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八单元测试卷 3套(含答案解析)
docx
2021-10-14 23:55:04
32页
【新教材】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八单元测试卷1(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1937年11月,国民政府发表声明说:“我们始终相信,暴力是不能打垮我们的……敌人如果进攻南京,我们就保卫南京。敌人如果进攻四川,我们就保卫四川。只要敌人继续侵略,我们就继续抵抗!”下列属于国民党抗战史实的是( )①淞沪会战 ②太原会战 ③百团大战 ④远征军入缅作战A.①③④ B.①②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2.油画《地道战》歌颂了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民族精神。地道战的故事发生在( )A.五四运动时期B.北伐战争时期C.抗日战争时期D.解放战争时期3.1937年,八路军将领陈赓在日记中写道,这是“中日开战以来最大的第一次的胜利。这一胜利虽然是局部的,但在政治上的胜利是无穷的:1.证明我党的主张正确;2.只有积极地采取运动战、游击战、山地战,配合阵地战,抄袭敌人,才能胜算”。这次“胜利”是( )A.淞沪会战B.平型关大捷C.台儿庄大捷D.武汉会战4.“此战役是一个主动进攻的战役,使日军在华北的主要铁路、公路受到广泛破坏,沉重的打击了日军的‘囚笼政策’‘治安肃政’‘以战养战’等阴谋计划。”此役是( )A.武汉会战B.百团大战C.太原会战D.平型关战役5.“在民族危亡的关头,中华民族奋起反抗,创造了弱国打败帝国主义强国的奇迹”。创造“奇迹”的根本原因是( )A.全民族共同抗战B.国民政府组织得力C.国际同盟的援助D.武器装备精良先进6.1947年2月,国民党政府颁布了《经济紧急措施方案》,规定“凡国营生产事业,除属于重工业范围及确有显著特殊情形必须政府经营者外,应即以发行股票方式公开出卖或售与民营”,由此掀起以抛售国有企业为特征的私有化改革运动。这一措施( )A.在美国胁迫下强化了市场经济B.遏制了共产主义经济思潮第32页共32页
C.便利了官僚资本侵占社会资产D.有利于政府筹措内战资金7.从下图得出的信息是( )A.徐州会战B.太原会战C.淞沪会战D.第三次长沙会战8.“中国为酷爱和平之民族,过去四年余之神圣抗战,原期侵略者之日本于遭受实际之惩创后,终能反省……不料残暴成性之日本,执迷不悟,且更悍然向我英美诸友邦开衅……兹特正式对日宣战”。这一告示发表的历史背景是( )A.九一八事变爆发B.全面抗战开始C.太平洋战争爆发D.国共合作抗战宣言公布9.下面是东北大学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多次迁移的路线。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它的迁移与下列哪一事件有关( )1923年在沈阳成立―→1931年迁往北平―→1937年迁往开封―→1938年迁往四川A.新文化运动B.北伐战争C.抗日战争D.解放战争10.1945年,中共“七大”提出建立联合政府,主张在民主的政治纲领下团结一切愿意参加的阶级和政党,允许私有经济的发展,实行“耕者有其田”。这些主张( )A.目的是把党的工作重心转向城市B.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相一致C.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D.意在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11.抗战胜利后,蒋介石一再声称实行“宪政”,但与各党派平等协商有先决条件,即“国民政府法统不致紊乱,根本大法不容变更,政府基础不容动摇,军令政令必须统一”。其条件的实质是( )A.欺骗国内国际舆论B.确保民主政治的实行C.维护国民党专制独裁D.诱迫共产党交出军队和政权12.在1949年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强调:“可能有这样一些共产党人,他们是不曾被拿枪的敌人征服过的,他们在这些敌人面前不愧英雄的称号;但是经不起人们用糖衣裹着的炮弹的攻击,第32页共32页
他们在糖弹面前要打败仗。我们必须预防这种情况。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毛泽东的主要意图是( )A.警惕共产党人出现骄傲情绪和腐败政治B.证明共产党人无往不胜C.说明敌人的糖衣炮弹比枪炮更加厉害D.告诉大家全国革命已经取得胜利13.据统计,1948年外国在华投资总额约31.97亿美元,其中美国14.10亿美元,占总量44.10%,英国11.15亿美元,占总量34.88%,其他国家6.72亿美元,占总量21.02%。由此可见( )A.英国的国际地位正在迅速地提高B.日本在投资总额中占有相当比例C.外国资本已完全掌控中国的经济命脉D.美国在外国对华投资中处于优势地位14.1935年,日军不断蚕食华北地区。12月9日,北平各大中学校数千学生举行抗日救国游行,12月底,平津学生联合会组织“南下扩大宣传团”,到工人、农民中宣传抗日救亡。学生的爱国运动( )A.成为扭转抗战时局的关键B.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C.宣传了共产党的抗战路线D.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5.12.1936年12月28日,美国《时代》周刊以大量篇幅报道了西安事变,而刊面人物选择的是正在视察军队的日本裕仁天皇。这反映出《时代》周刊( )A.意在鼓动日本,实现东亚共荣B.希望示好日本,结成美日同盟C.主张压制中国,渗透美国势力D.关注中国局势,担心中日战争16.制作时间轴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下面有关人民解放战争的时间轴中空白处应填写( )A.国民党围攻中原解放区B.国民党发动重点进攻C.中共七届二中全会D.国共两党北平和谈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17题13分,18题14分,19题13分,20题12分,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第32页共32页
材料一 中共根据发展形势,积二十多年来在农村工作中的经验,在战争的不同阶段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抗战结束后,国民党在美帝国主义的帮助下,疯狂地进攻解放区并抢占一些大城市和重要交通线。对于蒋介石所采取的这些行动,中共也不甘示弱,以自卫战争抵制国民党的进攻并且建立广大的革命根据地。由于一些大城市被国民党占领,所以中共建立革命根据地只能是以乡村为中心。——摘编自《试析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在解放战争时期的发展》材料二 经过一年多的战略防御,中共歼灭了大量敌人的有生力量,开始把战线引到国民党统治区,也就是开始占领国民党统治区的乡村和城市,这就是开始由以农村为中心到农村包围城市的转变。“加强炮兵、工兵建设,以便广泛地夺取敌人据点和城市,一切守备薄弱之据点和城市则坚决攻取之,一切有中等程度的守备而又环境许可之据点和城市则相机攻取之,一切守备强固之据点和城市则暂时弃置之。”——摘编自《毛泽东选集》(第二卷)(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能够建立广大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条件。(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揭开“把战线引到国民党统治区”序幕的事件。(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共产党在解放战争时期战争策略的发展变化,并分析其变化原因。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瓦窑堡会议后,中共中央加强了统一战线工作。与此同时,从1935年冬开始,国民党方面先后在南京、上海、莫斯科秘密同共产党人商谈抗日问题。1936年8月,中共中央发出致国民党中央委员会的信,倡议国共两党实行第二次合作。许多国民党上层人物表示赞同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主张。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国共两党经过反复谈判磋商,双方合作形势渐趋明朗。1937年7月中旬,周恩来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送交蒋介石。宣言宣布:“(一)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为中国今日之必需,本党愿为其彻底的实现而奋斗。(二)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三)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实行民权政治,以期全国政权之统一。(四)取消红军名义及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之统辖,并待命出动,担任抗日前线之职责。”9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布该宣言。——摘编自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32页共32页
