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高中 > 历史 > 【新教材】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期末复习:第1-6单元 期中 期末 共8套测试卷合集(含答案解析)

【新教材】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期末复习:第1-6单元 期中 期末 共8套测试卷合集(含答案解析)

docx 2021-10-15 00:12:03 107页
剩余105页未读,查看更多需下载
【新教材】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期末复习:第1-6单元+期中+期末共8套测试卷合集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一单元同步测试卷(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明朝冯梦龙指出:“或谓宋之弱,由削节镇之权故。夫节镇之强,非宋强也。强干弱枝,自是立国大体。二百年弊穴,谈笑革之。终宋世无强臣之患,岂非转天移日大手段。”这揭示出宋朝(  )A.中国疆域版图基本奠定B.中央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C.地方割据势力威胁中央D.君主专制权力已有所削弱2.陕甘宁边区“三三制”政权建设严格控制共产党员的从政比例,保证共产党员、非党的左派和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各占三分之一,它创造性地实现了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的有机结合。这一政权(  )A.具有新民主主义性质B.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C.是三权分立的民主政权D.是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3.4.1954年9月15日《人民日报》社论指出:“有了这样广泛的代表性,这个代表大会会议所讨论和决定的一切,就将完满地表达全国人民的意志。”“这个代表大会”(  )A.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B.通过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C.提出了“依法治国”的战略D.明确规定加强基层民主建设4.中世纪的西欧,国王的加冕典礼必须由教皇主持。这一现象从本质上反映出当时的欧洲(  )A.王权神圣不可侵犯B.王权受到教权的制约C.国王相信“君权神授”D.教会主宰精神世界5.雅典城邦通过抽签产生的公民陪审团规模很大,代表不同的公民阶层,负责解释法律、认定事实、审理案件等。而在罗马,通常由专业法官和法学家进行司法解释。由此可见,在雅典城邦的司法实践中(  )A.职业法官拥有审判权B.负责司法解释的主体与罗马相同C.公民直接行使司法权D.公民陪审团维护所有人的法律权益第95页共107页 6.民国初期,政党、社团迅速兴起,如统一党、共和党、统一共和党、共和建设讨论会、中国社会党等。这些党派大体为原有的革命派、立宪派、旧官僚三派势力的分合。1912年国民党在国会选举中获胜。这说明(  )A.辛亥革命的任务已完成B.民主共和形势迅速发展C.北洋政府推动政党政治D.国民党的组阁获得成功7.“它经过民主程序最终完成了国家建构的过程。它的里程碑作用表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制度是最适合中国国情的民主法治制度,是国家长治久安,蓬勃发展的重要保证”。“它”(  )A.促进了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B.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C.成功代行了全国人大的职能D.初步建立了政治协商制度8.商鞅变法中堪称我国两千多年封建官僚制度开端的是(  )A.废除井田制B.建立户籍制C.推行县制D.统一度量衡9.“其制无公署,大小无专官。直庐始设于乾清门外西偏,继迁于门内,与南书房邻……其大臣惟尚书、侍郎被宠眷尤异者,始得入,然必重以宰辅。”材料中所述的机构应是(  )A.枢密院B.中书省C.内阁D.军机处10.中国古代曾有一个中枢机构,始终没“挂牌”,里面的官员品级不高,都没有超过五品,也不能对中央六部等机构直接发号施令。这一机构中的“官员”最有可能称之为(  )A.参知政事B.内阁大学士C.军机大臣D.同中书门下平章事11.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一条修正条文宣布:“凡曾经统治过法国的家族不得当选为共和国总统。”这一修正条文宣布的目的是(  )A.消灭法国的家族势力B.为了恢复等级制度C.保障平民掌握政权D.防止复辟,巩固共和12.