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试卷 > 高中 > 语文 > 广东省广州市七区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试题(Word版附答案)

广东省广州市七区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试题(Word版附答案)

doc 2022-08-26 10:24:03 15页
剩余13页未读,查看更多需下载
2021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高二语文试题本试卷共8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在答题卡上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填写学校、班级、姓名、试室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用2B铅笔填涂准考证号。2.全部答案必须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卷上无效。3.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要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4.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的相应位置上;如需要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改动的答案也不能超出指定的区域;不准使用铅笔、圆珠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5.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诗的境界产生的第一个条件是直觉所“见”的意象,第二个条件则是所“见”意象必恰能表现一种情趣,“见”为“见者”的主动,不纯粹是被动的接收。所见对象本为生糙零乱的材料,经“见”才具有它的特殊形象。比如天上的北斗星本为七个错乱的光点,和它们邻近星都是一样,但是现于见者心中的则为像斗的一个完整的形象。仔细分析,凡所见物的形象都有几分是“见”所创造的,“见”为直觉时尤其是如此。凝神观照之际,心中只有一个完整的孤立的意象,无比较,无分析,无旁涉,结果常致物我由两忘而同一,我的情趣与物的意态遂往复交流,不知不觉之中人情与物理互相渗透。比如注视一座高山,我们仿佛觉得它从平地耸立起,挺着一个雄伟峭拔的身躯,在那里很镇静地庄严地俯视一切。美学家称这种现象为“移情作用”。移情作用是否发生以及发生时的深浅程度都随人随时随境而异。大地山河、风云星斗原来都是死板的东西,我们往往觉得它们有情感,有生命,有动作,这就是移情作用的结果。\n比如云何尝能飞?泉何尝能跃?我们却常说云飞泉跃。山何尝能鸣?谷何尝能应?我们却常说山鸣谷应,诗文的妙处往往都从移情作用得来。从移情作用我们可以看出内在的情趣常和外来的意象相互融合和影响。比如欣赏自然风景,一方面说,心情随风景千变万化,睹鱼跃鸢飞而欣然自得,闻胡笳暮角则黯然神伤;另一方面说,风景也随心情而变化生长,心情千变万化,风景也随之千变万化,惜别时蜡烛似乎垂泪,兴到时青山亦觉点头。这两种貌似相反而实相同的现象就是从前人所说的“即景生情,因情生景”。情恰能称景,景也恰胞传情,情、景相契无间,这才是诗的理想境界。每个诗的境界都必有“情趣”和“意象”两个要素,即“情”与“景”。我们时时生活在情趣里,却很少能将情趣化为诗。我们抬头一看,或是闭目一想,无数的意象纷至沓来,但是只有极少数才能成为诗的意象。因为意象必须有情趣来融化它们,贯注它们,才有圆满浑整的境界。所以说,诗的境界是情趣和意象的契合。情趣和意象的契合才能产生诗的理想境界,但宇宙中万事万物却常在变化发展中,没有绝对相同的情趣,自然也就没有绝对相同的景象。情趣不同,那么景象虽似同而实不同。