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十一学校2022届高三历史三模试题(Word版附答案)
doc
2022-09-02 22:37:15
9页
北京市十一学校2022届高三学部5月教与学诊断历史试题一、选择题1.商代的征伐,只是迫使被征服者屈服,没有把被征服地区的土地、人口授予自己的同族子弟统治;而周人的封国造成了前所未有的不同族人混居在一起的现象。周人的封国A.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控制B.确立了贵族世袭权利C.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D.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答案】C2.《礼宾图》(下图)是出土于陕西唐章怀太子(655—684年)墓中的壁画,描绘了鸿胪寺官员引见三位使节的情景。据此分析正确的是A.反映了唐太宗时期友好和睦的民族关系B.鸿胪寺的职责仅限于管辖少数民族事务C.鸿胪寺是隶属于唐朝尚书省的官方机构D.说明唐朝与世界各地区的交往更加频繁【答案】C3.画家张择端在《清明上河图》中描绘了770名从事工商业活动的人:摊贩,提篮挑担的小贩,船夫,脚夫,丝绸药材以及各种杂货店的大小商人,骆驼队的贩运商人,打铁、制车等各种手工业者占了半数以上,生动再现了汴京商业的繁荣风貌。作为例证,可以用来说明北宋时期A.经济重心开始南移B.宽松环境利于工商业繁荣C.官营手工业的发展D.重农抑商的政策已经改变【答案】B4.明清时期,西方数学等著作传入中国后,“西学中源”说出现。黄宗羲说“勾股之术乃周\n公、商高之遗,而后人失之,使西人得以窃其传”;康熙帝说“古人历法流传西土,彼土之人习而加精焉尔”。19世纪中期以后,李善兰等人数学研究均得益于西方数学原理,故加以驳斥“西学中源”说。对这一变化理解正确的是①“西学中源”说是明清时期中西方文化接触时的一种文化观②黄宗羲未认识到中国传统科技与西方近代科学的本质不同③“西学中源”说肯定了文化起源的多元性和西方的先进④伴随西学不断传入,“西学中源”说逐渐被中国学者质疑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B5.观察下图①②③④所示位置。下列选项中地域、时代和史实相匹配的是A.①—春秋—孔子整理编订《诗经》B.②—汉代—李冰父子修建都江堰C.③—北魏—孝文帝下令禁穿胡服D.④—清朝—设立十三行管理外贸【答案】C6.清朝晚期,有两份针锋相对的檄文,一份是《奉天讨胡檄布四方谕》:“天下者,上帝之天下,非胡虏之天下也。”另一份是《讨粤匪檄》:“粤匪窃外夷之绪,崇天主之教……举中国数千年礼义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胡虏”“外夷”指外国侵略者B.发表檄文的是清政府和维新派C.分歧在于是否学习西方的文化D.对立双方是太平天国和清政府\n【答案】D7.光绪初年,唐廷枢受命创办开平煤矿,不料建成投产后,礼部侍郎祁世长出来参奏,扬言煤矿邻近遵化“陵寝重地”,在此采煤,有碍皇陵风水,奏请封矿。后经矿务局派人绘图说明陵寝位置和山川形势,保证无碍皇陵风水,方使煤矿得以继续开办。这反映出A.官办企业受到普遍支持B.民营企业创业环境恶劣C.实业救国促进矿业开采D.以富求强遭遇迷信阻挠【答案】D8.1906年,沈家本在《革禁买卖人口变通旧例议》中奏请:“我朝振兴政治,修订法律,百度维新,独买卖人口一端,即为古昔所本无,又为环球所不韪,拟请……革此习,嗣后无论满汉官员军民等,永禁买卖人口。如违,买者卖者均照违律治罪。”据此可知,此时A.维新派的民权思想深入人心B.清末新政铲除旧的社会陋习C.修订法律推动社会移风易俗D.自由平等观念成为社会主流【答案】C9.从以下材料可以看出,人民军队1927年毛泽东对秋收起义部队进行“三湾改编”,正式建立党代表制度。在军中设党代表,地位与同级指挥官相等,负责思想政治工作1928年改党代表制度政治委员制度1929年通过《古田会议决议》,确定了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原则1930年中央军委颁布《中国工农红军政治工作暂行条例草案》,突出强调“红军中只允许党在政治上之唯一领导”①重视思想政治工作②重视制度建设③注重加强党的领导④注重军民融合\n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答案】A10.1974年,联合国大会第六届特别会议召开,这是发展中国家捍卫经济主权的一次国际会议。邓小平代表中国在大会发言,提出国际贸易应遵循平等互利的原则,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不应附带任何政治和军事条件。这一倡议A.有利于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B.