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全国卷真题汇编(2018年-2022年)专题03 地表形态的塑造(附解析)
pdf
2023-07-07 03:00:06
13页
高考地理历年全国卷真题汇编(2018年-2022年)专题03地表形态的塑造一、单选题(2022·全国甲卷)下图示意北美东南部沿海冲积平原某区域1890年以来海岸线的变化。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在图示区域海岸线变化最快的时段,该区域可能经历了()A.强烈的地震B.剧烈的海啸C.频发的飓风D.汹涌的洪水2.判断甲水域是湖泊而非海湾的依据是()①甲水域北岸岸线基本稳定②百年来变动的海岸线近似平直③甲水域有河流汇入④甲水域呈半圆形形态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2021·全国甲)珊瑚礁是由造礁珊瑚和其他生物骨骼共同形成的生物质石灰岩,主要分布在热带浅水海域。造礁珊瑚一般生活在距海面25米以内海域。下图示意珊瑚礁发育的一种模式的不同阶段。据此完成问题。3.判断图示珊瑚礁的发育阶段依次是( )A.②①④③B.③①④②C.②④①③D.③④①②4.图2所示④阶段珊瑚礁的形成过程中,海平面可能( )A.先升后降B.先降后升C.持续上升D.持续下降5.西太平洋35°N附近海域也分布有珊瑚礁,主要原因是这里( )A.岛屿众多B.受副热带高压控制C.受暖流影响D.受东亚季风影响6.(2020·全国Ⅲ)下图示意某地质剖面,其中①指断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①②③④中最先形成的是( )A.①B.②C.③D.④(2)砂砾石层的下界为相对平坦而广阔的面。该面形成时期,所在区域可能( )A.地壳持续抬升,遭受侵蚀B.地壳持续下降,接受沉积C.地壳运动稳定,遭受侵蚀D.地壳运动稳定,接受沉积7.(2018·全国Ⅲ卷)贝加尔湖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监测表明湖水深度还在加大。贝加尔湖湖底沉积物巨厚,可达8千米。据此完成以下问题。n(1)贝加尔湖形成于( )A.地壳断陷集水B.火山口集水C.河流改道D.滑坡阻断河流(2)贝加尔湖湖底沉积物巨厚,且湖水深度还在加大,说明( )A.湖区降水量加大B.入湖径流增多C.湖盆在加深D.入湖泥沙增多(3)贝加尔湖湖水更新缓慢的主要原因是( )A.湖面蒸发弱B.湖泊面积大C.湖水盐度低D.湖水深度大8.(2018·全国Ⅰ卷)图2示意某河流上游河段的单侧断面,该河段两岸依次分布着海拔不同的四个平坦面T0,T1,T2,T3,平坦面上均滩积着河流沉积砾石,砾石的平均砾径T3>T0>T2>T1。洪水期河水仅能淹没T0。据此完成小题。(1)面积仍在扩大的平坦面是( )A.T0B.T1C.T2D.T3(2)该断面河流流速最大的时期为( )A.T3形成时期B.T2形成时期C.T1形成时期D.T0形成时期(3)推测该河段所在区域的地壳经历了( )A.持续下降B.持续抬升C.间歇性下降D.间歇性抬升二、图文分析题9.(2022·全国乙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影响海岸线位置的因素,既有全球尺度因素,如海平面升降,又有区域尺度因素,如泥沙沉积、地壳运动、人类活动等导致的陆面升降。最新研究表明,冰盖消融形成的消融区内,冰盖重力导致的岩层形变缓慢恢复,持续影响着该范围的海岸线位置。距今约1.8万年,北美冰盖开始消融,形成广大消融区。如图显示甲(位于太平洋北岸阿拉斯加的基岩海岸区)、乙(位于墨西哥湾密西西n比河的河口三角洲)两站监测的海平面的相对变化。