比如陶潜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时,杜甫在见到“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望岳》)时,李白在觉得“相看两不厌,惟有敬亭山”(《独坐敬亭山》)时,都见到了山的美。在表面上景象都是山,在实际上却因对山贯注的情趣不同,各有不同的境界。因此,我们可以说,每首诗的境界都是作者自己的创造。这个道理也同样适用于诗的欣赏。无论是欣赏还是创造,都必须见到一种诗的境界。就情景契合的境界来说,欣赏与创造并无分别。比如姜夔的词句“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就含有情景契合的境界。他在创作这句词时,须先从自然中见到这种意境,感到这种情趣,然后拿这九个字把它传达出来。在见到那种境界时,他必觉得它有趣,于是创造也就在欣赏中完成了。当然,读者在读他的这句词而见到他所见到的境界时,也是在欣赏中进行创造。读者所见到的意象和所感到的情趣,相比姜夔和其他读者所见到和感到的便不能绝对相同。其实,每个人领略到的境界都是性格、情趣和经验的返照,而性格、情趣和经验是彼此不同的,所以无论是欣赏自然风景或是读诗,各人对境界的感受是不一样的。不但如此,同是一首诗,你今天读所得到的和明天读所得到的也不可能完全相同,因为性格、情趣和经验是生生不息的。欣赏一首诗就是再造一首诗。每次再造时,都要凭当时当境的整个的情趣和经验做基础,所以每时每境所再造的都必定是一首新鲜的诗。所以,无论是创造还是欣赏,真正的诗的境界是无限的、永远新鲜的。(摘编自朱光潜《诗论》)\n材料二:朱光潜认为,要所见的境界成为诗的境界,“见”的作用非常关键。它必须具备的一个重要条件是,“诗的‘见’必为直觉。”从克罗齐的观点得知,“见”所生的“觉”有两种,一为“知觉”,一为“直觉”。知觉是“对于诸事物中关系的知”,也就是“名理的知”。正如我们观察一个人,假使首先想到的是“他是一个学生”“他是某某的儿子”等等,那么见到的便是名理的知觉;如果看到的仅仅是他自身的形象,比如他的笑容、他眼睛里的光芒等等,如同在凝视一幅人物画,无形中割断他的社会关系,这时所见的就是“直觉”了。直觉见出诗的境界,因此诗的境界中是“‘直觉的知’的内容而不是‘名理的知’的内容”。朱光潜认为思考和联想对于诗自然有重要的作用,但思考和联想是直觉前的一种准备和酝酿。在经过思索和联想后,思路于瞬间豁然开朗、畅通无阻。境界通常是突然显现于这种灵感来临的一刹那,使人顿时心怀澄明、别无旁骛。直觉的知和名理的知在一定情况下可以互相转化,但不可能同时存在、同时进行,这一点在“见”时犹为重要。“在美感经验中心所以接物者只是直觉而不是知觉和概念;物所以呈现于心者是它的形象本身而不是与它有关系的事项,如实质、成因、效用、价值等意义。”在思考和联想时,决不可能同时进入到诗的境界之中,而在此后的凝神观照阶段,必须忘却外在一切,聚集所有的意识将诗的内容看成具体的形象从而烘托出生动的情境,整个人才投入到当中去。“意象的孤立绝缘是美感经验的特征。在观赏的一刹那中,观赏者的意识只被一个完整而单纯的意象占住,微尘对于他便是大千;他忘记时光的飞驰,刹那对于他便是终古。”(摘编自刘晓宁《论朱光潜的诗学》)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一切所见物形象几乎都是“见”所主动创造的,尤其是当“见”为直觉时。B.每首诗都必有“情趣”和“意象”两个要素,即“情”与“景”,二者相契。C.人与人性格、情趣和经验的差异,导致了不同的人对境界的感受有高下之分。D.直觉的知和名理的知不可能同时存在,也绝不可能同时进入到诗的境界之中。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辛弃疾《贺新郎》词“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自有一种境界,这就是“移情”的作用。B.“情恰能称景,景也恰能传情”,“恰能”是情景契合的最理想程度,情景相契无间,才能见出圆满浑整的境界。C.诗的境界是意象与情趣的契合,而无论是欣赏还是创造,都必须见到一种诗的境界。故欣\n赏与创造实没有本质区别。D.