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高中 > 历史 > 【新教材】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三单元培优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新教材】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三单元培优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docx 2021-09-16 09:46:30 12页
剩余10页未读,查看更多需下载
【新教材】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三单元培优测试卷(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宋刑律》的律文内容基本上承袭了《唐律》,但在律之后附录了敕令,宋朝立法史上出现了敕律并行和“以敕代律”的情况。这主要说明宋代(  )A.法律内容更加丰富B.君主专制制度强化C.立法部门权力削弱D.执法的随意性加强2.《十二铜表法》基本上是过去未成文的习惯法的汇编。它明确维护私有财产权和贵族的既得利益,但法典的编纂仍是平民的胜利,这主要是因为《十二铜表法》(  )A.使贵族不能随意曲解法律B.使罗马法体系最终形成C.保障平民和贵族权利平等D.取消了贵族的既得利益3.罗马法是罗马奴隶制国家一切法律的总称,它既包括皇帝的命令、元老院的告示、成文法和一些习惯法,也包括公元6世纪中叶以前东罗马帝国的法律。罗马法的形成发展主要在于(  )A.贵族持续推进改革B.商品经济发展的推动C.民众执政经验丰富D.帝国疆域的不断扩展4.1791年通过的美国宪法第十修正案规定:宪法未授予合众国,也未禁止各州行使的权力,由各州各自保留,或由人民保留。这一规定(  )A.体现了分权制衡的原则B.加强了州政府的权力C.动摇了宪法的权威D.维护了民主共和体制5.《韩非子·功名篇》:“桀为天子,能制天下贤也,势重也;尧为匹夫,不能正三家,非不肖也,位卑也。”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韩非主张(  )A.礼教、仁义、感情都是不需要的B.人君应该将所有权力集中,并提高威望以服人C.定法应该清楚,使得民众皆知,并以严刑重赏来执行D.君主应该具有一套驾驭臣子的手段和方法第12页共12页 6.汉昭帝死后,内朝首领外戚霍光召集九卿开会,欲废昌邑王,另立汉宣帝。有人说:“该请宰相参加。”霍光说:“这是皇帝的家事,用不着丞相参加,我们只议定请示皇太后就完了。”这实质上反映了(  )A.内朝权力在外朝之上B.内外朝制度开始形成C.汉代专制皇权的加强D.皇权受到相权制约7.中共十五大提出了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这一“基本方略”是(  )A.民主集中制B.科教兴国C.人民民主专政D.依法治国8.1215年6月颁布的《大宪章》规定:国王不得随意征税叫要确立相关法定程序;国王不得任意逮捕或监禁任何自由人或没收其财产。这反映了《大宪章》(  )A.确立了议会至上原则B.保护了公民的基本人权C.取消了国王的征税权D.奠定了英国宪政的基础9.1980年8月,邓小平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强调:公民在法律和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党员在党章和党纪面前人人平等。人人有依法规定的平等权利和义务,谁也不能占便宜,谁也不能犯法。这表明新时期中国(  )A.法治建设不断完善B.推进依法治国的决心C.以法律作为反腐工具D.坚持立法为民的原则10.西周时期产生了“以德配天”和“明德慎罚”的法律思想。“天”是天下各族共有的神,“天命”属于有“德”能使人民归顺的人;重视教化作用,立法、司法时慎重用刑。这表明,西周时(  )A.确立了重德仁政的立法传统B.神权法色彩日渐浓厚C.儒家思想开始影响立法司法D.继承了前代立法经验11.公元前3世纪,秦始皇完成统一后,颁布了通行全国的律令。公元6世纪,东罗马皇帝查士丁尼为了重振昔日罗马帝国雄风,颁布了《查士丁尼民法大全》。这表明(  )A.中国比西方更早进入法治社会B.依法治国是东西方的共同诉求第12页共12页 C.法律保障了社会稳定发展D.都体现了对生命和财产的尊重12.1804年《法国民法典》诞生,法国人坦言“我们毫不犹豫地宣称,就我们的立法完善性而言,我们在很大程度上要感谢罗马人”。法国“在很大程度上要感谢罗马人”,主要是因为(  )A.罗马人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成文法典B.由公民法到万民法,罗马法首创国际法的概念C.