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页精品】科教小学科学五下教案
doc
2021-09-08 10:37:21
68页
新教科版五年级下册教材目录第一单元沉和浮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p22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p53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p74造一艘小船p95浮力p126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p157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p178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p19第二单元热1热起来了p262给冷水加热p283液体的热胀冷缩p304空气的热胀冷缩p335金属热胀冷缩吗p366热是怎样传递的p397传热比赛p418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p43第三单元时间的测量1时间在流逝p502太阳钟p523用水测量时间p544我的水钟p565机械摆钟p586摆的研究p607做一个钟摆p628制作一个一分钟计时器p64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1昼夜交替现象p722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p753证明地球在自转p774谁先迎来黎明p795北极星“不动”的秘密p826地球在公转吗p847为什么一年有四季p86,8极昼和极夜的解释p88第周星期第节年月日课时课题1.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p2第课时课型实践课教学目的科学概念: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过程与方法:1、对物体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用实验验证猜想,能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学习水平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教学重点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教具实验准备1、实验一:水槽1个,物体7种(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实验记录表p2。实验二:水槽,萝卜,橡皮(与实验一共用),小刀1把,回形针10枚,木块3块,实验记录表p3。2、教学课件。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教学过程】一、观察物体的沉浮:1、谈话: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下沉的,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上浮的呢?(预设:在自由发表的前提下,及时抓住学生的错误概念或不完整表述,引发认知冲突,激发探究沉浮的兴趣。)2、把砖块和木块分别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操作过程:把水槽放在展示台上。出示砖块,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下沉过程,板书:沉。再出示木块,同样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活动要点:规定放物体的操作要求,确定判断沉浮的标准。)3、把塑料块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操作过程:先猜测塑料块的沉浮。再根据操作要求轻轻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说明:若选择的是高密度的塑料块,可能会出现塑料块的大部分浸入水中,可指出只要物体的一部分露出水面,就说明是浮的。限于学生的认知能力,暂时回避“悬浮”概念。)二、观察更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1、教师从小袋子取出7种物体,分别是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2、以小石块为例,讨论完成教材第2面表格的前面2行“预测”、“理由”的填写,并建议沉浮可用往上或往下的箭头符号来表示。3、学生独立完成其他物体的“预测”、“理由”这2行表格的填写。4、小组领实验器材,分工合作,进行实验观察,完成实验记录表。5、组织交流:把我们的预测与实验结果相比较,预测正确的有哪些,预测不正确的有哪些?整理自己的预测理由,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呢?(随机罗列各因素,如体积大小、轻重、形状、材料、是否空心等,以备后面活动中进行探究。)(说明:本活动按“教师出示材料样本—学生预测和思考沉浮理由—小组实验观察”的顺序进行,因为观察前的预测是科学研究的重要环节,更是调动学生思维的必然条件。而且选择的7种物体是一组有结构的材料,既有容易判断沉浮的,也有难以直接判断沉浮的,比如胡萝卜、蜡烛头等,这样的设计都体现了用材料有效调控教学的目的。)6、还可以按教材第2面的卡通人物对白,试试其他身边的小物体的沉浮,对影响沉浮的因素作进一步的思考。三、观察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1、小组整理实验材料,留下水槽、萝卜、橡皮,装好另外几种物体放置一边,教师出示小刀,演示切分方法(说明:排除无关材料的干扰,用新材料新活动再次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并对小刀的安全使用作必要的说明,为避免划破桌面,建议垫一块小木板或硬纸板),引导思考:橡皮在水中是沉的,把橡皮切成一半大小,还会沉吗?再切成四分之一、八分之一大小,还会沉吗?推测把它切得更小会怎样。萝卜在水中是浮的,把萝卜切成一半大小,还会浮吗?再切成四分之一、八分之一大小,还会浮吗?推测把它们切得更小会怎样。2、学生完成教材第3面的记录表“预测”、“理由”这两列。3、小组领小刀,实验操作,记录实验结果并思考其中的原因。,(说明:橡皮和萝卜不能无限度的切小,因为一旦切分的过小,会出现浮在水面上的情况,这是水的表面张力的原因,这样的情况不利于教学,会改变活动探究的方向,建议回避。)4、组织交流,在这个活动中我们改变了什么因素?(体积大小),物体的沉浮情况有没有发生改变?通过以上实验,我们可以得到什么结论?(同一种材料的物体,把它们的体积变小,在水中的沉浮状态是不会发生改变的。)(补充:这里也可以用质量来概括,即同一种材料的物体,把它们的质量减轻,在水中的沉浮状态是不会发生改变的。)5、收回小刀、萝卜和橡皮,出示回形针和木块,引导思考:一枚回形针在水中是沉的,把两枚回形针穿在一起,还是沉的吗?把更多的回形针穿在一起,放入水里,是沉还是浮?一块木块在水中是浮的,用透明胶带把两块木块粘在一起,放入水里,还是浮的吗?如果把三块、四块甚至更多的木块粘在一起,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6、提供材料回形针10枚,木块3块,学生实验。7、组织交流,概括:同一种材料的物体,把它们的体积变大,在水中的沉浮状态也不会发生改变的。8、小结:把刚才切分和叠加这两个实验联系在一起,我们得到了什么结论?学生记录中教材第4面的实验报告单上。(由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们的体积大小,在水中的沉浮是不会发生改变的。)板书设计:1.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沉砖块沉浮木块改变体积浮浮塑料块浮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们的体积大小,在水中的沉浮不变。教学后记,第周星期第节年月日课时课题1.2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p5第课时课型实践课教学目的科学概念:1、物体的沉浮与自身的质量和体积都有关。3、潜水艇应用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理。过程与方法:1、用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探究物体沉浮的原因。情感、态度、价值观:1、在实验中理解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和思想的意义。2、感受科学原理应用于实际的巨大作用。学习水平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教学重点用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探究物体沉浮的原因。教学难点学习用分析的方法研究影响沉浮的因素教具实验准备1、实验一:物体7种,分别是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实验二:水槽,一套相同体积不同质量的小球,一套相同质量不同体积的立方体.实验三:水槽(与实验二共用),小瓶子,沙子若干,实验报告单。2、教学课件。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教学过程】一、分析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规律:1、导入:我们已经知道,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没有关系。那么,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有关系吗?2、按体积大小顺序排列七种物体,再标出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和它的体积大小有关系吗?3、按轻重顺序排列七种物体,再标出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和它的轻重有关系吗?(说明:两次排列,隐含着如何整理信息的教学意义,在本课教学中主要作为下面活动的契引,故不专门安排记录单,仅用实物演示的方法完成,其中表示沉浮可在排列后把浮的物体位置上移沉的物体位置下移即可。)4、当我们对这些物体进行比较时,为什么看不出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与沉浮之间的关系?二、控制其他因素进行研究:1、引导:当遇到这种情况时,科学家往往采用控制其他因素不变的方法,来研究某一个因素是否对物体产生作用。今天老师就为大家准备了两套特殊的材料,希望各位同学都能成为一个优秀的小科学家。2、出示材料:一套相同体积不同质量的小球,一套相同质量不同体积的立方体,让学生推测它们在水中的沉浮,并填写在实验报告单上。(建议:为了减少教师准备材料的辛苦,此活动也可以只给每个小组提供一套材料,分小球类和立方体类,在完成自己组的实验后可以跟其他小组进行交换,既可提高活动效率,又培养了学生合作意识。)“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实验报告单第()小组实验一:相同体积不同质量的小球的沉浮(从重到轻排列)小球1号2号3号4号5号我们的发现:预测结果实验二:相同质量不同体积的立方体的沉浮(从小到大排列)立方体1号2号3号4号5号我们的发现:,预测结果3、小组领材料,实验观察,记录分析。4、组织交流:从这两组材料的实验中,我们得出什么结论?(第一层次:物体的沉浮与自身的质量和体积都有关。第二层次;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质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第三层次:体积大、质量小的物体容易浮,体积小质量大的物体容易沉。)5、为什么用上节课的物体进行比较看不出物体大小、轻重对沉浮的影响,而用这两组材料进行研究时能够看出物体的轻重、体积大小与沉浮的关系?(提醒学生对研究过程进行反思,认识到变量控制实验的意义和作用,体会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三、用小瓶子继续研究:1、潜水艇既能在水面航行,又能在水下航行。