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试卷 > 高中 > 语文 > 江苏省南京市六校联合体2022-2023学年高三8月联合调研考试 语文 Word版含答案

江苏省南京市六校联合体2022-2023学年高三8月联合调研考试 语文 Word版含答案

doc 2022-09-02 22:37:09 11页
剩余9页未读,查看更多需下载
南京市六校联合体2023届高三8月联合调研试题高三语文8.24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最近,围绕某流量明星被国家话剧院录取,获得一级演员岗编制的新闻引发了舆论的广泛热议,中间穿插关于“小镇做题家”和流量明星作比较的讨论,推动着舆情急速升温。随着7月15日公示结束,国家话剧院给出的情况说明并没有起到平息舆情的作用,反而再度把舆论推向了第二波高潮。当然,在这样以亿计的参与者大规模讨论中,肯定会有一些杂音、一些情绪化的声音、各种趁火打劫蹭热度。如果我们尽量排除情绪,用理性客观的态度去认真讨论这件事,应该如何看待?这里面涉及的公平可以分为几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合规意义上的公平。做这件事有没有依据?当事方能不能为自己的行为找到依据?就录取这件事而言,这次国家话剧院的声明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从合规性来看,至少目前的调查结果看来,这套流程客观上没有违纪违规之处。但是从舆情的反应上来说,我们发现,人们追求的公平不仅仅是这种程序意义上的公平。很多时候公平作为一种价值,我们追求的是某种结果——这种结果不仅是客观状态还有主观认知。中国是一个特殊的国家,在我们几千年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中,对于考试作为阶级上升的通道,在不同社会阶层和人群中推动公平所起的作用有一种特殊的认知,这种特殊的认知作为一种集体的记忆是嵌入在我们的基因当中的,平时也许你不会感觉到它的存在,但是一旦被激发,就会出现这次事件刺激之后涌现上来的那样一种情绪。这种情绪在中国历史文化的加持下具有更强的合理性。除了历史因素,更重要的是在今天的中国,我们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人民当家作主的美好新中国,就像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的“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发展不充分不均衡之间的矛盾”,这里面的“美好生活的向往”所包含的一个要素就是公平。不说它是全部,也不说它是唯一,但它非常重要、非常关键,离开了它,很多东西都无从谈起。正因如此,网上很多讨论者认为这件事“关乎国本”,有人说这是危言耸听——有那么重要吗?这可能只是一个个案。但事实上这恰恰是大众的基本认知,是群众的心声,这种心声必须得到尊重和有效的反馈。我对这一类事件的基本认知是:如果一种现象、一种做法,它的程序被社会上的大多数人认为是不公平的,它导出的结果是不好的,大家是拒绝接受的,但是这套做法却符合规定的,那么这种“合规的不公平”就是最大的不公平。这种不公平就是所谓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发展不充分不均衡之间的矛盾”里的“矛盾”。我们需要去面对和改进,即使这种改变不是一蹴而就的,因为这种合规化的不公平涉及到微妙的、复杂的、系统性的利益调整。但是我们要正视它的存在,而不能无视、甚至蔑视它。我们的社会始终在自我完善中前进,人类历史告诉我们,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政府、任何一种制度,要在历史的长河中存续就需要具备自我校正错误的能力,这种自我迭代的能力也是中国从1840年、1949年以来的独特比较优势。这其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就是民众对于公平的朴素追求和向往,这种追求的表达对这个国家的每一个人都是至关重要的。-11-(摘编自沈逸《明星入编,我们要警惕“合规的不公平”》)材料二:最近,因为顶流明星考编事件,以及一些媒体的“神助攻”,“小镇做题家”这个词也被引爆网络。这个词背后所涉及的教育公平、阶层流动、就业难等问题,很值得人们深思。