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2023届高三9月起点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docx
2022-09-11 08:19:02
13页
湖北省2023届高三(9月)起点考试语文试卷2022.9本试卷共10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祝考试顺利★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文化相对论”认为每一种文化都具有其独创性和充分的价值,因此,在比较各民族的文化时,必须抛弃以西方文化为中心的“我族文化中心主义”观念。一个种族或群体把自己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看作是最好的,用自己的价值标准去评价别的种族和群体的思想和行为,这就是种族中心主义。种族中心主义把人分成“我们”和“他们”,我们都是对的,他们都是错的。种族中心主义走到极端,就是大国沙文主义,就会引起种族或国家之间的冲突,甚至战争。为了避免种族中心论,人类学家对文化采取了相对态度,即主张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是否合理,不应当用外部标准来判断,而应当用他们自己所在的社会或群体的价值标准来判断。比如中国人吃饭用筷子,中亚人吃饭拿手抓,各自有理,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是否合理,要用他们自己的价值观判断;要不要改变,也要由他们自己决定;外人不能说三道四指手画脚。应当说这是一种客观的、公平的文化价值观,它有利于各民族和国家之间和平相处。于是文化相对论就成为社会学与人类学的主流思想。但是文化相对论也不是无限的,不同文化之间也不是完全没有共同标准的。如果把文化相对论无限化,认为一切都是相对的,那就会导致世界上没有公理,无法沟通,这就会阻碍社会进步。比如一些部落吃人,按他们的习俗是对的,别人不能反对。一些民族实行奴隶制,不把奴隶当人看待,可以买卖,可以杀戮。按照他们内部价值标准说,这是合理的,应当的,别人也不能反对。倘若普遍如此,那么社会还能进步和发展吗?事实上,社会在发展,人类在进步,民族和国家之间交往更加频繁,这就必然形成人类共同的价值观。要不然世界各国人民怎么互相交往与共同进步呢?所以说,不能把文化相对论无限化。既要承认文化相对论有客观性,又要承认人类需要有共同的价值标准,这才是科学合理的态度。一个种族或群体的文化价值,是他们长期共同生活在他们那个自然和社会环境中形成的;人类共同的文化价值,是在人类交往和互动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前者是种族和群体文化的特殊性,后者是人类文化的普遍性。经济社会越发展,世界交往越频繁,人类共同价值就越会增多。这是不可避免的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大趋势。(选自杨心恒《说说文化相对论》,有删改)材料二:文化相对论者主张抛弃欧美中心主义,尊重每一个民族的文化,反对用暴力干涉落后民族的文化,这是有积极意义的。但他们不作分析地把一切文化都看作是具有同等价值的文化,忽视其文化背后的社会发展水平,不主张帮助落后民族提高文化水平,使不发达地区继续保持落后状态。现实生活中的文化并不是都同等价值,并不是都要受到尊重。文化相对论者极力推崇文化的多元性,反对西方人用他们自己的价值标准来衡量落后民族文化,并野蛮干涉,使落后文化服从“优秀”的西方文化,或者同化它。这是文化相对论中值得肯定的积极因素。但是,难道被西方人看作是落后的文化,一定是文化相对论者想象的那种有民族特色的原始美,被当地人喜爱的那么值得去推崇、保护的文化吗?那种文化保持下去,一定永远那么吸引人吗?其实文化相对论者只注意了文化的特色,一味地去保护、尊重,而不去了解这种文化在道德伦理角度、人类社会发展角度、民族文化水平提高角度和现实生活角度的好坏,不去分析那些文化的差异,那是十分片面的,是十分不理智的,更是一种极不负责任的行为。所以虽然文化相对论者在理论上很得意地用仁慈的中立态度去对待每一种文化,但在现实生活中是万万行不通的,文化并不是同等价值的,并不是都要受到尊重,有的甚至要去推翻它。与文化相对论一样,文化进化论有片面性,但事物不能不“进化”,用哲学的话讲是“事物总是要发展的”。一个民族的文化是不能永远停留在文化相对论者所保护尊重的“落后”特色时期的,不然会受外来民族的侵犯,所以各民族众多有识之士去“先进”国家寻求文化“进化”,以此来使本民族站起来。我支持达尔文的“进化论”,但是我绝对反对到处肆意地乱用“物竞天择”。过分强调物竞天择,这个世界就会多一分不安宁,国家之间相互战争,人与人之间勾心斗角,后果很难设想。希特勒就是一个过分强调物竞天择的人,由此想灭绝犹太人。(选自王顺《文化相对论是一把双刃剑》,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化相对论认为每种文化都具有充分的价值,反对用自己的价值标准去评价别的种族和群体的思想行为。