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阿长与《山海经》精品课件(部编七下语文)
pptx
2022-05-31 11:00:02
21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10阿长与《山海经》\n一、熟读课文,看看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情,详写了什么,略写了什么。从这些事情中,可以看出阿长是个什么样的人?结合课文,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样一个人。思考探究第一部分,介绍她的身份和称呼。第二部分,首先围绕阿长的日常言行,略写“喜欢切切察察”的毛病、对“我”过分看管,详写睡相粗俗;其次围绕阿长“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详写“元旦的古怪仪式”,略写给“我”灌输各种礼仪禁忌;再次,围绕阿长的迷信可笑,详写讲长毛故事赢得“我”“空前的敬意”,略写“谋害”隐鼠而失去“我”的敬意;第三部分,围绕阿长对“我”的真诚慈爱;详写阿长为“我”买《山海经》。\n作者之所以写这样一个人,是因为阿长毫不计较“我”对她的各种不屑和无礼,真心实意关心爱护“我”,努力满足“我”的愿望,这让成年之后的“我”深感惭愧,同时也对阿长倍加感激与怀念。从以上事情中,可以看出阿长虽然地位卑微、身世不幸,却乐天安命;虽没有文化,粗俗、好事、迷信,却天性纯朴善良、仁厚慈爱。\n二、这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作者将写作时的回忆与童年的感受彼此交错转换。在通篇阅读、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讨论并完成下列各题。1.分别找出代表“写作时的回忆”与“童年的感受”的一些语句,体会文中“成年的我”和“童年的我”两种叙述视角的不同。关于“写作时的回忆”:如“长妈妈,已经说过,……就是我的保姆”;再如,“此外,现在大抵忘却了,只有元旦的古怪仪式记得最清楚”“现在”都鲜明地表明作者是站在“成年的我”的角度来叙述的。\n关于“童年的感受”:如“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叫她呢,也不闻”,这里就是从“童年的我”的角度来叙述的。两者的不同:一个是站在写作时成人的立场,一个是站在童年的感受立场。\n2.在“写作时的回忆”中,作者对阿长的怀念充满了温情。你从哪里能读出来?这温情的叙述既满含思念与感激,又深怀同情和愧疚。“我的保姆,长妈妈即阿长,辞了这人世,大概也有了三十年了罢。……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n3.在“童年的感受”中,作者对阿长的印象和态度是有变化的。试简要说明。首先,对阿长粗俗率性的行为习惯“实在不大佩服”,对“她懂得许多规矩”表示“大概是我所不耐烦的”;之后,对她能抵挡枪炮的“伟大的神力”“发生过空前的敬意”,却在知道她“谋害”了“我”的隐鼠后完全消失;后来,阿长给“我”买来《山海经》,这是“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由此“我”对她又“发生新的敬意了”。\n欲扬先抑是一种人物描写技巧,欲扬先抑的“扬”,是指褒扬、抬高。“抑”,指按下、贬低。作者想褒扬某个人物,却不从褒扬处落笔,而先是按下,从相反的贬抑处落笔。作用是使情节多变,形成波澜起伏,造成鲜明对比,容易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欲扬先抑命题点一、概念和作用\n1.本文采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作用是什么?2.文章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试作分析。3.文章先写……,后写……,这样的安排有何妙处,试分析。本文采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文中先写……再写……通过对比,突出了……,使文章波澜起伏,引人入胜。二、考查形式三、答题模式\n①又是一年秋来,洁白的玉春花挟着凉意,先透出冰雪的消息。美人蕉也在这时开放了。红的黄的花,耸立在阔大的绿叶上,一点儿也不在乎秋的肃杀。接下来该是紫薇和木槿。在我家这以草为主的小园中,它们是外来户。