若诗人作诗时没有在直觉之前进行思考和联想,就难以捕捉一刹那的灵感,从而生成诗歌的境界。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充分体现关于“诗的境界”论述的一项是()A.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B.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C.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D.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4.请简要说明材料二是如何对“诗的‘见’必为直觉”逐步展开论述的。5.请结合材料一关于“诗的境界产生”的观点谈谈你对以下文字的理解。1938年元月底,诗人艾青由湖北武汉去往山西临汾途中,满目尽是北国战乱的荒凉,人民的悲苦,即写下《北方》一诗:“北方是悲哀的/而万里的黄河/汹涌着混浊的波涛/给广大的北方/倾泻着灾难与不幸/而年代的风霜/刻划着/广大的北方的/贫穷与饥饿啊。”(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洼地上的“战役”路翎侦察排的练兵工作紧张而平静地进行,王应洪在任何工作上都非常积极。他渴望执行任务的日子早一天到来,他渴望跟着班长王顺去建立功绩……而这一天也终于到来了。这天上午,在山坡上的松树林子里,农村剧团的姑娘们给战士们做了一次演出。天气很晴朗,侦察排上阵地了。战士们走下了山坡,一边走一边回头招手,喊叫,大家都舍不得这些已经变得如此亲爱的人们。晚上就要出发,王应洪非常兴奋,换上了那套留了好些天的干净衣服。换衣服的时候他发现了一条绣花手帕,用中国字在两朵红花上面绣了他的名字,又在花的下面绣了几个朝鲜字,他想那一定是她的名字。第一个念头是想汇报给班长,但在从坑道里往外去的时候,他犹豫起来了。他想,马上要出动了……完成任务回来再说吧。于是他把手帕仔细地折起来,放在胸前的口袋里。黄昏的时候,王顺就带着他的班出发到敌后去了。任务是捉俘虏。他们是在一片长满野花杂草的开阔地中间一点一点地匍匐前进的。天气阴沉,吹着小风,除了树叶声,和附近什么地方有溪水的流响声以外,没有别的声音。开阔地上长着一些春天的金达莱花。他们停下来了。一点声音也没有,他禁不住觉得可怕的孤独。这样寂静,这样绝对的静\n止,他从来也不曾经历过。他努力去想到连队、团参谋长、亲人们……后来他又想着母亲,想着他满十岁时候,母亲才替他做了一件新棉袄,替他试这新棉袄的时候,母亲不住地把他转过来又转过去,拍着他的胸又拍着他的背。他又想起了金圣姬,看见了她跳舞时的坚决的、勇敢的表情……想象着这一切,一瞬间就排除了对周围的寂静的苦痛的感觉,一瞬间觉得,这并不是在敌人的旁边,而是在亲人们中间。但这些闪电一样的想象马上就被从心底里冲出来的对于目前处境的警惕打断了,于是重新又感觉到那孤单、寂静。多么漫长的时间呀。但这时更紧张的情况到来了——传来了一大群皮靴踏在沙土路上、踩过草叶的声音。敌人,美国兵正在这条路上往这边走来。他抓紧了枪。现在那走在前面的几个美国人看起来是已经走过班长的身边了,他忽然想:如果班长不在怎么办呀?于是他差不多想要开枪了。但正要控制不住自己的时候,侦察员的铁的纪律使他的头脑一下子清醒了过来:他完全不属于自己,他的热情和勇敢必须绝对地属于伏在小路周围的黑暗中的他的班,而他的班属于他的连,他的团。这一刻,他变成了真正的战士。皮靴踏在沙土路上的声音又传来了,这个敌人走得有些蹒跚。班长王顺拔出锋利的匕首,跳上去捅倒了敌人,敌人狂叫起来向前逃跑,却被王应洪一下子奔出来抱住了,几乎要一下子扭断他的筋骨。班长奔上来用一块布塞住了这敌人的嘴,他们就得到了一个俘虏。但这时远远地传来了枪声。因为这个俘虏的一阵狂叫,刚刚过去的那一个排的敌人回转来了。情况很危急,这里再不能停留,于是班长下定了决心。他命令王应洪跟着他留下来掩护全班;命令副班长率领其他所有的人带着那个俘虏利用这条沟的地形向左后面撤退。而他自己爬上了沟沿,像箭一般地一下子跃到十米外的洼地中央的一个小土包后面去了。两个侦察员突然出现在敌人的“纵深”里,用不了几发子弹结果了两个机枪手,又灵机一动扑倒在机枪跟前,对准那些敌人射击起来了。