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春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第3单元周周清二(安徽版)
doc
2022-02-20 19:00:06
12页
第三单元 周周清(二)[测试范围:第三单元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其中卷面书写占5分)]1.默写。(10分)(1)补写下列名句中的上句或下句。(6分)①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_________________。②溯洄从之,________________。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③_____________________,胡为乎中露?④_____________________,子宁不嗣音?⑤_____________________,波撼岳阳城。⑥空山新雨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根据提示默写诗文句子。(4分)①《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诗人用两人处境相同、感情一致来宽慰朋友,借以减轻他的悲凉和孤独之感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小石潭记》中既能高度概括小石潭的气氛,又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悲凉凄苦的心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9分)徜徉于桃花潭畔,【A】初夏的阳光已有了些许暖意。尽管同属江南且pí邻而居,但我们踏上安徽的土地,【B】青山绿水被午后的阳光渡上温暖的色彩,那风那水那景色被徽墨的儒香、徽商的智慧、黄梅戏的清新和古典诗词的儒雅熏染过,【C】显得那样雅静缱绻,悦目怡人。【D】但凡烙着地域元素和色彩的人文、物事、景致,都会成为一座古城、一个古村落唯美的韵脚,令人神往。(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字注音。(3分)pí( )邻 缱绻( ) 韵脚( )(2)文段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语是“_____”,这个词语的正确写法是“_____”。(2分)(3)文段中“徜徉”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悦目怡人”中,“怡”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4)“总有一种新奇的感觉。”这是从原文段中摘出来的话,将它放回文段中,应放在_________处。(只填字母)(2分)12
3.名著知识积累。(4分)(1)《傅雷家书》是一本普通而又奇特的书。这本书凝聚着傅雷对祖国、对儿子深厚的爱。家书中首先强调的是一个年轻人_________________的问题。(2分)(2)傅雷夫妇作为中国父母的典范,一直苦心孤诣、呕心沥血地培养两个孩子:一个是著名钢琴大师___________;一个是英语特级教师___________。(2分)4.综合性学习。(12分)《中国诗词大会》是央视的一档全民参与的诗词节目,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宗旨,力求通过对诗词知识的比拼及对诗词的赏析,带动全民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八(1)班准备开展一次“我爱中华诗词”的综合性学习活动。现在请你和我们一起漫步古诗苑,完成下面的题目。(1)请你为这次活动拟写富有诗意的开场白。(2分)(2)仿照示例写成语。(2分)示例: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成语:柳暗花明①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3)请根据画面内容,分别配上相关诗句。(4分)图①图②12
图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图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为配合这次活动,你们班打算办一期手抄报,下面是手抄报中的一个板块,请你再拟两个板块名称。(4分)诗人逸事①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一)(14分)【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乙】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鸡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至一家,老人谓曰:“此公欲来,能相容否?”