它是应用了什么原理呢?让我们来做个模拟实验。2、提供实验材料:水槽,小瓶子,沙子若干,实验报告单,学生小组合作。小瓶子沉浮实验报告单第()小组小瓶子状态大部分浮小部分浮沉到底沙子数量说明:沙子数量可用无、一点点、较多、装满来表述,也可以用占瓶子体积的大致分数来说明。最后一列给学有余力的小组作其他状态研究,比如教材第6面的中间“浮在水中”(即悬浮)状态。3、组织讨论:这个活动改变了什么因素,什么因素是没有改变的?(改变了物体的质量,物体的体积没有改变。)4、学生尝试用这个实验结论去分析潜水艇的工作原理。在此基础上阅读教材第6面的灰色文字:潜艇既能在水面航行,又能在水下航行。潜艇有一个很大的压载舱。打开进水管道,往压载舱里装满海水,潜艇会下潜,打开进气管道,用压缩空气把压载舱里的海水挤出舱外,潜艇就开始上浮。5、建议有兴致的同学课外去制作简易潜水艇。板书设计:1.2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小球的沉浮物体沉浮与自身的质量和体积都有关立方体的沉浮控制变量小瓶子的沉浮体积大质量小易浮,体积小质量大易沉潜水艇应用沉浮原理教学后记第周星期第节年月日课时课题1.3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p7第课时课型实践课教学目的科学概念:1、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2、钢铁制造的船能够浮在水面上,原因在于它排开的水量很大。过程与方法:根据橡皮泥排开的水量,做出沉浮判断。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探求原因的过程中,懂得证据的重要性。学习水平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教学重点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教学难点认识到认真细致地采集数据的重要。教具实验准备1、水槽1个,不溶水的橡皮泥若干块,刻度杯1个,记录表p8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2、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观察橡皮泥的沉浮(实心):1、导入:有的物体在水中是沉的,有的物体在水中是浮的。我们能想办法改变它们的沉浮吗?2、把一块橡皮泥放入水里,观察它的沉浮。3、把一块橡皮泥做成各种不同的形状,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4、分析:改变橡皮泥形状,橡皮泥的质量有没有发生变化?橡皮泥的体积有没有发生变化?(预设:若学生对橡皮泥的体积是否改变无法确定,可出示刻度杯测量。从而得出,改变橡皮泥的形状,质量没有变,体积也没有变,橡皮泥的沉浮状态不会发生改变。)二、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1、有没有办法能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呢?(前提仍然是改变橡皮泥的形状,不能有其他添加物,方法是做成船形或者空心的。)2、讨论:同一块橡皮泥,做成不同的形状,有的沉入水中,有的浮在水面上,这是什么原因呢?(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概括:橡皮泥浸入水的体积发生改变,导致在水中排开的水量发生了变化。)三、比较橡皮泥排开的水量:1、讲授:我们把物体在水中排开水的体积叫做排开的水量。排开的水量可以用量杯来进行测量。方法是:放入物体后的刻度减去量杯原有水的刻度就是物体排开的水量。(补充:排开的水量与我们平时说的是排水量是有区别的,前者指的是物体排开水的体积,而后者是物体排开水的重量。另外用量杯测量排开的水量还不是很精确,所以在读数的时候一定要细致,特别是观察刻度时视线要与水凹面持平。)2、取一个量杯,在量杯里倒入200毫升水,把橡皮泥做成实心团,放入量杯中,观察它排开的水量,做好记录。再把橡皮泥做成能浮在水面的各种形状,观察它们排开的水量,也记录在表格中。(教材第8面)3、从上面的数据中我们发现了什么?(沉的形状排开的水量小,即浸入水的体积小,浮的形状排开的水量小,即浸入水的体积大。从上面的数据中我们发现,橡皮泥浮起来的原因在于它的质量不变,而浸入水的体积增大。)4、铁块在水中是沉的,钢铁造的大轮船却能浮在水面上,还能装载货物。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能解释了吗?如果要制造能装载更多货物的超大轮船,你认为个怎样做呢?板书设计:1.3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橡皮泥的形状量杯里的水量(毫升)放入后水面刻度排开的水量(毫升)沉浮状况实心团200沉的形状200浮形1200浮形2200浮形3200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沉浮可能发生改变船浮在水面上排开的水量很大教学后记第周星期第节年月日课时课题1.4造一艘小船p9第课时课型实践课教学目的科学概念:1、相同重量的橡皮泥,浸入水中的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过程与方法:1、探索用橡皮泥造船,不断改进船的形状,增大船浸入水中的体积。情感、态度、价值观:1、体会不断改进设计对结果的影响。学习水平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教学重点相同重量的橡皮泥,浸入水中的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教学难点探索用橡皮泥造船,不断改进船的形状,增大船浸入水中的体积。教具实验准备1、水槽一个,橡皮泥若干,垫片或玻璃弹子若干。造个性船需要的各种材料。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2、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橡皮泥小船制作比赛:1、谈话导入:船是人类的伟大发明。自从有了船,人们可以自由方便地在水面上行驶,也可以把很多的货物运送到远方。今天让我们来造一艘小船。不过,我们使用的造船材料是橡皮泥,而且我们进行一场别开生面的橡皮泥小船比赛。2、集体制订比赛规则:用同体积的同种品牌橡皮泥,不准有其他的添加物,比谁制造的小船装载量大。时间限制在10分钟内。3、学生分小组制作,教师提醒要考虑装载物以及船的稳定性。并控制时间。4、测试:哪艘船装载的货物多。先在黑板上记录各小组的序号和船名,再挑选几个同学作为记录员和监督员,由教师统一放垫圈的个数,每个组只有一次机会,提醒放的时候动作要轻,垫圈在船体里的分布尽量均匀,一开始可以先统一多放几个,然后再逐个增加,及时记录各组的小船的载重量(以沉下时小船里的垫圈个数减1作为小船的载重量)。5、让几个装载量比较大的小组上台介绍经验。二、船的发展史和展览会:1、阅读教材11面内容,教师随机介绍(按从左到右从上到下的顺序):木筏、独木舟、明轮、帆船、气垫船、远洋货船、现代客轮、航空母舰。2、学生补充介绍自己收集的关于船的知识,要求精要。3、学生出示各类船的模型,集体观看。三、造个性船:1、学生说说了解了船的发展、观看了各种船模型后的体会。2、讨论如何制造自己喜欢的个性船,重点讨论:我想造什么样的小船?我希望它有什么特点?造这艘小船需要什么材料?3、出示《我的造船计划》,学生分组按计划进行个性船的制作。一、准备1.决定造一艘什么船;2.准备需要的材料。二、制作1.画出船的设想草图;2.动手制作。三、改进和完成,1.放到水里试试,找出需要改进的地方;2.演示、介绍我的小船。我的小船有哪些特点?我的小船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4、交流:我的或同学的小船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四、拓展活动:进行一次个性船展示会,举行各类奖项的评比。板书设计:1.4造一艘小船造个性船制作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越容易浮装载量增大改进和完成教学后记第周星期第节年月日课时课题1.5浮力p12第课时课型实践课教学目的科学概念:1、上浮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2、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3、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时就上浮,浮在水面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过程与方法:2、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情感、态度、价值观:1、懂得方法的改进有利于研究的顺利进行。学习水平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教学重点上浮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教学难点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教具实验准备1、弹簧秤一个、精确刻度杯一个、一个底部带小滑轮的精确刻度杯、细线,泡沫塑料块、木块、空瓶子、小船等物体。2、教学课件。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教学过程】一、感受浮力:1、观察泡沫塑料块、木块、空瓶子、小船浮在水面的情况,用手指轻轻按压小船,有什么感觉?分别把泡沫塑料块、木块、空瓶子压人水中,有什么感觉?2、出示关于浮力的描述性定义:把小船和泡沫塑料块往水中压,手能感受到水对小船和泡沫塑料块有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我们称它为水的浮力。板书:浮力。3、生活中我们什么时候感受到水的浮力?4、出示教科书12面的浮力和重力示意图,讲解示意图的含义。(当泡沫塑料块静止浮在水面时,它受到的浮力等于它受到的重力,且方向相反。)(设计说明: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浮力,是本课开始的基础。教师要提供一些能浮的物品,让学生感受,为继续探索沉浮的秘密打下基础。)二、测量一块泡沫塑料块的浮力:1、讨论怎样测量浮力:当把泡沫塑料块压入水中时,它受到的浮力有变化吗?是多大呢?我们能用弹簧测力计测出浸入水中的泡沫塑料块受到的浮力大小吗?2、教师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演示规范的测量方法,讲解注意的地方。特别要讲清楚浮力的计算方法,可以让学生看教科书第13页的示意图,理解浮力等于重力加拉力的道理。(未放入水前先测量泡沫塑料块受到的重力,再用线拉住泡沫塑料块,使它进入水中一定的位置,然后读出弹簧测力计上拉力的数值。把拉力加上泡沫塑料块受到的重力,就是泡沫塑料块在水中所受到的浮力大小。)3、学生测量泡沫塑料块浸人水中的浮力,按照教科书的要求测量三种状况,分别把测量结果(拉力大小和排开的水量)记录在表格中。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记录表(自重:牛顿)小部分浸入水中大部分浸入水中全部浸入水中拉力大小浮力大小排开的水量4、分析拉力、浮力和排开的水量之间的关系,得出:(板书)浸人水中的体积(排开的水量)越大,物体受到的浮力就越大。三、测量不同大小泡沫塑料块的浮力:1、教师出示三块不同大小的泡沫塑料块或者三块不同大小的木块,让学生预测:如果把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块或者木块,完全浸人水中,它们受到的浮力大小相同吗?,2、学生参照前一个活动的测量方法,独立自主完成测量,把测量结果填入记录表中,并分析浮力大小与体积大小之间的关系。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块受到水的浮力记录表小泡沫塑料块中泡沫塑料块大泡沫塑料块自重拉力大小浮力大小排开的水量3、让学生把前后两个测量活动中所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有怎样的关系?()4、把泡沫塑料块压入水里,一松手,为什么它会上浮?(浮力大于重力)板书设计:1.5浮力浮力——把小船和泡沫塑料块往水中压,手能感受到水对小船和泡沫塑料块有一个向上的力。