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曹刿论战精品课件(部编九下语文)
pptx
2022-06-01 16:31:51
69页
同学们,中国历史上发生过许多次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光辉战例,你能举出几个这样的战例吗?三国时曹操击败袁绍的官渡之战;孙刘联军大败曹操的赤壁之战;东晋谢安、谢石、谢玄等人使北方前秦苻坚统率百万大军感到“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淝水之战;巨鹿之战、长勺之战……\n发生在春秋时期齐国和鲁国之间的长勺之战更是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今天我们就来走进古战场,了解这场以少胜多的战役——齐鲁长勺之战吧。\n第一课时第二课时九年级语文下册20曹刿论战\n第一课时1.了解有关《左传》的文学常识;了解和掌握重要文言词语的古今异义和文言句式的特点;了解鲁国以弱胜强的原因。(重点)2.赏析曹刿和鲁庄公这两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的主旨。(难点)3.了解人心向背的重要性,学习曹刿机智沉着,敢于以弱战强的精神。(素养)学习目标\n作品介绍知识备查《左传》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孔子写的鲁国历史《春秋》所编。所以后人又称《左传》为《左氏春秋》。《左传》保存了重要的历史资料,具有一定的史学价值。同时,它又善于剪裁,叙事清晰,描写人物生动,又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n知识备查左传谷梁传公羊传春秋三传其中成就最高的是《左传》作者公羊高作者谷梁赤作者左丘明\n纪传体:即以人物为中心叙写历史,为司马迁所独创。古代官方编辑的“二十四史”用的都是纪传体。这种体例对后世影响很大。《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知识备查编年体:即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来叙写史实。它的优点是线索清楚、背景明确、系统性较好;不足是不便于集中而广泛地描写人物。《春秋》《左传》和《资治通鉴》都是编年体。国别体:通过各国史事个别独立地排列载述,以完成对某一历史进程的叙述。国别体史书有《国语》和《战国策》。《国语》是以记言为主,兼及记事;《战国策》以记事为主。历史散文体例\n背景资料知识备查齐襄公在国内做了一些坏事,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恐怕被连累,于是离开齐国避祸。公元前685年齐国发生内乱,国君被杀,公子纠和公子小白都抢着先赶回齐国,想做国君。鲁庄公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去,哪知公子小白抢先赶回了齐国,做了国君,就是齐桓公。齐桓公起兵攻鲁。当时齐强鲁弱,鲁军大败,齐桓公胁迫鲁庄公杀了公子纠,从此两国结下深仇大恨。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再次兴兵攻鲁,双方战于长勺。\n读一读预习检查刿间鄙帛弗孚乘勺辙轼靡夫曹又何肉食者敢加也公与之长下视其登而望望其旗战guìjiànbǐbófúfúchéngsháozhéshìmǐfú焉玉小信未\n整体感知1.读准字音,声音响亮;2.把握朗读节奏和停顿;3.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大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n整体感知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n整体感知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n1.读完课文,你简要地用一句话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吗?整体感知课文讲了一个叫曹刿的人协助鲁庄公用策略战胜齐国的故事。2.曹刿为什么要“论”战?根据课文内容回答。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肉食者鄙,未能远谋。\n再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说说曹刿是怎样进行“论战”的。整体感知\n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军队。攻打。鲁庄公,鲁国国君。吃肉的人,这里指当权者。参与。浅陋。这里指目光短浅。于是曹刿论战整体感知\n【译文】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国(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庄公接见。他的同乡说:“做官掌权的人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回答说:“做官掌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宫)拜见(庄公)。整体感知\n1.从“十年春,齐师伐我”中我们可以获取哪些信息?(1)交代了战争发生的时间。(十年春)(2)作战的双方。(齐国、鲁国)(3)战争的性质。齐国军队攻打鲁国,齐国发动战争,鲁国捍卫主权。(齐师伐我)整体感知\n整体感知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凭、靠。指安身。不。独自享有。把。回答。遍及、普遍。古代祭祀用的祭品。虚夸,夸大。实情。使信服。赐福,保佑。\n整体感知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指诉讼事件。即使。诚,诚实。这里指诚心。尽力做好分内的事。类。