对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吾此间衣服、饮食、牛畜、丝纩、麻枲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子果来,勿携金珠锦绣珍异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杨氏谢而从之。又戒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与老人同出。(有改动)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1)渔人甚异之 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欲穷其林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屋舍俨然俨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 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A.忘路之远近 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B.以耕以蚕以其境过清C.杨氏谢而从之人不知而不愠D.不可取食于人耳告之于帝7.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12
(2)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8.【甲】【乙】两文都是以人物的_____________为线索来写的。【甲】文按“发现桃花林——_______________——离开桃花源——_____________”的顺序来写,【乙】文是通过__________来写洞内人们的生活情况的。(4分)9.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甲】【乙】两文所写的农民生活的共同之处。(4分)(二)(13分)【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乙】出成都南门,左为万里桥。西折纤秀长曲,所见如连环,如玦①,如带,如规,如钩;色如鉴,如琅玕②,如绿沉瓜,窈然深碧,潆洄③城下者,皆浣花溪委④也。然必至草堂,而后浣花有专名,则以少陵浣花居在焉耳。行三四里为青羊宫,溪时远时近,竹柏苍然,隔岸阴森者尽溪,平望如荠⑤,水木清华,神肤洞达。自宫以西,流汇而桥者三,相距各不半里。舁夫⑥云通灌县,或所云“江从灌口来”是也。(节选自钟惺《浣花溪记》,有改动)【注释】①玦(jué):有缺口的玉环。②琅玕(lánggān):似珠玉的美石。③潆洄:水流回旋。④委:聚集。⑤荠(jì):荠菜。⑥舁(yú)夫:轿夫。1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1)卷石底以出 卷:______________________12
(2)皆若空游无所依依:______________________(3)斗折蛇行蛇:______________________(4)西折纤秀长曲西:______________________1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2)竹柏苍然,隔岸阴森者尽溪。12.【甲】【乙】两文中,清幽的环境带给作者的感觉稍有不同:【甲】文中,作者认为“__________________”,就“记之而去”;【乙】文中,作者看到两岸的竹柏,觉得“__________________”。(2分)13.【甲】【乙】两文的首段分别对小石潭、浣花溪作了直接描绘,有何异同?(3分)(三)(13分)【甲】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12
【乙】黄子履庄①,少聪颖,读书不数过,即能背诵。尤喜出新意,作诸技巧。七八岁时,尝背塾师,暗窃匠氏刀锥,凿木人长寸许,置案上能自行走,手足皆自动,观者异以为神。所制亦多,予不能悉记。作木狗,置门侧,卷卧如常,唯人入户,触机②则立吠不止,吠之声与真无二,虽黠者不能辨其为真与伪也。作木鸟,置竹笼中,能自跳舞飞鸣,鸣如画眉,凄越可听。所作之奇俱如此,不能悉载。(节选自《虞初新志》,有删改)【注释】①黄子履庄:即黄履庄,清朝人。②机:机关。14.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4分)(1)尝贻余核舟一 贻:______________________(2)凿木人长寸许许:______________________(3)观者异以为神以为:____________________(4)不能悉载悉:______________________1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2)尤喜出新意,作诸技巧。16.【甲】文中的王叔远和乙文中的黄履庄可谓能工巧匠。【甲】文中王叔远的技艺甚高,可用文中的“__________________”一词来概括;【乙】文中黄履庄的技艺甚高,可用文中的一个“_______________”字来概括。(2分)17.【甲】【乙】两文都表现了手艺人技艺的__________________。【甲】【乙】两文在内容安排上有何不同?(3分)(四)(15分)12