《中国共产党历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的主要内容与中共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政策的不同之处。(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国共第二次合作得以实现的原因。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毛泽东发现农民们可以动员起来,甚至能够夺取城市,但是不能够同国民军打仗。因此,毛找到了信心,认为中共是能够生存和发展下去的,只要在一个地区内有人力支持战斗,就可以发展自己的武装力量。1931年以毛为主席的江西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就成了这一努力的榜样。——摘编自[美]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材料二 1937年2月,中国共产党在致国民党三中全会电中保证“停止没收地主的土地”,决定以减租减息作为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基本政策。1942年,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减轻地主的封建剥削,实行减租减息,借以改善农民的生活,提高农民抗日与生产的积极性”,“减租减息之后又实行交租交息,借以联合地主一致抗日”,并进一步提出了“奖励富农发展生产和联合富农”的基本原则。1946年,第二次国共合作彻底破裂,中国共产党再次变减租减息政策为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的政策。1947年,中共中央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要求“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摘编自王桧林主编《中国现代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毛泽东为实现“生存和发展”的实践举措。简评其对中国近代革命的深远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抗战时期相比,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有何调整?分别具有什么作用?(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简析中国革命道路成功的基本经验。第32页共32页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抗战胜利后不到四年的时间,国民党政权就覆亡了。学术界对国民党政权迅速崩溃的原因进行了长期探讨。一种观点强调,国民党的腐败是其迅速垮台的根本原因,表现在坚持一党专政、个人独裁,在政治上陷于孤立;发动内战,遭到全国人民反对;战后大小官员聚敛钱财,人们失望等。有的专家强调,国民党在军事上指挥无能,上下脱节,军队内部派系林立,以邻为壑,严重削弱了部队的战斗力,各个军事集团在战场上节节败退,这成为国民党垮台的主要原因。还有的观点强调,国统区财政经济的崩溃是国民党在大陆败亡的重要原因。——摘编自齐涛主编《中国通史教程教学参考·现代卷》(1)试分析史学界对国民党政权迅速崩溃现象持有各种历史解释的原因。(2)从材料中选择你赞成的一种观点并说明理由。(也可以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说明)第32页共32页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B【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百团大战是中国共产党在敌后战场进行的战役,排除③,故选B项。2.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地道战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在华北平原上抗日军民利用地道打击日本侵略者的作战方式。因此,地道战的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C项符合题意。3.B4.B【解析】根据材料“主动进攻”“华北”等可知,这场战役是敌后战场的百团大战,B项正确。武汉会战发生在武汉,排除A项;太原会战、平型关大捷发生在山西,排除C、D两项。5.A【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是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二次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人民实行全民族抗战,故A项正确。国民政府片面依靠政府和军队,组织不够得力,故B项错误;C项是外部因素,不是根本原因,故排除;抗日战争期间,我国武器装备不够精良,故D项错误。6.C【解析】根据材料“以抛售国有企业为特征的私有化改革运动”并结合所学可知,国民政府抛售国有企业,便利了官僚资本侵占社会资产,一些有特权的官僚谋求私利,化公为私,故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美国胁迫”,排除A项;国民党以抛售国有企业为特征的私有化改革运动与遏制了共产主义经济思潮无关,排除B项;国民党改革的主要目的是挽救经济危局,排除D项。第32页共32页
7.C8.C【解析】根据材料:“悍然向我英美诸友邦开衅”可知,是1941年日军偷袭珍珠港,可以判断出历史背景是太平洋战争爆发,故选C项。9.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1年9月18日,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因蒋介石不抵抗政策,导致东北三省很快沦陷,因此,1931年东北大学迁往北平;1937年7月7日,日军发动卢沟桥事变,日军占领北京,东北大学迁往开封;1938年6月6日,日军进占开封,因此,1938年,东北大学迁往四川。由此可见,东北大学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多次迁移与抗日战争有关,故C项符合题意。10.B【解析】1949年七届二中全会提出把党的工作重心转向城市,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在民主的政治纲领”“允许私有经济的发展”,可得出其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相一致,故B项正确;1937年七七事变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与材料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当时主张建立民主联合政府,而非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故D项错误。11.C【解析】材料中的“法统”“根本大法”“政府基础”“军令政令”不变更,其实质显然是要维护国民党独裁、专制的反动统治,故C项正确,B项错误。A项是表象,不是实质,排除;D项在材料中没有反映,排除。12.A【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取得胜利、中国共产党即将成为执政党的情况下,毛泽东要全党注意警惕资产阶级思想和生活方式的腐蚀以及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袭击,防止骄傲自满和腐败政治,A项正确。材料不是强调共产党人的能力,B项错误;C项是对材料的误读,故排除;D项与史实不符,排除。13.D【解析】根据材料信息“1948年外国在华投资总额约31.97亿美元,其中美国14.10亿美元,占总量44.10%”可知,美国在外国对华投资中高于英国和其他国家,处于优势地位,D第32页共32页
