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唐诗三首课件(部编八下语文)
pptx
2022-04-17 09:25:02
56页
24唐诗三首
1.反复诵读,体会古体诗在句式、用韵等方面的特点。2.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中描述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情感。3.品味诗中的精彩描写。学习目标
新课导入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唐朝曾经是一个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经济繁荣的朝代。它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是?安史之乱:从公元755年开始,整整持续了八年,这八年,大唐土地上一直是狼烟四起、战事连绵;这八年,整个大唐江山民不聊生,生灵涂炭。特别是公元758年的冬末,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的六十万大军兵败邺城,大唐政权更是危在旦夕。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百姓苦不堪言。
石壕吏
杜甫(712-770),字子美。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誉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又因有别于杜牧,亦称“老杜”。有《杜工部集》。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转衰之时,其诗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被称为“诗史”,其风格为沉郁顿挫。走近作者
诗人这时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华州。一路上他所看到的都是征夫怨妇们的愁眉苦脸,所听到的是别家出征时的哭声。杜甫将这番经历写成了著名的“三吏”“三别”。“三吏”是《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是《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创作背景
字词积累吏:逾:邺:戍:咽:妪:泣:lìyúyèshùyèyùqì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投宿越过多么傍晚投宿石壕村,有差役夜里来强征兵。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查看。差役吼得是多么凶狠啊!老妇人是啼哭得多么可怜啊!疏通文意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最近停止,这里指生命结束没有完整的衣服裙,这里泛指衣服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去邺城服役。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两个儿子刚刚战死了。活着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复生了!家里再也没有其他的人了,只有个正在吃奶的孙子。因为有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进进出出都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应征还能够低微、断续的哭声老妇虽然年老力衰,但请让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赶快到河阳去应征,还能够为部队准备早餐。夜深了,说话的声音消失了,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声。天亮临走的时候,只同那个老翁告别。
细节探究文章开头哪一句预示有一场灾难降临?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有吏夜捉人突然袭击、阴险狠毒和盘托出了兵荒马乱、鸡犬不宁的社会现状,已经到了无兵可征的地步,揭示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人民的同情。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如何理解这两句诗?这两句独立成段有何作用?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对比鲜明,两个“一何”,加强了感情色彩,一方如狼似虎,一方悲愤凄苦,体现了诗人强烈憎恶差役、深刻同情老妇的感情。这两句诗独立成段,意在强调吏呼之怒、妇啼之苦,并起到统领后文的作用。
老妇有哪些苦呢?试具体分析“三男邺城戍”——一家三男全部被征,说明唐军兵源枯竭、。“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三男已死其二,可见。“出入无完裙”——寡媳衣不蔽体,贫困可知,也见得出。“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年老体弱,却被迫服役,可见。兵役苛酷战争之惨烈百姓受害之重战争破坏严重
听妇之苦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三男二死丧子之苦------衣不蔽体困窘之苦------自请服役应征之苦
在表现官吏时,你认为哪几个词最富表现力?捉、呼、怒夜、夜久
本诗在艺术表现手法上运用了“藏问于答,明暗结合”的手法,“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概括了双方的矛盾,但并没写吏的蛮横凶暴,而是从老妇的致词中暗示出来。试补出吏的逼问。观吏之怒
石壕吏:老妪: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老妪:室中更无人。石壕吏:老妪:惟有乳下孙。石壕吏:老妪: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石壕吏:老妪: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你家男人都到哪去了?快交出来!难道你家再没别人了?快交出来!你竟敢撒谎!不是有个孩子哭吗?吃谁的奶?总有个母亲吧,快交出来!交出来!快交出来!
如狼似虎 蛮横凶暴悲愤凄苦 哀婉可怜对比鲜明 明暗结合暗明吏:妇:小结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中“如”字用得很含蓄,假如有人在哭,那么会是谁在哭呢?假如没人哭,作者为何有此感觉?从“独与老翁别”中可知老妇已被捉走。老翁已经归家,那么那吞声饮泣、不敢放声痛哭的,自然是给孩子喂奶的年轻寡妇和家破人亡的老翁。还有家家户户被抓走遗留的可怜百姓。还有杜甫。错觉出自诗人那忧国忧民之心。
全诗通过诗人的见闻,详写老妇的痛苦申诉,表现诗人对叛军的憎恶,对国家能平叛战争的渴望,同时赞扬老妇自请应役的精神,也对统治者爪牙的残暴做了含蓄的揭露,对劳动人民表示深切的同情。主旨探究
天明――告辞――结局:暮――投宿――开端:夜――住宿――发展:高潮:线索:诗人的行踪时间顺序有吏夜捉人听妇前致词请从吏夜归独与老翁别夜久板书设计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新课导入点击播放视频·杜甫
“安史之乱”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759年,杜甫一家辗转流落到四川成都,靠朋友的资助在浣花溪畔盖了一所茅屋,暂时有了安身之处,但生活依旧是清苦的。不料到了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诗篇。诗写的是自己的数间茅屋,表现的却是忧国忧民的情感。背景介绍