海平面的相对变化是陆面和海平面共同变化的结果。(1)分别指出冰盖消融导致的海平面、消融区陆面的垂直变化,并说明两者共同导致的海岸线水平变化方向。(2)根据地理位置,分析甲站陆面垂直变化的原因。(3)说明导致乙站所在区域海岸线变化的主要人为影响方式。(4)分析甲站区域与乙站区域海岸线水平变化的方向和幅度的差异。10.(2021·全国甲)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下图所示的我国祁连山西段某山间盆地边缘,山坡、冲积扇和冲积平原的植被均为草原,其中冲积平原草原茂盛。山坡表面多覆盖有沙和粉沙物质。附近气象站(海拔3367米)监测的年平均气温为-2.6℃,年降水量约291毫米,集中在夏季,冬春季多风。(1)说明冲积扇和山坡堆积物中砾石的差异及其原因。(2)分析分布在山坡表面的沙和粉沙的空间迁移过程。(3)说明冲积平原水分条件比山坡和冲积扇好的原因。11.(2020·全国Ⅰ)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形成玄武岩的岩浆流动性好,喷出冷凝后,形成平坦的地形单元。如图所示,某海拔500米左右的玄武岩台地上,有较多海拔700米左右的玄武岩平顶山,及少量海拔900米左右的玄武岩尖顶山。调查发现,构成台地、平顶山、尖顶山的玄武岩分别形成于不同喷发时期。(1)指出玄武岩台地形成以来因流水侵蚀而发生的变化。(2)根据侵蚀程度,指出构成台地、平顶山、尖顶山的玄武岩形成的先后次序,并说明判断理由。(3)说明玄武岩台地上有平顶山、尖顶山分布的原因。12.(2020·全国Ⅱ)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研究表明,金沙江流域金矿较多,多呈带状分布并与断裂的空间分布一致。金沙江因河中有大量沙金(河床沉积物中的金)而得名。下图示意金沙江云南段。(1)从板块运动的角度解释图示区域断裂发育的原因。(2)简述图示区域河流多沿断裂分布的原因。(3)说明图示区域金矿石出露较多的原因。(4)说明出露的金矿石转变成金沙江中沙金的地质作用过程。答案解析部分n【答案】1.C2.A【知识点】海岸地貌;陆地水体类型及其相互关系;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及其影响;海岸线与海岸带【解析】【点评】主要侵蚀作用及形成的地貌作用因作用表现作用结果素湿润、半湿润地区的流水破坏地表岩石及其风化物,并流水将侵蚀掉的物质带离原地水蚀地貌,如沟谷(“V”型谷)、瀑布等干旱、半干旱地区、风力破坏地表岩石及其风化物,并风将侵蚀掉的物质带离原地风蚀地貌,如风蚀蘑菇、风蚀城、戈壁高纬度或高山地区,冰川运动不断侵蚀底部岩石和侧面冰川岩壁冰蚀地貌,如冰斗、角峰、“U”型谷波浪在岩石海岸,波浪不断击打、侵蚀岩壁,使海岸后退海蚀地貌,如海蚀柱、海蚀崖等1.由图可知,图中相邻两条海岸线之间时间间隔是为20年,两条线之间的间距越大,说明海岸线n变化最快,图中信息显示,图中海岸线逐渐向陆地方向移动,且在1950—1970年间距最大,说明该时期海水对海岸侵蚀作用较强。A、该地区为北美东南部沿海地区,该地区属美洲板块内部,比较少发生地震。A错误;B、海啸是由海底地震、火山爆发、海底滑坡等形成的破坏性海浪,一般持续时间较短,较少造成海水侵蚀,且海啸过后海平面大多恢复原样。B错误;C、该地区位于大西洋低纬度地区,靠近热带海域,该地区易发飓风,一般伴随强风暴雨,还会形成风暴潮,造成海岸侵蚀严重。C正确;D、汹涌的洪水给海岸带来大量泥沙,使海岸线向海洋推进。D错误。故答案为:C。2.