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期中试卷 2套(含答案解析)
doc
2021-10-09 22:33:03
20页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期中试卷1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20世纪后期,考古学家在湖北、甘肃、湖南等地发现了大量秦代的竹简,其中有政令、上下公文往来、司法文书、吏员簿,还有物资登记、转运、赋税、徭役、军爵、官吏任用等文书。这些重要史料可以佐证秦代()A.地方宗族势力较为强大B.行政制度比较系统C.郡县制在全国范围确立D.法律制度非常严密2.在清代的地方行政管理体制中,巡抚主民政事务,总督主军事。但实际上,二者的职权具有相当的类似性,可以说是相互交织、彼此渗透,且有的督抚其辖地也有局部重叠。这一做法是为了()A.打破权力垄断以加强中央集权B.加强君主专制以维护皇权独尊C.提高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效率D.军民分治以加强地方的独立性3.13世纪初,英国贵族、骑士和市民联合起来迫使国王约翰签署《大宪章》,规定不经臣民同意,国王不得在规定的贡款之外征税;由25名贵族组成委员会,负责召开会议;国王不得随意侵犯贵族的人身自由等。这些规定体现了()A.臣民参与监督王国的政务B.议会由选举产生的议员组成C.议会与国王实行集体统治D.议会代表选民行使国家权力4.法国1875年宪法规定,总统是国家和军队最高首脑,但总统签署的法令必须有一名内阁成员副署方能有效;总统可以解散众议院,但是需要参议院同意;内阁由总统任命,但需要对议会负责。这体现出当时()A.君主、共和两派的斗争与妥协B.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C.法国实行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D.责任内阁制度初步确立5.1998年,在吉林省第四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中,80%以上的农村采取了“海选”方式提名初步候选人,其中梨树县还发展了“海选”方式,实行“一次性投票选举”,即把原来用“海选”提名初步候选人的方式,发展成正式选举。以上尝试说明()A.中国开始实现人民当家作主B.直接民主选举得到全面贯彻C.基层民主选举获得了新发展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逐步完善6.改革开放之初,陈云强调指出要根据“鸟”的需要,设计“笼”的大小,并不断调整“笼”的尺寸,使“鸟”不被“笼”困死,而且能在“笼”中充分飞翔。“鸟笼经济”的提出意在()A.在计划指导下扩大市场调节B.摆脱计划对社会经济的影响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阐释计划与市场的互动关系第20页共20页
7.隋唐时期,御史与谏官相辅相成的监察制度体系臻于完备。宋以后,谏官制度逐渐衰微,明清时期逐渐形成御史与谏官制度合一、以督察院为主体的单一监察制度体系。可见古代监察体系的演变()A.缓和了官员内部的矛盾B.保障监察体系的高效运作C.提高了中央的行政效率D.与专制权力的强化相一致8.英国传统的文官制度以“恩赐官职制”为主,1855年和1870年英国政府两次颁布法令进行改革,规定由独立于党派之外的文官委员会来主持考选事宜,公开竞争、择优录取,文官不受选举与执政党更迭影响,不得参与政治活动和盈利性经济活动。这一改革()A.有利于英国政治运行的稳定B.推动了责任内阁制的形成C.削弱并杜绝了英国政府的腐败D.完善了英国的政党制度9.1883年以后,美国逐渐推行“功绩制”,即通过考试考核的方法来选拔管理文官。1933年2月,罗斯福总统大力推行“政治庇护制”,即直接用政治手段直接任命大量的各行各业的专家及学者为文官。材料可用来印证美国()A.危机期间失业问题的严重B.摆脱经济危机的迫切性C.行政权不受立法权的制约D.国家干预取代自由放任10.1928年3月,国民党内政部要求部员一律穿棉布中山装;1929年4月,国民政府明令公布中山装成为法定制服;1936年2月,蒋介石下令全体公务员穿统一制服,式样为中山装,中山装正式成为全国公务员的统一制服。这一过程说明()A.革命观念风靡一时B.服饰变革推动社会进步C.人身控制日益严重D.国家强化意识形态作用11.“公推公选”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一些地方出现的干部选拔方式。十七大后,通过这一方式选拔的干部从数量、范围和职位重要性上都向更高层次迈进。以下表述正确的是()A.是中国传统的“举荐制”和“科举制”的复合体B.在“民主”话语和“创新”追求下对传统政治文化的回归C.以笔试加面试的考试成绩排名作为录用的最重要标准D.入围干部当任或淘汰时的票决制,带有“党内民主”色彩12.洪武元年颁布的《大明令》申明,“不许乞养异姓为嗣,以乱宗族”。明朝后期修订的《问刑条例》则规定,“其财买义男,如恩养年久,配有室家者,照例同子孙论”。这一变化可以说明当时()A.纲常伦理受到严重冲击B.宗法关系渐趋松弛C.异姓继承取代嫡子继承D.社会风俗急剧转变13.古罗马法关于所有权是所有人“对物的最完全的支配权”的定义以及关于占有、使用、受益、处分各种权能的理论,直接被归纳到拿破仑法典的第544第20页共20页
条中,备受当代各国民法学界的推崇,陆续被各国民法所采用。这表明( )A.罗马法具有适用性被有效继承B.近现代法律重视维护私有制度C.罗马法拥有普遍合理性的特质D.法律制定具有一定的发展性特征14.近代英国宪法包括为数众多的宪法性法律、宪法惯例以及宪法判例,没有统一的宪法法典。这些以普通法律、政治习惯等方式表达出来的宪法与普通的法律和政治习惯虽然在表现形式上并没有区别,但是在实际的政治生活中却具有宪法的效力。对此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英国宪法主要是不成文的习惯法B.英国缺乏建立法治国家的意愿C.尊重传统是英美法系的突出特点D.英国人对宪法的理解存在差异15.有学者指出,根据礼仪与礼义一体化的原则,只要在当今核心价值观中尚保存有某种礼义,在价值实践中则可以部分参考和借鉴传统礼仪的操作,或者说可以从传统礼仪中获得实践性的领悟和启示。这表明()A.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受传统礼仪影响较大B.传统资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借鉴C.传统文化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D.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历史和时代的产物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4题,共55分16.中国历史上政治制度有两次大变局,其一是封建改为郡县,其二是专制改为共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材料一秦代以降,皇权专制主义越来越走向强化,从汉到宋是皇权逐渐压倒相权的时代。北宋时候,皇权已经高度专制,明代以后则皇帝自兼丞相,合国家元首与政府首脑为一,于是皇权专制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秦代以后的两千年,中央集权程度也一步一步走向强化,行政区划本来是地方政府的施政区域,到了宋代以后,已转变为中央官员的施政分区,中央集权制此时也达到巅峰状态,因此元代以后,分裂局面已不再出现。