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高考 > 历年真题 > 五年(2018-2022)高考历史真题分项汇编(全国通用)专题17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解析版)

五年(2018-2022)高考历史真题分项汇编(全国通用)专题17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解析版)

docx 2023-07-06 04:15:05 14页
剩余12页未读,查看更多需下载
专题17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2022年】1.(2022·浙江·高考真题)读图阅史。下图所示系1909年上海社会之剪影。结合所学,下列项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①“坐电车三更笑语”,反映交通近代化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②乘坐马车仍是人们出行的主要方式③代步工具呈现出马车和电车并驾齐驱的发展趋势④新式交通工具取代传统交通工具是一个渐进的过程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中出现的电车可知,坐电车反映交通近代化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①正确;图片中依然存在马车,说明新式交通工具取代传统交通工具是一个渐进的过程,④正确,B项正确;通过材料信息无法判断当时乘坐马车依然是主要出行方式,②错误;1909年电车数量并不能与马车相比,因此“并驾齐驱的发展趋势”不符合史实,排除③,排除A、C、D项。故选B项。【2021年】1.(2021·江苏·高考真题)如表中的评论反应出当时1875年《申报》文人当“效思于农工商贾之事”1875年《申报》“西人之为商为工农者,固无不兼习文字也。”1881年《万国公报》农夫“用其力于植树之法、机器之耕,则利益广矣”。A.社会分工日益精细B.农商皆本成为共识C.工商致富备受推崇D.职业观念发生变化n【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文人经商、商人学习文化、农民学习植树之法和机器之耕,体现了职业观念发生变化,D项正确;社会分工一般是指生产分工,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材料中的评论是一些媒体的观点,不是国人共识,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工商致富备受推崇,而是强调职业观念发生变化,排除C项。故选D项。2.(2021·海南·高考真题)晚清时期,赫德在中国通商口岸实行“海关时”,其他地区仍以各自的地方时为准。1918年,北洋政府教育部将全国规划为“五时区”,其实施效果有限。1949年以后,全国实行了“东八区时”和公元纪年法。这反映了A.近代中国社会习俗受到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B.通商口岸的开放便利了列强对华权力的攫取C.时空秩序的建构映射出近现代中国的政治进程D.军阀割据局面是北洋政府推行政令的最大障碍【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晚清时期,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通商口岸由洋人把持,所以出现了赫德在中国通商口岸实行“海关时”,其他地区仍以各自的地方时为准的现象;北洋政府时期,军阀割据混战,国家处于四分五裂状态,所以出现了将全国规划为“五时区”的现象;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独立、统一,采用国际标准,全国实行了“东八区时”和公元纪年法。由此可知,不同政权分别实行不同的时区划分,这反映了“时空秩序的建构映射出近现代中国的政治进程”,C项正确;1949年新中国成立开启了中国现代化的历史,排除A项;“通商口岸的开放便利了列强对华权力的攫取”、“军阀割据局面是北洋政府推行政令的最大障碍”只体现了材料的部分主旨,排除B、D项。故选C项。3.(2021·湖北·高考真题)博览会是观察社会生活发展演变的窗口,又是汇聚物品和传播知识的平台。下表可以看出近代中国武汉劝业奖进会和西湖博览会征集展品类别对比武汉劝业奖进会(1909年)西湖博览会(1929年)征集展品类别天然产品(饮食或制造之原料),工艺品、美术品、教育品、古物品n染织工艺类、工艺品类、机电工业类、化学工业类、矿产品、医药用品类、教育用品类、文艺品类、农产类、饮食制类、动物类、革命纪念品类、外国参考品A.