①由图可知,图中信息显示,甲水域北岸(靠近陆地)岸线基本稳定,说明甲水域不受海洋作用影响,故可以判定甲属于陆地上的湖泊,而不是海湾。①正确;②由图可知,从1890—2010年年间该区域海岸线近似平直,说明海水侵蚀作用对甲水域没有影响,说明甲水域不是海湾,而是陆地上的湖泊。②正确;③河流可以注入湖泊,也可以注入海洋,有河流汇入。不是判断湖泊的依据,③错误;④甲水域呈半圆形形态不是其确定为湖泊依据,④错误。故A①②正确,BCD错误,故答案为:A。【答案】错误3.C4.A5.C【知识点】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如生物);外力作用与地貌;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解析】【点评】珊瑚礁形成条件:造礁珊瑚对水温、盐度、水深和光照等条件都有比较严格的要求:水温:珊瑚生长的水温约为20~30°C。J.D.米利曼认为23~27°C是造礁珊瑚生长发育的最佳水温水温上限可达29°C。热带海区,这一最佳水温出现在冬季和春季,因而许多学者认为冬季珊瑚生长最快。盐度:造礁珊瑚生长在盐度为27~40‰的海水中,最佳盐度范围是34~36‰。水深:一般认为造礁珊瑚生长的水深范围是0~50米.光照:一般热带光照强,时间长,平均光照率在50%以上,有利于珊瑚礁的发育。风和风浪:一般迎风浪一侧礁发育较好。新月形和马蹄形礁体的凸面是迎风迎浪的。n河流:河流入海处,海水盐度低,泥沙含量大,混浊度高,海水透明度低,会使珊瑚窒息而死,所以有大量泥沙入海的河口处一般不发育岸礁。海平面变动:当海面稳定时,珊瑚礁平铺发展,但厚度不大;当海面上升或海底下沉时,形成的礁层厚度较大,礁体可发育成塔形、柱形,也有的礁体可深溺于海面以下成为溺礁。当海面下降或地壳上升时,形成的礁层厚度也不大,也有的礁体可高出海面成为隆起礁。3.珊瑚礁的发育是珊瑚礁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过程。②阶段是海底火山在喷发中不断向上生长,露出海面形成火山岛,还没有珊瑚礁出现,④阶段火山停止喷发,开始有珊瑚生长,出现小面积珊瑚礁,①阶段珊瑚礁面积不断扩大,③阶段珊瑚礁面积达到最大最厚,C正确,ABD错误;故答案为:C4.造礁珊瑚一般生活在距海面25米以内海域。④阶段海平面先上升,岛屿下沉,造礁珊瑚和其他生物骨骼在距海面25米以内海域浅海岸边沉积形成珊瑚礁,后来海平面下降使珊瑚礁出露海面,A符合题意;海平面先降后升,珊瑚礁就先出露海面后被海水淹没,海平面持续上升、持续下降都不能有造礁珊瑚稳定的生长环境,难以出现珊瑚礁,BC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5.珊瑚礁主要分布在热带海域.西太平洋35°N附近海域也分布有珊瑚礁,说明此处水温比较高。在西太平洋35°N附近的海域有暖流流经,增加了水温,满足珊瑚生长,有利于珊瑚礁的形成,C正确;岛屿众多只是提供了珊瑚虫固着的基底;副热带高压控制,降水少;东亚季风能影响珊瑚礁分布走向,ABD都没有增加水温满足珊瑚生长,ABD错误;故答案为:C6.【答案】(1)D(2)C【知识点】内力作用与地貌;外力作用与地貌;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解析】【分析】(1)读图可知,断层①将灰岩④断开,故灰岩④先形成,断层①后形成;断层①形成后,地表面被侵蚀,形成侵蚀面,之后地壳下沉,接受沉积,形成砂砾石层②;最后岩浆喷发,形成玄武岩③。所以①②③④中最先形成的是④,D正确,ABC错误。故答案为:D。(2)读图可知,砂砾石层的下界存在侵蚀面,可知该面形成的时期遭受侵蚀,BD错误。侵蚀面相对平坦而广阔,说明地壳运动相对稳定,A错误,C正确,故答案为:C。