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期末复习核心知识点提纲(实用!)
docx
2022-03-16 09:00:36
13页
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期末复习核心知识点提纲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1、宇宙:时间与空间和物质的综合。2、已知宇宙:人类可以观测到的宇宙。半径约137亿光年。3、光年:光在真空中一年所走的距离。1光年=9.4605*12km;日地平均距离=1天文单位=1.5亿km4、天体:宇宙中的各种物质。自然天体: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人造天体:人造卫星、宇宙飞船、空间站等5、天体的判别:天体存在于地球大气层之外。6、天体系统:运动着的天体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地月系7、天体系统的层次总星系(已知宇宙)河外星系银河系其他恒星系太阳系其他行星系银河系由恒星和星云组成。最近的恒星是比邻星,4.2光年。8、太阳系:中心天体为太阳(质量大),八大行星:水、金、地、火、木、土、天、海。行星的标准:绕日公转、呈球形、能清除轨道附近的物质。矮行星不满足第三个条件。行星运动特点:同向性(自西向东)、共面性、近圆性。行星分类:(1)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巨行星:木星、土星;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2)地内行星:水星、金星;地外行星: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矮行星:冥王星;小行星带位于火星与木星之间;金星自转方向自东向西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外部条件太阳光照稳定运行轨道安全自身条件有适宜的温度有适合呼吸的大气有液态的水9、地月系:由地球与月球组成。月球的自转周期与公转周期相同,所以我们只能看到月球的一面。地球与月球的间的相互吸引产生了潮汐。10、地球是一个普通而又特殊(有生命)的行星。第13页共13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11、月相:日期夜晚见月情形与太阳升落关系月面朝向新月月初通宵不见同升同落无上弦月初7、8上半月见于西天迟升后落朝西满月初15、16通宵可见此升彼落不讨论下弦月初22、23下半月见于东天早升先落朝东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的能量。太阳的主要成分为氢和氦,太阳的能量来源于核聚变。太阳辐射波长范围(0.15—4微米)紫外线<0.4微米,可见光0.4-0.76微米,红外光>0.76微米,太阳辐射的能量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部分,约占总能量的50%。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辐射经植物生物化学作用,可以转化成有机物中的生物化学能。例如:煤、石油是地质时期存储的太阳能。太阳辐射是地球大气运动、水循环的主要能源。太阳辐射本身以及大气运动、水循环等也为人类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能源。太阳常数:8.24焦/(cm2·分)(2)太阳活动太阳大气分层:从内向外分别是: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光球层—黑子;色球层—耀斑和日珥;日冕层—太阳风。黑子和耀斑是太阳活动的重要标志。耀斑以太阳射电爆发和高能粒子喷发方式释放辐射能,是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黑子和耀斑的活动周期大约是11年。日珥4、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1)黑子对气候产生一定的影响。黑子与年降水量有一定的相关性。(2)耀斑影响:使电离层扰动,产生磁暴,影响短波通信,威胁航天器的安全。(3)太阳风的影响:带电粒子轰击高纬大气,产生极光。