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部编版(2016)7上:4 《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doc
2022-12-20 15:29:04
7页
4 古代诗歌四首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初步了解古诗常识。2.感悟诗歌寄寓的情感,体会情景交融的特点。3.学习欣赏古诗,理解诗歌意蕴。第1课时一、新课导入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的历史源远流长,名家辈出,以古老的《诗经》为发端,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同学们一定积累了许多诗词名句,相信大家对下面的诗句也早已熟记于心。(例句见课件2-5页)今天我们我们就来学习四首脍炙人口的诗篇。二、新课教学观沧海目标导学一:知人论世,朗读感知1.走进作者曹操(155-220),即魏武帝。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市)人。善诗歌,其诗大都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他的散文亦清峻整洁。与其子曹丕、曹植合称“三曹”。2.文学常识乐府诗是指由朝廷乐府系统或相当于乐府职能的音乐管理机关搜集、保存而流传下来的汉代诗歌。汉乐府掌管的诗歌按作用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供执政者祭祀祖先神明使用的效庙歌词,其性质与《诗经》中的“颂”相同;另一部分则是采集的民间流传的无主名的俗乐,世称之为乐府民歌。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3.字音字义(PPT展示)4.听情景范读,初步感知。5.内容理解:把握节奏,并用简要的语言表达诗意。明确: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我)向东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的奇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海水波涛激荡,海中山岛罗列,高耸挺立。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树木郁郁葱葱地生长,各种草长势也很旺盛。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秋风飒飒吹来,树木簌簌作响,巨大的波涛不断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大海,多么博大的胸怀啊)日月的升降起落,好像出自大海的胸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银河里的灿烂群星,也像从大海的怀抱中涌现出来的。,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啊,庆幸得很,美好无比,让我们尽情歌唱,畅抒心中的情怀。目标导学二:研读诗句,深入理解1.开头两句“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交代了什么内容?明确: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对象。“观”字统领全篇,是诗的线索,全诗以“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所思。2.题目是“观沧海”,那么作者看到、听到和想到了哪些景物?它们分别有什么特点?明确:作者观沧海看到了“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洪波涌起”,听到了“秋风萧瑟”,想到了“日月之行星汉灿烂”。看到的景物中“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全景,这一句动静结合,写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是近景、静态的景,“洪波涌起”是动态,展现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势。听到的景物中“秋风萧瑟”是动态。想到的景物中“日月之行星汉灿烂”运用互文、夸张,描绘出了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其中看到、听到的是实写,想到的是虚写。3.作者在写海时又写了山岛上的草木,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明确:作者虽写观海,但并不单纯地写海。在描写大海时,以山岛草木来点染,有了山岛草木的点染烘托,就把大海写得生机勃发、欣欣向荣,使人感觉大海不仅浩瀚壮阔,而且美丽多姿。4.“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几句诗写出了作者在观沧海时的什么感受?明确:联系创作背景: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八月,曹操大破盘踞在北方边塞地区的乌桓族及袁绍的残余势力,基本统一了北方;九月,他在归途中经过碣石山,写下了这首诗。感受:这四句以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两个“若”字,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和远大的政治抱负。5.读完这首诗,你觉得诗人是用什么方式来抒发情感的?抒发了怎样的情感呢?明确:“诗言志”,诗人写沧海,抒发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而这种情感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而是蕴含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全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字里行间洋溢着饱满的激情。写景时实景和虚景相结合,实景给人身临其境之感,虚景以其新奇激发读者的想象,诗人以沧海自比,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诗人建功立业的抱负。4.手法总结明确: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虚实结合,动静结合。5.在《三国演义》中,曹操被塑造成“奸雄”形象,历史上的他真的是这样的吗?阅读曹操的另一首代表诗作《蒿里行》(PPT展示),结合课文所学内容,说说你看到的曹操是怎样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目标导学一:知人论世,朗读感知1.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出生于西域,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唐代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被称为“诗仙”。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蜀道难》《将进酒》《梦游天姥吟留别》等。