罗马法提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D.罗马法成为近代欧美国家立法的重要来源13.西方有两大法律体系:一支是以罗马法为基础的大陆法系;另一支是以英国普通法为基础的英美法系。罗马法形成的一个重要时期是公元1~3世纪;英美法系则形成于18世纪。下列关于这两大法系之所以能够发展成为世界性法律体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A.伴随着领土扩张和军事征服B.工业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C.严格的成文法和先进的理念D.系统的法律体系和深邃的思想14.公元5世纪日耳曼人灭亡西罗马帝国,但是日耳曼各国纷纷尊奉罗马为正统,特别是各个日耳曼王国将各自部落的习惯,借助于罗马法的某些术语,并吸收罗马法的一些原则,编纂为成文法典。这说明(  )A.罗马法丰富了其他民族文明的成果B.罗马法的适用地域和对象不断扩大C.罗马法成为近代资产阶级法学渊源D.被征服地为罗马法的完备发达折服15.商鞅师承儒家,却转行法家之道,他在《商君书·画策》中说:“仁者能仁于人,而不能使人仁,义者能爱于人,而不能使人爱,是以知仁义之不足以治天下。”这说明当时(  )A.以仁义治天下成为主流意识B.儒家与法家追求的目标相悖C.儒法在实践中出现融合倾向D.法家意识到教化作用的局限16.《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指出:爱国主义绝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我们既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成果,也要学习和吸收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其主旨是(  )A.倡导学习世界优秀文化B.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C.中央政府倡导理性爱国D.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性第12页共12页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17题13分,18题14分,19题13分,20题12分,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秦始皇和李斯是秦王朝缔造者,他们的治国思想秉承了法家传统,是以“法”治国主张的信奉者、实践者。秦王朝的立法指导思想以“争强”“治民”和“帝王之具”为指南。秦始皇之“法”:“诽谤者,族诛”“以古非今者,族诛”“偶语诗书者,弃市”。秦始皇二十年,“荆轲为燕太子丹刺秦王,后诛轲九族,其后恚恨不已,复夷轲之一里,一里皆灭”。——摘编自《也谈先秦政治思想中的“法”》材料二 罗马帝国经由罗马共和国蜕变而来,凭借的不仅是“使罗马四邻畏服的精兵”,更有“使罗马内部安定的良法”。罗马统治者也时常表现出加强君主专制权力的倾向,但统治者的名分与统治的理论却依旧在很大程度上以自然法思想为归依,而人性平等、个人权利保障、权力的合法性及对权力的制约等则构成了这种思想的核心。在法治实践方面,如在涉及基督徒基于信仰而反对皇帝崇拜事件时,图拉真指示其部下:只要抓获罪证确凿的基督徒即可惩办,但有悔改表现则可宽恕,同时要防止诬告株连,否则便有违于时代精神。罗马帝国法治实践的一件大事是罗马公民权在帝国范围内的实现。——摘编自《论法律价值取向与政治稳定》(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分析古代秦王朝和罗马帝国重视法律治国的历史背景。(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法治实践对古代秦帝国和罗马帝国统治的延续所起作用不同的原因。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丁文江,江苏泰兴人,著名地质学家。1911年,他在英国获得动物学和地质学双科学位后回国,投身于中国地质学的创建工作。1913年,参与创办地质研究所,培养了一批地质研究人才。1914年,第12页共12页 他“登山涉水,不怕吃苦”,前往云南、四川、贵州进行地质调查。1916年,加入北京大学,帮助恢复地质学系。1922年,主持成立中国地质学会。1929年,率队赴西南进行大规模考察,绘制地形地质图,为经济建设和国防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在他的推动下,中国地质学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起就获得了世界声誉。