“小镇做题家”最早诞生于网络,大致指的是那些出身于农村或者小城镇的学子,埋头苦读,通过高考实现了人生的进阶,却缺乏一定的视野和社会资源,即使靠多年苦读,也很难追平原生家庭和出身带来的差距。而“小镇”,则成了普通家庭或者寒门的代名词。笔者以为,“小镇做题家”确实不应被嘲讽。古今中外,每个人出生后所处的环境、拥有的资源是不一样的,人生路上的竞争是客观存在的,求学和生活从来都不是轻轻松松的,这不能怪个人,个人也不能因为困难而放弃。出生于“小镇”没有什么不光彩,中国有无数个“小镇”;通过“做题”来追求梦想、实现自我也没什么不好,“做题”是学习文化知识、检验学习成果的重要手段。不管怎样,没有一种追求更好人生的努力可以被轻视。即使来自“小镇”,通过不断努力,人生的舞台依然可以很大。高考制度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高考制度从恢复到巩固发展,经历了几次重要改革和完善,为我们国家一路高歌猛进提供了源源不断、不可替代的战略支撑。可以说,高考是我国改革开放后最公平的制度之一,必须坚持。在这种以考试主导的人才选拔体制下,中国绝大多数优秀学生都具备“做题家”的特质。不可否认,高考制度固然有其一定的局限,但对普通家庭来说,高考依然是孩子改变命运最公平的途径,是社会实现阶层流动最有效的方式。也正是因为“不看面子看卷子,不拼关系拼分数”,出生“小镇”的人,通过“做题”找到了打开未来之门的钥匙,才有了实现“鲤鱼跃龙门”的可能。“做题家”就意味着“高分低能”吗?显然不是。几十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突飞猛进,中国各行各业人才辈出,很多人都是通过“做题”,获得了更高层次的教育,逐步成长为社会的中流砥柱,成为创造“中国奇迹”的中坚力量。谁说“做题”就一定选拔不出来优秀的人才?所以说,从本质上看,“小镇做题家”这五个字其实有污名化之嫌,暴露了一些人的傲慢和偏见,其本质上是个“伪标签”。如果有人拿“小镇做题家”来给一个群体贴标签,犯的就是只看现象、不看本质的错误。因为它背后隐藏的下一步逻辑就是:当面临人生的一切不顺心、不如意,都可以归咎于你的所谓“阶层”和“出身”,刻意忽略了人的成功与失败,有很多因素,不能一股脑全部归咎于学生时代的经历。被一些人瞧不起的“小镇做题家”,恰恰是生活的强者,在现有资源条件约束下,他们拼尽全力攀登突围,展现出来的恰恰是“奋斗”二字。有多少大师巨匠、科技巨擘不也是来自乡村城镇,是“小镇做题家”出身吗?这种不肯向命运屈服、不愿向寒苦低头的精神,难道不值得鼓励吗?真正令人不齿的,反而是那些用一句轻飘飘的“小镇做题家”,就抹杀别人多年的努力,却总以为自己高人一等的精神贵族们。说小了,这就是真正的“指责型人格”;说大了,很有制造争议话题、搞社会撕裂嫌疑。(摘编自之江轩《嘲讽“小镇做题家”?谨防傲慢和偏见》)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国家建设的公平要基于民众对于公平的朴素追求和向往,这种追求的表达对这个国家的每一个人都是至关重要的。B.高考的优越性体现在对普通家庭来说,高考是孩子改变命运最公平的途径,是社会实现阶层流动最有效的方式。C.针对某流量明星被国家话剧院录取一事,从合规性来看,这套流程客观上没有任何违纪违规之处。D.“小镇做题家”的背后蕴藏的是不肯向命运屈服、不愿向寒苦低头的顽强奋斗精神。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11-A.对不公平的讨论,诉求的对象不仅仅是个体,还有背后的体制机制,这套体制机制可能在过去有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但对于当下的某些情形不再合适。B.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的我国当前的主要矛盾中包含公平,这种公平要体现在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过程公平绝对保障结果公平。C.即便是含着“金钥匙”出身的人,不努力,大道路也只能越走越窄。而“小镇做题家”,不断努力,人生的舞台依然可以很大。D.“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出身不能选择,但是想去的地方可以自己选择,有什么样的奋斗就能成就什么样的人生。3.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A.如果一个人连最简单的高考都搞不定,那他注定无法搞定日后生活中比高考难上一万倍的人际交往、世故往来。B.