折射出中国以主动姿态融入经济全球化浪潮C.改善了中国同世界大国之间的外交关系D.体现了中国反霸权反殖民主义的主张【答案】D11.从16世纪末开始,荷兰财政收入的主体逐渐从对土地征收的财产税转移到对基本消费品征收的商税上。英国内战后的财政演变过程与此类似。此过程反映出A.西欧国家从农业社会向近代工商业社会转变B.新航路开辟使大西洋沿岸逐渐成为贸易中心C.早期殖民扩张引发了荷兰和英国的价格革命D.荷兰地势低洼,农牧业落后于欧洲其他国家【答案】A12.有人评论,18世纪后的英国政治体制是立法与行政统一的体制。下列选项中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A.国王不得侵犯贵族的人身自由B.国王权力开始受到议会的限制C.内阁成员既是议员也是政府大臣D.内阁成员与首相在政治上共进退【答案】C13.19世纪中期,英国利物浦每年有数千艘船运来紧压的生棉包。成千上万的工人负责将这些生棉包通过货车,火车运到欧洲的纺纱厂。利物浦商人成了全球性棉花种植、制造和销售网络的主导者,在孟买阿波罗码头,美国南部种值园,商人们都紧张地等待着“利物浦价格”,材料\n反映了A.奴隶制度是利物浦聚集财富的手段B.英国已成为重工业为主的工业化国家C.工业革命后世界经济联系不断加强D.美国南部成为英国掠夺原料殖民地【答案】C14.传统的英国家庭体系以扩展型家庭为主,家庭体积庞大。18世纪后期,工人家庭生活的节奏逐渐向工厂的劳动时间靠拢,人们的家庭观念也逐渐改变,开始倾向于在婚后从大家庭搬出来,自立门户。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A.英国家庭由定居到经常迁徙B.工业革命提高了工人的政治地位C.女性已经摆脱对男性的依附D.工业革命增强家庭成员独立意识【答案】D15.下列四项表述可以从史实直接推出结论的是史实结论A1520年,马丁·路德宣称:教皇须交还我们的自由、权利、财产、荣誉、身体和灵魂;教皇须让皇权成为名副其实的皇权标志着近代欧洲国家民族意识的普遍觉醒B1832年,美国南卡罗莱纳州议会通过了反对执行联邦政府的关税保护法的法令,联邦施加军事压力,迫使该州最终撤销了这一法令显示了美国政府调和南北双方的矛盾C1921年,列宁表示,可以在合理的条件下给予承租权,作为俄国从技术先进国家取得技术帮助的一种手段反映了苏俄恢复经济巩固政权的现实需求D1979年,撒切尔夫人上台后,一改早前支持英国加入欧共体态度,要求欧共体减少英国需要给付的预算份额体现了英国要求摆脱欧共体控制的政治意图A.AB.BC.CD.D【答案】C\n二、非选择题16.河南安阳西高穴曹操墓和江西南昌刘贺墓都是近年来的重大考古发现。西高穴曹操(155~220年)墓海昏侯刘贺(前92~前59年)墓墓葬位置只符合部分文献记载(文献中关于曹操墓位置有多种记载)与文献记载一致墓葬形制和结构与当时王侯级墓类似符合汉代列侯墓的规制出土器物具有汉代特征具有典型的汉代风格出土器物上的文字“魏武王”(注:包括曹操在内,这一历史时期曾有三位“魏武王”)“刘贺”“海昏侯臣贺”目前学术界基本一致认为海昏侯墓墓主是刘贺,但在西高穴墓的墓主是否为曹操这一问题上还存在争议。阅读上表,对比刘贺墓资料,说明西高穴墓墓主身份存在争议的原因。【答案】原因:与海昏侯墓有关的资料都没有引发争议,结合器物上的文字完全可以证明其墓主为刘贺;西高穴墓出土器物的时代以及墓葬规制,分别与曹操所处的时代及其身份相符,但这一时期,有三位“魏武王”,且文献中关于曹操墓的位置有多种记载;综合来看,虽然西高穴墓的墓主为曹操的可能性比较大,但相关资料说服力不如海昏侯刘贺墓,因此墓主的身份存在争议。17.中国古代一级地方行政区治所\n(1)以上三幅图是秦、隋、元三个朝代一级地方行政区治所示意图。观察图片分别指出三幅图对应的朝代。(2)一级地方行政区治所的分布与政治、经济(包括人口数量)等有密切关系。从秦到元一级地方行政区治所南北密度分布有何变化?并简析导致其变化的具体原因。【答案】(1)分别是隋朝、秦朝、元朝。(2)密度变化:从北密南疏到南密北疏(或南北趋向平衡)。具体原因:从政治形势看,北方多政权并存(如东晋十六国时期,辽、宋、西夏、金等政权并列);北方多战乱(如西晋八王之乱,唐朝安史之乱);南方相对安定;北方人口三次大规模南迁,南方人口数量增加;东汉末至南宋,南方经济发展,经济重心逐渐南移。18.“大帆船贸易”西班牙人开展跨太平洋“大帆船贸易”始于1565年,正值明朝政府开始推行开海贸易政策。西班牙政府每年都派遣满载美洲白银及商品的大帆船,从墨西哥驶往菲律宾马尼拉。这引起把白银视为至宝的中国商人的兴趣,努力扩展对菲出口贸易。中国船队所载货物到达马尼拉,即被转装到待航墨西哥的大帆船上。大帆船把盛产白银的美洲和银价昂贵的中国联系在一起,使中国生产的生丝与丝绸大量运销于需求特别强大的美洲市场,西班牙人获得的贸易利润惊人。