第13页共13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分析:1、侧视图:有南北两极2、夏至日(6月22日)光照图:太阳直射23.5°N北极圈以内全为极昼现象3、赤道被等分成六份,因此两条相邻经线相隔30°,时间上相差两个小时。4、图中昼半球与夜半球的分界线为晨线,因此可以确定晨线与赤道的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6点第三节地球的结构一、地球的内部圈层地震波速度传播介质穿过不连续面速度变化横波慢固体穿过莫霍界面(A)横纵波速度均增大;穿过古登堡界面(B)横波消失,纵波速度突然下降。纵波快固体、液体、气体1.地震波:利用地震波测定地球内部圈层2.地球内部圈层——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划分三个圈层。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合为岩石圈,平均厚度100-110km软流层可能是岩浆的发源地。3.地震:A.等震线:将烈度相同的点连成封闭的曲线。 B.震中距:从观测点(如地震台)到震中的直线距离。C.震源深度:从震中到震源的垂直距离。 D.震中: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即地面正对着震源的那一点。第13页共13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E.震源:地球内部岩石发生断裂引起震动的地方。F.震级和烈度:地震的大小用震级表示,地震释放出来的能量越大,震级越高,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一般来说,5级以上的地震会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7级以上的地震常造成极大的破坏。地震对地表和建筑物等破坏强弱的程度,用烈度表示。一次地震,可以有多个烈度。二、地球的外部圈层大气圈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主要成分氮和氧水圈包括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生物水,处于不断的循环运动中生物圈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第四节地球的演化1.地层(1)概念:地壳上部成带状展布的层状岩石或堆积物。(2)特征:不同时代的地层往往保存有不同时代的生物遗体或遗迹,遗留下环境变化的物质凭证。2.化石(1)概念:指地层在形成中,保存下来的古生物的遗体或遗迹。(2)特点:①生物是从简单向复杂、从低级向高级不断地进化的。②不同时代的地层一般含有不同的化石;相同时代的地层往往保存着相同或近似的化石。③可根据地层中保存下来的化石,来确定地层的时代和顺序。3.根据地层组成物质的性质和化石特征,可以追溯地层沉积时的环境特征:红色岩层指示还原环境,珊瑚化石指示温暖浅海环境,黑色页岩含黄铁矿指示还原环境,破碎贝壳指示滨海环境。4.地球的演化史科学家根据地层顺序、生物演化阶段、地壳运动和岩石年龄等,将地球历史分为冥古宙、太古宙第13页共13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元古宙和显生宙。在宙之下,又分出代;在代之下,再分出纪。前寒武纪:太古宙:是形成铁矿时代,晚期出现原始生命。元古宙:生物从单细胞到多细胞,从原核生物到真核生物。显生宙:古生代:东北华北抬升成陆地;早期无脊椎动物繁盛;中期鱼类;后期出现两栖类;中后期蕨类植物繁生,重要造煤时期。末期出现第一次生物大灭绝。中生代:地壳运动剧烈,形成丰富的金属矿产;爬行动物特别是恐龙盛行,出现鸟类;裸子植物大发展,也是重要造煤时期,末期出现第二次生物大灭绝。新生代:发生燕山造山运动,现代地貌格局和海陆分布形成;哺乳动物和被子植物大发展。5:地质时期气候变化:震旦纪大冰期;石炭二叠纪大冰期;第四纪大冰期。变化周期长短不一,冷暖干湿交替。第2章地球表面形态第1节流水地貌1、流水地貌可以分为流水侵蚀地貌和流水堆积地貌。流水侵蚀地貌:多分布在湿润或半湿润山区流水侵蚀地面,形成峡谷河谷,横断面大多呈V字形,形成深邃的峡谷。河谷中枯水期出露,洪水期淹没的部分称为河漫滩。在合谷两侧常分布有洪水期不能淹没的阶梯状地形称为河流阶地。河谷中枯水期也被水淹没的部分称为称为河床。