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初中 > 语文 >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知识点总结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知识点总结

doc 2022-06-09 09:18:44 24页
剩余22页未读,查看更多需下载
预习重点一、作者简介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作家。代表作有小说《象棋的故事》、传记《三位大师》等。二、字音词义拽zhuài:拉。昔xī日:往日,从前。辜gū负:使别人或者自己对自己或者别人的希望落空。违背了别人的好意,希望。凛冽liè:寒冷得刺骨。吞噬shì:吞食。疲惫bèi:极度困倦,没有精神。钦佩pèi:敬重佩服。鲁莽mǎng:说话做事不经过考虑;轻率。保佑yòu:指企盼有宗教信仰的人称神力保护和帮助。厄è运:困苦的遭遇;不幸的命运。拯zhěng救:指援助使其脱离危难,危险。耀武扬威:炫耀武力,显示威风。姗shān姗来迟:形容来得很晚。忧心忡chōng忡:形容心事重重,非常忧愁、担心。语无伦次:话讲得很乱,没有条理。海市蜃shèn楼:原指海边或沙漠中,由于光线的反射和折射,空中或地面出现虚幻的楼台城郭。现多比喻虚无缥缈的事物。三、主题概述课文通过对英国探险家斯科特这位失败的英雄和他的队员们在南极探险归途中悲壮罹难的描写,歌颂他们不仅是英国的英雄,也是全人类的英雄,值得所有人悼念和崇敬。本文颂扬了人类勇于探索、为事业而献身的崇高精神和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四、文章结构第一部分(1~3):写斯科特一行满怀欢喜地奔向南极点,却发现有人捷足先登,只要失望地返回并为胜利者作证。第二部分(4~13):写五位探险队员一个个悲壮地逝去。第三部分(14~16):英雄的遗体被安葬,他们受到英国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的悼念和崇敬。五、鉴赏品读1.第1段中的“拽”字有何表达效果?“拽”把心情拟人化了,生动形象地刻画出探险队员迫不及待冲击终点的激动心情。2.“他们的心在战栗,只不过还想尽量安慰自己罢了——就像鲁滨逊荒岛上发现陌生人的脚印时竭力想把它看作是自己的脚印一样。”这句话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用鲁滨逊的想法与斯科特一行人的想法形成类比,写出他们发现有人捷足先登但又不愿意接受这个残酷的现实的侥幸心理,表达了他们痛苦、极度恐惧的心情。同时这里的忐忑心情与上文激动的心情形成对比,增强了文章的悲剧性。3.国旗“耀武扬威”“扬扬得意”,这里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这里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表达的是斯科特和伙伴们的极度痛苦的心情。此时,在痛苦万分的斯科特眼中,风中飘扬的挪威国旗就是他的对手,胜利者阿蒙森似乎站在那里耀武扬威、扬扬得意。4.结合第4段思考,为什么说“回来的路程危险增加了十倍”?①返回的路途中最大的危险是不能偏离自己原来的脚印,以免错过贮藏点;②漫天的大雪;③他们缺乏初来时的充沛精力。5.既然是“勇敢者”作者为什么又说他们是“鲁莽”的?“鲁莽”一词本来指做事草率,不加思考。这里是贬义褒用,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怜惜之情。从大自然方面来看,他们是“鲁莽”的,而在人类的眼中他们却是真正的英雄。6.“对他怎么办?把他抛弃在这没有生命的冰原上?不。可是另一方面,他们又必须毫不迟疑地迅速赶到下一个贮藏点,要不然……从日记里看不出斯科特究竟打算怎么办。”从这些句子中你能体会到什么?驱使他们带上埃文斯的是人性、友情,驱使他们抛弃埃文斯的是生存的需要。的确,一切在生存面前都显得那么苍白,在离死神咫尺之遥的地方,他们求生的愿望是多么强烈。