“中国像西方发达国家一样,一个社会进入到发达阶段之后,阶层流动向上流动的通道,它自然就会收窄,这是一个规律。”C.“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只有奋斗的人生才称得上幸福的人生。”即便“世界以痛吻我”,也要保持“报之以歌”的拼搏精神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D.17年前背着瘫痪父亲上武大的黄来女说:“生活中总有一些美好的东西。太阳下山的时候,自己可以回家,而不是去医院,那就是幸福的。”4.材料二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说明。(4分)5.“小镇做题家”与公平之间有何联系,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黄昏里的男孩余华孙福挥手打去,打掉了男孩手里的苹果,还打在了男孩的脸上,男孩一个趔趄摔倒在地。倒在地上的男孩双手抱住自己的头,嘴里使劲地咀嚼起来。孙福听到了他咀嚼的声音,就抓住他的衣领把他提了起来。衣领被捏紧后,男孩没法咀嚼了,他瞪圆了眼睛,两腮被嘴里的苹果鼓了出来。孙福一只手抓住他的衣领,另一只手去卡他的脖子。孙福向他喊叫:“吐出来!吐出来!”很多人围了上来,孙福对他们说:“他还想吃下去!他偷了我的苹果,咬了我的苹果,他还想吃下去!”然后孙福挥手给了男孩一巴掌,向他喊道:“你给我吐出来!”男孩紧闭鼓起的嘴,孙福又去卡他的脖子:“吐出来!”男孩的嘴张了开来,孙福看到了他嘴里已经咬碎的苹果,就让卡住他脖子的手使了使劲。孙福看到他的眼睛瞪圆了。有一个人对孙福说:“孙福,你看他的眼珠子都快瞪出来了,你会把他卡死的。”“活该。”孙福说,“卡死了也活该。”然后孙福松开卡住男孩的手,指着苍天说道:“我这辈子最恨的就是小偷……吐出来!”孙福看看四周的人,他看到了很多熟悉的脸,他就对他们说:“从前我们都是不锁门的,这镇上没有一户人家锁门,是不是?”他看到有人在点头,他继续说:“现在锁上门以后,还要再加一道锁,为什么?就是因为这些小偷,我这辈子最恨的就是小偷。”孙福去看那个男孩,男孩正仰着脸看他,他看到男孩的脸上都是泥土,男孩的眼睛出神地望着他,似乎是被他刚才的话吸引了。男孩的表情让孙福兴奋起来了,他说:“要是从前的规矩,就该打断他的一只手,哪只手偷的,就打断那只手……”孙福低头对男孩叫了起来:“是哪只手?”-11-男孩浑身一抖,很快地将右手放到了背后。孙福一把抓起男孩的右手,给四周的人看,他对他们说:“就是这只手,要不他为什么躲得这么快……”接着孙福两只手一使劲,“咋”地一声扭断了男孩右手的中指。男孩发出了尖叫,声音就像是匕首一样锋利。然后男孩看到了自己的右手的中指断了,耷拉到了手背上。男孩一下子就倒在了地上。孙福对四周的人说:“对小偷就要这样,不打断他一条胳膊,也要扭断他的一根手指。”说着,孙福伸手把男孩提了起来,他看到男孩因为疼痛而紧闭着眼睛,就向他喊叫:“睁开来,把眼睛睁开来。”男孩睁开了眼睛,可是疼痛还在继续,他的嘴就歪了过去。孙福踢了踢他的腿,对他说:“走!”孙福捏住男孩的衣领,推着男孩走到了自己的水果摊前。他从纸箱里找出了一根绳子,将男孩绑了起来,绑在他的水果摊前。他看到有几个人跟了过来,就对男孩说:“你喊叫,你就叫‘我是小偷’。”男孩看看孙福,没有喊叫,孙福一把抓起了他的左手,捏住他左手的中指,男孩立刻喊叫了:“我是小偷。”孙福说:“声音轻啦,响一点。”男孩看看孙福,然后将头向前伸去,使足了劲喊叫了:“我是小偷!”孙福看到男孩的血管在脖子上挺了出来,他点点头说:“就这样,你就这样喊叫。”很多人都好奇地看着这个喊叫中的男孩,这个被捆绑起来的男孩在喊叫“我是小偷”时如此卖力,他们感到好奇。于是孙福就告诉他们,一遍又一遍地告诉他们,他偷了他的苹果,他又如何抓住了他,如何惩罚了他,最后孙福对他们说:“我也是为他好。”孙福这样解释自己的话:“我这是要让他知道,以后再不能偷东西。”天就要黑了,孙福骑上了板车,沿着宽阔的道路向前骑去了。男孩躺在地上。他饥渴交加,精疲力竭,当孙福给他解开绳子后,他立刻倒在了地上。孙福走后,男孩继续躺在地上,他的眼睛微微张开着,仿佛在看着前面的道路,又仿佛是什么都没有看。男孩一动不动地躺了一会以后,慢慢地爬了起来,又靠着一棵树站了一会,然后他走上了那条道路,向西而去。男孩向西而去,他瘦小的身体走在黄昏里,一步一步地微微摇晃着走出了这个小镇。有几个人看到了他的走去,他们知道这个男孩就是在下午被孙福抓住的小偷,但是他们不知道他的名字,也不知道他来自何处,当然更不会知道他会走向何处。这天晚上,孙福像往常一样,去隔壁的小店打了一斤黄酒,又给自己弄了两样小菜,然后在八仙桌前坐下来。