——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材料二“百代皆行秦政事”,秦始皇所建立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行政制度与当时世界上最完备的官僚制度紧密结合,三位一体,奠定了此后中国两千多年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基本模式。辛亥革命一举推翻专制王朝,建立共和政体,这是中国几千年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伟大创举。但革命果实很快落入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北洋军阀手中。要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与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这两大历史任务,仍然任重道远。——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写《简明中国历史读本》(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秦代走出周制、确立秦制的主要制度措施,并分别指出元代中央集权和明代皇权专制强化的主要标志。(5分)(2)据材料二,指出辛亥革命走出秦制的历史贡献,并从“民族国家”和“人民权利”两个层面归纳近代中国所面临的历史任务。(5分)(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百代皆行秦政事”谈谈你的认识。(5分)第20页共20页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材料一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世官制、察举制和科举制。在世官制占统治地位的历史阶段,官职任定被限定于贵族范围内。察举制度创立之后,选官一般经现任官吏察访,然后向政府举荐予以任用。科举制则是通过考试选官,择优录用。——黄留珠《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述略》材料二清末新政前后,清政府开始设立经济特科取士;废除八股后,又采取学堂育才选才和留学毕业生录用等措施。到了北洋政府时期,受国内外诸种因素的影响,以强化文官立法为特点,中国近代文官制度进一步趋于完善。这些近代中国官员选任制度,具有许多值得总结和可供借鉴之处,并且在某些方面还显示出了其所特有的时代价值。——关学增《近代中国官员选任制度及其得失》材料三以1994年《国家公务员录用暂行规定》正式颁布为标志,我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正式建立。该规定实施20年以来,一大批优秀人才陆续进入国家机关工作,为国家公务员队伍建设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韩达亮《当代中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浅析》(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变化的趋势,并简析这些变化的积极作用。(5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初期中国官员选任制度变革的历史背景。(5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实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的意义。(5分)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材料一1954—1956年,新中国着手起草第一部《民法典草案》。此后,由于发生“整风”“反右”等政治运动,民法典起草工作被迫中断。1962-1964年,虽完成《民法典草案(试拟稿)》,但因“四清运动”而中断。以上只是表面原因,关键原因则是不具备其赖以存在的经济社会条件。——摘编自梁慧星《制定民法典的设想》等材料二“文化大革命”结束以来,我国的法制建设逐步走上平稳化、正规化……八二宪法及其四个修正案是我国国家最高政治生活的主泉。……立足于改革开放,创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满足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需要的民商经济法律制度,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为代表,在30年时间内,我国先后颁布了两部刑法典,同时又对刑事诉讼法进行了制定和修改。至1990年代中期,党的十五大提出了“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宏伟目标,将“依法治国”写入宪法。——摘编自张晋藩《法治的脚步:回顾新中国法制60年》材料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走上了经济高速发展的道路。时至今日,“中国模式”作为一种独特的发展道路,引起了国际上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讨论……第20页共20页
2008年2月7日德国《新德意志报》上的文章说:“中国定将实现一种特殊的民主,这种民主将考虑到这个大国的社会、文化和经济特点。这种亚洲‘社会主义民主’所涉及的是史无前例地继续思考‘孔子的公共伦理’,而不是抽象地复制西方资产阶级民主。”(1)根据材料一,概括两次民法典起草工作中断的共同原因。(3分)(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主法制建设的阶段特征并谈谈你的认识。(3分)(3)依据材料三归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在法制建设方面取得的最突出成就。(4分)19.观看戏剧是雅典人城邦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流传至今的众多剧本也深刻地反映了古代雅典城邦的人文精神。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材料戏剧最初可能起源于雅典以外的地区,后传入阿提卡。戏剧表演大多由富有的公民赞助,政府提供场地设备。为了促进戏剧的发展,雅典人每年还为戏剧颁奖。评委并不是专家,而是抽签选出的公民。古代雅典最伟大的悲剧作家是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和欧里庇得斯。埃斯库罗斯的代表作是悲剧《被缚的普罗米修斯》,取材于希腊神话,剧中的普罗米修斯为人类立下大功,为人类盗得天火,使文明成为可能,却被宙斯惩罚。做好事的普罗米修斯反被众神之神宙斯惩罚,反映了埃斯库罗斯对希腊某些宗教观念的批评。索福克勒斯的代表作品是《奥狄普斯王》。在索福克勒斯的笔下,神对人物活动的控制似乎更加遥远渺小,那些有行动的人,根据自己的某些特定目的行事,与周围的世界对立。宗教传统与城邦权威之间的冲突,在他的人物身上体现得十分明显。欧里庇得斯比前两位更为自由。他的代表作《美狄亚》是一部伦理悲剧,讲述了美狄亚的悲剧故事。这部剧完完全全是在描写人与人性,是真正意义上的人的悲剧。“神”的舞台逐渐让位给了“人”,悲剧的关注焦点从形而上的神转向了形而下的人。(1)编写一幕发生在公元前5世纪雅典城市广场上观看戏剧时公民对话的场景。(要求:先写出对话主题,主题要紧扣雅典当时的重大事件;对话内容要围绕主题展开,观点明确;对话过程完整,逻辑清晰。)(5分)(2)结合雅典三位悲剧作家的代表作,说明雅典戏剧是如何体现人文主义精神的。(10分)第20页共20页