然而曾经的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又使他们无法做出残忍的抉择。这些句子将取和舍的关系表达得十分透彻,他们除了承受巨大的身体痛苦之外,还要面对巨大的精神压力。7.写奥茨走向死亡,其他人不敢劝阻,这和上文他们表现出来的集体主义精神是否矛盾,为什么?不矛盾。这里不敢劝阻,并非胆怯,而是因为令人绝望的无助和无奈。面对漫天的暴风雪,所有人都自身难保,对奥茨也爱莫能助。奥茨选择英雄式的死亡,大家只能理解、尊重他的选择。8.“心中的海市蜃楼”指什么,这样表达有何作用?“心中的海市蜃楼”是指斯科特在离开世界前心中回忆的美好的往事和他对遥远的祖国、亲人和朋友的怀想。它们与严酷的现实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海市蜃楼是美好的,却是根本无法实现的,这更加增强了悲剧效果,给人以心灵的冲击。9.文章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斯科特他们在与大自然的搏斗中虽然失败了,他们的肉体倒下了,但是他们的心灵经受住了考验,从而变得无比高尚。有价值的、美的毁灭就是伟大的悲剧。这句话是全文的主旨句,照应了题目。 课后习题解答 第一题“悲”在于:“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概括起来说,即“死亡之悲”“失败之悲”“做证之悲”“世人之悲”。“伟大”指探险过程中所体现的人格和精神的魅力。探险家们坚毅、执着,敢于挑战自我,敢于为事业而献身,诚实守信、坦然面对成功和失败。第二题1.在这里,作者是站在斯科特的角度表达了角逐失败后的一种极度沮丧、悲哀的心情。示例:我不同意这种说法,他们的探险行动带给人的精神价值及科研贡献,并不因为第一第二的差别而产生大的差别,他们同样也是英雄。事实上,作者本人也并不认同这种看法,因为作者为斯科特作传本身,就说明作者也十分佩服其行为。2.英国人普遍讲求绅士风度,主张诚实、守信,坦然面对成功和失败。这种文化传统熏陶下的斯科特,不能不接受这项为他人的业绩做证的任务。正因为他的这一行为,其人格才显得无比的高尚,赢得了人们的尊敬。3.奥茨是一个不愿意拖累大家,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的人,他具有崇高的集体主义精神,是一个真正的英雄。第三题、第四题、第五题略。2323太空一日 预习重点一、作者简介杨利伟,1965年6月21日出生于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特级航天员。2003年10月15日北京时间9时,他乘由长征二号F火箭运载的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进入太空,象征着中国太空事业向前迈进一大步,起到了里程碑的作用。二、字音词义炽chì热:温度高,极热。轮廓kuò:构成图形或物体的外缘的线条。俯瞰kàn:从高处往下看。遨游:漫游,游历。严谨jǐn:严密谨慎。稠chóu密:多而密。五脏六腑fǔ:人体内脏器官的统称。也比喻事物的内部情况。千钧重负:比喻很沉重的负担;也比喻非常重大的责任。耐人寻味:意味深长,值得仔细体会琢磨。惊心动魄:原指文辞优美,意境深远,使人感受极深,震动极大。后常形容使人惊骇紧张到极点。三、主题概述本文借助四个小标题,条理分明地讲述了“我”乘坐“神舟五号”飞船在太空一日中遇到的各种意外并最终顺利完成任务,返回地球的经历,表现了航天工作者们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可贵的敬业精神,表达了“我”对亲友、祖国的热爱和对中国航天科技发展的骄傲、自豪之情。四、文章结构第一部分(1~17):叙述了火箭起飞时“我”紧张的心理以及及火箭产生共振时“我”经受的痛苦。第二部分(18~29):叙述了“我”在飞船上看到的地球上的景致及太空中类似棉絮状的物体,表现了“我”作为航天员科学、严谨的态度。第三部分(30~39):叙述“我”在飞行过程中产生“本末倒置”的错觉和听到神秘的敲击声。第四部分(40~67):叙述“我”回航时惊心动魄的过程。五、鉴赏品读1.品析“几秒钟就把发射台下的上千吨水化为蒸气”的表达效果。