这时,黄昏的光芒从窗外照了进来,使屋内似乎暖和起来了。孙福就坐在窗前的黄昏里,慢慢地喝着黄酒。在很多年以前,在这一间屋子里,曾经有一个漂亮的女人,还有一个五岁的男孩,那时候这间屋子里的声音此起彼伏,他和他的妻子,还有他们的儿子,在这间屋子里没完没了地说着话。后来,在一个夏天的中午,几个男孩跑到了这里,喊叫着孙福的名字,告诉他,他的儿子沉入到了不远处池塘的水中了。他就在那个夏天的中午里狂奔起来,他的妻子在后面凄厉地哭喊着。然后,他们知道自己已经永远失去儿子了。到了晚上,在炎热的黑暗里,他们相对而坐,呜咽着低泣。再后来,他们开始平静下来,像以往一样生活,于是几年时间很快就过去了。到了这一年的冬天,一个剃头匠挑着铺子来到了他们的门外,他的妻子就走了出去,坐在了剃头匠带来的椅子里,在阳光里闭上了眼睛,让剃头匠为她洗发、剪发,又让剃头匠为她掏去耳屎,还让剃头匠给她按摩了肩膀和手臂。她感到自己的身体从来没有像那天那样舒展,如同正在消失之中。因此她收拾起了自己的衣服,在天黑以后,离开了孙福,追随剃头匠而去了。-11-就这样,孙福独自一人,过去的生活凝聚成了一张已经泛黄了的黑白照片,贴在墙上,他、妻子、儿子在一起。儿子在中间,戴着一顶比脑袋大了很多的棉帽子。妻子在左边,两条辫子垂在两侧的肩上,她微笑着,似乎心满意足。他在右边,一张年轻的脸,看上去生机勃勃。(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孙福对男孩的报复,可能会改变男孩的人生道路,使得男孩彻底看清人性的恶,注定会成为下一个“孙福”。B.孙福真正恨的不是男孩,而是小偷的行径,因为小偷偷走了他的妻儿,使得他生活破裂,丧失希望。C.“仿佛”一词体现了男孩的天真以及在被折磨得精疲力竭之后对前途无比的迷茫。D.男孩因偷了苹果而遭到一场惊心动魄的审判,孙福借“我是为他好”的名义进行惩罚报复,这是在向弱者释放自己内心的无端的“恶”。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的题目“黄昏”和“男孩”,一明一暗,一强一弱,这两个词语的对比给文章增添了一种凄冷的氛围。B.小说着重从神态和行为上刻画男孩,体现出男孩的无助与迷茫,也暗示了这次经历对他今后的人生将会产生巨大影响。C.文章语言生动传神,重在环境描写,旨在渲染凄冷、压抑、悲伤的氛围。D.三个“不知道”的连用写出路人对男孩的遭遇袖手旁观、漠不关心,表现出人性的自私冷漠。8.文章最后一段对孙福一家照片的描写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9.余华作为先锋文学的代表人物,作品多以冷峻的笔调加以叙述。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6分)二、古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陆游字务观,越州山阴人。年十二能诗文,荫补登仕郎。锁厅荐送第一,秦桧孙埙适居其次,桧怒,至罪主司。明年,试礼部,主司复置游前列,桧显黜之,由是为所嫉。桧死,始赴福州宁德簿,以荐者除敕令所删定官。孝宗即位,迁枢密院编修官兼编类圣政所检讨官。史浩、黄祖舜荐游善词章,谙典故,召见,上曰:“游力学有闻,言论剀切。”遂赐进士出身。入对,言:“陛下初即位,乃信诏令以示人之时,而官吏将帅一切玩习,宜取其尤沮格者,与众弃之。”和议将成,游又以书白二府曰:“江左自吴以来,未有舍建康他都者。驻跸①临安出于权宜,形势不固,馈饷不便,海道逼近,凛然意外之忧。议和之后,盟誓已立,动有拘碍。今当与之约,建康、临安皆系驻跸之地,北使朝聘,或就建康,或就临安,如此则我得以暇时建都立国,彼不我疑。” 时龙大渊、曾觌用事,游为枢臣张焘言:“觌、大渊招权植党,荧惑圣听,公及今不言,异日将不可去。”焘遽以闻,上诘语所自来,焘以游对。上怒,出通判建康府,寻易隆兴府。言者论游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免归。久之,通判夔州。王炎宣抚川、陕,辟为干办公事。游为炎陈进取之策以为经略中原必自长安始取长安必自陇右始当积粟练兵有衅则攻无则守。吴璘子挺代掌兵,颇骄恣,倾财结士,屡以过误杀人,炎莫谁何。游请以(吴)玠子拱代挺。炎曰:“拱怯而寡谋,遇敌必败。”游曰:“使挺遇敌,安保其不败。就令有功,愈不可驾驭。”及挺子曦僭叛,游言始验。-11-范成大帅蜀,游为参议官,以文字交,不拘礼法,人讥其颓放,因自号放翁。后累迁江西常平提举。江西水灾。奏:“拨义仓振济,檄诸郡发粟以予民。”召还,给事中赵汝愚驳之,遂被贬。起知严州,过阙,陛辞,上谕曰:“严陵山水胜处,职事之暇,可以赋咏自适。”