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n【译文】(曹刿)问道:“您凭借什么作战?”庄公说:“衣食这类用来安身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受,一定要把它分给别人。”(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祭品,(我)不敢虚报夸大,一定根据实情报告给神灵。”(曹刿)回答说:“这是一种小的信用,不能使神灵信服,神不会保佑你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我)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一定诚心判断处理。”曹刿回答说:“这是尽职分的事情。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着去。”整体感知\n2.鲁庄公认为要作哪几方面的准备呢?对于这几方面的准备,曹刿又是如何评价的?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小惠未遍,民弗从也。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整体感知\n整体感知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鲁庄公和他共乘一辆战车。之,指曹刿。“于长勺战”,在长勺与齐军作战。击鼓进军。起补足音节作用。三次击鼓命令军队出击。大败。驱车追赶。追赶,追击。副词,于是。车轮碾出的痕迹。古代车前的横木。\n【译文】鲁庄公和他共乘一辆战车,在长勺作战。鲁庄公打算击鼓进军。曹刿说:“不行。”齐国军队敲了三次鼓。曹刿说:“可以了。”齐国军队大败。鲁庄公准备驱车追赶。曹刿说:“不行。”他下车察看齐军战车轮子碾出的痕迹,又登上车前的横木眺望齐军,然后说:“可以了。”于是追击齐军。整体感知\n整体感知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已经。战胜。原因。发语词,言论或说明时用在句子开头,没有实在意义。鼓起。第二次。穷尽。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倒下。埋伏。推测,估计。\n【译文】已经战胜了齐军,鲁庄公问曹刿这样做能够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作战,靠的是勇气。第一次击鼓能够鼓起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衰减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穷尽了。敌方的士气穷尽了,而我方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齐国是大国,难以预测,怕有埋伏在那里。我看见他们的车辙混乱,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所以追击他们。”整体感知\n读完课文,根据曹刿论战的过程梳理一下故事情节。整体感知请见参战问战释疑\n精读细研通过梳理课文情节,思考一下鲁国能够以弱胜强的主要原因是什么。\n精读细研原因一:政治上取信于民。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小惠未遍,民弗从也。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忠之属也,可以一战。何以战?\n精读细研说一说1:曹刿为什么认为“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鲁庄公借小惠赢得近臣的拥护,借小信赢得神灵的保护,这两点都被曹刿否定了。在曹刿的启发下,鲁庄公终于认识到人民的重要性——取信于民。因为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这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n精读细研说一说2:从这三问三答中可以看出,鲁庄公作为“肉食者”的代表,他的“鄙”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1)“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庄公把取胜的希望寄托在近臣的拥护上,其鄙一。(2)“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庄公祈盼作战时天地神灵给予帮助,其鄙二。\n精读细研原因二: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未可公将鼓之公将驰之齐人三鼓可矣下视其辙登轼而望遂逐齐师齐师败绩\n精读细研说一说:战术的正确性体现在哪些方面?选择了追击敌军的正确时机,在齐军“辙乱旗靡”时,抓住战机追逐敌人,取得了战争的胜利。选择了有利于鲁军转入反击的阵地长勺,让敌军深入鲁境,好让鲁军以逸待劳。选择了有利于进攻的时机,“彼竭我盈”的时候,采用了“敌疲我打”的作战方针。\n精读细研在作战过程中,曹刿和鲁庄公的表现分别是怎样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n精读细研曹刿胸有成竹、指挥若定,在“击鼓”和“逐师”上表现得果断、谨慎、仔细,能够正确地捕捉战机,战胜强敌,表现了他卓越的指挥才能。前者的“鄙”和后者的“远谋”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曹刿卓越的军事才能。鲁庄公不察战情,急躁冒进,再一次表现了“肉食者鄙”。战斗一开始他就要击鼓进军,忘记了自己是弱军之师;齐军一退他就要下令追击,全不知可能会有诱敌、埋伏之事。\n第二课时上节课我们了解到:《曹刿论战》记述的是春秋时期齐国和鲁国在长勺进行的一次战争。在这次战争中,弱小的鲁国打败了强大的齐国。本节课就让我们再次走进文本,进一步认识曹刿、鲁庄公这两位人物形象。\n1.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思考:文章塑造了曹刿和鲁庄公怎样的形象?