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初中 > 语文 >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课内外文言文阅读 专项练习题(Word版,含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课内外文言文阅读 专项练习题(Word版,含答案)

docx 2022-03-30 22:26:06 9页
剩余7页未读,查看更多需下载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课内外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题一、阅读刘义庆《<世说新语>两期》,完成1~4题。(15分)[甲]谢太博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选白《咏雪》)[乙]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选自《陈太丘与友期行》)1.下列句子中,加点调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3分)A.期日中/谢大博寒雪日内集B.尊君在不/日中不至C.去后乃至/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D.相委而去/停数日,辞去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1)未若柳絮因风起。(2)与人期行,相委而去。3.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元方能指出父亲的朋友“日中不至”是“无信”,“对子骂父”是“无礼”,可见他明白事理。B.陈太丘指责友人没有按时到达不讲信用,说明他是个做人诚实守信、正直率真的人。C.谢太傅与大家庭里的年轻人讲论诗义,并让孩子们各抒己见,体现出温馨愉悦的家庭氛围。D.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才华出众,把纷纷飘扬的白雪比作凭风起舞的柳絮,描绘形象又灵动。4.阅读下面的文段,然后回答问题。(5分)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书如故,歆废书出观。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选自《世说新语·管宁割席》)(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2分)①宁读书如故()②歆废书出观()第9页共9页 (2)管宁“割席分坐”意味着什么?你是否赞同管宁“割席分坐”的行为?请说明理由。(3分)二、阅读《<论语>十二章》,完成5~8题。(15分)子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改》)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合昼夜。”(《子罕》)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平》)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3分)A.学而时习之/元方时年七岁B.为人谋而不忠乎/可以为师矣C.学而不思则罔/后狼止而前狼又至D.知之者不如好之者/逝者如斯夫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2)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7.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第9页共9页 A.孔子认为: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也有很多的乐趣。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他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B.子夏说:广泛地学习,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并且能多考虑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C.孔子认为: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的老师的人。我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的缺点就要改正。D.孔子认为:只学习不读书,就会迷惑;只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疑惑,因此学习与思考要结合。8.阅读下面的文段,然后回答问题。(5分)王生好学而不得法。其友李生问之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之所言,吾悉能忘记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以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走。(选自《李生论善学者》)(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2分)①王生不说曰()②君但志之而不思之()(2)为什么李生认为王生不“善学”,面对王生“不应而还走”的行为,可以引用《论语》中的什么语句劝说他呢?(3分)三、阅读下列文段,完成9~12题。(15分)[甲]夫君子之行,静()才()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以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选自诸葛亮《诫子书》)[乙]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选自《穿井得一人》)[丙]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第9页共9页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其人曰:“奈地坏何?”