再召入见,上曰:“卿笔力回斡甚善,非他人可及。”除军器少监。绍熙元年,迁礼部郎中兼实录院检讨官。嘉泰二年,诏游权同修国史、实录院同修撰,寻兼秘书监。三年,书成,遂升宝章阁待制,致仕。嘉定二年卒,年八十五。   (《宋史·列传第一百五十四·陆游》有删节)①驻跸:帝王出行中途停留暂住。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游为炎陈/进取之策以为经略/中原必自长安/始取长安必自陇右/始当积粟练兵/有衅则攻/无则守B.游为炎陈/进取之策以为经略/中原必自长安始/取长安必自陇右始/当积粟练兵/有衅则攻/无则守C.游为炎陈进取之策/以为经略中原必自长安/始取长安必自陇右/始当积粟练兵/有衅则攻/无则守D.游为炎陈进取之策/以为经略中原必自长安始/取长安必自陇右始/当积粟练兵/有衅则攻/无则守11.文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荫补,又称恩荫,是中国上古时代世袭制的一种变相,即因上辈有功勋而给予下辈入学、任官资格的一种待遇。B.枢密院,五代至元的最高军事机构。宋设枢密院与“中书”分掌军政大权,号称“二府”。C.进士,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考生经会试后,及第者统称进士。明清时期,一甲三人,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赐同进士出身。D.致仕,源于周代,形成于汉代,亦称致事、致政等,指古代官员退休。一般致仕的年龄为七十岁,有疾患则提前。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陆游正直无畏。宋孝宗时他指出龙大渊、曾觌掌权的危险,此语转告孝宗后却招致孝宗不满,于是他被贬为建康府通判。B.陆游识人善鉴。他极力阻止吴璘的儿子吴挺统兵,认为吴挺一旦立功便无法驾驭。最终吴挺叛国,陆游的话应验了。C.陆游为人率性。他以文友身份与范成大交往,不拘守官场的礼数,人们讥笑他颓唐放纵,他就自号“放翁”。D.陆游急民之困。他担任江西常平提举时,江西水灾,他奏请开仓赈济诸郡中的灾民。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明年,试礼部,主司复置游前列,桧显黜之,由是为所嫉。(4分)(2)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项脊轩志》)(4分)14.陆游建议与金人约定“建康、临安皆系驻跸之地”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咏怀古迹·其五杜甫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三分割据纡筹策①,万古云霄一羽毛。-11-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运移汉祚②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注】①纡筹策:曲折周密地展运策略。②祚:帝位。15.下列对这首诗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句时空共说,笔力雄放,凸显诸葛亮名满寰宇、万世不朽的形象。B.颔联概括了诸葛亮的才能、功绩,赞扬他如鸾凤高翔,独步云霄。C.颈联用典,通过与伊尹、吕尚、萧何、曹参等功臣比较,来盛赞诸葛亮的才能。D.全诗除“遗像”句是咏古迹外,余句皆以抒情为主,情感跌宕起伏。16.有人认为此诗尾句“志决身歼军务劳”是全诗的最强音,请从情感角度加以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离骚》中表明作者宁可死去,也不会和世俗小人一样媚俗取巧的两句是:“,。”(2)《扬州慢》中的“,。”与杜甫《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用笔相似,都以草木繁盛反衬城市的荒凉衰败。(3)《陈情表》中李密向晋武帝说明了在前朝任职的目的而打消晋武帝疑虑的两句是“,。”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以读书为精神的安慰和享受,需要一种寂寞的境遇。由于寂寞,现实中,所以把书当友人,从书中找安慰。也由于寂寞,没有纷繁人事的搅扰,所以能沉醉在书中,获得澄明的享受。但寂寞本身就不易得,这不仅是因为社会的责任往往难于坚辞,而且是因为人性中固有不甘寂寞的一面。