【点评】岩石新老关系的判断方法(1)根据地层层序规律确定:沉积岩是受沉积作用而形成的,因而一般规律是岩层越老,其物质越靠下,岩层越新,其物质越靠上,即越接近于地表。(2)根据生物的进化规律判断:运用生物的进化总是由简单到复杂,有低级到高级,因此保存复n杂、高级生物化石的岩层总比那些保存简单、低级生物化石的岩层新。(3)根据岩层的接触关系确定:岩浆岩可以按照其与沉积岩的关系来判断,喷出岩形成晚于其所切穿的岩层,侵入岩晚于其在所在的岩层。变质岩是在变质作用下形成的,而这多在岩浆活动的影响下形成的,因而变质岩形成晚于与其相邻的岩浆岩。(4)根据海底岩石形成和扩张过程判断:如果是海底岩石,则距离海岭越近,其形成的年代越晚,距离海岭越远,其形成的年代越早;或者说距离海沟越近,其形成的的年代越早,距离海沟越远,其形成的年代越晚。注意进行上述判断时参照的必须是同一海岭或海沟。7.【答案】(1)A(2)C(3)D【知识点】内力作用与地貌;外力作用与地貌;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贝加尔湖的成因。贝加尔湖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属构造断裂下陷形成的湖泊,故选A。(2)本题考查贝加尔湖湖水深度加大的原因。根据贝加尔湖面没有变化,说明湖盆在加深。关系C。(3)本题考查贝加尔湖水更新缓慢的原因。由于贝加尔湖湖水深度大,纬度高,水温低,湖面面积小,蒸发量小。故选D。故答案为:(1)A(2)C(3)D【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是贝加尔湖的形成原因,内外力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运用和迁移能力。难度较大。8.【答案】(1)A(2)A(3)D【知识点】陆地水体类型及其相互关系;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解析】【分析】(1)从洪水期河水仅能淹没T0,可知T0地貌塑造现在还在继续,其它洪水水位达不到,说明已经稳定。故答案选A。(2)从图中可以看出,粒径T3>T0>T2>T1,一般流速越大,粒径越大,故T3时期流速最大。故选A。(3)从图中看以看出,河流一侧的台地颗粒大的在上,说明落差大,流速快,经地壳抬升后,落差变小,流速减小,粒径变小。答案选D。n故答案为:(1)A(2)A(3)D【点评】(1)本题以某河流上游河段的单侧断面河床变化为载体,考查河流的作用的知识,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2)本题以某河流上游河段的单侧断面河床变化为载体,考查河流堆积作用和流速关系的知识,旨在考查考生读图、析图,调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3)本题以某河流上游河段的单侧断面河床变化为载体,考查地壳运动和流水作用的关系的知识,旨在考查考生理解、调用和运用地理知识以及读图分析的能力。关键信息材料信①从材料河流上游河段的单侧断面,可以推断出可该河流以流水侵蚀息为主;获取信②从平坦面上堆积砾石以及平均粒径,可以推断淤积的时间及堆积的息水流强度;③从洪水期河水仅能淹没T0,可知T0地貌塑造现在还在继续,其它已经稳定。地图信从粒径看出落差越来越小,侵蚀越来越弱可以推断出地壳一直在抬息升。9.【答案】(1)变化:冰盖消融,更多液态水汇入海洋,海平面上升;冰盖消融,岩层承压减轻,垂直方向反弹抬升。水平变化方向:当海平面上升超过陆面抬升时,海岸线向陆地方向推移,当陆面上升超过海平面上升时,海岸线向海推移。