以下为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发展相关的三幅图片,如果给这三幅图片确定一个最佳的主题,这个主题应该是(  )第95页共107页 A.长期共存、互相监督B.民族团结、共同发展繁荣C.民主政治的光辉历程D.人民代表,百姓的代言人13.1940年,毛泽东曾指出:“我们所建立的政权……是几个革命阶级联合起来对于汉奸和反动派的民主专政……对于这种政权性质的明确了解和认真执行,将大有助于全国民主化的推动。”毛泽东所说的“政权”(  )A.促成了国共合作抗日的局面B.成为边区苏维埃革命的中枢C.扩大了民族抗争的群众基础D.开创了中共民主建设的先河14.下图反映的是2011-2015年中国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数量变化图。从图中可以得到的信息是中国(  )A.经过改革开放已经基本实现了工业化B.顺利完成了由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型C.农村转移到城市的人口呈快速增长态势D.需要深化改革才能推进城镇化的进程15.18世纪中期,英国君主立宪制下的责任内阁制形成并逐渐完善;1912年,孙中山颁布《临时约法》,确立了民主共和制下的责任内阁制。由此可知责任内阁制旨在(  )A.体现社会契约的精神B.实行天赋人权的思想C.实现三权分立的学说D.践行主权在民的理念16.王安石在变法中“募饥民修水利”,以“赈救食力之农”“兴陂塘沟港之废”。与“煮粥赈灾”“开仓放粮”等赈灾方式相比,王安石此举力图(  )A.尽量减轻政府的救灾负担B.稳定灾区的社会秩序C.从长远上解决灾民生计问题第95页共107页 D.建立政府抗灾救荒体系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17题13分,18题14分,19题13分,20题12分,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致使相权逐渐削弱,这既是中国古代集权体制下的政治制度发展变化的突出特征,也是皇权与相权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资政通鉴·中国历代政治制度得失》材料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致使相权逐渐削弱”在秦、唐、明三代的具体表现。(2)阅读上述材料,结合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对图二中两人的对话内容进行阐释。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毛泽东指出:“为什么要民主党派监督共产党呢?这是因为一个党同一个人一样,身边很需要听到不同的声音。”周恩来也指出:“因为共产党是领导党……我们一旦取得全国政权,就带来一个危险,就有一些人可能会被资产阶级的糖衣炮弹所腐蚀,被胜利冲昏头脑,滋长官僚主义,脱离群众,甚至会出现个人野心家,背叛群众。这方面的危险是随时存在的,每个共产党员都要警惕。”邓小平在《共产党要接受监督》一文中强调:“党要领导好,就要不断地克服主观主义、官僚主义、宗派主义,就要受监督,就要扩大党和国家的民主生活。如果我们不受监督,不注意扩大党和国家的民主生活,就一定要脱离群众,犯大错误。”材料二 毛泽东还曾指出:“对民主人士,我们要让他们唱对台戏,放手让他们批评。如果我们不这样做,就有点像国民党了。”关于请民主党派唱对台戏的意义,陈云指出:“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哪里有唱对台戏的,哪里有‘反对派’,哪里的工作搞得就好,否则,工作就搞不好……有民主人士监督我们,对工作有好处。如果革命胜利后,长时期没有‘反对派’,只有一派人讲话,听不到不同的意见,那么工作就会出毛病。”(1)材料一中三位伟大领袖所阐述的共同论点是什么?第95页共107页 (2)材料二中,毛泽东、陈云在讲到“反对派”这个词的时候,都是加上了引号的。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20世纪80年代末,美籍日裔学者弗朗西斯·福山提出了所谓“历史终结论”。他认为,冷战的结束不仅仅意味着以美国和苏联为首的两大阵营之间意识形态对抗的结束,更意味着以美国为代表的自由民主将是所有国家的必然归宿。福山提出“历史终结论”时是如何地心高气傲,但面对客观存在的无情现实,即他心中的“样板”美国出了种种问题,在国际上广受争议和诟病,而被他宣布即将灭亡的社会主义的中国却日益兴起,成绩斐然,他也不得不低下他“高贵的头”,开始批评起美国和赞扬起中国来了。他认为“中国奇迹”主要得益于中国模式政治方面的优势。这一转向,实际上说明“历史终结论”业已破产。——陈学明、李先悦《福山的“历史终结论”的终结说明了什么》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历史终结论”自拟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第95页共107页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民初活跃于国会中的政党,可大致分为激进、保守二派。