试看那些叫苦不迭的忙人,一旦真的、清闲下来,我担保十有八九会耐不住寂寞,缅怀起往日的热闹时光。大凡人只要有法子靠实际的交往和行动来排遣寂寞,他就不肯求诸书本。只要到了人生的逆境,被剥夺了靠交往和行动排遣寂寞的机会,或者到了人生的困境,怀着靠交往和行动排遣不了的一种寂寞,才会用书来排遣这无可排遣的寂寞。如此看来,逆境和困境倒是有利于读书的。叶灵凤先生说:“真正的爱书家和藏书家,他必定是一个在广阔的人生道上尝遍了哀乐,而后才走入这种狭隘的以求慰藉的人。”我相信这是叶先生的既沉痛又欣慰的。一个人终于成了爱书家,多半是无缘做别的更显赫的家的结果,但他也品尝到了别的更显赫的家所无缘品尝的静谧的快乐。选自周国平《爱书家的乐趣》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A.举目无亲门庭冷落癖好肺腑之言B.形单影只门可罗雀癖好逆耳之言C.形单影只门庭冷落嗜好肺腑之言D.举目无亲门可罗雀嗜好逆耳之言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只有到了人生的逆境,被剥夺了靠交往和行动排遣寂寞的机会,或者到了人生的困境,怀着靠交往和行动排遣不了的一种寂寞,才会用书来排遣这无可排遣的寂寞。B只有到了人生的逆境,被剥夺了靠交往和行动排遣寂寞的机会,或者到了人生的困境,怀着一种靠交往和行动排遣不了的寂寞,他才会用书来排遣这无可排遣的寂寞。C.只要到了人生的逆境,被剥夺了靠交往和行动排遣寂寞的机会,或者到了人生的困境,怀着一种靠交往和行动排遣不了的寂寞,才会用书来排遣这无可排遣的寂寞。-11-D.只要到了人生的逆境,被剥夺了靠交往和行动排遣寂寞的机会,或者到了人生的困境,怀着靠交往和行动排遣不了的一种寂寞,他才会用书来排遣这无可排遣的寂寞。20.周国平认为爱书家们有其独特的乐趣。怎样才能获得这种“乐趣”?请结合材料给出几点建议。(5分)(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人类“内卷”,动物也“内卷”——能把自己卷成“球”。犰狳、穿山甲、刺猬、球马陆、球鼠妇等,①,保护其腹部、四肢等脆弱部位。“这种行为甚至还有一个专业名词——成球行为。”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白明告诉《中国科学报》。近日,由中科院动物所牵头、中意德三国科学家合作完成的一篇论文发表于《通讯生物学》。此文针对一种小小的昆虫——球金龟,揭示了它们“成球”的“内卷”之谜。“球”与“非球”区别在哪儿?在各种动物类群中,②。“因为它们的身体躯干只有头胸腹三个体节,很难形成紧密的球形。大多数情况下,身体腹面、足等部位会不可避免地外露。”论文共同通讯作者之一白明解释道。但有一些“小家伙”却做到了。球金龟是金龟总科、驼金龟科、球金龟亚科昆虫的统称,目前已知44属448种,分布在泛热带区。这类昆虫比较罕见,主要生活在白蚁巢、枯枝落叶层和朽木等隐秘生境中。虽然都被称为球金龟,但它们的身手却差距较大——一些球金龟只能形成松散球形,或者完全不能成球,③。21.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划线句中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A.这一次虽在这喽啰长年口中听到个“二老”名字,却不曾见及这个人。B.著名画家徐悲鸿笔下的马,正如有的评论家所说的那样,“形神兼备,充满生机”。C.阿Q先前阔,见识高,而且真能做,本来几乎是一个“完人”了。D.父亲的话让我意识到,要打破我们父子之间这层令人悲哀的“厚障壁”太难了。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网络时代,人与人之间距离被进一步拉近。通过各种社交媒体,他人分享的见解、生活等可以一览无遗;而自己的观点、状态等也很容易成为他人关注的焦点。在“关注”与“被关注”的过程中,有的人乐在其中,有的人深感其苦。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袋;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语文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1.C2.B3.C4.①因果论证:作者揭示了“小镇做题家”的奋斗与建设“中国奇迹”之间的因果关系,论述了“小镇做题家”在创造“中国奇迹”中的巨大作用。