(2)甲地位于基岩海岸,下垫面物质组成坚硬。冰盖覆盖时,岩层受压下沉;冰盖消融后,岩层承压减轻,反弹抬升,海平面相对陆面下降;基岩海岸,且阿拉斯加海岸地处海岸山脉一侧,河流短小流急,输沙总量小,流水侵蚀、堆积对地表形态的塑造较弱;区域人口密度较小,人类活动对海岸线的影响有限。(3)化石能源的燃烧排放大量温室气体,导致气候变暖,加速冰川消融和海水膨胀,海平面上升;密西西比河流域内水利设施拦截泥沙,三角洲流水堆积减弱,海水侵蚀加剧,海平面上升;地处冰盖消融区外围,(在地壳均衡作用下)地壳构造沉降,海平面上升。(4)甲站区域西侧临海,海平面下降表现在水平方向为海岸线向西移动,由于基岩海岸陡峭,在水平方向上变化幅度较小;乙站区域南侧临海,海平面上升在水平方向表现为海岸线向北移动,由于n三角洲地势平缓,在水平方向上变化幅度较大。【知识点】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改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与应对措施【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的提示可知,冰盖消融导致的海平面、消融区陆面的垂直变化,主要从泥沙沉积、地壳运动、人类活动等导致的陆面升降等方面进行分析,气候变暖冰盖消融,大量冰川融化,更多的液态水进入海洋,会导致海平面上升,同时冰盖的融化,原有冰盖下方岩层承压减轻,消融区陆地岩层形变缓慢恢复,在垂直方向上会反弹抬升。海平面变化和陆地升降变化共同影响海岸线水平变化,当海平面上升超过陆面抬升时,海岸线向陆地方向推移,当陆面上升超过海平面上升时,海岸线向海推移。(2)根据材料可知,甲站位于太平洋北岸阿拉斯加,属于基岩海岸区,其陆地垂直变化呈波动下降趋势,其变化的原因主要从冰盖消融及岩层承压减轻,反弹抬升及人类活动等方面进行分析,甲地位于基岩海岸,下垫面物质组成坚硬。冰盖覆盖时,岩层受压下沉;冰盖消融后,岩层承压减轻,反弹抬升,海平面相对陆面下降;基岩海岸,且阿拉斯加海岸地处海岸山脉一侧,河流短小流急,输沙总量小,流水侵蚀、堆积对地表形态的塑造较弱;区域人口密度较小,人类活动对海岸线的影响有限。(3)根据材料可知,乙站位于墨西哥湾密西西比河的河口三角洲,该站所在区域海岸线变化的主要影响方式,主要从该地区的社会经济方面进行分析。主要从气候变暖、流域开发治理及其构造运动等方面具体分析,化石能源的燃烧排放大量温室气体,导致气候变暖,加速冰川消融和海水膨胀,海平面上升;密西西比河流域内水利设施拦截泥沙,三角洲流水堆积减弱,海水侵蚀加剧,海平面上升;地处冰盖消融区外围,(在地壳均衡作用下)地壳构造沉降,海平面上升。(4)据图可知,甲站附近海平面呈下降趋势,海岸线项西移动,由于甲站附近海岸线为基岩海岸,海岸线附近地势较陡峭,因此在水平方向上海岸线变化幅度较小;而乙站海平面呈上升趋势,海岸线项北移动,该地位于密西西比河三角洲,海岸为砂质海岸,地势较平缓,在水平方向上变化幅度较大。【点评】(1)主要从泥沙沉积、地壳运动、人类活动等导致的陆面升降等方面分析海岸线的变化;从冰盖消融及岩层承压减轻,反弹抬升及人类活动等方面分析陆面垂直变化;主要从气候变暖、流域开发治理及其构造运动等方面分析人类影响方式;从海水水位和地势分析海岸线变化。(2)海平面上升的影响:n10.【答案】(1)冲积扇:以沙砾为主,砾石分选较好,有一定的磨圆度;由流水搬运、沉积而成。山坡:以角砾为主,砾石分选较差(大小混杂),磨圆度较差(棱角分明);主要由重力作用形成(海拔较高处可能有冰川作用)。(2)沙和粉沙物质主要来源于冲积扇。春季、风力强劲。冲积扇地表干燥,地表沙粒易启动。风沙流着山坡爬升,到达一定位置后技沙能力减弱,沙和粉沙沉积在山坡上。