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六单元培优测试卷 3套(含答案解析)
docx
2021-10-15 00:01:03
34页
【新教材】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六单元培优测试卷1(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明朝户籍册称黄册,从洪武四年开始,十年一修,到崇祯十五年,共27次编制黄册。清初普通户籍基本沿袭明制,但到雍正帝后,户籍再也没有编审过,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A.地方管理弱化B.基层自治加强C.赋税制度变革D.经济发展迟缓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逐渐建立起社会保障制度,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A.社会保障制度是工人阶级斗争的结果B.资产阶级认为实现社会保障制度,可以缓和阶级矛盾C.社会保障制度解决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D.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日渐完善3.下图漫画说明了( )A.我国逐步健全社会保障制度B.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是社会保险C.只要加大投入就能解决民生问题D.我国已经全面实现了城乡一体化4.13世纪的庄园法庭曾留下这样的记录:佃户因为没有认真耕种领主的田地,被罚款6便士;佃户的家畜误入领主的园子,被罚款6便士;只要领主的磨坊能够磨面粉,就不得到庄园以外磨面粉,违者罚款20先令。由此则史事可以了解庄园法庭惩罚各种违法行为的手段通常是( )A.投入监狱B.处以罚金C.驱逐出庄园D.处以杖刑5.开皇三年,隋文帝下令州县官吏“大索貌阅”,即根据户籍上登记的年龄,来核对个人体貌。隋炀帝大业五年,又一次“貌阅”。通过这两次全国性大规模的检括户口,共检出隐漏人口228万余。隋朝这种举措( )A.根源于国家吏治的腐败B.打击了豪强世族的势力第34页共34页
C.着眼于赋税制度的变革D.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6.明朝推行里甲制,以十户为一甲,一百一十户为一里,并在乡里组织中设乡老制度与里甲制相配套实行,以便强化对基层的管理。清朝全国范围内推行“十家牌法”和保甲制,“十户为牌,十牌为甲,十甲为保”。上述现象表明( )A.农村地区的宗法观念根深蒂固B.地方社会阶层变动引发社会变革C.地方基层管理组织形式的变革与困局D.古代基层社会治理日益严密7.1168年英国创办了牛津大学,1209年又创建剑桥大学。14世纪,德国建立了海德堡大学。到1500年,全欧已有80所大学。这种现象形成的主要因素是( )A.资本主义的发展B.人文主义发展C.自治城市的发展D.帝国的兴起8.英国近代自治市制度确立于( )A.中世纪B.资产阶级革命时期C.工业革命时期D.第一次世界大战后9.秦汉时期,简册书写不便,更因形体繁重,运输保管不易,户籍只能在乡制作,副本仅上报至县。魏晋之际纸张代替简册后,户籍上移至县廷制作,造好的户籍需要上报郡、州,直至中央户部。这从根本上反映了( )A.书写载体影响户籍管理方式B.技术进步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C.书写载体已发生革命性变化D.书写载体与户籍制度相伴相生10.罗斯福新政初期,美国社会失业、流浪人口增多现象严重,一些学者很少担心政府对群众的衣食供给问题,却十分担心总统能否赋予他们采取措施实施保障的能力。这从侧面反映出当时的美国( )A.政府拥有强大的物质保障B.以工代赈面临多重挑战C.照搬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D.社会保障急需立法支持11.古代雅典克利斯提尼改革的内容之一是确定了村社为最基本的政治单位,公民权的认定取决于村社的登记,所有的政治和军事制度如五百人会议、公民大会、法庭和将领等都以村社为基础而组织起来。这说明( )A.雅典城邦公民的范围缩小B.雅典工商业快速发展第34页共34页
C.雅典基层治理依靠村社进行D.雅典基层治理存在重大缺陷12.英国诺丁汉郡莱克斯顿地区数百年的庄园法庭档案中,有大量关于中世纪庄园法庭以集体的形式制定、修改村规的记录。材料反映了( )A.庄园是有充分自由权利的村庄共同体B.法庭审判结果由庄园主决定C.集体制定方式推动近代自治制度出现D.城市自治制度逐步形成13.1949年,社会保障支出在英国政府财政支出中所占的比重仅为13.5%,到1997年已经上升到32%,成为英国财政支出中比例最大的一项,几乎等于教育支出的三倍。从1978年到1997年,英国社会保障的实际支出水平平均每年增长4%,其增长速度高于其他任何一项政府支出。因此英国推行福利制度改革。英国福利制度改革的直接原因是( )A.社会欺诈现象严重B.政府的财政负担严重C.经济发展缓慢D.阶级矛盾的缓和14.唐朝时期,为了救助病残、乞丐及贫民,政府专门设置了一些病坊。据《天宝年代敦煌郡会计牒》记载,该郡的病坊有床4张、被子3张、碗10枚、匙箸各10口,可以提供10人一年的开支。其他州的情形与敦煌郡相差无几。这表明唐代( )A.中央用法律保障弱势群体B.比以往的朝代更重视仁政C.重视基层治理以促进稳定D.具备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15.当代英国经济学家尼古拉斯·巴尔指出,“福利国家”有其自身的价值,同时也是反对市场价值的一种手段,因为它能阻止过分不平等造成的社会风险与政治风险。而早在1943年,丘吉尔就宣布“对于任何一个社群来说,没有比让婴儿喝上牛奶更好的投资了”。据此可知( )A.完善的福利制度是英国赢得二战的重要举措B.市场经济在二战后遭到西方国家的抛弃C.福利制度推动英国政府加大经济上的投资D.福利国家制度兼具人本价值和政治意义16.地方自治思想源于欧美,是欧美国家新兴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统治,争取自由、平等的参政权而提出来的。美国建国后,地方自治最基本的单位是( )A.社区B.村社C.自治市D.乡镇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17题13分,18题14分,19题13分,20题12分,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第34页共34页
材料 德国的社会保险制度始于俾斯麦执政时期。德国统一后,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工人运动高涨,俾斯麦政权在镇压工人运动的同时,也积极促进工人的福利,改革社会弊端。面对日益迫切的社会保障需求,德皇威廉一世于1881年11月发布诏书,要求“最大限度的保障需要帮助的人”,首次提出了建立“社会保险制度”的构想。在俾斯麦的推动下,议会先后通过了《工人医疗保险法》《事故保险法》和《养老保险法》。这既是德国现代社会保险制度的雏形,也是世界范围内现代社会保险制度的萌芽。德国是世界上首创立法实施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不但历史悠久,而且体系完善,为后来德国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保障与改善,社会的稳定与团结,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也为很多国家所借鉴。——摘编自李愚昊《德国社会保障制度简述》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德国开创社会保险事业的背景,并分析其历史地位。18.2002年里耶古城发掘出37000多枚竹木简,使尘封千年的秦朝历史以文字形式复活。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东成户人士五夫,妻大女子沙,子小女子泽若,子小女子伤。”东成,为里名。户人,指户主。士五,是身份称谓,指无爵或免爵者。女子,即女性。大、小,为课役身份的标志,登记于户籍,作为征发赋役的依据。夫、沙、泽若、伤,均为人名。——《里耶秦简户籍簿》及释文材料二 春秋始,君主及各级封主均以社为单位来封赐,此时户口仍为私家性质……秦献公十年“为户(户口)籍(籍贯)相伍(五家为一伍)”,将户籍编制与行政编制统一起来。——摘编自张金光《秦制研究》(1)根据材料一,指出“夫”的身份及其在家庭中的地位。(2)根据材料二,概括秦国户籍管理的方式。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这一户籍管理方式的意义。第34页共34页
