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四单元培优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docx
2021-09-16 09:46:29
12页
【新教材】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四单元培优测试卷(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海上丝绸之路”自汉代开辟。一直是中外交往的重要载体。宋朝时期,海路交通发达,恢复了唐朝时期的旧路,开通了到朝鲜半岛、日本新航路的城市是( )A.广州 B.扬州C.登州D.明州2.下面是唐朝与周边民族交往表(部分),由此可知唐朝( )时期民族/地区方式具体情况唐太宗东突厥战争东突厥汗国灭亡吐蕃和亲文成公主入藏西域设置机构设安西都护府唐玄宗回纥册封册封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粟末靺鞨册封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A.致力于少数民族地区开发B.与周边民族政权的战争不断C.发展民族关系具有灵活性D.以军事手段征服各民族政权3.如图为有关国际联盟的漫画。画中的兔子说:“我没有实际的进攻装备,我只能以我双眼的力量震慑它(蟒蛇)。”这幅漫画说明的本质问题是( )A.国际联盟不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国际机构B.国际联盟的成立加剧了欧洲的地区冲突C.“全体一致”原则不能有效地维护世界和平D.国际联盟内部矛盾重重,面临解散的危机第12页共12页
4.汉武帝太初元年设置一职,掌管宾客事宜,迎送接待诸侯、少数民族首领、外国的王公、使臣来朝。这一职位是( )A.典客B.大鸿胪C.护乌桓校尉D.礼部5.周恩来说:“一个民族完全聚居在一个地方的比较少,甚至极少。历史的发展使中国各民族多数是杂居的,互相同化,互相影响。”从中可以看出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因素是( )A.杂居融合的现实国情B.民族团结与平等的历史传统C.民族共同繁荣的经济任务D.各民族反侵略的政治需要6.1949年春夏之间,当中国革命战争即将胜利时,毛泽东为制定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先后提出了三条方针,其中,“另起炉灶”外交方针所回答的问题是( )A.如何对待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B.如何着手建立自己的外交关系C.如何处理好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关系D.如何对待美国和其他帝国主义7.近70年以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既是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石,也被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所接受,已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各国互利共赢的重要准则。这表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A.已被国际社会共同认可B.能够解决各种国际争端C.成为中国智慧重要构成D.成为中美关系破冰关键8.毛泽东认为:“1950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便利我们放手进行国内的经济建设和共同对付可能出现的帝国主义侵略,争取世界的和平。”这表明新中国的外交政策( )A.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B.是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结合C.最终实现了地区和平D.由革命外交向国家外交的转型9.中国上古时代的部落首领黄帝经过汉代以后史籍和文学的塑造,在族统、政统等诸人文主要方面,成为率先垂范之伟大人物形象,以后无论“王”“臣”,皆自认为“黄帝子孙”。据此可知,黄帝形象的形成( )A.说明血缘为宗法制度的核心B.标志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出现C.增进了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D.推动形成各民族共同信仰的宗教第12页共12页
10.有研究者发现,中华人民共和国与很多国家的建交文件中都有如下内容:“……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这说明( )A.我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B.求同存异方针具有强大适应性C.我国的外交政策受到各国赞赏D.维护国家统一是我国核心利益11.对下图反映的信息,理解准确的是( )A.国际联盟在巴黎和会上诞生B.英法操纵国际联盟C.美国无法实现操纵国际联盟的计划D.国际联盟不能维护战后和平12.《非战公约》虽未能制止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但它的进步性仍是显而易见的,主要表现在( )①限制了国家的战争权 ②在国际法上奠定了“侵略战争是国际犯罪”的法律基础 ③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审判德、日战犯提供了法律依据 ④规定了世人瞩目的裁军问题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13.汉唐王朝疆域辽阔,对内陆边疆往往是通过册封和朝贡实施控制。元朝在边疆设行省,辽阔的疆域与王朝统治相始终。由此可见,元朝( )A.造成地方权力过大局面B.在疆域范围内普遍实行行省制度C.消除了地方割据的基础D.边疆管理与内地一体化的趋向14.2017年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将继续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不断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新时期,体现这一指导思想的外交活动是( )A.中美建交B.中日建交C.参加亚信峰会D.参加日内瓦会议第12页共12页