B.文化相对论之所以能成为社会学与人类学的主流思想,原因之一是有利于各民族和国家之间和平相处。C.对于部落吃人、奴隶买卖这种现象,我们不能野蛮干涉,应该用欧美认可的价值标准合理引导。D.文化相对论者只注意了文化特色,以仁慈中立态度对待每一种文化,但理论与现实脱节。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我们需要理性地看待各个种族、群落的文化,不能认为一切文化都具有价值。B.文化相对论保护了民族文化多元,避免了同化,但正是这种保护导致外来民族的侵犯。C.文化相对论与文化进化论均具有片面性,因此,面对具体文化现象我们需辨证思考。D.材料二支持落后文化需进化的观点,但反对把自然界的“物竞天择”运用到人类。3.下列选项不属于“种族中心主义”思想和行为的是()(3分)A.乡下的阿Q们讨厌城里人煎鱼时放切细的葱丝。B.国学爱好者认为京剧是国粹需要保护传承。C.美国以“民主”名义发动伊拉克、阿富汗战争。D.韩国人强烈呼吁取消日本“丑陋”的相扑运动。4.社会学家费孝通晚年提出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世界大同”的观点,已经成为诸多文化学者的共识,请结合材料一对这一观点加以分析。(4分)5.材料一、材料二都提到落后文化并不都具有价值,对于如何使落后文化进步,各自提出了怎样的主张?(4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灯师陀黄昏从空中降下来了,降落到小城的屋背上和小胡同里了。卖煤油的远远从小胡同的转角上出现,肩上担着挑子。“卖煤油啊!”梆!梆梆!他喊着,敲着木鱼。胡同里没有人。一条狗望望他,接着又自行走开。有个门响着,有人从里头走出来。“卖煤油的!”走出来的人站在门口台阶上喊,手里端着灯。梆!梆梆!卖煤油的在台阶前面停住,挑子放到街沿上了。这是个装着架子的煤油桶,另一头配一口箱子,上面贴着红斗方,里头放的是各种杂货:火柴、香烟、纸、糖和烟丝。买油的说:“打四两。”“不说也知道。”卖煤油的接住灯。卖煤油的用提子把油吊出来,量够了数目。“自来火又涨价了?”“又涨价了!”卖煤油的并不高兴,比打油的还不高兴。他数过钱——梆梆!重新担起挑子。“越涨越没利看!”他回头又加上一句,“你想想一馒头现在几个钱一斤?从前自来火三钱两盒,赚你一个;现在三十线一盒,不说谎,赚你两个半制钱!在冷落的小胡同里,卖煤油的担着挑子,木鱼敲得动天响。他有他的调子:梆!梆梆!他有他的老声音,从来不变的声音:“卖煤油啊!”挑子活跃地跳动着,他就这样顺着胡同走下去,一路上迎着他是开门关门的响声。“喂,卖煤油的!”又有个小门打开,又有个声音向他喊。这喊他的是个老太太,一听下面的谈话就知道。“你真是上辈子烧香烧来的福气,老斋公,娶这么一房好媳妇,两天点一灯油!”卖煤油的看了看灯,一看他就准知道是新娘子的。老太太喜欢得几乎把眼泪都流出来。“会做活呢,”她说,“你给够数就好了!”“老天爷是见证。”当他们谈话时候,远远地又有一个人喊了。卖煤油的担起挑子,极和气地跟老太太分了手。梆!梆梆!“卖煤油啊!”他喊着,尽量敲着木鱼。这一盏是厨房里的灯,上面落了许多灰尘。喊他的是个中年女人,脸红红的,被烟熏得满眼泪。“该吃饭了。”没有放下挑子,卖煤油的就笑着招呼。买油的并不直接回答。“有铜版纸吗?”她问。“有,有!”卖煤油的赶紧打好油,赶紧到另一头打开箱子,或是说他的杂货店。“今天又是记账吗?”“又是的!”“可是前面老早三吊多了?”“四吊多终归要还你的——怕什么?跑了和尚跑不了寺!”真没有办法!卖煤油的笑着叹口气,卖煤油的担起挑子,天渐渐暗下来了,小胡同里不再有人出现了。梆!梆梆!他顺着小胡同走下去,一路上喊着,比先前更响更急地敲着木鱼。所有的灯他都认识,只要摸摸他就知道是谁家的,甚至是谁用的。现在它们已经被点起来,光亮照耀着每间房子,不管是发霉的熏黑的整洁的倾倒的全照耀到了……梆!梆梆!木鱼越来越急,越响越远。最后只剩下空洞没有行人的小胡同,转个弯,他的影子随即消失在昏暗中。可不是,他自己家里的灯也该点起来了。一九四二年二月(节选师陀《果园城记》,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0年10月版,有删改)【注】:《果园城记》是师陀抗日战争时期在沦陷的上海写成。“果园城”既是师陀的心灵栖息地,也是中国人的精神家园。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寂静胡同深处,反复出现的这种“梆!梆梆!”声,是一种让胡同里的人听惯的声调,也是这里多年仍旧没有改变的事物。B.“卖煤油的并不高兴,比打油的还不高兴”,其中“不高兴”是为了突出卖油者的心地善良,有替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没有私心。C.《灯》里的胡同世界是作者的情感载体,不仅仅是诗意表达,这里既有诗意般的静谧安闲,也有底层百姓生活的窘迫。D.卖煤油者对待不同顾客态度不同,或对顾客真诚而坦率,或对顾客夸赞而和气,或对顾客无奈而同情。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开头连用“降下来”“降落”等一系列动词呈现的动态场景,增加了故事背景的意境美,体现了古朴典雅的文风。