“几秒钟”表明时间之快,“上千吨”写出了数量之多,细腻传神地刻画出了火箭起飞时的温度之高。2.“我全身用力,肌肉紧张,整个人收缩得像一块铁。”这是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细节描写,准确细腻地写出了火箭起飞时,作为中国首飞的航天员的“我”当时的紧张状态。3.第12段从叙述顺序上看属于哪种顺序,有何作用?插叙。插入“我”飞回地面向工作人员描述火箭共振过程及地面工作人员改进火箭技术工艺的内容,使结构紧凑,脉络清晰。4.简要概括“我”在载人飞船上看到的情景。①看到地球呈一段弧状;②看到地球各大洲和各个国家的方位;③特别仔细地分辨了中国各个省的方位;④俯瞰了首都北京;⑤看到了太空中类似棉絮状的物体。5.作者特别交代在飞船中特意俯瞰首都北京的细节,说明了什么?表明了作为中国航天员的“我”对祖国的热爱,对战友和亲人的思念之情。6.“飞船停住了。此时是2003年10月16日6时23分。”作者为什么用单独的一段将飞船停住的时间详细地写出来?这个时间是有历史性纪念意义的。这是人类探索太空史上的一次重大成就,“神舟五号”成功的发射与返回标志着中国成为继苏联和美国之后,第三个有能力独自将人送上太空的国家。同时表明我国航天技术已经上了一个新台阶,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对于作者来说,也是值得骄傲和纪念的时刻。 课后习题解答 第一题①火箭上升到三四十公里的高度时,火箭和飞船开始急剧抖动,产生了26秒共振。——杨利伟感到异常难受,认为自己要牺牲了。②飞船刚进入轨道时,产生了一种“本末倒置”的错觉。——杨利伟完全靠意志克服这种错觉,想象自己在地面训练的情景,眼睛闭着猛想,不停地想,以给身体一个适应过程。③飞船返回时,产生了近4G的过载。——杨利伟的前胸和后背都承受着很大的压力,但心理上没有紧张。④飞船返回时,左右舷窗出现了裂纹。——杨利伟先是感到害怕,然后通过观察发现属正常现象。第二题示例:杨利伟在文中特意交代自己在飞船上没有看到长城的细节,因为一直有个传说,认为在太空唯一能看到的建筑就是长城,他通过亲身实践后证实在太空中看不到地球上的任何单体建筑;回到地面后,杨利伟在断断续续听了一年多模拟的那个太空神秘声音后,仍不能确定,最后也没有签字。第三题1.通过语言描写,表现了地面工作人员看到“我”安然无恙时的激动之情,也暗示了地面工作人员在火箭共振时对“我”的担忧。2.这个细节描写,表明了作为中国航天员的“我”对祖国的热爱,对战友和亲人的思念之情。3.运用心理描写,表现了“我”确认自己安全返回地面时的喜悦之情。第四题略。24 24带上她的眼睛  预习重点一、作者简介刘慈欣,1963年6月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科幻小说代表作家之一。代表作有长篇小说《超新星纪元》《球状闪电》《三体》等,中短篇小说《流浪地球》《乡村教师》《朝闻道》《不能共存的节日》《全频带阻塞干扰》等。其中《三体》三部曲被普遍认为是中国科幻文学的里程碑之作。2015年8月23日,他凭借《三体》获第73届世界科幻大会颁发的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为亚洲首次获奖。二、字音词义点缀zhuì:加以衬托或装饰,使原有的事物更加美好。漫步:没有目的而悠闲地走。迟钝:(感官、思想、行动等)反应慢,不灵敏。蒙眬:快要睡着或刚醒时,两眼半开半闭,看东西模糊的样子;常用来表达视线或者心理状态不清楚。闲暇:闲空。凸现:清楚地显现。拍摄shè:是用摄影机﹑录像机把人、物的形象记录下来。蔚wèi蓝:像晴朗的天空的颜色。合拢lǒng:合到一起;闭合。吟唱:吟咏歌唱。孤零零:形容孤单,无依无靠或没有陪衬。不期而至:事先没有约定而意外到来。心有灵犀xī:指彼此心意相通。天涯海角:形容极偏远的地方。三、主题概述小说叙述了“我”带着一位被困地心深处无法返回地面的女地航员的“眼睛”(即传感眼镜),去草原呼吸新鲜空气,看小花,嗅花香,感受小溪的清凉,看月亮等,表现了这位女地航员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和为科学事业无私奉献的精神,同时呼唤人们关注生活,关注生活中美好的事物,珍视生命,珍爱所拥有的一切。