激进派的政党,严格说来,只有同盟会和国民党。统一共和党在并入国民党以前,是骑墙于同盟会与共和党之间的;民宪党则是由国民党分出。……统一共和党的党员虽有不少原属革命派,但以出身立宪派和旧官僚者为多,故在态度上较同盟会温和。……与同盟会合组国民党的其他小党派,亦大多不是起于理想相同,而是因为眼见国民党将能在政坛上占优势。……至于正式国会后期出现的民宪党,虽系自国民党分出,但以吸收了许多进步党党员,在态度上亦较温和。作为激进派政党的同盟会和国民党,是使民初国会发挥功能的主要力量。如果在野党的功能是以言论和立法来监督政府,并以诉诸选民的办法促使执政者重视国利民福,同盟会和国民党的确是具有这方面的资格与潜能。但以执政者无限制的伸张行政权,在野党和立法者愈伸展其监督权,结果使政治势力走向两个极端。当政治势力走向两个极端,而又不能取决于选民时,政治的危机即升高。民初国民党之策动“二次革命”,以及“二次革命”失败后执政者一意伸张一己的权力,均为政治势力走向两个极端的表现,亦为政治危机升高的表现,结果是两败俱伤。——张玉法《论民国初年的政党政治》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民国初年政党政治的特点,并分析民国初年政党政治活跃的原因。第95页共107页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B 【解析】材料中的“强干弱枝,自是立国大体”指的是强大中央,弱化地方,这是立国之根本,从而达到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目的,故选B项;中国疆域版图基本奠定是在清朝,排除A项;C项与材料中“或谓宋之弱,由削节镇之权故”的信息不符,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不是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排除D项。2.A 【解析】陕甘宁边区政权是一个抗日民主政权,其任务是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基本一致,故选A项;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是新中国建立后出现的,排除B项;“三三制”指的是抗日民主政权中人员的分配比例,共产党员、党外左派进步分子、中间分子和其他分子各占三分之一,并非指三权分立,排除C项;“三三制”政权中存在左派和中间派,并非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排除D项。3.B【解析】1954年召开了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即1954年宪法,与材料中“完满地表达全国人民的意志”相符,故选B项;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排除A项;1997年提出了“依法治国”的战略,排除C项;明确规定加强基层民主建设是改革开放后,排除D项。4.B5.C【解析】雅典的陪审团成员是直接通过抽签产生的,代表了各阶层,而罗马则是由职业法官和法学家进行司法解释,这说明雅典是直接行使司法权,故C项正确。A项指罗马,排除;从材料来看,二者主体不一,雅典是公民,而罗马是职业法官,排除B项;“所有人”表述错误,排除D项。第95页共107页 6.B【解析】辛亥革命未完成反帝反封的革命任务,排除A项;从政党的名称“共和党、统一共和党、共和建设讨论会”以及“1912年国民党在国会选举中获胜”可知,政党、社团迅速兴起,民主共和形势迅速发展,B项正确;袁世凯欲独裁,制造了“宋教仁案”,镇压二次革命,下令解散国民党和国会,此后政党政治名存实亡,故C项错误;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7.B【解析】根据题干“中国共产党领导”“经过民主程序最终完成了国家建构的过程”等信息可知,“它”是指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所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据此可知,该宪法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故选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1952年底,国民经济已经基本恢复,排除A项;1949年9月所召开的新政协代行全国人大的职权,排除C项;新政协初步建立了政治协商制度,而不是第一届全国人大,排除D项。8.C【解析】封建官僚制度主要是指地方服从中央,中央对地方官吏垂直管理的制度,始于商鞅变法中县的长官由国君任免的规定,故选C项。9.D【解析】“南书房”是清代官署名,A、B两项时间不符,排除;由“其大臣惟尚书、侍郎被宠眷尤异者,始得入,然必重以宰辅”可知该机构成员是由皇帝的亲信组成,应是军机处,故排除C项,选D项。