浸人水中的体积越大物体受到的浮力就越大浮力大于重力上浮浮在水面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教学后记第周星期第节年月日课时课题1.6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p15第课时课型实践课教学目的科学概念:1、下沉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2、下沉的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3、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小于重力时就下沉。过程与方法:1、设计实验验证下沉物体在水中受到浮力的作用,用弹簧秤测量下沉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情感、态度、价值观:1、体验实验验证的重要意义。学习水平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教学重点下沉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教学难点设计实验验证下沉物体在水中受到浮力的作用,用弹簧秤测量下沉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教具实验准备每组一个弹簧秤、一个钩码、一个底部带小滑轮的精确刻度杯、三块大小不同的石块或砖块、细线、记录表p15-16.2、教学课件。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教学过程】一、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1、提问:浮在水面上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作用,那么,沉入水中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作用吗?2、联系生活情形,并进行推测。如果学生找不到生活中的例子,教师可以出示一个系有细线的钩码,让每组学生把钩码浸人水中,体验一下钩码是否受到了水的浮力?你有什么感受说明钩码受到了水的浮力?3、手的感觉是不太准的,我们能否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自己的推测呢?小组讨论设计验证方法,特别要求把自己的方法用图示画出来。交流学生的设计计划,并按照计划验证,汇报结果。研究的问题:实验方法:所需器材:实验结果:二、测量下沉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1、测量钩码在空气中受到的重力(重量),记录在表格中。2、测量钩码分别浸人水中不同位置时对弹簧秤的拉力,记录表格中。3、计算钩码受到的浮力大小,与钩码排开的水量进行比较,找出其中的联系。(发现:一个下沉物体浸人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下沉物体受到的浮力记录表小部分浸入水中大部分浸入水中全部浸入水中在空气中的重力在水中的重力浮力大小排开的水量4、分别测量大、中、小三块石块完全浸人水中时受到的浮力大小,记录在表格中。,5、计算石块受到的浮力大小,与它们排开的水量进行比较,找出其中联系。小石块中石块大石块在空气中的重力在水中的重力浮力大小排开的水量6、分析两次测量所得的数据,找出下沉的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规律。(大小不同的物体完全浸人水中,它们在水中受的浮力大小也与物体排开水的体积有关,体积(排开的水量)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三、用浮力和重力的关系解释沉浮现象:1、概括: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与浸人水中的体积(排开的水量)有关,浸人水中的体积(排开的水量)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参照教科书第12页的示意图,试着用物体在水中的受力示意图来解释沉浮的原因,并配合用公式表示物体沉浮的原因。(具体见教师用书)板书设计:1.6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下沉的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浮力小于重力下沉浮力大于重力上浮教学后记第周星期第节年月日课时课题1.7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p17第课时课型实践课教学目的科学概念:1、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2、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这样的液体有许多。过程与方法:1、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2、通过加热液滴和调制液体来探索未知液体的性质。情感、态度、价值观:懂得确定一种物质的性质,需要很多的证据。学习水平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教学重点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教学难点懂得确定一种物质的性质,需要很多的证据。教具实验准备1、马铃薯、酒精灯、不锈钢调羹2个、浓盐水、40克食盐、40克白糖、2只烧杯、一根筷子。2、教学课件。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教学过程】一、马铃薯的沉浮:1、观察马铃薯的沉浮。(1)推测马铃薯放人水中是沉还是浮。(2)把马铃薯轻轻放人清水中,观察它的沉浮状况。(3)把马铃薯从清水杯中拿出、擦干,轻轻放人另一个杯子中,观察它的沉浮。怎样解释马铃薯在不同杯子中的沉浮?影响马铃薯沉浮的原因是什么?怎么解释马铃薯的沉浮现象?二、观察比较两种液体:1、观察两杯液体有什么不同。2、做液滴加热实验,教师先指导加热的方法,然后从两个杯子里各取几滴液体,分别滴在不锈钢调羹上加热,比较液滴变干后留下的痕迹。(液滴加热:各取一滴液体来观察一下:把液体滴在不锈钢调羹上,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观察比较液滴变干后留下的痕迹。加热后,其中一个不锈钢调羹上会留下比较明显的白色颗粒物。)3、观察两种留下的痕迹,有什么不一样,两种液体一样吗?能使马铃薯上浮的液体有什么特点?三、调制一杯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1、提问:是不是只要水中溶解了物质就能够使马铃薯浮起来呢?2、每个小组调一杯盐水试试,马铃薯在盐水中能上浮吗?注意调制盐水的要求,取100毫升水,往杯子里一次次加盐,食盐溶解后,放人马铃薯检验是否浮起来,并做好记录,直到马铃薯浮起来为止。(提示:这里不要学生一下子把全部食盐倒人杯中,如果这样,学生就探索不到液体浓度与马铃薯沉浮的关系了。并不是只要水中溶解了物质就能够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浓度不够、液体的密度不够大,马铃薯是不会浮起来的学生在调制的过程中,一次次地加盐,马铃薯没有立即浮起来,当食盐溶液的密度超过马铃薯的密度时,马铃薯才浮起来。)实验记录水的量食盐的量沉浮情况100毫升100毫升100毫升,100毫升3、如果时间允许,让学生用同样方法,制作一杯糖水进行检验,或者制作更多的溶液进行检验。(设计目的:不局限于用食盐做实验,调制不同的液体来检验学生的猜想,这样对学生形成严谨的思维有很大的帮助。)4、思考:从实验现象和结果分析,怎样的液体才会使马铃薯浮起来。四、阅读资料:阅读本课的资料,我们从中明白了什么?板书设计:1.7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观察发现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推测验证教学后记第周星期第节年月日课时课题1.8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p19第课时课型实践课教学目的科学概念:1、不同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作用大小不同。过程与方法:1、通过简单的推测、验证活动获得数据,2整理概括总结,形成科学概念。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物体的沉浮现象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被我们认识的。学习水平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教学重点上浮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教学难点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教具实验准备1、每组一个钩码、一个马铃薯、一个弹簧秤、一杯清水、浓盐水、糖水、酒精、量筒、天平。2、教学课件。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教学过程】一、测量钩码在不同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大小:1、讨论:马铃薯在有的液体中下沉,在有的液体中上浮,是不是马铃薯在不同液体中受到的浮力有大有小?2、讨论:怎样用实验验证自己的推测。3、用钩码代替马铃薯进行研究。按照第6课学过的方法,分别测量钩码在清水、浓盐水、糖水和酒精中受到的浮力大小。然后把数据进行比较,验证原来的推测。钩码在不同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大小清水浓盐水浓糖水酒精在液体中的重量受到的浮力4、根据钩码受到的浮力大小,进一步类推马铃薯在不同的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大小情况,从而验证学生原来的推测。(建议:在这个分组实验中,测量钩码在酒精中受到浮力大小的活动,只要有一个小组完成即可,这样可以节约实验材料,又不影响验证的结果。)二、推测与验证:1、思考:物体在不同的液体中受到的浮力为什么会不同呢?影响马铃薯浮力大小的原因是什么?2、从马铃薯和液体的重量去比较会有什么结果?比较重量的前提条件是什么?(引导学生思考要在同体积的情况下比较重量。)3、推测同体积的清水和浓盐水重量是否相同,进一步推测与同体积的马铃薯比较,重量是否相同。4、如果要验证我们的推测,那么怎样比较同体积的马铃薯、清水和浓盐水的轻重?5、用天平比较同体积的马铃薯、清水和浓盐水的轻重,得出数据。同体积的马铃薯、清水和浓盐水的轻重比较马铃薯清水浓盐水重量6、分析表中的数据,我们知道马铃薯沉浮的秘密了吗?物体的沉浮与液体有什么关系呢?小结:马铃薯比同体积的清水重,而比同体积的浓盐水轻,这就是造成马铃薯沉浮变化的原因。三、判断塑料块的沉浮:1、观察教科书提供的资料,判断塑料块在不同液体中的沉浮情况,并说说判断的理由。,2、观察教科书第20页中间的2张图片,根据这些物体的沉浮关系,我们能判断这些物体的轻重吗?注意:判断轻重的前提条件是同体积。四、沉浮原理的应用:比重计的作用可以教师讲解为主,或者用多媒体课件配合讲解。五、整个单元的总结:这是对整个单元的科学概念的梳理和总结。教学时,教师可以从简单到复杂进行梳理,从现象到本质进行梳理。可以设计一些有层次的问题进行整理:1、怎样用浮力和重力的关系,来解释物体的沉浮现象?2、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有什么规律?3、石块在水中的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同体积的石块与水的轻重比较有关)4、木块在水中的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同体积的木块与水的轻重比较有关)5、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同体积的物体与水的轻重比较有关)6、物体在液体中的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同体积的物体与液体的轻重比较有关)板书设计:1.8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不同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作用大小不同。