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经济的迅速增长,使英国人进入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富裕社会。可由于社会忽视了公平分配的问题,多数人没有分享到应得的成果。在整个工业革命期间,有1/3左右的工人家庭始终处于贫困状态……在19世纪上半叶的曼彻斯特,社会下层……成员平均寿命只有17岁……根据内务部每年公布的犯罪统计,仅在英格兰和威尔士,所发生的刑事犯罪数字:1805年为4605起;1842年达到31309起……工人意识到不公平的分配使他们受苦,因而滋生出对社会的反叛情绪,并汇合成一场声势浩大的群众运动。——摘编自钱乘旦、刘金源《寰球透视:现代化的迷途》材料二 近时志士舌敝唇枯,惟企强中国以比欧美。然而欧美强矣,其民实困,观大同盟罢工与无政府党、社会党之日炽,社会革命其将不远。吾国纵能媲迹于欧美,犹不能免于第二次之革命,而况追逐于人已然之末轨者之终无成耶!夫欧美社会之祸,伏之数十年,及今而后发见之,又不能使之遽去。吾国治民生主义者,发达最先,睹其祸害于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还视欧美,彼且瞠乎后也。——孙中山《民报·发刊词》材料三 战后发达国家的社会福利已经从单纯的救济发展为公民的社会权利,得到立法和制度上的保证。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国工党艾德礼政府最早宣布建立福利国家,实行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婴儿出生时,产妇的医疗费用由国家负担,还可以得到一定补贴。16岁以前的公民每周有补助,公立学校实行免费教育。职工患病可以免费得到治疗,失业有救济金,退休后有养老金,死亡后其家属还能得到抚恤金。——摘编自岳麓版高中教科书《历史》必修(Ⅱ)(1)材料一反映了英国工业革命中存在什么突出的社会问题?这一社会问题对材料二的认识产生了哪些影响?(2)根据材料三概括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国家福利制度的特点及对我们的启示。第34页共34页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秦汉时期,乡、里管理体制由乡里自治体制、治安管理体制、行政管理体制构成。这三者相辅相成,有效地构筑了国家在乡、里统治的基础。乡里组织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百家为里,十里一亭,十亭一乡,乡则以人口的增减而变更。乡官主要有三老、啬夫、游徼、乡佐;里吏主要有里正、父老、什长、杜宰、里监门等。乡里治安由亭长、游徼负责,其治安职责有三:一是追捕盗贼,维护治安;二是协助都试;三是调解诉讼。亭作为一个地方行政机构,除亭长外,还有亭侯、亭佐、亭父、求盗等。这个时期,乡、里的社会职能更加完善,举凡国家的赋税、徭役、兵役及地方教化、狱讼、治安、乡里选举等,无不由其承担。——《中国古代乡里制度》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城市基层社会逐步建立了以“单位制”和“街道—居委会”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国家通过单位实施社会管理的体制处于绝对主导地位,单位和职工之间是一种“单位既全面控制、又全面照料其职工,职工既全面服务、又全面依赖其单位的复杂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关系”,这加强了社会的组织性,但也使单位承担了过多的社会和服务功能,极大地增加了社会管理的成本,严重束缚了社会自身和公民个人的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城市个体私营经济等经济组织不断涌现,大量农村人口流入城市……我国原有的基层管理体制弊端日益突出,已不适应城市发展现状。1990年,民政部引进并提出社区建设这一概念,开启了我国城市基层管理体制进入转型时期,并逐渐建立了新的社区管理体制。——摘编自何海兵《我国城市基层社会管理体制的变迁:从单位制、街居制到社区制》(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汉时期乡里制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秦汉时期乡里制度的作用。(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前我国城市基层管理体制的特点,并简析改革开放后城市基层管理体制变革的原因。第34页共34页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C【解析】清代实行摊丁入亩,不再征收人头税,故政府不再重视户籍编审,故C项正确;明清时期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排除A项;户籍制度体现的并非是地方基层自治,排除B项;明清时期中国经济发展较为迅速,迟滞的说法错误,排除D项。2.C【解析】社会保障制度可以缓和阶级矛盾,创造一个有利于经济发展的稳定的社会环境。但是,社会保障制度不能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是由资本主义制度决定的,不改变资本主义制度,永远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A、B、D三项表述都正确,不符合题意;C项表述错误,符合题意。3.A【解析】漫画内容是社会保障制度为城乡居民提供了生活上的“保护伞”,说明了我国逐步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维护社会公平正义,A项符合题意;B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C项说法错误,解决民生问题是个系统工程;D项错误,不符合事实,且与题意不符。4.B【解析】依据“……被罚款6便士……违者罚款20先令”可知,庄园法庭惩罚各种违法行为的手段通常是处以罚金,故B项正确;A、C、D三项所述,题干无体现,故错误。5.B【解析】隋朝通过大规模的检索检出大量隐漏人口,这就加强了国家对户口的控制,减少了户口的流失,从而削弱了豪强世族对人口的隐匿,打击了豪强世族的势力,第34页共34页
故选B项。隋朝的这种举措是国家控制力加强的表现,并非是吏治腐败,排除A项;隋朝的这种举措主要是为了检索人口,没有进行赋税制度改革,更与促进商品经济发展无关,排除C、D两项。6.D【解析】根据“以便强化对基层的管理”等可知,材料意在强调明清时期政府重视基层管理,表明古代基层社会治理日益严密,故D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宗法观念的问题,也未涉及社会变革,排除A、B两项;当时地方基层管理组织形式的困局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C项。7.C【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中世纪欧洲城市通过斗争争取了一定程度的自治权,自治有利于城市发展,一些城市还兴办了大学,故C项符合题意。在欧洲资本主义和人文主义发展之前就已经开始出现大学,排除A、B两项;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大学的兴起在欧洲各帝国兴起之前,排除D项。故选C。8.C9.B 【解析】由“户籍只能在乡制作,副本仅上报至县”到“造好的户籍需要上报郡、州,直至中央户部”,其反映的是政府对地方户籍管理的加强,体现的是因造纸术的发明而使户籍管理更加有效,加强了中央集权,故选B项;A、C、D三项都不是本质的体现,均排除。10.D 【解析】罗斯福新政之前,美国实行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政府并未表现出明显的经济干预能力,故出现材料中学者的担心,这间接反映出,为克服这一问题,当时的美国需要从法律层面为社会保障提供支持,故选D项;据材料“一些学者很少担心政府对群众的衣食供给问题”可知,政府拥有强大的物质保障是材料从正面直接反映出的信息,而非侧面,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出与以工代赈有关的信息,排除B项;美苏两国社会性质不同,美国不可能照搬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C项表述错误,排除。11.C 【解析】材料“克利斯提尼改革的内容之一是确定了村社为最基本的政治单位……所有的政治和军事制度……都以村社为基础而组织起来”说明当时雅典的各项制度是以村社为基础的,基层治理依靠村社进行,故选C项;A、B两项材料未体现,排除;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12.C 第34页共34页