10.B【解析】据材料“中枢机构,始终没‘挂牌’……官员品级不高……也不能对中央六部等机构直接发号施令”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设参知政事分割相权,是正式官职,且品级很高,故A项错误;明朝设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机构,内阁大学士品级不高,故B项正确;清朝设军机处,军机大臣品级很高,故C项错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也是正式官职,相当于宰相级别,故D项错误。11.D【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确立了法国的共和政体,材料“凡曾经统治过法国的家族不得当选为共和国总统”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复辟,保证了共和派的执政,有利于巩固共和制,故D项正确。宪法这一条文并非消灭法国的家族势力,而是防止专制势力的复辟,第95页共107页 故A项错误;材料只是说限制了原来统治过法国的家族当选为总统,不是为了恢复等级制度,故B项错误;材料未体现保障平民掌握政权,故C项错误。12.C【解析】“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体现了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庆祝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体现了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故C项正确。A、B、D三项均不全面。13.C【解析】材料“1940年”“是几个革命阶级联合起来对于汉奸和反动派的民主专政”说明是抗战时期民主政权的建立,主要是有利于抗战群众基础的建立,故C项正确。A项是1937年,排除;B项属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排除;D项“先河”不符合史实,排除。14.D【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城镇化的发展,并未涉及工业化,故A项错误;材料未反映工业结构,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可以看出农村转移到城市的人口的增长速度下降,故C项错误;材料中人口增长速度下降,得出不能仅靠人口的转移促进城镇化发展,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故D项正确。15.D【解析】英国君主立宪制下的责任内阁制形成并逐渐完善,使英国民主政治逐步完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了民主共和制下的责任内阁制,使总统的权力受到制约,有利于政治民主,所以责任内阁制旨在践行主权在民的理念,故D项正确。A、B、C三项材料没有涉及,均排除。16.C【解析】根据材料“募饥民修水利”“赈救食力之农”“兴陂塘沟港之废”等关键信息可知,这一措施既可以救济受灾农户,又可以修建水利设施,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给农户创造就业机会,从长远上解决灾民生计问题,故选C项。招募灾民兴修水利并不一定减轻政府的救灾负担,因为水利工程的修建,还有可能暂时增加政府的负担,排除A项;“募饥民修水利”与“煮粥赈灾”“开仓放粮”都有利于稳定灾区的社会秩序,并非其与其他赈灾方式相比的不同点,排除B项;材料仅涉及“募饥民修水利”,未涉及其他抗灾救荒措施,无法得出“建立政府抗灾救荒体系”,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17题13分,18题14分,19题13分,20题12分,共52分)17.(1)表现:秦设宰相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唐实行三省六部制,相权一分为三,相互牵制;明废宰相,设内阁,只作为皇帝的顾问机构。第95页共107页 (2)趋势:皇权越来越集中,相权越来越衰弱直至废除。阐释: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了宰相制度;为解决由此带来的沉重政务负担,明成祖设立内阁,内阁的权力来自皇帝个人的信任,其职责以侍从咨询为主,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能制约皇权。【解析】第(1)问,秦代为三公九卿制,唐代为三省六部制,明代为内阁制,据此结合皇权与相权的关系进行回答,注意语言的组织。第(2)问,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之一是皇权越来越集中,相权越来越衰弱直至废除;根据图一和图二反映的信息,可以得出两幅图片都涉及了宰相,故在阐释时要围绕宰相制度来讲述,从宰相的职责、发展历程、作用等角度阐释,其他言之有理皆可。18.(1)共同论点:关于中国共产党接受民主党派监督的必要性。