四、文章结构第一部分(1~5):故事的开端。“我”要去度假,但主任要求“我”带一个小姑娘的“眼睛”一起旅行。第二部分(6~24):故事的发展。写“我”带小姑娘的“眼睛”去她起航前去过的地方所见到的事物。第三部分(25~45):故事的高潮和结局。“我”发现了小姑娘的真实身份,并补叙“落日六号”失事的情况。第四部分(46、47):故事的尾声。“我”挂念小姑娘,带有无限的伤感和咏叹。五、鉴赏品读1.本文开头,“眼睛”还能被人单独带走,这样写有何作用?开门见山,直奔故事主题;设置悬念,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2.“在我意识深处,也有一颗小小的种子留了下来。在我孤独寂寞的精神沙漠中,那颗种子也长出了令人难以察觉的绿芽。”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这句话表明“我”由过去对自然的漠视到感觉的复苏,暗示小姑娘的行为给“我”带来了深刻的影响。3.第32~43段从记叙顺序上看,属于何种顺序?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插叙。交代了“落日六号”的失事过程,解开所有的疑惑和悬念,使情节更加完整,把小说情节推向高潮。4.结尾段有什么作用?以一个安慰着“我”的想法收束全文,深化了主题,暗示小姑娘的经历、品质彻底改变了“我”,“我”会带着小姑娘的精神更好地生活。5.文中是怎样刻画“我”的形象的?“我”对于表现文章的主题有什么作用?文中对“我”的性格刻画,多是从对“我”的心理描写和语言描写中体现出来的。“我”毫不介意带上女孩的“眼睛”,表现出“我”豪爽的性格,却也因此缺乏耐心,而女孩无意中却成为“我”的老师,让“我”眼中的世界与以前有所不同。“我”的转变表明“我”的心地善良,只是一直以来被灰色的生活和忙碌的工作压得喘不过气,失去了很多美好的东西,“我”与女孩之间性格的对比,凸显出文章主题,呼唤人们关注生活,回归最本真的美好。2525 七下第25课《活板》知识点+课件一、重点字词板:同“版”,用雕版。尚:还。盛:大规模地。为:做、使用。之:它,指“板印书籍”。五经:儒学的经典,指《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汉后合称《五经》。已后:以后。已:同“以”。典籍:重要的文献书籍。布衣:平民。古代平民穿麻布衣服,所以称布衣。钱唇:铜钱的边缘。印:印模,字模。具:准备好。更(gēng)互:交替,轮流。韵:指韵部,唐宋时,人们按照诗歌押韵的规律,把汉字分为206韵,后来又合并为106韵。木格:用木格。奇字:写法特殊、或生僻、不常用的字。素:平时。旋:随即、立即、 马上、立刻。不可取:拿不下来。燔土:指火烧过的黏土字印。燔:烧。讫(qì):终了,完毕。火:用火烤。拂:擦拭,掸去。殊:极、绝。殊不:一点也不。群:众、诸。从:次于最亲的亲属,指堂房亲属。群从:堂兄弟及侄子辈。得:得到。二、重点句子翻译1、原文: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翻译:它的方法是:用黏土刻字,字模薄得像铜钱边缘似的,每个字刻一个字模,用火烧使它坚硬。2、原文: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翻译:先设置一块铁板,在它的上面用松脂、蜡混合着纸灰这一类东西覆盖好。3、原文: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翻译:想要印刷,就把一个铁框子放在铁板上面,在铁框内密密地排上字模,排满了一铁框就成为一块印版。4、原文:持就火炀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翻译:把它拿到火上烘烤,待铁板上的药物稍稍熔化,就用一块平板按在字模上面,那么(所有排在板上的)字模就像磨刀石那样平。5、原文: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翻译:如果只是印刷三两本,不能算是简便;如果印几十本乃至成百上千本,那就极其快速。