②假设论证:通过具体的示例和道理说明否定了“‘做题’无法选出优秀人才”这一错误观点;③对比论证:将“小镇做题家”与其嘲讽者作对比,突出强调小镇做题家的不懈奋斗的精神。(4分,任答2点得全分,如有其他答案,酌情给分)-11-5.①“小镇做题家”通过自身的努力,以高考为阶梯,实现社会阶层流动;②公平是指不同出身、不同背景的人以同一套标准比拼,获得与自身能力匹配的回报;③高考这项制度,以公平的方式,使得“小镇做题家”有机会能够得到回报。(6分,意思相近即可得满分)6.D7.C8.①通过照片呈现孙福曾经和美的家庭生活,暗示了孙福残忍对待男孩的原因;②曾经和洽温馨的生活与当下凄苦孤独的生活状态形成反差,更能凸显出孙福的冷酷阴暗的人格;③揭示了孙福心中的伤痕,体现了小人物在苦难面前的无力与羸弱。(4分,任答2点得全分,如有其他答案,酌情给分)9.①从人物塑造上,作者细致的刻画了孙福对男孩的残忍折磨和内心的冷酷,揭示了人性的丑恶和阴暗;②从叙事场景上,通过多次反复出现血淋淋的残忍场面,营造出一种令人不寒而栗的氛围;③从语言表达上,作者以一种十分冷峻的、不掺杂感情和立场的文字进行表达,刻意地隐藏自己的情感态度,带给读者冰冷的悲剧感。(6分,各点2分,答出3点得满分,如有其他答案,酌情给分)二、古诗文阅读(35分)10.D11.C(考生经殿试后,及第者统称进士。)12.B(吴挺的儿子吴曦僭叛)13.(1)第二年,陆游在礼部考试,主考官又把他排在前列,秦桧明令贬黜陆游,陆游从此被秦桧嫉恨。(后四句每句1分,得分点:省略句;“主司”;“显黜”;被动句)(2)等到伯父叔父们分了家,在室内外设置了许多小门和墙壁,到处都是。(得分点:“迨”,“异爨”,“内外”,“往往”,每点1分。)14.(1)自吴国以来建康一直被作为都城;(2)暂居临安只是权宜之计;(3)伺机营建首都,不被金国怀疑。(每点1分)参考译文:陆游,字务观,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十二岁时便能写诗作文,以祖上曾有官爵的原因,荫补为登仁郎,参加进士考试(宋代把现任官或有爵禄者参加进士考试成为“锁厅”),被荐举为第一,秦桧的孙子秦埙恰巧排在陆游的后面,于是秦桧大怒,以致治主考官的罪。第二年,陆游在礼部考试,考官又把他排在前列,秦桧明令贬黜陆游,陆游从此被秦桧嫉恨。秦桧死后,陆游开始赴任福州宁德主簿,后来又因推荐担任了敕令所的删定官。孝宗即位,陆游升任枢密院编修官兼编类圣政所检讨官。史浩和黄祖舜举荐陆游擅长词章,熟悉典故,于是皇帝召见他,说:“陆游很有学问,讲话切实直率。”于是赐陆游进士出身。陆游进宫应对时说:“陛下刚即位,正是发布政令以告知天下的时候,而官吏将帅的一切玩忽职守的习弊,应当选出那些尤其败坏标准的,当众废除它。”宋金和议将签成,陆游又写信报告二府说“:江左从吴国以来,没有舍弃建康到他地建都的。皇上驻扎临安是出于权宜之策,形势不稳定,运送粮饷不方便,又濒临海上通道,担心受到意外的袭击。一旦结盟、定下誓约以后,行动就有所拘束。今天应当与金协约,建康、临安都是皇上驻扎的地方,北使来朝拜,或者到建康,或者到临安,这样我们得以有空余时间建都立国,他们也不会怀疑我们。”当时龙大渊、曾觌掌权,陆游对枢密使张焘说:“曾觌、龙大渊玩弄职权、培植私党,用谗言迷惑皇上,你到今天不说,今后将不能除去他们。”张焘立即禀告皇上,皇上追问这些话的来历,张焘用陆游的话回答皇上。皇上大怒,让陆游离京担任建康府通判,不久改任隆兴府通判。有人说陆游勾结台谏,鼓吹是非,极力劝说张浚发兵,不得回朝。过了很久,陆游任夔州通判。-11-王炎宣抚川、陕,征召陆游担任干办公事。陆游向王炎陈述进取策略,认为谋取中原必须从长安开始,夺取长安必须从陇右开始。他劝王炎应当积蓄粮食、训练士兵,有机会就进攻,没机会就固守。吴璘儿子吴挺代父统率军队,非常骄傲放纵,倾尽财物来交结士人,屡次因为小过而误杀人,王炎不敢过问。陆游请求用吴玠儿子吴拱代替吴挺。王炎说:“吴拱胆怯而缺少智慧,遇到敌人必败。”陆游说:“如果吴挺遇到敌人,怎能保证他不会失败;如果让他立战功,那就更加难以控制了。”等到吴挺之子吴曦叛敌,陆游的话开始得到验证。范成大统帅蜀地,陆游担任参议官,二人以文字结交,不拘泥于礼节,人们讥笑他颓废放纵,陆游因此自号放翁。后来陆游多次调动官职,担任江西常平提举。江西发生水灾,陆游上奏说:“拨义仓粮赈济,下令诸郡发粮给百姓。”皇上召他回朝,给事中赵汝愚驳斥他,于是陆游被派去管理祠观。后来,陆游被起用为严州知州,路过皇宫,与陛下告辞,皇上告诉他说:“严陵山水美处,公事之余,可以游览赋咏自我快乐。”皇上再次召见他,说:“你文笔回旋跌宕非常好,不是他人可以比的。”任命陆游做军器少监。绍熙元年(1190),陆游升任礼部郎中兼实录院检讨官。嘉泰二年(1202),皇上诏令陆游暂代同修国史、实录院同修撰官职,不久兼任秘书监。