B.《灯》中的卖油者虽是小人物,卑微坚韧,身上却散发着“牧歌风味的悠闲”,在平凡琐碎中体现了良好的职业操守。C.“灯”在文中具有象征意味。如“现在它们(灯)已经被点起来……”,这里的“灯”象征着百姓对生活的希望。D.文中写了三个买卖煤油的片段,以点带面,反映出居住在胡同里的人们的生活境况,简洁的对话折射出人物的心理。8.“梆!梆梆!”的木鱼声在文中多次出现,有什么作用?(6分)9.著名学者马桂君评价本文时说道:散文化小说,可以从那些给予小说的规约中游离开来,拓展更宽松的活动余地,从而有针对性地表现作品一些非小说的特质。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散文化小说”的理解。(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苏子为赵合从,说魏王曰:“大王之地,地方千里。地名虽小,然而庐田庑舍,曾无所刍牧牛马之地。人民之众,车马之多,日夜行不休已,无以异于三军之众。臣窃料之,大王之国不下于楚。今乃有意西面而事秦,臣窃为大王愧之。臣闻越王勾践以散卒三千,禽夫差于千遂;武王卒三千人,革车三百乘,斩纣于牧之野。岂其士卒众哉?诚能振其威也。今窃闻大王之卒,武力二十余万,苍头二十万,奋击二十万,厮徒十万,车六百乘,骑五千匹。此其过越王勾践、武王远矣。今乃于辟臣之说,而欲臣事秦。夫事秦必割地效质故兵未用而国三乞矣大毛诚能听臣六国从亲专心并力则必无强秦之患故敝邑赵王使使臣献愚计,奉明约,在大王诏之。”魏王曰:“寡人不肖,未尝得闻明教。今主君以赵王之诏诏之,敬以国从。”张仪为秦连横,说魏王曰:“魏地方不至千里,卒不过三十万人。地四平,诸侯四通,条达辐凑,无有名山大川之阻。魏南与楚而不与齐,则齐攻其东;东与齐而不与赵,则赵攻其北;不合于韩,则韩攻其西;不亲于楚,则楚攻其南。此所谓四分五裂之道也。而欲恃诈伪反覆苏秦之余谋,其不可以成亦明矣。大王不事秦,秦下兵攻河外,则从道绝。从道绝,则大王之国欲求无危,不可得也。秦挟韩而攻魏,韩劫于秦,不敢不听。秦、韩为一国,魏之亡可立而须也,此臣之所以为大王患也。为大王计,莫如事秦,事秦则楚、韩必不敢动;无楚、韩之患,则大王高枕而卧,国必无忧矣。”魏王曰:“寡人蠢愚,前计失之。请称东藩,筑帝宫,受冠带,祠春秋,效河外。”(节选自《战国策·魏策一》)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夫事秦必割地效质故兵/未用而国已亏矣/大王诚能听臣/六国从亲/专心并力/则必无强秦之患/B.夫事秦必割地效质/故兵未用而国已亏矣/大王诚能听臣/六国从亲/专心并力/则必无强秦之患/C.夫事秦必割地效质/故兵未用而国已亏矣/大王诚能听臣/六国从亲专心/并力则必无强秦之患/D.夫事秦必割地/效质故兵/未用而国已亏矣/大王诚能听臣/六国从亲专心/并力则必无强秦之患/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合从,战国时,苏秦游说六国诸侯联合拒秦。秦在西方,六国地处南北,故称“合从”。B.苍头,仆役以青巾作头饰,故称“苍头”。也指以青头巾裹头的兵卒。文中指后者。C.河外,春秋至战国,“河外”意义多有不同,可分别指黄河之南、西,与河内相对。D.东藩的“藩”与《过秦论》中“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的“藩”意思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张仪与苏秦面对同一个游说对象,晓以利害,渲染各自主张的好处,这实际上也是另一个刀光剑影的战场。B.在说明魏国实力的同时,苏秦又列举历史上以弱胜强的众多事例,还劝谏魏王不要听信那些谗臣的邪说。C.同是合纵,在苏秦看来必能形成抗衡强秦的联盟和战略,在张仪看来由于利益不同、人心不合,终究会成为一盘散沙。D.面对苏秦和张仪的游说,魏王左右摇摆,从中既可见苏秦和张仪的权谋策略及言谈辩论技巧,也可见魏王缺乏主见。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今乃有意西面而事秦,臣窃为大王愧之。(2)而欲恃诈伪反覆苏秦之余谋,其不可以成亦明矣。14.苏秦和张仪分别前往游说魏王,二者所采用的游说策略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鹊桥仙陆游华灯纵博①,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酒徒一半取封侯,独去作江边渔父。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蘋洲②烟雨。镜湖③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君恩赐与!【注】①博,古代的一种棋戏。②蘋洲:长满水草的沙洲。③镜湖:在今浙江绍兴。唐代贺知章告老还乡,唐玄宗诏赐他镜湖一角以示矜恤。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酒徒”两句将终日酣饮耽乐的酒徒与心存恢复的有志之士的际遇形成鲜明对比。