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B解析:根据“其中有政令、上下公文往来、司法文书、吏员簿,还有物资登记、转运、赋税、徭役、军爵、官吏任用等文书”可知,秦代的竹简包含了皇帝的政令、中央和地方的往来公文、司法文书和官吏的任免等详实的行政内容,因此这些重要史料可以佐证秦代行政制度比较系统,故选B项。题干中竹简的内容与地方宗族势力无关,排除A项。秦代的竹简没有反映郡县制的具体推行范围,排除C项。题干中竹简的内容主要与行政、财政相关,不能佐证秦代法律制度是否非常严密,排除D项。2.答案:A解析:据材料“二者的职权具有相当的类似性,可以说是相互交织、彼此渗透,且有的督抚其辖地也有局部重叠”可知,巡抚和总督在一定程度上彼此制约,因而这一做法是为了通过地方分权以加强中央集权,故选A项。材料说的是地方制度,并不是君主专制,排除B项。总督和巡抚职权相互交织、彼此渗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行政效率,排除C项。军民分治导致地方独立性削弱,排除D项。3.答案:A解析:由材料“不经臣民同意,国王不得在规定的贡款之外征税;由25名贵族组成委员会,负责召开会议;国王不得随意侵犯贵族的人身自由等”可知国王行使权力受到人民的监督,故选A项;材料强调贵族组成的议会而非选举产生的议会,排除B项;“集体统治”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资产阶级代议制下议会代表选民行使国家权力,排除D项。4.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以看出法国总统、内阁和议会之间相互制约,体现了当时君主、共和两派之间相互斗争妥协,故选A项。材料未反映出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排除B项。材料只涉及行政权和立法权,并未涉及司法权,无法看出是否三权分立,排除C项。材料主旨是议会、总统和内阁三者之间相互制约,而非强调责任内阁制的确立,排除D项。5.答案:C解析:1998年,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进一步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改变了过去由上级政府任命村委会干部的做法,推进农村的民主制度建设。各地创造性地发展了各种村民选举制度。其中比较著名的是创自吉林省的“海选”制度,与材料中“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海选”相符,故选C项;A项时间为1949年,与材料中“1998年”不符,排除;“全面贯彻”与材料中“吉林省第四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中,80%以上的农村采取了‘海选’方式”不符,排除B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材料中的“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不符,排除D项。6.答案:A解析:陈云用鸟和笼之间的关系来比喻市场和计划的关系问题,第20页共20页
主张在计划指导下扩大市场调节,故选A项。材料未彻底否定计划经济体制,排除B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提出是在中共十四大上,排除C项。D项表述只是表象,而非意图。7.答案:D解析:材料中古代监察体系的演变主要体现在由复合性体系到单一性体系,由监察政府、皇帝到只监察政府,这体现的是皇帝权力的加强,与专制权力强化的趋势相一致,故选D项;材料与缓和官员内部的矛盾无关,排除A项;由监察政府、皇帝到只监察政府,与保障监察体系的高效运作无关,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中央行政机构分工明确、简化流程等,与提高中央的行政效率无关,排除C项。8.答案:A解析:通过材料“文官不受选举与执政党更迭影响,不得参与政治活动和盈利性经济活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文官政治改革后,文官的独立性增强,这有利于英国政治运行的稳定性,A项正确;材料内容与英国责任内阁制形成无关,B项错误;C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文官制度改革与政党制度完善无关,D项错误。9.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罗斯福实行“政治庇护制”是指不通过“功绩制”的文官管理办法,直接用政治手段来任命文官,其目的是用行政领域的改革来保证新政措施得到高效率的贯彻和执行,体现其迫切希望美国摆脱经济危机,故选B项。罗斯福实行“政治庇护制”的目的是保证新政措施得到贯彻和实施,与危机期间失业问题无关,排除A项。C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题干信息无法体现国家干预取代自由放任,排除D项。10.答案:D解析:根据“国民党内政部要求部员一律穿棉布中山装”“国民政府明令公布中山装成为法定制服”“全体公务员穿统一制服,式样为中山装”等信息可知,中山装成为全国公务员的统一制服具有政治认同意义,说明国家强化意识形态作用,故选D项。材料没有涉及革命观念风靡一时,而是强调国家强化意识形态作用,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应是社会进步推动服饰变革,排除B项。把中山装作为全国公务员的统一制服,并不等同于人身控制,排除C项。11.答案:B解析:“公推公选”在更大的范围内,体现了民主参与,落实了人民群众对干部任用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当选干部不仅要对上负责,更重要的是对下负责,体现了干部选拔任用的民主性,与古代传统政治文化具有相似性,故选B项。科举制需要参加考试,而“公推公选”主要是民主选拔任用,排除A项。以笔试加面试的考试成绩排名作为录用的最重要标准是指公务员考试,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入围干部当任或淘汰时的票决制,不是都在党内投票,所以带有“党内民主”色彩的说法错误,排除D项。12.答案:B第20页共20页
