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初中 > 语文 >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综合检测试卷(Word版,含答案)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综合检测试卷(Word版,含答案)

docx 2022-02-16 20:10:34 9页
剩余7页未读,查看更多需下载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综合检测试卷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一、积累与运用(15分)清在横线上端正地书写正确答案成填写相应选项。(第1一4题每句1分,第5题(1)小题1分,(2)-(5)每小题2分)1.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范仲淹《渔家傲.秋思》)2.持节云中,?(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3.《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从形、声两方面写战斗场面的句子是:,。4.秋瑾的《满江红》中“”一句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和李清照“人比黄花瘦”的诗句,以外在的自然景观的清秀明丽反衬青春蹉跎而又无可奈何的沉重失落感和怨幽之情。5.阅读语段,按要求完成题目。在我心中,大概没有一种花比油菜花更具有故乡的意味了。这不仅是因为我出生和成长的地方盛产油莱花,油菜花()着我对苏中水乡和童年的美好记忆,更是因为在我眼里,油莱花的特殊气质总能给人恬静的感觉,与“故乡”这个字眼最为妥帖,让人不由自主地想到故乡景、故乡事,乃至故乡人。油莱花的遍野之处,从来不是一方阳台、一处庭院、一所公园,而是连绵起伏的大山脚下,()的田埂之上,河网密布的水乡岸边,白墙黛瓦的房前屋后……这些,不正是我们家园的最常见的模样,不正是乡土中国的最典型的图景吗?(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①恬静()②田埂()(2)为文中括号处选择恰当的词语()A.承载阡陌交错B.错综复杂承担(3)文中画线句有语病,请修改。(4)文中“故乡”一词加引号的作用是()A.表示强调B.表示引用C.表示讽刺否定D.表示特殊含义(5)我们学过的一篇小说叫《故乡》,它的作者是鲁迅。下面属于鲁迅作品的一项是()A.《复活》B.《朝花夕拾》C.《济南的冬天》D.《我的叔叔于勒》二、阅读(45分)第9页共9页,(一)文言文阅读(15分)(甲)阅读下面文章,完成6一10题。(10分)鱼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故患有所不辟也(同“避”,躲避)B.故不为苟得也(随便取得)C.非独贤者有是心也(这种心)D.蹴尔而与之(踩踏)7.通读全文可以看出,作者是针对什么现象写作本文的?(2分)8.第二段中,面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的“一單食,一豆羹”,“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作者写这些内容的目的是什么?(2分)9.“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此”指代什么?本心又指什么?(2分)10.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曾经造就了一大批仁人志士,而现在的学校教育则强调我们中小学生要“珍爱生命”,教育部新修改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就删掉了“见义勇为,敢于斗争”的字样。你是怎样看待这一问题的?(2分)第9页共9页,(乙)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1-13题。(5分)曾子衣①敝衣②四以耕,鲁君使人往致③国封邑焉,曰:“请以此修衣④。”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⑤为不受?”曾子曰:“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君有赐,不我骄也,我能不畏乎?”