15.从10世纪开始,在英国、法国等地,逐步产生了一种普遍的社会心态,认为国王的触摸可以治愈患者的皮肤病,这种观念在17、18世纪达到高峰。这一现象可以说明( )A.医学水平长期低下B.民族国家观念发展C.民众卫生意识增强D.启蒙运动影响有限16.《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提出:“上海合作组织……不针对其他国家和地区及对外开放的原则,愿与其他国家及有关国际和地区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对话、交流与合作,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吸收认同该组织框架内合作宗旨和任务……的国家为该组织新成员。”可见,“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 )A.促进了地区经济繁荣和发展B.形成了结伴不结盟的国家关系C.构建了新型的经济合作关系D.维护了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17题13分,18题14分,19题13分,20题12分,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949~1966年我国国家元首出访次数示意图——摘编自李俨鹏《中国国家元首出访与中国外交》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外交与人民外交几乎同时建立。在人民外交思想的指导下,中国民间外交组织以民间团体的形式邀请和接待世界各国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方面的人士以及各国半官方人士访华,并组织代表团出国访问,成为新中国对外开展人民外交活动的主要力量。正是由于民间外交的开展,在多国家中结交了许多在社会声望、学术地位上很有影响的朋友,新中国的外事活动范围才不断地扩展,新中国的影响不断地扩大。应该说,60年代以后,许多国家陆续和中国建交,人民外交奠定了良好基础。其中中日之间的“以民促官”,中美之间的“乒乓外交”,在推动中日、中美关系正常化过程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摘编自苏淑民《新中国民间外交发展的三个阶段》(1)结合史实,分析材料一图中“出访次数”偏少的成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新中国“人民外交”的特点,并说明其影响。第12页共12页
18.新中国的重大对外战略决策与冷战进程存在同步,日益灵活务实,不断走向成熟。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中共中央选择“一边倒”,站在苏联阵营一边和与美国对抗,是中共领导人当时在两极对抗的国际格局中做出的反应,结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伊始,便加入苏联阵营并与苏联结成军事同盟,并因此而进入冷战的两极体系和对抗之中,这是不争的事实。——牛军《冷战时代的中国战略决策》材料二 在美苏争霸过程中,形成了苏攻美守的局面,苏联对中国安全的威胁日益加剧。为了维护国家利益,摆脱两线作战的不利局面,中国外交战略进行了新的调整,提出了“一条线”的思想,其主旨是团结包括美国在内的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反对苏联霸权主义。至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交,中国所面临的国际环境总体得到改善。——摘编自黄庆、王巧荣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材料三 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我国不再“以苏划线”、“共同制苏”,而是提出反对一切霸权主义,尤其是反对美国、苏联的霸权主义,坚定地站在和平力量一边。改变过去与美国建立针对苏联的“战略关系”,适当拉开距离,推动中苏关系正常化,全方位进行外交活动。中国实行真正独立自主的对外政策,经受住了苏联东欧剧变的冲击,坚守了社会主义阵地,取得了内外工作的重大胜利。——摘编自吴恩远等著《改革开放的中国与世界》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指出中共中央确立“一边倒”战略时的国际格局。结合建国初期的历史,简述中国“站在苏联阵营一边和与美国对抗”的事实。(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70年代中国对外战略的变化及重大外交成就。(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时期中国对外交往政策的内涵,归纳这一政策对世纪之交的中国产生的重大影响。19.如何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我党为此做出了成功的探索。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第12页共12页
材料一 1951年3月4日,中共中央下发了《关于民族区域自治试行条例》(草案)。与此同时,中共中央西北局民族事务委员会下发了关于《条例》(草案)征询意见的调查提纲。这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党实施民族区域自治的重大举措之一……同年8月9日,毛泽东主席发布命令,公布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8月22日,举行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一届第二次各族各界人民代表会议,通过了《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的决议》。就在这次会议上,宣布正式成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族区域自治筹备委员会。筹委会主任是包尔汉·沙赫德拉,副主任是高锦纯、我、安尼瓦尔·加库林……党中央关于新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工作的指示,是我国民族区域自治进程中的重要步骤。