6、原文: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翻译:通常是做两块铁板,这一块在印刷,那一块已另外在排字了,这块印刷才完,第二块板已准备好了。两块相互交替使用,很短的时间就能完成。7、原文: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翻译:不使用的时候,就用纸条给它们作标志,(按照字的韵部分类)每一个韵部做一个标签,用木格子把它们贮存起来。8、原文: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至今保藏。翻译:毕昇死后,他的字模被我的堂兄弟和侄儿们得到,到今天还珍贵地收藏着。三、文章内容1.全文按照事物发展的先后顺序即时间顺序来写,其中第二节是主体部分,主要按照工作程序的顺序即逻辑顺序进行说明,突出活版的主要特征“活”字。“活”字体现在活版制作印刷的全过程:字是活的——“每字为一印”;排版是活的——“密布字印”;印刷是活的——“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 更互用之”;字印数目是活的——“每一字皆有数印”;做法是活的——“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拆版是活的——“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2.制作活板的第一道工序是( 刻字  ),所用的原料是( 胶泥  ),用火烧活字的目的是( 令坚 )3.活板排版六个步骤:答:设置铁板→ 纸灰冒之 → 板上置铁范 → 密布字印 → 持就火炀之 →按平版面4.全文突出了活版的主要特征在“活”字,这个“活”字贯穿活版制作印刷的全过程,分别是哪些方面?答:字活:每字为一印;排版活:密布字印;印刷活:更互用之。字印数目活:每一字皆有数印。做法活:奇字旋刻。拆板活:火令药熔。5.活板印刷提高工效的具体方法有哪两条?用原文回答。答:(1)更互用之。(2)每一字皆有数印。6.根椐说明内容,写出活板印刷简要的工作流程。 答:刻字——制版——排版——印刷。7.用文中词句回答:(1)用胶泥刻的字的特征是:薄如钱唇。(2)烧后的字印的特征是:字平如砥。(3)活字印刷的特征是:极为神速。(4)活版的主要特征和优点是:活。8.概括活板印刷的快捷体现在哪些方面。答:①大量印刷速度快; ②排板速度快; ③添补新字速度快; ④拆板速度快。9.概括本文主要内容。答:本文按照时间顺序和逻辑顺序,详细介绍毕升发明的活板印刷术的方法和优越性,赞颂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创造精神。10.说说“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的原因是什么。答:如果只印刷两三本,那么,刻字排版的时间跟雕版印刷的功效是类似的,不能体现活字印刷的优越性。11.用“燔土”做字印的优点有哪些?答:优点是:质地均匀,表面平滑;不易粘连,容易拆卸。原文:“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12..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说明顺序是什么?文中介绍活板的排版先后有六个步骤,用自己的话分别把各个步骤的名称填在下面的横线上。答:对象:活板。顺序:程序顺序 步骤:设置铁板→ 纸灰冒之 → 板上置铁范 → 密布字印 → 持就火炀之 →按平版面。13.文章在介绍活板之前,先用第一节文字简述雕版印刷的历史有什么作用?答:文章在介绍活板前,先用第一节文字简述雕版印刷的历史,既表明活板印刷对于雕版印刷的继承关系,也为下文重点介绍活版印刷术作了铺垫。14.主题:课文通过介绍宋代发明家毕昇创造的活板印刷术,反映了我国古代科技的伟大成就和劳动人民高度的聪明才智及卓越的创造精神。15.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指南针、火药、造纸术、印刷术。作者简介沈括(公元1031-公元1095年),字存中,号梦溪。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北宋科学家、政治家、文学家。