解析:本题考查明代宗法观念的松弛。明初《大明令》规定“不许乞养异姓为嗣,以乱宗族”,到了明朝后期,“义男”可以“照例同子孙论”,说明在明朝后期,宗法关系较前期有所松弛,故选B项;“义男”可以“照例同子孙论”,说明“义男”没有冲击到纲常伦理,排除A项;“义男”继承权是“嫡子”继承权的一种补充,不会取代嫡子继承,排除C项;“义男”的地位由不被国家承认到“照例同子孙论”,说明顺应了社会的需要,且材料看不出社会风俗的急剧转变,排除D项。13.答案:A解析:根据“直接被归纳到”“陆续被各国民法所采用”可知罗马法具有适用性被有效继承,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罗马法的所有权理论被后世所采用,不能说明近现代法律重视维护私有制度,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罗马法的所有权理论被继承,并不代表罗马法都具有普遍合理性的特质,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罗马法的所有权理论被后世直接采用,没有体现出发展性,故D项错误。14.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英国人重视习惯和政治传统,所以他们的宪政体系,是一系列历史法律的总和,故选C项。英国的宪法不是不成文的习惯法,它也有成文法律,排除A项。英国并不缺乏建立法治国家的意愿,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英国人理解的差异,排除D项。15.答案:B解析:材料信息“只要在当今核心价值观中尚保存有某种礼义,在价值实践中则可以部分参考和借鉴传统礼仪的操作,或者说可以从传统礼仪中获得实践性的领悟和启示”可知传统资源不仅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间接的理论途释,同时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提供借鉴,故B项正确;从材料无法看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受传统礼仪影响的程度,故A项错误;C项“精髓”材料无法体现,排除;材料并未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背景,故D项错误。16.答案:(1)主要制度措施:创立皇帝制度,皇权至上;设立三公九卿制,文武分职;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强化中央集权。主要标志:元代中央集权强化的主要标志是行省制度的设立;明代皇权专制强化的主要标志是中书省被废置、丞相制度被废除。(2)历史贡献: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共和政体(不能答“资产阶级共和国”)。历史任务:“民族国家”层面的任务是“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权利”层面的任务是“人民解放、自由幸福气”。(3)认识:秦朝确立的皇权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延续时间很长,对发展古代经济、维护国家统一、防范分裂和积累中华文明成就具有正面意义;但秦制存在着不可解决的根本缺陷(专制皇权难以制约;专制王朝循环更替;底层民众权利缺失、民生多艰等)。第20页共20页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和近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第一小问“主要制度措施”,根据“秦代以降,皇权专制主义越来越走向强化”结合所学可概括得出秦朝的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等。第二小问“主要标志”,结合所学,可概括得出元代中央集权强化的主要标志是行省制度的设立;明代皇权专制强化的主要标志是中书省被废置、丞相制度被废除。(2)第一小问“历史贡献”,根据所学,秦朝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因此辛亥革命的贡献是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共和政体(不能答“资产阶级共和国”)。第二小问“历史任务”,根据所学,可得出“民族国家”层面的任务是“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权利”层面的任务是“人民解放、自由幸福”。(3)可从秦朝建立的专制制度产生的积极与消极影响这两个角度概括。17.答案:(1)趋势:选官范围不断扩大;选拔方式日益公平公正;评选标准从血缘趋向才能。积极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推动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2)背景:清政府统治危机的加深;科举制度无法适应改革需要;新式学堂的推广;留学潮的出现;民国政治的发展。(3)意义:推动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有利于人才的选拔;有助于干部队伍的年轻化和专业化。解析:(1)问第一小问趋势,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变化的趋势可以根据世官制、察举制和科举制这些选官制度在选官范围、选拔方式、评选标准等方面的变化来回答。第二小问积极作用,可以根据所学知识回答。(2)问据材料二“清末新政前后,清政府开始设立经济特科取士;废除八股后,又采取学堂育才选才和留学毕业生录用等措施”并结合所学得出清政府统治危机的加深,科举制度无法适应改革需要,新式学堂的推广,留学潮的出现;据材料二“到了北洋政府时期,受国内外诸种因素的影响,以强化文官立法为特点,中国近代文官制度进一步趋于完善”得出民国政治的发展。(3)问意义可以从推动伟人事制度的改革,有利于人才的选拔,有助于干部队伍的年轻化和专业化等角度回答。18.答案:(1)原因:政治运动干扰;不具备相应的经济社会条件。(2)阶段特征:新中国成立初期确立民主法制建设的基础;“文化大革命”期间,民主法制建设中断。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以来,民主法制建设逐渐健全和完善。认识:依法治国;民主法治制度化,法律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增强民主法制意识;民主法制要与时俱进。(3)特点:既借鉴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又坚持独立自主道路。成就: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使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法律化;为依法治国奠定重要基础。第20页共20页
解析:(1)依据材料一“由于发生‘整风’‘反右’等政治运动,民法典起草工作被迫中断”“但因‘四清运动’而中断。以上只是表面原因,关键原因则是不具备其赖以存在的经济社会条件”可知,这两次民法典起草工作中断的共同原因是:政治运动干扰和不具备相应的经济社会条件。(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以来民主法制建设的阶段特征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确立民主法制建设的基础;“文化大革命”期间,民主法制建设中断;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以来民主法制建设逐渐健全和完善;第二小问结合第一小问进行概括可得:依法治国;民主政治制度化,法律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增强民主法制意识;民主法制要与时俱进。