1933年,他赴华盛顿出席国际地质学会第16次大会。1936年,他在湖南谭家山煤矿考察时因煤气中毒去世。——据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1)根据材料,概括丁文江对中国地质学的贡献。(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丁文江取得科学成就的原因。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中国古代在自然经济和专制统治环境下,不具备产生诸如自由、平等、权利、义务等近代民法观念的条件清末1902年清廷下诏“参酌外国法律”,改订律例。仿德、日民法典的立法理念和编纂方法,1910年完成《大清民律草案》。但随着王朝终结,未及颁行民国北洋政府以大清民律草案为蓝本,完成民国民律草案。因时局多变,未能完成立法程序。1930年国民政府在此前民律基础上修订的《中华民国民法》颁布实施。废除了中国传统法律中的旧名词,西方禁止刑讯、独立审判的原则及审判公开制度、陪审及辩护制度等也逐渐进入中国法律体系20世纪五六十年代20世纪五六十年代,新中国两次启动民法典起草工作,但因政治运动等被迫中断。初成的两部草案与苏联民法典一脉相承,如“财产流转”便将继承制度排除在外,但加入了预算、税收等计划经济方面的内容20世纪七1979年第三次启动民法典编纂。但立法机关认为经济体制改革刚刚开始,各种民事关系尚未定型,制定完整的法典条件还不具备,故决定先分步制定民事单行本第12页共12页 八十年代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1992年邓小平南方讲话,确立了改革开放的方向。随后与之相适应的担保法、合同法等相继制定,身份平等、权利神圣等私法理念也备受推崇。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与国际接轨,民法典的起草逐步加快2020年5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颁布,被誉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摘编自何勤华《西方法学史纲》、梁慧星《中国民法典草案建议稿》等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20.乡约是中国民间社会长期以来自发形成的、依靠习惯和道德力量发挥约束力的行为规范和行为模式,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北宋儒家“关中学派”代表吕大钧兄弟受《周礼》《礼记》的影响,订立《吕氏乡约》。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乡约乡规,其主要内容有:一是德业相劝,即互勉于修身齐家之事;二是过失相规,如戒酗酒,戒赌博,戒斗殴等;三是礼俗相交,即乡党之间要有长幼之序,相亲相敬之礼;四是患难相恤,包括防盗,防灾,防疫,恤贫,恤孤等。在此基础上,又细化为更为具体的条款,以约束和规范乡民的个人行为。有学者认为,《吕氏乡约》“于君政官治之外别立乡人自治之团体,尤为空前之创制”。第12页共12页 ——摘编自党晓虹《中国传统乡规民约研究》等材料二 当前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与乡规民约不谋而合,全国各地不同地方有着不同习俗,民风民情也千差万别,若只是以法律的方式做出统一规定,难免引起“不适”,乡规民约源于世代民众生活沿袭下来的习俗和传统,更适应本地方的现实需要,也更容易被人们接受。——摘编自刘宇《论“吕氏乡约”的社会治理作用》(1)根据材料一,简要指出《吕氏乡约》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乡约出现的原因。(2)综合上述材料,简析研究古代乡约的现实价值。第12页共12页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B 【解析】据材料中“在律之后附录了敕令”“敕律并行”“以敕代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敕令属于君主的命令,材料反映了宋代君主专制制度强化,故选B项;仅据材料内容无法得出A、C、D三项结论,故排除。2.A 【解析】《十二铜表法》限制了贵族随意解释法律的特权,因此被称为平民的胜利,故选A项;《查士丁尼民法大全》的颁布标志着罗马法体系的形成,排除B项;《十二铜表法》依然维护了贵族利益,排除C、D两项。3.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随着罗马商品经济的发展,罗马法不断完善,最终形成了罗马法体系,即罗马法的形成发展主要在于商品经济发展的推动,故选B项;罗马法的改革很大程度上是平民推动的,排除A项;罗马共和国早期,罗马平民并没有执政权,排除C项;罗马法的内容还包含共和国时期的法律,排除D项。