项正确。根据材料无法判断英国的国际地位是否提高,排除A项;材料没有提及日本在外国对华投资总额中所占的比例,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只是外国在华投资总额情况,没有涉及其对中国经济命脉的掌控问题,排除C项。14.B【解析】大规模的学生游行活动使得更多中国人知晓日本帝国主义的野心,了解时局,有利于中华民族的觉醒,故选B项。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排除A项;爱国学生并非都是中国共产党党员,不可能都宣传共产党的抗战路线,排除C项;1935年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还未建立,排除D项。15.D【解析】西安事变是张学良、杨虎城发动“兵谏”逼迫蒋介石抗日事件,说明中国内部出现“内讧”,而日本天皇视察军队,从侧面说明日本野心勃勃,这种对比局面出现在美国《时代》周刊上,说明美国担心中日战争,因为中日战争可能使美国在华利益受损,D项正确。实现东亚共荣会增强日本实力,对美国构成威胁,排除A项;美国此时奉行孤立政策,不会与日本结盟,排除B项;美国势力在晚清时期就已渗透中国,排除C项。16.A【解析】结合所学可知,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进攻中原解放区,标志着内战全面爆发,A项正确。国民党发动重点进攻是1947年,B项错误;1949年七届二中全会在河北省召开,C项错误;1949年国共两党北平和谈,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17题13分,18题14分,19题13分,20题12分,共52分)17.(1)二十多年来在农村工作中的经验;抗战后国民党抢占一些大城市。(2)1947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3)变化:由以农村为中心到农村包围城市的转变。原因:战略反攻开始把战线引到国民党统治区。【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积二十多年来在农村工作中的经验,在战争的不同阶段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得出,二十多年来在农村工作中的经验;根据材料一“由于一些大城市被国民党占领,所以中共建立革命根据地只能是以乡村为中心”得出抗战后国民党抢占一些大城市。第(2)问,根据材料二“经过一年多的战略防御……开始把战线引到国民党统治区”并结合所学得出,1947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第(3)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开始由以农村为中心到农村包围城市的转变”得出,由以农村为中心到农村包围城市的转变。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经过一年多的战略防御……开始把战线引到国民党统治区”得出,战略反攻开始把战线引到国民党统治区。第32页共32页
18.(1)取消武装反抗国民党政权及农村土地革命的政策;承认国民党的领导地位;苏维埃政府改制;红军改编。(2)日本帝国主义的不断侵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国共双方政策的调整与相互妥协;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社会各界的推动。【解析】第(1)问,材料共有四大内容,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概括。第(2)问,从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国共双方、人民的愿望和民族危机等方面来分析。19.(1)实践举措:开展土地革命;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影响: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独立自主的新中国。(2)调整:由保留地主土地所有制调整为没收地主土地,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作用:前者有利于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全民族的抗战,推动抗战的胜利;后者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坚实基础。(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一切从实际出发,从国情出发实现了道路创新;中共的正确领导;人民群众的支持。(任答三点)【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只要在一个地区内有人力支持战斗,就可以发展自己的武装力量。1931年以毛为主席的江西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就成了这一努力的榜样”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土地革命,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毛泽东的实践使中国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独立自主的新中国。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停止没收地主的土地”“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可知,由保留地主土地所有制调整为没收地主土地,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主要是为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全民族的抗战服务的,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主要是为推动解放战争胜利,赢得群众支持服务的。第(3)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需要从国情出发、坚持党的正确领导和坚持群众路线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20.(1)历史事实是客观的,但历史解释具有主观性。研究者从不同的立场、角度出发对同一历史事件(现象)作出的解释可能不尽相同。材料中的三种观点代表了政治、军事和经济三个不同的研究角度。学者们分别从这三个角度观察,因而得出了三种不同的观点和结论。(2)观点:认为国民党的经济政策是其迅速崩溃的主要原因。理由:错误的金融政策,滥发纸币,导致通货膨胀,物价飞涨;官僚资本巧取豪夺,民不聊生;迟迟不进行土地改革,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导致农民抛弃国民党,支持共产党;发动内战,加剧了财政危机等。第32页共32页
【解析】第(1)问,历史事实是客观的,但历史解释具有主观性。研究者的立场、角度不同,对同一历史事件(现象)作出的解释可能不尽相同。根据材料“国民党的腐败是其迅速垮台的根本原因,表现在坚持一党专政、个人独裁……国民党在军事上指挥无能,上下脱节,军队内部派系林立……国统区财政经济的崩溃是国民党在大陆败亡的重要原因”可知,学者们分别从政治、军事、经济这三个角度观察,因而得出了三种不同的观点和结论。第(2)问,本题属于开放型试题,选择政治、军事、经济三个角度中的任意角度,作为观点并陈述理由即可。第32页共32页
【新教材】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八单元测试卷2(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抗战胜利初期,中国共产党的主要政治任务是( )A.参加重庆谈判,商讨建国大计B.揭露美蒋阴谋,避免全面内战C.召开政协会议,改组国民政府D.争取和平民主,反对内战独裁2.1937年,八路军将领陈赓在日记中写道,这是“中日开战以来最大的第一次的胜利。这一胜利虽然是局部的,但在政治上的胜利是无穷的:1.证明我党的主张正确;2.只有积极地采取运动战、游击战、山地战,配合阵地战,抄袭敌人,才能胜算”。这次“胜利”是( )A.淞沪会战B.平型关大捷C.台儿庄大捷D.武汉会战3.东北抗日武装中涌现的英雄人物不包括( )A.赵一曼B.杨靖宇C.赵尚志D.张学良4.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馆长李宗远认为:“‘14年抗战’提法……意味着‘九一八’以来可歌可泣的壮烈抗战,被认可被还原……对美化侵略历史的日本右翼势力是有力回击……有利于对日本侵略罪行的完整揭露。”对于这种看法(“14年抗战”)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强化了对日本侵华罪行的控诉B.体现了对以东北抗联为代表的抗日力量的尊崇C.抨击了日本右翼势力的错误历史观D.批判了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5.据统计,1945年8月,国民政府的法币发行量累计为5569亿元,三年后增至604.6万亿元。引发严重通货膨胀的重要原因是国民政府( )A.偿还大量外债B.贪污腐化成风C.军费开支巨大D.纵容官僚资本膨胀6.下图中蒋介石的言论反映出国民政府( )1937年2月,蒋介石制定《本年政策》,提出“妥协内外各方,专力对倭”,同时更前所未有地提出“开放党禁”“开放政党政治”等内容。第32页共32页