半分钟不到,就结束了这个洼地上的“战役”。他们越过一条小溪,跑进了大片的洋槐树丛。右腿负伤的王应洪栽倒了。“班长,……”他说。“不许说话!”班长对着他的耳朵严厉地说。“我牺牲了不要紧。”“别说话,纪律!”“班长,”年轻的侦察员含着眼泪在恳求了,“我打响的时候,你从右边撤出去,……”班长掩住了他的嘴巴。这天晚上星光明朗,他们的特别艰难的行动终于叫敌人发觉了。两个敌人向着这边开着\n枪扑过来了。突然地,王应洪跪了起来,越过那块石头一直迎着敌人滚去。更多的敌人蜂拥上来,想要活捉他。他一下子站了起来,用他的负伤的腿向前奔去,奔到敌人的中间,火光一闪,一个手雷爆炸了。剩下来的几个敌人竟不敢再前进,而这时我军阵地上的火力支援过来了。苦痛的班长王顺,以愤怒的大力抱起了年轻的战士,在呼啸的子弹下,背着他跑过了最后的那几十米的开阔地,跳进了交通沟,听见了自己人的声音。他就在一阵软弱里倒下了,但他仍紧紧地抱着王应洪,喃喃地说:“王应洪,我们回来啦!”班长王顺苦痛了很多天。他的身上一直揣着那一条染满了血的手帕。面对毫不知情的金圣姬母女,他不知道要怎样开口。终于他简单地说起了他们的胜利,王应洪的牺牲,同时取出了那条绣着两个名字的、染满了鲜血的手帕。金圣姬的眼睛马上睁大了,嘴唇有点发抖。她不哭,只是脸色非常苍白,眼睛发亮,一动也不动地看着王顺和他手里的手帕。她一下子站了起来,握着他的手。这姑娘的手在一阵颤抖之后变得冰冷而有力,于是王顺觉得不再需要说什么了。(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战士们看完剧团演出后临分别时依依不舍,是因为他们是抱着必死的决心上战场的。B.王应洪没有第一时间向班长汇报,而是犹豫起来,暗示了他内心对革命信念的动摇。C.王顺发现形势危急后下令让王应洪留下来和自己一起作掩护,主要是想考验王应洪。D.金圣姬得知王应洪牺牲,她的手在颤抖后变得冰冷有力,这反映了她的悲恸与成长。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通过对次要人物王顺、金圣姬母女等人的刻画,有力地凸显了主要人物王应洪的勇敢无畏的英雄形象。B.小说中运用大量心理描写,丰富了侦察兵王应洪第一次上战场时的复杂的内心活动,使人物形象的升华更为合理。C.小说语言平实而不乏细腻,用从容不迫的语调讲述了一个情节起伏、扣人心弦的故事,读来令人如临其境。D.小说中的“绣花手帕”这一物象,不仅代表了朝鲜姑娘金圣姬对异国战士王应洪的纯洁爱情,也象征着军民情深。8.请结合上下文分析王应洪埋伏在开阔地时的心理变化过程。\n9.请结合全文,阐释标题“洼地上的‘战役’”的丰富内涵。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呼韩邪之败也,左伊秩訾王为呼韩邪计,劝令称臣入朝事汉,从汉求助,如此匈奴乃定。呼韩邪议问诸大臣,皆曰:“不可。匈奴之俗,本上气力而下服役,以马上战斗为国,故有威名于百蛮。战死,壮士所有也。今兄弟争国,不在兄则在弟,虽死犹有威名,子孙常长诸国。汉虽强犹不能兼并匈奴奈何乱先古之制臣事于汉卑辱先单于为诸国所笑虽如是而安,何以复长百蛮!”左伊秩訾曰:“不然。强弱有时,今汉方盛,乌孙城郭诸国皆为臣妾。自且鞮侯单于以来,匈奴日削,不能取复,虽屈强于此,未尝一日安也。今事汉则安存,不事则危亡,计何以过此!”诸大人相难久之。呼韩邪从其计,引众南近塞,遣子右贤王铢娄渠堂入侍。郅支单于亦遣子右大将驹于利受入侍。是岁,甘露元年也。三年正月呼韩邪朝天子于甘泉宫,自请愿留居光禄塞下。汉遣长乐卫尉高昌侯董忠、车骑都尉韩昌将骑万六千,又发边郡士马以千数,送单于出朔方鸡鹿塞。诏忠等留卫单于,助诛不服,又转边谷米糒,前后三万四千斛,给赡其食。元帝初即位,呼韩邪单于复上书,言民众困乏。汉诏云中、五原郡转谷二万斛以给焉。明年,汉遣车骑都尉韩昌、光禄大夫张猛送呼韩邪单于侍子。昌、猛见单于民众益盛,塞下禽兽尽,单于足以自卫。闻其大臣多劝单于北归者,恐北去后难约束,昌、猛即与为盟约曰:“自今以来,汉与匈奴合为一家,世世毋得相诈相攻。有窃盗者,相报,行其诛,偿其物;有寇,发兵相助。汉与匈奴敢先背约者,受天不祥。令其世世子孙尽如盟。”昌、猛还奏事,公卿议者以为:“单于保塞为藩,虽欲北去,犹不能为危害。