终不受。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⑧其节也。”(节选自《说苑.卷四》)[注释]①衣:穿。②敝衣:破旧的衣服。③致:送。④修衣:添置衣物。⑤奚:什么,疑问词。⑥纵:纵然。⑦不我骄:即“不骄我",不对我显露骄色。⑧全:保全,使……得以保全。11.请用“/”给文中画线句断句。(断两处)(1分)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12.从曾子身上,你学到怎样的为人处世的原则?(2分)13.说出曾子怕鲁君的理由。(2分)(二)现代文阅读(25分)(甲)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17题。(16分)祖母的记忆底片①祖母是84岁那年进城随我爸妈居住的,她几乎是被我们硬生生“绑架”进城的,她曾经发誓要在山里生活到死。②祖母进城以后,还是按照山里的节奏生活。她在阳台上望太阳的方向算计着时间,天黑就睡,天不亮就起床,吃饭时只夹一种菜,打雷时会习惯性地冲出门说要去收晒的粮食,等明白过来以后就自己傻傻地笑。③马路上,苍翠的绿树中的麻雀叽叽喳喳叫成一片,祖母停下脚步,拍打着双手,她使劲跺着脚叫出声:“嚯,嚯,嚯!”那是祖母在吆喝驱赶着麻雀,在乡下养成的习惯,祖母担心麻雀偷吃粮食。④这样的日子过了两年多,祖母的身子骨垮了下来。她懒得出门了,眼皮耷拉,眼神无力,差不多每天都同我爸妈在家里坐着,常常是默默无言。⑤祖母87岁那年的一天,她推醒坐在沙发上睡着的我爸,喊出声:“龙大才!”“妈,你喊我啥?”“龙大才。”龙大才是我们老家村子里当年的一个生产队队长。⑥我爸的心猛地抽搐了一下。医生告诉我爸,老人家脑萎缩严重,患的是阿尔茨海默病。第9页共9页,⑦我爸在屋子里黯然垂泪,自己的娘认不得儿子了,他内心受着煎熬。祖母摩摩挲挲地从怀里掏出手帕,走到我爸面前给他擦泪。我爸哭出声,一把抓住祖母:“妈!”祖母混沌的记忆被擦亮,她叫出了我爸的乳名:“发娃,发娃。”但像这样清醒的时刻,大多只是回光返照的一瞬。⑧祖母88岁那年,大小便常拉在床铺上,我爸我妈每天要换洗好几次。祖母瞪眼睛,目光里是恐惧,也有恨意。更多的时候,祖母如一条躺在沙滩上的鱼,疲惫无力地一动不动。⑨我爸陷入了苦闷。有一天,一个老家的乡亲给我爸妈送来新鲜的土藕,祖母起床,一下子就叫出了那人的名字。我爸欣喜不已。来我家的乡亲们,祖母差不多都认出来了,还同他们断断续续地聊上几句,这让我爸更犯迷糊了。乡亲们说,老人家一直在乡里生活,她的记忆活在那里。⑩我爸又喊我堂弟开车,一同把祖母带回老家去看看。老家的好多房子都拆迁了,我爸搀扶着祖母,祖母迷蒙的眼神如突然被电光擦亮,她的目光从老家的山冈田野划过,她一一叫出了那些根植在心的地名:歪梯子、白杨湾、马鞍桥、千口山、大屋堡、罗家坳……我爸激动得满眼是泪。⑪祖母坐在山梁的石头上说,我不回去了,不回去了。⑫祖母回了城,晚上时,嘴里还在叽叽咕咕念着老家那些地名。⑬我爸从此常坐在祖母床前,默默陪伴着地,母子俩的世界不能交融。⑭但母子俩的血流之声还响在一起。我爸说,每天只要看到祖母躺在那里,虽不说话,但心里也踏实一些。只要祖母还在,我爸就还是一个孩子,老祖母的老孩子。⑮祖母90岁生日后的第八天,她的生命之灯,就在家里的床铺上静悄悄地灭了。祖母临终时,把一个灰布口抖抖擞擞地拿出来交给了我爸。等把祖母安葬在老家的土地里,我爸回来打开那个口袋,里面是裹了又裹的钱,从百元钞票到一元两元,一共是1239元。那是老祖学留下的遗产,祖母去乡里市场上卖核桃、卖鸡蛋、卖高梁换来的钱,她都攒着。⑯我爸后来问我,你祖母要是不进城,真能活上100岁?我摇头说,我也不知道。地下的祖母,能不能给我们从雾中飘来一个答案?14.文中说“她几乎是被我们硬生生‘绑架’进城的”,从哪几件事可以看出祖母来到城里后的不适应?请简要概括。(4分)15.结合文章内容,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4分)祖母如一条躺在沙滩上的鱼,疲惫无力地一动不动。16.文中说“母子俩的世界不能交融”,“但母子俩的血流之声还响在一起”。你是怎样理解这两句话的?(4分)第9页共9页,17.本文以“祖母的记忆底片”为题有何妙处?请简要分析。(4分)(乙)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8-21题。(9分)唐德刚的读书观唐宝民①唐德刚先生是史学大家,一生著述颇丰,成就斐然。作为一位历史名家,他所读的书可以用“浩如烟海”来形容。那么,他的读书经验是什么呢?②当今的书太多了,让人读不胜读。于是,“快读”这种方式便应运而生。唐德刚把“快读”形容为“跳高栏”,把“慢读”形容为“啃骨头”,并进而指出,对于经典类的书籍,还是要“啃”,而不要“跳”。