物质文化生活变迁B.工业体系已经形成C.民族意识开始觉醒D.现代科学知识普及【答案】A【解析】通过对比1909年“武汉劝业奖进会”与1929年“西湖博览会”中展品的种类可知,1929年西湖博览会的展品更加数量丰富、种类多样,这也从侧面说明1929年中国的物质文化更加丰富,对比1909年,中国的物质文化生活在向前变迁,A项正确;材料中的展品种类不能说明工业体系形成,而且近代中国并未形成工业体系,排除B项;博览会的展品情况与民族意识觉醒没有关联性,而且近代中国民族意识在鸦片战争后就已经开始觉醒,排除C项;博览会的展品情况无法说明现代科学知识已经普及,排除D项。故选A项。4.(2021·辽宁·高考真题)1865年,煤气灯开始在上海使用,起初主要用于洋行和街道,后来行栈、铺面、茶馆、戏楼以及居家竞相使用,上海成为名副其实的“不夜城”。这反映出A.近代物质文明影响社会生活B.城市化进程拓展城市公共空间C.工业革命成果催生新兴产业D.市民阶层诉求改变服务业面貌【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856年上海开始使用煤气,使用范围逐渐推广,可知近代物质文明影响现代生活,故选A项;城市化是指城市人口的增多、城市用地面积的增加,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材料与工业革命无关,排除C项;材料与市民阶层诉求无关,排除D项。排除BCD项,故选A项。5.(2021·湖南·高考真题)如表所列活动时间活动名主要获奖或展演(展出)作品1956年8月第一届全国音乐周《广陵散》《阳关三叠》《嘉陵江号子》《祖国颂》《长征大合唱》等1957年1月第一次群众性电影评奖《董存瑞》《家》《为了和平》《平原游击队》《祝福》1957年12月第一届全国摄影艺术展n292位作者的321幅作品,有的反映人民群众现实生活,有的反映祖国江山秀丽、欣欣向荣,还有的以人像、静物、花卉及鸟、兽、鱼、虫等为题材A.凸显新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成就B.推动“双百”方针的提出C.表明文艺领域出现“左”的倾向D.反映我国传统文化仍占主流【答案】A【解析】从材料的作品名称“《祖国颂》《长征大合唱》”“《家》《为了和平》《平原游击队》《祝福》”以及“有的反映人民群众现实生活,有的反映祖国江山秀丽、欣欣向荣,还有的以人像、静物、花卉及鸟、兽、鱼、虫等为题材”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作品主要反映出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祖国的赞美与歌颂,因此反映出这一时期的作品凸显新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成就,A正确;“双百”方针1956年提出,排除B;材料不能体现“左”的倾向,排除C;材料有涉及到传统文化,但不能说明以传统文化为主,排除D。6.(2021·浙江·高考真题)下图为光绪三十四年《日新画报》刊登的画作,画中有“大姑娘拿着风筝来回奔跑,实在不好看。但分人家有点规矩,绝不能让姑娘在满街上疯跑啊!咳!此事不但因女学堂不甚发达,而于警务亦有妨害(其害乃电线电灯等类),岂不是无形的危险吗”等字样。此画反映A.近代男子传统服饰的变革B.女子普遍走出家庭步入社会C.西方文明成果已经传入中国D.新文化运动批判旧礼教和旧道德【答案】C【解析】根据“而于警务亦有妨害(其害乃电线电灯等类)”可知当时西方的电线电灯已经传入中国,即西方文明成果已经传入中国,故选C;由图示内容可以看出,图中男子的服饰还是中国传统服饰,排除A;“普遍”的说法过于夸张,排除B;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新文化运动尚未开始,排除D。n7.(2021·湖北·高考真题)[思想观念与社会生活]材料一   晚清以来,伴随着西风东渐,星期制传入中国。戊戌维新时期,维新派视星期制为文明之制,主动仿行。而湖广总督张之洞规定两湖书院的学生只准休旬假(十日放假一日),不得过星期日。1902年至1911年夏,由于清政府推行新政,各学堂、中央各部和地方衙门陆续实行星期日公休制度。1912年民国肇建,南京临时政府“期与世界各强国同进文明”,采用了星期日公休制度。与此同时,星期制也在社会上广为流行,渐成都市生活中新的工作与休闲的节奏。合理的休息与适度的休闲,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国人的精神面貌。——摘编自湛晓白《时间的社会文化史》材料二   1949年之后,新中国沿用近代以来形成的星期日公休制度。