2、河流曲流颈被冲开,河流不经过曲流,而直接进入下一河段,这种现象被称为裁弯取直,裁弯取直以后弯曲河道被废弃形成牛轭湖。3、流水堆积地貌。河流自山地流至山麓,因地形急剧变化,流速剧减,所携带物质,在沟谷出口处不断堆积,而形成扇状堆积体,称为冲积扇。暂时性河流在山谷出口形成的扇状堆积体称为洪积扇。洪积扇多分布于干旱半干旱地区。在河流中、下游,常形成沙洲和冲积平原。在河口处常形成三角洲。4、滑坡和泥石流。滑坡是大量山体物质在重力作用下,沿滑动面整体滑动的现象。泥石流是山地沟谷中含有大量固体碎屑物和水的混合体,在重力作用下,沿着沟床向下流动的特殊横流。滑坡和泥石流的危害:可以淹没农田村庄,阻断道路,淤塞河道,给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城市建设,人民生命财产带来很大危害。泥石流滑坡发生的条件:地形陡峻,地质构造复杂,岩石风化破碎,降雨强度大。滑坡防范的措施:有建排水沟修筑抗滑挡墙,保护植被,雪坡加固,减少人类活动,加强预警,提高抗灾防灾的能力。泥石流防治应以预防为主。第13页共13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第2节风成地貌。风成地貌多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分为风蚀地貌和风积地貌。1、风蚀地貌:地面物质在风力作用下脱离原地称为风蚀作用,包括吹蚀作用和磨蚀作用。风蚀作用形成的地表形态叫做风蚀地貌,有风蚀蘑菇、风蚀壁龛、风蚀柱、风蚀城堡、风蚀残丘、风蚀沟槽、风蚀洼地、戈壁等等。统称为雅丹地貌。2、风积地貌:风挟带的沙粒在风速降低时沉降在地面形成的各种地表形态,就是风积地貌。风级地貌,有新月型沙丘、沙垄、格状沙丘、金字塔形沙丘。新月型沙丘,缓坡为迎风坡,陡坡为背风坡。风沙活动的危害:破坏建筑物,降低土壤肥力,淹埋房屋农田道路,使人民正常的生产生活受到影响,造成生命财产损失。防治风沙活动的措施:设置障蔽,植树种草,以增加地面粗糙度,降低风速,削弱风沙的破坏作用。修建草方格,石方格,高立式沙障,防护林。第3节喀斯特海岸冰川地貌。1、喀斯特地貌又称为岩溶地貌,是可溶性岩石(以石灰岩为主),受地表水、地下水的溶蚀作用和伴随的机械作用所形成的各种地貌。喀斯特地貌分为喀斯特溶蚀地貌和喀斯特沉积地貌。喀斯特溶蚀地貌包括溶沟、石牙、峰林、孤峰、溶斗、地下溶洞等。喀斯特沉积地貌包括石钟乳、石笋、石柱和钙华。2、海岸地貌。海岸地貌是海岸带在构造运动海水运动生物作用和气候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地表形态,分为海蚀地貌和海积地貌。海蚀地貌,表现为海蚀崖,海蚀平台海试住。海积地貌有海滩,砂嘴,离岸堤,水下沙坝。3、冰川地貌。冰川分为大陆冰川,山岳冰川。冰川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导致地表形态发生变化形成的地貌称为冰川地貌。常见的冰川地貌有冰斗,U型谷,角峰和刃脊。第三章地球上的大气1、大气由干洁空气、水汽和杂质组成。干洁空气主要含有N2、02;其中CO2是光合作用原料,对地面起保温作用;O3吸收紫外线。水汽含量水平方向上海洋上空高于陆地上空,湿润地区上空高于干旱地区上空,垂直方向上由地面向高空逐渐减少。大气中杂质的含量,近地面陆地多于海上,城市多于乡村,冬季多于夏季。大气中水气产生云、雾、雨、雪等一系列天气现象。杂质作为凝结核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2.大气的垂直分层高度温度特点对流层平均约12千米,由低纬向高纬逐渐降低热量源于地面,上冷下热,地势上升100m降温0.6°对流运动剧烈,云、雨等天气现象复杂多变平流层对流层顶上至50~55千米高度热量来源于其中的臭氧层,上热下冷气流稳定,有利高空飞行高层大气约50千米以上电离层反射无线电波第13页共13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随着高度的增加先降低后增加3.大气的受热过程(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主要表现为选择性吸收、散射和反射作用。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对于可见光部分吸收很少。对于对流层大气来说,太阳辐射不是主要的直接热源。