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初中 > 语文 >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学期:13.短文两篇 练习1 含答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学期:13.短文两篇 练习1 含答案

doc 2022-03-01 18:25:00 5页
剩余3页未读,查看更多需下载
第13课 短文两篇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藻饰(zǎo)狡黠(xié)傅彩(fù)B.诘难(jié)咀嚼(jiáo)味同嚼蜡(jué)C.滞碍(chì)阐证(chǎn)幽居(yōu)D.轻鄙(bǐ)粗糙(cāo)吹毛求疵(cī)2.下列词语中有四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改正。高谈阔论 纵观统酬 孜孜不倦 寻章摘句文彩藻饰 炼达之士 不求甚解 狂妄自大咬文嚼字 豁然惯通 因小失大 开卷有益错别字改正3.下列句中加点成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A.读书不能只寻章摘句,而要深刻思考,分析研究,有自己独特的见解。B.由于厂家对产品的设计和生产吹毛求疵,因而产品销量越来越好。C.重要的书必须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D.杨绛先生为人谦逊低调,做学问孜孜不倦,钱锺书先生评价她:最贤的妻,最才的女。4.对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1)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2)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3)在创造的宇宙里,贝多芬、爱因斯坦、莎士比亚是光辉灿烂的明星。(4)他在《五柳先生传》这篇短文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A.比喻  排比  比喻  引用B.比拟  反复  夸张  比喻C.对比  排比  比喻  拟人D.比喻  反复  夸张  引用5.仿照画横线的句子补写句子,使之与画线句构成排比。 读书是一个奇妙的过程,可以使软弱的性格变得坚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下列对课文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谈读书》一文是按照读书的方法、目的和作用这一顺序写作的。B.《谈读书》在运用论证方法时,没有运用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C.《不求甚解》和《谈读书》两篇短文都是驳论文。D.“不求甚解”有两层意思:一是表示虚心;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一、浅层阅读(一)阅读《谈读书》,回答问题。7.简要说说作者是从哪几方面谈读书的。5,8.作者论述了读书的重要性,为什么又说“不可尽信书上所言”?9.下面的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二)阅读《不求甚解》,回答问题。10.“不求甚解”一词,现在多用作什么意思?在本文中体现着作者怎样的读书理念?11.文章第⑥段中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12.你是否赞同作者“不求甚解”的读书观?为什么?二、深层阅读(2018•襄阳)人生因阅读而气象万千陈 凌①每到世界读书日,这样一张照片所定格下的历史瞬间总会被人提起:1940年10月22日,英国遭受空袭,位于伦敦的荷兰屋图书馆也难以幸免,几乎被炸成废墟,墙壁倾颓,砖石满地,但有3名男子竟不顾敌机刚刚离去,在尚未倒塌的书架前翻检书籍。战火的残酷与读书所展现的不屈意志,两相对比,不仅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更给人以持久的感动。②或许,也会有人不解:战火纷飞,还不忘阅读,为的是什么?“很多人被生活的艰难折磨得心灵枯萎,但有书香滋润的灵魂不会。”——不久前,在一家书店里看到的一则读者留言,或许可以作为解答。对于那3名男子而言,阅读绝非是暂时忘记战乱的“镇静剂”,而是勇敢面对现实,让精神再次振奋、让意志战胜泪水的方法和途径。③阅读何以有这样的伟力?一位作家曾指出,阅读实际上会给人以两种收获,一种是通过读书,知道自己原来不知道的东西;另一种是通过读书触发反思,知道自己本来就有的东西,并激活它。前者是知识,后者是智慧。越是走在人生的“三岔口”,越是面临困难和选择之时,阅读的力量就越能显示出来。一个人的努力往往会让自己有更多的选择,知识让我们理解每一项选择的意义,而智慧还能进一步让人知道,自己的选择是符合内心的,从而坚定前行的意志。④人生如果远离了阅读,就等于一间房子没有了窗户。曾国藩一生饱览群书,文章笔力雄厚,就连梁启超都称赞他“可以入文苑传”。然而,即便有如此深厚的功底,他依然认为自己有“三耻”,居第一位的,就是对天文和算学“毫无所知”5,。一物不知,便深以为耻,曾国藩们之所以会有如此的认识,就因为他们深刻地知道,“书籍并非是装点门面的饰品,而是精神的营养品”。⑤读书或许并不必然导向外在的成功,但它必然指向内在的丰沛。这些年,两季《中国诗词大会》的冠军,惊艳了无数人,一位是第二季的武亦姝,另一位是第三季的雷海为。令人动容的,并不仅仅是武亦姝2000多首诗词记忆量的才情,也不全是雷海为以外卖小哥身份成功逆袭的不凡,更是因为他们身上散发的那种“闲看花开花落,漫随云卷云舒”的从容淡定。这样一份独特的气质,正源于阅读的滋养。