怒号挂罥突兀布衾飘转俄顷丧乱广厦见此屋长林梢三重茅沉塘坳庇háojuànchángbìwùchóngqīnàozhuǎnshàqǐngxiànsāng字词积累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仗/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整体感知
1.诗歌为我们呈现了几幅画面?给每幅画面拟一个小标题。2.画面里描写秋风、茅屋以及“我”的句子,找出它们的特点,并用一个含“痛”的词组表达“我”的情感。细节探究
秋风破屋—群童盗茅—破屋漏雨—愿得广厦画面
画面里描写秋风、茅屋以及“我”的句子,找出它们的特点,并用一个含“痛”的词组表达“我”的情感。痛惜——痛心——痛苦——痛忧情感升华,由记叙一家之苦到抒忧国忧民之情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度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秋风破屋秋风:茅屋:“我”:肆虐怒号、卷—正面描写飞、洒、挂罥、飘转——侧面描写弱不禁风痛惜诗歌赏析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仗自叹息。群童盗茅秋风:茅屋:“我”:助童盗茅茅草被盗痛心人民疾苦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破屋漏雨秋风:茅屋:“我”:风雨交加破屋漏雨痛苦冷似铁、无干处、未断绝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愿得广厦破屋漏雨推己及人痛忧博大胸襟崇高理想
秋风破屋心情苦痛群童抢茅无可奈何长夜沾湿忧思不绝现实自己理想广厦千万间天下寒士推己及人水到渠成风白天屋外事雨黑夜屋内人关心民生忧国忧民板书设计
杜甫忧国忧民的诗歌名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春望》)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首》)任何一个诗人也不能由于他自己和靠描写他自己而显得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系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因为他是社会、朝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苏联〕别林斯基拓展延伸
诗为事作,屋凭人传。如今成都杜甫草堂依在,而现在草堂的浣花溪畔,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诗人追求的“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理想已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今天变成现实,如果诗人在天有灵,他定会感到欣慰。“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这是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党和国家卓越领导人朱德参观杜甫草堂的题词。我们但愿杜甫草堂长留人世,杜甫诗篇光芒千秋永照。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社会病态,振笔疾呼民间疾苦,笔底波澜百姓疾苦,震撼人心郭沫若题成都杜甫草堂诗史堂联
卖炭翁
新课导入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现实主义诗人。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倡导了“新乐府运动”,他曾将自己的诗分为四类:讽喻、闲适、感伤、杂律。他的诗,语言通俗易懂,被称为“老妪能解”,《卖炭翁》是一首叙事讽喻诗。走近作者
鬓辗辙骑敕叱将系chìbìnjìchìqízhéniǎnjiāng字词积累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卖炭翁[唐]白居易整体感知
1.诗歌出现了哪些人物?2.诗歌主要讲了什么故事?3.围绕炭可以分为哪几个层次?卖炭翁和黄衣使者白衫儿(宫使)一个卖炭翁辛苦烧的一车炭最终被宫使用半匹红纱一丈绫掠夺一空。烧炭——运炭——被夺炭细节探究
角度一:知道人物形象刻画方法角度二:能够进行诗句赏析角度三:体会对比的写作手法角度四:把握主旨情感品读诗文
结合本诗人物描写方法,分析人物形象。角度一:人物形象刻画方法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肖像描写烧炭艰辛、生活困苦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心理描写生活困苦、艰辛肖像描写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炭车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动作描写运炭的艰难驾辗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肖像描写趾高气扬、得意忘形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动作描写仗势凌人、蛮不讲理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心理描写炭被掠夺,虽然舍不得,但无可奈何。惜不得
针对角度二:诗句赏析示例一: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他满脸灰尘,完全是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花白,十个指头就如乌炭一样黑。诗人用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人物外貌,抓住三个部位(脸、鬓、手)、三种颜色(脸是焦黄色,鬓发是灰白,十指是乌黑),形象地描绘出卖炭翁的生存状态:一是劳动的艰辛,一是年岁已老。后一句中,“苍苍”与“黑”形成鲜明对照。
示例二: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卖了炭得到一点钱,拿来做什么用呢?只不过是为了身上的衣裳和口中的饭食。卖炭翁年老体衰,却仍不得不在深山从事繁重艰辛的体力劳动,究竟是为什么?这两句作了回答。这一问一答,让文章不显呆板,文势跌宕起伏。其贫困悲惨的境遇已经说明了生活的不幸,然而不幸还不止这些。因此,这又为下文做了铺垫。
针对角度三:对比的写作手法“一车炭,千余斤”与“半匹红纱一丈绫”对比,写出了宫使掠夺的残酷;“牛困人饥”与“翩翩两骑”对比,反衬出劳动者与统治者境遇的悬殊:劳动者的艰辛,宫使的得意忘形、骄横无理;“衣正单”与“愿天寒”对比,写出卖炭翁买衣食的迫切心情及艰难处境。
本文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态度?针对角度四:把握主旨情感通过记叙一个卖炭老翁辛苦劳动所得最终被宫使掠夺一空遭遇,揭露了宫市的罪恶和统治阶级的残暴,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这首诗是白居易《新乐府》五十首中的第三十二首,作于元和四年(809)。题下自注“苦宫市也”,说明了诗的主旨:一是指百姓苦于宫市的巧取豪夺;二是指宦官的恶行,败坏了宫市之名,毁了皇家的声誉。既为民生叫屈,又为皇上担忧。韩愈《顺宗实录》一语道破:“名为宫市,其实夺之。”写作背景
卖炭翁宫使烧炭艰辛运炭艰难炭被掠夺生活困苦艰辛(肖像、心理、动作描写)对比(肖像、动作描写)仗势凌人蛮横冷酷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