B.上阕“独去作江边渔父”给我们塑造的是一个怡情山水、隐逸闲适的渔翁形象。C.轻舟低篷在蘋洲烟雨中非常渺小,词人却用“占断”一词,尽显独享风光的惬意。D.全词用笔蕴蓄,颇见炼字之功,“元自”“何必”两词在表现感情方面起了重要作用。16.陆游在作品中自称“闲人”,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中说“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也称自己是“闲人”,请分析两者有何异同。(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苏洵的《六国论》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很有画面感地写出秦的贪得无厌,秦的贪欲让人无法真正睡安稳。(2)在李商隐的《锦瑟》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意境既阔大寂寥,又温暖而朦胧。(3)有人说中国古诗词若无酒就会少很多味道,随着酒的出现,各种盛酒器或酒杯也频频出现在古诗词中,承载着诗人的诗情,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文艺节目中心、央视网联合出品的新青年生活分享类节目《你好生活》第三季于近日收官。这档节目主要面向年轻观众,既突出了青春视角,也营造出了一种难得的历史纵深感,是一个搭建起青年与历史对话桥梁的节目。给人印象深刻的是第四期节目《泉源》。主持人和嘉宾在贵州省遵义市习水县梧桐山,沿着红军曾经走过的路去寻找泉水源头。一行人一边艰难地行进,一边讲述着四渡赤水的故事,感慨长征路上的①________。这次“饮水思源”之旅让观众再次感叹美好生活从来不是“②________”的,而是无数革命先辈用鲜血和生命蹚平了崎岖换来的,“就像我们喝到清凉的泉,别忘记,它一定有源”。《你好生活》没有陷于琐碎的日常,而是以真实动人的故事、细致入微的生活片段,将宏大的时代命题③________。为民小学孩子们脸上的笑容,是脱贫攻坚的生动答卷;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不输城区的北京怀柔山村,是乡村振兴的名片;散落在稻田间的一座座民宿,是生态优化孕育出的金果银果……正是时代发展,成就了当下的美好生活。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人恰当的成语。(3分)19.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一个长单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①________?喝粥还是喝牛奶?有学者认为,早餐不能喝粥,要喝牛奶。早餐作为一天中非常重要的一顿饭,其作用绝不仅仅是“填饱肚子”。《中国学龄儿童膳食指南》中建议,早餐应提供全天25%-30%的能量。粥里缺乏优质蛋白和植物中的维生素,让孩子喝一大碗粥,肚子就没有空间再装下鸡蛋、蔬莱、牛奶、肉类了。②________,多留点空间吃肉、蛋、奶、蔬菜这些营养更丰富的食物。一份合格的早餐应该是这样的:1.富含蛋白质,“充足的牛奶和鸡蛋”,这类食物富含蛋白质,容易消化吸收,增强机体免疫力,日常早餐可以是一个鸡蛋,200-250L牛奶;2.富含碳水化合物,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主食,是人体能量的主要来源,其实碳水化合物种类很多,如包子、面条、红薯等,日常注意粗粮和细粮相结合,主食控制在80-100g;3.有新鲜蔬果,③________,蔬菜水果不仅能为机体提供维生素,还可提供膳食纤维和矿物质。新鲜蔬果至少二选一,摄入150-200g比较适宜。清晨,一顿富含营养而味道清淡的早餐,是你我健康的选择。21.下列句子中的“我”和文中画横线处的“我”,用法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A.在这件事上,你我都没有错,只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而已。B.在这样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作为一个中国人,你我都会感到无比的自豪。C.进人高三以来,我们班已形成一股你追我赶的学习风气。D.南极变暖,全球生态问题日趋严峻,环境保护是你我的责任。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庄子在面对楚王欲托付国事时,用“吾将曳尾于涂中”的回答拒绝了楚王;宋人面对绚丽斑斓的唐三彩,没有一味去迎合,反而返璞归真,摒弃多余的装饰和艳丽的色彩,使宋瓷简约素雅,温润如玉;成绩优异的烈士之子包家骏收到很多名校的邀请,但他选择了中国人民大学,因为这是他因公殉职父亲的母校。在生活中,也有很多选择,每一次慎重选择的背后都有我们自己坚守的东西。