他说:“如果没有人拿着戒尺或皮鞭站在后面的话,读书是会偷懒的。再到难懂之处,不明不白之处、半明半白之处、索然无味之处,你会像跳高栏,一跃而过,永不回头。但是根据我自己的笨经验,有些书,尤其大部头的古典名著,就不能‘快读’。相反的,对这种著作要去‘啃’,像狗啃骨头一样地去‘啃’。我个人的体会便是,在午夜、清晨,孤灯一盏,清茶一杯,独‘啃’古人书,真是最大的乐事。所以从治学方面来说,‘跳高栏’和‘啃骨头’就是两个诚然不同的境界了。”③唐德刚少年时代曾读过《资治通鉴》,他以此为例,说明“快读”与“慢读”的不同:“我对《资治通鉴》只是‘读’过,而没有‘啃’过。对于这部巨著,我也曾‘跳高栏’地跳过一遍,从头跳到尾。我对《资治通鉴》有偏爱,数十年来,时时刻刻想再‘啃’一遍,但却无此机运、勇气和决心来干这傻事。今见柏杨译《资治通鉴》,颇为羡慕。”④“读书写心得”也是唐德刚的经验,这条经验,是他的老师胡适教给他的:“记得胡适先生以前告诉我他读书和作文的要诀。他说读书有心得,一定要写下来。写下来之后,才能变成你自己的知识。”多年以来,唐德刚一直按照胡适先生的指点去做,发现这个办法果然有效:“胡适先生这句话真是深得我心,因为我自己很早便有相同的体验。回忆自己的青少年时期,我识字不久,便由双亲和塾师引导,养成了写日记的习惯,日常见闻和读书札记很自然地就会变成日记的一部分。真的,写日记、札记最能帮助记忆;纵是忘记了,也能一索即得。”⑤唐德刚对胡适这位老师极为尊敬,但在学术问题上却毫不含糊。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轰动一时的《文学改良刍议》,在这篇文章中,胡适提出写文章的八点主张:须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须讲求文法……这篇文章影响深远。但唐德刚对这篇文章的观点却颇有看法,他写了《刍议再议——重读适之先生文学改良刍议》一文,对胡适的观点提出了质疑,并逐条进行批驳。通过这件事,我们也可以了解到唐德刚的另一条读书经验——不迷信权威、敢于质疑公认的观点,并做出自己独立的判断。第9页共9页,⑥唐德刚先生之所以成为史学大家,或许得益于这样的读书方法。18.下列与原文内容不符的一项是()(2分)A.读书若无人督促就会偷懒,读到难之处、索然无味之处,难免会跳过。B.唐德刚认为,在午夜、清晨,孤灯一盏,清茶一杯,独“啃”古人书是乐事。C.从治学方面来说,“跳高栏”与“啃骨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境界。D.唐德刚能成为史学大家,是因为他向老师胡适学到了恰当的读书方法。19.唐德刚有哪些读书的经验?请简要概括。(2分)20.其实,“快读”与“慢读”各有好处,请结合本文和你的读书经验,举例谈谈你是如何运用这两种阅读方法的。(2分)21.文章开头有什么作用?(3分)(三)名著阅读(5分)22.(1)下面是一位同学为《水浒传》创作的一副对联,他不能确定横线处应填入的词语。你认为在上下联横线处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山做屏,水为障,悉聚①,除暴安良,涌起风云遗②行著义,言表忠,因违奸佞,忘死征战,叹惜③付悲歌A.①英豪②故事③肝胆B.①水泊②故事③热血C.①英豪②遗恨③肝胆D.①水泊②遗恨③热血(2)请选择四大名著中的任何一部,谈谈你的阅读方法和人生感悟。(3分)三、综合运性学习与写作(一)综合运性学习(10分)第9页共9页,23.近些年来,网络与人类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但是青少年对网络的认知尚不够全面。为此,班委会决定组织一次群论赛。下列是辩论赛在组织和实施过程中碰到的一些具体问题,请你协助班委会一起解决。(1)作为一次常规的辩论赛,下列环节及顺序安排正确的一项是()(3分)B.立论——攻辩——答辩——总结陈词A.立论——答辩——攻辩——总结陈词B.立论——攻辩——自由辩论——总结陈词C.立论——自由辩论——攻辩——总结陈词(2)正方与反方都在紧锣密鼓地进进行辩论的准备。(4分)①正方立论是“网络使人与人亲近”。下列不符合正方立论的的辩论要点的有()A.网络的虚拟空间容易让人隐蔽真实的自我。B.网络为人们之间的沟通交流增加了新的途径。C.网络扩大了人们交际的范围。D.网络让多元的信息共享成为可能。E.网络让人们的交际呈现程式化的趋势,不利于真情的表达。②根据正方的立论,推测反方的立论应该是:。(3)对于辩手的评价,你认为下列哪一点不重要?()(3分)A.面带微笑B.观点鲜明C.快速反应D.协同作战(二)作文(50分)24.从下面两个文题中任选一题作文。