昌、猛擅以汉国世世子孙与夷狄诅盟,令单于得以恶言上告于天,羞国家,伤威重,不可得行。”上薄其过,有诏昌、猛以赎论,勿解盟。(节选自《汉书·匈奴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汉虽强/犹不能兼并/匈奴奈何乱先古之制/臣事于汉/卑辱先单于/为诸国所笑/B.汉虽强/犹不能兼并匈奴/奈何乱先古之制/臣事于汉/卑辱先单于/为诸国所笑/C.汉虽强/犹不能兼并匈奴/奈何乱先古之制/臣事于汉/卑辱先/单于为诸国所笑/D.汉虽强/犹不能兼并/匈奴奈何乱先古之制/臣事于汉/卑辱先/单于为诸国所笑/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nA.百蛮,古代南方少数民族的总称,后也泛指其他少数民族。文中指西域各国。B.单于,匈奴人对他们部落联盟首领的专称。还可被称为“大单于”“可汗”。C.斛,古量器名,也是容量单位。古代容量单位还有“升”“斗”“石”“豆”等。D.侍子,汉代周边少数民族与汉通好时,其国王多遣子入侍汉朝皇帝,故称侍子。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向汉称臣不符合匈奴的古制,大臣们不赞同这样做。但左伊秩訾王据理力争,最后单于采纳了他的建议。B.呼韩邪主动请求留守在光禄塞下,汉朝派将士护送他出鸡鹿塞,还命令董忠等人帮助讨伐叛逆不服从的人。C.匈奴称臣后,汉与之礼尚往来,不止一次对其提供物资帮助。匈奴人得到了帮助,对汉朝充满感激之情。D.韩昌和张猛擅自与匈奴订立盟约,大臣得知后表示反对。皇帝认为昌、猛二人罪过不大,未与匈奴解除盟约。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今事汉则安存,不事则危亡,计何以过此!(2)有窃盗者,相报,行其诛,偿其物;有寇,发兵相助。14.韩昌、张猛两人与匈奴订立盟约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题武关①杜牧碧溪留我武关东,一笑怀王迹自穷。郑袖②娇娆酣似醉,屈原憔悴去如蓬。山樯谷堑依然在,弱吐强吞尽已空。今日圣神家四海③,戍旗长卷夕阳中。【注释】①诗作于开成四年(839)。当时宦官专权、藩镇割据,大唐王朝危在旦夕。武关:在今陕西省丹凤县东南,楚怀王在此为秦伏兵所执,客死秦国。②郑袖:楚怀王的宠姬,善歌舞,她受张仪指使日夜劝说怀王亲秦绝齐。③圣神:天子英明神武。家四海:统一天下。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nA.首句开门见山,点明了题咏地点。诗人被碧溪的秀丽景色所吸引,不由久久驻足停留,瞻眺武关,凭吊历史。B.颔联通过郑袖被宠的“娇娆”媚态反衬出屈原遭流放的“憔悴”情状,由此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悲慨。C.颈联抒发诗人的感喟,眼前高耸的山峰、险扼的山谷历历在目,弱肉强食、诸侯争雄的局面却都已成空。D.全诗纵横古今,始终紧扣武关这一特定地点展开,将历史教训、时势与山川紧密结合在一起,立意深沉而含蕴。16.尾联“戍旗长卷夕阳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诗人拄杖或游或息,时时昂首远望,畅享自然风景,接着通过“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自己本就无心于官场的情志。(2)鲍照《拟行路难(其四)》中,诗人在慨叹人生有命后试图“________”,但毕竟“________?”满腔愤懑终未能排遣,却也无法直言。(3)《列子·黄帝》有记述鸥鸟与人玩耍的情景,后人常用与鸥订盟表示归隐之志。于是“鸥”的意象便引入诗歌之中,如“____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冬奥会既是体育盛会,也是文化盛宴,讲述着中国故事,彰显着中国风采,传递出中国自信。闪耀中华文明初曙之光的泥河湾遗址群,绚丽绽放在燕山山脉的崇礼太子城,穿梭于百年京张的“冰雪专列”,打造了“一站一景一文化”,诉说着悠悠万古往事;“青绿腰”背后的北宋名画《千里江山图》,以戏剧和影视化的表现手法讲述典籍里的中华民族……这一切都因冬奥盛会_______,同频共振。