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2023届高三(9月)起点考试语文答案解析现代文阅读Ⅰ命题思路:今年是新教材和新高考真正执行的第一年,本模块在试题选材和题目设计上有意参照了2022年全国新高考卷Ⅰ。素材来源:杨心恒大的《说说文化相对论》及王顺《文化相对论是一把双刃剑》考查的能力要求:信息类阅读对信息的整合、理解与运用素养层次:思维发展与提升,语言建构与运用预设难度系数:0.70答案及评分标准:1.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筛选、理解和分析文中重组信息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比阅读。寻找细微的差别。C.该选项对材料中的信息理解有误,材料一第三段信息为:“比如一些部落吃人,按他们的习俗是对的,别人不能反对。一些民族实行奴隶制,不把奴隶当人看待,可以买卖,可以杀戮。……既要承认文化相对论有客观性,又要承认人类需要有共同的价值标准,这才是科学合理的态度。”经与原文信息比照解读,发现“欧美标准”错,应为“人类共同的价值观”合理引导。2.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以及推理判断的的能力。做此类题时,第一步,把握题干信息要点;第二步,逐个选项到点,概括分析,判断正误。A“文化并不是同等价值的”,不能缺少“同等”,文字表述有误;B据“民族的文化是不能永远停留在……‘落后’特色时期,不然会受外来民族的侵犯”其原文表述认为有可能性,但选项表述为“落后时期”则必然导致侵犯。D反对“到处肆意乱用”。3.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概括观点,理解论文章相关概念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应弄清概念是对事物及其事物特征的描述。材料一第一段对“种族中心主义”这一概念进行了表述:“一个种族或群体把自己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看作是最好的,用自己的价值标准去评价别的种族和群体的思想和行为,这就是种族中心主义。”ACD符合故排除。4.答案:①费老先生主张每个国家和民族都要保持和发扬自己的优良文化传统,同时要吸收外国的优良文化,各国优良文化融合在一起,世界就大同了。②这一理念既尊重欣赏不同种族和群体文化的特殊性,又认可人类文化应该有共同的价值标准。这是处理好不同文化之间关系的科学理念。(每点2分,共4分。首先对这一理念进行解读,后说这一理念的价值核心)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观点,概括文本内容的能力。首先需要学生认真阅读原文,结合文章内容概括观点,其次结合题干具体作答。5.答案:材料一:依赖经济社会发展,通过民族、国家之间的交往和互动,形成共同的价值观,进而促其提升。材料二:支持文化进化论,可去“先进”国家寻求文化“进化”,适度合理运用“物竞天择”。(每点2分,共4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概括内容,理解探究的能力。考生要在充分理解文本现点的前提下,结合题干中“如何……提出怎样的主张”明确筛选、概括、归纳。现代文阅读Ⅱ命题思路:该模块出题有意契合今年高考题冯至的《江上》,在试题的选材上依从了两个标准:一是依从了《新课标》提出的符合中华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题材要求;二是顺应了2022年高考中对这一模块“文体”知识的检测,有意突出了对散文化小说相关知识的考查。目的性明确,设计科学合理。素材来源:师陀《果园城记》,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0年10月版。考查的能力要求:信息的整合、理解与运用及其对文学类阅读的理解、鉴赏与评价素养层次:审美鉴赏与创造,思维发展与提升预设难度系数:0.65答案及评分标准:6.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相关内容的理解的能力。做该题,注意对相关细节信息的解读,同时需要整体思维,从文章整体的内容和思想去解析。B选项,其中“没有私心”表述有误。我们在文中可找到相关信息,如,“从前自来火三钱两盒,赚你一个;现在三十钱一盒,不说谎,赚你两个半制钱!”以及后文对第三个买油者提出“今天又是记账吗?”我们均可判断,卖油者作为胡同里的小商贩,其言行有商业买卖活动谋利的动机。故B项解读有误。7.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赏析和对艺术技巧手法掌握理解的能力。A选项中“古朴典雅”表述有误,文章整体的文风应是平淡舒缓。8.答:①“梆!梆梆!”声在文中多次出现,突出了胡同环境的寂静。②用“梆!梆梆!”声串联起主要情节,并推动情节发展,胡同里有需求的人闻声开门购物。③“梆!梆梆!”声体现主人公的职业特点,他是挑着担子在胡同里叫卖的生意人;“梆!