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小学 > 科学 > 小学科学五上《地球表面的变化》单元整理课 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五上《地球表面的变化》单元整理课 教学设计

docx 2022-06-29 16:01:03 4页
剩余2页未读,查看更多需下载
五上《地球表面的变化》单元教学设计《地球表面的变化》单元整理【教材简析】“地球表面”主要指地球表面的形态,即地形(地貌)。本单元“变化”意味着地形是不断变化的。是什么原因引起地球表面的变化呢?这个单元以建模的思想帮助学生经历猜想、建立模型、模拟探究、形成解释等一系列探究活动:第1课主要为学生提供一个表达“影响地形变化因素”的观点的机会;第2课承前启后,为3~4两课学习奠定基础;3~4课研究地球内因导致的地形变化;5~6两课研究地球外因导致的地形变化;最后一课进行总结,并探索人类对地形的影响。最终帮助学生建立“地球面貌不是本来就有的,而是经过地球内因和外因的共同作用而形成的”。【学情分析】经过一个单元的学习、活动、探究,认识了地球表面的地形及其变化,研究了地震、火山、风、水的作用都会使地形发生变化,人类活动也会对地形产生影响。但是对于“地形是在不断发生变化的,有些变化猛烈,有些变化缓慢,有些来自于地球内部,有些来自于地球外部”的整体认识还不够深刻,需要进一步巩固。【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地球内部运动和外力作用使形成和重塑地球表面多种地形地貌的原因;●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有的变化缓慢,有的变化迅猛;●地球内部有地壳、地幔、地核;●地壳主要有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三种岩石构成。●地壳运动是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现象形成的原因;●风会磨蚀岩石表面并搬运碎裂物;●陆地上的水在不间断地循环,会对地形产生影响。科学探究目标●经历对“引起地球表面地形变化的因素”回顾、整理、再认识的过程;●以记录、比较、交流等活动为载体开展建构解释、集体论证等科学实践。\n科学态度目标●愿意分享、交流与反思,感受集体智慧的优势。●具有尊重证据、乐于与同学级基于证据展开科学论证的品质。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感受科学技术的进步给人类探索自然带来的可能与便利。●认识到人类与环境是相互影响的,应自觉保护环境。【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复习本单元内容,整体梳理、回顾本单元学习内容。难点:通过复习本单元内容,整体梳理、回顾本单元学习内容,进一步建构“地形变化”相关的科学概念。【教学准备】教师:PPT课件等。学生:记录纸、笔等。【教学过程】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3分钟)1.复习聚焦:通过了一个单元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地球的地形,你知道地球表面的地形有哪些吗?(预设:高原、平原、盆地……学生按自己的水平自由回答)过渡:这些地形原本就是这样的吗?这节课我们就来系统地回顾一下本单元对于“地球表面的变化”的认识!2.揭示课题:《地球表面的变化》单元整理(板书)二、探索:引起地形变化的因素(预设32分钟)1.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知道地形的变化主要是地球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引起的,对于地球内部因素引起的地形变化,你有哪些认识呢?提示:大家可以围绕以下问题,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并把自己小组的结果用图文结合的方式记录下来。(1)地球内部的结构是怎样的?(2)地震是怎么形成的?地震给地表带来哪些变化?(3)地震发生时该怎么自救?(4)火山喷发是怎么形成的?火山喷发对环境的影响?\n2.学生小组讨论、记录、分享。3.除了地球内部因素,地球的外部环境也会对地形产生影响,对于外部环境因素你有哪些认识呢?(1)风是怎么对地形产生作用的?风对地形产生哪些作用?(2)水是怎么对地形产生作用的?水对地形产生哪些作用?2.学生小组讨论、记录、分享。三、研讨(预设5分钟)1.说一说影响地表变化的因素有哪些;2.说一说这些因素是怎样影响地表变化的;【板书设计】《地球表面的变化》单元整理内———————地震火山(地核、地幔、地壳)地形——变化的因素外————————风水(有无植被)【作业设计】1.卫星地图上,小明发现有一个地区低洼平坦,但是周围被崇山峻岭包围着,小明判断这个地区的地形是()。A.山地B.高原C.盆地D.平原2.下面情景是地震发生后产生的是()。A.岩浆在地表流淌B.形成雅丹地貌C.形成三角洲D.形成堰塞湖3.模拟“风卷起的沙子对岩石的影响”实验中,“岩石碎屑吹落并在桌面积累起来”,这个现象与下列大自然中哪个现象最为相似()。A.戈壁滩B.沙漠C.雅丹地貌D.蘑菇岩\n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