地面辐射才是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反射作用:无选择性,所以反射光呈白色,云层、尘埃越多,反射作用越强,如多云的白天温度不会太高。对太阳辐射反射率最高的是新雪,反射率最低的是赤道附近的海洋表面。散射作用:具有选择性,对于波长较短的蓝紫光易被散射,如晴朗的天空多呈蔚蓝色等。朝霞、晚霞就是蓝、紫光在进入我们视野前被散射掉了,剩下的主要为红光、橙光,所以霞光多呈红色。(2)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地面是对流层大气受热的直接来源,太阳辐射是根本来源。影响地面辐射的因素:纬度因素;下垫面因素;气象因素。8、(3)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①大气中的CO2和水汽强烈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而增温;②大气逆辐射对地面热量进行补偿,起保温作用。(见右图)4.热力环流(1)形成原因:冷热不均(2)形成过程:等压面向上凸为高压,等压面向下凹为低压,上升气流处多为阴雨天气,下沉气流处多为晴朗天气。(见下图)第13页共13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3)在自然界中,常见的热力环流形式有山谷风、海陆风、城市风等,如图1-2-3所示。8、海陆风:夜晚吹陆风,白天吹海风。山谷风:夜晚吹山风,白天吹谷风。城市风:近地面风总是由郊区吹往城中心第四章地球上的水(一)水循环1、海洋水约占全球水储量97%,陆地水体主要包括河水,湖泊水,沼泽水,地下水,冰川。冰川是地球淡水主体,主要分布在两极地区和中低纬高山地区,占淡水储量的2/3以上。人类利用较多的主要是河水,淡水湖泊水及浅层地下水,约占全球淡水储量的0.3%。2、水循环按其发生的空间范围分为海陆间循环(又称大循环)、陆上内循环和海上内循环三种。水循环环节是指实现水的循环运动的途径,主要包括蒸发(蒸腾)、水汽输送、降水、径流等。3、水循环的意义:①维持了全球水的动态平衡,使全球各种水体处于不断更新状态;②使地表各圈层之间、海陆之间实现物质迁移和能量的交换;③影响全球各地天气、气候和洪涝干旱等气候灾害;④塑造着地表形态。4、洪涝灾害的防治:洪涝灾害包括洪水和雨涝。(1)洪水灾害:是指由于暴雨或冰雪融化及水利工程失事引起的江河湖泊水量迅猛增加,水位急剧上涨,水流冲出天然水道或人工堤坝所造成的灾害。(2)雨涝灾害:是指由于大雨、暴雨或持续性降雨,使低洼地区积水淹没的现象。(3)洪涝灾害的防治措施:A.加强对强降雨天气、水情进行监测和预报。第13页共13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B.工程措施:有修筑堤坝,整治河道,修建水库,分洪区,滞洪区,蓄洪区,排涝设施等。C.非工程措施:有加强洪泛区建设管制,建立洪水预警机制,落实居民撤离紧急预案推行防洪保险等.5、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有利措施①修筑水库②跨流域调水③农林措施:“旱改水”、精耕细作、封山育林、植树造林等能增加下渗,调节径流,加大蒸发,在一定程度上可增加降水。不利行为:围湖造田减少了湖泊自然蓄水量,削弱了其防洪抗旱的能力,也减弱了湖泊体对周围地区气候的调节作用。(二)海水的性质和运动1、海水的性质和运动:海水的性质包括海水的温度,盐度和密度。(1)表层海水的温度:太阳辐射是海水最主要的热源。同一海区的水温,夏季高,冬季低。不同海区水温低纬度高,高纬度低。暖流水温高于所流经海区水温寒流水温;低于所流经海区水温。(2)垂直方向上海水温度:表层区水温趋于均匀分布,在温跃区,水温随深度的增加而显著降低,在深水区水温变化缓慢,温度偏低。2、海水温度变化的意义:能调节大气温度,使沿海地区夏季增温慢,冬季降温慢。海水温度升高会使飓风发生的频率显著上升。使海洋浮游生物数量下降,影响鱼类,鸟类,海兽的生存。3、海水盐度:海水盐度是指溶解于海水中的盐类物质与海水质量的比值。世界海洋平均盐度为35‰。(1)表层海水盐度的影响因素:盐度的高低取决于蒸发量和降水量的对比。赤道地区降水多,盐分低,副热带海区降水少,蒸发量大,盐分高。高纬度,海区温度低,蒸发小,反复结冰,融冰,盐度偏低。暖流流经处,盐度高,寒流流经处盐度低。大陆沿海地区有大量河流淡水注入,盐度降低。(2)海水盐度在垂直方向上存在着分层:浅表层盐度比较均匀,随着深度增加盐度会发生显著变化,这一层称为盐跃层。到一定深度年度盐度近似均匀分布。