1937年12月21日蒋介石日记云:“与共党代表谈组织事,此时对共党应放宽,使之尽其所能也。”A.竭力维护全民族抗战局面B.与中共争夺抗战领导权C.力图削弱中共的政治实力D.联合中共力量共同抗日7.平型关大捷是抗日战争中八路军115师于1937年9月25日在平型关附近伏击日本军队并取得抗日首胜的战斗。这次战役( )①是忻口战役的一部分 ②是国共合作抗日的典范③战役后日军开始扫荡 ④鼓舞了中国的抗战信心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8.抗战时期国共两党再度合作。其间,双方虽经多次激烈斗争,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终究没有倒下,其首要因素是( )A.民主人士的从中斡旋B.共产党的努力工作C.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D.民族危机空前严重9.按日军师团编制计算,从“七七”事变到1945年,日本历年投入到中国战场上的陆军,平均每年占76.4%。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拥有先进武器装备B.中国战场是日军唯一的战场C.苏联红军进驻中国东北D.中国实行全民族的持久抗战10.下面是东北大学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多次迁移的路线。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它的迁移与下列哪一事件有关( )1923年在沈阳成立―→1931年迁往北平―→1937年迁往开封―→1938年迁往四川A.新文化运动B.北伐战争C.抗日战争D.解放战争11.民族精神是一个国家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集中体现。下列民族精神按其形成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五四精神 ②抗战精神 ③长征精神 ④井冈山精神A.①②③④B.①④③②C.①③④②D.④①②③第32页共32页
12.毛泽东说:“蒋介石两个拳头(指陕北和山东)这么一伸,他的胸膛就露出来了。所以,我们的战略就是要把这两个拳头紧紧拖住,对准他的胸膛狠狠插上一刀!”这里“插上一刀”的军事行动指的是( )A.粉碎国民党的重点进攻B.发动三大战役C.横渡长江,解放南京D.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13.罗斯福发表的“炉边谈话”指出:勇敢的中国人民抗击日本的侵略,歼灭了无数日军,摧毁了大量的日本军用物资。援助中国进行的英勇抗战并最终发起反击是非常必要的,因为中国的抗战是最终战胜日本的重要因素。这最能证明( )A.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B.中国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起了主要作用C.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D.国际力量的援助是中国抗战胜利的关键因素14.1938年初,国民党中央通过的决议规定:经济建设以军事为中心,实行“计划经济”,“树立重工业基础”,采取扩大国防生产能力、奖励海内外人民投资、鼓励轻工业的发展等措施。这个决议意在( )A.使国民经济向战时经济转轨B.强化官僚资本垄断地位C.使国民经济产业结构合理化D.积极发展民族资本主义15.1935年6月28日,美国决定将中美外交关系提升至大使级。美国驻华公使詹森成为首任驻华大使,施肇基为首任中国驻美大使。美国作出这一决定应该是基于( )A.国民政府日臻稳固B.日本侵华进一步加剧C.国共两党关系缓和D.民间外交的大力推动16.1937年3月6日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对共匪只可编其部队,而决不许其成立军部或总指挥部”。而到8月18日,蒋介石终于同意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任命朱德、彭德怀为正、副总指挥。这种变化根源于( )A.共产党力量的不断增强B.日本侵略严重威胁国民政府统治C.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D.国内外各种抗日力量的不断施压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17题13分,18题14分,19题13分,20题12分,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全国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的施政,以陕甘宁边区为代表,实行了一整套有别于国民党统治区的政治、经济、文教和社会政策,并且明确这是“根据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总理遗嘱及中共中央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原则”而提出的,尤其是1941年公布的《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第32页共32页
提出“三三制”、保障抗日人民的人权、改进司法制度、厉行廉洁政治、保证土地所有权和减租减息、发展农工商业、调节劳资关系、实行合理税收、尊重知识分子等各项政策。如胡乔木所言,这个纲领的制定和发布,“不论在陕甘宁边区建设史上,还是在整个中国革命史和毛泽东思想发展史上,都占有重要的位置”;它“更加全面也更加鲜明地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团结抗战的基本路线和边区建设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本方针”。——摘编自汪朝光《民族抗战与革命建政》(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施政的主要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的施政举措。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941年中国共产党发表《为抗战四周年纪念宣言》中说:“四年以来,全国军民奋起抗战,不顾牺牲,不怕困难,前赴后继,再接再厉,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度过了许多的难关,卒能使敌寇胆寒,环球心折,奠定了民族复兴的基础,产生了新中国的雏形。”——王桧林《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若干问题研究》材料二 抗日战争部分大事摘录时间大事1938年45个华侨团体聚会新加坡,宣告成立“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1939年《黄河大合唱》首演于延安立即引起巨大反响,随即很快唱响全国1943年美、中、英三国首脑在开罗举行会议,讨论战后处置日本问题1945年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抗日纵队已发展到九十一万人,民兵发展到二百二十万人以上,建立了十九个大的解放区(1)根据材料一,归纳抗战奠定了民族复兴基础的突出表现。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抗战相持阶段中国军民“使敌寇胆寒,环球心折”的重大成果。(2)抗战胜利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枢纽,请结合材料二加以说明。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近代以来推动中华民族觉醒和团结的因素有哪些?第32页共32页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东北三省。之后又把侵略矛头指向了华北。蒋介石于1931年9月21日召集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紧急会议,商讨对日方略。主张以日本侵占东北的事实,先行提出于国际联盟与签订非战公约诸国,诉诸公理,同时团结国内,共赴国难,忍耐至相当程度,乃出于最后自卫之行动。“要求国人镇静忍耐,努力团结,准备自卫,并信赖国联公理处断。”中国共产党适时提出联合全国各种军队一致抗日的主张,全国抗日救亡运动不断高涨;当时身处华北抗日前线,驻守长城防线、察绥地区的国民党军以及长城内外的义勇军,激于民族义愤,先后进行了长城抗战、察哈尔抗战及绥远抗战,以血肉之躯推动了中国局部抗战的发展。材料二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全国抗日战争终于爆发了。八一三事变后国民政府发表声明:“中国今日郑重声明,中国之领土主权,已横受日本之侵略;国际盟约,九国公约,非战公约,已为日本所破坏无余……中国决不放弃领土之任何部分,遇有侵略,惟有实行天赋之自卫权以应之。”1937年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全国性抗日迅速展开。——摘编自《抗日战争史》根据上述材料,指出两则材料中的一个变化。并结合当时的国内外情景论述其原因。(要求:写出变化,变化依据材料,史论结合)第32页共32页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抗战胜利后不到四年的时间,国民党政权就覆亡了。学术界对国民党政权迅速崩溃的原因进行了长期探讨。一种观点强调,国民党的腐败是其迅速垮台的根本原因,表现在坚持一党专政、个人独裁,在政治上陷于孤立;发动内战,遭到全国人民反对;战后接收时大小官员聚敛钱财,人民失望等。有的专家强调,国民党在军事上指挥无能,上下脱节,军队内部派系林立,以邻为壑,严重削弱了部队的战斗力,各个军事集团在战场上节节败退,这成为国民党垮台的主要原因。还有的观点强调,国统区财政经济的崩溃是国民党在大陆败亡的重要原因。——摘编自齐涛主编《中国通史教程教学参考·现代卷》(1)试分析史学界对国民党政权迅速崩溃现象持有各种历史解释的原因。(2)从材料中选择你赞成的一种观点并说明理由。(也可以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说明)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D第32页共32页