比同体积的液体重的物体,在液体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液体轻的物体,在液体中上浮教学后记第周星期第节年月日课时课题2.1热起来了p26第课时课型实践课教学目的科学概念:1、有多种方法可以产生热。2、加穿衣服会使人感觉到热,但并不是衣服给人体增加了热量。过程与方法:1、自主设计实验探究衣服是否能为身体增加热量。2、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并由此形成合乎逻辑的实验结论。情感、态度、价值观:1、对热现象产生探究的兴趣。学习水平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教学重点自主设计实验探究衣服是否能为身体增加热量。,教学难点设计、验证“衣服能不能自己产生热”的活动.教具实验准备1、温度计、毛巾、实验记录单等。2、教学课件。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教学过程】一、引入:师与学生握手感觉手凉手热。师:你有什么办法使我(或你)的手热起来吗?(板书课题:热起来了)师:大家思考过没有,为什么搓手能使我们的手热起来?(摩擦产生了热)二、讨论使我们身体热起来的原因1、冬天,我们觉得很冷时,有什么办法使我们的身体热起来?2、小组讨论交流(老师板书时分四类板书1、外界物质直接给予热;2、外界物质吃进我们身体变成热;3、自身运动产生热的;4、保温的)3、分析使我们身体热的原因师:分析这些方法是怎么使我们的身体热起来的?板书:晒太阳、温泉、烤火……(外界物质给予热量)吃食物(外界物质吃进身体产生热量)跑步等运动(血液循环加快)加穿衣服、盖被子-----?师:加穿衣服后,我们的身体为什么会感觉热起来呢?讨论汇报(加穿衣服使我们热起来的原因-----衣服能生热;衣服不能生热,,衣服的作用是保温,阻止热量散发,同时阻挡冷气进入.....)(通过提出这样一个发散的问题,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为什么会热起来,热的产生跟什么有关?在师生交流活动中,知道使身体热起来的一些方法,同时引出衣服能不能自己产生热的问题。)三、研究衣服否生热的问题1、师:早上起床和晚上躺入被窝时,你的被子是凉还是热的呢?说明什么?2、学生交流。3、衣服到底能不能生热呢?我们怎么研究这个问题?4、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验证加穿衣服是不会给身体增加热量。(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方法)5、交流研究方法。,(通过讨论、验证衣服能不能自己产生热的活动,使学生经历“问题——解释——思维论证——实验验证”的探究过程。在交流活动中学生的方案可能存在不严谨的地方,教师要和孩子们集体研讨,发现问题,提出调整建议)6、学生分组验证实验,根据实验现象进行交流。四、小结:1、通过实验,你们现在是怎么认为的?2、通过实验研究你们有什么新的发现?3、通过实验研究你们有什么新的想法?4、通过实验你们有什么新的问题?板书设计:2.1热起来了晒太阳、温泉、烤火……(外界物质给予热量)吃食物(外界物质吃进身体产生热量)跑步等运动(血液循环加快)加穿衣服、盖被子----(衣服不生热、保温、阻止热量散发、阻挡冷气进入。)教学后记第周星期第节年月日课时课题2.2给冷水加热p28第课时课型实践课教学目的科学概念:水受热以后体积会增大,而重量不变。过程与方法:1、从影响物体在水中沉浮的因素去分析水受热后产生的变化。2、设计实验,观察水受热以后重量和体积是否发生了变化。情感、态度、价值观:乐于发现新的问题,愿意积极探索。学习水平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教学重点1、关注水在加热过程中的变化;2、设计实验,观察水受热以后重量和体积是否发生了变化。教学难点研究水受热上浮的原因教具实验准备1、可封口的小塑料袋,水槽;热水,冷水;天平,试管;气球皮,剪刀,橡皮筋。2、教学课件。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要使一杯冷水变成热水,有哪些方法?2、师生交流。(预设:这个活动让学生自主讨论,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二、给塑料袋里的冷水加热1、师:在密封的小塑料袋里装满冷水,然后浸入热水中,仔细观察冷水袋的变化。2、根据看到的现象尝试做出解释。3、小组讨论,谁的解释更有说服力。(预设: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观点,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做出解释或推测。)4、全班交流。5、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和哪些因素有关?6、冷水由沉变浮能不能用物体沉浮的几个因素来进行解释?7、再次对冷水袋上浮的原因做出自己的推测。(启发学生从影响物体沉浮的主要因素重量和体积大小方面去思考促使水袋上浮的可能原因,最后把问题聚焦到在水的重量不变的情况下体积的变化引起了水袋的沉浮。)三、研究水受热上浮的原因1、师:我们用什么方法来证明我们的推测呢?为了把实验做好,在研究之前要设计好实验方案。2、研究水在变热过程中重量是否发生变化。,3、研究水在变热过程中体积是否发生变化。4、分析整理水在变热过程中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我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有什么疑问?板书设计:2.2给冷水加热水受热------体积会增大,而重量不变。教学后记第周星期第节年月日课时课题2.3液体的热胀冷缩p30第课时课型实践课教学目的科学概念:1、水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我们把水的体积的这种变化叫做热胀冷缩。2、许多液体受热以后体积会变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过程与方法:1、制作一个简易的观察水的体积变化的装置。2、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比如瓶装水为什么不装满)。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水平,意识到学习科学知识,要运用到日常的生产和生活。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教学重点经历对液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探究过程。教学难点设计改进实验装置,使之能提供明显可见的实验现象。通过实验探究,知道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教具实验准备1、平底烧瓶,玻璃管,橡皮塞;冷水,热水,温度计、红墨水、滴管。2、教学课件。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教学过程】活动一:水的体积变化的观察观察:冷水变成热水后水面的变化教师演示:把气球皮包口的装满水的大试管放进热水中,会看到什么现象(学生看现象进行描述)再出示同样的两套实验装置,把它们放进温度不同的两个大烧杯中应该可以看到什么现象呢?(学生根据自己的猜测进行描述)请两位同学上来看一下,你们看到了什么?(学生根据现象描述)师:换过来看一下,你们能不能从看到的现象判断出哪个烧杯的水热呢?(预设:通过实验学生不能清楚进行表述,从而引出如何清楚地观察到水在受热和遇冷后的体积变化)研究:清楚地观察水在受热和遇冷后的体积变化1、师:通过气球皮的鼓起程度,我们无法判断这两杯水的冷热了,老师给大家提供了以下的材料(一一出示):杯子、试管、瓶塞、细管、红墨水、滴管。你们能用这些材料来设计一个实验,看看水受热会发生变化吗?等会请小组讨论一下,并思考这两个问题:老师给大家提供的红墨水有什么作用?用一根细管子有什么好处?2、小组讨论、完善实验方案。师:那在做实验时,我们该注意些什么呢?(①小组要分工合作。②仔细观察水柱有什么变化?③做好记录。④注意安全,小心热水。)3、学生实验(老师巡视、指导)4、学生汇报交流。小结:我们知道了水受热后体积会膨胀。师:我们通过实验发现了水受热,体积发生了变化,会膨胀。那么水遇冷后又会怎样呢?你们想怎样做?实验时我们观察什么?(学生简单说明)5、学生实验。6、小组汇报实验情况小结:我们把水受热体积膨胀,遇冷体积收缩的这种性质叫做水的热胀冷缩(板书:热胀冷缩)。活动二:观察其他液体的热胀冷缩现象1、水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那其他液体有没有这种性质呢?除了水,你还知道有哪些液体?,2、老师这里给大家提供了红茶、果汁、牛奶(出示)小组可以选择你们最感兴趣的一种来实验。用同样的方法来实验,观察和水的实验现象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3、学生选择液体来实验。4、小组汇报实验情况你们组是用什么液体来实验?实验看到什么现象?说明这种液体有什么性质?5、归纳总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液体受热和受冷后有什么共同的性质?小结:像醋、饮料、酱油等等,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板书:液体的热胀冷缩)拓展:出示一瓶水、饮料。去超市买饮料,本想挑选一瓶装满的饮料。但是却发现货架上的瓶装饮料都没有装满,这是什么原因呢?板书设计:2.3液体的热胀冷缩水醋受热体积膨胀热胀果汁酱油牛奶受冷体积缩小冷缩......液体热胀冷缩教学后记第周星期第节年月日课时课题2.4空气的热胀冷缩p33第课时课型实践课教学目的科学概念:1、气体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2、热胀冷缩现象与物体内部微粒的运动有关。过程与方法:1、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2、用文字或图画进行描述和交流。3、尝试用“模型”解释现象。情感、态度、价值观:对热现象产生更浓的探究兴趣。学习水平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教学重点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教学难点观察空气体积变化的方法设计、用“模型”解释热胀冷缩现象。教具实验准备1、烧瓶、L型玻璃管;热水、常温水、冰水;锥形瓶,气球、红墨水。2、教学课件。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教学过程】一、观察空气是否热胀冷缩1、引入水和许多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空气是否也会热胀冷缩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空气在受热或受冷后,体积会怎样变化?(学生讨论推测)2、空气受热受冷后体积的变化研究师:空气是流动的,又是看不见的,我们如何实验才能清楚地看到空气受热受冷后体积的变化呢?(1)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2)交流实验方案,确定方法。(预设:教师的引导很重要,我们要看到原本看不到的空气的体积变化是需要其它物体的,可以用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自主设计各种可能想到的实验方法,所以教师要充分准备一些实验材料如气球、液柱、红墨水......)(3)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4)交流、讨论。(5)小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空气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预设: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非常明显,同时也能比较出液体和气体热胀冷缩的区别)二、怎么解释热胀冷缩现象1、师:温度变了,水和空气的体积都会发生变化,这是怎么回事?当我们紧挨着站在教室中间,和每个人都起劲地在教室里跳跃时,哪种情况下占据的空间大?2、模拟空气“微粒”运动的游戏。3、交流:从游戏中我们明白了什么?建立我们的假说。