中低纬度海区表层盐度较高,随深度的增加,盐度降低,在高纬度海区表层盐度较低,随深度的增加,盐度升高。(3)海水盐度变化:海水盐度在垂直方向上存在着分层:浅表层盐度比较均匀,随着深度增加盐度会发生显著变化,这一层称为盐跃层。到一定深度年度盐度近似均匀分布。中低纬度海区表层盐度较高,随深度的增加,盐度降低,在高纬度海区表层盐度较低,随深度的增加,盐度升高(4)海水盐度变化的影响:会对渔业和生态产生重大影响,例如黄河河口区表层盐度增加,入海径流量减少导致海洋生物数量减少,种群退化,河口区生态结构发生较大变化。4、海水的密度:海水密度是指单位体积海水的质量。与温度、盐度、压力有关系。大洋表层海水密度主要取决于温度和盐度变化,例如大西洋海水表层密度是从赤道附近海域向南北两极逐渐增大的。最大密度出现在极地海区。在河流入海口,由于淡水多,盐度低,因而密度较小,但河水携带的泥沙可使密度变大。海水在垂直方向上存在明显的密度跃层,不同纬度海水密度垂向差异很大,低纬度海区海水密度垂相向差异大,高纬度海区海水密度垂向上的变化很小5、海水的运动形式:A、波浪是塑造海岸地貌的主要动力,包括风浪和涌浪。B、潮汐是指海水在月球和太阳引力作用下发生的周期性涨落现象,白天涨落为潮,夜晚长洛为汐。第13页共13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C、洋流又称为海流,是指海洋中具有相对稳定流速和流向的大规模海水运动,分为暖流和寒流,一般由低纬流向高纬度的为暖流,由高纬流向低纬的洋流为寒流。D、洋流的地理意义:促进高低纬度之间热量的输送和交换,促进全球热量平衡。①气候:暖流对沿岸起增温增湿作用,如欧洲西部海洋性气候的形成、摩尔曼斯克港终年不冻;寒流对沿岸起降温减湿作用,如澳大利亚、秘鲁西海岸荒漠环境的形成。②海洋生物:寒暖流交汇处形成的渔场,如北海道渔场(日本暖流与千岛寒流)、纽芬兰渔场(墨西哥湾暖流与拉布拉多寒流)、北海渔场(北大西洋暖流与北冰洋南下的海水)等;上升流形成的渔场,如秘鲁渔场(秘鲁寒流)。③海洋环境污染: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加快净化的速度,但也扩大了污染的范围。④航海事业:顺风顺流可以提高航速,节省燃料。(三)海洋与人类1、海洋生物资源:又称为海洋水产资源,是指海洋军中蕴藏的经济动物和植物群体。主要包括鱼、虾、贝、藻。2、海洋矿产资源:A、海洋油气资源主要分布在大陆架。B、可燃冰分布于深海沉积物或陆域永久冻土中,是由天然气与水在高压低温条件下形成的类冰状结晶物质。2017年5月,我国在南海海域试采可燃冰获得成功。C、海洋中还蕴藏着大量的锰结核以及滨海砂矿。3、海洋空间资源:海洋空间资源包括运输空间如航线港口,跨海大桥,海底隧道,海上机场。海上生产生活空间,如海上工厂,人工岛海上博览会,海底通信,海底仓储,海洋军事基地等4、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A、过度捕捞和对海洋生物栖息地的破坏。B、人类对海洋环境的污染,特别是石油污染。第五章地球上的植被和土壤内蒙古东部山地以森林为主;中部高原地区以草原为主;西部高原以荒漠为主。原因是受降水分布的影响。一、植被是覆盖一个地区的各类植物群落的总称。分类:植被分为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 1.自然植被有森林、草原、荒漠、苔原、草甸、沼泽等类型。 2.人工植被主要指各种农作物、人工林、人工草场、城市绿地等。 (1)森林分布:一般分布于湿润和半湿润地区。 类型:可分为热带雨林、热带季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亚热带常绿硬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亚寒带针叶林等。第13页共13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暖(2)草原分布:一般分布于 半湿润、半干旱 地区。 类型: 热带草原 、 温带草原 等。(3)荒漠分布:一般分布于干旱地区,可分为热带荒漠、温带荒漠等。 特点:植被稀疏,地表大面积裸露,植物种类 贫乏,群落结构简单。 二、植被与环境1.大尺度上的植被与环境(1)在大尺度上,植被的分布取决于气候条件,特别是其中的热量和水分条件,以及二者的组合状况。 (2)气候带:由于太阳辐射提供给地球的热量,有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规律性差异,因而形成了不同的气候带。 (3)植被:受气候的影响,植被形成带状分布。 (4)在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到内陆,各地水分条件不同,植被分布发生明显的变化,由森林依次变为草原、荒漠。2.中尺度上的植被与环境(1)在中尺度上,受地形的影响,植被随海拔升高而发生变化。 (2)气候带:在一定高度的山区,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随着海拔的增加而变化,形成山地垂直气候带。 (3)植被:与气候带相应,植被出现 垂直分带 现象。 3.植被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十分显著(1)植被减少,最终会导致整个地理环境的退化;恢复植被,可以改善整个生态环境。若森林遭受严重破坏,会对地理环境产生影响,具体表现为:第13页共13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①河流: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增大,易发生水旱灾害;含沙量增大。②动物:栖息地遭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③气候:降水减少,气候变干;昼夜温差和年温差增大;灾害性天气增多。④土壤:土壤侵蚀加剧,土壤肥力下降。⑤整个地理环境:生态环境恶化,生态平衡遭受破坏。三、土壤1.定义:是指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四种物质组成成土因素2.成土因素:成土母质、气候、生物、地形、时间、人类活动成土母质定义:风化作用使岩石破碎,形成结构疏松的风化物。这些风化物逐步发育成土壤,故称风化物为成土母质。决定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质地和化学成分)。A.影响土壤质地:①发育在颗粒较细母质上(石灰岩等)的土壤质地一般较细,含粉砂、黏粒较多,含砂粒较少;②发育在颗粒较粗母质上(花岗岩等)的土壤质地一般较粗,含砂粒较多,含粉砂、黏粒较少。B.影响土壤的化学元素和养分:①基性岩母质发育的土壤中钙、铁、锰、镁含量高;②酸性岩母质发育的土壤中硅、钠、钾含量高气候气候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温度:温度提高会导致土壤内生物对土壤有机物分解速率增加降水:湿润条件下,微生物活动旺盛,全年都能分解有机质,使有机质含量减少。水分对土壤也有淋溶作用风:其他条件一定时,风力增强,可加速岩石的物理风化、影响:①通常情况下,温度越高,化学反应速率越快。②温暖湿润的气候,微生物活动旺盛,全年都能分解有机质,使有机质含量趋于减少。(南方红壤)③降水和风对土壤形成也有重要影响。④腐殖质:土壤中动植物残体经微生物分解转化后,重新合成的复杂的有机物质,呈棕黑色或棕褐色,广泛分布于土壤和水体的沉积物中。生物第13页共13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A.对岩石进行化学、生物风化,促进土壤的形成;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土壤肥力与生物作用密切关联。B.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也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起着主导作用。如右图。地形在山区,随着地势的升高,土壤的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均发生显著的垂直分化;在陡峭的山坡上,地表疏松物质的迁移速率较快,在平坦的地方,地表疏松物质的侵蚀速率较慢,成土母质能在较稳定的气候、生物条件下逐渐发育成深厚的土壤。很难发育成深厚的土壤;时间在适宜的气候条件下,发育的时间越长,土壤就越成熟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影响具有两面性,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如下图。第13页共13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