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9单元 单元达标检测
docx
2022-12-09 17:51:14
17页
单元达标检测(满分:100分;时间:60分钟)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前,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要求接送在港民主人士进入解放区,参加筹备新政协。据统计,从1948年8月到1949年8月,共安排秘密北上的民主人士20批,其中有119人参加了会议。中共的这一举动主要是为了( )A.团结民主人士,共同筹建新中国B.恢复民主党派的各级组织C.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D.协商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2.下表是石家庄市各类商业机构1949年全年购、销商品比例统计表。据此可知,当时的石家庄工商业发展( )进货量(%)销货量(%)公营私营合作社公营私营合作社粮食7818472.725.22.1棉花70.5254.579.218.72.1油类5443362353铁货1000010000煤炭100009325A.为国民经济的调整奠定了良好基础B.已开始进行新民主主义经济的探索C.推动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顺利发展,D.将市民经济生活纳入计划经济体制3.1843年,《五口通商章程:海关税则》规定,进出口货物按值百抽五交纳关税;1950年,政务院明确规定,海关税率须根据国家经济状况和国内需要予以调整,“使其较能适合于发展国内生产,保护国内工业的要求”。税率规定的变化旨在( )A.长期稳定我国海关关税的税率B.维护国家关税主权、保护民族经济C.限制中外贸易、保护国内市场D.扭转中外贸易逆差、开辟海外市场4.1955年,一本面向农村的宣传读物上说:“(有些人)看到食糖、食油供应得不够充分,就埋怨政府重工业发展得太多了,要求多发展轻工业,这是不对的。不着重发展重工业,哪里来的新糖厂呢?到外国买机器吗?”这反映了当时中国( )A.轻、重工业协调发展成为共识B.“大跃进”造成物资供应紧张C.重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D.优先发展重工业有一定合理性5.1953年10月起,我国实行粮食统购统销制度,即国家把农民生产的大部分粮食收购(统购),城市居民所需要的粮食全由国家统一供应(统销),严格禁止粮食自由买卖。后来,统购统销的范围又继续扩大到棉花、纱布和食油。这一政策的实施( )A.满足了工业发展的基本需求B.有利于农村生产力的提高C.标志着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D.是对战时共产主义的模仿,6.建国初期,我国政府对大学进行院系调整,对综合性大学的文、理、工科院系进行剥离、合并,如清华大学历史系、文学院划拨给北大,清华大学成为以理工科为主导的大学;国立中央大学拆分为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第四军医大学等。这些调整主要是为了( )A.外交政策转变的需要B.思想文化改革的需要C.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D.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7.1950—195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个女火车班组、第一个女拖拉机队等纷纷出现,她们的事迹不仅被《人民日报》等媒体做了专题报道,有的还写入教科书,画成连环画,拍成电影,印上了人民币。这反映出当时( )A“一五”计划全面展开B.全国掀起了妇女解放运动热潮C.“双百方针”深入人心D.女性成为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8.1953年后,政府通过“和平赎买”的方式,有偿地把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生产资料逐步收归国有,实行生产资料所有制的“质变”。这一方式( )A.利于减少对生产的冲击B.全盘借鉴苏联经济模式C.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D.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9.(2019江苏扬州中学高三月考)“一五”计划期间,我国住宅建设占基本建设投资额的比重不断减少,其他非生产性建设投资也开始受到抑制。这表明我国( ),A.致力于奠定工业化基础B.国民经济结构臻于平衡C.大力压缩基本建设投资规模D.城市化的进程趋于缓慢10.下表为1953-1955年我国国民经济各部门在沿海和内地投资比例统计表。该表反映出在“一五”计划时期我国政府( )1953-1955年合计(%)其中(%)★沿海内地工业10044.755.3建筑业10047.647.0地质勘探10022.576.2交通运输10029.352.1(注:★沿海与内地的比重相加,不等于100,因为少数单位的部分投资不按地区划分。)A.力图扭转工业布局不均衡的局面B.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C.投资向经济欠发达民族地区倾斜D.实行沿海带动内地的战略11.1955年万隆会议后,西方国家将数百亿美元从印尼、马来西亚、泰国等地转入香港银行,香港的银行家不得不将积累的资金以极低的利息贷出。广东省委主要负责人向毛泽东和中央提出了利用香港银行的国际游资引入国内建设的想法,毛泽东表示赞同。毛泽东意在( )A.打破对外经济交往的孤立局面B.重视与亚非国家的经济合作,C.创造社会主义建设的有利条件D.缓解“大跃进”造成的经济困难12.