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单元表内除法(二)表内除法(一)——解决问题说课稿(人教版二下)
doc
2022-03-23 10:00:18
4页
表内除法(一)——解决问题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二年级数学下册第29页例3用除法解决问题。接下来我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一、教材分析本单元《表内除法》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是今后学习除法的基础。让学生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及解决问题,将会对学生今后的学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用除法解决问题”即使本单元的重点,也是本单元的难点,教材通过对比的方式使学生加深对除法意义的认识,学生可以通过画图,语言表述等不同方式表征问题结构,重点是突出对数量关系的分析和把握,学生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根据运算的意义选择算法,并通过比较,让学生体会用除法解答的两种情况,问题本质是相同的,都是平均分,进而加深对除法含义的理解。二、学情分析从教材具体编排来说,表内除法分为两个部分,一是除法的初步认识,二是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参与平均分的活动中,探索出平均分的方法,认识了两种不同的情况,“等分”和“包含”,在理解平均分的基础上逐步体会除法的含义,掌握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会熟练用乘法口诀求商,学习“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回顾和应用。本课是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学会解答“
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和“把一个数按照每几个一份来分,看能分成份”的除法应用题,会写单位名称。通过提供丰富的、现实的、具有探索性的学习活动,感知生活与数学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逐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教学重点:解答简单的除法应用题。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探索解决除法应用题的方法,体会两个问题的内在联系,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三、教学设计为顺利落实课堂目标,突出重难点,教学设计中我努力从以下几个方面寻求突破: 1.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体现在:通过对蚕的成长过程和奉献精神的了解,培养学生勤劳无私、乐于奉献的思想品质。通过和蚕宝宝练口算、帮蚕宝宝分房子,培养学生自主动手、动脑,在交流、探究、合作中养成敢于发表自己的想法,敢于质疑,敢于创新,养成严谨求实的学习态度。2.以问题为线索,激发求知欲,使学生经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二年级学生活泼好动,自制力和专注力比较欠缺,往往看到问题之后自以为列出算式和求出结果就万事大吉,而忽视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想法。因此教学中我以“问题串”
追问的方式,将解决问题的步骤分为三个大问题,由小精灵提出。第二大问又分五个小问,如:一问为什么用除法?二问从哪里看出来是平均分,具体是分什么,怎样分?三问分的结果是多少,你是怎样求商的?四问算式中的15、3、5各表示什么意思?五问你能得出什么规律?这样给学生充分表达自己想法的时间,在与同伴的争论、补充中学生明白了怎样将具体问题和运算意义联系起来,使学生明白有理有据地选择算法,才能让大家信服。3.掌握方法,渗透模型思想,提高学习数学的信心和素养。数学模型的建构过程是按照“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顺序展开,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理解知识与技能,积累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获得数学思考,与落实“四基”。教学中我设计了四个环节依次为:一、创设情境,发现并提出问题,感知数学模型。如:读题后圈、画信息和问题,做好第一次感知,引导学生画直观图再次感知。二、自主整理信息,探究解决问题,建立数学模型。如:提取信息15和3,明确它们之间的关系,初步根据除法意义形成解决策略,通过交流探讨明确解题思路,进而总结数学方法,得到数量关系式,形成模型。三、解释应用拓展,寻求变与不变,应用数学模型。如:练习巩固中,我设计了一题多变,看图列式,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生在多次体验中感知数量关系的概括性和简洁性,更便于学生解释应用。如:第一次变总数,虽然结果变了,但关系式不变,第二次变换条件和问题,总只数不变,但数量关系变成了乘法,学生深深感受到乘、除法之间的密切联系。四、联系所学知识,体现数学方法,再创数学模型,回顾本节课所学,利用蚕宝宝分房子的算式15÷3=5和15÷5=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分别编一道除法问题,无论学生怎么编,目的让学生透彻理解,“平均分”
这两种模型,体验数学问题解决的联系和共同之处,感受数学世界的丰富和神奇。四、教学反思设想是美好的,但实践起来总有不尽人意之处,回归起来有两点遗憾:一是低学段教学经验欠缺,对二年级学生的估计不足,调控和应变能力不够,在语言的启发上不够明确,学生对老师的意思不能完全领会。二是评价和激励不够到位,评价语言单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