,(预设:这个游戏指向了对物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本质解释,学生只有实践、体验过了,才能理解其中的意义所在。)板书设计:2.4空气的热胀冷缩受热体积胀大空气热胀冷缩受冷体积缩小。教学后记第周星期第节年月日课时课题2.5金属热胀冷缩吗p36第课时课型实践课教学目的科学概念:1、许多固体和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气体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2、有些固体和液体在一定条件下是热缩冷胀的。过程与方法:1、设计简单操作的实验活动,有效地观察金属固体体积变化的现象。学习水平,2、对生活中的现象尝试用模型实验加以解释。情感、态度、价值观:初步意识到事物遵循普遍的变化发展规律,但也有特殊性。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教学重点设计实验观察金属固体体积变化的现象。教学难点设计实验观察金属固体体积变化的现象。教具实验准备1、酒精灯、铜球热胀冷缩演示器;垫圈(钢丝条)、刻度尺、作支架用的木块等;图片、资料。2、教学课件。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教学过程】一、观察铜球的热胀冷缩现象1、我们知道了液体、气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后,你还想知道什么?到底固体会不会热胀冷缩,现在我们就来做一个实验来验证一下。2、教师出示实验材料:这里有一个铜球,这里还有一个金属环,铜球刚好能通过金属环。我们就用这个装置来做实验。3、你们认为这个实验应该怎样做?根据什么现象知道固体的金属球有没有热胀冷缩的性质。4、交流讨论,确定实验方法。5、按学生汇报的方法演示实验。6、小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铜球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预设:通过分析材料,引导学生思考实验的方法,也可以组织学生小组实验,但要给学生准备棉质的手套、大量冷水等,在这个活动中还要特别强调使用酒精灯和不可直接触摸加热后的铜球等安全问题。)二、观察钢条的热胀冷缩现象1、师:老师给每个小组提供了圆形的金属垫圈或钢丝条,根据材料设计一个实验装置,观察它们的变化。2、学生交流实验方法。3、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4、交流现象。5、小结:我们发现金属垫片和钢丝条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有了前面观察铜球的讨论和实践,让学生尝试去观察其他金属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让他们根据观察材料思考、讨论、设计实验方法,教师只要稍作提示,学生们可以想出各种有效的观察方法来)三、金属热胀冷缩吗,1、师:铜球和钢条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那么是不是所有的金属都会热胀冷缩呢?2、阅读教材38页的资料。总结: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许多物体都有热胀冷缩的现象。(通过前几课的学习,我们有必要让学生对之前所观察到的一个个单个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的认识做个提升,需要组织学生加顾一系列观察实验的现象,并进行分析、归纳和概括)板书设计:2.5金属热胀冷缩吗铜、钢......大多数金属热胀冷缩(锑、铋----热缩冷胀)教学后记课时课题2.6热是怎样传递的p39第课时课型实践课教学目的科学概念:1、热总会从温度较高的一端(物体)传递到温度较低的一端(物体);2、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递方法叫热传导。过程与方法:1、设计实验观察热传导的过程和方向。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水平,体验通过积极思考和探究获得的成功喜悦。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教学重点设计实验观察热传导的过程和方向。教学难点通过分析热传导过程中的共同特点,认识热是怎样传导的教具实验准备1、铁架台;铁丝(钢条)、热水;火柴、金属圆片、酒精灯、蜡烛油、凡士林等。2、教学课件。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教学过程】引入:用酒精灯给金属条加热,一会儿金属条就会变得很热、很烫。我们能解释这种变化吗?你觉得热是怎样传递的?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一、观察研究热在金属条中是怎样传递的1、把金属条的一端浸在很烫的热水中,用触摸露出水而的那部分金属条。2、交流手的感觉。3、说说热在金属条中是怎样传递的。4、师:根据材料,我们有没有办法使自己能“看”到或感觉到热在固体中的传递过程?5、小组讨论实验方案。6、交流实验方案:哪些办法可以进行实验研究。7、学生实际操作实验,并交流实验中的发现。(实验中教师要把握两个发展方向:观察记录火柴跌落的先后顺序和火柴下落时间和间隔距离之间的关系,以描述热在传递方向中和速度上的特点。)8、小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热总是从较热的一端逐步传递到较冷的一端的。二、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1、在涂有蜡的金属圆片的中心加热,观察蜡的融化情况,推测热在金属片中是怎样传递的?2、怎样让金属片上的热传递可以“看到”?3、小组设计实验方案。4、交流实验方案:哪些办法可以进行实验研究。5、按照教科书实验设计装置图小组开展实验观察活动。,6、交流实验中的发现。(让学生尽可能亲身体验,以发展学生对热传递的认识,活动中要特别强调注意安全)板书设计:2.6热是怎样传递的热温度较高温度较低教学后记课时课题2.7传热比赛p41第课时课型实践课教学目的科学概念:1、不同材料制成的物体,导热性能是不一样的2、像金属这样导热性能好的物体称为热的良导体;而像塑料、木头这样导热性能差的物体称为热的不良导体。过程与方法:进行不同材料物体热传导性能的比较实验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水平,意识到实验方法的选择和改进会对实验数据的准确性产生影响。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教学重点通过设计试验方案并进行实验来证明热在物体中的传导和不同物体传导性能有差异。即热的良导体和热的不良导体。教学难点进行不同材料物体热传导性能的比较实验.教具实验准备1、塑料棒、木棒、钢棒;杯子、热水、蜡烛;钢条、铝条、铜条。2、教学课件。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教学过程】一、引入:在我们生活当中,热的传递现象随处可见,那不同的材料它传热的速度是不是一样呢?谈谈你的想法。二、哪个导热快:(1)金属、木头、塑料的导热比赛1、老师为大家提供实验材料:金属棒、木棒、塑料棒。你们能不能自己设计一个传热比赛的实验方案,比一比哪种试验材料的传热速度快。在实验前可以请为同学来预测一下那种材料的传热快,那种慢,下面请大家设计实验方案并且通过你们的实验来进一步验证你们的预测是否正确。(要强调实验时注意安全、分工合作、做好记录)2、小组讨论自己的实验方案3、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4、汇报实验情况。5、小结:不同材料的传热的快慢不相同,金属材料的传热较快,塑料、木头等材料传热较慢。不同材料传热的快慢不相同。像实验中的金属那样,传热能力好的物体叫做热的良导体。塑料、木头等传热能力弱的物体叫做热的不良导体。(当学生有了对热的良导体和热的不良导体初步认识后,再让他们联系生活回忆还知道有哪些热的良导体和热的不良导体,举例会加深学生对两个新概念的认识。)(2)铜条、铝条与钢条的导热比赛1、如果都是金属,它们传递热的速度是否相同呢?2、根据材料设计实验方法,自主研究。,(鼓励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做出推测,并设计方案。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需要控制的因素,还要强调如何做到安全地实验。对于这个导热比赛的实验活动,要给予较多时间,让学生们根据实际条件自主研究)3、学生实验活动。4、汇报交流:同样都是金属,但它们的导热速度也是不同的。实验中还有什么新的发现?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样解决的?三、演示铜、铁、铝金属导热性能:1、教师演示教科书42页下部设计的实验。2、说说观察到的现象和想法。(通过多次实验,学生们会意识到实验方法的选择和改进,对实验数据的准确性有着很大的影响)板书设计:2.7传热比赛不同材料物体导热性能不一样热性能好的物体——热的良导体金属传热性能差的物体——热的不良导体塑料、木头......教学后记第周星期第节年月日课时课题2.8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p43第课时课型实践课教学目的科学概念:1、热的不良导体,可以减慢物体热量的散失。2、空气是一种热的不良导体。过程与方法:1、根据热传递的原理设计制作保温杯。2、研究哪种保温方法保温效果较好。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水平,激发设计研究保温杯的兴趣,能不断进行尝试和创新。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教学重点经历佷据热传递的原理设计保温杯的活动过程。教学难点经历研究哪种保温方式保温效果好的活动过程教具实验准备1、不锈钢杯、陶瓷杯、塑料杯;热水、温度计;不同材料的杯子数个,相同材料的杯子五个,配套的盖子;泡沫塑料、毛巾、记录表。2、教学课件。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教学过程】一、哪种杯中的水会凉得慢一些1、今天老带来这么多杯子,知道这些杯子分别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吗?2、如果在杯中倒入同样多的,相同温度的热水,你们觉得哪个杯子中热水会凉得慢一些?3、学生做出推测,并说出理由。4、观测实验,交流汇报:用手捂在不㺾材料石子的杯壁上有什么不同的感觉?什么原因引起的?(可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发表各自的想法。如果学生能用热的良导体和热的不良导体进行解释,是我们所期望的,若学生有困难,教师可让他们阅读资料库中的有关资料。)5、小结:热的良导体吸热快散热也快,所以水温降得快;热的不良导体吸热慢,散热也慢,所以水温降得慢。二、讨论怎样使杯中的水凉得慢一些1、你们有什么好办法让杯中的热水凉得慢一些?2、小组讨论:使热水凉得慢的办法。3、小组交流,老师板书。4、你们认为那种保温办法最好?5、学生实验。(应保证学生在活动中有充分的时间,实验前,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明确实验中应注意的事项:哪些变量必须保持相同,如倒入杯内的水量和温度;什么时候测水温;至少需要几个温度计;温度计的原始温度是不相同等相关因素。)6、交流实验结果。,三、做一个保温杯1、利用提供的材料,小组讨论制作保温杯的方法。2、交流各组制作保温杯的方法,并讨论实验中应注意的事项。3、学生分组实验。4、交流实验结果,汇报哪种保温方法最为有效。5、你们有办法让热水始终保持原来的温度吗?6、小组讨论7、全班交流:保持热水原来温度的方法。8、小结:保温杯只能减缓物体温度的变化,而不能保持物体原来的温度不变。四、保藏冰块比赛1、选择合适的材料制作一个保温杯,杯外的包装厚度不得超过3厘米。2、课外进行保藏冰块的比赛,看看哪组的保温效果最好。板书设计:2.8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热的良导体-------吸热快,散热快--------水温降得快热的不良导体-------吸热慢,散热也慢-----水温降得慢。教学后记第周星期第节年月日课时课题3.1时间在流逝p50第课时课型实践课教学目的科学概念:知道时间有时指某一时刻,有时指时间间隔;知道借助自然界有规律运动的事物和现象可以估计时间。过程与方法:学习水平,经历各种活动,感知、体验1分钟时间的长短,进而合理估计10分钟、1小时持续的时间。