在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分层次的讨论方式:精英讨论和大众讨论;文字改革中,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知识分子进行了平等充分的协商,甚至改变了自己拼音文字的价值偏好,采取汉语拼音方案。这些立体式协商民主模式( )A.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起点B.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本质C.是中国协商民主的开端D.使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权组织原则得以确立13.温州人朱永贵口述:“大家心里都空前地被‘超英赶美’的这个宏伟目标刺激着……像秤砣、秤钩,甚至连灶台上的铁罐都被敲下来,炼钢厂一下子到处是各式各样的铁器。”该口述反映的历史事件( )A.助推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B.违背了经济运行的客观规律C.调动了人们生产积极性D.为工业化体系打下良好基础14.1960年8月,中共中央发出指示,规定全国一切机关、团体、部队、学校、企业、事业单位,在今后5个月内,公用经费中的商品性支出部分要压缩20%左右。其直接目的是( )A.减轻市场供应压力B.制止单位铺张浪费C.节约经费发展生产,D.促进经济较快发展15.右图为我国1965年的一幅宣传画。该作品创作的历史背景是( )A.“双百”方针的正式提出B.工农经济实现均衡发展C.国民经济调整任务的完成D.经济领域冒进思想严重16.有科学家在回忆录中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的科研活动开展得很狭窄,只有地质学、生物学、气象学等学科进行了比较连续的科研活动。”形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A.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封锁B.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科技水平落后,基础薄弱C.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未援助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科研经费难以得到落实17.1961年初,周恩来对随同访问缅甸的外贸部副部长雷任民交代,你先不要回北京,直接去香港,确实搞清三个问题:一是能不能买到粮食;二是运输问题能不能解决;三是中国银行能不能解决外汇问题。据此可知,当时( )A.中国政府调整了对英国外交政策B.香港是中国内地与世界交往的重要通道C.中国政府关注香港的繁荣与安定D.中国急需出口粮食以换取工业化所需资金,18.1958年人民解放军炮击金门后两岸炮战不断,数月后,大陆宣布:单日打炮,双日不打炮,再后来,双方只将炮弹打在无人的滩头上,到1961年改为只打宣传弹,这表明( )A.中华人民共和国逐渐确立和平统一中国的方针B.炮战是两岸保持联系的特殊方式C.“一国两制”的提出势在必行D.两岸交往的坚冰逐渐打破19.1949年10月5日英国表示愿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非正式关系,中国政府没有理睬英国的这一要求。12月6日英国宣布承认中央人民政府为中国法律之政府。但1972年,中英才正式建立大使级关系。推动中英建交的主要原因是( )A.欧洲一体化B.英国实力衰落C.中美两国建交D.尼克松访华20.1973年5月,美国总统尼克松在向国会作的外交政策报告中,没有在中国一章中谈及台湾问题,只在亚洲一章中提到“台湾人民”,而不是“中华民国”。这说明 ( )A.中美两国有关台湾问题已经解决B.美国外交遵守“一个中国”原则C.尼克松坚持了中美联合公报精神D.中美两国正式建交的障碍已清除二、非选择题(共40分)21.(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从1953年我国完成战后的经济恢复,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以后,资本(包括人力资本)和资源的严重缺乏就开始困扰着中国共产党。为此,中国共产党采取了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摘编自武力《中国共产党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认识与实践》材料二 下表为1952年、1957年中国主要产品产量简表。1952年1957年增幅(%)钢(万吨)135535296煤炭(万吨)66001310098棉纺物(亿米)38.350.532谷物(万吨)163921950519 材料三 在这岁月更新的时候,回顾过去一年的巨大成就,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信心越发增强了。……我们的事业永远是前进的。但是,在前进的道路上,有时会遇到某些曲折,这也是很自然的。因为我们所从事的社会主义事业,是我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一项伟大的艰巨的新事业。——《人民日报》社论(1957年元旦)(1)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共产党开始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前提。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共产党采取的经济发展战略的作用。(8分)(2)据材料二,归纳20世纪50年代中国经济发展的状况。(6分),(3)据材料三,指出《人民日报》社论体现出的心态。