(3)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三“所涉及的是史无前例地继续思考‘孔子的公共伦理’,而不是抽象地复制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主政治建设既借鉴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又坚持独立自主道路。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19.答案:(1)示例:对话主题:伯利克里发放观剧津贴,促进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甲:“你知道吗?最近我们的首席将军伯利克里将给所有观赏戏剧的公民发放‘观剧津贴’呢!”乙:“这么一来,将有更多公民参加观看戏剧这样的公共活动了!”甲:“是的,他还规定向参加政治活动和担任公职的公民发放工资,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乙:“这些政令让我们伟大的雅典城邦发展得越来越好了!”(2)示例:在埃斯库罗斯的代表作《被缚的普罗米修斯》中,普罗米修斯违反了众神之神宙斯的规定,私自盗得天火,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反映了人的自我价值意识的觉醒,否定了神的意志是衡量一切的尺度,突出了人的主观能动力量。在索福克勒斯的戏剧作品中,神对人的控制力量被进一步削弱,有行动的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行事,更加强调人的尊严和权威。在欧里庇得斯的代表作《美狄亚》中,作者把描写重点放在人与人性上,关注焦点从神转向人体现了对人的主体地位的关注。总而言之,三位悲剧作家的作品深刻地反映了人文主义精神。解析:第(1)问要求编写一幕对话场景。公元前5世纪是伯利克里执政时期,因此在编写对话时应该结合伯利克里执政时期的改革措施。第(2)问根据“做好事的普罗米修斯……对希腊某些宗教观念的批评”可知,普罗米修斯盗天火的行为反映了人的自我价值意识的觉醒,否定了神的意志是衡量一切的尺度,突出了人的主观能动力量;根据“神对人物活动的控制似乎更加遥远渺小,那些有行动的人……与周围的世界对立”可知,索福克勒斯的戏剧作品更加强调人的尊严和权威;根据“《美狄亚》……完完全全是在描写人与人性,是真正意义上的人的悲剧”可知,欧里庇得斯的作品体现了对人和人性的关注。综上分析可知,三位悲剧作家的作品都深刻地反映了人文主义精神。第20页共20页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期中试卷2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秦邮律》内容广及文书、驿制、邮驿等法令,明确规定文书传递时限、登记手续、入驿条件、生活待遇、邮驿机构的管理和奖惩办法等。该法令的制定主要是为了()A.完善秦朝法律制度的需要B.促进社会公共事业的发展C.建立完备的邮政通信网络D.保证国家政令的顺畅通达2.某同学在研究中国古代某一政治制度时,找到以下材料:“无论是作为朝廷的临时派出机构,抑或作为常设的地方最高官府,其代表中央进行政治控驭和军节镇遏的色彩,一直非常浓厚。”该同学研究的政治制度()A.拥有大权,不受中央节制B.容易导致地方势力膨胀C.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D.使得皇权空前强化3.1077年,罗马教皇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四世在任命主教等问题上矛盾尖锐,教皇宣布废黜亨利四世,革除其教籍,并煽动诸侯反抗亨利四世。亨利四世被迫冒着严寒长途跋涉到意大利卡诺莎城堡,极尽卑微悔过,受尽侮辱后才获教皇赦免,史称“卡诺莎之辱”。这一事件反映出()A.罗马教皇权力取代世俗权力B.天主教会与专制王权相制衡C.神权统治阻碍民族国家发展D.封建诸侯是神权政治的支柱4.1787年美国宪法规定:行政人员、法官不得在国会占有议席,国会议员也不能担任政府的文官职位,政府官员和国会议员也不能同时担任法官。此规定旨在()A.协调各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B.规定各种权力的制衡C.创建人民主权原则的新政府D.加强联邦政府的权力5.在论述新中国的民主制度时,毛泽东认为,二者应该是按照核子和电子的动力学相互联系起来。核子虽小,却非常重。环绕核子的电子很轻,却是自由的。没有电子,就没有进步。据此可知,毛泽东旨在强调()A.要求实现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B.要实现海峡两岸的和平统一C.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要性D.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6.王安石在变法中“募饥民修水利”,以“赈救食力之农”“兴陂塘沟港之废”。与“煮粥赈灾”“开仓放粮”等赈灾方式相比,王安石此举力图()A.尽量减轻政府的救灾负担B.稳定灾区的社会秩序C.从长远上解决灾民生计问题D.建立政府抗灾救荒体系第20页共20页
7.中国古代历来重视对县官政绩的考核。秦汉时期通过上计制度考察县官一年来的任职情况,并以此作为对县官奖惩的依据;唐代对县官的考绩制度日趋完善,包含德、慎、公、勤等多个方面;明代制定更加严密的考绩制度,分为考满和考察两种,两者相辅进行。这一变化实质上反映了我国古代()A.管理水平不断提高B.中央集权不断加强C.监察制度不断完善D.君主专制日益强化8.隋唐时期“工商不得入仕”;992年,宋太宗下诏“如工商杂类人内有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许解送”。此后,参加科举的工商业子弟比比皆是。这表明()A.工商皆本已经成为时代主流B.参加科举需由州郡长官推荐C.门第成为选官入仕重要条件D.商品经济发展推动科举变革9.18世纪末英国的执政党一上台便利用权力巩固自己的政治基础,培植政治小集团,官员的任命只注重政治忠诚而非才干和品格。“政党分赃”一定程度上导致英国出现政治混乱的局面。这反映当时英国()A.代议制民主尚需完善B.君主立宪制有名无实C.封建势力根深蒂固D.国家权力被贵族控制10.北洋政府文官普通考试分为行政职和技术职两大类,其中技术职又细分为商业、农业、林学、蚕业、化学、土木工、物理、机械、医学、电工、机织、地质、铁道、数学、染色、采矿、图案、金丁、制丝、邮电等30个专业。这一划分()A.标志着公务员制度的建立B.表明北洋时期官僚机构膨胀C.有利于提升施政的科学化D.说明实践经验是考试的重点11.20世纪50年代初,毛泽东曾告诫全党:“治国就是治吏。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将不国。如果一个个都寡廉鲜耻,贪污无度,胡作非为,国家还没有办法治他们,那么天下一定大乱。”毛泽东在当时说这句话的目的在于()A.惩治干部贪污腐败,恢复国民经济B.提高干部素质,推行政治体制改革C.加强干部思想道德建设,提高治国水平D.加强干部廉政建设,巩固新生政权12.古人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损害身体及鬓发、胡须等均属不孝行为。秦朝将强制剃除头发、鬓毛和胡须的髡刑和强制剃除鬓毛、胡须而保留头发的耐刑等刑罚作为纯粹的耻辱刑而存在。这反映出秦朝()A.刑法受传统思想影响B.社会风俗得到了革新C.法律由严酷走向宽容D.法律执行缺乏严肃性13.古罗马的诉讼由法律所确定的执法官负责审查诉讼行为的合法性和确定适用的诉讼程序,由当事人选择的审判员负责对案件进行实体审理。这一制度()A.简化了案件的诉讼程序B.维护了审判量刑的合理化C.利于避免司法权过于集中D.杜绝了法官的贪污腐败行为14.“基督教的修道院通过抄书、办学校、建图书馆三种方式,保存、整理、研究了古代文化遗产,并对其成员及周围地区的居民进行教育,传播了基督教教义,培养了一批有初步文化素养的教职人员。”该材料体现了基督教会在欧洲的作用是()第20页共20页