合作探究曹刿形象曹刿问战肉食者鄙取信于民爱国热情政治远见\n曹刿参战曹刿论战齐人三鼓——反击下视眺望——遂逐深谋远虑有卓越的军事才能彼竭我盈——敌疲我打辙乱旗靡——敌退我追合作探究曹刿形象\n战前战中战后寄希望于施行的“小惠”和神灵的保佑政治见识短浅急于求战、急于攻击军事上轻率取胜后仍不知原因军事上无知合作探究鲁庄公形象\n鲁庄公有别于历史上的昏君。在曹刿与鲁庄公的三问三答中,他实事求是、虚心听意见,表现出礼贤下士、广开言路;作战时听取曹刿意见,亲自参战,表现出他知人善用、任人唯贤;战后寻问曹刿取胜的原因,表现出他虚怀若谷、谦虚好学。合作探究说一说:鲁庄公是昏君吗?还有哪些地方表现了他的其他品质?综合以上可以得出,鲁庄公并非昏君,而是一位缺乏军事才能的明君。\n2.本文详细介绍了曹刿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而对于交战的具体过程则选择了略写,这样安排的原因是什么?本文以曹刿为中心,详细地描写了他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对于战争双方的对峙、交锋等则略写。这样安排,突出了曹刿的“远谋”,照应了题目“论战”。合作探究\n3.如何理解曹刿以平民身份而主动“论战”的行为?曹刿堪称中国古代平民政治家与军事家,他只是一个鲁国的平民,并非“肉食者”,本无机会参与国家大事的商讨和实施。但他凭借一颗赤诚的爱国心,积极参与抵御外敌入侵的政治谋划与军事行动,并创造了以弱胜强的战争奇迹。合作探究\n古今异义合作探究又何间焉()肉食者鄙()牺牲玉帛()古义:参与;今义:隔开,不连续古义:浅陋,文中指目光短浅;今义:粗俗,低下古义:指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等;今义:为了正义而甘愿舍弃自己的生命\n古今异义合作探究小大之狱()忠之属也()可以一战()再而衰()古义:指诉讼事件;今义:监狱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表示许可,可能古义:第二次;今义:又一次古义:尽力做好分内的事;今义:忠诚\n衣食所安()弗敢加也()虽不能察,必以情()古今异义合作探究古义:虚夸,夸大;今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东西或数目合在一起古义:指安身;今义:安全古义:诚心;今义:感情\n一词多义合作探究之肉食者谋之忠之属也公将驰之以何以战必以情必以分人代词,指这件事助词,的助词,无实意凭借按照把\n一词多义合作探究所以缘故,原因听从跟随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故既克,公问其故民弗从也从战则请从\n一词多义合作探究既克,公问其故其吾视其辙乱其乡人曰这样,如此他们的,指齐军的他的,指曹刿的\n神弗福也()公将鼓之()衣食所安,弗敢专也()词类活用“福”,名词用作动词,赐福,保佑合作探究“鼓”,名词用作动词,击鼓进军“专”,形容词用作动词,独自享有\n1.判断句夫战,勇气也()2.省略句必以分人()3.倒装句何以战()战于长勺()文言句式合作探究判断句,“……也”表示判断省略句,应为“必以(之)分人”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以何战”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于长勺战”\n合作探究积累拓展一鼓作气:《曹刿论战》中的成语:鼓,敲战鼓;作,振作;气,勇气。第一次击鼓能够鼓起士气。今指趁锐气足时一举完事。\n彼竭我盈:辙乱旗靡:彼,他,对方;竭,尽;盈,充满。他们的勇气已丧尽,我们的士气正旺盛。辙,车辙;靡,倒下。车辙错乱,旗子倒下。形容军队溃败逃窜。合作探究\n概括主题课堂小结本文通过记叙曹刿与鲁庄公有关齐鲁战争问题的对话和指挥长勺之战的史实,阐明了作战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胜的道理,表现了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赞美了曹刿的爱国之情。\n学后感悟课堂小结缺点再多的人也必定有其可取之处。鲁庄公虽然愚钝、平庸,但他能积极纳谏,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这种精神是可贵的。\n❶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写作特色文章围绕“论战”来选材组材,展开记叙,以突出曹刿高明的战略与战术。此文虽然写战争,但对战争的过程写得十分简略,文章中心始终扣住曹刿这一人物,运用对话来写作战前的政治准备(第1段)及战胜齐国的原因(第3段)。\n❷过渡自然,前后照应。写作特色文章三个段落的记叙过渡自然巧妙:第1段末尾“可以一战。战则请从”二句既是本段的小结,又是第3段的前因,还是第2段“公与之乘”的导入语;第2段最后的“遂逐齐师”一句,既是本段的小结,又和第3段开头的“既克”二字紧紧相连,三个段落浑然一体。第1段“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与第2、3段“公将驰之”(不到“鼓”的时候就要“鼓”)、“公将驰之”(不知敌情就要“驰”)和“公问其故”(打了胜仗还不知道取胜的原因)相照应。第3段“夫大国,难测也”照应第2段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前后照应,事情的因果分明,更加突出了曹刿的“远谋”。\n❸运用对比,突出曹刿的远见卓识和军事才能。文章第一部分提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用以庄公为代表的肉食者的浅陋,对比衬托曹刿的远见卓识。接着在曹刿与庄公的三问三答中,又对比出庄公未及曹刿善谋。在战争中,庄公表现得轻率鲁莽,缺乏军事头脑和指挥才能,而曹刿胸有成竹、指挥若定,既能把握住战略防御原则,又善于观察,善于捕捉战机,既谨慎又果断,既冷静又大胆。写作特色\n板书设计论何以战(战略思想)曹刿论战从战指挥述胜敌原因(战略思想)爱国热情政治远见求见庄公分析形势把握时机齐师败绩遂逐齐师军事才能一鼓作气时机大国难测谨慎\n课堂检测A.