梆梆!”作为胡同里“从来不变的”声音体现卖油者虽身处困境仍奔忙求索的品质;常年飘荡在胡同深处的“梆!梆梆!”声也衬托出卖油者内心的孤独。(答此点只需答出其中的一个方面就可得2分)(每点2分,共6分。其余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相关理解和对物象的理解能力。小说中的物象往往在人物形象的塑造,情节的串联与推动,环境特征的暗示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本题对文中反复出现的“梆!梆梆!”声进行设题。9.答案:①小说语言平淡舒缓,散淡洗练。文字简洁洗练,少铺陈少夸饰,以此来表现小人物的真实生活,语言间充满着抒情特色。②小说情节结构舒散。文章不追求情节的突转、延宕、起伏,也没有尖锐的矛盾冲突,语言简洁,展示了当时的社会生活状态和人物的心理状况;文中仅用三个“棒棒”声串联起文章主要片段,叙事结构相对简单散淡。③小说主题散淡。文章以小见大,通过叙述生活在貌似平静的胡同里的人物的琐事,来表现现实生活背后潜藏着深刻的历史内容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每点2分,共6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相关内容的理解与鉴赏能力,同时也兼顾对学生文体知识的考查。散文化小说文体特点,往往涉及语言的散文化,意境氛围的营造,情节技巧的淡化等。古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命题思路:该模块在选材摒弃了传统的人物传记,以“策论”作为检测的重点,文言文内容由苏秦和张仪两位纵横家的言论来谋篇布局,有意删除了其它内容。命题在设问沿袭了2021年新高考卷的一贯风格,契合2022年新高考Ⅰ的考查方式,侧重考查考生的文言文基础知识,检测考生能否读懂浅显的文言文。三个客观选择题均从断句、文化常识、文章内容出题,以此来检测学生对文言文掌握情况。素材来源:《战国策•魏策一》考查的能力要求:读懂浅显的文言文,具备一定的文言文知识与能力素养层次:文化传承与创新预设难度系数:0.65答案及评分标准:10.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事奉秦国一定得割让土地送上人质,因此军队还没用上而国家的元气已经亏损了。如果大王真能听从我的意见,六国合纵相亲,齐心合力,就一定不会遭受强秦的侵犯。断句抓住先关的实词、虚词,如故、矣、则;“割地效质”是并列短语,在文中作用相同,不能断开。同时,可结合根据句子意义的完整性去判断。11.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把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D项中的“藩”两个意思不同,东藩的藩指藩国,藩篱的藩意为篱笆,代指边界。12.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原文内容的能力。C项于文无据,表述有误。节选内容张仪只是假设合纵的通道断绝会将魏国陷入危险之中,而没有谈到会成一盘散沙的结局。13.(1)如今竟然有意面向西侍奉秦国,我私下里替大王惭愧。(“乃”,竟然;“西面”,面向西。各1分,句意2分。)(2)而您却想依靠欺诈虚伪、变化无常的苏秦的小策略,这明显是不可能成功的。(“反覆”,变化无常,反复无常;“明”,明显,明白。各1分,句意2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14.答案:苏秦主要是积极引导树立信心,鼓舞斗志;张仪主要是威胁恐吓,瓦解斗志。(1分,意对即可)同是一个魏国,在苏秦看来既有地缘优势,又实力雄厚、足以与秦国抗衡;在张仪口中却变得势单力薄,地理上也处于“四分五裂”的位置,除了事奉秦国别无出路。(2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审题注意紧扣二人“策略”分析其异同。苏秦游说有积极引导树立信心的意图,张仪言语中有恐吓的意味。15.B解析:塑造的是一个壮志未酬而只能无奈隐居的闲散的江边渔翁形象。根据“谁记当年豪举”,“又何必君恩赐与”流露出的愤慨不平之气可以看出他依然想有所作为,并不是怡情山水、隐逸闲适。16.答案:同:从处境来说。陆游和苏轼都是不被皇帝重用的闲散之人。(2分)异:苏轼自称“闲人”除了有被贬的郁闷之外,更多的是自我排遣后的释然、内心的豁达。(2分)陆游自称“闲人”,表现出的则是不屑、愤慨不平之气,矛头直指最高统治者。(2分)解析:答题关键点要把两者不同的情感融入到“闲人”的“闲”去解读。17.命题思路及素材来源:今年新课标Ⅰ卷关于使用新教材省份的题型设计:名句名篇默写填空题均为6空,每空1分,三个小题均为“两诗(词)一文”;涉及到的篇目《拟行路难》是选必修下古诗词诵读里面的,《短歌行》是必修上的,最后一小题是以相关信息为载体的开放性情景默写。据此,设计了《锦瑟》(选必修中古诗词诵读)、《六国论》(必修下)和关于盛酒器或酒杯为载体的开放性情景默写。