——《我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材料二 民族的区域自治是毛主席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民族的区域自治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之内的、在中央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的、遵循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总道路前进的、以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的区域自治。依据这个总原则和大前提,一切聚居的少数民族都有权利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建立自治区和自治机关,按照本民族大多数人民及与人民有联系的领袖人物的志愿,管理本民族的内部事务。这就是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权利。(1)在实施民族区域自治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之间是一种怎样的关系?(2)从材料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族区域自治筹备委员会成员上看,这一制度有何特点?(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在我国发挥了怎样的重大历史作用?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7世纪初期,掌握欧洲政治中枢的基督教势力彻底瓦解,从而破坏了中世纪欧洲统一的根基。各国之间的政治经济联系又日益频繁和复杂,1618-1648年的“三十年战争”使欧洲陷入可怕的厮杀而被撕裂,国际格局孕育着变化。正是在这样新旧交替的激荡时代,格劳秀斯撰写了“法学三步曲”:《论捕获法》《海洋自由论》和1625年出版的《战争与和平法》三卷集。第12页共12页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中的一些基本原则,例如,与会各国,不论宗教信仰、政体、国家大小都一律视为具有独立、平等的主权地位等,都体现了格劳秀斯的法律思想。——摘编自《〈战争与和平法〉:从战争中寻找通向和平之路》材料二 自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的封闭大门被迫打开,晚清中国逐渐卷入以英美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经过二十多年的中西交往与文化交流,中国渐渐萌生了主动加入世界体系的愿望,而要融入国际社会,就必须了解和熟知国际社会成员之间业已形成的一套规范制度。在此背景下,以西方《国际法原理》著作为蓝本翻译而成的中国首部国际法著作《万国公法》应运而生,在晚清政府的对外关系、文化教育、学术思想等方向占有一席之地,成为影响近代中国时代发展的知名外文翻译著作之一。(1)根据材料指出格劳秀斯撰写《战争与和平法》的时代背景,并分析其影响。(2)根据材料概括指出《万国公法》应运而生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积极作用。第12页共12页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D 【解析】宋朝开辟了由明州(今浙江宁波)到朝鲜半岛、日本的航路,故选D项。2.C 【解析】唐朝与周边少数民族的交往方式形式多样,既有战争,也有和亲与册封,这说明唐朝发展民族关系具有灵活性,故选C项;唐朝与少数民族交往的主要目的是维护疆域稳定,排除A项;战争只是唐朝与少数民族交往的方式之一,排除B项;D项表述与表格信息不符,排除。3.C 【解析】漫画中的兔子代表着国际联盟,由于它的“全体一致”原则使国际法规难以实施,不可能制止战争的爆发从而维护世界和平,故选C项。4.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这一汉朝机构主要管理民族事务等,故选B项。典客是秦代的管理少数民族事务的官职,故排除A项;护乌桓校尉只管理特定地区(东北)少数民族事务,故排除C项;礼部是隋唐时期设立的,故排除D项。5.A【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和杂居融合的现实国情才是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原因,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由我国国情决定的,故选A项。历史上的民族政策是不平等的,排除B项;新中国成立前并无民族共同繁荣的经济任务,排除C项;反侵略并非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主要因素,D项错误。6.B【解析】“另起炉灶”即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旧的外交关系,而是在新的、平等的基础上同西方各国建立新的外交关系,回答的是如何着手建立自己的外交关系,故选B项。“一边倒”即新中国站在社会主义和世界和平民主阵营一边,回答了如何对待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排除A项;当时国际形势是美苏两极对峙,两极格局瓦解后和平和发展才成为时代主流,排除C项;“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即不急于取得帝国主义对新中国的承认,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必须取消,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必须实现,回答了如何对待美国和其他帝国主义,排除D项。第12页共12页