A.控制人们思想B.大肆进行宗教迫害C.宣传人文思想D.促进文化教育发展15.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共七编、1260条,包括总则、物权、合同、人格权、婚姻家庭、继承、侵权责任,以及附则。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具有里程碑意义。编纂该法典的出发点是()A.制定全新的民事法律B.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C.法律制度与国际接轨D.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4题,共55分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5分)材料一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每位专制君主虽然都力求“乾纲独揽”“事皆亲决”,但实际上他无法也不可能真正实现一人“独治”天下,必须“设官分职,体统相维,品式具备”。于是,在统治阶级内部就出现了一个权力分配的问题。政治学家萨孟武先生说:“吾国中央官制,秦汉以后,无时不在变化之中,而其变化的特质则为天子的近臣转变为国家的大臣。天子畏帝权旁落,惧大臣窃命,欲收其权为己有,常用近臣以压制大臣。历时既久,近臣便夺取了大臣的职权,因之大臣乃退处于备员的地位,而近臣却渐次变为大臣。近臣一旦演变为大臣,天子又欲剥夺其权,而更信任其他近臣。这样,由近臣而大臣,演变不已,而吾国中央官制遂日益复杂起来。”——摘编自李渡《中国历代中枢权力机构沿革论略》材料二明初朱元璋鉴于历代王朝地方权重,导致割据,尾大不掉,对中央离心离德的局面,废除行中书省,将行省权力一分为三,分别设立掌行政民事的布政使司、负责监察司法的按察使司、掌控军事的都指挥使司,成为省一级地方行政机构,它们分别直属于中央不同部门的领导。随着政治形势变化,在运转过程中,三司出现权力协调不一,办事能力和效率不高等问题,巡抚制度应运而生,明朝中后期,皇帝以派遣监察官的形式向地方派驻巡抚,并逐步扩大其权力。并在边疆、军事要地和数省交界之处增设巡抚。嘉靖年间,进一步规定:“凡徭役、里甲、钱粮、驿传、仓廪、城池、堡隘、兵马、军饷,及审编大户粮长、民壮快手等项地方之事,俱听巡抚处置。”景泰以后,随着巡抚的全面地方化和制度化,巡抚成为居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军政长官,巡抚由临时性差遣演变为设立衙门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同时,巡抚只能奉敕行事,不得擅权越职;中央派出镇守总兵和镇守太监,以对巡抚监督。——摘自李晓辉《明代督抚制度研究——以中央地方关系为视域的考察》(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中枢权力机构沿革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5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司制度与巡抚制度的异同点。(5分)(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朝建立巡抚制度的作用。(5分)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第20页共20页
材料一材料二西方学者比较中世纪的中国和西方的城市后认为:中国城市处于朝廷行政官僚的控制之下,城市在司法审判上表现出随意性。相比之下,欧洲的城市则更为自治和独立。大多数城市都有宪章和民法典保护公民的法律权利。欧洲城市中的商业影响也要强大得多。而中国城市工商业中,国家起了主导作用,诸如国家制铁厂和皇家陶瓷厂(官窑),食盐贸易的许可证制度等。——摘编自[英]安格斯·麦迪森《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公元960—2030年)》(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中世纪西欧国家的政治、经济特点。(8分分)(2)据材料二,概括东西方城市的不同点。(7分)18.中国谏议文化积淀深厚,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创造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材料一忠言拂于耳,而明主听之,知其可以致功也。术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操生杀之柄,课群臣之能者也,此人主所执也。——韩非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孟子有过则谏,此为人臣之道也。——墨子材料二五行变至,当救之以德,施之天下,则咎除。——董仲舒除诽谤以招切言,开天下之口,广箴谏之路。扫亡秦之失,尊文武之德。——《汉书》(1)根据材料一,概括先秦时期的谏议文化。(5分)(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汉代谏议文化的新特点,并分析其影响。(5分)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材料一《唐律疏议》是唐高宗永徽年间完成的法典,是唐律的典型代表。据《旧唐书·刑法志》记载第20页共20页
,唐太宗贞观年间有同州人房强,其弟房任在岷州任统军,因为谋反伏诛。按照当时的法律,房强应当被连坐处死。太宗得知此案,怜悯其将死,于是对大臣们说:“因为风俗教化未能博施,所以如今仍然需要刑典。这不是庶人的过错,怎么能因此滥施重刑呢?这更显得君主不德……怎么能不察其原本而一概加以处罚呢,这违反了恤刑而重人命的原则。”这对《唐律疏议》的修订产生了影响,如将原《贞观律·名例篇》中的“言理切实”,改为“情理切实”。后来以《唐律疏议》为代表的法律体系亦被宋元明清所继承,在东亚也被其他国家所接受。——摘编自陶舒亚主编《中国法制史》等材料二《法学阶梯》是罗马法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在位期间(公元527—公元565年)编写的一部法学教科书。其法学基本理论是罗马帝国鼎盛时期大法学家盖尤斯、保罗、乌尔比安等学说的集中体现。这一著作简要阐明了法学原理,如“正义是给予每个人他应得的部分的这种坚定而恒久的愿望”“奴役是违背自然法的(因为根据自然法,一切人都是生而自由的)”。但随着罗马帝国的分治和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法学阶梯》逐渐湮没在欧洲中世纪的历史中,直到人类走出中世纪迈向近代时,其命运才发生了变化。(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律、罗马法的立法思想,并指出它们产生的背景。(7分)(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析近代以前两部法律命运不同的原因。(8分)第20页共20页