曹刿(guì)遂逐其师(suì)下视其辙(zhé)B.登轼(shì)彼竭我盈(yíng)一鼓作气(zuò)C.旗糜(mǐ)弗敢专也(fú)夫大国(fū)D.玉帛(bó)又何间焉(jiàn)小惠未遍(biàn)C【解析】C项中,“糜”应为“靡”,“夫”应读fú。1.下列红色字的注音和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n课堂检测(1)小惠未遍()(2)必以情()(3)忠之属也()(4)齐师败绩()(5)既克,公问其故()(6)夫大国,难测也()遍及、普遍诚心类大败已经推测,估计2.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n(1)忠之属也,可以一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尽自己职分之类的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第一次击鼓能够鼓起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衰弱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枯竭了。我发现他们的车轮痕迹散乱,看见他们的军旗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课堂检测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n(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节选自《曹刿论战》)对比阅读拓展探究(中考真题)阅读古文,回答问题。\n(乙)鲁恭为中牟①令,重德化②,不任刑罚。袁安③闻之,疑其不实,阴④使人往视之。随恭行阡陌,俱坐桑下。有雉过,止其旁,旁有儿童。其人曰:“儿何不捕之?”儿言雉方雏,不得捕。其人讶而起,与恭决曰:“所以来者,欲察君之政绩也。今蝗不犯境,此一异也;爱及鸟兽,此二异也;童有仁心,此三异也。久留徒扰贤者耳,吾将速反,以状白安。”(节选自《后汉书》)拓展探究(注释)①中牟:古地名,今河南省境内。②德化:用道德来教化。③袁安:河南太守,是鲁恭的上司。④阴:暗中。\n(1)又何间焉(2)阡陌【解析】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准确辨析即可。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做出判断。“间”,参与;“阡陌”,田间小路。拓展探究1.解释下列画线的词语。参与田间小路\n袁安听说以后,怀疑这不是真的,暗地里派人前往观察。【解析】解答此题时,要求我们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反问句等。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义为辅。重点字词:“以”,凭借;“从”,跟随;“疑”,怀疑;“阴”,暗地里。拓展探究2.翻译下列语句。(2)袁安闻之,疑其不实,阴使人往视之。(1)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这)是尽职分之类的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随着去。\n13.甲、乙两文各有一句话体现了执政者以德治民的思想。请找出来,写在下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鲁恭为中牟令)重德化,不任刑罚。【解析】解答此题时,要求我们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分析。甲文可以结合“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得出: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乙文可以结合“鲁恭为中牟令,重德化,不任刑罚”得出:重德化,不任刑罚。拓展探究\n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春秋·孙武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战国·孟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战国·孟子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三国·诸葛亮拓展探究名家言战\n课下作业读了这则短文,相信同学们一定对长勺之战及鲁庄公和曹刿这两个人物印象深刻,请同学们选择一个角度谈谈学完这篇文章之后的感想。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300字左右。\n课下作业五赞鲁庄公《曹刿论战》的故事是众所周知的。曹刿,这位公元前684年长勺战争舞台上的主角,他的毛遂自荐的精神、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和把握战机的卓越才能历来为世人所称道。然而人们却忽略了这场战争中的另一个人物——鲁庄公姬同,人们往往认为这个物是不值得一提的。对此,我一直有几分不平。试问:如果说当年不是他起用人才,曹刿的军事思想能得以实施,鲁国能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吗?今日重读《曹刿论战》,我对鲁庄公有五赞。\n课下作业一赞鲁庄公广开言路,使一介草民曹刿得以参与论战,二赞鲁庄公面对曹刿“肉食者鄙”的批评和“小惠”“小信”的刺耳意见,仍能虚怀若谷,唯才是用;三赞鲁庄公不高高在上,而是亲临第一线,深入实际,“与之乘”“战于长勺”,甘当配角,让能人“掌旗”;四赞鲁庄公不被“齐人三鼓”的势头吓懵,用人决心坚定,不收回成命,不打退堂鼓,不干扰能人的作战部署;五赞鲁庄公善于总结经验,“既克”之后能“问其故”,向内行请教,学习如何掌握战胜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