【解析】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的主要任务是建立一个新中国,而要建立一个新中国就必须以争取和平民主、反对内战独裁为前提,故D项正确;A、B、C三项都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战胜利后的活动,但它们都是围绕D项展开的。2.B3.D4.D【解析】“14年抗战”用更加丰富的史实控诉日本侵华的罪行,故A项表述正确;在1931-1937年的局部抗战中,东北抗联为抗战做出了重要贡献,故B项表述正确;“14年抗战”是对日本国内存在的否认侵华史实的右翼势力的有力回击,故C项表述正确;“14年抗战”,主要突出抗战的完整性,不是批判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故D项表述错误。故选D项。5.C【解析】1945年8月,此时内战尚未开始,国民政府发行货币量没有异常波动,三年后,即1948年,此时内战正在进行,国民政府为了筹集战争经费,大量增发纸币,导致恶性通货膨胀,故选C项。A项不符合此时解放战争的时代背景,排除;B、D两项虽然都是原因,但不会导致纸币发行量如此迅猛,故排除。6.D【解析】1937年2月尚未形成全民族抗战的局面,故A项错误;根据“开放政党政治”“与共党代表谈组织事”等可知,是在探讨国共合作事宜,并非争夺抗战领导权,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国民政府与中共合作的意图,并非削弱中共的政治实力,故C项错误;根据“妥协内外各方,专力对倭”“与共党代表谈组织事”等可知,国民政府希望联合中共力量共同抗日,故D项正确。7.C【解析】百团大战后,日军对敌后开展大规模扫荡,故③错误,其余均正确。故选C项。8.D【解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始终没有被破坏的首要原因是中日民族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故选D项。9.D第32页共32页
【解析】按日军师团编制计算,从“七七事变”到1945年,日本历年投入到中国战场上的陆军,平均每年占76.4%,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中国实行全民族的持久抗战。20世纪30年代,日本侵华威胁到整个中华民族的生存,1937年,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开赴抗日战场,实现了国共第二次合作,进行全民族的共同抗战,题干情况就是中国实行全民族的持久抗战的结果。10.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1年9月18日,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因蒋介石不抵抗政策,导致东北三省很快沦陷,因此,1931年东北大学迁往北平;1937年7月7日,日军发动卢沟桥事变,日军占领北京,东北大学迁往开封;1938年6月6日,日军进占开封,因此,1938年,东北大学迁往四川。由此可见,东北大学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多次迁移与抗日战争有关,故C项符合题意。11.B【解析】五四运动爆发于1919年,抗战精神形成于1937—1945年,长征精神形成于1934—1936年,井冈山会师是在1928年,所以本题选B项。12.D【解析】从1947年春开始,国民党军队对陕北和山东解放区实行重点进攻,不久被人民解放军粉碎。1947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渡过黄河,挺进大别山,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插上一刀”指挺进大别山。13.C【解析】材料说明了罗斯福对中国抗战的重视,高度赞扬了中国战场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重大作用,这最能证明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故C项正确。材料未强调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的作用,故A、B两项错误;中国抗战胜利的关键因素是全民族抗战,故D项错误。14.A【解析】根据材料“1938年初”“以军事为中心”“重工业基础”“国防生产能力”,可知这个决议意在使国民经济向战时经济转轨,适应了抗日战争的需要,故A项正确。B、C、D三项均不是此决议的主要目的,第32页共32页
故排除。15.B【解析】根据材料中的时间可知,日本发动华北事变,加紧侵略中国,使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因此美国通过提升中美关系来支持中国的抗战,B项正确。“日臻稳固”的说法错误,排除A项;当时处于国共对峙时期,排除C项;材料与民间力量无关,排除D项。16.B【解析】蒋介石对红军的态度由“只可编其部队,而决不许其成立军部或总指挥部”到同意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并任命正、副总指挥的变化,其根源是日本全面侵华严重威胁国民政府统治,故B项正确。共产党力量的不断增强、国内外各种抗日力量的不断施压均不是根源,故A、D两项错误;国共第二次合作实现于1937年9月,故C项错误。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17题13分,18题14分,19题13分,20题12分,共52分)17.(1)以维护并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目的;具有新民主主义的色彩;施政纲领内容全面。(2)适应了抗日战争的需要;为取得抗战胜利奠定了基础;促进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根据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总理遗嘱及中共中央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原则’而提出的”可知,体现国共合作思想,维护并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根据材料“‘三三制’、保障抗日人民的人权、改进司法制度、厉行廉洁政治、保证土地所有权和减租减息、发展农工商业、调节劳资关系、实行合理税收、尊重知识分子等各项政策”可知,施政纲领内容全面;根据材料“更加全面也更加鲜明地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团结抗战的基本路线和边区建设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本方针”可知,具有新民主主义色彩。第(2)问,根据材料“更加全面也更加鲜明地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团结抗战的基本路线和边区建设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本方针”可知,适应了抗日战争的需要,促进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根据材料“‘三三制’、保障抗日人民的人权、改进司法制度、厉行廉洁政治、保证土地所有权和减租减息、发展农工商业、调节劳资关系”可知,为抗战胜利奠定了基础。18.(1)表现:全国军民奋起抗战;为抵御日寇作出巨大贡献和牺牲。成果:八路军发起百团大战;中国远征军在缅甸取得大捷。(2)说明:国际地位提高;民族凝聚力增强;爱国主义得到极大弘扬;壮大了人民民主的力量。因素:民族危机的加深;革命政党的正确领导。第32页共32页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四年以来,全国军民奋起抗战,不顾牺牲,不怕困难,前赴后继,再接再厉,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度过了许多的难关,卒能使敌寇胆寒,环球心折,奠定了民族复兴的基础”得出全国军民奋起抗战,为抵御日寇作出巨大贡献和牺牲。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八路军发起百团大战,中国远征军在缅甸取得大捷。