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D解析:完善秦朝的法律制度并非主要目的,故A项错误;“《秦邮律》内容广及文书、驿制、邮驿等法令”不属于社会公共事业,是为了解决政府需要,故B项错误;邮政通信网络是近代开始建立的,故C项错误;“《秦邮律》内容广及文书、驿制、邮驿等法令”表明为了确保信息的畅通,通过立法来进行保障,故D项正确。2.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元朝行省制度。依据材料“朝廷的临时派出机构”“常设的地方最高官府”“代表中央进行政治控驭和军节镇遏”可知该制度是元朝的行省制度,行省拥有大权,但是在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严格节制,即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故C项正确,排除A项;行省的设立加强了中央集权,遏制了地方势力的膨胀,排除B项;皇权空前强化是在明清时期,排除D项。3.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欧洲中世纪教皇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权力之争,由于教皇权力及影响比较大,世俗王权只能选择屈服,这阻碍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发展,故选C项。罗马教皇的权力并没有完全取代世俗权力,故A项错误。由材料看不出王权对天主教会的制衡,以及封建诸侯是神权政治的支柱,故B、D两项错误。4.答案:B解析:据题干可知此规定旨在规定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三者之间的制衡,故选B项。美国1787年宪法中的“妥协”主要指各利益集团,即中央与地方、南方与北方、大州与小州之间的妥协,以此协调各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选举和任期,无法体现人民主权原则,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联邦政府与州政府的关系,排除D项。5.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民主制度是指根本政治制度、民族制度和政党制度,再根据材料“核子”“小”而“重”,“电子”“轻”而“自由”,且“环绕”“核子”的相互关系可知,毛泽东这是将中国共产党与其他民主党派的关系比喻为了“核子”与“电子”的关系,形象生动地描述了新中国的政党制度,即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故选C项。实现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应该靠民族制度即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而不是政党制度,排除A项。实现海峡两岸的和平统一主要应该依靠“一国两制”而不是政党制度,排除B项。材料描述的是中国共产党与其他民主党派的关系,与法治建设无关,排除D项。6.答案:C解析:王安石通过招募饥民兴修水利的方式进行赈灾,一方面救济了灾民,另一方面也兴修了水利,同时通过兴修水利也能恢复和促进农业发展,一定程度上减少灾害再次出现的可能,第20页共20页
有利于从长远上解决灾民的生计问题,故选C项。招募灾民兴修水利并不一定能够减轻政府的救灾负担,修建水利工程有可能暂时增加政府的负担,排除A项。其他的赈灾方式也可以达到稳定社会秩序的效果,B项不符合设问要求。王安石招募饥民兴修水利,这不属于政府抗灾救荒体系,排除D项。7.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官员考察制度与中央集权。管理水平是现象,并非材料中变化所反映的实质,故A项错误;对县官考核制度的完善,反映了中央注重对地方官员的管理,其实质是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故B项正确;监察制度不断完善仅是现象,故C项错误;君主专制在材料中没有提及,故D项错误。8.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从“隋唐时期‘工商不得入仕’”到宋朝以后“参加科举的工商业子弟比比皆是”可知,宋朝时期科举选官向工商业子弟开放,这说明随着宋朝商品经济的发展,工商业者的地位有所提高,推动了科举制的变革,故选D项。中国封建时代的主流经济思想是重农抑商,工商皆本只是个别人物的思想,排除A项。材料没有提及工商业者参加科举需要州郡长官推荐,排除B项。门第成为选官重要条件是指九品中正制,排除C项。9.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英国代议制民主。“政党分赃”使英国出现政治混乱的局面,说明当时英国政治存在弊端,代议制民主尚需完善,故选A项;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后,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确立,排除B项;执政党并非封建势力的代表,排除C项;当时英国的执政党是资产阶级政党,并非贵族,排除D项。10.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北洋政府文官考试制度。材料体现北洋政府时期文官制度实行分类考查,细分各种具体技术职位,该措施能够适应相应的技术工作需求,有利于提升施政的专业化、科学化程度,故选C项。从1929年制定《公务员任用条例》,到1933年颁布《公务员任用法》,标志着公务员制度的建立,故排除A项。材料只说明官僚机构趋向专业化,看不出官僚机构膨胀,故排除B项。材料仅反映出专业细化,不等于实践经验,故排除D项。11.答案:D解析:从材料时间“20世纪50年代初”及“治国就是治吏。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如果一个个都寡廉鲜耻,贪污无度,胡作非为……天下一定大乱”可以看出,毛泽东认为亟须加强干部廉政建设,以此维护国家的稳定,从而巩固新生政权,故选D项。12.答案:A解析:古人认为损害身体及鬓发、胡须等均属不孝行为,因此秦朝颁行强制剃除头发等刑罚,才能起到惩罚罪犯的作用,说明秦朝刑法受传统思想的影响,故A第20页共20页
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社会习俗的变化,排除B项;秦朝时期法律严酷,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秦朝的法律制度,没有涉及法律的执行,排除D项。13.答案:C解析:由材料可知,古代罗马实行执法官同审判员相分离的制度,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司法权过于集中,因此C项正确;案件的诉讼程序会因此增多,A项错误;审判量刑的合理化在材料中并未体现,B项错误;D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14.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基督教会对西欧社会的影响。根据材料可知,基督教会既传承了古代文化遗产,又发展了社会教育,可见基督教会促进了文化教育发展,故D项正确;其他选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排除。15.