2.写作背景,王昌龄是盛唐诗坛上一位以写边塞题材为主的著名诗人。他特别擅长写七绝。天宝初年,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与他便有密切的交往。王昌龄一生遭遇坎坷,他的性格与李白的傲岸不羁有着相似之处。据说李白从天宝三年离京漫游,到扬州时,听到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尉这个不幸的消息,便题诗抒怀,遥寄给远方的友人。3.朗读诗歌(1)划分节奏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2)听诗歌范读4.理解诗歌大意明确:题目“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左迁”意思为降职。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子规,即布谷鸟,又称“杜鹃”。句意为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之时,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要经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句意为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伴随着您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目标导学二:研读诗句,深入理解1.作者首句写“杨花”“子规”的作用是什么? 哪个词说明了王昌龄被贬之地的荒远?明确:首句写景兼点明时令——暮春,“杨花”给人以飘忽不定的感觉,而子规的啼声近似“不如归去”,对它们的描写给全诗奠定了伤感的感情基调。“五溪”一词可见王昌龄被贬之地的荒远,路途的艰辛,虽是简单的叙事,但王昌龄跋涉之苦,以及李白的深切关怀之情已力透纸背。这两句传达出诗人为友人的不幸而感到悲伤的感情。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是名句,请从修辞角度对“我寄愁心与明月”这句诗做简要赏析。明确: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月亮人格化,赋予月亮以人的特性,将“愁心”带给远方的朋友,抒发了诗人对友人被贬远行的忧虑、关心、同情和思念之情。此句想象奇特、借景抒情。3.艺术手法明确:(1)融情于景,借景抒情:诗歌表达了对朋友的真切关怀,也展示了诗人飘逸豪放的性格。(2)运用浪漫主义手法:作者凭借想象让自己的心独立于身体之外,随明月飞向远方,于浪漫的想象中表达了悠远深邃的感情。4.拓展延伸乾元元年(758)李白因参加永王东巡而被判罪长流夜郎,杜甫因担心李白,写了《梦李白二首》和《天末怀李白》(PPT展示),阅读后一首,说说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在抒情上的相同之处。三、板书设计观沧海看-----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洪波涌起。(实写)听-----秋风萧瑟。(实写)想-----日月之行星汉灿烂。(虚写)感情: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诗人建功立业的抱负。,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为友人的不幸而感到悲伤。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对友人被贬远行的忧虑、关心、同情和思念。艺术手法:融情于景,借景抒情;运用浪漫主义手法。第2课时一、导入新课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表达乡愁的诗歌。二、教学新课次北固山下目标导学一:知人论世,朗读感知1.作者简介王湾,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洛阳(现在河南洛阳)人。其诗流传不多。他的诗格调壮美,意境开阔,预示了盛唐诗歌健康发展的前景。代表作有《次北固山下》《奉使登终南山》《奉和贺监林月清酌》。2.写作背景古代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思乡之情。诗人王湾是北方人,往来于吴、楚之间。这首诗是他一路行来,泊船北固山下,触发思乡之情而写下的。3.律诗的格律常识:律诗,因格律要求严格而得名,有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两种。律诗的格律规定:限制了对仗,八句可分为四联,中间两联必须两两对仗,是两对对偶句。联系本首诗学习律诗的格律常识:首联:(1)客路青山外, (2)行舟绿水前。颔联:(3)潮平两岸阔, (4)风正一帆悬。——对偶联颈联:(5)海日生残夜, (6)江春入旧年。——对偶联尾联:(7)乡书何处达? (8)归雁洛阳边。4.朗读诗歌(1)划分节奏客路/青山外, 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2)听诗歌范读5.理解诗歌大意明确:题目:次北固山下。次,停宿。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客路,旅人前行的路。青山,北固山。句意:旅途在青山之外,行船在绿水之中。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潮平,潮水涨得与岸齐平。风正,风顺而和。悬,挂。句意:潮水涨满,两岸与江水相平,显得十分开阔,顺风行船,一片白帆高高悬挂。,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海日,从海上升起的红日。生,升起来。残夜,夜将尽未尽之时。入,进入,降临。句意:夜还未消尽,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旧年未逝,江面已显露春意。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乡书,思念故乡的书信。达,到,送到。归雁,北归的大雁。句意:思念故乡的书信送到什么地方呢,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阳。目标导学二:研读诗句,深入理解1.诗人此刻在船上,而“客路”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见的,为什么诗一开头就提到“客路”呢?明确:这是诗人的想象,表明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的地方去,已暗含旅途奔波之意。2.“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诗人在何时何地见到的景象?请简要赏析。明确:在天将明未明之时,在船接近目的地即北固山的长江之中。“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又为颈联中“江春”句作铺垫。3.这一联写得非常精妙,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阔”和“悬”。明确:“阔”字传神地表现了长江水波激荡,春潮涌流,江水几与岸平,显得广阔浩渺的情景,营造了一种恢弘阔大的境界;“悬”是笔笔直直地高挂的样子,作者以小景呈现了平野开阔、和风吹拂、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大景。