情感、态度、价值观:关注流逝的时间,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意识到只凭主观感受有时是不正确的。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教学重点感受时间流逝;合理估计时间。教学难点客观合理的估计时间。教具实验准备1、大时钟一个,学生自带钟表(小组)。2、教学课件。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教学过程】一、引入:1、带领阅读单元导语。2、揭题:时间在流逝。(板书课题)二、现在几点了:1、如果不看钟表,你能知道现在大约几点钟吗?(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2、可以根据日常生活中的哪些现象来估计现在几点了?(分组讨论估计的方法。)3、汇报、交流估计方法。4、要准确地知道现在的时间,该怎么办?(看钟表)5、请看看钟表,现在几点了?你们小组谁估计的最接近?三、1分钟有多长?1、师出示大时钟,结合叙述:教材P50黑底部分文字。2、体验一分钟有多长?A、集体闭上眼睛,体验一分钟,师看时间。B、你们还可以找哪些活动,来体验一分钟?小组里面先讨论下,然后拿出时钟或手表,开始体验活动。3、汇报交流体验方法和结果。4、我们体验了1分钟有多长,那如果让我们估计10分钟持续的时间,或者是1小时持续的时间,你打算用那些方法?四、过去多少时间了?,1、从上课到现在已经过去多长时间了?离这节课下课还有多长时间?2、在学生估计后,师出示正确时间进行对照,让学生发现有时自己的估计居然这么不准确。3、引导交流:在你的生活中,什么时候你感觉时间过得特别快?什么时候感觉时间过得特别慢?4、讨论:时间是否真的如我们的感受一样,有时候快有时候慢呢?5、小结:时间是以不变的速度在流逝的,我们之所以会对时间有快慢的感觉,原因就是有些事情我们会很投入,而有些事情我们没兴趣。五、延伸:1、完全依靠自身的感觉来计量时间,准确吗?怎样能比较准确地计量时间呢?2、完成作业本作业。板书设计:3.1时间在流逝体验:一分钟有多长?时间有快慢吗?教学后记第周星期第节年月日课时课题3.2太阳钟p52第课时课型实践课教学目的科学概念:知道在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和长度会慢慢的变化,日晷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计时器。过程与方法:学习水平,观察太阳光影在一定时间内长短和方向的变化;讨论太阳光影是怎么用来记录一天的时间的;学习使用简易日晷计时。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古人探索时间的过程,感受古人的智慧和探究意识。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教学重点理解太阳钟计时的原理。教学难点制作使用太阳钟计时。教具实验准备1、关于日晷计时的资料、立竿、制作太阳钟的套材(小组)。2、教学课件。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教学过程】一、引入:1、如今,我们只需要看一看钟表就能知道现在几点了。可过去的人们并没有我们今天使用的钟表,在时钟发明之前,古人是用什么来计量时间的呢?(学生充分交流)2、揭题:太阳钟。(板书课题)二、用太阳来计时:1、关于古人利用太阳计时的资料交流。如:一天是怎么确定的?(古人用太阳来计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昼夜交替就成了人类最早使用的时间单位——天。)如:古时候一天分为几小时?是怎样划分的?阅读课本P52资料等等。三、用光影来计时:1、师:古代的人还常常用光影来计时。他们是怎样做的呢?2、引导思考:在太阳下,将一根木棒竖直地插在地上,地面上会有一个木棒的影子。随着时间的变化,影子的方向、长短会花生变化吗?3、组织观察活动。(课前老师画一次影子,课中和学生再去画一次,使用太阳钟时还可以画一次。)4、如有录象片段,可适当代替上面的观察光影的活动。5、讨论:古人是怎么利用太阳的光影来计时的?6、出示日晷及日晷面图,解释怎样计时。7、师结合日晷面介绍“时辰”资料。8、师提供太阳钟套材,小组合作组装。,9、师介绍使用方法,学生尝试计时。四、延伸:1、为什么古人选用太阳来记录一天时间的流逝呢?2、太阳钟在实际使用中会有哪些弊端?板书设计:3.2太阳钟根据阳光下物体影子变化原理制成的计时器——“日晷”人类最早使用的时间单位——“天”2小时——“时辰”教学后记第周星期第节年月日课时课题3.3用水测量时间p54第课时课型实践课教学目的科学概念:在一定的装置里,水能保持以稳定的速度往下流,人类根据这一特点制作水钟用来计时。过程与方法:记录100毫升水缓慢流完需要多少时间;根据记录推测流10毫升、50毫升、300毫升分别需要多少时间;学习水平,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实验观察的重要性;激发研究用水计时的探究兴趣。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教学重点滴漏实验教学难点滴漏实验教具实验准备1、有关水钟的资料、每个小组一个铁架台、一个漏杯、一个量筒、装300毫升水的烧杯、电子表,实验记录单,毛巾一块。2、教学课件。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教学过程】一、引入:1、在古代,人们还曾经利用流水来计时,他们是怎样设计这种计时工具的呢?2、揭题:用水测量时间。(板书课题)二、古代的水钟:1、播放用水计时的录象资料。2、学生独立阅读课本P54有关古代水钟的内容。3、尝试解释这些水钟是怎样计时的?4、讨论:古人是怎样想到用流水来制作计时工具的?水钟的字捉必须解决什么问题?三、滴漏实验:1、师出示滴漏实验装置,介绍课本P55上的滴漏实验。2、实验一:记录100毫升水缓慢流完需要多少时间。3、汇报交流实验结果。讨论:结果为什么会存在差异。4、根据自己小组的记录结果,推测流10毫升、50毫升、300毫升分别需要多少时间?5、实验二:测量记录流10毫升、50毫升、300毫升分别需要多少时间?6、反馈:我们的推测与实验结果接近吗?想一想:为什么?7、引导思考:水是以固定的速度往下流的吗?能让水以固定的速度往下流吗?古人是怎样保持水钟里的水以固定的速度往下流的?四、延伸:,在同样的瓶子里装水,如果水是一滴一滴地往下漏,漏完100毫升水,所需要的时间将怎样变化?板书设计:3.3用水测量时间古代的水钟:受水型、泄水型滴漏实验:流100毫升水需要()流10毫升水需要()滴水具有等时性原理推测(实验)流50毫升水需要()流300毫升水需要()教学后记第周星期第节年月日课时课题3.4我的水钟p56第课时课型实践课教学目的科学概念:通过一定的装置里,流水能够用来计时;通过控制滴漏的速度可以使水钟更加准确的计时。过程与方法:设计制作一个自己的水钟;并用自己制作的水钟尝试计时。学习水平,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科学制作带来的乐趣;意识到分工合作的重要性;体会到科学制作是一个不断改进完善的过程。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教学重点设计制作水钟教学难点控制漏水速度教具实验准备1、一些以前学生制作的水钟实物、学生自带制作水钟工具材料、钟表等。2、教学课件。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教学过程】一、引入:1、回忆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古代水钟和滴漏实验。2、师介绍以前学生制作的水钟。3、揭题:我的水钟。(板书课题)我们能用两个塑料瓶制成一个能够计时10分钟的水钟吗?二、设计“水钟”:1、我准备做一个什么类型的水钟?2、怎样控制漏水的速度?3、如何来划分10分钟的时间刻度呢?4、用画图的方法把我们的设计方案表示出来。三、做一个“水钟”:1、制作一个滴漏。思考:怎样制作一个能以固定的速度滴水的滴漏?2、标出时间刻度。确定合适的滴水速度,用手表计时,在容器壁上标出水流出或接水1分钟和5分钟时的水位刻度。然后,依水位老推算时间,分别标出1分钟~10分钟的时间刻度。3、小组讨论后,进行制作。四、用水钟计时:1、用做好的水钟与钟表对照,我们的水钟计时准确吗?2、讨论:影响水钟计时准确的因素有哪些?如:盛水容器的形状、滴漏速度的控制、刻度划分的准确度等。,3、思考:怎样改进我们的水钟?4、实践尝试、改进。板书设计:3.4我的水钟设计水钟:受水型?泄水型?制作水钟:滴漏?刻度?使用水钟:准确吗?改进水钟:哪些因素?教学后记课时课题3.5机械摆钟p58第课时课型实践课教学目的科学概念:同一个单摆每摆动一次所需的时间是相同的;根据单摆的等时性,人么制成了摆钟,使时间的计量误差更小。过程与方法:重复观察和测量摆钟每分钟的摆动次数;动手制作一个单摆并观察和测量单摆在相同时间内摆动的次数。学习水平,情感、态度、价值观:进一步理解重复进行实验的价值;感受探究计时工具的快乐。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教学重点动手制作一个单摆并观察和测量单摆在相同时间内摆动的次数。教学难点通过观测理解摆的等时性。教具实验准备1、摆钟一个或摆钟的录象、学生自带计时表(小组)、铁架台、棉线、镙帽等。2、教学课件。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教学过程】一、引入:1、复习前几节课学习的几种古老的计时方法,如:太阳钟、水钟等。同时指出还有很多类似的计时方法,如:一柱香、一个沙漏等等。2、师:虽然计时方法很多,但人们总希望有更精确的时钟,摆钟的出现大大提高了时钟的精确度。揭题:机械摆钟。(板书课题)二、观察钟摆:1、师出示摆钟,设疑:摆钟计时为什么可以这么精确呢?2、观察讨论:摆钟是怎样来计量时间的?3、测量:用秒表测一测:摆钟的摆每分钟摆动几次?4、集体测量一次后反馈,问:钟摆每分钟摆动的次数相同吗?5、讨论:课本中的记录表为什么要让我们测三次或更多次呢?三、观察我们的钟摆:1、师:我也做了一个单摆(出示单摆),它每分钟摆动的次数是不是也是一样的呢?2、学生猜测后,师带领学生集体测量三次。3、设疑:是不是所有的单摆每分钟摆动的次数都是一样的呢?4、老师给你提供铁架台、棉线、镙帽,你能做一个摆吗?5、小组合作制作一个单摆,并开始测量固定时间内,单摆摆动的次数。(课本记录表上的时间间隔可以让各小组决定,只要相同间隔就可以了)6、反馈交流结果。7、讨论:你有什么发现?,8、结合学生发现的(相同间隔时间段里,单摆摆动的次数是固定的),指出:单摆的这个特性就是等时性。利用这个特性,人类发明了摆钟,大大提高了计时的精确度。四、延伸思考:师可结合学生汇报:虽然每个小组的单摆都具有等时性,但不同的单摆之间,摆动的速度确是不一样的。这又是怎么回事呢?下节课我们继续研究。板书设计:3.5机械摆钟单摆————等时性教学后记课时课题3.6摆的研究p60第课时课型实践课教学目的科学概念:摆的摆动快慢与摆绳的长度有关,同一个摆,摆绳越长摆动越慢,摆绳越短摆动越快。过程与方法:经历推测摆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并依次展开实验研究,得到实验结果的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水平,意识到感觉是会出错的,深刻理解重复精确实验的价值;感受探究单摆的快乐。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教学重点经历推测摆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并依次展开实验研究,得到实验结果的过程。教学难点经历推测摆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并依次展开实验研究,得到实验结果的过程。教具实验准备1、学生自带计时表(小组)、铁架台、长中短棉线各一、重中轻镙帽各一等。2、教学课件。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教学过程】一、引入:1、师:我们知道摆具有等时性,那不同的摆自由摆动的快慢都一样吗?2、师出示自制单摆问:摆的快慢你觉得与什么有关呢?3、揭题:摆的研究。(板书课题)二、用摆做实验:1、推测:摆的快慢你觉得与什么有关呢?(摆绳长度、摆锤大小等,如出现摆的幅度这个因素,可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的实验。)2、对摆绳长度、摆锤大小两个因素,分别展开讨论:改变摆锤重量的实验:要改变什么条件?哪些条件需要保持不变?改变摆绳长度的实验:要改变什么条件?哪些条件需要保持不变?3、学生小组实验研究搜集数据。4、集体汇报。问:摆的快慢与摆锤轻重有关吗?摆的快慢与绳长有关吗?5、小结。三、摆的快慢与什么有关:1、师:摆的快慢与什么有关?