绍熙三年,史书完成,于是升任宝章阁待制,以此职退休。嘉定二年(1209),陆游逝世,终年八十五岁。15.答案:D(余句皆以议论为主)16.答案:尾句诸葛亮因军务繁忙,积劳成疾而死于征途,未能实现复汉大业。(2分,能大致描述尾句句意即可得分)尾句既是对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高尚品节的赞叹,(2分)也是对他虽有恢复汉朝大业的决心,但未遂平生之志的深切哀惋。(2分),所以是全诗的最强音。17.(1)宁溘死以流亡兮 余不忍为此态也(2)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3)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18.C19.B(1)“只要……才”,关联词搭配不当;(2)“怀着靠交往和行动排遣不了的一种寂寞”语序不当;(3)成分残缺,缺少主语。20.(1)不排斥寂寞的境遇,享受没有人事搅扰的生活状态。(2)当有寂寞困扰时,首先用读书来排遣。(3)丰富人生体验,体尝百味人生。(1点1分;2点3分;3点5分)21.D特殊含义22.①在遇到危险时能迅速卷成紧密球体;②昆虫的身体结构其实并不适于成球③而另一些则能形成紧密球形四、写作(60分)一、审题材料共三句话,第一句话给出大背景,网络时代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拉近。第二句话,谈网络社交方式转变下具体的变化,可以更便捷的关注他人,同时也更容易被他人关注。最后一句话,不同的人对网络时代“关注”与“被关注”有苦乐不同的感受。本则材料从网络背景下“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入手,聚焦“关注”与“被关注”的现实,探讨其中“苦与乐”。网络时代“关注他人”更加便捷,但面对总总林林的见解和态度,我们还是应该有选择、甄别的能力,保持自己独立的判断。对于他人的见解和态度既要免于狭隘的不以为然,也不应该丧失独立判断而盲目跟风。尤其在“流量”利益驱使下,“关注”会成为了营销的手段,要有清醒的判断。网络时代“被关注”也有不同的情况,有的人主动展示自我;有的人一不小心暴露了自己的“隐私”;有的人被误读和曲解……主动展示自我的,要做好受到不同评价的心理准备。深受个人“隐私”暴露之苦的,要有自我保护的意识,提高保护自己的能力。面对误读和曲解,要能理性看待,并进行自我调试。-11-二、评分(一)判分原则作文阅卷要公正公平;坚持内容与形式统一的原则,注重考查考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能力,要从审题、立意、选材、结构、文体要求等写作基本能力和语文素养诸方面进行全面衡量,综合量分。(二)评分等级本次评分为四等七类。一等卷48~60,其中一等上54~60,一等下48~53;二等卷36~47,其中二等上42~47,二等下36~41;三等卷24~35,其中三等上30~35,三等下24~29;四等卷0~23。(三)评分提示基于以上材料解读,考生应扣合“网络时代‘关注’与‘被关注’的苦乐”行文。如此,视为符合题意。切入分42分。1.不必面面俱到,能紧扣网络背景下“关注”或“被关注”,联系生活中某一个或一类具体的现象或事例,从一个方面展开思考则审题准确。最高可打60分。2.忽视具体情境“网络背景”,只谈“关注”与“被关注”,最高不超过36。3.未关注“自我与他人”的关系,如仅谈网络海量信息获取、网络发声等,视行文具体情况,最高不超过38分。……(四)个案处理1.确认抄袭的,原则上不超过23分;三分之二篇幅与原作相同的,原则上不超过10分;内容基本相同的,最高不超过5分。2.完篇而字数不足,正常评分之后,再扣字数不足分,每少50字扣1分,扣满3分为止;明显未完篇的文章,视篇幅和内容的实际情况而定,但最高不能超过40分(不满100字,0~4分;200字左右,5~8分;300字左右,9~15分;400字左右,16~25分;500字左右,26~35分;600字左右,36~40分);未完篇的文章不再扣字数不足分。3.游戏考试、游戏人生、语言格调低下的“问题卷”,评分最高不得超过35分;凡思想情感庸俗低下,即使是切题完篇,评分最高不得超过17分;如果内容恶俗不堪,评分最高不超过8分;政治倾向有问题的,一律提交专家组处理。4.卷面、错别字扣分,每错(别)字扣1分,扣满5分为止。5.不写作文题目的,扣2分。-1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