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选自《杞人忧天》)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3分)A.将复何及/及其家穿井B.有闻而传之者/闻之于宋君C.求闻之若此/因往晓之D.国人道之/不足为外人道也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1)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2)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11.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甲文作者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志广才,这三者互相联系,缺一不可。B.乙文指出对于传闻,要以审慎态度进行分析、甄别,不要轻信,更不应随便传谣。C.丙文既讽刺了徒然自扰的庸人,又揭示了人们若对于事物认知不足,难免心生畏惧的道理。D.乙文和丙文均属于寓言,以短小的篇幅精简地叙述情节,没有繁复的描写,却十分生动。12.阅读下面的文段,然后回答问题。(5分)列子学射,中矣,请于关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者乎?”对曰:“弗知也。”关尹子曰:“未可。”退而习之,三年,又以报关尹子。尹子问:“子知子之所以中乎?”列子曰:“知之矣。”关尹子曰:“可矣,守而勿失也。非独射也,为国与身亦皆如之。”(选自《列子·说符篇》)(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2分)①非独射也()②为国与身亦皆如之()(2)选文揭示了一个什么道理?请结合自身生活实际,谈谈你的启发。(3分)第9页共9页 四、阅读蒲松龄《狼》,完成13~16题。(18分)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苦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1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3分)A.恐前后受其敌/盖以诱敌B.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太守归而宾客从也C.意暇甚/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D.而两狼之并驱如故/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1)而两狼之并驱如故。(2)禽兽之变诈几何哉?15.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中“缀行甚远”、“一狼仍从”、“两狼之并驱如故”等词句表现了狼的贪婪。B.文中“犬坐于前”、“假寐”、“隧入以攻其后”等词句表现了狼的狡猾。C.文中“奔倚其下,弛担持刀”和“方欲行,转视积薪后”等表现了屠户的机智和警惕。D.文段告诉我们:对待恶势力,我们有时要幻想妥协,有时要敢于斗争,才能保护自己。16.阅读下面的文段,然后回答问题。(8分)两牧竖①入山至狼穴,穴中有小狼二。谋分捉之,各登一树,相去数十步。少顷,大狼至,入穴失子,意甚仓皇。竖于树上扭小狼蹄耳,大狼闻声仰视,怒奔树下,号且爬抓。其一竖又在彼树致小狼鸣急。狼闻声四顾,始望见之;乃舍此趋彼,跑②号如前状。前树又鸣,又转奔之。口无停声,足无停趾,数十往复,奔渐迟,声渐弱;既而奄奄僵卧,久之不动。竖下视之,气己绝矣!(选自《聊斋志异·牧竖》)[注释]①牧竖:牧童。竖,童仆。②跑:兽类用足扒土,同“刨”。(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2分)第9页共9页 ①狼闻声四顾()②意甚仓皇()(2)两个牧童用了什么方法使大狼毙命?你是否欣赏牧童的做法?请说明理由。(3分)(3)下面对《聊斋志异》中《狼》与《牧竖》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狼》运用神态、动作、心理三种描写方法来刻画狼,表现狼对猎物的贪婪、凶残、狡猾。B.《狼》运用动作和心理描写表现屠户从怯弱退让到勇敢反抗的变化,可见屠户的冷静机智。C.《牧竖》中的两个牧童每人各捉一只小狼,分别爬上一棵树,令小狼哀嚎,来戏弄大狼。D.《狼》和《牧竖》中表现了狼的不同特点,可见狼对猎物和对自己子女的态度截然不同。第9页共9页 七年级上册答案一、《咏雪》内集: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儿女:这里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俄而:不久,一会儿;骤:急;差:大体;拟:相比;未若:不如,不及;因:趁、乘。《陈太丘与友期行》期:约定;舍:舍弃;去:离开;不:同“否”;相:表示动作偏指一方,译为我;委:舍弃;家君:对人谦称自己的父亲;引:拉;顾:回头看。1.D(离开。A.太阳/天;B.同“否”,不在/没有;C.才/竟然。)2.(1)不如比作柳絮乘着风飞扬。(2分,“未若”1分,大意1分。)(2)和人家约好一起出行,却丢下我走了。(2分,“期”1分,“相委”1分。)3.B(文中是元方指责友人没有按时到达,不讲信用,不是陈太丘,属于“上下文整合内容错误”。)4.(1)故:原来;废:停止。(2)管宁“割席分坐”意味着要与华歆绝交(1分)。我赞同管宁“割席分坐”的行为,交友必须志同道合,而华歆贪恋钱权、学习不专,管宁和他志趣不同,不应结友,以免沾染恶习。(表态1分,理由1分。)或:我不赞同管宁“割席分坐”的行为,管宁仅凭两件小事,就断定华歆不值得交往,未免武断,人人皆有优缺点,应该多包容。(表态1分,理由1分。)【课外译文】管宁和华歆同在园中锄草。看见地上有一片金,管宁依旧挥动着锄头,像看到瓦片石头一样没有区别,华歆高兴地拾起金片,然而看到管宁的神色后又扔了它。曾经,他们同坐在同一张席子上读书,有个穿着礼服的人坐着有围棚的车刚好从门前经过,管宁还像原来一样读书,华歆却放下书出去观看。管宁就割断席子和华歆分开坐,说:“你不是我的朋友了。”