),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适当运用表达,语言力求优美。②概括景物营造的氛围特点(意境)。常用术语:寥廓、雄奇、开阔、旷远、悲壮、悲凉、凄清、阴冷、幽静、萧条、荒凉、冷落、衰败、孤寂、恬静、闲适、缠绵、清新、明丽、绚丽、壮丽、秀美、恬淡、朦胧、淡雅。③分析作者表现的思想感情。名篇名句默写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离骚》中,屈原面对群小诬陷、风气败坏的环境,在发出优愁苦闷、走投无路的慨叹后,仍坚定地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归园田居》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露了作者清高孤傲,与世俗不合的性格,也是诗人辞官归田的根本原因。(3)在《诗经·氓》中,以桑叶润泽有光,比喻女子容颜亮丽;也有人说,是用桑叶茂盛比喻男子情感丰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宁溘死以流亡兮(2).余不忍为此态也(3).少无适俗韵-21-\n(4).性本爱丘山(5).桑之未落(6).其叶沃若【解析】试题分析:考查默写常见古诗文名篇名句的能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所以,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如同音字、形似字、通假字、难写字等字的写法。如“溘”“余”“适”“韵”“丘”“未”“沃”“若”,理解字义去记忆。点睛:考查常见的名篇名句默写常常分为三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和记忆同时考查。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另外,较长的句子不能掉字。第II卷表达题语言文字运用17.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英勇无畏,舍身奋斗,同群众休戚与共,理应受到大家的尊重。②三国时魏的嵇康、阮籍、山涛等“竹林七贤”在当时的山阴县优游竹林,放浪形骸,肆意酣畅,是有着特定的政治原因的。③美丽的事物总是令我们无法抗拒,无法言说,某些特定的人、情境、音乐等通常具有一种微妙的、不言而喻的魔力,吸引着我们的目光。④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做任何事都要有一颗恒心,要执着,有毅力:浅尝辄止,难成大器;坚持到底,就能成功。⑤“五一”节期间,大街上,商场里,到处都是游玩的、购物的人,熙熙攘攘,不绝如缕,好一片欢乐祥和的热闹景象。⑥辛弃疾继承并发扬了苏轼的豪放风格,以翻云覆雨的笔力,激昂跌宕的气势,抒情言志,针砭现实,形成南宋词坛一大流派。A.②③⑤B.①③⑥C.①②④D.④⑤⑥【答案】C-21-\n【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第③句中“不言而喻”指不用说就可以明白,这里要表达的是这魔力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的意思,应用“不可言喻”,属于形义相近误用。第⑤句中“不绝如缕”多形容局面危急或声音、气息等低沉微弱、时断时续。属于望文生义。第⑥句“翻云覆雨”比喻耍手段,弄权术,反复无常。属于褒贬误用。第①句“休戚与共”指忧喜、祸福彼此共同承担,形容关系非常密切,利害相同。第②句“放浪形骸”意为放浪,放荡;形骸,人的身体。指行动不受世俗礼节的束缚。第④句“浅尝辄止”略微尝试一下就停下来,指不深入钻研。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在第53届意大利博洛尼亚国际书展上,中国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获得2022年“国际安徒生奖”,开创了华人在这一世界儿童文学领域至高奖项上零的突破。B.“一考定终身”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无论就读的是重点名校,或者职业院校,比文凭更重要的,是阳光的心态、奋斗的足迹和健全的人格。C.警方提醒,市民如果捡到子弹、炸药、雷管等物品,请及时与警方联系,切忌不要觉得没什么危险而私自收藏,以致埋下安全隐患。