亲爱的孩子,你走后第二天,我就想写信,怕你嫌烦,也就罢了。可是我没一天不想着你,每天清早六七点就醒,翻来覆去睡不着,也说不出为什么。好像克利斯朵夫的母亲独自守在家里,想起孩子童年一幕幕的形象一样,我和你妈妈老是想着你两三岁到六七岁间的小故事——这一类的话我们不知有多少可以和你说,可是不敢说。你这个年纪是一切向前看的,不愿意回忆的;我们啰里啰唆抖出你尿布时代的往事,会引起你的憎厌。孩子,这些我都很懂得,妈妈也懂得。只是你的一切终身会印在我们的脑海中,随时随地会浮起来,像一幅幅小品图画,使我们又快乐又惆怅。真的,你这次在家一个半月,是我们一生最愉快的时期;这幸福不知应当向谁感谢。我高兴的是我又多了一个朋友;儿子变成了朋友,世界上有什么事可以和这种幸福相比呢!尽管将来你我之间离多聚少,但我精神上至少是温暖的,不孤独的。我想我一定会做到不太落伍,不太迂腐,不至于惹你厌烦。也希望你不要以为我在高峰的顶上所想的、所见到的,比你们的不真实。年纪大的人终是会往更远的前途看,许多事你一时觉得我看得不对,日子久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孩子,我从你身上得到的教训,恐怕不比你从我这儿得到的少,尤其是近三年来,你不知使我对人生多增了几许深刻的体验。我从与你相处的过程中学到了忍耐,学到了说话的技巧,学到了把感情升华!你走后第二天,妈妈哭了,眼睛肿了两天,这叫悲喜交集的眼泪。我们可以不怕羞地这样告诉你,也可以不担心你憎厌而这样告诉你。人毕竟是感情动物,偶尔流露感情也不是可耻的事。何况母亲的眼泪永远是圣洁的,慈爱的!(有删改)18.填入第二段横线处的应是( )句。(2分)A.现实却给你证明,我是对的B.现实却给你证明我并没大错C.现实却证明我是对的D.现实却给你证明我没错19.“这一类的话我们不知有多少可以和你说”中的“这一类的话”指的是什么?(2分)20.“真的,你这次在家一个半月,是我们一生最愉快的时期。”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分)21.读本文,回答下面的问题。(6分)(1)傅雷认为在两代人的相处中,青年人应持有怎样的态度?12
(2)傅雷希望两代人建立怎样的关系?22.读完本文后,结合对本文主旨的理解,写出你此时最想对父母说的一句话。(3分)23.天下有一人知己,可以不恨。不独人也,物亦有之。如菊以渊明为知己,梅以和靖为知己,竹以子猷为知己,莲以濂溪为知己,石以米芾为知己,茶以陆羽为知己,鹅以右军为知己,鼓以祢衡为知己……一与之订,千秋不移。(节选自张潮《幽梦影》,有删改)张潮在《幽梦影》中列举的“物”以“人”为知己的例子,其实都是“人”以“物”为知己的传奇。想必在你的成长经历中,一定也有自己的人生知己,请以《我以________为知己》为题,写一篇600字以上的记叙文。要求:①先将题目补充完整;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③不得抄袭。12
第三单元 周周清(二)一、基础清(35分)1.(1)①君子好逑 ②道阻且右 ③微君之故 ④纵我不往 ⑤气蒸云梦泽 ⑥天气晚来秋(共6分,每空1分)(2)①与君离别意 同是宦游人 ②凄神寒骨 悄怆幽邃(共4分,每空1分)2.(1)毗 quǎn yùn(共3分,每空1分) (2)渡上 镀上(共2分,每空1分) (3)闲游;安闲自在地步行 快乐;愉快(共2分,每空1分)(4)B(2分)3.(1)如何做人(2分)(2)傅聪 傅敏(共2分,每空1分)4.(1)示例: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华诗词是民族文化的瑰宝。今天,就让我们漫步在这个色彩缤纷的世界里,在鸟语花香中,品味古人的闲情逸致;在诗情画意中,感受他们的旷达胸襟吧!(2分)(2)①无可奈何(似曾相识)(1分) ②折戟沉沙(1分)(3)图①: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2分)图②: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2分)(4)①诗歌乐园(2分) ②诗海拾贝(2分)二、阅读清(55分)(一)(14分)5.(1)惊异,诧异。这里是“对……感到惊异”的意思。(2)尽。(3)整齐的样子。(4)带领。(共2分,每小题0.5分)6.A(2分)7.(1)香草新鲜美好,落花繁多。(1分)(2)只是按人口分给土地,用来耕种或者养蚕,不可以从别人那里取得食物罢了。(1分)8.行踪 进入桃花源 再寻桃花源 人物对话(共4分,每空1分)9.没有剥削、没有压迫、和平安定、自给自足的原始农耕生活。(4分)【乙文参考译文】12
老人带领姓杨的人来到一个大的山洞。(这里)鸡和狗都很悠闲和乐的样子,是居民的大聚落。到了一户人家,老人对(这户人家)说:“这个人想要(到你们这里)住下,能不能容留他?”(这户人家)回答说:“你既然愿意带他来到这个地方,那他一定是贤能的人。我们这里只要是衣服、饮食、牛畜、丝纩、麻枲这类的东西,都不是私人所有的,是与众人共享的,所以可以住在一起。你如果真的要来,请不要携带金银珠宝锦绣这些珍异的东西,(人们日常)所用的只有柴米鱼肉,这些东西这里是不缺的。只是按人口分给土地,用来耕种或者养蚕,不可以从别人那里取得食物罢了。”姓杨的人道谢并且听从了他的安排。穴中人又告诫道:“你如果来晚了,山洞就封了。”到了夜晚,姓杨的人与老人一起出来。(二)(13分)10.(1)翻卷。(2)依傍。(3)像蛇那样。(4)向西。(共4分,每小题1分)11.(1)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2分)(2)青竹翠柏郁郁葱葱,显得对岸阴森森的,一直延伸到溪的尽头。