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家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春》课件
pptx
2022-06-06 09:00:05
25页
朱自清作者简介:朱自清,字佩弦,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代表作:诗文集《踪迹》、散文集《欧游杂记》、《背影》,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散文代表作有:《绿》、《春》、《荷塘月色》、《背影》等。写景散文的基本特点景物的特征突出写景的顺序明确散文的语言优美寓情于景(或借景抒情)《春》是一篇写景散文2017年8月29日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其代表作品;理解并积累文中的生字、新词。2.感知内容,理清思路;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作用。3.体会作者对热爱春天、热爱生活、憧憬未来的思想感情。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整体感知课文。3.掌握生字词。朗润酝酿卖弄宛转嘹亮薄烟yùnniàng静默应和黄晕蓑笠稀疏抖擞mòlǎngnòngwǎnliáobóyìnghèsǒuyùnsuōshū读准字音注意下列多音字薄()荷涨水涨()起来了zhǎng他涨()红了脸zhàng和应和()和()面hèhuó藏捉迷藏()宝藏()cángzàng散散()在草丛里散()会sǎnsàn晕黄晕()的光日晕()晕()头转向yùnyùnyūn薄薄()烟báo薄()片bóbò朗读指导1、读音正确,声音洪亮。2、把握好感情的变化。3、读出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美感。思考:1、你能按照盼春、绘春、赞春的提示把文章分为三个部分吗?2、请你找出文中描写了春天的哪些景物?3、假如你是一个画家,你能根据本文画出几幅图画,并且给每一幅加上小标题。如:____图。理清文章思路(一)盼春(总领全文,开启下文)(2)总绘春天(3)春草图(4)春花图(5)春风图(6)春雨图(7)迎春图(8)“新”(9)“美”(10)“力”(二)绘春(三)颂春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作者抓住特点、多角度、按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2.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盼望着,盼望着”盼春反复,表达了作者盼春心切的强烈感情。“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拟人,把春天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天即将到来的欣喜之情。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作用:内容上看,句子简短,语言亲切,给全文定下了“轻快,欢愉,活泼”的基调,并且点名了春的到来,让我们看到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结构上来看,它总领全文,因为五幅图都是在描绘春天到来后万物的各种景象,这句恰恰是万物苏醒的总起句。用“山”“水”“太阳”三种自然景物来表现出春天来临,大地上展现出万物复苏,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景象,赞美春给人带来的活力,希望与力量。春草图春草特征:修辞手法:“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本该在“小草”的前面,为什么放在句末?嫩、绿、多、软拟人,把小草人格化,“偷偷地”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草不经意间破土而出的情景。“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草生命力顽强。为了强调,突出小草嫩绿的特点,同时使句子生动活泼,富有生气。春花图作者如何全方位的描写春花?树上繁花树中昆虫树下野花高低结合眼前花儿争春想象结果实虚实结合花的色彩花的味道色味结合像星星眨呀眨暗写风与太阳明暗结合全方位描绘春花的美返回春花特点:写作顺序:写作手法:修辞手法:多、艳、香由高到低虚实结合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结合排比、比喻、拟人比喻:把比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拟人:把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花图春风图春风特点:按什么角度来写?修辞手法:“吹面不寒杨柳风”:和悦触觉、嗅觉、视觉、听觉拟人、比喻比喻、拟人,春风像母亲一般温暖、亲切、慈爱地抚摸你。春雨图1.春雨的特点:2.描写顺序:3.写法特点:4.修辞手法:细密、轻盈由近到远动静结合排比、比喻迎春图城乡、老小、舒活抖擞“一年之计在于春”赞春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向前去。新美力景物描写方法:1.抓住景物的特征。2.按一定的顺序描写景物:由近到远、由高到低等。3.多角度描写景物:触觉、嗅觉、视觉、听觉等。4.运用修辞手法:拟人、排比、比喻等。5.运用写作手法: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面结合等。古诗中的“春”春晓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咏柳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春夜喜雨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成语中的“春”阳春白雪春风得意春风化雨春风满面春回大地春和景明春华秋实春花秋月春兰秋菊春露秋霜春满人间春梦无痕春暖花开枯木逢春妙手回春满袖春风满园春色……俗语、谚语中的“春”一年四季春为首。一年之计在于春。十年老不了一个人,一天误掉了一个春。春雨贵如油。春风不刮,草芽不发。季节不等人,春日胜黄金。春天深耕一寸土,秋天多打万石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