第(2)问,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民族危机的加深,革命政党的正确领导。19.变化:由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原因:20世纪30年代初,日本对东北侵略,国民政府没有明确坚决态度。而中国共产党坚决抗日,派干部进入东北组织抗日游击队并且发展成为东北抗联,成为东北抗战的主力。爱国主义和民族情感使东北民众也组织义勇军,国民党内爱国将领也进行抗日,局部抗战逐渐发展。1937年之后,日本全面侵华,国民政府根本利益受到威胁。中国共产党代表的爱国主义力量不断推动,尤其是一二·九运动掀起抗日救亡新高潮。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有利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利益为重,做出重大让步,由政府主持的全国性的抗日迅速展开。总之,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各界力量在爱国主义的旗帜下,由自发、局部抗战发展成为政府组织的抗战,最终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20.(1)历史事实是客观的,但历史解释具有主观性。研究者从不同的立场、角度出发对同一历史事件(现象)作出的解释可能不尽相同。材料中的三种观点代表了政治、军事和经济三个不同的研究角度。学者们分别从这三个角度观察,因而得出了三种不同的观点和结论。(2)(示例)观点:国民党的经济政策是其迅速崩溃的主要原因。理由:错误的金融政策,滥发纸币,导致通货膨胀,物价飞涨;官僚资本巧取豪夺,民不聊生;迟迟不进行土地改革,不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导致农民抛弃国民党,支持共产党;发动内战,加剧了财政危机等。【解析】第(1)问,结合所学可知,历史事实是客观的,但历史解释具有主观性。研究者的立场、角度不同,对同一历史事件(现象)作出的解释可能不尽相同。根据材料“一种观点强调……表现在坚持一党专政、个人独裁,在政治上陷于孤立”可知,这是从政治的角度分析其迅速崩溃的原因;根据材料“有的专家强调,国民党在军事上指挥无能,上下脱节,军队内部派系林立”可知,这是从军事的角度分析其迅速崩溃的原因;根据材料“还有的观点强调,国统区财政经济的崩溃是国民党在大陆败亡的重要原因”可知,这是从经济的角度分析其迅速崩溃的原因。第(2)问,本小题为开放型设问,从政治、军事、经济三个角度任选其一作为观点即可,论述依托材料并结合所学解放战争期间相关史实分析,史实准确,逻辑清晰,言之有理即可。第32页共32页
【新教材】统编版(2019)高一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八单元测试卷3(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蒋介石在1939年的一份批示中说:“今后如再有人借汪精卫事来谈与日本和谈之问题,以叛国罪论处,杀无赦。”从这份材料中可以看出当时( )A.中国政府已经正式对日宣战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C.蒋介石抗日态度较为坚决D.国共矛盾已根本解决2.高一某学生的学习笔记有“转战陕北”“挺进中原”“渡江战役”等关键词。据此判断,她学习的专题是( )A.国民革命 B.十年内战C.抗日战争D.解放战争3.1949年4月,毛泽东、朱德下达进军命令:“奋勇前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国人民,保卫中国领土主权的独立和完整。”至此,人民解放军开始( )A.挺进大别山B.辽沈战役C.淮海战役D.渡江战役4.人民解放军经历142天的连续作战,从277万人增加到358万人;国民党军队从365万人下降到204万人,主力基本被消灭。取得以上战果的是( )A.转战陕北B.挺进大别山C.三大战役D.渡江战役5.“日本鬼子野心狼,侵略中国逞凶狂。全国军民齐奋起,打得日寇投了降。”此童谣反映了中国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最主要原因是( )A.得到了海外华侨的大力援助B.进行了正面战场的抵抗C.加入了世界反法西斯联盟D.全民族抗战6.“夜已深,人不静,家家户户闪着灯;妇女灯下做棉衣,千针万线不放松;男人碾米又磨面……天寒心里热腾腾;为打胜仗人人忙,前后拧成一股绳……”这首民谣反映出解放战争迅速取胜的一个重要原因是( )第32页共32页
A.党制定了正确的作战方针B.有稳固可靠的后勤保障C.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D.有强大物质力量做后盾7.平型关大捷是抗日战争中八路军115师于1937年9月25日在平型关附近伏击日本军队并取得抗日首胜的战斗。这次战役( )①是忻口战役的一部分 ②是国共合作抗日的典范③战役后日军开始扫荡 ④鼓舞了中国的抗战信心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8.“中国为酷爱和平之民族,过去四年余之神圣抗战,原期侵略者之日本于遭受实际之惩创后,终能反省……不料残暴成性之日本,执迷不悟,且更悍然向我英美诸友邦开衅……兹特正式对日宣战”。这一告示发表的历史背景是( )A.九一八事变爆发B.全面抗战开始C.太平洋战争爆发D.国共合作抗战宣言公布9.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同仇敌忾,抗击日本侵略者14年。其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是( )A.平型关大捷B.淞沪会战C.台儿庄战役D.百团大战10.如图是1945年7月7日颁发的纪念章。作为史料,可以用来佐证( )①全面抗战爆发的时间 ②新四军的发展壮大 ③抗日根据地的斗争 ④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11.民主人士章乃器曾说:“我们在不久以前,还在欢呼北伐的胜利,以为……我们这样生活在租界的人也可以不再受外国人的轻视、侮辱了。孰知大好形势突然逆转,国家又濒于危亡,悲痛的心情真是难以言语形容的。”这种“悲痛的心情”源于( )A.蒋介石在上海发动了反革命政变B.日本发动蓄谋已久的九一八事变C.汪精卫在武汉大肆捕杀共产党人第32页共32页
D.国民党对红军发动第一次“围剿”12.1937年4月5日,国共两党首次在同一地点、同一时间来祭拜黄帝,并发表祭黄帝陵文。这反映出( )共产党祭黄帝陵文赫赫始祖,吾华肇造;各党各界,团结坚固;不论军民,不分贫富。民族阵线,救国良方;四万万众,坚决抵抗。国民党祭黄帝陵文丑虏蚩尤,梗化作乱;爱诛不庭,华夷永判。仰维功业,广庇万方;佑启后昆,恢廓发扬。追承绩猷,群情罔懈;保我族类,先灵攸赖。A.抗战全面爆发激化了民族矛盾B.日本侵华增强了中华民族认同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正式形成D.蒋介石放弃反共团结各界抗日13.有学者认为,国民党控制着整个国家机器,在抗战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中国共产党的正确导向和正确的战略、策略则是抗战胜利的根本保证。这说明( )A.中共的导向作用是抗战胜利之源B.国共抗战是全民族抗战主体力量C.国民政府的抗战起着决定性作用D.国际社会促成国共两党合作抗日14.1937年8月,中共中央在《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中,提出了停止使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没收地主阶级土地之政策,而以减租减息作为抗日战争时期解决农村土地问题的方针。这一方针( )A.成为中共全国性的土地纲领B.壮大了正面战场的抗战力量C.形成了全面抗战路线的核心D.有利于开创敌后抗战新局面15.1947年国民党据《中华民国宪法》完成了政府的改组,在国府委员中,国民党人占17人,青年党、民社党及社会贤达占11人,《大公报》对此的民意调查显示:100人中的50%为其打分为零分,平均分不到24分,其中2/3的人认为青年党和民社党根本就不该参加这个政府。材料较为客观地反映出( )A.抗战胜利后中国两种命运的斗争B.中国人民为和平民主建国的努力C.民主联合政府在一定程度上实现D.国民党政权处于合法性危机之中第32页共32页