晚年以平生见闻,在镇江梦溪园撰写了笔记体巨著《梦溪笔谈》。写作背景活板是与唐代的雕版相比较而言的一种印刷技术,这可以说是印刷史上的一次革命,《梦溪笔谈》的记载,是有关活字印刷术最早、最详尽的珍贵史料。主题课文通过介绍宋代发明家毕昇创造的活板印刷术,反映了我国古代科技的伟大成就和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及卓越的创造精神。通假字【例句】板印书籍。“板”同“版”。【例句】已后典籍皆为板本。“已”同“以”。【例句】若止印三二本。“止”同“只”。【例句】文理有疏密。“文”同“纹”。古今异义词1、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冒之【冒】古义:涂盖,敷上今义:向外透,冒失,冒充等2、一板已自布字【自】古义:另外今义:自己3、文理有疏密【文理】古义:木材的纹理质地今义:文章内容、词句等方面的条理4、药稍熔【药】古义:文中所提到的松脂、腊等物今义:药品5、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布衣】古义:平民今义:衣服的一种6、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范】古义:框子今义:规范词类活用1、板印书籍【板】名词作状语,用雕版2、五代时始印五经【印】名词作动词,印刷3、火烧令坚【火】名词作状语,用火4、再火令药溶【火】名词作动词,用火烤5、木格贮之【木格】名词作状语,用木格一词多义【以】1、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用来)2、以纸帖之/以草火烧/不以木为之者/以手拂之(用)3、以一铁范置铁板上(把) 【为】1、唐人尚未盛为之(使用)2、皆为板本(是)3、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被,介词)4、未为简易(算是)5、又为活板(发明)6、每字为一印(刻)7、不以木为之者(刻制)8、满铁范为一板(当作)9、极为神速(助词,加强语气) 【其】1、其法 (代词,指活字版印刷的)2、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代词,指铁板)3、则以一平板按其面(代词,指排好的字模)4、其印自落(代词,那些)5、其印为予群从所得(代词,毕昇的) 【之】1、唐人尚未盛为之(代指“板印书籍”)2、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代词“这”)3、冒之/持就火炀之/更互用之(代指“铁板”)4、以纸帖之/木格贮之(代指不用的字模)5、旋刻之(代指“奇字”)6、不以木为之者(代指活字模)7、以手拂之(代指字模) 【已】1、已后典籍皆为板本(通“以”,介词)2、一板已自布印(已经,副词。下文“第二板已具”中“已”同此)【板】1、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用雕板,名词作状语)2、已后典籍,皆为板本(雕板,名词) 【印】1、若止印三二本(印刷,动词。下文“板印书籍”、“五代时始印五经”、“欲印”、“若印数十百千本”、“此印者才毕”中“印”同此)2、每字为一印(字印,名词。下文“乃密布字印”、“每一字皆有数印”、“每字有二十余印”、“其印自落”、“其印为群从所得”中“印”同此) 【火】1、持就火炀之(用火,动词)2、火烧令坚(用火烤,名词作状语)【可】1、瞬息可就(可以)2、高可二黍许(大约) 【若】若只印三二本(如果)不若燔土(像) 【帖】1、则以纸帖之(用标签标出)2、每韵为一帖(类) 【就】1、持就火炀之。(靠近)2、更互用之,瞬息可就(完成) 【自】一板已自布印(另外)其印自落(自己)特殊句式省略句1、火烧令坚。(省略宾语“字印”)2、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省略介词“于”)被动句1、其印为予群从所得(“为……所”表被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