【解析】材料中“庄园法庭档案中,有大量关于中世纪庄园法庭以集体的形式制定、修改村规的记录”,说明庄园法庭集体制定方式有助于近代自治制度的形成,故选C项。13.B【解析】福利国家制度的推行为低收入群体提供了保障,对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起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社会保障支出过于庞大,渐渐成为西方各资本主义国家的财政负担,影响了国家的发展。因此,英国等资本主义国家开始进行福利制度改革,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项。14.C【解析】根据材料“为了救助病残、乞丐及贫民,政府专门设置了一些病坊”可知唐朝政府注重基层救助,对贫苦百姓的救助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C项正确。材料中的救助并未上升到法律文献的保障,只不过是政府的一些措施,排除A项;根据材料不能得出唐代比以往更重视仁政的结论,排除B项;唐代具备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15.D【解析】“它能阻止过分不平等造成的社会风险与政治风险”“对于任何一个社群来说,没有比让婴儿喝上牛奶更好的投资了”体现了福利国家制度的政治意义和对人的关注,故D项正确。福利制度是在二战以后建立的,故A项错误;西方国家并未放弃市场经济,故B项错误;福利制度推动英国政府在医疗保健服务、养老、住房、失业保险、教育等方面的支出,而非经济上的投资,故C项错误。16.D【解析】美国建国后,基本保持了地方自治的传统,乡镇是最基本的地方自治单位,承担着除司法之外的所有公共服务功能,故选D项。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17题13分,18题14分,19题13分,20题12分,共52分)17.背景:国家统一后资本主义快速发展;工人运动高涨,阶级矛盾尖锐;德皇和俾斯麦的积极推动。地位:开创了世界现代社会保险事业的先河,为其他国家所借鉴。【解析】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德国统一后,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工人运动高涨”可得国家统一后资本主义快速发展以及工人运动高涨,阶级矛盾尖锐;根据材料中“德皇威廉一世于1881年11月发布诏书”可得德皇和俾斯麦的积极推动。第二小问,第34页共34页
根据材料中“德国是世界上首创立法实施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为很多国家所借鉴”可得开创了世界现代社会保险事业的先河,为其他国家所借鉴。18.(1)身份:平民(或无爵者、免爵者)。地位:户主。(2)方式:户籍相伍(户籍与籍贯相结合)。意义:实现了国家对民众的直接控制;有利于征发赋役。【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东成户人士五夫,妻大女子沙,子小女子泽若,子小女子伤”可知“夫”的身份是平民,在家庭中的地位是户主。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将户籍编制与行政编制统一起来”可归纳出户籍与籍贯相结合。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国家对民众的控制、征发赋役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19.(1)问题:社会财富分配不均;工人极端贫困;下层公民平均寿命短;犯罪率增加;阶级矛盾激化。影响:孙中山在学习西方的同时,规避西方出现的社会问题,主张将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2)特点:成为公民的社会权利;得到立法和制度上的保证;种类繁多,覆盖面广。启示:随着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国家必须重视人民的福利。要认识到社会福利不仅是国家的义务,更是人民的权利。随着社会进步,福利待遇将不断扩大和提高。搞好社会福利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一“由于社会忽视了公平分配的问题,多数人没有分享到应得的成果”“工人意识到不公平的分配”等信息回答。第二小问“影响”则从“欧美社会之祸,伏之数十年,及今而后发见之”“睹其祸害于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中总结。第(2)问第一小问“特点”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二小问“启示”主要从国家应重视、人民积极参与、对社会影响等角度回答。20.(1)特点:是最基层的行政管理制度;由乡里自治体制、治安管理体制、行政管理体制构成;随人口的增减而变更;承担国家的赋税、徭役、兵役及地方教化、狱讼、治安等社会职能。作用:有利于封建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维护了地方统治秩序,加强了中央集权。(2)特点:单位管理与街道居委会管理相结合;单位和个人联系密切;单位承担社会和服务功能过多,社会管理成本高;社会和个人发展受到束缚。原因: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推行,国有企业体制改革;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大量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城市化进程加快;传统的基层管理体制不适应城市发展。第34页共34页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有效地构筑了国家在乡、里统治的基础”可知,是最基层的行政管理制度;根据材料一“体制由乡里自治体制、治安管理体制、行政管理体制构成”可知,由乡里自治体制、治安管理体制、行政管理体制构成;根据材料一“十里一亭,十亭一乡,乡则以人口的增减而变更”可知,随人口的增减而变更;根据材料一“乡里治安由亭长、游徼负责,其治安职责有三:一是追捕盗贼,维护治安;二是协助都试;三是调解诉讼”“举凡国家的赋税、徭役、兵役及地方教化、狱讼、治安、乡里选举等,无不由其承担”可知,承担国家的赋税、徭役、兵役及地方教化、狱讼、治安等社会职能。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三者相辅相成,有效地构筑了国家在乡、里统治的基础”可知,加强对广大人民的控制;根据材料一“乡、里的社会职能更加完善,举凡国家的赋税、徭役、兵役及地方教化、狱讼、治安、乡里选举等,无不由其承担”可知,有利于封建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维护地方统治秩序,加强了中央集权,然后结合后世的地方管理制度可知,对后世基层组织的建设起到借鉴作用。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单位制’和‘街道—居委会’”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单位和职工之间是一种‘单位既全面控制、又全面照料其职工,职工既全面服务、又全面依赖其单位的复杂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关系’”“但也使单位承担了过多的社会和服务功能,极大地增加了社会管理的成本”“严重束缚了社会自身和公民个人的发展”等信息分析概括其特点。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城市个体私营经济等经济组织不断涌现,大量农村人口流入城市”“我国原有的基层管理体制弊端日益突出,已不适应城市发展现状”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经济体制改革内容总结变革原因。【新教材】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六单元同步测试卷2第34页共34页
(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明代社会保障制度分为荒政制度、济贫制度、养老制度和抚恤制度,具有以养为主,兼以教化的特点。政府还设置常设机构对鳏寡孤独和民间丧葬进行救助。这些做法( )A.反映出社会保障形势的严峻B.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C.背离了儒家为政以德的思想D.杜绝了荒年民不聊生的现象2.无论是秦国还是秦朝都十分重视数字化管理,如秦王十六年命令男丁必须把年纪登录于户籍上,秦始皇三十一年则令农民必须将土地的数量上报给政府。这种做法旨在( )A.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B.强化基层社会控制C.提高行政效率D.抑制土地兼并3.宋代户籍管理制度中有主户与客户之分。主户指占有土地并需纳税的有产户;客户指没有土地不能按田纳税的佃农。这反映了宋代( )A.土地兼并现象的缓和B.封建租佃关系的萌芽C.封建生产关系的发展D.税制公平原则的确立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逐渐建立起社会保障制度,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A.社会保障制度是工人阶级斗争的结果B.资产阶级认为实现社会保障制度,可以缓和阶级矛盾C.社会保障制度解决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D.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日渐完善5.“城市中,手工业者、商人成为城市居民,享有新的契约关系赋予的权利,受到王室、教会的特许状和城市法的保护;13、14世纪,英、法等国的市民阶层作为第三等级,出席国王召集的会议。”材料说明城市居民( )A.地位得到了提高B.居住环境得到改善C.饮食质量得到改善D.经济发展缓慢6.秦朝的郡县制和什伍连坐制形成了“中央→郡→县→乡→亭→里→什→伍→户”的国家治理体系。这一体系有利于( )A.稳定中央政府的赋税来源B.促进基层社会自治C.削弱郡县长官的行政大权D.缓和中央与地方矛盾7.521年,梁武帝曾下诏:“凡民有单老孤稚不能自存,主者郡县咸加收养,赡给衣食,每令周足,第34页共34页