4.A 【解析】题干中第十修正案的规定体现了权力由中央、州、人民分割享有,即分权制衡,故选A项;题干中“宪法未授予合众国”是前提,体现了中央集权原则,排除B项;修正案是对宪法漏洞的修补,而不是动摇宪法的权威,排除C项;题干与“维护民主共和体制”关系不大,排除D项。5.B【解析】从材料内容看,人的影响力主要取决于人的地位即“势”(权力),韩非主要强调人君应该集中权力,并提高威望以服人,故B项正确。6.C第12页共12页 【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内朝首领霍光拒绝丞相参加废立皇帝的会议,因为汉代内朝权力来自皇帝,因此这实质上反映了专制皇权的加强,故C项正确。7.D8.D【解析】《大宪章》颁布时,英国尚未确立议会至上原则,故A项错误;《大宪章》的颁布是为了限制王权,而非保护公民的权利,故B项错误;国王的征税权并未取消,只是要经过相关立法程序,故C项错误;英国的宪政建立在对王权进行限制的基础上,而《大宪章》体现了对王权的限制,故D项正确。9.B 【解析】材料“人人有依法规定的平等权利和义务,谁也不能占便宜,谁也不能犯法”说明中国在改革开放后推进以法治国的坚定决心,故选B项;A、C两项材料未体现,排除;材料探讨的是守法而不是立法问题,排除D项。10.A 【解析】据材料“‘天命’属于有‘德’能使人民归顺的人”可知西周时期重视德行,据材料“立法、司法时慎重用刑”可知在立法、司法中形成了慎刑罚而主要“重视教化”的传统,故选A项;B项表述与题意不符,排除;儒家思想产生于春秋时期,西周时尚未有儒家思想,排除C项;由材料中“西周时期产生”可知并非继承前代,排除D项。11.B 【解析】秦始皇和查士丁尼都颁布了通行全国的法律,由此可知,东西方的统治者都注重依法治国,故选B项;秦朝是专制体制,属于人治而非法治,排除A项;通过题干无法判断法律对社会发展产生的作用,排除C项;D项与题意无关,排除。12.D 【解析】由材料内容可知,《法国民法典》的立法完善性在很大程度上要感谢罗马人,这反映出罗马法是近代资本主义国家立法的先声,故选D项。13.A 【解析】公元1~3世纪,随着罗马帝国疆域的扩大,法律不断完善,18世纪随着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扩张,英美法系形成,故选A项;B项不符合罗马法形成的条件,排除;英美法系不采取成文法,第12页共12页 排除C项;公元1~3世纪的罗马法还没有成为系统的法律体系,排除D项。14.A【解析】灭亡西罗马帝国的日耳曼各国尊奉罗马为正统,借助罗马法的术语,吸收罗马法的原则,将各自部落的习惯,编纂为成文法典,说明罗马法丰富了其他民族文明的成果,A项正确。罗马法的适用地域和对象不断扩大与材料内容不符,B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罗马法是近代资产阶级法学渊源,C项错误;被征服地为罗马法的完备发达折服与材料主旨不符,D项错误。15.D【解析】根据材料“仁者能仁于人,而不能使人仁,义者能爱于人,而不能使人爱,是以知仁义之不足以治天下”并结合所学可知,商鞅认识到儒家教化作用的局限性,从而转行法家之道,D项正确。根据材料“仁义之不足以治天下”并结合所学可知,当时儒家“仁义治天下的思想”并未成为社会主流意识,排除A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儒家和法家追求的目标都是“治天下”,只是实现方式不同,排除B项;根据材料可知,商鞅否定儒家治国思想,转行法家之道,说明两者并未融合,排除C项。16.C【解析】材料的关键信息是“爱国主义绝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其他内容是对这句的解释和对正确爱国做法的指导,体现了理性,故C项正确。A、B两项是解释,不是主旨,故排除;D项材料没有阐释,故排除。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17题13分,18题14分,19题13分,20题12分,共52分)17.(1)背景:商鞅变法,形成了秦国重法传统;秦国历代统治者厉行法治,效果明显;秦帝国初建,各种反对势力依然存在。罗马自共和国时期就形成了良好的法律传统;罗马帝国统治者信奉自然法思想;法治实践在罗马历史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等。(2)秦:统治者主张严刑峻法,激化了阶级矛盾,加速了秦王朝的覆亡。罗马:罗马法律相对宽松,并作适时调整,这对缓和社会矛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有效地维护了罗马帝国的统治。