(2)理解:民主党派提不同意见不是与共产党分庭抗礼,而是帮助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这里的“反对派”不是反对党,而是诤友、挚友。【解析】第(1)问,实际上是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归纳和比较能力。第(2)问,注意引号的作用以及结合上下文进行归纳。19.示例:论题:中国政治模式的成功宣告了“历史终结论”的破产。阐述:民主作为人类社会一种文明的政治制度,百余年来一直是中国人民孜孜追求的理想目标。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创建了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在中国第一次实现了真正的人民民主,并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创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和一系列具体政治制度,找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形成了与西方资本主义民主不同的政治模式。中国在发展民主政治的过程中,坚持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这一制度安排,为中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的进一步完善,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证明了中国模式的成功。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是对西方资本主义民主的扬弃,是一种伟大的制度创新。中国政治模式的成功宣告了“历史终结论”的破产。【解析】首先,分析材料,提取信息,由材料可知福山的“历史终结论”认为冷战结束后,以美国为代表的自由民主政治将是所有国家的必然归宿。但是后来,美国出了种种问题,在国际上广受争议和诟病,第95页共107页 社会主义中国却日益兴起,福山开始批评美国,赞扬中国。其次,从材料中提取互相关联的历史信息并结合史实进行分析得出“中国政治模式具有优越性”。由此可以提炼观点,中国政治模式的成功宣告了“历史终结论”的破产。然后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列举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和一系列具体政治制度,并阐述这一制度安排,为中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最后,总结观点,表述成文。20.特点:党派分化组合多变;政党林立,政治倾向大抵为激进和保守两派;国民党力量强大,立场激进;政党政治形式上活跃,但任何政党都未进入国家权力的核心;受执政者打压,政党政治的实践均以失败告终。原因:辛亥革命后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临时约法》颁布,确立责任内阁制;西方政党政治的影响;中国经济结构与阶级关系多样化的影响。【解析】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中“可大致分为激进、保守二派。激进派的政党,严格说来,只有同盟会和国民党。统一共和党在并入国民党以前,是骑墙于同盟会与共和党之间的;民宪党则是由国民党分出。……统一共和党的党员虽有不少原属革命派,但以出身立宪派和旧官僚者为多”逐条概括回答。第二小问,结合民国初年的史实从政治、经济等方面分析。第95页共107页 【新教材】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二单元同步测试卷(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西方国家绝大多数文官都必须通过公开的竞争考试,择优录取,政府任何一级文官职位,都要向成绩优秀者开放,西方各国几乎都用立法的形式把考试的内容方式、条件、机构等方面固定下来,形成了制度。西方国家这一做法(  )A.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 B.保证了政策的延续性C.改变了西方的阶级结构D.得益于工业化的完成2.美国文官部门是由各类专门委员会和上千个类似的官僚机构组成的。这些官僚机构对国会制定的每一项立法都要再宣布二十条规章细则。美国此举(  )A.导致国会的立法权受到冲击B.有助于法治秩序的有效运行C.实现了国家权力中心的转移D.完善了司法机构的法律依据3.西方文官制度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A.西方封建制度的腐败B.启蒙思想的影响C.国家治理的需要D.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4.下表为唐宋时期中央各级官办学校入学资格统计表。下表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第95页共107页 A.