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初中 > 语文 > 初三部编版语文下册教学课件:名著导读 《儒林外史》:讽刺作品的阅读

初三部编版语文下册教学课件:名著导读 《儒林外史》:讽刺作品的阅读

ppt 2022-02-25 17:05:14 22页
剩余18页未读,查看更多需下载
名著导读《儒林外史》:讽刺作品的阅读 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一字文木,号粒民,清代最伟大的小说家,安徽全椒人。因家有“文木山房”,所以晚年自称“文木老人”;又因自家乡安徽全椒移至江苏南京秦淮河畔,故又称“秦淮寓客”。著有《文木山房诗文集》十二卷(今存四卷)、《文木山房诗说》七卷(今存四十三则)、小说《儒林外史》等。作者名片 吴敬梓一生经历了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当时社会呈现了某种程度的繁荣,但这不过是即将崩溃的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丝希望,表面的繁荣掩盖不了大厦将倾的事实。雍正、乾隆年间,清朝统治者在镇压武装起义的同时,大兴文字狱,设博学鸿词科以做诱饵,开科举以牢笼士人,提倡理学以统治思想。创作背景 在众多举措中,以科举制为害最深,影响最广,许多知识分子因此堕入追求利禄的圈套,成为卑鄙无耻的市侩之人。吴敬梓看透了这种黑暗的政治和腐朽的社会风气,所以他在《儒林外史》里,以讽刺的手法,对这些丑恶之事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有力的批判。 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作品通过描绘士林“群丑图”,展现金钱权势对人的品格的毒害,清楚表明否定功名富贵的立场,并通过书中少数淡泊名利、恪守道德、张扬个性的贤者奇人,寄托了自己对理想社会的追求。主题思想 《儒林外史》是一部以知识分子为主要描写对象的长篇小说,也是一部典型的讽刺小说。本书主要描写了一些深受八股科举制度毒害的儒生形象,反映了当时世俗风气的败坏。小说并没有贯穿全书的中心人物和主要情节,而是由众多故事连缀而成,表现的是日常生活中普通士人的生存状态与精神世界。主要内容 全书五十六回,第一回“说楔子敷陈大义借名流隐括全文”可以看做是总纲,点明主题和创作意图;第五十六回则借“幽榜”回应“楔子”,首尾呼应,浑然一体。从第二回到第五十五回是书的主体部分,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了从明宪宗成化(1465-1487)末年到神宗万历二十三年(1595)为止,一百多年间几代士人风格迥异的命运遭际。 这一部分又可大致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自第二回起至三十回,主要描写科举制度“贯索”下的文人图谱,以二进(周进、范进)、二王(王德、王仁)、二严(严贡生、严监生)、二娄以及蘧公孙、鲁编修、马二先生、匡超人、牛浦郎等人为代表,暴露科举制度下文士对于“功名富贵”的痴迷和无聊名士攀附权贵、附庸风雅的无耻行径。第二部分, 自三十一回起到四十六回,主要写作者设想的理想人物。作者着重写了三个中心:修祭泰伯祠,奏凯青枫城,送别三山门。围绕这三个中心,塑造了杜少卿、迟衡山、庄绍光、虞育德、萧云仙等真儒名贤的形象。自四十七回至五十五回止,描写那帮维持文运的“星君”消散之后,剩下的只是一派荒凉和寂寥,社会风气更加恶劣,一代不如一代。惟有几个市井奇人,勉力维持,也只能算是前贤余音罢了。 王冕: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作者据此进行了改编。他出身农家,天文地理经史上的大学问无不精通,而又安于贫贱,以卖画为生,不与权贵相交,淡泊名利。王冕在小说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整个小说的人物塑造上,他奠定了作者理想人物的基本特点,正如回目所说“说楔子敷陈大义借名流隐括全文”。王冕作为一个士人作为一个“名流”,在他身上体现着中国士人的精神。主要人物 周进:原本是个教书先生,对科举考试极为热衷,可惜到了花甲之年,却连个秀才都没考中。有一回,他和姐夫来到省城开科取士的考场贡院,触景生情,伤心欲绝,竟一头撞到木板上,晕了过去。醒来以后,他满心悲怆无法排解,索性嚎啕大哭,满地打滚。这一幕被几个商人见到了,他们出于怜悯,凑钱帮这个可怜的老头儿捐了个监生。 周进欣喜不已,向他们叩头谢恩。后来,借着监生的身份,他居然中了举人,接着又中了进士,到广东为官。 范进:时年五十余岁,连秀才都没考中,家中穷困不堪,他腊月还穿着单衣,冻得他直打哆嗦,广东虽然气候温暖,但腊月时节温度也不高。周进见到他,便想起了自己当年的惨状,在惺惺相惜之下,将他录取为秀才,后来又将他录取为举人,因此上演了一出“范进中举”的癫狂闹剧。 匡超人:原名匡迥,号超人,温州府乐清县人。小说对匡超人的行为描写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是表现质朴孝顺的匡超人,二是表现泯灭人性的匡超人。他本是一个淳朴的农村少年,为人乖巧、做事勤快,其对父亲的一片孝思,亦令人感动。小说最初对匡超人的行为描写是表现他纯朴孝顺的一面。 在流落他乡时,他受社会影响逐步发生了变化。在杭州,匡超人遇到了马二先生,并受马二先生的影响,把科举作为人生的唯一出路。考上秀才后,又受一群斗方名士的“培养”,以名士自居,以此作为追名逐利的手段。社会给他这样的道路,他巧妙周旋其间,一步步走向堕落。他吹牛撒谎,钻取功名,卖友求荣,忘恩负义,变成一个衣冠禽兽。 沈琼枝:是教书先生沈大年的女儿,遵父命嫁给盐商宋为富为妻。但到了盐商宋为富府上之后,才知道是一场骗局,盐商宋为富原来是娶沈琼枝为妾。琼枝父状告宋为富,宋重金贿赂知县,把沈大年押回常州。沈琼枝带着金银细软独自去往南京,开始了她新的独立生活。 片段再现:自此,严监生的病一日重似一日,再不回头。诸亲六眷都来问候。五个侄子穿梭的过来,陪郎中弄药。到中秋已后,医家都不下药了。把管庄的家人,都从乡里叫了上来,病重得一连三天不能说话。晚间,挤了一屋子的人,桌上点着一盏灯。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片段赏析 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大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你莫不是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二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在那里,不曾吩咐明白?”他把两眼睁的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奶妈抱着哥子,插口道:“老爷想是因两位 舅爷不在跟前,故此记念。”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赵氏慌忙揩揩眼泪,走近上前,道:“爷,别人都说的不相干,只有我晓得你的心事!”……“你是为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说罢,忙走去挑掉一茎。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儒林外史》第五回) 舅爷不在跟前,故此记念。”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赵氏慌忙揩揩眼泪,走近上前,道:“爷,别人都说的不相干,只有我晓得你的心事!”……“你是为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说罢,忙走去挑掉一茎。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儒林外史》第五回) 赏析:严监生临终之际,伸着两个指头就是不肯断气,大侄子、二侄子以及奶妈等人都上前猜度解劝,但都没有说中,最后还是赵氏走上前道:“爷,只有我能知道你的心事。你是为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直到赵氏挑掉一根灯草,他方才点点头,咽了气。 这细节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极著名的一例,它对那些悭吝乡绅的揭露讽刺可谓入木三分,同时也为严监生的性格塑造添上了极传神的一笔。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