答案:D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是为适应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制定的,顺应了时代发展要求,故选D项。《民法典》的出发点是对经济社会中的新情况、新问题作出有针对性的新规定,而非制定全新的民事法律,排除A项。中共十八大确立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排除B项。《民法典》是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并不是为了与国际接轨,排除C项。16.答案:(1)特点:中枢权力逐渐被削夺、分散或转移;权力运作机制缺乏恒定性;权力机构沿革呈渐进性;中枢权力机构之间彼此监督、相互制衡;皇权至上。影响:有利于保证各种政治力量在法定的程序内活动,提高国家机器的运转效能;皇帝执掌着统治国家的最高权力,使专制皇权得到扩张并不断强化。(2)相同:处理地方事务;受制于中央。不同:三司制:中央部门领导,分掌地方事务。巡抚制:皇帝直接派遣,统领地方事务。(3)作用:解决了地方三司分权下协调不一,效率不高的问题;在维持分权的基础上,通过集中提高了地方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统治的基础,巩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统一和民族团结。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设官分职,体统相维,品式具备”“变化的特质则为天子的近臣转变为国家的大臣”“中央官制遂日益复杂起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中枢权力的转移、权力的运作机制、权力机构的变化、中枢权力机构之间的关系、皇权至上等方面分析作答。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天子畏帝权旁落,惧大臣窃命,欲收其权为己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提高效率、专制皇权的加强等方面分析答案。第(2)问,相同点方面,根据材料二“废除行中书省,将行省权力一分为三,分别设立掌行政民事的布政使司、负责监察司法的按察使司、掌控军事的都指挥使司,成为省一级地方行政机构”“皇帝以派遣监察官的形式向地方派驻巡抚,第20页共20页
并逐步扩大其权力。并在边疆、军事要地和数省交界之处增设巡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概括得出三司和巡抚都是负责处理地方事务,受制于中央。不同点方面,根据材料二“分别直属于中央不同部门的领导”“巡抚成为居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军政长官,巡抚由临时性差遣演变为设立衙门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同时,巡抚只能奉敕行事,不得擅权越职;中央派出镇守总兵和镇守太监,以对巡抚监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概括得出三司制度与巡抚制度的不同点。第(3)问,根据材料二“三司出现权力协调不一,办事能力和效率不高等问题”并结合明朝的史实从政治、经济以及民族关系等角度分析即可。17.答案:(1)特点:政治上实行封君封臣的封建等级制;经济上封建庄园经济盛行。(2)不同点:①行政权力不同:中国,中央行政控制强,城市发展缺乏法律保护;西方,城市自治权较充分,以立法推动城市化进程。②经济发展模式不同:中国,城市商业中国家占据主导,实行垄断或官营;西方,商业影响较大。解析:本题考查中世纪西欧国家特点及西欧与中国文明的比较。(1)根据中世纪的封建等级示意图,可得出政治上实行封君封臣的封建等级制;根据中世纪西欧封建庄园示意图,可得出经济上封建庄园经济盛行。(2)东西方城市的不同点,可以从行政权力不同、经济发展模式不同两个方面进行概括。行政权力方面,根据“中国城市处于朝廷行政官僚的控制之下,城市在司法审判上表现出随意性”,可得出中国中央行政控制强,城市发展缺乏法律保护;根据“欧洲的城市则更为自治和独立。大多数城市都有宪章和民法典保护公民的法律权利”,可得出西方城市自治权较充分,以立法推动城市化进程。经济发展模式方面,根据“中国城市工商业中,国家起了主导作用,诸如国家制铁厂和皇家陶瓷厂(官窑),食盐贸易的许可证制度等”,可得出中国城市商业中国家占据主导,实行垄断或官营,根据“欧洲城市中的商业影响也要强大得多”,可得出西方商业影响较大。18.答案:(1)谏议文化:注重功利性;强调君主监督百官的必要性;纳谏是君主的一项义务;臣下要勇于进谏。(2)新特点:“天人感应”理论得到贯彻;注重吸取秦亡教训。影响:提高了汉代监察思想的系统化和理论化程度;提高了汉代吏治管理水平;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创造条件;深刻影响了后世监察文化的发展。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先第20页共20页
秦时期的谏议文化。“谏议文化”,根据材料一“知其可以致功也”可知,劝谏注重功利性;根据材料一“术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操生杀之柄,课群臣之能者也,此人主所执也”可知,强调君主监督百官的必要性;根据材料一“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可知,纳谏是君主的一项义务;根据材料一“有过则谏,此为人臣之道也”可知,臣下要勇于进谏。(2)本题主要考查汉代的谏议文化。第一小问“新特点”,根据材料二“五行变至,当救之以德,施之天下,则咎除”可知,受到“天人感应”影响;根据材料二“扫亡秦之失,尊文武之德”可知,注重吸收秦亡教训。第二小问“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围绕着对汉代监察、吏治、民族国家发展和对后世监察文化的影响等方面来阐述。19.答案:(1)立法思想:唐律:德主刑辅,礼法结合。罗马法:自然法思想(理性、正义、自由、平等)。背景:唐律:儒家思想占据主导地位;统治者“德政”意识浓厚;社会相对安定,农业经济发达。罗马法:受古希腊人文精神影响;众多法学家对法律思想的研究与发展;商品经济较为发达。(2)《唐律疏议》:中国小农经济发达;中国及东亚大多国家为君主专制政体;以唐律为代表的法律体系适应了统治阶的需要。《法学阶梯》:罗马帝国分裂,出现封建割据,阻碍了法律的统一执行;基督教意识形态占据了主导地位。解析:本题考查唐律和罗马法。(1)第一小问立法思想,唐律:根据材料一中“因为风俗教化未能博施,所以如今仍然需要刑典”得出德主刑辅,礼法结合。罗马法:根据材料二中“正义是给予每个人他应得的部分的这种坚定而恒久的愿望”“奴役是违背自然法的(因为根据自然法,一切人都是生而自由的)”得出自然法思想(理性、正义、自由、平等。第二小问背景,应从当时的经济、政治、思想等方面分析。(2)原因,唐律:中国古代的法律是维护君主专制的工具,是与外儒内法相一致的,符合统治者发展需要,建立在小农经济的基础之上。罗马法:根据所学和材料二中“随着罗马帝国的分治和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法学阶梯》逐渐湮没在欧洲中世纪的历史中”得出罗马帝国分裂,出现封建割据,阻碍了法律的统一执行;基督教意识形态占据了主导地位。第20页共2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