结合1956年的国内政治、经济形势,简析其形成的主要因素。(6分)22.(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掀起了一股学外语的热潮。先是广播、电视等媒体起了带动引领的作用,拉开了群众性学外语活动的序幕。1972年10月2日,《业余外语广播讲座(英语初级班)》在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正式开播,之后多家地方电台跟进,立即受到社会热烈欢迎,60万册讲座教材在新华书店很快被抢购一空,市场上收音机的销售量也因此而猛增。1983年,英语学习电视节目“跟我学”(followme)开播,更加激起了大家的学习兴趣,刊登“跟我学”教材内容的《电视周报》增加了50万的订户……时至今日,外语学习在中国早已从社会走进课堂,成为从小学(甚至幼儿园)到大学各个学段的必修重要课程。中国人不仅在学生时代要学外语,甚至参加工作以后,不管其职业与外语有没有关联,也还要学外语。一个重要原因是,外语尤其是英语在中国考试文化中已占据重要地位,不仅各类升学考试,大学本科和研究生毕业资格,就连职称评定也要求外语考试必须过关。学习和掌握外语已成为影响中国人人生前途的关键因素。材料二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汉语热”日渐升温。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世界上通过各种方式学习汉语的人数超过4000万,109个国家的3000多所大学开设了汉语课程,许多国家的中小学也教授中文,社会上各种汉语培训机构不断增加,发展势头迅猛,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中国在世界各地开办的孔子学院……孔子学院是中国,官方在世界各地设立的推广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与国学教育的文化交流机构。孔子学院最重要的工作就是给世界各地的汉语学习者提供规范、权威的现代汉语教材;提供最正规、最主要的汉语教学渠道。全球首家孔子学院2004年在韩国首都首尔正式设立,到现在为止,中国已在140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511所孔子学院和1073个中小学孔子课堂,现有注册学员210万人,中外专兼职教师46万人。孔子学院的培训对象不分老幼,涵盖学生、教师、政府官员、商务人员等各个阶层。当前,孔子学院已成为中国向国际社会推广汉语和汉文化的龙头产品。(1)根据材料,比较说明中国“外语热”和全球“汉语热”特点的异同。(12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外语热”和“汉语热”兴起高涨的原因。(8分),单元达标检测1.A2.B3.B4.D5.A6.D7.D8.A9.A10.A11.C12.B13.B14.A15.C16.B17.B18.B19.D20.C一、选择题1.A 新政协核心议题是商讨新中国的成立事宜,故A项正确。材料中未涉及恢复民主党派的各级组织,故排除B项;C、D两项的时间与材料不符,故均排除。2.B 新民主主义经济是中国进入社会主义之前,以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为领导的,由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和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等多种经济成分组成的过渡性经济,材料体现了石家庄工商业发展已经开始进行新民主主义经济的探索,故B项正确;20世纪60年代我国进行国民经济的调整,故排除A项;公私合营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所实行的途径,1953年开始三大改造,故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石家庄多种经济成分共存,未体现计划经济体制,故排除D项。3.B 鸦片战争后中国国门被打开,中国丧失了关税自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根据国家需要调整关税,其目的是维护国家关税主权、保护民族经济,故B项正确;A、C、D三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故均排除。4.D 据材料“不着重发展重工业,哪里来的新糖厂呢?到外国买机器吗”可知,优先发展重工业才能带动轻工业发展,增加食糖、食油供应,这表明当时中国优先发展重工业有一定合理性,故D项正确。A项材料未体现,故排除。“大跃进”是在1958年,故排除B项。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故排除C项。5.A 1953年国家开展第一个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通过统购统销的方式,为工业化提供资金,故A项正确;统购统销在于加强政府对于经济的调控能力,变革的是,生产关系而非生产力,故排除B项;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计划经济体制基本形成,故排除C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行是为了确保战争的胜利,而统购统销是为工业化提供资金,故排除D项。6.D 建国初期我国政府对大学进行院系调整,对综合性大学进行剥离和合并,其目的是为大规模经济建设培养专门人才,适应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故D项正确;A、B两项材料未涉及,故均排除;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故排除C项。