通过建筑、服装、演出等各种载体,“中国风”与“奥运情”充分_______,让北京冬奥会成为展示中国文化的宽广平台。不仅北京冬奥会彰显出创新理念的厚重感,还呈现出传统文化的时代感。开幕式使用的8K超高清地面显示系统、VR体验下的历史博物馆、车厢外研发上线的英文购票网站等,让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_______。北京冬奥会既让中国传统文化实现了现代表达,更用中国元素刷新了奥林匹克的审美,_______着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让世人能看到5000多年文明的深厚\n积淀。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交相辉映交汇浑然天成展示B.交相辉映交融相与为一展现C.相映成趣交汇相与一展示D相映成趣交融浑然天成展现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北京冬奧会不仅呈现出传统文化的时代感,还彰显出创新理念的厚重感。B.不仅北京冬奧会呈现出传统文化的厚重感,还彰显出创新理念的时代感。C.不仅北京冬奥会彰显出创新理念的时代感,还呈现出传统文化的厚重感。D.北京冬奧会不仅呈现出传统文化厚重感,还彰显出创新理念的时代感。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崇礼太子城绚丽绽放在燕山山脉,泥河湾遗址群闪耀着中华文明初曙之光,‘冰雪专列’穿梭于百年京张”。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天问”一词源于2300年前我国浪漫主义诗人屈原写的一首长诗的题目,表达了中国人对天地万物和人类社会的好奇,展现了中华民族不畏艰难、追求真理的决心和意志。(),展现了八大行星环绕太阳运行的轨道,意味着中国不仅将探测火星,还将探测太阳系的其他行星及其卫星和小天体。“天问一号”是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的名称,在它之后还会有“天问二号”“天问三号”“天问四号”……用于对太阳系的其他天体进行探测。“天问一号”继承了我国月球探测时使用的一些成熟技术。比如,“天问一号”在最后阶段登陆火星时,采用了像嫦娥三号那样利用火箭反推、四条着陆腿的着陆方式。___①___比如,月球上没有大气,登陆月球靠发动机反推就可以实现减速,但火星就不同了。登陆火星需要穿越大气层,经历黑色七分钟。首先,___②___,就像流星划过夜空;然后,打开降落伞,进一步利用大气阻力减速;最后,发动机短暂工作,通过反推进行减速。___③___综合使用,才能成功登陆火星。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揽星九天”是中国行星探测计划的整体标识,也是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的标识\nB.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的标识是“揽星九天”,也是中国行星探测计划的整体标识C.“揽星九天”是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的标识,也是中国行星探测计划的整体标识D.中国行星探测计划的整体标识是“揽星九天”,它也是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的标识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尽精微”,才能最大程度消除可能存在的风险隐患。有人曾计算,假设火箭有5万个零部件,若要使整体安全系数达到99.99%,那每个零部件的安全系数则要更高。正是因为有中国航天人对每个工作细节的一丝不苟、对每个零部件质量的“锱铢必较”,才有了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实现400余次发射的成果。