知识分子参政规模不断扩大B.科举制度促进教育发展C.社会等级秩序日益走向瓦解D.理学正统地位渐趋确立5.英国文官制度形成的一个重要标志是(  )A.实行职务常任制度B.国家设文官委员会C.推行考试录用制度D.文官政治中立制度6.列宁曾说:“对上司毕恭毕敬的习气和某些‘公’务特权把他们拴住了,通过股票和银行,这支队伍的上层分子完全成了金融资本的奴才,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它的代理人,它的利益的代表者和影响的传播者。”由此可知列宁(  )A.主张推翻资本主义制度B.指出了公务员制度的实质C.意在揭露文官制的弊端D.全面否定西方的文官制度7.英国责任制内阁确立后的很长一段时期,胜选党派组阁,政府官职就由该党成员担任。1850年进行了文官制度改革,规定负责具体行政事务的官员不得参选议员,不能介入党派活动。这种变化说明(  )A.议会被政党操控阻碍民主政治发展B.改革目的是保证施政措施的连续性C.文官制度是英国民主制改革的根本D.责任制内阁不具备分权制衡的特征8.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在《唐宁街岁月》中说:“绝对专业化素养,使得政府能够在最低差错和最高效率的情况下运转自如。这个制度足以让采用不同制度的其他国家羡慕不已。”这主要得益于(  )A.责任内阁制B.君主立宪制C.文官考试制D.文官常任制9.1841年,哈里森当选美国总统,一个月后便因忙于职位分配劳累而死;1861年,林肯当选总统,分官使他精疲力尽,他形容说:“如果前院起火,我都无法去救。”1881年,因分官不均导致了加菲尔德总统被刺事件的发生。这表明(  )A.“政党分肥制”影响政治稳定B.美国总统权力失去制度约束C.恩赐官职制度已在美国泛滥D.美国政治制度具有不稳定性10.有学者指出,作为社会近代化的产物,北洋政府时期推行的文官考试法令把经义作为应试人员的必考科目,并且限定只有男子才能参与考试。该学者意在说明北洋政府时期推行的文官考试法令(  )第95页共107页 A.完全违背了时代发展潮流B.内容与形式存在背离现象C.重视借鉴中国的传统文化D.阻碍了近代中国社会转型11.19世纪中期,美国的文官一般是跟随本政党在政治上共进退。1883美国通过了彭德尔顿法,规定文官不从属于任何政党,并将文官固定化和职业化。这种变化(  )A.改变了美国民主制度的结构B.强化了美国的三权分立体制C.削弱了政党对国家政治的控制D.推动了美国政府管理的科学化12.1906年,清政府彻底废除科举制,关于这一举措的影响,不正确的是(  )A.冲击了“学而优则仕”的儒家思想B.开启了教育发展的新篇章C.推动了文化的新发展D.巩固了清政府的统治基础13.下表为明朝对部分官员的考核情况,由此表可知,明朝永乐九年考满赏罚补充规定(  )初考再考三考最终等第称职未予考核称职称职未予考核未予考核称职称职未予考核称职平常平常平常未予考核称职平常未予考核平常不称职不称职A.对官员考核结果是官员升降的唯一依据B.建立了完善成熟的官员考核体系C.对官员管理实行奖惩一体D.力图掌握官吏的真实情况14.北洋政府文官普通考试分为行政职和技术职两大类,第95页共107页 其中技术职又细分为商业、农业、林学、蚕业、化学、土木工、物理、机械、医学、电工、机织、地质、铁道、数学、染色、采矿、图案、金丁、制丝、邮电等30个专业。这一划分(  )A.标志着公务员制度的建立B.表明北洋时期官僚机构膨胀C.有利于提升施政的科学化D.说明实践经验是考试的重点15.西汉对于官僚权力的约束较为有效,如荐官有责、上计考课、设刺史以查地方、职务回避制等做法,都从制度层面对官吏用权加以制衡,使得权力不至妄为,因而“政平讼理,百姓无愁怨”。这体现了西汉(  )A.官僚制度臻于完善B.官僚约束较为有效C.权力的制约与平衡D.由人治向法治转变16.下面是北洋政府时期文官考试情况统计表。由此可得出的结论是(  )考试名称考试日期应考人数录取人数录取率史料来源第一届高等文官考试1915年6月不确定194不确定《东方杂志》第12卷第六号第一届普通文官考试1917年4月248240516.32%《政府公报》1917年4月27日第464号续表考试名称考试日期应考人数录取人数录取率史料来源第二届高等文官考试1919年10月78004806.15%《申报》1919年10月7日文章《文官考试杂谈》第二届普通文官考试1920年10月400040010%《申报》1920年10月11日报道A.文官考试分为高等和普通两种B.文官考试录取率处上升趋势C.《申报》比《东方杂志》可信第95页共107页 D.北洋政府时期政局相对稳定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17题13分,18题14分,19题13分,20题12分,共52分)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科举制的演变时间事件1888年清政府准设算学科取士,首次将自然科学纳入考试内容1898年加设经济特科,荐举经时济变之才应康有为等建议,废八股改试策论,以时务策命题戊戌政变后,慈禧下令所有考试悉照旧制1901年清廷实行新政,各地官吏上奏,重提改革科举,恢复经济特科1904年颁布《奏定学堂章程》,科举考试虽未废除,但已改八股为策论依据材料,概括科举考试在近代出现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礼记》材料二 汉代察举制“四科取士”为:“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后汉书·百官志注》材料三 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二者苟然,则荜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沉者哉!