D.故宫博物院近日推出的《韩熙载夜宴图》互动APP,以高清的文物影像、专业的学术资料、丰富的媒体内容和创新的交互设计,为观众带来了鲜活的文化体验。【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和修改。A项,搭配不当,错在“开创了华人在这一世界儿童文学领域至高奖项上零的突破”。应改为“实现了……零的突破”。B项,关联词搭配不当,应将“或者”改为“还是”。C项,“切忌不要”否定混乱,应删去“切忌”或“不要”。点睛:考查语病,先抓典型的语病标志,比如两面词、判断词、并列动词;然后压缩句子,保留主干,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19.文饰,指人们在受挫折后想出各种理由原谅自己或为自己的失败辩解的现象。下列属于这类现象的是A.小汪与妻子吵架,被妻子抓破了眼角。第二天有人关心地问小汪:“你的眼角怎么啦?”小汪涨红了脸,不说话。-21-\nB.小杜作文系从网上下载,以致在这次作文竞赛中未获奖,他向同学解释说这是评委看得粗糙未能读懂他的精妙构思所致。C.下午四点学校开动员大会,小程因开家长会迟到近1小时。小程一进会场就向有关领导解释说:“接待了几位家长,实在走不开,请原谅。”D.小张与小李一起打乒乓球,小张连输三局后不好意思再打了,小李说:“肯定是你的球拍有问题,否则,我是打不过你的。”【答案】B20.请参照①的方式,根据下面文段的内容再推断出两点结论。据《成语探源辞典》统计,出自《诗经》的成语有177条,出自《论语》的成语有173条,出自《孟子》的有136条,出自“春秋三传”的有255条,出自庄子的161条,出自《史记》的有265条,出自唐诗的有310条,出自宋代诗词的有140条。这些成语涉及到文学艺术、天文地理、礼仪习俗、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①越是有名的著作,产生的成语也就越多。【答案】②古代经典著作是汉语成语的重要来源;③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在一定程度上隐含在这些成语之中(或成语是语言宝库中的精华,也是文化的积淀)。【解析】试题分析:注意根据文中的“出自”和“成语涉及到”进行推断。-21-\n2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6个字。打开必修二语文教材,扑面而来的是一些散文名篇。这些散文名篇,表达了作者对自然、人生的丰富感受和深刻思考,而作者所凭借的就是对大地山川、风物美景生动细致的描绘。这里所说的描绘就是描写。描写着眼于刻画、描摹,使客观事物生动形象地再现在读者面前,从而增强作品的生动性和感染力。①_______?一是描写要有明确的目的。无论是景物描写、细节描写,还是人物的肖像、对话、行动、心理描写,②_________;二是描写要善于抓住特点。鲁迅说:“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她的眼睛。”“倘若是画了全副的头发,即使细得逼真也毫无意思。”所谓“画眼睛”,就是写出最能表现一个人性格的特点来。三是③_____。融入感情的描写,往往能以情感人,激起读者共鸣。【答案】(1).描写要注意哪些问题呢(2).都必须为作品的主题服务(3).描写一般要带有鲜明的感情色彩【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根据文意填空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如第①空注意后文“描写要有”,第②空注意前面的“增强作品的生动性和感染力”,第③空注意后文“感情的描写”。作文22.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写作。请你们仔细观察地暖回春、晨光熹微,你们必定会观察到美;请你们侧耳倾听鸟儿鸣啭、小溪淙淙,你们一定会倾听出美;请你们认真感悟奋发向上、团结友爱,你们一定会感悟到美。……自然或社会中的每一个角落都有一幅最美的图画,请结合你的生活体验,撷取一片最美的风景进行描写,借以分享你从自然或社会中发现的美。要求:(1)自拟标题,主题明确,写一篇记叙文,以记叙描写为主,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2)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答案】要善于发现美记得有位哲人说过这样一句话: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在现实生活中总是会有许多人抱怨社会丑陋,穿行于社会的人们丑陋等。