(2分)12.其境过清,不可久居(1分) 阴森(1分)13.【甲】文首段用“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描绘了小石潭的样子,(1分)【乙】文首段用“西折纤秀长曲,所见如连环,如玦,如带,如规,如钩”描绘了浣花溪的形态。(1分)不同的是,【乙】文首段还描绘了浣花溪的颜色——“色如鉴,如琅玕,如绿沉瓜”。(1分)【乙文参考译文】出成都城南门,左边是万里桥。向西折行的细而美、长而弯,所见像套连的圈儿,像有缺口的玉环,像带子,像圆规,像弯钩,水色像明镜,像美石,像浓绿色的瓜,深幽幽的呈现出一派青碧色,在城下回旋着的,都是浣花溪水流汇聚的地方。然而一定要到草堂一带,然后才有“浣花溪”这一专有名称,这是因为杜甫的浣花居在那儿罢了。行走三四里就到了青羊宫,溪流一会儿远一会儿近,青竹翠柏郁郁葱葱,显得对岸阴森森的,一直延伸到溪的尽头,平望像一片荠菜,水光树色,清幽而绚丽,使人表里澄澈,神清气爽。从青羊宫往西,因溪水汇流而架设了三座桥,相隔都不到半里路。轿夫说这条路通向灌县,或者这就是所谓的“江从灌口来”的说法吧。(三)(13分)14.(1)赠。(2)上下(或:左右)。(3)认为。(4)都,完全。(共4分,每小题1分)15.(1)他们的互相靠近的两膝,各自隐藏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2分)(2)(他)非常喜欢自出新意,制作各种工艺品。(2分)16.奇巧(或:灵怪) 奇(或:神)(共2分,每空1分)17.高超(1分) 【甲】文集中笔墨描绘了王叔远的代表作——核舟;(1分)【乙】文则先概述黄履庄“所制亦多”,然后分别介绍了其作品“木狗”“木鸟”,突出了一个“多”字。(1分)【乙文参考译文】黄家的孩子履庄从小就聪明过人,读书几遍,就能背诵。(他)非常喜欢自出新意,制作各种工艺品。七八岁时,他曾背着私塾的老师,暗地里拿来工匠的刀锥,雕刻了一个高一寸左右的木人,放在桌子上能自己走动,手脚都可以自己活动,观看的人都感到惊讶,觉得神奇。12
黄履庄所制作的器物很多,我无法全部记载下来。他制作了一只木狗,放置在门边,像正常的狗一样蜷卧在那里,只是有人进门,触动机关(木狗)就立刻叫个不停,叫的声音与真的狗没有区别,即使是聪明的人也不能分辨出真假。他制作了一只木鸟,放在竹笼中,能够自己跳舞飞翔鸣叫,鸣叫的声音像画眉鸟的声音一样,凄切清越,非常动听。他制作东西的奇特都像这样,(我)不能都记载下来。(四)(15分)18.B(2分) 点拨:此句与全文语气、口吻相一致,态度谦和,语气亲切,像和朋友谈心一般。19.你两三岁到六七岁间的小故事。(2分)20.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愉悦之情。(2分)21.(1)青年人应该理解长辈的情感,尊重长辈的意见。(3分)(2)建立和谐融洽、没有隔膜的朋友关系。(3分)22.示例:爸爸妈妈,我们之间最好能够建立一种和谐融洽、没有隔膜的朋友关系。(3分)三、写作清(55分)23.思路点拨:此作文题的出奇之处在于跳出了以往的认知窠臼,不再要求学生写以“人”为知己的套路文章,而是要求学生写以“物”为知己的创新作文。《幽梦影》中列举了多个“物”以“人”为知己的例子,实际上折射的是“人”以“物”为知己的关系,这就对学生提出了新的选材要求:不能写自己身边的小伙伴、好同桌、好朋友等人,而要写与自己产生交集、发生碰撞、沟通心意的一种“物”。它或许是墙角的一朵小花、路边的一株小草、江边的一颗鹅卵石,或许是书房里的一支笔、床头柜上的一本书、墙角的一把吉他,或许是伴随你成长的一条古巷,或许是你挑灯夜读时在窗前陪着你的一棵梧桐树,或许是始终放在书包里的一面镜子……这时候,“物”的身上已经有了“人”的情感烙印,指向作者不同角度的人生体验与不同层次的生命感悟。选择什么样的“物”作为自己的情感载体,体现了作者“选材”的智慧,也决定了作文的思想高度。例文:我以古柳为知己竹楼临溪,古柳荫蔽。自幼时起,那棵古柳就一直站在那里,未曾离开。有多少年少的心事曾被它在黄昏日落听了去,有多少动人的欢欣曾被它铭记在枝丫里,我记不清了,只记得它是伴我走过年少时光的知己。古柳于我,是子期,是祢衡。儿童时,我也曾躲进那黝黑的树洞,也曾爬上那嶙峋的枝丫。少年时,我也曾傍树临溪轻诵浅吟,也曾听雨观云在树下安憩。我给它讲童话,它便报以一地的翠叶如碧,恍若梦境。我给它念古诗,它便让阳光透过古老的枝丫,仿佛图画。吾之知己,唯古柳矣,解我心意,知我忧喜。12
秋风萧瑟的傍晚,那是我记忆里古柳的最后身影。我双目盈着泪坐在它身边,我难以理解人的生死无常,更无法接受奶奶的猝然离世。抱着古柳的枝丫,仿佛那是奶奶哄我入睡时的臂弯;抚着古柳粗糙的树皮,仿佛那是奶奶抚摩我时的手掌。我就这样倚着它,含泪望着天边的余晖。我无声地流着思念的泪水,在古柳的怀抱里安睡,如儿时依偎在奶奶怀里一样。余晖还斜斜地照着,秋风还静静地刮着,我还安稳地睡着。一觉醒来,古柳的叶子在秋风中上下翻飞狂舞,我身上,那溪上,满是金色的枯叶。我刹那间被这雄奇而静谧的大自然奇景打动了。草木的枯荣是常事,人的生死也是必然。世事茫茫,光阴有限。繁华落尽的沧桑难以诉说,豁然开朗的开阔清明无以言表。老树无言,却用它的方式教诲着我。在一草一木的枯荣之间,在一生一世的转换轮回之间,多少离合在上演。人不过是沧海一粟。古柳在摇它的叶子,草在结它的种子。人生知己再难觅,古柳读懂我的心。总评:本文紧扣“知己”行文,开篇即点明题旨,篇末呼应开头与文题,结构紧凑。语言有文化底蕴,富有感染力。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