1995年3月25日,国务院发布第174号令,规定“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实行统一的工作时间,星期六和星期日为周休息日”,自1995年5月1日起施行。利用和过好双休日,对于整个社会的劳动生产、消费休闲和社会风尚都有很大影响,从星期日公休制到一周双休,体现了社会文明的进步,也为个人自由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性。——摘编自《人民日报》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述晚清至民国星期制普及的时代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简析近代以来星期“公休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答案】(1)背景:①西学东渐;②戊戌维新;③清末新政;④民国建立;⑤政府示范与推行。(2)影响:①人们获得较为充分的休息时间;②为个人发展提供更多可能性;③促进社会消费;④促进旅游与休闲经济发展;⑤提升社会文明、改变社会风尚等。【解析】【详解】(1)背景:根据“伴随着西风东渐,星期制传入中国。戊戌维新时期,维新派视星期制为文明之制,主动仿行”得出是西学东渐和戊戌维新;根据“由于清政府推行新政,各学堂、中央各部和地方衙门陆续实行星期日公休制度”得出清末新政;根据“1912年民国肇建,南京临时政府“期与世界各强国同进文明”,采用了星期日公休制度。与此同时,星期制也在社会上广为流行”得出民国建立和政府示范与推行。(2)影响根据“对于整个社会的劳动生产、消费休闲和社会风尚都有很大影响,从星期日公休制到一周双休,体现了社会文明的进步,也为个人自由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星期制使人们获得较为充分的休息时间;为个人发展提供更多可能性;有助于促进社会消费;能够促进旅游与休闲经济发展;有利于提升社会文明、改变社会风尚等。8.(2021·山东·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n“小英雄”材料   如图为清末儿童读物《启蒙画报》创刊号(1902年6月23日)刊发的《小英雄歌》。提取材料信息,对画报塑造的“小英雄”形象加以阐释。【答案】清末,民族危机(救亡图存),清末新政,西学东渐。“德”,忠孝报国等;“智”:学习西方技术,博古通今、中西贯通,历史学习等;“体”:雄健尚武等。时代的产物,具有新旧杂陈、中西结合的特点。【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内容,可从背景角度作答:清末,民族危机(救亡图存),清末新政,西学东渐。也可从特点角度作答:即“德”,忠孝报国等;“智”:学习西方技术,博古通今、中西贯通,历史学习等;“体”:雄健尚武等。还可以从评价角度作答,可得出时代的产物,具有新旧杂陈、中西结合的特点。【2020年】1.(2020·浙江卷)近代有报章载,沪上“西人每于闲暇时,喜乘铁轮小车,不用推挽,而以足蹴之……其行如风,较马车尤迅疾,然须练习多时,方能疾趋”。下列项中与“铁轮小车”相关的信息是()。A.机械牵引的新式交通工具出现nB.20世纪初出现在中国城市的大街小巷C.标志着中国交通事业现代化的起步D.人们的生活方式由此发生根本性改变【答案】B【解析】根据“铁轮小车,不用推挽,而以足蹴之...其.行如风,较马车尤迅疾,然须练习多时,方能疾趋”可知,这里描述的铁轮小车是自行车,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自行车在20世纪初出现在中国城市的大街小巷,B正确;“不用推挽,而以足蹴之”说明其依靠的是人力而非机械牵引,排除A;题干中骑乘自行车的是西方人,因此其不能作为中国交通事业现代化的起步的标志,排除C;自行车的出现主要是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并未造成人们生活方式根本性变化,D夸大了自行车的影响,排除。2.(2020年1月浙江选考)下1950年10月1日《人民日报》广告截图,仔细阅读相关信息,结合所学分析判断①自50年代开始中国有了自己的自行车制造厂②“大批供应市场”和“大众化”说明中国开始成为“自行车王国”③“抗衡舶来”表明自行车系中国制造④自行车从此成为主要的代步工具A.①③B.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答案】A【解析】由1950年10月1日《人民日报》广告截图可知,上海制车厂已经制造出“永久牌”自行车,这说明自50年代开始中国有了自己的自行车制造厂,故①正确;中国开始成为“自行车王国”是在改革开放以后,故②错误;“抗衡舶来”表明国产自行车质量好,故③正确;自行车成为主要的代步工具也是在改革开放后,故④错误。所以本题答案为A,BCD错误。【2019年】1.