以终其身。”并多次责令郡县置孤独园,收养孤儿和单身老人,使“孤幼有归,华发不匮”。这反映当时政府( )A.采取无为而治保护弱势群体B.践行民本思想防止贫富分化C.重视基层治理维护社会稳定D.形成了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8.汉代实行编户齐民(平民)制度,户籍标明姓名、年龄、籍贯、爵级、身高、家口、财产等项目。州郡每年都要向中央申报管区内的户口数和垦田数。其中入户人数最多的是自耕农民。这一制度( )A.不利于汉代的社会稳定B.具有征发赋役的重要功能C.有助于政府征收商业税D.成为控制人口的唯一手段9.在19世纪末的德国财税学家瓦格纳看来,赋税就是“满足财政必要的同时,纠正国民收入的分配及国民财富分配,以矫正个人所得与消费”;20世纪中期的英国学者贝弗里奇则进一步主张由国家代替传统家庭来直接承担非劳动人口的赡养责任。这些理论的实践导致( )A.英国与德国的贸易矛盾激化B.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的爆发C.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起“福利国家”D.垄断资本主义模式盛行一时10.在政府的干预与市场相结合,国有制与私有制并存的“混合经济”下,实现充分就业、收入均等、社会福利、社会保障。该政策是( )A.国家垄断资本主义B.福利国家政策C.混合经济D.实现国有化11.1076年,宋朝陕西汲郡的吕大钧等兄弟,在家乡蓝田制订了乡约,其主要内容是: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之后各地相继出现类似乡约。这些乡约的制订( )A.说明宋朝“政府”较重视社会救济B.巩固了宋朝的统治基础C.反映出宋代社会保障体系完备D.说明理学成为官方哲学12.商鞅变法时建立的乡村基层组织即乡里什伍制,后世王朝大多得以保留或在此基础上加以改进,如汉代的乡里什伍制、唐代的乡里保邻制、宋代的保甲法、明代的里甲制等。这体现了中国古代( )A.礼法并施的治国理念B.政治制度的延续与变迁第34页共34页
C.基层自治意识的增强D.后世王朝缺乏创新精神13.有人曾这样描述北欧福利国家的状况:“最穷的与最富的,在交税之前可以相差17倍,但是纳完税之后,可以小到3倍。”这说明实施福利国家政策( )A.政府减少了经济干预B.国民收入实现了再分配C.国家实行高税率政策D.能够彻底克服经济危机14.下表反映了1983-1984年英国税收与福利对家庭收入的影响(单位:英镑)。低收入家庭中等收入家庭高收入家庭月收入5080200儿童津贴13.013.013.0其他补贴50.130.10纳税0-7.9-43.8国民保险-4.5-7.2-18.0实际收入108.6108.0151.2据此分析可知,20世纪80年代初的英国( )A.治理贫富差距问题富有成效B.工人阶级家庭收入偏低C.国家财政赤字现象更加严重D.大幅度降低福利的规模15.元朝政府将读书人编入儒户,可以享受免除差役的权利。但南宋遗民郑思肖却在其著作中写道:“鞑法:一官、二吏……九儒、十丐。”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A.元代的户籍制度阻断了读书人的上升空间B.元朝政府给予读书人的优惠待遇并未实行C.南宋郑思肖对元朝政权统治存在偏见D.元朝政府在实际上推行了歧视儒户的措施第34页共34页
16.公元前6世纪末,希腊雅典至少有150个到170个村社。村社的职能之一为登记本村社的公民,公民权的认可不像从前那样决定于氏族族籍,许多失去氏族族籍的外来自由民也取得了公民权。村社职能的扩大( )A.使个人自由受到一定的妨碍B.完善了雅典的权力运行机制C.意在保护雅典平民阶层利益D.有利于雅典城邦国家的形成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17题13分,18题14分,19题13分,20题12分,共52分)17.2002年里耶古城发掘出37000多枚竹木简,使尘封千年的秦朝历史以文字形式复活。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东成户人士五夫,妻大女子沙,子小女子泽若,子小女子伤。”东成,为里名。户人,指户主。士五,是身份称谓,指无爵或免爵者。女子,即女性。大、小,为课役身份的标志,登记于户籍,作为征发赋役的依据。夫、沙、泽若、伤,均为人名。——《里耶秦简户籍簿》及释文材料二 春秋始,君主及各级封主均以社为单位来封赐,此时户口仍为私家性质……秦献公十年“为户(户口)籍(籍贯)相伍(五家为一伍)”,将户籍编制与行政编制统一起来。——摘编自张金光《秦制研究》(1)根据材料一,指出“夫”的身份及其在家庭中的地位。(2)根据材料二,概括秦国户籍管理的方式。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这一户籍管理方式的意义。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2世纪西欧具备了自治城市形成的必要条件,更多的行业集中到城市,这刺激了商业和贸易的繁荣。工商业的发展造就了一个新的市民阶级,这使得争取人身自由开始成为城市斗争的主要内容。许多已形成的城市通过举行起义、成立公社、谈判妥协,开始实行城市自治。——摘编自鲁蒙娜《中国与西欧城市发展影响因素浅析》第34页共34页
材料二 15世纪前伦敦工商业并重,17世纪贸易约占全国贸易量的80%。纽卡斯尔有一半的生活用煤运到伦敦,1580年至1640年,自东北三郡运往伦敦的谷物增长了14倍。17世纪中期,伦敦商人普利面向全国各地商人批发呢绒。16、17世纪,伦敦出口呢绒至少占全国的70%,出口谷物量也居第一位。伦敦进口的商品有高级消费品和奢侈品、日常生活用品、工业所需原材料等。1700年,伦敦约占全国总进口的80%,这些货物从伦敦再送发到各地,有不少商品是从伦敦进口后经过加工再度出口。海外贸易商人以伦敦为基地,积累的财富也安置于此。伦敦还有面向全国市场的丝织业、钟表业和金银首饰业,以及造船、兵器制造和玻璃制造等大工业生产。——摘编自刘景华《十六、十七世纪英国城市经济职能的变化及其意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欧城市自治运动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伦敦在16、17世纪发生的变化。(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城市发展的社会意义。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作为最基层的政府,古代县衙几乎就是“一人政府”,“皇权不下县”使得基层正式官员始终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数量级。自先秦到近代,中国乡村社会秩序和社会管理的基本构成要素有三:宗族、乡里和乡绅。宗族是由父系血缘关系而结成的组织,乡里是基于地缘关系而形成的组织,乡绅是指有官职或功名的地方士绅。这三者形成了古代不同时期的乡村社会秩序。乡贤是乡绅中的良绅,他们根植、立足于乡土社会,以其士大夫的文化精神,影响、作用于乡土社会。作为一个特殊的阶层,他们具有沟通地方政府与社会的权利和便利,对于地方政府的政策,亦可以代表民众向州县官进言。同时,他们又经常是宗族长,维持着乡间社会的礼仪和秩序。这样一个阶层,在乡村社会实践着儒家“进亦忧,退亦忧”的理念,维系着乡村社会的秩序。——摘编自林辉煌《“皇权不下县”治理方式的历史两面性》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第34页共34页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唐宋之际,乡村自治组织进一步发展,中央政府愈来愈多地借助它们来稳固统治。唐宋推行的科举考试制造了一个拥有特权却居于乡间的士绅阶层。宋代以后,在大举将地方神明纳入国家祀典的同时,随着识字率的激增和文化的相对普及,中央的秩序、教化逐步延伸到基层。吕大钧首创“吕氏乡约”,后由王守仁发扬光大;朱熹等理学家则开始将宗族制度庶民化。迨至明后期,里甲制度崩坏,就由乡约、保甲承担了村落治安职能。清代的里甲、保甲、乡地、宗族、包税人则承担催征赋税的职能,基层自治功能被明清时期勃兴的宗族等各种社会组织分担。——蒋楠《历史视野下的中国乡村治理》等材料二 传统英国乡村治理,其实质是以庄园为核心的生产活动的安排问题和庄园内部领主与农民,以及农民内部的社会关系调节问题。贵族阶级通过对国家权力的分割,将部分司法和行政权转移到庄园中,以庄园法庭为载体,有效地维护着贵族的政治、经济地位。……庄园制度对英国社会的历史演变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它为英国土地私有产权的形成,农业的资本主义经营和农民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便利;同时也使得英国政治变迁具有精英斗争的特征;庄园制度也衍生出了法治和地方自治的传统。——朱可心《庄园制传统与英国乡村治理》(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从唐宋至明清时期乡村治理的主要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传统英国乡村治理的主要做法,并分析其影响。