【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结合秦朝商鞅变法、统一前治国的原则、统一后社会矛盾等相关史实,说明秦朝重视法律治国的历史背景;第二小问,结合材料二“使罗马内部安定的良法”“在很大程度上以自然法思想为归依”“罗马公民权在帝国范围内的实现”等信息回答。第(2)问第一小问,结合秦朝的法治实践具有严刑峻法的特点回答;第二小问,结合罗马法的实践特点回答。18.(1)贡献:参与创建并推动中国地质学的发展;培养中国早期地质学人才;组织对西南地区的大规模地质调查,以科学服务国家建设;提高了中国地质学的国际声誉。第12页共12页 (2)原因:爱国精神;献身精神;科学作风;国家和学科发展的需要。【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投身于中国地质学的创建工作……培养了一批地质研究人才”可知,参与创建并推动中国地质学的发展,培养中国早期地质学人才;根据材料“前往云南、四川、贵州进行地质调查……为经济建设和国防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可知,组织对西南地区的大规模地质调查,以科学服务国家建设;根据材料“在他的推动下,中国地质学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起就获得了世界声誉”可知,提高了中国地质学的国际声誉。第(2)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即可。19.示例:体制因素是影响民法典编纂的关键因素。阐述:20世纪五六十年代,新中国两次启动民法典编纂,表面上是因为1956年“整风反右”、1964年“四清”运动而被迫中断,实际上深层次的原因是我国当时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这一体制下社会生活,尤其经济活动基本被纳入行政权力的控制范围,因此不需要民法协调。1979年第三次启动民法典的编纂时,当时农村刚启动包产到户等,国企改革还没开始,各种民事关系尚未定型,经济体制改革方向也不明确,制定完整的法典条件还不具备,影响到了民法典的编纂。20世纪90年代以来,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已经确定,市场经济也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客观上需要一部系统完善的民法典,才有了被誉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总之,民法典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市民生活的基本行为准则,其产生、发展和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紧密关联。【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提供了中国近现代民法典历史演变的年表,要求考生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即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提出观点,进行简要阐述。民法典的演变与社会经济生活、政治环境、思想观念,甚至国际关系等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密切相关,相互作用,归纳主题时,可以从原因条件、发展历程、特点和影响等角度切入。20.(1)特点:受儒家思想的影响;重视规范乡民的道德行为和道德教化;强调互助互勉;强调自治。原因:理学的形成;科举制的推行;知识分子进入国家政治体系;士大夫社会责任和主体意识的增强。(2)当代价值:传承优良家风,弘扬中华美德;有利于农村基层自治制度的完善;稳定社会秩序,构建和谐社会。第12页共12页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中“吕大钧兄弟受《周礼》《礼记》的影响”“一是德业相劝……二是过失相规……三是礼俗相交……”等信息概括;第二小问“原因”,则要根据所学知识从政治、思想和社会变化等方面来分析。第(2)问,结合材料二中“当前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与乡规民约不谋而合”“乡规民约源于世代民众生活沿袭下来的习俗和传统,更适应本地方的现实需要,也更容易被人们接受”等信息,联系当前推行基层自治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分析。第12页共12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