16.抗战胜利后,上海沪江大学对学生进行了关于中国内战的相关调查。结果如下:意向不可避免可获得政治解决应该绝对避免可获得速战速胜无回答人数17011042324420这说明当时( )A.学生对和平与战争的走向分歧很大B.和平是当时国共两党的共同愿望C.国统区民众对国民政府不抱幻想D.国共内战是违背民意的非正义战争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17题13分,18题14分,19题13分,20题12分,共52分)17.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盖谋求帝国臣民之康宁,同享万邦共荣之乐……帝国所以向美英两国宣战,实亦为希求帝国之自存与东亚之安定……至如排斥他国主权,侵犯其领土,固非朕之本志……战局并未好转,世界大势亦不利于我……此朕所以饬令帝国政府接受联合公告者也。——《日本天皇停战诏书》材料二 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在使已经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只有这种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的胜利——《中共中央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材料三 而中国恰好能与这两者(苏联人民战线与英美合作联盟)很好地协调起来。中国是一个合格的反法西斯主义国家……整个1938年,中国人民的英勇抵抗赢得了美国和英国的敬佩。——《剑桥中华民国史》(1)依据材料一,指出日本对美英两国宣战的理由和日本停战投降的理由。由此可见,当时日本政府对这场战争的态度如何?(2)依据材料二、三,概括指出促使日本最终停战的具体原因。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解放战争初期,国民党对解放区大举进攻,国内形势急剧变化,第32页共32页
中共中央迅速确立新的工作方向。“具体条件变了,战争打到头上来了,参军参战这时应比群运还重要,一时应成为中心工作。”中共中央发出“后方比着搞生产”的号召,带领各界群众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生产运动,各军区也组织了不同规模的生产支援活动。1946年12月,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中央城市工作部,“管理中共在国民党统治区的一切工作”。借助各种媒介,广泛发动宣传攻势,连续报道“蒋介石出卖民族利益、破坏和平、发动内战、坚持实行法西斯独裁的罪行”。——摘编自《军队政治工作历史资料》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解放战争开始后中国共产党为取得胜利采取的主要措施。(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共产党采取的主要措施对解放战争的意义。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987年7月7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建成开馆,坐落于北京卢沟桥畔的宛平城内。馆正前方抗战广场中央矗立着象征中华民族觉醒的“卢沟醒狮”,广场中轴线两侧各分布着7块草坪,寓意七七事变爆发地和中华民族的十四年抗日战争。——李泽伟《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铭记日军侵华历史》材料二 卅万亡灵,饮恨江城……兄弟同心,共御外侮。捐躯洒血,浩气干云。尽扫狼烟,重振乾坤……永矢弗谖,祈愿和平。中华圆梦,民族复兴。——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铭文(节选)材料三 为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中国邮政发行纪念邮票。(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十四年抗日战争”的历史依据。(2)材料二中“兄弟同心,共御外侮”指的是什么?分别举出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一个战役,以彰显中国人民在抗战中“捐躯洒血,浩气干云”的气概。(3)材料三中纪念邮票展现了怎样的时代内涵?抗战胜利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4)综观中国的抗战纪念,形式越来越丰富,规格越来越提升,内涵越来越深刻,这有着怎样的现实意义?第32页共32页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毛泽东发现农民们可以动员起来,甚至能够夺取城市,但是不能够同国民军打仗。因此,毛找到了信心,认为中共是能够生存和发展下去的,只要在一个地区内有人力支持战斗,就可以发展自己的武装力量。1931年以毛为主席的江西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就成了这一努力的榜样。——摘编自[美]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材料二 1937年2月,中国共产党在致国民党三中全会电中保证“停止没收地主的土地”,决定以减租减息作为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基本政策。1942年,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减轻地主的封建剥削,实行减租减息,借以改善农民的生活,提高农民抗日与生产的积极性”,“减租减息之后又实行交租交息,借以联合地主一致抗日”,并进一步提出了“奖励富农发展生产和联合富农”的基本原则。1946年,第二次国共合作彻底破裂,中国共产党再次变减租减息政策为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的政策。1947年,中共中央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要求“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摘编自王桧林主编《中国现代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毛泽东为实现“生存和发展”的实践举措。简评其对中国近代革命的深远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抗战时期相比,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有何调整?分别具有什么作用?(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简析中国革命道路成功的基本经验。第32页共32页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C【解析】中国政府已经正式对日宣战是在1941年12月,故A项错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与材料“今后如再有人借汪精卫事来谈与日本和谈之问题,以叛国罪论处,杀无赦”不符,故B项错误;蒋介石抗日态度较为坚决与材料“今后如再有人借汪精卫事来谈与日本和谈之问题,以叛国罪论处,杀无赦”相符,故C项正确;由于国共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国共之间的矛盾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故D项错误。2.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转战陕北”指的是1947年3月,中共中央决定采取诱敌深入的方针,主动撤离延安。毛泽东、周恩来等继续留在陕北,进行艰苦的转战,指挥全国各战场的作战;“挺进中原”指的是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千里挺进大别山,开辟了大别山革命根据地,揭开了人民解放军全国战略性进攻的序幕;“渡江战役”于1949年4月21日开始,23日解放军占领南京,国民党政权垮台。因此,材料中所涉及事件均发生在1946—1949年的解放战争时期,故本题答案为D项。3.D【解析】1949年4月,毛泽东、朱德下达进军命令:“奋勇前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国人民,保卫中国领土主权的独立和完整。”至此,人民解放军开始渡江战役。三大战役后,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朱德向人民解放军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渡江战役开始,国民党苦心经营的长江防线,顷刻间土崩瓦解,23日,解放军占领南京,宣告了延续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4.C第32页共32页