到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渐成世界海上霸主,逐渐在世界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在自由贸易的世界大潮冲击下,以垄断为特色的“大帆船贸易”的地位急剧下降,绵延250年的太平洋“大帆船贸易”遂告终结。阅读材料结合所学,评析“大帆船贸易”的兴衰。【答案】评析:“大帆船贸易”的兴起受新航路开辟、西班牙殖民扩张及中国海禁政策的开放和中国商人积极参与。“大帆船贸易”对西欧国家提供了资本原始积累,促进西欧经济转型,对亚洲国家,白银流入促进亚洲,特别是促进了中国经济繁荣;对美洲来说,美洲财富\n被大肆掠夺;对非洲来说,黑奴贸易加剧非洲的贫困与落后。19.在时代巨变的潮流中,同样的事物会有不同的际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郭嵩焘是1875年清政府向西方国家派出的第一位驻英公使。他把从上海到伦敦途中见闻记入日记《使西纪程》,并抄寄一份给总理衙门。书中主张中国应研究、学习西方。这份2万余字的日记在刻版刊行后,遭到士大夫的攻击谩骂,有人参劾郭嵩焘“有二心于英国,欲中国臣事之”,有人更指责他是有“三大罪”的汉奸,这“三大罪”是“游甲敦炮台披洋人衣,即令冻死亦不当披”“见巴西国主擅自起立,堂堂天朝,何至为小国主致敬”“柏金宫殿听音乐屡取阅音乐单,仿效洋人之所为”。慈禧太后发布谕旨严厉申斥郭嵩焘,下令毁弃《使西纪程》刻版,并禁止流传。——摘编自孟泽《洋务先知——郭嵩焘》材料二1871年出任日本驻美国第一任大使的森有礼,在办理交涉事宣之外,访查美国“立国兴学”的途径,向美国各部长、国会议员和大学校长发出照会,列出若干问题,请他们回答,然后将复件译为日文书籍,题目为《文学兴国策》。该书被送交日本政府,引起重视,在认真研究后付诸实施。——摘编自刘克敌《教育的使命与文学的使命》(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使西纪程》被禁的原因和影响。(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简述《文学兴国策》引发重视的原因。【答案】(1)原因:郭嵩焘的思想较为激进;国内顽固守旧势力的强大;掌权者害怕西方思想文化冲击专制统治秩序,思想不开明;西学的传播不够充分,国人的思想比较保守。影响:使中国失去了一次了解西方、学习西方的机会;导致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艰难曲折。(2)原因:日本面临民族危机,通过倒幕运动推翻了幕府统治,改革派建立了以天皇为首的新政权;明治维新中提倡职产兴业和文明开化,努力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和文化;日本各界对西方文明有所了解和理解,热衷学习西方文明。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我关心的主要是多样性中的统一性。棉花,这一19世纪最主要的全球商品,把那些截然相反的事物——奴隶制与自由劳动力、国家与市场、殖民主义与自由贸易、工业化与去工业化——联系在一起,然后以一种近乎炼金术的魔法将其转换为财富。棉花帝国依赖种植园和工厂、奴隶和受薪劳工、殖民者和被殖民者、铁路和蒸汽船——简言之,依赖一个由\n土地、劳动力、运输、制造业以及贸易组成的全球网络。——斯文·贝克特《棉花帝国——一部资本主义全球史》美国学者贝克特认为棉花在19世纪将诸多截然相反的事物联系在了一起。结合世界近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联系中选取一个方面,自拟标题,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答案】示例:殖民扩张与自由贸易推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19世纪以来,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自由贸易的发展推动了本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一方面,随着棉纺织业的发展,棉花作为原料,在生产过程中的重要性不断提升,对棉化的巨大需求刺激了英国等纺织业大国发动与其他国家的殖民战争争夺,将更多的国家和地区纳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当中,另一方面,棉纺织品的销售需要巨大的市场,尤其是在工业革命以后,英国棉纺织行业迅速发展,产品和技术优势促使英国自由主义经济盛行,自由贸易不断发展,推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不断扩大,棉花的种植和棉纺织业贸易在近代世界推动了殖民扩张,自由贸易的发展使得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