有句话说得好,“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过眼烟云,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是潜在的,在谈吐上、在胸襟中、在气质里,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⑥有人以为,读书太多,容易脱离生活。其实不然,读书并不是要逃离这个世界,而是要让人拥有平视世界的眼睛,阅读本身就是为了更好地生活。正如哲人所言,“一个人和书籍接触得愈亲密,他便愈加深刻地感到生活的统一,因为他的人格复化了,他不仅用他自己的眼睛观察,而且用着无数心灵的眼睛观察。”⑦阅读既塑造丰盈的内心,又给人以丰富的生活,让人生气象万千。这便是阅读之于人生的独特意义。——摘自《人民日报》2018年04月23日04版(有删改)13.请说说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14.有人认为将第④⑤段和第⑥段调换位置不会影响文意的表达,你的看法呢?请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15.第⑥段画线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他不仅用他自己的眼睛观察,而且用着无数心灵的眼睛观察。16.下列对文本信息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第①段提到“每到世界读书日,这样一张照片所定格下的历史瞬间总会被人提起”,表明这则例子虽已被反复用过,但每次引用都足以让人震撼。B.选文笫①段中画线句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C.第⑤段中武亦姝和雷海为身上那种从容淡定的独特气质就是“内在丰沛”的体现。D.选文从多角度论述了阅读的作用,尤其是第⑥段针对一般人可能有的认识进行论述,使论证更严密。17.下面一则材料能否证明本文的中心论点?请说明理由。18.(2018•潍坊节选)在社区组织的推进“全民阅读”活动中,你参与了部分工作。请阅读下面三则材料,完成任务。材料1 当前“全民阅读”渐成共识,各种与阅读相关的活动层出不穷,堪称丰富多彩,诸如图书漂流、阅读接力、名人讲座、新书签售……5,不一而足。但阅读活动毕竟不是阅读本身,阅读活动就如同食物散发出来的香味,足以诱人,但不能饱腹。阅读活动的数量、质量、参与者等都不是评价阅读的指标,评价阅读的指标只能是读者的阅读收获。材料2 数字阅读有利于迅速获取信息,能对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与管理,还有利于进行搜寻式阅读。纸质阅读是一种主动性行为,能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其中,有利于进行深度阅读和持续性阅读。材料3 俞敏洪始终坚持在适当的时候读纸质书;他还读电子书和碎片化文章,购买了3000多本电子书,收藏了近一万篇微信群的文章。(1)阅读“材料1”,你认为推进“全民阅读”应该重在__________________。(2)结合“材料2”“材料3”,针对“智能时代,如何读书”这一话题,谈谈你的看法。第13课 短文两篇答案1D2酬-筹彩-采练-炼贯-惯3B4A5可以使卑微的生命变得高尚可以使单调的生活变得多彩6D7作者是从读书的正确目的、读书的方法、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的缺陷三个方面谈读书的。8书上的内容,也许对,也许错,对读者来说也许有用,也许无用。不加分析,全盘吸收,效果不会好。9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傅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排比。运用排比的修辞,使句式整齐,造成一种气势,有力地证明了论点。10现多指不深入领会,只停留于一知半解。作者认为读书一要虚心,承认自己不懂的地方还有很多;二要活读,要领会要意,不过分在字词上花工夫。11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用诸葛亮“观其大略”(不求甚解)比徐庶等人“务于精熟”5,取得更大成就的例子,有力地证明了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是没有充分理由的这一观点。12示例一:赞同。一下子想要读懂所有的书,特别是读懂重要的经典著作,这是不可能的;读书应该前后贯通、了解大意(不求甚解),并认真反复阅读,才能真正读懂。示例二:不赞同。读书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求甚解”实际上就是精读,强调的是读懂读透,这也是读书的一种方法。示例三:两种读书方法各有利弊。“求甚解”和“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在读书过程中应灵活应用,因人因时因书因需而异。13阅读既塑造丰盈的内心,又给人以丰富的生活,让人生气象万千。14影响。第④⑤段和第⑥段分别对应第⑦段中“阅读既塑造丰盈的内心”“又给人以丰富的生活”两个分论点,且由“精神”写到“生活”,符合人们的一般认知规律。15不能去掉。这一组关联词是递进关系,强调了“用着无数心灵的眼睛观察”的重要性,使论证更严密。去掉后无此表达效果。16B17能。事例中士兵通过阅读丰富了精神生活,恢复了士气,具体论证了本文“阅读既塑造丰盈的内心,又给人以丰富的生活”的观点。二战期间,美国士兵往往因为战争间歇期间生活乏味而士气涣散、训练消极,长官为此头痛不已。在政府向军队提供了1.2亿本“军供版”图书后,士兵很快就恢复了士气,积极投入训练中。18(1)让读者有阅读收获(2)①纸质阅读和数字阅读并行不悖,相得益彰。②根据不同的需求,采取不同的阅读方式。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