【解析】题干中信息“解放军”“142天”以及国共两党军队的数量对比发生的明显变化可知,取得以上战果的应为三大战役。从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先后进行了与国民党军队主力决战的辽沈、淮海和平津三大战役。三大战役中,人民解放军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一百五十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共产党军队超过国民党,而对应的国民党军队数量锐减,C项符合题意。5.D【解析】依据题干中的信息“全国军民齐奋起”可知,中国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是实行了全民族抗战。6.C【解析】从民谣中可看出人民积极为支援前线而努力操劳,由此可得出解放战争胜利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人民群众的支持,故C项正确。7.C【解析】百团大战后,日军对敌后开展大规模扫荡,故③错误,其余均正确。故选C项。8.C【解析】根据材料:“悍然向我英美诸友邦开衅”可知,是1941年日军偷袭珍珠港,可以判断出历史背景是太平洋战争爆发,故选C项。9.D【解析】为了粉碎敌人的“囚笼”,1940年8月,八路军在彭德怀指挥下,组织一百多个团,在华北两千多公里的路线上,向日军发动大规模攻击。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10.B【解析】这是一枚1945年7月7日颁发的纪念“抗战八年”的印章,纪念的应该是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开始的“全面抗战”,①正确;根据图中文字可知“第六军分区”位于冀鲁豫(河北、山东、河南)交界处,隶属于八路军,而非新四军,②错误;“冀鲁豫”所在的华北地区是日占区,属于敌后抗日根据地,③正确;1947年6月,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④错误。故选B项。第32页共32页
11.B【解析】日本发动蓄谋已久的九一八事变,不久东三省沦陷,中国面临深重的民族危机,故选B项。“悲痛的心情真是难以言语形容”的原因是“国家又濒于危亡”,蒋介石、汪精卫叛变革命直接导致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国民党对红军发动第一次“围剿”为日本侵略中国提供可乘之机,都反映的是国内矛盾,与国家危亡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C、D三项。12.B【解析】共产党和国民党首次在同一地点、同一时间来祭拜黄帝,而且在祭文内容上都强调了全国民众团结一心抗敌,这说明日本侵华在客观上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认同,B项正确。A项颠倒因果关系,排除;1937年9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排除C项;蒋介石在抗战时期并未放弃反共,排除D项。13.B【解析】材料强调了国共两党在抗战中的作用,B项正确。A项片面解读材料,排除;C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14.D【解析】根据材料“1937年8月”可知,全民族抗战已经开始,中日民族矛盾是主要矛盾,材料中土地政策的变化,有利于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进行抗日,这有利于开创敌后抗战新局面,D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而不是“中共全国性的土地纲领”,A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方针壮大了敌后战场的力量,排除B项;这一方针不是全面抗战路线的核心,排除C项。15.D【解析】根据“《大公报》对此的民意调查显示:100人中的50%为其打分为零分,平均分不到24分,其中2/3的人认为青年党和民社党根本就不该参加这个政府”可知,民众对国民党政权认可度不高,说明国民党政权处于合法性危机之中,D项正确。A、B两项材料无法体现,排除;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16.A【解析】根据表中的“意向”及相应的人数分析可知,学生对内战是否发生存在较大的分歧,故A项正确。抗战胜利后蒋介石集团坚持反共反人民的“独裁、内战”方针,故B项错误;表中认为“可获得政治解决”“可获得速战速胜”的人数不少,说明对国民政府抱有幻想的人占有一定比例,故C项错误;材料中学生对内战的看法不一,且学生代表不了所有民众,故D项错误。第32页共32页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17题13分,18题14分,19题13分,20题12分,共52分)17.(1)宣战的理由:认为战争是为了日本的生存和东亚的安定。停战的理由:战局不利,为了保全日本人民的生命安全。对战争的态度:掩盖、美化侵略战争。(2)中国的全民族抗战;中国与世界其他反法西斯战场的配合。18.(1)措施:参军参战,军事动员;开展生产运动;土地改革;加强在国统区的斗争;发动宣传攻势,占据舆论阵地;正确的战略战术。(2)意义:壮大了中国共产党的力量;推动了战略转折;为最终胜利奠定基础。【解析】第(1)问,由材料“参军参战这时应比群运还重要,一时应成为中心工作”得出参军参战,军事动员;根据材料“带领各界群众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生产运动”可知开展生产运动;结合所学可知,1947年,颁布土地法大纲,实行土地改革,因此得出土地改革;由材料“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中央城市工作部,‘管理中共在国民党统治区的一切工作’”可知加强在国统区的斗争;根据材料“借助各种媒介,广泛发动宣传攻势”得出发动宣传攻势,占据舆论阵地;根据材料“国内形势急剧变化,中共中央迅速确立新的工作方向”可知正确的战略战术。第(2)问,根据材料“带领各界群众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生产运动,各军区也组织了不同规模的生产支援活动”可知壮大了中国共产党的力量;根据材料“1946年12月,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中央城市工作部,‘管理中共在国民党统治区的一切工作’”并结合所学1947年战略反攻可知,推动了战略转折;根据材料“借助各种媒介,广泛发动宣传攻势”并结合所学解放战争的胜利可知,为最终胜利奠定基础。19.(1)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局部抗战开始;1945年日本投降结束。(2)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战役:淞沪会战(或太原会战;徐州会战等);百团大战(或平型关大捷等)。(3)内涵:捍卫和平与正义。意义: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的第一次完全胜利;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巨大贡献。(4)尊重历史(铭记历史);复兴中国;维护和平。(言之有理即可)20.(1)实践举措:开展土地革命;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影响: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独立自主的新中国。(2)调整:由保留地主土地所有制调整为没收地主土地,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作用:前者有利于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全民族的抗战,推动抗战的胜利;后者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坚实基础。(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一切从实际出发,从国情出发实现了道路创新;中共的正确领导;人民群众的支持。(任答三点)第32页共32页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只要在一个地区内有人力支持战斗,就可以发展自己的武装力量。1931年以毛为主席的江西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就成了这一努力的榜样”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土地革命,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毛泽东的实践使中国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独立自主的新中国。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停止没收地主的土地”“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可知,由保留地主土地所有制调整为没收地主土地,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主要是为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全民族的抗战服务的,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主要是为推动解放战争胜利,赢得群众支持服务的。第(3)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需要从国情出发、坚持党的正确领导和坚持群众路线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第32页共3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