(2019年江苏卷,7,3分)清末《卖宁波脚带》:“宁波小脚啥好看,脚背高起一大段。如何脚带竟出名,n四乡八镇销场远。明诏近来禁缠脚,脚带虽好用勿着。我劝卖脚带人早弃行,免使女子缠脚遭凌虐。”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观念变化已致脚带无人问津B.诏令颁布引发妇女普遍解放C.女子缠足当时仍然普遍存在D.废止缠足已成当时社会共识【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四乡八镇销场远”可知当时宁波脚带销售良好,由此证明女子缠足当时仍然普遍存在,故选C项;“无人问津”的说法明显与“四乡八镇销场远”的材料内容相悖,故排除A项;《卖宁波脚带》是劝诫歌谣,而不是政府诏令,故排除B项;“成为共识”的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实际,故排除D项。2.(2019年4月浙江选考,12,2分)观察下面两图(绘制时间:1924年)。结合所学,判断下列项中表述正确的是①20世纪上半叶男装流行长袍马褂②知识女性着装宽松肥大③男性着装凸显等级身份④女性服饰趋向短袍窄袖A.①④B.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20世纪上半叶男装流行长袍马褂和女性服饰趋向短袍窄袖,①④正确,A选项符合题意。知识女性着装宽松肥大与材料中的短袍窄袖相矛盾,②错误,材料无法得出男性着装凸显等级身份,③错误,综上分析可知BCD选项错误,排除。3.(2019年江苏卷,8,3分)近代上海报纸刊登《纪苏州一车夫》:昨日经过观前街,见一日本人,n正在叫车,大呼:“至盘门(租界)大日本领事馆去!”车夫操吴侬软语道:“只拉我国的大国民,倭奴是不拉的。”这一记载可能出现于A.1840—1894年B.1895—1911年C.1912—1945年D.1946—1949年【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当时上海出现了日本驻中国大使馆,有日本人的活动,再根据“我国的大国民”可知该车夫的民主、民族意识增强,所以这种情况应该出现在辛亥革命以后,故选C项;根据“大国民”可判断应该是清政府被推翻以后,AB项都是清政府被推翻以前,故排除;1946年抗日战争已经胜利,日本战败,上海不再有材料中类似日本人的活动,故排除D项。4.(2019年4月浙江选考,16,2分)科学技术是推动时代进步的重要力量。从“马拉火车”的天下奇观到磁悬浮列车的运行,“行行复行行”的历史面貌下,其所反映的是①交通事业近代化的开始②新式交通工具改变民众生活③交通工具左右地区经济发展④交通事业现代化的进程和社会的进步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从“马拉火车”的天下奇观到磁悬浮列车的运行”可知体现的是新式交通工具改变民众生活和交通事业现代化的进程和社会的进步,②④正确,D选项符合题意。材料与交通近代化的开始无关,①错误,AB选项排除。交通工具左右地区经济发展的说法与材料无关,③错误,C选项排除。【2018年】1.(2018年江苏卷单科历史7)7.张园是清朝末年上海最大的私家园林,被主人开放为公共场所。下图为筠香斋刻印的年画《海上第一名园》,描绘的是当年张园门前的景象。该年画nA.延续传统绘画的以形求神B.体现追求时尚的国民共识C.反映世界交通的最新成果D.表明社会生活的新旧杂陈【答案】D【解析】《海上第一名园》明显是写实的风俗画,不是以形求神的文人画,故A项错误;清末追求时尚还未成为国民共识,故B项错误;由图中的路灯和电线可知,此时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此时最新的交通工具是汽车,而年画中并没有,故C项错误;年画中张园建筑风格偏向西化,与传统风格合为一体,反映了市民阶层的生活场景,有马车、有人力车,有礼帽、马褂、路灯、电线等,这反映出当时社会生活的新旧杂陈,故D项正确。2.(2018年海南卷,8,2分)1903年,上海一些新式学堂学生剪发辫,江浙许多城市青年加以效仿,他们在发辫四围留短发,覆于额头,与道教人物刘海蟾的发式相似,故得名“前刘海”。“前刘海”并没有剪掉发辫,官府仍视为大害,严令禁止。这表明当时江浙地区A.道教的地位被否认B.扫除封建陋习成为潮流C.官府反对政治革新D.革命思潮影响社会习俗【答案】Dn【解析】据材料官府否定的发式只是“与道教人物刘海蟾的发式相似”,可得出与道教的地位被否认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只反映出“新式学堂学生”“城市青年”发式的变化,并不能代表社会潮流,故B项错误;材料官府反对的是“在发辫四围留短发,覆于额头”这一发式的变化,与反对政治革新无关,故C项错误;1903年随着革命思潮的发展,发式的变化被赋予政治意义,带来新式学堂学生”“城市青年”发式的变化,故D项正确。