偶然得来的枝条,偶然插入土中,它们就偶然地生长起来。紫薇似娇气些,始终未见花。木槿则已两度花发了。(中考真题)文章先说印象中的木槿是平庸的,后说木槿花是“震撼了我的那朵花”,这样安排结构使用了什么手法?有何妙处?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真题演练\n②木槿以前给我的印象是平庸。文革中许多花木惨遭摧残,它却得全性命,陪伴着显赫一时的文冠果,免得那钦定植物太孤单。据说原因是它的花可食用,大概总比草根树皮好些吧。学生浴室边的路上,两行树挺立着,花开有紫、红、白等色,我从未仔细看过。——宗璞《好一朵木槿花》\n欲扬先抑的表现手法。文中先说她的不起眼,被轻视,然而在后面的经历中:荒草丛中,她依然绽放,水泥、砖块重压之下,她坚强绽放,作者的感情自然随着由轻视到惊喜,再到欣赏、赞美。这样使作者感情变化自然,突出了木槿花所蕴含的精神——不屈、抗争、顽强、乐观等。【参考答案】\n三、“伟大的神力”在文中两次出现。联系上下文,说说其含义的不同。两处“伟大的神力”指代对象以及感情色彩不同。第一处:攻城时抵挡大炮的神力。“伟大的神力”包含着荒诞和调侃的意味,表现了阿长的无知可笑,为后文阿长出人意料地买来《山海经》埋下伏笔。第二处:没有文化的阿长竟然帮“我”买来了“我”朝思暮想的《山海经》,而这是“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伟大的神力”虽带夸张,却是作者以孩童口吻发出的最热烈、最真诚的赞美。\n所谓“重点词语”是就词语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而言的,一般指与文章的核心内容密切相关的词语,或表达功能特别强烈的词语。文章中重点词语的含义命题点一、考点解说\n1.品味加点的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2.分析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结合语境,从几下几点入手:1.理清思路,揣摩词语的概括意义。2.联系上下文,体味词语的指代意义。3.瞻前顾后,揣摩词语的特定意义。二、考查形式三、方法技巧\n③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沿湖而居的父辈,就靠着盐湖吃饭。很早以前,下盐湖的几乎是清一色的男壮劳力。一辆毛驴车,一只铁耙,一把铁锹,一包干粮,一身使不完的力气,便是下湖人的所有。④慢慢地,下湖人群里,有了妇女的身影。她们跟着自己的男人,在盐湖里打捞生活。日复一日,脚下的雨靴被盐渍浸得发白。发白的,还有她们头顶的黑发和额角的皱纹。-----《故乡的密码》(中考真题)两个加点词表达的意思是否完全相同,请简要分析。真题演练····\n表达的意思不尽相同。前者表现了雨靴因为长时间浸泡在盐水里的老化现象。后者表现了人因为过于的操劳而显得苍老的样子。【参考答案】\n四、文中一些语句略带夸张。揣摩下列语句,讨论括号里的问题。1.但到憎恶她的时候,----例如知道了谋死我那隐鼠的却是她的时候,就叫她阿长。(为什么要用“憎恶”“谋死”这样的词语呢?)“憎恶”“谋死”大词小用,夸张地体现了儿童的心理,表达了“我”对阿长的不满和愤怒。\n2.然而我有一时也对她发生过空前的敬意。(这里用“空前”来修饰“敬意”,给你什么感觉?你怎么理解“敬意”在文中的具体含义?)过去“我”厌恶阿长,但她讲了长毛的故事后,儿时的“我”信以为真,相信阿长的确具有抵挡大炮的“伟大的神力”,对她不仅转为尊敬,而且达到“空前”的程度。夸张的修辞生动地体现了儿童的天真心理,也包含着成年的“我”在写作时流露出的对阿长迷信的调侃。\n3.夜间的伸开手脚,占领全床,那当然是情有可原的了,倒应该我退让。(作者是否真的认为“情有可原”,“应该我退让”?你的理由是什么?)阿长所说的战法和功效,从“成年的我”的角度来看,不免有滑稽之感。用“当然”“倒”这样的词语来表示调侃的语气,由此可以看出作者不是真的认为“情有可原”,“应该我退让”。\n五、课外翻阅绘图版《山海经》,试着查找关于“九头的蛇”“三脚的鸟”“一脚的牛”等的文字或配图,看看这些“怪物”究竟是什么。同时,大体了解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感受其神奇色彩。积累拓展绘图版《山海经》中画的“九头的蛇”俨然就是九条蛇的合体,张牙晃脑,样子甚是丑陋。“三脚的鸟”有的说像凤凰,有的说是太阳鸟。看到这些内容感到很是神奇,也感受到了想象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