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春望》课件
pptx
2022-06-06 09:00:02
17页
课题:《春望》科目:语文年级:八年级(上)\n请你猜猜下面的对联写的是谁?上联:满眼河山,大地早非唐季有;下联:一腔君国,草堂犹是杜陵春。上联:一路坎坷成圣成人亦成史;下联:两袖清风忧国忧君更忧民。\n《春望》杜甫\n学习目标1.反复朗读诗歌,读出诗歌的韵味。2.结合写作背景理解诗歌大意。3.深切感受诗人热爱国家、关心社会、怀念家人的美好情操。\n作者简介杜甫,字子美,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仕途坎坷,身经离乱,经历了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转折,他的诗歌思想深刻,境界广阔,有强烈正义感和鲜明倾向性,风格沉郁顿挫,形式多样,真实的反映了所处的时代,后世称为“诗史”、“诗圣”。代表作品:《北征》《兵车行》“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登高》。\n写作背景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756年诗人杜甫得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而来,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这时的首都长安已被抢掠一空,满目荒凉,而家人久别,存亡未卜。第二年(757年)春回大地,鸟语花香,草木茂盛,但这只能增加诗人的痛苦和伤感。诗人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五言律诗--《春望》\n读诗1.初读诗歌、读准字音2.再读诗歌、读准节奏.读出韵味3.三读诗歌、体会情感\n《春望》杜甫搔(sāo)簪(zān)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n诗联品析四步走1.解说注释2.描述诗联3.品析字句4.读出情感\n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首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国都破碎不堪,只有山河依旧存在;春天又来到长安城,只有荒草长得特别茂盛。感世伤时,花也在流泪;怨恨别离,鸟也在啼叫惊动人心。/感时恨别,见花而落泪,听到鸟鸣而感到惊心。战乱持续了很长时间了,家里已久无音讯,家信可以抵得上万两黄金那么宝贵。由于忧伤烦恼,头上的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连簪子也插不上了。\n一个“破”字,使人触目惊心,一个“深”字描绘出长安城草木繁密而荒芜,人民离散无人整治的景象。体现出诗人痛苦的心境,和他那忧国忧民的情怀。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n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种解释:第一种:首联交代了写作背景,这样的景象让诗人内心极度忧愁,看到花鸟,触景生情,抒发感时、恨别之思,自然过渡。第二种:在极度愁苦无以排遣之时,诗人移情于景,以花鸟也感时伤乱来衬托自己忧愁之深重。并赋予花、鸟以人的情感,更体现诗人“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语言功力。\n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战火“连三月”写出战乱时间之长,“抵万金”写出家书的珍贵。这是家喻户晓的名句,运用夸张、比喻控诉战争使人民家庭离散,亲人杳无音信的悲剧,使他心里不安,更体现他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之情。无论在战乱年代还是和平年代,这句话都可以表达游子的共同心声。\n拓展延伸:«春望»诗人在“望”中寄托了哪些情感,小组合作学习,并简要分析\n15望:望京城长安破败之景,对自己廉颇老矣的慨叹望能收到家人来信报平安;望能顺利到达灵武,酬报国之志;望官军早日收复京城,中兴国运。\n小结:本诗短短四十字却奏出了沉郁悲壮的哀时之歌.通过描写安史之乱中长安的荒凉景象,抒发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感情,反映了诗人渴望安宁、向往幸福的愿望。塑造了一位面对春城败象,心念国家兴衰,思念亲人,老泪纵横,忧心如焚的诗人形象;是感时恨别的形象。\n杜甫诗名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