考查的能力要求:考查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素养层次:文化传承与理解预设难度系数:0.70答案及评分标准:(1)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2)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3)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每空1分,共6分,第三小题符合题目要求即可得分)语言文字运用Ⅰ命题思路及素材来源:今年新课标Ⅰ卷选用的是科学家栾恩杰的事迹材料,具有时代性和很好的价值取向。本版块选取的“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上的资料:《<你好生活>第三季:寻时代之变溯生活之美》。此文具有时代性,与青年学生相关,涉及到新教材中“当代文化参与”“中国革命传统作品专题研讨”“跨文化专题研讨”等任务群。今年新课标Ⅰ卷第18题的词语题,形式由选择题改为填空题,更强调平时的阅读积累与语感培养。第19题考查长句改短句,第20题考查修辞手法。其中19题这种题型在2021年新高考Ⅱ卷中已出现过,不算陌生。此卷19题设计为短句变长句,对于刚进高三的学生来说稍有难度,但考查到学生语言表达组织能力。考查的能力要求:考查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素养层次: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预设难度系数:18题:0.65;19题0.60;20题0.70。答案及评分标准:18.千难万险(或千辛万苦、艰难险阻)从天而降(轻而易举、唾手可得等,从突然得到、轻易得到角度回答均可)娓娓道来(若有其他答案,符合要求、书写无误即可得分;每空1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情境补写以及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千难万险”的意思是形容困难和危险极多。前文讲述了四渡赤水的故事,感慨长征路经历的艰难险阻,故填“千难万险”。第二空,“从天而降”的意思是从天上落下来,比喻出人意外地突然来临或出现。前文提到四渡赤水和长征,后文又说到是革命先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因此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从来不是从天上落下来,突然出现的,故填“从天而降”。表达很轻松得到意思的成语也可以。第三空,“娓娓道来”的意思是连续不断地说、生动地谈论。形容谈论不倦或说话动听。这里指生动地讲述。宏大的时代命题用故事和生活片段来讲述,不是枯燥抽象,而是变得具体生动了。故填“娓娓道来”。19.答案:这档节目是一个主要面向年轻观众、突出青春视角、营造出一种难得的历史纵深感并搭建起青年与历史对话桥梁的节目。(4分,符合单句要求但信息不全,缺一项扣1分。主要面向年轻观众,1分;突出青春视角,1分;营造出一种难得的历史纵深感并搭建起青年与历史对话桥梁,1分。不符合单句格式要求,0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变换句式的能力。首先要根据文中四个短句讲述的内容,确定主干,即这档节目是怎样的节目,然后把剩余的短句按顺序整理成定语修饰节目,可以增删个别语词,使之连贯、通畅。该长句只有一套主谓宾。20.答案:①把孩子们脸上的笑容比喻成生动答卷,把北京怀柔山村比喻成名片,把一座座民宿比喻成金果银果,以生活细节展现出当地的美好生活,形象生动地描绘出我国乡村建设所取得的成就。(2分)②三个比喻句组成一组排比,句式整齐,从多个角度生动地展现出了时代发展、乡村振兴给农村带来的可喜变化,突出了时代发展成就当下美好生活的主题。(2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三个比喻句,弄清各自的本体与喻体,具体展现了我国乡村建设所取得的成就。排比,由三个比喻句构成,增强气势,展现出了农村的可喜变化,突出了时代发展成就了当下美好生活的主题。语言文字运用Ⅱ命题思路及素材来源:今年新课标Ⅰ卷选用的是当下生活题材,是当下生活热点问题。本版块选取的“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上的资料:《孩子的早餐这么吃更健康》。此文也是生活题材,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健康。今年新课标Ⅰ卷21题考查对第二人称代词“你”的用法的辨析,对人称代词的考查不常见,解答本题需要有很好的语感,注重语境。因此,本题延续这种对人称代词用法的考法,同时改为第一人称代词“我”的用法的辨析,要求学生体会具体的语境。考查的能力要求:考查在理解语境的基础上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素养层次: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预设难度系数:21题:0.65;22题0.70。