(3)地势较低,山坡和冲积扇流水在此汇集,(冲积扇前沿)地下水出露;地表物质颗粒较细,利于保水;深层土壤冰冻时间较长,利于蓄水。【知识点】外力作用与地貌;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解析】【分析】(1)由图可知,冲积扇以沙砾为主,山坡以角砾为主。砂砾和角砾的差异从分选性和磨圆度角度说明。沙砾颗粒细小分选较好,有一定的磨圆度。山坡角砾颗粒大分选较差,磨圆度较差(棱角分明)。冲积扇属于流水堆积地貌,河流流出山口,流速减慢,河流搬运的物质逐渐沉积,沉积作用具有分选性,故在此沉积的砾石分选较好,流水在搬运过程中对水中的砾石有磨蚀作用,故冲积扇的砾石有一定的磨圆度。由图可知,山坡较陡,细小的砾石容易被搬运走,此处砾石主要由重力作用在此堆积,山坡故砾石分选较差,未经流水的磨蚀,故磨圆度较差。(2)由图可知,山坡表面有沙和粉沙,冲积平原和冲积扇表面有粉沙和黏土,山坡距冲积平原较远,离冲积扇较近,故山坡的沙和粉沙物质主要来源于冲积扇。该地区位于祁连山西段,春季多大风,冲积扇地表干燥,地表沙粒被风吹起,风沙流沿山坡爬升,到达一定位置后风速减慢,携沙能力减弱,沙和粉沙沉积在山坡上。(3)冲积平原水分条件比山坡和冲积扇好的原因从汇水保水蓄水等方面分析。由图可知,冲积平原地势较低,来自山坡和冲积扇的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均在此汇集,地下水容易出露,为冲积平原提供水源;由图可知,冲积平原地表主要由粉沙、黏土组成,颗粒较细,利于保水;该区域冬季寒冷,深层土壤冰冻时间较长,土壤水分不易蒸发,利于蓄水。故答案为:(1)冲积扇:以沙砾为主,砾石分选较好,有一定的磨圆度;由流水搬运、沉积而成。山坡:以角砾为主,砾石分选较差(大小混杂),磨圆度较差(棱角分明);主要由重力作用形成(海拔较高处可能有冰川作用)。(2)沙和粉沙物质主要来源于冲积扇。春季、风力强劲。冲积扇地表干燥,地表沙粒易启动。风沙流着山坡爬升,到达一定位置后携沙能力减弱,沙和粉沙沉积在山坡上。(3)地势较低,山坡和冲积扇流水在此汇集,(冲积扇前沿)地下水出露;地表物质颗粒较细,利于保水;深层土壤冰冻时间较长,利于蓄水。【点评】冲积扇是河流出山口处的扇形堆积体。河流出山口后,比降显著减小,水流又分成许多交叉,成扇状向外流动,河流流速缓慢,大量物质堆积下来,又有利于河流改道。随着各支叉的不断堆积和变迁,就形成冲积扇。冲积扇的物质结构,一般是顶部物质较粗,主要为沙、砾,随着水流n搬运能力向边缘减弱,堆积的物质逐渐变细,分选也较好,一般多为沙、粉沙及亚粘土,所以冲积扇是较好的含水层,边缘常有泉水出露,可发展自流灌溉。若山地河谷随山地间歇抬升,也可形成叠置冲积扇。11.【答案】(1)台地被流水侵蚀、切割,起伏加大,面积变小(2)形成的先后次序:构成尖顶山的玄武岩,构成平顶山的玄武岩、构成台地的玄武岩理由:地貌侵蚀程度越严重,说明岩石暴露时间越长,形成时间越早。台地受侵蚀轻,构成台地的玄武岩形成时间最晚;平顶山保留台地的部分特征,构成平顶山的玄武岩形成时间较晚;尖顶山已经没有台地的特征,构成尖顶山的玄武岩形成时间最早(3)早中期喷出的岩浆冷凝成玄武岩台地后,大部分被侵蚀,残留的部分为山体。最新(晚)一期喷出的岩浆未能完全覆盖残留山体,冷凝成玄武岩台地,其上仍保留了原有山体【知识点】内力作用与地貌;外力作用与地貌;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解析】【分析】(1)由材料可知,玄武岩形成平坦的地形单元,但在500米左右的玄武岩台地上,有较多海拔700米左右的玄武岩平顶山,及少量海拔900米左右的玄武岩尖顶山,说明最初的平坦台地被流水侵蚀、切割,起伏加大,且由台地变成平顶山变成了尖顶山,说明面积变小。