7.D 材料突出强调了女性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体现了女性成为国家建设中的重要力量,故D项正确;1953—1957年开展“一五”计划,故排除A项;B项与史实不符,故排除;“双百方针”提出是在1956年,属于思想文化领域,故排除C项。8.A 据材料“通过‘和平赎买’的方式,有偿地把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生产资料逐步收归国有”可知,政府通过“和平赎买”的方式逐步实现生产资料所有制的过渡,减少了对生产的冲击,故A项正确;B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材料反映的是三大改造而非国民经济的恢复,故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国民经济比例失调,故排除D项。9.A “一五”计划期间,我国住宅建设占基本建设投资额的比重不断减少,其他非生产性建设投资也开始受到抑制,说明当时我国集中一切财力、物力优先发展重工业,致力于奠定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故A项正确。B项不符合史实;材料信息仅涉及基本建设内部投资比重的变化,未涉及基本建设投资规模的扩大或压缩,故C项错误;D项与题干材料无关。10.A 通过表格可知,在“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国民经济各部门对沿海和内地进行投资,说明我国政府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力图扭转经济发展不均衡的局面,故A项正确。表格没有进行重工业、轻工业的对比,故排除B项。表格没有涉及民族地区,故排除C项。通过表格可知,内地的投资比重要大于沿海,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我国政府力图扭转工业发展不均衡的局面,而不是沿海带动内地的战略,故排除D项。11.C 据材料“广东省委主要负责人向毛泽东和中央提出了利用香港银行的国际游资引入国内建设的想法,毛泽东表示赞同”可知,毛泽东同意利用国际资金来发展我国经济,故C项正确;与苏联等国建立外交关系,打破了对外经济交往的孤立局面,故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我国与亚非国家的关系,故排除B项;经济困难时期是1959—1961年,故排除D项。12.B “采取分层次的讨论方式”和“文字改革……平等充分的协商”使得各民主党派和我国人民团体能够真实、有效地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从而体现了我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本质,故B项正确。A项表述与材料不符,故错误;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是中国协商民主的开端,故C项错误;材料未涉及政权组织原则,故D项错误。13.B 据材料“大家心里都空前地被‘超英赶美’的这个宏伟目标刺激着”可知,这是“大跃进”时期的大炼钢铁运动,大炼钢铁急于求成,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故B项正确;1950—1952年,中国推动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故A项错误;大炼钢铁运动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挫伤了人们生产积极性,故C项错误;大炼钢铁运动由于技术水平有限,生产的钢铁并不完全合格,故不能为工业化体系打下良好基础,故D项错误。14.A 材料措施的实施背景是“左”倾错误、三年自然灾害、苏联取消对华的援助,当时国内物资紧缺,因此材料中措施的直接目的是减轻市场供应压力,故A项正确。15.C 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故C项正确;“双百”方针在1956年正式提出,故排除A项;1965年优先发展重工业依然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点,故排除B项;,经济领域冒进思想在中共八大二中全会后最为突出,到60年代调整后有所改进,故排除D项。16.B A项不是主要原因,故错误;我国科研活动开展得很狭窄,其原因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科技水平落后,故B项正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苏联对我国各项建设进行了援助,故C项错误;D项材料未体现,故错误。17.B 据材料“直接去香港,确实搞清三个问题:一是能不能买到粮食;二是运输问题能不能解决;三是中国银行能不能解决外汇问题”可知,当时香港是中国与世界交流的重要通道,故B项正确;A、C两项材料未体现,故均排除;D项与史实不符,故排除。18.B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958年后两岸炮战从不间断到“单日打炮,双日不打炮”,再到“只将炮弹打在无人的滩头上”,再到“只打宣传弹”,说明炮战不再具有武力对抗的意义,只是两岸保持联系的一种方式,故B项正确;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故排除A项;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故排除C项;1987年台湾当局开始采取一些开放措施,使两岸交往的坚冰逐渐打破,故排除D项。