答案及评分标准:21.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词义的能力。例句和D项都是泛指任何一个人。A项,第一人称,语境中和你相对的一个人;B项,泛指,每一个中国人;C项,泛指班上相互竞争的同学。22.答案:①早餐应该怎么吃②控制喝粥的量③它可以提供丰富的营养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由后文“喝粥还是喝牛奶?”可以推断出;第二空,由前文让孩子喝一大碗粥,肚子就没有空间再装下鸡蛋等的表述,后文又提到多留点空间吃肉等,由此推断要控制喝粥的量。第三空根据后文提到蔬菜水果不仅……还可以……,可以判断出。23.作文命题思路及素材来源:今年新课标Ⅰ卷选材传统文化,借围棋中的三个术语“本手、妙手、俗手”,巧妙类比,强调基础的重要性,打牢基础才可能有所创造。强调思辨性。另外,今年新课标Ⅱ和全国乙卷都涉及社会热点及时代方向。综合新课标卷及全国卷,本题材料事例选了有传统文化意味的庄子和宋朝工匠,与社会热点今年光明网及内蒙古电视台报道的烈士之子包家骏事例的组合。用他们有坚守的选择让学生思考选择与坚守的关系,明白有坚守的选择的意义,冷静思考社会相关的现象,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考查的能力要求:考查辨析新材料、提炼观点、构思文章、限时成文的能力。素养层次: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预设难度系数:0.65一、审题说明: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1.这是一则材料作文题,体现思辨性与时代性。材料列举了庄子、宋代工匠及烈士之子包家骏的选择,给我们的启示是,他们的选择体现了自己坚守的原则,有坚守的人让人肃然起敬,有坚守的选择让人生更有韧性。选择中有坚守,而坚守也决定了选择。当下,因为很多人缺乏对价值、原则、底线等的坚守,所以一些人的选择太功利,太浮躁,只是为了一时看得到的利益或好处,还有一些人是任性而为,直接躺平,只求舒适,还有的选择只是为了彰显自己的“风采”,更少考虑他人或国家的需要。选择其实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格局与胸怀。2.能够谈到两者关系,并能结合事例说理,符合题意;泛泛谈选择,不谈坚守,部分符合题意,起评分以下。3.建议起评分为44分。【译文】苏秦为了赵国合纵游说魏襄王道:“大王的国土,土地纵横千里。地方名义上虽然狭小,但房屋田舍十分密集,甚至没有放牧牛马的地方。人民众多,车马成群,日夜奔驰,络绎不绝,其声势和三军士兵相比没有什么区别。我私下里估计,大王的国力不亚于楚国。如今竟有意投向西方服事秦国,我心里替大王惭愧。听说越王勾践靠三千残兵败将,在干隧擒获了夫差;周武王也仅有三千士兵,三百辆战车,在牧野杀死了商纣王。难道是他们士兵多吗?实在是因为他们能振奋自己的雄威啊!如今我听说大王的兵力,常备军二十多万,青布裹头的士兵二十万,精兵二十万,勤杂部队十万,还有六百辆战车,五千匹战马。这肯定远远超过越王勾践和武王的力量!如今您却迫于谗臣的邪说,想要臣服于秦国。事奉秦国一定得割让土地送上人质,因此军队还没用上而国家的元气已经亏损了。如果大王真能听从我的意见,六国合纵相亲,齐心合力,就一定不会遭受强秦的侵犯。所以敝国赵王派我来进献愚计,呈上盟约,听凭大王诏令。”魏王说:“我没有才能,以前从未听过这样高明的指教。现在您以赵王的诏令来教导我,我愿意率领全国民众听从您的安排。”张仪为秦国连横,去游说魏襄王说:“魏国的领土方圆不到一千里,士兵不超过三十万人。四周地势平坦,与四方诸侯交通便利,犹如车轮辐条都集聚在车轴上一般,更没有高山深川的阻隔。如果魏国向南亲近楚国而不亲近齐国,那齐国就会进攻你们的东面;向东亲附齐国而不亲附赵国,那赵国就会由北面来进攻你们;不和韩国联合,那么韩国就会攻打你们西面;不和楚国亲善,那么楚国就会攻打你们的南面。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四分五裂的地理位置。而您却想依靠欺诈虚伪、反复无常的苏秦的小谋略,这不可能成功也是很明显的。如果大王不臣服于秦国,秦国将发兵进攻河外,那么合纵的通道就断绝了。合纵的通道一断,那么大王的国家再想不危险就不可能了。再有,秦国若是挟制韩国来攻打魏国,韩国迫于秦国的压力,一定不敢不听从。秦韩结为一体,那魏国灭亡之期就不远了,这就是我为大王担心的原因。我替大王考虑,不如归顺秦国,归顺了秦国,那么楚韩必定不敢轻举妄动;没了楚韩的侵扰,大王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国家也一定不会有忧患了。”魏王说:“我太愚蠢,以前的策略错了。我愿意做秦国东方的藩臣,给秦王修建行宫,接受秦国的封赏,春秋两季贡献祭品,并献上河外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