参考答案第34页共34页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B 【解析】明代实行社会保障政策,有利于解决灾荒、贫困孤老等问题,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安定,故选B项;材料未反映出社会保障形势是否严峻,排除A项;C项中的“背离”说法错误,排除;“杜绝了”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2.B 【解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之所以重视所谓的“数字化管理”,其目的不外乎强化对社会的控制以维护专制集权统治,故选B项;材料中不能体现出对农业的重视,排除A项;C项表述是其目的之一,但不是最主要的目的,排除;D项表述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3.C【解析】宋代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并且题干中并未体现土地兼并现象,故排除A项;租佃关系是战国以来随着封建生产方式而出现的一种封建生产关系的形式,故B项错误;根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宋代订立户籍是以土地资产的有无来划分,主客户户籍的制定正是反映着剥削形态的变化,体现了封建生产关系的发展,故C项正确;题干未提及税收原则,故排除D项。4.C【解析】社会保障制度可以缓和阶级矛盾,创造一个有利于经济发展的稳定的社会环境。但是,社会保障制度不能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是由资本主义制度决定的,不改变资本主义制度,永远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A、B、D三项表述都正确,不符合题意;C项表述错误,符合题意。5.A【解析】依据题干“享有新的契约关系赋予的权利”“受到王室教会的特许状和城市法的保护”“出席国王召集的会议”等信息可知,城市居民地位得到了提高,故A项符合题意。题干没有涉及居住环境、饮食质量、经济发展等信息,故B、C、D三项不合题意。第34页共34页
6.A【解析】“中央→郡→县→乡→亭→里→什→伍→户”的国家治理体系有助于国家对基层的掌控,强化中央集权,从而保证中央政府赋税来源的稳定,故选A项。秦朝并没有促进基层社会的自治,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体系有助于国家对基层的控制,并没有削弱郡县长官的行政大权,排除C项;该体系是为了强化国家治理,并不是为了缓和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排除D项。7.C【解析】“主者郡县咸加收养,赡给衣食,每令周足,以终其身”,“多次责令郡县置孤独园,收养孤儿和单身老人”可知C项正确。A项“无为”,B项“贫富分化”与题目材料中采取措施、济贫扶弱的做法不符,D项不符合南北朝时期分裂动荡的史实。8.B【解析】汉代实行编户齐民制度,加强对民众的控制,有利于社会稳定,故A项错误;汉代实行编户齐民制度,将户口数和垦田数登记造册,作为征发赋役的依据,故B项正确;汉代实行编户齐民制度,是对农民的管理制度,与商业无关,故C项错误;汉代实行编户齐民制度只是控制人口的手段之一,故D项错误。9.C【解析】材料中德国与英国学者提出了关于国内社会财富分配及社会福利的内容,与对外贸易无关,故A项错误;对社会财富再分配,可以缩小贫富差距缓和供求关系,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故B项错误;德国学者要求政府利用赋税政策调解社会财富再分配,英国学者要求政府承担社会福利,这就推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起“福利国家”制度,故C项正确;D项与题干时间信息不吻合,排除。10.B【解析】据材料可得“该政策”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产物和一种表现形式,故A项错误;据材料“实现充分就业、收入均等、社会福利、社会保障”可知,题干所述为福利国家政策,故B项正确;据材料可知该政策是建立在混合经济基础上,故C项错误;实现国有化与材料“在政府的干预与市场相结合,国有制与私有制并存的‘混合经济’下”相矛盾,故D项错误。第34页共34页
11.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宋时期,吕大钧等人率先制订乡约,以道德教化为先导,努力促进乡村安定、乡邻和睦,这种乡村自治行为的推广和乡约的制订有利于巩固宋朝的统治基础,B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宋朝“政府”较重视社会救济,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宋代社会保障体系完备”,C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理学成为“官方哲学”,D项错误。12.B【解析】由材料可知,古代乡村基层组织在传承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和创新,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礼法并治的治国理念,排除A项;材料中的乡村基层组织是中央集权的组成部分,与基层自治无关,排除C项;后世王朝在中央和地方的政治机构均有创新,排除D项。13.B【解析】根据材料“最穷的与最富的,在交税之前可以相差17倍,但是纳完税之后,可以小到3倍”可知福利国家政策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这实质上是国民收入的再分配,B项正确。福利国家政策是政府加强干预经济的表现,排除A项;福利国家实行高收入高税率、低收入低税率的政策,排除C项;福利国家政策能够缓和经济危机,但不能消除经济危机,排除D项。14.A【解析】材料数据反映了20世纪80年代初的英国高收入家庭纳税和国民保险支出较高,中低收入家庭纳税和国民保险支出较低,这有利于治理贫富差距问题,从不同家庭的实际收入数据观察,可知治理贫富差距问题富有成效,故A项正确。B、C、D三项材料没有体现,均排除。15.C【解析】材料没有提到儒户不能参与考试做官,没有提到废除科举,故A项错误;“将读书人编入儒户,可以享受免除差役的权利”没有体现“并未实行”的信息,故B项错误;根据“鞑法”可知南宋遗民郑思肖对蒙古人建立的政权存在偏见,故C项正确;虽然元朝儒生地位低下,但“读书人编入儒户,可以享受免除差役的权利”,不能说明歧视儒户,故D项错误。16.D【解析】材料中认可公民权,由“氏族族籍”变为“村社”登记,由血缘变为地域,这种变化有利于雅典国家的确立,故选D项。由材料可以看出是自由权的扩大,而不是受到妨碍,排除A项;雅典的权力运行机制是通过公民大会来实现,材料中论述的,不是公民大会如何运行的问题,排除B项;村社职能的扩大,把主导因素由血缘变为地域,削弱了贵族的权力,但没有体现保护平民利益的目的,排除C项。第34页共34页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17题13分,18题14分,19题13分,20题12分,共52分)17.(1)身份:平民(或无爵者、免爵者)。地位:户主。(2)方式:户籍相伍(户籍与籍贯相结合)。意义:实现了国家对民众的直接控制;有利于征发赋役。【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东成户人士五夫,妻大女子沙,子小女子泽若,子小女子伤”可知“夫”的身份是平民,在家庭中的地位是户主。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将户籍编制与行政编制统一起来”可归纳出户籍与籍贯相结合。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国家对民众的控制、征发赋役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18.(1)特点:以新兴市民阶层为主体;斗争形式多样;争取自由和法治。(2)变化:成为全国最大的消费中心;成为英国进出口贸易与国际转运贸易中心;巨商富集,手工业发达;高级消费品与奢侈品、资金和技术密集产品增多;城市规模扩大,经济地位增强。(3)意义:促进城乡经济、文化联系;推动国家治理能力提高;丰富百姓文化生活。【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工商业的发展造就了一个新的市民阶级”“许多已形成的城市通过举行起义、成立公社、谈判妥协,开始实行城市自治”等信息归纳。第(2)问,从城市规模、城市类型、商贸地位和人口状况等角度分析。第(3)问,注意从城市发展与乡村关系、民众生活、国家治理等方面分析。19.示例一:观点:中国古代地方宗族势力强大,皇权与族权相结合。阐述:中国社会是一个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发展而来的社会,因此乡村治理表现出皇权与族权相结合的特点;宗族内互助性非常强,一个家族要发挥作用就必须有一些共同的财产,利用这些财产,可以资助年轻人的教育,以便使他们有机会进入官僚队伍,保护他们亲属的利益;这些财产还有周济族内穷苦者和赈灾之用。由于宗族的稳定与社会秩序的安定相一致,因此,宗族势力往往得到皇权的认可,乡官里吏在催征钱粮时往往需要族长的配合,有时则表现为宗族家长直接担任乡官里吏,使行政组织与宗族组织合而为一。示例二:观点:中国古代的乡绅有限自治。阐述:政府在乡村选择的管理者,主要是有德行的长者、有名望的乡绅、有财产的地主等,这些人往往都读过书,在知识、智力和财富上占有优势;能够解释乡规民约,用道德感召力维持乡村的秩序;乡绅的身份是双重的,作为国家的代理人,他们要帮助国家做事,而作为乡村的代表,他们又需要维护村民的共同利益。第34页共34页