7.C【解析】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后,不仅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原则,更成为规范国际关系的重要准则,是中国奉献给世界的中国智慧之一,故选C项。A项“共同”和B项“各种”说法过于绝对,均排除;D项材料未反映,排除。8.B【解析】根据“便利我们放手进行国内的经济建设和共同对付可能出现的帝国主义侵略”可知,新中国的外交政策服务于国内经济建设与应对帝国主义威胁,故选B项。材料只体现了与苏联结盟,没有体现包容性和开放性,排除A项;材料内容为毛泽东对《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认识,不能显示外交政策的结果,排除C项;此时中国的外交仍为革命外交,排除D项。9.C 【解析】黄帝是上古时代的部落首领,经过汉代的塑造,不仅成为伟大人物,而且此后“王”“臣”,皆自认为“黄帝子孙”。黄帝形象成为一种文化纽带,增进了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故选C项;黄帝时期尚未确立宗法制,而汉代时期宗法制早已瓦解,排除A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是秦朝确立的,排除B项;对黄帝的崇拜蕴含的是文化属性,不属于宗教范畴,排除D项。10.D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外国建交的时候,将“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写入建交文件,这说明维护国家统一是我国的核心利益,故选D项。11.C【解析】图片中的“1919”“凡尔赛宫”表明漫画反映的是1919年巴黎和会的相关内容。在巴黎和会上,提出建立国际联盟的美国,其“希望”注定要破灭,是因为美国称霸世界的计划遭到了英法等欧洲国家的联合反对。漫画的主题是“希望注定要无情破灭”,在四个选项中,只有C项与这一主题密切相关。12.B【解析】①②③均是对《非战公约》进步作用的表述,《非战公约》并没有涉及裁军问题,故④错误。第12页共12页
13.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改变汉唐时期通过“册封和朝贡”控制边疆,在边疆设行省,体现了边疆管理和内地一体化的趋势,D项正确。材料不是说明行省制度造成地方权力过大的局面,A项错误;B项仅是表象,排除;元代在边疆地区推行行省制,与消除地方割据的基础无关,C项错误。14.C【解析】亚信峰会是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首脑会议,其宗旨是通过制定多边信任措施,加强对话与合作,促进亚洲和平、安全与稳定,这与题干“将继续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不断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相符,故选C项;中美建交是1979年,排除A项;1972年中日建交,排除B项;参加日内瓦会议是1954年,排除D项。15.B【解析】基督教控制下的欧洲,自10世纪以后,特别是17、18世纪,神化国王、崇尚国王作用的社会心态日益成长,说明欧洲的民族国家观念得到发展,B项正确。医学水平长期低下与材料主旨不符,A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民众卫生意识增强,C项错误;贯穿整个中世纪的社会心态的发展,不能说明17、18世纪启蒙运动的影响有限,D项错误。16.B【解析】材料“上海合作组织……不针对其他国家和地区及对外开放的原则”表明上合组织不针对其他国家结盟,而是结伴共同发展,故选B项。材料信息强调的是不结盟的合作,排除A项;材料信息未涉及新型经济合作关系,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上合组织的实际意义,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17题13分,18题14分,19题13分,20题12分,共52分)17.(1)成因: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两极格局对峙之下,中国受到西方国家的包围封锁;20世纪50、60年代中国周边形势紧张;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中苏关系逐渐恶化。(2)特点:是政府外交的重要补充;形式多样。影响:改善了新中国的外交环境;提升了新中国的影响力;为20世纪70年代外交领域的新突破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解析】第(1)问,根据“1949~1966年”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出访次数”偏少的原因主要是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两极格局对峙之下,第12页共12页
中国受到西方国家的包围封锁;20世纪50、60年代中国周边形势紧张;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中苏关系逐渐恶化。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成为新中国对外开展人民外交活动的主要力量”可知是政府外交的重要补充;形式多样。第二小问,根据“正是由于民间外交的开展……新中国的影响不断地扩大”可知改善了新中国的外交环境;提升了新中国的影响力;为20世纪70年代外交领域的新突破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8.(1)国际格局:美苏两极格局。事实:加入社会主义阵营;中苏结盟;抗美援朝。(2)变化:与美苏两国同时对抗到联美抗苏。成就: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3)内涵: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实行全方位的独立自主。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迅速;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中“在两极对抗的国际格局中”,可知中共中央确立“一边倒”战略时的国际格局。第二小问,结合建国初期的历史,可知中国“站在苏联阵营一边和与美国对抗”的事实主要有加入社会主义阵营、中苏结盟和抗美援朝。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中“摆脱两线作战的不利局面……提出了‘一条线’的思想”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70年代中国对外战略经历了同时对抗美苏到联美制苏的变化。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政府调整外交政策,促使中国取得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实现中美、中日关系的正常化等外交成就。