-21-\n其实人们的这种想法是过于偏激了,在社会中还是存在许多的美,就是因为人们不去发现,只是一味的通过表面就下结论。有个故事是这样的:一天,美和丑相约一起去海边游泳,美穿的是美丽的外衣,而丑穿的则是丑陋的外衣。二人游泳完后,丑先上的岸,随便拾起一件外衣就穿上了,随后美也上了岸穿上了外衣,二人就回家了。但回到家中才发现衣服穿错了,此时丑发现自己很美,而美发现自己很丑。其实美和丑都是相比而言的,这个故事就是说明美和丑有时只需要一件外衣就可以改变,关键是自己有没有发现。生活中就是如此,当一个满脸乌黑,一脸疤痕的女孩走到你的身边,第一反映就是怎么有这么丑的人,其实当你细心打量你会发现,他的笑容很是灿烂,看起来很美,再当你和她相处一段时间,你又会发现她有颗很善良的心。当你走在一块荒芜的田地里,田里堆满了垃圾,并且臭气熏天,就连忙碌的苍蝇也抽出了时间来光顾.此时你感觉到的除了恶心应该不会还有其他的感受了,你会很扫兴的想尽快离开这里,但当你停下焦急的脚步时,你会发现旁边有郁郁葱葱的小草正在茁壮的生长,还有含苞待放的花朵迎着阳光显得格外娇艳欲滴.这些美就是存在在丑陋中间,关键是要靠我们的眼睛去发现,这就要求我们要多留心,多观察,善于从丑陋的背后去发现那美丽。2022年10月2日世界夏季特奥会在上海隆重开幕了,这是一群特殊的人在一起为了自己的运动梦想而奋斗。他们都是一些有着特殊身体的人,他们都是有缺陷的人。假设从外表去看的话他们也许给人的第一印象是丑,但当他们站在运动场上的一刹那,你会发现他们是最美的,他们是世界上最可爱的人。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的思想素质的提高,人们的审美观也有所改变.一些抽象的东西人们也可以去发现他的美,这就是进步,是人们善于发现美的进步,断臂的维纳丝人们给予的是崇敬,美更是体现的淋漓尽致。凡高画了一生的画,到死后人们才发现他的画美的一面.从而使其画成了无价之宝。而凡高遗憾终身,如果人们善于去发现美,就不至于出现这种下场。在我们的周围美就象影子一样和我们行影不离,只是我们没有去注意他,没有去细心发现。美丽与丑陋其实有时就是一步之遥,美丽中有丑陋,丑陋中有美丽,这就要我们去善于发现,当我们用眼睛去细心品位丑陋中的美丽时,你会发现这也是一种幸福,从身边去发现那些被人们摈弃的丑陋,把那美丽的一面带到自己的心灵世界,让自己的心灵在美丽中得到净化。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用美丽去敲开这扇窗,让心情变的更舒畅,何乐而不为呢?让我们用心去发现生活中的点滴美丽以及那些被遗忘的美丽。-21-\n..................点睛: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方法多样:-21-\n一、提炼中心法。这是最常见且最稳妥的审题立意方法。写材料作文时,如果能准确地提炼出材料的中心,并以其作为文章的主旨,一定会使所写文章既切题又有深度。二、抓关键句法关键句。有些材料作文材料中的关键句可以作为立意的突破口。它常是命题者或材料中的人物的评议性语句,常有暗示材料中心的作用。三、由果溯因法。事物有时是以因果关系互相联系的。审题时如果能由材料中列举的现象或结果推究出它的本质原因,往往能找到最佳的立意。四、由物及人法写。有寓意的材料或叙述“物”的材料,需要由材料中的物联想到人,进而联想到与材料内容相类似的人生哲理、社会现象等,从而提炼出写作的观点。五、分析关系法。六、明确褒贬法。材料中的语句常蕴含着命题者的褒贬情感,审题时细致体会命题者的感情色彩,这样才能确立最佳的立意。七、多向辐射法。有些材料作文的材料比较散,常常会出现许多人和事,好像根本就没有一个明确的中心。对于这样的材料,审题可围绕材料展开多角度立意。比如,既可着眼于甲事物或乙事物立意,还可以着眼于甲乙两事物的关系立意;既可联系事物的正面立意,还可以联系其侧面和反面立意。八、舍次求主法。材料往往会牵涉许多人和事。因此,审题时要明确材料的主要人物(事件)或次要人物或(事件),并舍次立主。九、求异同法。十、寻互补法。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方法还有很多,可以综合运用几种方法。-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