【解析】本题是评论性的开放题,解答的关键是读懂材料中的观点。依据材料中“宗族是由父系血缘关系而结成的组织,乡里是基于地缘关系而形成的组织,乡绅是指有官职或功名的地方士绅”等信息,可以从宗族、乡里、乡绅三个角度入手进行分析,进而提取“中国古代地方宗族势力强大且与皇权相结合”“中国古代的乡绅有限自治”等论点;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相关史实进行论述。20.(1)特点:由官方主导向官绅结合发展;士绅发挥较大作用;中央的权力逐步延伸到乡村;儒家伦理不断渗入乡村治理;宗法色彩明显;基层自治分工明确等。(2)主要做法:以庄园为核心,安排庄园的生产活动;处理好庄园内部的社会关系;贵族将部分司法和行政权转移到庄园。影响:推动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使得英国近代政治具有精英政治的特征;使得英国形成法治和地方自治的传统;为近代英国确立君主立宪制奠定了基础等。【解析】第(1)问,据材料一“唐宋推行的科举考试制造了一个拥有特权却居于乡间的士绅阶层”“中央的秩序、教化逐步延伸到基层”“吕大钧首创‘吕氏乡约’”“迨至明后期,里甲制度崩坏,就由乡约、保甲承担了村落治安职能”“基层自治功能被明清时期勃兴的宗族等各种社会组织分担”等信息概括。第(2)问第一小问“做法”,由材料二“以庄园为核心的生产活动的安排问题和庄园内部领主与农民,以及农民内部的社会关系调节问题”“将部分司法和行政权转移到庄园中”等信息概括;第二小问“影响”,结合材料二“它为英国土地私有产权的形成,农业的资本主义经营和农民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便利”“同时也使得英国政治变迁具有精英斗争的特征”“庄园制度也衍生出了法治和地方自治的传统”等信息回答。第34页共34页
【新教材】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六单元测试卷3(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1883年,德国通过了工业化国家历史上第一部社会保险立法《医疗保险法》,1884年通过了《工伤事故保险法》,1889年通过了第一部《老龄和残疾保险法》。这三大保险法的颁布( )A.有利于完善医疗保障制度B.有力地维护了国家的统一C.根本改变了工人阶级的地位D.解决了人民的衣食住行问题2.《礼记王制》云:“丰年不奢,凶年不俭。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也。”材料说明周代的统治者( )A.要求百姓生活勤俭节约B.鼓励消费以促进农业生产发展C.大力倡导重农抑商政策D.提倡国家要建立粮食储备制度3.两宋客户比重一览表年代公元客户占总户数的百分比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37.9宋仁宗嘉祐六年106135.0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30.5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33.7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32.8宋哲宗元符二年109932.736.15第34页共34页
宋高宗绍兴四年1134客户,指无土地和资产的人户。导致表中所示总体状况出现的重要原因是( )A.小农经济衰退B.商品经济繁荣C.租佃关系普遍D.土地政策调整4.民生问题是中共十九大的重要议题,中共十九大认为:当今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为解决这一矛盾,我们可以借鉴( )A.西汉初期实行的休养生息政策B.20世纪30年代罗斯福新政以工代赈C.20世纪30年代形成的斯大林体制的分配方案D.20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福利国家制度5.战国时期,秦献公改造基层居民组织,将全国人口编为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的单位,这一举措被称为“户籍相伍”;秦孝公用商鞅变法,“并诸小乡聚,集为大县,县一令,四十县”。“户籍相伍”和“集乡为县”( )A.确立起皇帝制度B.摧毁了宗法关系C.建立起官僚政治D.加强了基层治理6.“凡父母双方均为雅典公民者有公民权,公民在十八岁时在他们村社的名簿中登记。当他们登记之时,村社成员对他们宣誓投票,做出决定。”对“村社”的理解恰当的是( )A.直接决定城邦的大政方针B.承担司法职能C.由城邦公民大会负责管理D.是基层治理组织7.托克维尔在评价美国政治制度时指出:“乡镇组织之于自由,犹如小学之于授课。乡镇组织将自由带给人民,教导人民安享自由和学会让自由为他们服务。”这主要是因为乡镇( )A.实行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B.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要求C.是最基本的地方自治单位D.承担了基层教育机构的职能8.1988年,英国政府实行养老金改革。国家只提供最基本的养老金,同时强制所有企业一律推行职业养老金制度。政府还规定任何职工按期缴付一定费用,到退休时,由国家负责支付个人养老金。这一改革旨在( )A.减少国家干预,缩减福利规模B.加强社会保障,缓解失业压力C.节省政府开支,放弃社保责任D.扩大政府职能,缩小贫富差距第34页共34页
9.(乾隆)二十二年更定保甲之法:……凡甲内有盗窃、邪教、赌博……聚会等事,及面生可疑、形迹诡秘之徒,责令专司查报。户口迁移登耗,责令随时报明,于门牌内改换填给。这表明( )A.保甲法完全禁止了人口流动B.保甲法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C.甲是明代最基层的行政机构D.保甲法兼具户口管理和治安功能10.罗斯福新政初期,美国社会失业、流浪人口增多现象严重,一些学者很少担心政府对群众的衣食供给问题,却十分担心总统能否赋予他们采取措施实施保障的能力。这从侧面反映出当时的美国( )A.政府拥有强大的物质保障B.以工代赈面临多重挑战C.照搬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D.社会保障急需立法支持11.在政府的干预与市场相结合,国有制与私有制并存的“混合经济”下,实现充分就业、收入均等、社会福利、社会保障。该政策是( )A.国家垄断资本主义B.福利国家政策C.混合经济D.实现国有化12.据《礼记·王制》记载:“殷人养国老于右学,养庶老于左学;周人养国老于东胶,养庶老于虞庠。”汉代,统治者强调以孝道治理天下。唐宋以后,保持了由皇帝宴请老人的习俗,称为“观醣”。如康熙六十大寿时,举办“千叟宴”,宴请天下老人。这种现象反映出,中国古代( )A.政治活动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B.道德教化和政治宣传的重要性C.社会活动具有鲜明的等级差别D.百善孝为先思想源于宗法观念13.《大明会典》载:“凡军、民、医、匠、阴阳诸色户,许各以原报抄籍为定,不许妄行变乱,违者治罪,仍从原籍。”还规定:“若诈冒脱免,避重就轻者,杖八十。其官司妄准脱免及变乱叛籍者,罪同。”明朝此规定意在( )A.变革元朝的户籍制度B.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C.规范户籍登记与管理D.严格限制人身自由14.《后汉书·百官志》记载,“凡有孝子顺孙,贞女义妇,让财救患,及学士为民法式者,皆扁表其门,以兴善行”,表彰孝道及善行义举均属乡官三老之职责。由此可见,当时( )第34页共34页