什么样的摆摆动的慢,什么样的摆摆动的快,我们是怎样知道的?2、阅读课本P61下面的插图和文字。让学生进行推测。3、师出示如图的两个摆,摆绳长度一样,摆锤长度不一样,演示实验。4、讨论:你发现了什么?你是怎么想的?5、师引导:摆的长度并不等同于摆绳的长度,真正的摆长是指支架到摆锤重心的距离。,6、小结:摆的快慢与摆长有关。板书设计:3.6摆的研究摆绳长度预测摆的快慢与摆锤重量有关摆动幅度大小实验验证结论:摆的快慢与摆绳长度有关——长则慢,短则快。摆长教学后记第周星期第节年月日课时课题3.7做一个钟摆p62第课时课型实践课教学目的科学概念:摆的摆动快慢与摆长有关,同一个摆,摆长越长摆动越慢,摆长越短摆动越快。学习水平,过程与方法:在真实情境中研究摆长如何影响摆的快慢;在不断尝试中,调制出每分钟摆动30次的钟摆。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细心观察和准确测量的重要性;体会制作钟摆的乐趣。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教学重点在真实情境中研究摆长如何影响摆的快慢教学难点调制出每分钟摆动30次的钟摆。教具实验准备1、学生自带计时表(小组)、铁架台、棉线、一根宽1厘米长30厘米的木条、稍大金属片。2、教学课件。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教学过程】一、引入:1、复习上节课内容,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2、阅读课本P62上图和文字,并作出预测。师出示上节课的实验单摆再次演示。3、小结:摆长不等同与绳长。二、摆长怎样影响摆动次数:1、师出示金属圆片,问:假如把它固定到木条上,这个摆的摆动快慢会变化吗?为什么?2、学生小组实验,把金属片固定在底部,三次实验记录15秒内摆动的次数。记录表见课本P62。3、反馈数据。4、思考:我们观察到了什么变化?怎样解释这种变化呢?5、师问:金属圆片在木条上固定的位置不同,对摆的快慢有影响吗?6、小组三次实验并记录金属片挂在上、中、下处时,15秒内摆动的次数。7、反馈数据。8、解释变化原因并小结。三、做个钟摆:1、提出要求:利用刚才的材料,我们能做一个每分钟正好摆动30次的钟摆吗?,2、板书课题:做一个钟摆。3、小组尝试调整制作。4、请成功的小组展示钟摆。板书设计:3.7做一个钟摆摆的摆动快慢与摆长有关,长则慢,短则快。每分钟摆动30次(来回算一次)教学后记第周星期第节年月日课时课题3.8制作一个一分钟计时器p64第课时课型实践课教学目的科学概念:机械摆钟是摆锤与齿轮操纵器联合工作的。学习水平,过程与方法:观察摆钟内部构造;制作一个计时一分钟的简易摆钟。情感、态度、价值观:进一步体会到探究摆钟计时的乐趣;感受到科学与技术结合带给人类的进步。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教学重点认识摆钟的内部结构,理解其工作原理。教学难点制作一个计时一分钟的简易摆钟。教具实验准备1、摆钟内部结构示意图或录象片段、学生自带制作材料。2、教学课件。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教学过程】一、引入:1、通过近几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摆具有等时性,我们还知道了通过控制摆长,可以控制摆的快慢。那么摆钟又是怎样把摆的这个特性应用进去,制造出摆钟的呢?2、设计时钟的要诀在于让指针以一定的快慢移动,几世纪以来的时钟都是利用摆锤控制与齿轮相连的指针运转的。摆钟的摆锤是怎样带动指针一直以相同的快慢移动的?二、观察摆钟齿轮操纵器:1、带着上面的问题,自学课本P64——65内容。2、交流自学成果。3、师指出摆钟的几个重要部件:摆锤、垂体、齿轮操纵器、齿轮。并结合插图引导学生发现这些部件在摆钟工作时是怎样运动的?4、要求学生进行描述。小组内描述到独立描述。,5、播放收集到的相关录象资料,加深学生理解。三、制作一个一分钟计时器:1、看了摆钟的内部结构,知道了摆钟的工作原理后,我们也来做一个简易摆钟吧。揭题:制作一个一分钟计时器2、引导思考:摆锤只需要摆动30次,摆钟就是一分钟,也就是60秒。这是为什么呢?3、用自带卡纸等其他材料进行仿制。4、请成功的小组进行展示。不能完成的可后继续完成。板书设计:3.8做一个一分钟计时器摆钟的主要部件:摆锤、垂体、齿轮操纵器、齿轮等每分钟摆动30次时钟走60秒教学后记第周星期第节年月日课时课题4.1昼夜交替现象p72第课时课型实践课教学目的科学概念:对昼夜交替现象能作出自己的解释。学习水平,过程与方法:小组同学合作设计模拟实验,研究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并对实验的结果进行合理的解释。情感、态度、价值观:4、感知在实验过程中分工协作,实事求是,严谨认真的重要性。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教学重点设计模拟实验验证假设。教学难点解释地球产生昼夜交替的现象的原理。教具实验准备1、小皮球(乒乓球)、手电筒(蜡烛)、白纸、水彩笔、小组记录表。2、教学课件。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教学过程】一、引入学习:1、谈话:每天早上,太阳从东边冉冉升起,每天晚上,太阳又从西边落下……就这样,白昼和黑夜交替出现。2、思考:地球上为什么会有昼夜?昼夜为什么交替出现?关于昼夜,你知道哪些?还有什么问题?二、提出问题:1、交流:地球上为什么会有昼夜现象?昼夜现象为什么交替出现?2、解释:哪些情况可能出现昼夜交替?①地球不动,太阳绕着地球转;②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③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自转;④地球自转。3、讨论:哪一种解释是正确的?我们怎样知道哪种解释是正确的呢?三、实验探究:1、演示实验:(1)如果让乒乓球当作地球,手电筒当作太阳,被“太阳”照亮的一面相当于一天中的什么时间?(白昼),背着太阳的一面呢?(黑夜)。(2)在“地球”上贴(或画)一个小纸人,怎样才能让小人在同一地点(例如贴小纸人的地方)出现昼夜交替现象?用实验的方法检验每一种假设。,2、学生分组实验。(1)对以上四种假设进行模拟实验验证,看这四种假设能不能解释昼夜交替现象,并把实验结果记录下来。(2)小组分工合作进行模拟实验。3、交流汇报。分小组汇报研究结果。4、讨论:这些解释你赞同哪一种观点?为什么?四、小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很多情况都会使地球上发生昼夜交替的现象,昼夜交替究竟是什么原因呢?下节课我们将继续研究,同学们也可以查阅一下相关的资料,看看科学家是怎样研究得出结论的?把你们的资料和全班同学交流。板书设计4.1昼夜交替现象①地球不动,太阳绕着地球转;②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③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自转;④地球自转教学后记第周星期第节年月日课时课题4.2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p75第课时课型实践课,教学目的科学概念:1、知道“地心说”和“日心说”的观点及其内容。2、通过认识科学家对昼夜现象的解释,修正自己对昼夜现象的认识。过程与方法:对收集到的资料能进行批判和借鉴。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对同一种现象可能有许多不同的解释。科学的观点是建立在证据的基础上。学习水平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教学重点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观点。教学难点认识科学观点和证据之间的联系。教具实验准备1、有关“地心说”和“日心说”的图片、及文本资料。2、教学课件。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教学过程】一、引入学习:1、谈话:我们通过实验已经知道,教科书上提出的四种假设有可能使地球上出现昼夜交替的现象。对昼夜交替的现象,人类经历了怎样的认识过程呢?2、阅读教科书,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观点。二、认识“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观点及其证据:1、全班交流:托勒密的“地心说”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他怎样解释他的观点?你怎样看待他的观点及其解释?他的观点能解释昼夜现象的成因吗?2、全班交流:哥白尼“日心说”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他怎样解释他的观点?你怎样看待他的观点及其解释?他的观点能解释昼夜现象的成因吗?,3、讨论交流:“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观点有什么相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日心说”是怎样反驳“地心说”的?“日心说”的证据充分吗?4、思考:如果按照这两种观点来做模拟实验,都能发生昼夜交替的现象吗?三、修正自己的观点:1、小组交流:根据以上的资料,我们对昼夜现象的解释有什么变化?2、全班交流:要排除哪一种解释?保留哪一种解释?为什么?板书设计:4.2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地心说”——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昼夜现象的解释“日心说”——太阳是宇宙的中心教学后记第周星期第节年月日课时课题4.3证明地球在自转p77第课时课型实践课教学目的科学概念:学习水平,1、知道摆具有摆动方向保持不变的特点。过程与方法:1、制作一个简易的“傅科”摆,知道“傅科”摆摆动后,与地面的刻度盘会发生“偏移”。2、用收集到的证据来解释昼夜交替出现的原因。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地球自转虽然不能直接观察到,但是能通过实验证实。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教学重点摆的特点。教学难点傅科摆的原理。教具实验准备1、单摆一个,支架一个,圆盘一个,有关“傅科摆”的资料。2、教学课件。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教学过程】一、认识摆的特点:1、谈话: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但是人们对他的观点表示怀疑,因为没有人能看见地球在自转。现在,我们能通过人造地球卫星看见地球的自转,但是古代人们是怎样通过实验证明地球在自转的呢?2、演示:(出示一个单摆)摆的方向能保持不变,我们今天也来做一个类似的实验。(1)用铁架台做支架,挂上一个摆。(2)将铁架台放到一个圆盘上,先让摆摆动起来,然后慢慢转动圆盘,看摆的方向改变了吗?3、学生分组实验。4、汇报实验结果。5、小结:摆具有摆动的方向保持不变的特点。6、思考:如果地球表面竖立一个巨大的摆,当地球这个圆盘转动后(自转),会出现什么现象?(摆的方向偏移),反过来,如果真的有这样一个摆,而且摆动的方向发生了偏移,又说明了什么?(地球自转)二、认识“傅科摆”:1、阅读教科书,认识傅科摆。2、讨论:傅科摆有什么特别之处?傅科摆摆动后发生可什么现象?它为什么能证明地球在自转?三、交流:1、全班交流关于地球自转的资料。2、阅读课文P92页资料库中《地球自转会产生哪些突出现象?》3、补充由于地球自转发生的河流偏移等现象。四、解释:对前面关于昼夜交替现象的解释,我们保留哪些?排除哪些?为什么?板书设计4.3证明地球在自转傅科摆——地球自转教学后记课时课题4.4谁先迎来黎明p79第课时课型实践课教学目的科学概念:学习水平,1、知道天体的东升西落是因为地球的自转而发生的现象。2、知道地球是自西向东运动的,自转的方向和天体运动的方向相反。3、知道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东边早,西边晚;不同地区的时差是由于经度不同决定的。过程与方法:体验领会相对运动,并能用相对运动的观点来解释天体的运动。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到物体的运动要从多个角度来认识。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教学重点认识天体东升西落的现象是由于地球的自西向东自转而形成的。