19.D 1972年尼克松访华推动了西方国家跟中国相继建立外交关系,故D项正确;欧洲一体化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故排除A项;二战后英国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处于“黄金时期”,故排除B项;中美两国建交是在1979年元旦,故排除C项。20.C 材料中尼克松在向国会作的外交政策报告中没有在中国一章中谈及台湾,提“台湾人民”而不是“中华民国”,这说明尼克松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故C项正确;中美两国有关台湾问题至今依然没有解决,故排除A项;材料是美国尼克松总统向国会作的外交报告,不能体现美国外交原则,故排除B项;1979年中美建交,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中美建交的前提,故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21.答案 (1)前提:国民经济恢复工作的完成。(4分)作用:“一五”计划提前完成,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4分)(2)状况:重工业发展迅速,轻工业发展相对缓慢,农业生产发展滞后。(6分,每点2分)(3)心态:乐观、自信。(2分)因素: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和中共八大的召开。(4分,每点2分)解析 (1)根据材料“从1953年我国完成战后的经济恢复”,从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完成的角度指出中国共产党开始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前提。结合所学知识从“一五”计划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的角度概括中国共产党采取的经济发展战略的作用。(2)根据材料“1952年、1957年中国主要产品产量简表”从重工业、轻工业、农业的发展特点等方面归纳20世纪50年代中国经济发展的状况。(3)根据材料“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信心越发增强了”,从乐观、自信的角度指出《人民日报》社论体现出的心态。再结合1956年的国内政治、经济形势从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中共八大召开等方面简析其形成的主要因素。22.答案 (1)不同:中国的“外语热”,内在动力起绝对主要的作用;政府推动,政策导向发挥了重要作用。世界的“汉语热”,中国的宣传和推动产生重要影响;各国社会民间力量发挥更大作用;学习汉语主要出自主动、自愿。(6分)相同:语言学习的形式、途径多样(或答:既有社会办学,也有学校课堂教育);语言学习的群众基础雄厚(或答:学习人数多,不分长幼,涵盖社会各个阶层);语言学习的热情高涨。(6分)(2)“外语热”的原因:中美关系正常化使中国同西方交往日益扩大;改革开放创造了中国进一步同西方密切联系、向西方学习的动力和条件;政府和社会的大力引导、推动;现实严峻形势和社会风气的影响。(4分),“汉语热”的原因:中国历史文化悠久和辉煌;中国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综合国力迅速壮大,国际竞争力、影响力和话语权空前提升;中国对外积极主动地宣传和推动。(4分)解析 (1)第一小问不同点,据材料一“先是广播、电视等媒体起了带动引领的作用,拉开了群众性学外语活动的序幕”可知,政府利用大众媒体推动民众的学习;据“激起了大家的学习兴趣……增加了50万的订户”可知,人们对于英语有浓厚的学习兴趣,是人民学习外语的内在推动力;据“外语学习在中国早已从社会走进课堂,成为从小学(甚至幼儿园)到大学各个学段的必修重要课程”可知,政府借助教育等政策去推行学习英语;据材料二“中国在世界各地开办的孔子学院……孔子学院是中国官方在世界各地设立的推广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与国学教育的文化交流机构”可知,中国政府建立机构进行宣传与推动;据“孔子学院的培训对象不分老幼,涵盖学生、教师、政府官员、商务人员等各个阶层”可知,各国社会民间力量发挥作用,学习汉语主要出自主动、自愿。第二小问相同点,据材料一“广播、电视等媒体”,材料二“孔子学院”可知,形式途径多样;据材料一“成为从小学(甚至幼儿园)到大学”,材料二“培训对象不分老幼,涵盖学生、教师、政府官员、商务人员等各个阶层”可知,学习人数多,不分长幼,学习热情高涨。(2)第一小问“外语热”的原因,据材料一“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掀起了一股学外语的热潮”并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正常化,出现了西方国家同中国建交的热潮;据“1983年,英语学习电视节目‘跟我学’(followme)开播……外语学习在中国早已从社会走进课堂”并结合所学可知,改革开放使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更加密切;据“外语尤其是英语在中国考试文化中已占据重要地位”可知,政府和社会的大力引导、推动,现实严峻形势和社会风气的影响。第二小问“汉语热”的原因,据材料二“许多国家的中小学也教授中文,社会上各种汉语培训机构不断增加,发展势头迅猛,,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中国在世界各地开办的孔子学院”可知,中国对外积极主动地宣传和推动,结合所学可知,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综合国力、国际地位的提升都与“汉语热”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