作文(1)题目:致敬作文(2)阅读下面材料,任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脱贫攻坚精神是“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是在脱贫攻坚伟大斗争中锻造形成的。脱贫攻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性质宗旨、中国人民意志品质、中华民族精神的生动写照,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充分彰显,赓续传承了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作文要求:(1)要自由、有创意地表达出真情实感。(2)文体不限。(3)不少于500字。(4)文字和标点书写要规范、整洁。(5)文中不得出现考生本人姓名及所在学校名。第9页共9页,(6)行款格式:标题居中,分段需另起一行,空两格。参考答案一、1.长烟落日孤城闭2.何日遣冯唐3.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4.为篱下黄花开遍5.(1)tiángěng(2)A(3)这些,不正是我们最常见的家园的模样,不正是最典型的乡土中国的图景吗?(4)A(5)B二、6.B7.一些人在利与势面前失去做人之本心,为利所动,为势所屈。8.作者举“行道之人”“乞人”为守道义而宁可饿死的例子,说明人们把“义”看得比生命更珍贵,证明舍生取义的普适性。9.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天性、天良,是指人与生俱来的向善之心、羞恶之心。10.人的生命是宝贵的,我们应当珍爱这仅有的一次生命,但并不表示我们不见义勇为,不伸张正义,只是我们在见义勇为时,要量力而行,在与坏人斗勇的同时还要斗智,尽量避免对自己造成损害和威胁。11.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12.为人处世要廉洁自律,不贪不沾。13.怕自己“拿人手短”。14.(1)来到城里后,依然按照山里的节奏生活,如在阳台上望太阳算时间,天黑就睡、天不亮就起床等。(2)走在城市的马路上听到麻雀叫,会停下来跺脚叫出来驱赶。(3)因为不适应城里的生活,“憋”出病来了。15.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地表现出祖母在离开熟悉的农村生活后的痛苦、无助与绝望的生存状况,表达了作者对祖母的疼惜。16.祖母的心中始终惦记着土地、乡村,且在祖母生病后,父亲并不能与她顺畅交流,所以说“母子俩的世界不能交融”,但在父亲的心里,祖母是自己的精神支柱,只要祖母还在,父亲就仍然是一个孩子,因此面对着祖母,父亲的心里是踏实的,所以说“母子俩的血流之声还响在一起”。第9页共9页,17.(1)点明了文章的线索人物:祖母。(2)“记忆底片”提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关于祖母对农村记忆的往事,统领全文。(3)比喻,形象生动,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18.D19.(1)读经典要“慢读”(读经典要“哨”骨头);(2)读书要随时写心得;(3)读书要坚持自己的独立精神(读书要有自己独立的判断)。20.示例一:文章提到,“快读”是应对当今社会书籍繁多的一种有效方式,而对于经典类读物必须慢读,我认同这样的处理方式。像《水浒传》《西游记》之类的经典名著,必须细细品读,常读常新,而新闻或通俗读物,只要快速浏览,了解大意即可。示例二:唐德刚先生认为经典要慢读,我深有体会。对于唐诗宋词、经典小说这类作品,我个人习惯细品慢读,体会揣摩,能从中得到许多启发感悟。而像侦探小说、玄幻小说这样的通俗读物,只需要快速浏览,了解情节大意就够了。示例三:文章提到的“快读”“慢读”两种阅读方式,我都使用过。我会根据自己的阅读目的和阅读兴趣来选择相应的阅读方法,比如《水浒传》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情节波澜起伏,需要细细品读才能有所体会;而时事评论之类的文章,我不太喜欢,就会快速浏览。21.以唐德刚先生的史学成就开头,引出对他的读书观的介绍,引起读者的思考和兴趣;照应标题。22.(2)A(2)略,(言之成理即可)三、23.(1)D(2)AE网络使人与人疏远(3)A24.略第9页共9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