(2)由材料可知,玄武岩最初形成的是平坦的地形单元,后经流水的侵蚀、切割,形成尖顶山、平顶山和台地,地貌侵蚀程度越严重,说明岩石暴露时间越长,形成时间越早,尖顶山已经没有台地的特征,构成尖顶山的玄武岩形成时间最早;台地受侵蚀轻,构成台地的玄武岩形成时间最晚;平顶山保留台地的部分特征,构成平顶山的玄武岩形成时间较晚。(3)据以上分析可知,通过保留的部分可以判断台地、平顶山、尖顶山形成的早晚,平顶山、尖顶山是较早形成的,早中期喷出的岩浆冷凝成玄武岩台地后,大部分被侵蚀,残留的部分为山体。台地形成的时间较晚,也就是最新(晚)一期喷出的岩浆未能完全覆盖残留山体,冷凝成玄武岩台地,故其上仍保留了原有山体。【点评】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主要有风化、侵蚀、搬运、堆积(沉积);而外营力(动力)主要有风、流水、冰川、波浪等。外力作用主要表现形式n12.【答案】(1)受印度洋板块向亚欧板块挤压的影响。图示区域处于从青藏高原(我国地势第一级阶梯)向云贵高原、四川盆地(第二级阶梯)的过渡地带,构造运动活跃。板块(地壳)运动的压力超过这里岩石的承受能力,断裂发育。(2)断裂沿线岩石破碎,易受流水侵蚀,发育河流(3)金矿与断裂空间分布一致。图示区域山高谷深(地壳抬升,河流深切),河谷出露的岩层较多,金矿石出露的概率增大;河流较多,金矿石出露的空间范围增大(4)金沙江及其支流两岸出露的金矿石,在外力作用下风化,或崩塌、破碎,随流水进入金沙江。金沙江比降大,水流急,搬运能力强,磨蚀矿石,使矿石进一步破碎。当河流流速减小时,河水挟带的金在河床不断沉积、富集,形成沙金。【知识点】内力作用与地貌;外力作用与地貌;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解析】【分析】(1)注意审题,空间关键词“图示区域”,读图可知,图示区域地处我国西南横断山区,区域断裂发育显著。根据板块构造说理论可知,断裂发育是由于板块运动的压力超过了岩石的承受能力,使岩层发生断裂;该地处于从第一级阶梯的青藏高原向第二级阶梯的云贵高原、四川盆地过渡地带,板块运动活跃,受印度洋板块向亚欧板块挤压的影响,造成板块运动的压力超过该地岩石的承受能力而导致断裂发育。(2)由上题分析可知,图示区域断裂发育显著,断裂沿线岩石破碎,易受外力侵蚀,在流水侵蚀作用下发育成河流,故河流多沿断裂分布。(3)读材料“金沙江流域金矿较多,多呈带状分布并与断裂的空间分布一致”可知,断裂空间分布处金矿石出露较多,图示区域受地壳抬升,河流深切影响,形成山高谷深的地貌形态,河谷出露的岩层较多,多沿断裂分布,故金矿石出露几率较大;且图示地区山河相间,纵列分布,河流众多,使金矿石可出露的空间范围较大。(4)由上题分析可知,河谷出露的岩层中金矿石出露几率较大。金沙江中沙金的形成地n质作用过程,首先是河流两岸出露的金矿石,受外力作用岩石风化侵蚀破碎,矿石掉入到比降大的金沙江,随急流搬运,磨蚀矿石,使矿石进一步破碎;随后河流流速减小,搬运能力减弱,河水挟带的金将在河床不断沉积,逐渐累积而形成沙金。【点评】板块运动与地貌相撞板块运动张裂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相互挤压碰撞互挤压碰撞对地球面貌的影形成高峻山脉和巨大高形成裂谷或海洋海沟、岛弧、海岸山脉响原东非大裂谷、红海、大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马里亚纳海沟、亚洲东举例西洋原部岛弧、美洲西岸山脉边界类型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