3.(2018年海南卷,12,2分)1949年后很长一段时间,中国人出境多限于公务。80年代中国出境旅游兴起,旅游目的地逐步由东南亚扩大到世界各地,据统计2017年出境游超过1亿人次。这一变化主要反映的是我国A.进出口贸易增长B.改革开放成效显著C.公务出境人数减少D.人民文化水平提高【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出中国出境旅游的发展,与进出口贸易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中国出境旅游的发展,体现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人民文化水平提高,以及对外开放的扩大,成效显著,故B项正确;据材料中国出境旅游的发展,不能推断出公务出境人数的减少,故C项错误;人民文化水平的提高只是中国出境旅游的发展的原因之一,这一变化主要反映的是我国改革开放成效显著,故D项错误。4.(2018年4月浙江选考,9,2分)《清代北京竹枝词》中说:“坤(女)鞋制造甚精工,争奈人多足似弓。庚子(1900年)已过尚依旧,几时强迫变颓风?”这反映了A.传统观念影响习俗变革B.社会启蒙与进步知难行易C.妇女缠足之风气日趋衰颓D.近代女鞋制造工艺删繁就简【答案】A【解析】从材料中的“庚子已过尚依旧,几时强迫变颓风”可知这指的是庚子年过了,还没有改变旧习俗,而这个旧习俗就应该是与女士的缠足有关,这从“坤(女)鞋制造甚精工,争奈人多足似弓”可看出来,故选A而排除C;题干没有提到社会启蒙,而是在说一种习俗改变的过程艰难,故排除B;D不是材料主旨,故排除。5.(2018年11月浙江选考,15,2分)由人力、畜力向机械动力的演进,是交通近代化的趋势。下图所示属于中国近代新式交通工具的有nA.③B.①②C.①③D.①②③【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①②③分别为自行车、黄包车、汽车。这些都是中国近代新式交通工具的内容,故D项正确,排除ABC三项。6.(2018年4月浙江选考,15,2分)“两盒点心跑一天”到20世纪90年代已不再是人们春节拜年的主要形式。1994年,某城从除夕夜7点到初五中午12点,家庭电话通话次数比平日增多了65%左右;1999年,中国电信网上每天至少有四五千封电子贺年邮件接来送往。随着手机的普及,短信、微信拜年成了现阶段人们春节期间拜年的首选。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A.邮政电信合一时代到来B.电信缩短了人们的心理距离C.改革开放加速了城市化进程D.通信网络发展改变了生活方式【答案】D【解析】人们由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串门拜年方式到之后的用电话、电子邮件、短信和微信等拜年方式,这是由于网络通信手段的发达导致的,所以D符合题意;材料反映的是现代新的通讯方式,故排除A;电信缩短的不是人们的心理距离而是人们交流的空间距离,故排除B;题干说的现象不仅仅是在城市,也发生在农村,所以与城市化关系不大,故排除C。7.(2018年4月浙江选考,28,2分)阅读下表,解读正确的是时间影事概略1896年上海徐园首次放映“西洋影戏”1905年中国拍摄第一部影片——京剧《定军山》(片断)n1927、1930年有声影片传入中国;有声电影开始拍摄20世纪30、40年代美国影片《摩登时代》在上海、广州等地上映《风云儿女》《三毛流浪记》等国产片上映20世纪50、60年代《红色娘子军》《我们村里的年轻人》等歌颂革命斗争、社会主义新生活的题材是电影的重要内容20世纪80、90年代改革开放后,《牧马人》《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等多种题材电影相相继问世;《红高粱》《黄土地》等获得国际大奖;《泰坦尼克号》等国外影片在中国热映①中国电影在发展初期以戏剧电影为主②中国与欧美几乎同时进入“有声电影黑白时代”③中国电影事业经历了从进口片到国产片的发展历程④电影以其特有的沟通方式促进了多元文化的发展A.①④B.②③C.①②③D.②③④【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出中国电影在发展初期有戏剧电影,如京剧《定军山》,但不能推断戏剧电影的地位,故①错误;表中20世纪20—40年代中国与欧美几乎同时进入“有声电影黑白时代”,故②正确;中国电影事业初期以进口片为主,到中后期以国产片为主,故③正确;材料“《红高粱》《黄土地》等获得国际大奖;《泰坦尼克号》等国外影片在中国热映”,促进了多元文化的发展,故④正确;选择D项符合题意。n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