A.基层治理渗透官方意识形态B.社会救济程序完备C.民间教化倡导多元价值观念D.察举制度雏形出现15.欧洲社会福利思想有其自身的历史演进过程。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关于最优良的政体……必须是能使人人尽其所能而得以过着幸福生活的政治组织。”中世纪,统治欧洲的基督教会,主张男女平等,共同劳动,共同消费。这表明欧洲社会福利思想( )A.具有久远历史传统B.重视宣传传统文明C.具有完整救助体系D.完全采纳教会主张16.随着唐宋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中国传统社会发生了重要转变,享有特权的世族贵族不存在了,奴婢、部曲等“贱民”和佃农都进入国家户籍管理,成为国家法律意义上平等的编户齐民,整个社会朝向“等齐化”发展。这一转变( )A.不利于封建国家赋税的征收B.反映了国家对民众的控制削弱C.反映了社会等级制度的消除D.促进了契约普遍化趋势的出现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17题13分,18题14分,19题13分,20题12分,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对不同程度的贫困者给予不同的救济扶助,如明代林希元在《荒政丛言》提出“极贫之民便赈米,次贫之民便赈钱,稍贫之民便转贷”……宋代以前,救助贫困人口一般以政府为主,如《汉律》规定国家需向“贫不能自存者”提供救助。到了宋代,国家开始注重用经济手段、调动民间力量参与扶贫救助,如采用招商赈济、以工代赈等方式。除此之外,宋代还鼓励民间互助,动员富户救助贫户,并设立“纳业补官”制度,对参与扶贫的富户奖以荣誉称号……宋代政府除了在自然灾害之后开展临时性救助,还从百姓日常生产生活实际出发,制定系统性扶持办法,从财政、民政乃至军政多个层面对贫困人口进行帮扶。——摘编自孙竞、张文《中国古代扶贫实践及其当代价值》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扶贫政策的特点。第34页共34页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德国的社会保险制度始于俾斯麦执政时期。德国统一后,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工人运动高涨,俾斯麦政权在镇压工人运动的同时,也积极促进工人的福利,改革社会弊端。面对日益迫切的社会保障需求,德皇威廉一世于1881年11月发布诏书,要求“最大限度的保障需要帮助的人”,首次提出了建立“社会保险制度”的构想。在俾斯麦的推动下,议会先后通过了《工人医疗保险法》《事故保险法》和《养老保险法》。这既是德国现代社会保险制度的雏形,也是世界范围内现代社会保险制度的萌芽。德国是世界上首创立法实施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不但历史悠久,而且体系完善,为后来德国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保障与改善,社会的稳定与团结,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也为很多国家所借鉴。——摘编自李愚昊《德国社会保障制度简述》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德国开创社会保险事业的背景,并分析其历史地位。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中国古代社会,历代统治者对于治理乡村都十分重视,其乡村治理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自夏商周到春秋战国直至隋文帝开皇十五年(公元595年)。夏商周时,出现了乡里制度的萌芽。战国时期,乡、里以上行政组织渐具雏形,成为基层组织。秦汉时期实行郡县制,其乡里制度则逐步成熟,既发挥基层政权的作用,又带有半自治的性质。第二阶段大致为隋唐两宋时期。隋朝基层官吏的数量比此前大为减少,权力也在逐步弱化。唐朝对城邑之外的各种聚落形态进行全面规范和整顿,不仅从名称上统一为村,而且从法律上实施统一管理,国家力量向基层社会进一步渗透。这一阶段处于由乡里制向保甲制、由多官制向职役制的转折时期,乡里的地位逐渐沦落,乡里自治功能逐步弱化,官方的控制与统治逐步增强。第三阶段是从王安石变法至清朝,乡里制度转变为职役制,县为基层行政组织,县以下实行以代表皇权的保甲制度为载体。保甲对乡里的控制更加严格,乡村自治的色彩越来越弱。但到了近代,原有的保甲制越来越不适应农村的社会现实,最终在清朝末年为乡镇地方自治所取代。——摘编自唐鸣等《中国古代乡村治理的基本模式及其历史变迁》第34页共34页
材料二 明清时期,国家权力逐渐退出乡村,形成了“国权不下县,县下惟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靠伦理,伦理造乡绅”的乡村治理格局。乡绅主要来自于休假退隐的官员、退休居乡的前官僚、尚未入仕的士人。乡绅不仅是里甲制(征税)和保甲(征兵)的主要控制者,还是乡村公共事业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在灾荒之年出面与政府协商,要求以减代服、减免赋税等,同时兴办赈局、义庄,救济乡里。他们是乡村社会规范的解释者、社会教化的维护者,积极创办义学、私人书院方志局、文学社团等乡村文化教育机构。——摘编自徐祖澜《乡绅之治与国家权力——以明清时期中国乡村社会为背景》(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基层治理变革的基本趋势。(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基层治理的特点并分析其背景。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欧洲社会保障体系的演变中世纪教会负责本教区内的慈善事业16世纪30年代法国世俗政府控制公共福利设施和资金募集渠道1601年英国政府制定《济贫法》,建立“贫民习艺所”,强迫贫民劳动1883-1889年德意志帝国议会通过法令,批准国家建立健康保险计划,工伤事故保险计划和退休金保险计划1905年英国通过了“失业工人法”,后又相继制定了“教育法”“退休金法”“劳工介绍法”1911年英国通过“国民保险法”,包括工人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20世纪30年代法国通过立法,规定为低收入者提供补贴和援助1945-1947年法国连续通过社会保障立法,最终形成了包括个体劳动者和农业劳动者在内的全民社会保障网1946年英国通过国民保险法,第34页共34页
囊括失业、疾病、生育、死亡、孤寡、退休等方面的保障,几乎每个公民都可享有保障1948年1948年,英国宣布成为第一个“福利国家”——摘编自周弘《欧洲社会保障的历史演变》依据表内容,围绕“社会保障体系”提出一个问题,并结合世界史相关知识予以解释。(要求:问题须具体明确,解释须史论结合)参考答案第34页共34页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A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三部社会保险法属于社会保障体系内容,其颁布有利于完善医疗保障制度,故选A项,排除B、C、D三项。2.D【解析】材料大意是国家的物资储备,不够九年用就是不富足,不够六年用就会告急,不够三年用就不成为国家了。说明周代的统治者主张建立国家粮食储备制度,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勤俭节约、消费、重农抑商等内容,排除A、B、C三项。3.D【解析】材料数据反映了两宋客户比重大概保持在30%以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宋代采取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土地租佃制发展,故出现材料反映的现象,故D项正确;土地租佃制发展不能说明小农经济衰退,故A项错误;材料数据未涉及商品经济,故B项错误;仅凭材料数据并不能说明租佃关系普遍,故C项错误。4.D【解析】汉初休养生息政策适用于经济重创时期,与我国当前经济形势不符,排除A项;以工代赈是挽救经济危机的手段,我国未出现这种现象,排除B项;斯大林体制建立于计划经济之上,我国是市场经济,不符合我国国情,排除C项;福利国家制度主张解决民生,我国可以借鉴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故D项正确。5.D【解析】“户籍相伍”和“集乡为县”将过去血缘关系的氏族组织改造成为从户开始经什伍到乡聚再到县的严密的地缘关系组织,形成了完全意义上的基层地方行政组织体系,有利于加强基层治理,故选D项。秦朝建立后,秦王嬴政确立皇帝制度,排除A项;材料强调基层治理,不涉及宗法关系问题,且“摧毁”的说法也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官僚政治是建立在官吏的选拔和任命制基础之上,按照职能和职位分工、分层管理原则建立起来的中央或地方行政权力体系,材料强调基层治理,排除C项。第34页共34页
6.D【解析】根据材料“在他们村社的名簿中登记”等,可知村社承担基层治理职能,故选D项。村社只管一个村的事务,不能直接决定城邦的大政方针,故排除A项;村社是自治组织,不需要公民大会管理,并非司法组织,故排除B、C两项。7.C【解析】根据材料“犹如小学之于授课”,小学是基础性的教育机构,将“乡镇组织之于自由”比作“小学之于授课”,凸显了乡镇对于自由的基础性保障作用,这主要是因为乡镇是最基本的地方自治单位,故选C项。乡镇并没有司法组织,故排除A项;乡镇是自治机构,故排除B项;材料只是一种比喻,故排除D项。8.A【解析】“只提供最基本的养老金”并推行职业养老金制度,体现20世纪80年代后期政府减少福利支出,故选A项。减少福利支出不是加强保障,排除B项;国家仍承担最基本的养老金,说明政府未放弃社保责任,排除C项;减少国家干预不是扩大职能,排除D项。9.D 【解析】据题意可知,清代的保甲法强化了对基层和民众的管理与控制,这说明保甲法兼具户口管理和治安的功能,故选D项;“完全禁止”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保甲法是加强基层管理,而非推动商品经济发展,排除B项;材料不能说明甲是明代最基层的行政机构,排除C项。10.D 【解析】罗斯福新政之前,美国实行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政府并未表现出明显的经济干预能力,故出现材料中学者的担心,这间接反映出,为克服这一问题,当时的美国需要从法律层面为社会保障提供支持,故选D项;据材料“一些学者很少担心政府对群众的衣食供给问题”可知,政府拥有强大的物质保障是材料从正面直接反映出的信息,而非侧面,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出与以工代赈有关的信息,排除B项;美苏两国社会性质不同,美国不可能照搬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C项表述错误,排除。11.B第34页共34页