第(3)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三中“反对一切霸权主义,尤其是反对美国、苏联的霸权主义,坚定地站在和平力量一边”“适当拉开距离,推动中苏关系正常化,全方位进行外交活动”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时期中国对外交往政策的内涵是: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实行全方位的独立自主。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三中“中国实行真正独立自主的对外政策,经受住了苏联东欧剧变的冲击,坚守了社会主义阵地,取得了内外工作的重大胜利”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特色道路的发展和国际地位提升等方面,归纳新时期外交政策对世纪之交的中国产生的重大影响。19.(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定为国家的一项基本政策和重要政治制度之一,不可能规定具体实施的详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的制定,规定了民族区域自治的详细办法,使制度的实施有章可循,是落实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国家基本政策和重要政治制度的细则。(2)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下,少数民族的领袖人物起着关键的领导作用,他们管理本民族的内部事务,保障少数民族实现真正当家作主的权利。(3)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保障了各少数民族的权益,使他们能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既保证了各民族的平等地位,又保证祖国统一和各民族的团结,充分发挥各民族参加国家政治生活和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发展。第12页共12页
【解析】(1)根据所学可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定为国家的一项基本政策和重要政治制度之一,根据“党中央关于新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工作的指示,是我国民族区域自治进程中的重要步骤”得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的制定,规定了民族区域自治的详细办法,使制度的实施有章可循,是落实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国家基本政策和重要政治制度的细则。(2)根据“筹委会主任是包尔汉·沙赫德拉,副主任是高锦纯、我、安尼瓦尔·加库林”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得出,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下,少数民族的领袖人物起着关键的领导作用,他们管理本民族的内部事务,保障少数民族实现真正当家作主的权利。(3)根据“按照本民族大多数人民及与人民有联系的领袖人物的意愿,管理本民族的内部事务。这就是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权利”得出,从满足少数民族的权益,使他们能当家作主愿望、维护祖国统一和各民族的团结以及促进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发展方面分析回答。20.(1)背景:宗教改革瓦解了基督教势力,欧洲分裂;国家主权意识加强;国家间的利益纷争加剧。影响:提出君主应该制定条约并接受约束,确定了国际法的主体是主权国家,奠定了国际法的基础。(2)原因: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西交往与文化交流日益增多;中国希望融入国际社会。作用:有利于中国融入国际社会;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传播与交流。【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中“17世纪初期,掌握欧洲政治中枢的基督教势力彻底瓦解,从而破坏了中世纪欧洲统一的根基”可知,宗教改革瓦解了基督教势力,欧洲分裂;根据“各国之间的政治经济联系又日益频繁和复杂”“‘三十年战争’使欧洲陷入可怕的厮杀而被撕裂”,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7世纪的欧洲国家主权意识加强,国家间的利益纷争加剧。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中“《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中的一些基本原则,例如,与会各国,不论宗教信仰、政体、国家大小都一律视为具有独立、平等的主权地位等,都体现了格劳秀斯的法律思想”,从政治、思想等方面分析可知,格劳秀斯在《战争与和平法》中提出君主应该制定条约并接受约束,确定了国际法的主体是主权国家,奠定了国际法的基础。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中“中国逐渐卷入以英美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可知,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根据“经过二十多年的中西交往与文化交流,中国渐渐萌生了主动加入世界体系的愿望”可知,中西交往与文化交流日益增多,中国希望融入国际社会。第二小问,根据“(《万国公法》)在晚清政府的对外关系、文化教育、学术思想等方向占有一席之地,成为影响近代中国时代发展的知名外文翻译著作之一”,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社会发展和中外交流等方面分析可知,《万国公法》的发行有利于中国融入国际社会,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传播与交流。第12页共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