二、《<论语>十二章》时:按时;说:同“悦”,愉快;愠:生气;日:每天;省:反省;忠:竭尽自己的心力;信:诚信;传:老师传授的知识;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立:指能有所成就;惑:迷惑;命:命令;逾:越过;矩:法度;故:学过的知识;新:新的理解和体会;罔: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殆:疑惑;堪:能忍受;者:········的人;好:喜爱,爱好;乐:以······为快乐;饭:吃;水:冷水;于:对于;焉:在其中;逝:往,离去;三军;军队;夺:改变;笃:坚定;切:恳切。5.C(连词,表转折,却。A.按时/当时;B.替/成为;D.比得上/像。)6.(1)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疑惑。(“罔”、“殆”各占1分。)(2)时光就像这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斯”1分,大意1分。)7.C(文中的“三”应该理解为“多个”,“三人行”应该翻译为“几个人”。属于“翻译错误”。)8.(1)说:同“悦”,愉快;但:只,只是。(2)因为李生认为,学习贵在思考(1分),王生只记住知识,但不思考,这样不能称为“善学”(第9页共9页 1分)。(结合原文解释原因,两层意思各1分,2分。)面对王生“不应而还走”的行为,可以引用《论语》中的语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来劝说他。(结合情景引用句子,1分。)【课外译文】王生爱好学习而不得法。他的朋友李生问他说:“有人说你不善于学习,是真的吗?”王生不高兴地说:“凡是老师所讲的,我都能记住它,这不也是善于学习吗?”李生劝他说:“孔子说过“学习,但是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学习贵在善于思考,你只是记住老师讲的知识,但不去思考,最终一定不会有什么成就,怎么能说你善于学习呢?”王生更加生气,不回答李生的话转身就跑开了。三、《诫子书》静: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以:介词,表目的,译为“来”;无以: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办法;明:明确、坚定;致远:达到远大目标;广:增长;淫:放纵;慢:懈怠;励:振奋;险:轻薄;躁:浮躁;治:修养;驰:迅速逝去;意:意志;枯落:凋落,衰残,比喻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穿井得一人》溉:浇灌,灌溉;汲:从井里取水;及:待,等到;国人:居住在国都中的人;道:讲述;闻:使······知道;对:应答,回答。《杞人忧天》亡:无,没有;晓:告知,开导;若:你;行止:行动,活动;奈何:为何,为什么;中伤:伤害;四虚:四方;舍:同“释”,解除、消除。9.D(说,讲述。A.来得及/等到;B.听说/使······知道;C.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代词,他。)10.(1)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学有所成。(“无以”、“广”各1分。)(2)地不过是聚积的土块罢了,填满四方的虚空之处,没有一个地方没有土块。(“四虚”、“亡”各1分。)11.A(“以志广才”错误,应该是“以学广才”。属于“上下文内容整合错位”。)12.(1)独:只,仅仅;为:治理。(2)选文揭示的道理是:办事情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掌握它的规律,明白了为什么能做到,以后才能做得更好。或:只有自觉地按规律办事,才能真正会做并明白它的道理,进而做好一件事。(意思接近即可,1分。)我的启发是:在学习上,每次成绩取得进步,我都应该总结进步的原因和方法(1分),懂得寻找规律(1分),才能保持进步。(结合生活实际谈启发,2分。)【课外译文】列子学射箭,射中了,(列子)向关尹子请教(射箭)。关尹子问:“你知道你射中(靶心)的原因吗?”列子说:“不知道。”关尹子说:“还不可以。”(列子)回去后再去练习,三年之后,又向关尹子请教。关尹子问:“你知道你射中(靶心)的原因吗?”列子说:“知道了!”关尹子说:“可以了,(你)要牢记这个道理,不要丢弃。不仅学习射箭是这样,治理国家和修身做人也都应是这样。”第9页共9页 四、《狼》止:仅,只;缀:紧跟;并:一起;驱:追随、追赶;故:原来;窘:处境困迫,为难;敌:攻击;顾:看,视;弛:卸下;眈眈:凶狠注视的样子;径:径直;犬:像狗似的;瞑:闭上眼睛;意:神情;暇:从容、悠闲;暴:突然;洞:挖洞;隧:从通道;尻:屁股;股;大腿;寐:睡觉;盖:大概,原来是;黠:狡猾;几何:能有多少。13.B(跟随、跟从。A.攻击/敌人;C.神情/打算;D.原来/所以。)14.(1)但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并”1分,“故”1分。)(2)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变诈”、“几何”各1分。)15.D(文中表达的是对于恶势力不要幻想妥协,而是要敢于斗争。属于“内容分析推断错误”。)16.(1)顾:看;意:神情。(2)两个牧童分别抓着一只小狼爬到两棵树上,轮流折磨小狼引起大狼注意,使大狼在两棵树下来回奔走,最终累死。(意思接近即可,1分。)我不欣赏牧童的做法,他们利用大狼的爱于之心,折磨大狼,抢夺小狼,手段残忍。(表态1分,理由1分。)或:我欣赏牧童的做法,他们面对狼这种凶残的动物,能勇敢筹谋、冷静分工、机智应对。(表态1分,理由1分。)(3)A(《狼》中并没有对狼进行“心理描写”。)【课外译文】两个牧童走进山林里,走到一个狼窝前,窝里有两只小狼,(两个牧童)谋划着各抓一只,各自爬上一棵树,两棵树相距几十步远。过了一会儿,大狼回来了,它钻进狼窝发现小狼不见了,神情十分惊慌。一个牧童在树上扭小狼的脚和耳朵,让它哀号;大狼听到小狼的叫声,仰头看见了(牧童和小狼),愤怒地冲到树下,一边嚎叫一边连爬带抓(沿树干想爬上去)。(这时)另一个牧童也在另一棵树上扭着另一只小狼的脚和耳朵令它急急地哀嚎;大狼听到另一只小狼的哀嚎后停下来四处张望,看见另一棵树(上的小狼和牧童),它又放弃这棵树奔跑向另一边,(它)边奔跑边嚎叫像刚才一样。第一棵树上的小狼又叫,它又回身奔向第一棵树。它口中叫个不停,脚下奔跑不止,来来回回跑了几十趟,跑得渐渐慢了,叫声渐渐弱了;不一会儿,大狼(就累得)奄奄一息,直挺挺地倒在地上,过了许久,便一动不动了。牧童爬下树一看,大狼已经断了气!第9页共9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