多些精益求精的执着,稳扎稳打,方能积小胜为大胜,达到既定目标。古人讲,“尽小者大,慎微者著”,道理也正在于此。以上材料具有启示意义。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写一篇文章,体现你作为新时代青年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n2021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高二语文试题本试卷共8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在答题卡上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填写学校、班级、姓名、试室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用2B铅笔填涂准考证号。2.全部答案必须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卷上无效。3.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要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4.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的相应位置上;如需要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改动的答案也不能超出指定的区域;不准使用铅笔、圆珠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5.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1~5题答案】【答案】1.D2.C3.B4.先由克罗齐的观点中“觉”的两种形式引出“直觉”与诗的境界密切关联;②再阐述思考与联想对于诗歌境界的重要作用;③接着通过分析直觉的知和名理的知的联系;④进一步论证诗的“见”必为直觉。5.①诗人所见意象应是直觉。艾青诗中的“北方”“黄河”是诗人“直觉”所见的意象,这是《北方》一诗创作的前提。②所“见”意象必恰能表现一种情趣。“北方”是“悲哀”的,“黄河”是“倾泻着灾难与不幸”的,它们融合了诗人内在的情感。③意象与情趣两相契合,产生诗的理想境界。诗人以“悲哀”的情感写出了一幅荒凉的北国图景,意象与情感融为一体,体现了北方人民深重的苦难,以及诗人深沉的关切。(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6~9题答案】\n【答案】6.D7.A8.①先是因为独自埋伏在一处而感到紧张、孤立无援;②接着想到了战友、亲人和金圣姬,感受到了温暖与力量,变得勇敢;③但随即因为身处战地的现状重新开始警惕,感到孤单;④最后用士兵的纪律控制了自己的情绪,内心真正强大起来。9.①“洼地”是山坡之下,是侦察排埋伏及与敌人交火的主要阵地。洼地的“战役”是指侦察兵俘虏美军士兵的战斗。②这场“战役”也指王应洪心中情感与理智的交锋,还指王应洪在独自埋伏时内心作为一名真正的战士的“大我”战胜作为一个稚嫩的“小我”的胜利。这场“战役”是王应洪的自我成长之路。③这场战斗在“洼地”进行,俘虏了一个美国士兵,体现了这场“战役”的意义重大。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10~14题答案】【答案】10.B11.B12.C13.(1)现在侍奉汉朝,就安定而长存,不侍奉汉朝就要陷入危亡的境地,有什么计策能超过这个办法啊!(2)发现有偷窃劫掠者,就互相通报,对他们治罪,(让他们)偿还被盗的财物;有寇匪侵犯,就派兵相助。14.①匈奴人口越来越多,足以自卫。②匈奴大臣有北归之心,北归后难以控制。(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15~16题答案】【答案】15.B16.