教学难点理解相对运动。教具实验准备1、两张小卡片,水彩笔,大地球仪;世界时区图,转椅。2、教学课件。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教学过程】一、引入学习:1、谈话:由于地球的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地球是怎样自转的呢?2、思考:我国的北京和乌鲁木齐,谁先迎来黎明?二、模拟实验:1、确定北京和乌鲁木齐的位置关系:北京在东,乌鲁木齐在西。2、请一组同学面向外拉成一个圆圈,代表地球;请两位同学分别代表“北京”和“乌鲁木齐”,再请一位同学当“太阳”;先按照自西向东(逆时针)方向转圈,看谁先看见太阳;然后再自东向西(顺时针)方向转动,看谁先看见太阳。3、小结:如果地球是自西向东自转,北京先看见太阳;如果地球是自东向西自转,乌鲁木齐先看见太阳。三、认识相对运动:1、思考:地球的自转方向到底是自西向东还是自东向西?2、回忆:汽车向前运动时,车窗外的景物怎样运动?车窗内的景物呢?汽车后退时,车窗外的景物又是怎样运动的车窗内呢?,3、体验:坐在转椅上,让转椅逆时针运动时,周围的景物怎样运动?转椅顺时针运动时,周围的景物又是怎样运动?3、联想:如果把地球看作是一个大转椅,我们会看见太阳等天体东升西落,那么转椅是怎样转的?4、阅读教科书P80页。5、解释:北京和乌鲁木齐谁最先迎来黎明?(北京)四、认识时区及时差:1、问题:北京比乌鲁木齐先迎来黎明,北京比乌鲁木齐早几个小时看见太阳呢?2、出示世界时区图,找出北京和乌鲁木齐所在的时区。3、阅读P81页资料,小组讨论:北京、巴黎和纽约谁先迎来黎明?相差多少小时?五、总结地球运动的特点:自转证据:太阳、月亮东升西落;自转方向:自西向东;自转周期:24小时。六、课外作业:观察北极星和北斗星的位置。板书设计:4.4谁先迎来黎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周期为24小时(一天)东早——西晚教学后记课时课题5、北极星“不动”的秘密p82第课时课型实践课教学目的科学概念:学习水平,知道天空中的星星围绕北极星顺时针运动,北极星相对“不动”,是因为地球自转的结果。过程与方法:主动和小组同学合作探究北极星“不动”的秘密。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到多角度、多方面收集证据,有助于更好地解释现象。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教学重点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自转,地轴始终是倾斜的。教学难点北极星看上去“不动”的原因。教具实验准备1、硬纸片两张,水彩笔,地球仪,转椅,四季星座运行图。2、教学课件。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教学过程】一、引入学习:谈话:人们在夜间观星的时候,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北极星不动,而其他的星星都围绕北极星运动。二、探究北极星为什么“相对不动”:1、看图:(P82页两副图)这两副图有什么相同之处?(1)星星都在怎样运动?是否都有一个“圆心”?(2)“圆心”是否在天顶位置?是不是与天顶有一定的倾斜角度?2、讨论:照片中为什么北极星保持“不动”?(1)小组交流(2)模拟实验一:在一个纸板上画出北极星和北斗七星等星星,然后转动纸板,观察北极星是否不动,其他星星都围绕北极星运动。再用一个纸板当作地平线,然后旋转纸板,观察,哪些星星能被观察到,哪些不能被观察到,从这现象中能想到什么?(3)模拟实验二:地球在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所以我们在夜间能看见星星东升西落,与地球自转的方向相反。怎样能在自转的地球上看到北极星“不动”呢?,用一个转椅代表地球,在教室墙上贴一颗星星当作北极星,请一位同学坐在转椅上,当眼睛盯着北极星看时,北极星好像是不动的,如果视点落在哪一颗星星上,周围的星星就会围绕哪一颗星星运动。(4)观察陀螺运动,想象:陀螺转动时,围绕着一个假想的轴。能想象地球是怎样运动的吗?(5)模拟实验三:在一个球上贴几个小人,代表地球上的人,让球自转的同时,想办法让小人能看见教室一面墙上的“北极星”不动。(6)阅读P83页的资料,研讨一年中北极星“不动”的原因。三、拓展:1、观察地球仪,思考:地球仪有什么特点?为什么铁轴要做成倾斜的2、交流:地球自转还有什么特点?填写P83页的表格。板书设计4.5北极星不动的秘密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自转北极星处在地轴的延长线上地轴始终是倾斜着指向北极星教学后记第周星期第节年月日课时课题4.6地球在公转吗p84第课时课型实践课,教学目的科学概念:1、知道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围绕太阳公转,公转的周期是365天(一年)。2、地球在围绕太阳公转时,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会观察到远近不同的物体存在视觉位置差异。过程与方法:能和小组同学合作做地球公转的模拟实验,并认真观察,收集证据,进行记录。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到科学家获得证据的过程中要付出艰辛的努力,意识到科学技术的进步,能为科学家提供更为有力的证据。学习水平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教学重点知道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公转周期为一年。教学难点认识恒星的周年视差。教具实验准备1、记录表,两根木杆,一把木尺,小纸条,一个红圆片(太阳),两个蓝色圆片(星星)。2、教学课件。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教学过程】一、引入学习:1、谈话:我们已经知道地球在自西向东自转,在自转的同时是不是还围绕太阳公转呢?2、思考:怎样知道地球是否围绕太阳公转?3、小结:地球的确是在围绕太阳公转,公转一周是一年。二、探究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证据:1、思考:在人们不能到天空中观察地球的运动时,人们是怎样认识地球公转的呢?2、提问:(在黑板上画一地球运行轨道图,在轨道外画两颗星星)如果地球在公转,在公转的轨道上观察星星,会看到什么现象?3、模拟实验。(1)谈话:天空中的星星的位置各不相同,有的离地球近,有的离地球远,如果地球在自转的同时围绕太阳公转,那么,天空中的星星的位置就会随着地球的运动而发生变化。我们可以用一个模拟实验来研究这种变化。(2)模拟实验①,讲解:在操场上画一个圆圈,圆圈中放一个红色小圆片,代表太阳;找两个竹竿,上面分别贴上一个蓝色圆片,分别代表星星,其中一颗星星离地球近,一颗星星离地球远;在远处的星星顶竿上挂一木尺,每隔10厘米贴一个记号;然后找一位同学代表地球,背对着圆圈做圆周运动(公转),在从A点运动到B点的过程中,仔细观察两颗星的位置,并做好记录②学生到操场模拟实验。③把两根竹竿放的更远一些,再次观察两颗星的位置变化,并做好记录。4、交流汇报:(1)当地球公转运动时,星星怎么运动?(2)当地球运动到A、B两点时,星星的位置有什么变化?(3)当星星离我们更远时,位置又有什么变化?(4)从这些现象中我们能发现什么?5、认识恒星的周年视差(1)阅读P85页资料,思考:为什么人们长期未能发现恒星的周年视差?(2)德国天文学家贝塞尔为什么能发现恒星周年视差?(3)恒星周年视差为什么能证明地球在公转?三、整理归纳:1、关于昼夜现象的解释,我们保留哪一种?为什么?2、地球是怎样运动的?3、小结:地球围绕太阳自西向东公转,一年为一个周期;在公转的同时还围绕地轴自转,24小时为一个周期;地球在自转和公转的同时,地轴始终时倾斜不变的。板书设计:4.6地球在公转吗地球围绕太阳自西向东公转——公转周期为一年教学后记第周星期第节年月日课时课题4.7为什么一年有四季p86第课时课型实践课,教学目的科学概念:知道四季的形成与地球的公转、地轴的倾斜有关。过程与方法:1、能根据地球公转的特征做模拟实验,并做好记录。2、在模拟实验过程中能收集证据,并根据证据进行推理。情感、态度、价值观:从古代人们观察四季中杆影的长短这一现象,推想四季的形成与地轴的倾斜有关。学习水平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教学重点四季的形成与地球的公转、地轴的倾斜有关。教学难点四季的形成与地球的公转、地轴的倾斜有关。教具实验准备1、地球仪,光源,小木棍(火柴或者大头针)。2、教学课件。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教学过程】一、引入学习:1、谈话:一年中有春夏秋冬,四季交替,循环往复。为什么一年有四季呢?四季是怎样形成的?2、交流。二、探究四季的成因:1、古代人们是怎样探究四季的形成的。(1)出示古人用立竿见影的方法来观测四季:一年中,春秋季影子长短适中,夏季最短,冬季最长。(2)讨论:为什么一年中影子长短不同?影子长短不同说明了什么?(3)小结:由于四季太阳高度不同,同一个物体在阳光下影子的长短就不一样。太阳斜射,影子长,是冬季;太阳直射,影子短,是夏季;太阳高度适中,影子长短也适中,是春季和秋季。2、模拟实验探究四季的成因,(1)谈话:我们知道,地球围绕地轴自转,地轴始终倾斜指向北极星方向。地球自转的同时还围绕太阳公转,一年为一个周期。(2)模拟实验:在地球仪上垂直竖一根标杆,在教室里放一盏灯当作太阳,让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在A(春分)、B(夏至)、C(秋分)、D(东至)四个方位分别测量标杆影子的长短。(3)学生做模拟实验,并在教科书P87页的表格里做好记录。(4)研讨:在A、B、C、D四个方位测量的结果能不能判断地球所在的季节?(5)讨论:如果地轴不是倾斜的,还能看到这样的现象吗?(6)研讨:一年中地球上同一个地方被阳光照射的情况会发生什么变化?地球上不同地区被阳光照射的情况有什么不同?当北半球是夏季的时候,南半球是什么季节?如果地轴不是倾斜的,而是垂直的,地球上还有四季吗?三、小结:地球上为什么会形成四季?把我们的认识填写在P87页下的空格里。2、作业:课后收集关于地球运动和四季关系的资料,和全班同学交流。板书设计:4.7为什么一年有四季地球公转地轴倾斜教学后记第周星期第节年月日,课时课题4.8极昼和极夜的解释p88第课时课型实践课教学目的科学概念:1、知道极昼和极夜现象与地球公转、自转和地轴倾斜有关。2、知道地轴倾斜的角度大小和极昼极夜发生的范围大小有关。过程与方法:能用模拟实验、模型、示意图等方法来解释极昼和极夜现象。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小组合作探究过程中认真听取其他同学的意见的重要性。学习水平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教学重点极昼和极夜现象与地球公转、自转和地轴倾斜有关。教学难点地轴倾斜的角度大小和极昼极夜发生的范围大小有关。教具实验准备1、地球仪,光源,极昼极夜现象的图片等。2、教学课件。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教学过程】一、引入学习:1、谈话:地球的南极和北极,会出现很多令人奇怪的现象,比如:北半球到了夏季,太阳就会挂在天空几个月而不落下,北极中心地带的白天甚至可以长达半年之久;而到了冬季,就会连续几个月不见太阳,北极中心地带的黑夜甚至可以长达半年之久。我们把这样的现象叫做极昼和极夜。2、问题:我们已经知道,昼夜交替是地球自转形成的,昼夜交替就是一天,可是极地的白天和黑夜竟然长达半年!我们能用所学的知识解释这一现象吗?二、探究极昼和极夜现象:1、谈话:昼夜现象是地球自转形成的,极昼和极夜现象夜可能与地球的运动有关。还记得地球是怎样运动的吗?2、解释极昼和极夜现象(1)思考:利用手电筒、地球仪、示意图等材料,我们怎样能解释极昼和极夜现象?,(2)学生分组实验。(3)全班交流。(4)小结。三、研讨地轴倾斜的角度和极昼极夜范围的关系:1、讨论:我们知道地轴倾斜的角度是23度,如果倾斜角度加大,会出现什么现象?对地球有什么影响?2、交流。四、总结延伸:1、交流并记录:(1)在本单元中,我们研究了地球的运动,地球的运动主要有哪两种形式?(2)地球自转的方向怎样?周期多长?自转有什么特点?地球公转的方向怎样?周期多长?公转有什么特点?(3)有什么证据表面地球在自转?有什么证据表面地球在公转?(4)地球的运动出生了哪些自然现象?2、延伸拓展:我们还想知道地球运动的哪些问题?板书设计:4.8极昼和极夜的解释地球自转极昼和极夜现象公转有关地轴倾斜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