【解析】据材料可得“该政策”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产物和一种表现形式,故A项错误;据材料“实现充分就业、收入均等、社会福利、社会保障”可知,题干所述为福利国家政策,故B项正确;据材料可知该政策是建立在混合经济基础上,故C项错误;实现国有化与材料“在政府的干预与市场相结合,国有制与私有制并存的‘混合经济’下”相矛盾,故D项错误。12.B【解析】材料反映的是不同时期的政府均采取措施孝敬老人,推动社会“尊老”之风的养成,以此进行道德教化和政治宣传,巩固统治,故B项正确。儒家思想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显然不能涵盖材料中所有朝代,故A项错误;材料中朝代都重视养老风气形成,并未体现等级差别,故C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体现孝顺的思想来源于宗法观念,故D项错误。13.C【解析】材料“凡军、民、医、匠、阴阳诸色户,许各以原报抄籍为定,不许妄行变乱,违者治罪,仍从原籍”表明明代严格户籍管理,旨在规范户籍登记与管理,C项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元朝的户籍制度问题,A项不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尊卑等级,B项不正确;材料只是强调规范户籍制度,不能体现严格限制人身自由,D项不正确。14.A【解析】从东汉官方文件记载,“表彰孝道及善行义举均属乡官三老之职责”,体现官方色彩,A项正确;“扁表其门,以兴善行”等赠以名誉的做法,与社会救济无关,B项错误;材料中三老的职责是表彰“善行义举,孝子义妇”,全是儒家伦理,不存在多元化,C项错误;察举制在西汉武帝时就有了,D项不符合史实。15.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早在古希腊时代,亚里士多德就主张建立一种人人都能实现幸福的理想政体。中世纪时期,基督教会“主张男女平等,共同劳动,共同消费”也明确表达了下层人民群众追求平等、追求福利普遍性的愿望,这表明欧洲社会福利思想具有久远的历史传统,故A项正确。B、C、D三项材料均未体现,故排除。16.D【解析】奴婢、部曲等“贱民”和佃农都进入国家户籍管理,具有法律的地位,说明当时契约普遍化趋势的出现,D项正确。该措施有利于封建国家赋税的征收,A项错误;材料中编户齐民有利于控制百姓,B项错误;C项中“消除”表述过于绝对,排除。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17题13分,18题14分,19题13分,20题12分,共52分)17.特点:分类定级,分类扶持;钱物给予式扶贫与生产经营式扶贫相结合;临时性救助与系统性扶持相结合;坚持政府主导的同时,也注重调动民间力量。第34页共34页
【解析】根据材料中“对不同程度的贫困者给予不同的救济扶助”“国家开始注重用经济手段、调动民间力量参与扶贫救助”“除了在自然灾害之后开展临时性救助,还从百姓日常生产生活实际出发,制定系统性扶持办法,从财政、民政乃至军政多个层面对贫困人口进行帮扶”等内容进行概括即可。18.背景:国家统一后资本主义快速发展;工人运动高涨,阶级矛盾尖锐;德皇和俾斯麦的积极推动。地位:开创了世界现代社会保险事业的先河,为其他国家所借鉴。【解析】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德国统一后,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工人运动高涨”可得国家统一后资本主义快速发展以及工人运动高涨,阶级矛盾尖锐;根据材料中“德皇威廉一世于1881年11月发布诏书”可得德皇和俾斯麦的积极推动。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中“德国是世界上首创立法实施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为很多国家所借鉴”可得开创了世界现代社会保险事业的先河,为其他国家所借鉴。19.(1)由乡里制向保甲制转变;由乡里制向职役制转变;国家对乡村的干预和控制逐步加强;乡村自治功能逐步削弱。(2)特点:以自治为主;重视伦理道德和社会教化;宗族及乡绅主导;社会功能与政府职能相结合。背景:程朱理学的强化及影响;宗族势力的崛起;科举制及官僚制度的发展。【解析】第(1)问,依据材料一中“战国时期,乡、里以上行政组织渐具雏形,成为基层组织”,“(王安石变法至清朝)县以下实行以代表皇权的保甲制度”可知,由乡里制向保甲制转变;根据“隋朝基层官吏的数量比此前大为减少”,“从王安石变法至清朝,乡里制度转变为职役制”可知,由多官制向职役制转变;根据“(秦汉时期)乡里制度……带有半自治的性质”,“(唐代)乡里自治功能逐步弱化”可知,乡村自治功能逐步削弱;根据“(唐代)官方的控制与统治逐步增强”,“(王安石变法至清朝)保甲对乡里的控制更加严格,乡村自治的色彩越来越弱”可知,国家对乡村的干预和控制逐步加强。第(2)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中“明清时期,国家权力逐渐退出乡村”,“县下惟宗族,宗族皆自治”可知,以自治为主;根据“自治靠伦理”,“(乡绅)是乡村社会规范的解释者、社会教化的维护者”可知,重视伦理道德和社会教化;根据“县下惟宗族”,“(乡绅是)乡村社会规范的解释者、社会教化的维护者”可知,宗族及乡绅主导;根据“(乡绅)是里甲制(征税)和保甲(征兵)的主要控制者,还是乡村公共事业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在灾荒之年出面与政府协商,要求以减代服、减免赋税等”可知,社会功能与政府职能相结合。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三中“积极创办义学、私人书院方志局、文学社团等”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程朱理学的强化和影响;根据“县下惟宗族,宗族皆自治”可知,宗族势力的崛起;根据“乡绅主要来自于休假退隐的官员、退休居乡的前官僚、尚未入仕的士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以及官僚制度发展。第34页共34页
20.(示例1)问题:欧洲国家为何能在19世纪到20世纪中叶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解释:19世纪以来,欧洲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为社会保障体系建立提供了条件。经济上,工业革命的开展,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为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奠定了物质基础。但同时,工业革命的深入,使社会分化为两大对立阶级,社会矛盾加剧,这也迫使资产阶级要通过社会保障体系来缓和社会矛盾,巩固统治。政治上,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推动了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和完善,加之工人运动的兴起,这些都推动资产阶级通过立法的形式制定社保法案。思想上,自由、平等、人权等理念日益深入人心,使全社会日益关注个人的权利和幸福,这为社保体系建立提供了社会文化基础。总之,社会保障体系能在19世纪后的欧洲建立,正是此时欧洲社会在经济上、政治上、文化上发生变化的反映。考生还可以从以下角度提出问题:(示例2)为什么是欧洲国家先建立社会保障体系?解释:言之有理即可(示例3)在社保体系建立过程中,为什么英、法、德三国表现最突出?解释:言之有理即可(示例4)为什么欧洲国家社保体系建立都是通过立法的形式?解释:言之有理即可(示例5)为什么欧洲社保体系的覆盖面越来越广?解释:言之有理即可(示例6)社保体系的建立对欧洲国家有何影响?解释:言之有理即可【解析】根据材料“欧洲社会保障体系的演变”可提炼出论点是欧洲国家为何能在19世纪到20世纪中叶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需要从工业革命的发展、缓和社会矛盾、资产阶级革命、工人运动的兴起、启蒙思想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其他论点言之成理即可。第34页共3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