①此句描写戍旗在武关上残阳中翻卷的景象;②诗人由武关联想到楚怀王近小人、远贤臣导致国家灭亡的惨痛历史,一方面讽谏唐朝统治者要以此为鉴,任人唯贤,励精图治,另一方面表达了对实现唐朝强盛、统一的美好愿望;③表达了深沉的爱国忧国之情。(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题答案】【答案】①.云无心以出岫②.鸟倦飞而知还③.酌酒以自宽④.心非木石岂无感⑤.万里归船弄长笛⑥.此心吾与白鸥盟(“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n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18~20题答案】【答案】18.B19.D20.①句子结构不同。原文中三个分句为偏正短语,可作为后文“打造”“诉说”的主语,前后连贯通顺。②语序不同。原文三个分句依照从古至今的顺序,更加符合逻辑。③强调重点不同。原句侧重强调三处景的特征,更能凸显“一站一景”蕴含的文化内涵。(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21~22题答案】【答案】21.C22.①登录月球与登录火星有明显不同②利用大气摩擦减速③多种减速方式四、写作(60分)【23题答案】【答案】例文:尽精微之力,致广大之境《中庸》语曰:“致广大而尽精微”,意为达到宽广博大的境界同时又深入到细微之处,这一种极高明的和谐正是中庸的内在追求和目标境界。其中蕴涵了广与深、面与点、宏观与微观、整体与局部等诸多辩证关系。徐悲鸿将它奉为绘画之主张,也尽显其在艺术领域的深度思考与卓越追求。艺术讲究面的铺展与创造,也讲究点的渲染与突出。徐悲鸿先生所说整体构图的前提是以全局的视角观察对象,捕捉其精神实质与内在特点,以求协调布局。在此基础上,再对细节与局部进行概括取舍,故增与减、留与删,皆是绘者匠心所在。正如千山鸟藏,万径无踪,寒江之上,钓叟卓然独立,阔远而苍茫的天地之间,仿佛遗世的圣贤,清冷而孤绝。这正是整体意境之“广大”与局部雕琢之“精微”的极佳证明。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以五米多的宏大画卷再现了北宋汴京的富庶与繁华,而画面中的车船人马、河桥楼宇则形态各异,描摹入微。故而“致广大”,应是对宏大、广博、长远的整体追求,而“尽精微”应是对细微、细节、细处的局部关注。不只是艺术领域,修身治国等方面也无不需要“广大”与“精微”的智慧。修身立人,成功有方,积精微之力,方可致广大之境。立意高远,还需跬步丈量,未来可期,尚得双手耕耘。个人之成长,要布人生\n之局,更要助力祖国发展之棋局。青年当把握成长机遇,以不凡格局和胸怀,从眼前着手,从脚下出发,以精微之力,成就人生大境界。樊锦诗一生苦守千年敦煌,叶嘉莹一心只属中华诗词,他们默默耕耘,日复一日,把每一分精微之力注入热爱与责任,黄沙没有模糊她的容颜,岁月也不曾嘲笑她的痴念,他们凭一人之力,使我们看到了中华文化的广大境界。今日你我,亦应重精微之处,习总书记年轻时便已把学习当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生活中的细节,一旦成为习惯,将影响深远。治国理政,成事有道,既要登高望远,又要积微成著。胸怀大局,我们方能在国家发展的大路上有阔步的士气;落细落实,我们方能脚踏实地一路生花。遥想井冈山时期,毛泽东同志站在荷树下,视线早已远及全中国、全世界,这是广阔的襟怀,更是宏伟的目标,是理想,更是方向。而今天“找准关键点,牵住‘牛鼻子’”的理念更是对关键与细节的准确把握。对此,习总书记还有更生动深刻的阐述:“我们既要大处着眼,学习曹冲称象,善于把本地区、本部门的工作这头‘象’,置于构建和谐社会全局这条‘大船’上来定位和谋划,同时,又要小处着手,学习庖丁解牛,善于抓关键环节,抓好落实。”察大局、观大势,又要精益求精、稳扎稳打,所谓“尽小者大,慎微者著”。“致广大而尽精微”,启示我们既要有远大的格局,统筹的规划,又要有局部的落实与关键的推动,发挥精微之力的基础性作用,才可实现致广大境界的宏阔目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