4.请同学们打开思维,想象一下“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的情景是怎样的?如果你身临其境会有什么样的感受?明确:积雪已慢慢融化,因汇集了千山万壑雪化之水,长江的水量逐渐大了起来,江面因之愈发宽广,再加上江水中央一片船帆高高挂起,使得长江两岸的距离愈显阔大。渐渐上涨的江水与恰到好处的正风吹拂勾勒出壮美的大江行船图。5.说说“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两句诗在用词炼字上的精妙之处,并说明其蕴含的哲理。明确:“生”“入”采用拟人手法,将“日”和“春”人格化,赋予它们人的意志和情思,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中蕴含“旧事物孕育着新的生机”的哲理。6.这首诗哪一句直接抒情?哪些句子属于写景?能说出来这是什么写作手法吗?明确:“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直接抒情,其他三联属于写景。先写景,再抒情,景为情设,情因景生,这是诗歌里常用的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诗人离家日久,而此时正是家人团聚之时,自己旅食他乡,久不得归,见到此景,情何以堪?由此他自然想到要借大雁来给他传递家书了。全诗层层相因,浑然一体。7.探究主旨:明确:《次北固山下》通过描写长江下游开阔秀丽的早春景色,表达了诗人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8.拓展延伸思乡意象知多少(PPT展示)天净沙·秋思目标导学一:知人论世,朗读感知1.作者简介马致远,号东篱,一说字千里,大都(今北京)人。元代著名戏曲家。一生著有《汉宫秋》《青衫泪》《荐福碑》《岳阳楼》《马丹阳》《黄梁梦》等杂剧共15种,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并写有小令、套数二百余首,后经人辑入《东篱乐府》。他在元代散曲作家群中,位居第一。2.文体常识元曲我国古代诗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体式,如唐诗、宋词、元曲。元曲是继唐诗宋词后兴起的一种艺术形式,是一种新的诗体,包括杂剧和散曲两部分。散曲又分小令和套数。小令在元代又名“叶儿”,,每首能独立,相当于一首诗或一阕词;由于它是能歌唱的文字,所以就有不同的曲调;每个曲调都有一个名称,叫曲牌,表示不同的谱式,规定着不同的字数、句数、平仄、韵脚。曲牌表示曲调,另有题目。小令的曲牌常是一个,即一首小令一个曲牌,但也有例外的。3.朗读感知(1)划分朗读节奏明确: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2)听示范朗读4.理解重要词语明确:昏鸦,黄昏时将要回巢的乌鸦。古道,已经废弃,不堪再用的古老驿道(路)。西风,秋风。断肠,形容悲伤到极点。目标导学二:整体感知,把握内容1.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首小令的画面。明确:示例一: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缓缓前行。只见,缠满枯藤的老树上,几只归巢的乌鸦在盘旋;潺潺流动的小溪上,一座小桥通向不远处的人家;苍凉的古道上,那孤独的游子将要飘到何方?太阳就要落山了,想着那遥远的征途,浪迹天涯的游子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示例二:几根枯藤缠绕着一棵棵老树,那凋零了的黄叶在萧萧的秋风中瑟瑟地颤抖,黄昏的天空中,点点寒鸦,声声哀鸣……一片悲凉的秋景。眼前出现了一座小桥,桥下小溪流水潺潺,不远处还有升起袅袅炊烟的农家小院,那里有安居乐业的人们。在萧瑟的秋风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饱尝艰辛的游子骑着一匹瘦瘦的老马,在夕阳西沉的余辉中,向远方踽踽独行。2.请你结合想象的画面,给这首小令另拟一个小标题。明确:示例:断肠人秋旅图、深秋郊野独行图、天涯断肠人目标导学三:研读诗句,深入理解1.本曲前三行列出了哪些景物?渲染了怎样的氛围?明确:景物: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前三句渲染了一种凄清孤寂的氛围。笼罩在苍茫暮色中的枯藤、老树、乌鸦,呈现出一派萧瑟凄凉的景象。昏鸦归巢反衬出游子的漂泊无所归宿。小桥流水旁的人家虽然简陋清贫,却有亲人团聚的天伦之乐,透露出游子对宁静温馨的家园生活的向往,也反衬出有家归不得的悲苦。九种景物,一字一词,一字一景,真可谓“惜墨如金”,但是凝练而并不简陋,九种景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个景物都带上了鲜明的个性,又使本来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简约之中见出深细。这是用了白描的写作手法2.“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在文中有何作用?明确:末二句不仅写景而且写人抒情。“夕阳西下”点明了特定时间,与首句“昏”相呼应,倍添迟暮苍凉之气氛。“天涯”与“夕阳”配合,正应了“日暮途穷”的成语,加重了悲凄衰残的色彩,说尽了千古羁旅人沉重的脚步与无限的悲愁。“断肠人在天涯”直抒胸臆,为全篇主旨所在,表达了天涯沦落之人想起家乡时肝肠寸断的凄苦之情。3.写作特色明确:(1)寄情于物,情景交融。(2)运用了景物烘托写法。(3)白描。,4.内容主旨明确:这首小令生动地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仅用28字就真切地表现了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孤寂悲苦之情。5.拓展延伸了解白描的特点,然后阅读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再次感受白描的特点,找一找它写了哪些景物,再给它描绘的画面命名。(PPT展示)三、板书设计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 行舟绿水前。--------旅途奔波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壮美的大江行船图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旧事物孕育着新的生机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直接抒情情感: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天净沙·秋思写景(白描):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凄清、孤寂抒情:断肠人在天涯——肝肠寸断的凄苦之情寄情于物,情景交融可取之处尊重诗词学习的规律,重视朗读环节,注意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内容情感;在学习《天净沙·秋思》时能够进行比较阅读,利于培养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不足之处课容量安排略大,授课时间紧张。应该重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