第95页共107页 ——《晋书·段灼传》材料四 唐人沈既济说:“故太平君子,唯门调户选,征文射策,以取禄位,此行已立身之美者也。父教其子,兄教其弟,无所易业,大者登台阁,小者任郡县,资身奉家,各得其足。是以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焉。是以进士为士林华选,四方视听,希其风采。每岁得第之人,不浃旬而周天下,故忠贤隽彦韫才毓行者,咸出于是。”——转引自韩国磐《隋唐五代史论集》(1)材料一表明先秦时期人才选拔的标准是什么?(2)材料二与材料一的选官制度相比,有何进步性?(3)材料三中说的是哪一种选官制度?其主要弊端是什么?(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科举制的影响。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18世纪末期,政府中开始出现职业行政官员,主要负责各部内务,这就是英国近代最初意义上的文官。这时英国两党制基本形成,辉格党、托利党轮流执政。由于官吏的任用以党派为基础,讲关系、重门第,致使不少庸碌之辈和腐败分子混入了政府系统,而有真才实学的人则受到排挤。这样就会造成大批官员失业,使现政府效率低下,贪污腐化,甚至引起政治震荡和社会动乱。1833年,有些较大的部门开始以公开考试、择优录用的方式招录官员,走出了考试任官的第一步。……1855年,英国根据《诺斯科特——屈维廉报告》进行文官制度的重大改革,颁布了《关于录用王国政府文官》的第一个枢密院命令,并成立了文官事务委员会主管文官考试录取工作,至此,英国文官制度初步形成。1870年,英国又颁布了关于文官制度的第二个枢密院命令,以法律的形式最终确认了《诺斯科特——屈维廉报告》的构想,这是英国文官制度改革的关键一步,以后经过英国历届政府的完善和补充,最终确立了整套文官制度。英国19世纪70年代确立的文官制度延续至今,尽管竞争、通才、中业、常任等原则一直未变,第95页共107页 但政府的职能、文官的任务却不断地变革,以使其不断完善。——摘编自唐莹莹《浅谈英国文官制度》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编写一幕发生在19世纪英国的人物对话场景。(要求:先写出对话主题,主题要紧扣英国当时政治领域的重大事件;对话内容要围绕主题展开,观点明确;对话过程完整,逻辑清晰)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美国学者罗兹曼在《中国的现代化》一书中指出,“(清末‘新政’的)舵手在获得一个新的罗盘以前就抛弃了旧的,遂使社会之船驶入一个盲目漂流的时代”。他还认为,中国的困难的实质在于,这种过渡阶段破坏了久经考验的选拔精英的程序,科举制度的废除破坏了经典教育,严重地削弱了传统价值的影响,代之以毫无章法可循的局面。——摘编自萧功秦《从科举制度的废除看近代以来的文化断裂》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材料中有关科举制度被废除的观点。(要求:可对材料中的观点进行评析,也可以提出自己的新观点;观点明确,史论结合)第95页共107页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A 【解析】西方国家将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取的文官制度法律化、规范化,保证各级政府均选用成绩优秀者担任文官,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故选A项,排除B、C、D三项。2.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国会主要是从宏观上制定法律,文官机构为法律制定了详细的规则,有助于美国法治秩序的有效运行,故选B项;文官机构制定实施细则并没有损害国会的立法权,排除A项;C项材料未体现,排除;文官部门属于行政机构,排除D项。3.D【解析】17-18世纪,西方已逐步建立起资本主义制度,A项与事实不符;B、C两项不是根本原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推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需要有新的官员选拔制度,故D项正确。4.B【解析】从统计表看出,唐宋时期中央各级官办学校入学资格由官员子弟逐步放宽到庶人子弟,这有利于教育的普及,是科举制促进教育发展的表现,故B项正确。材料只是反映唐宋时期中央各级官办学校入学资格的变化,无法体现知识分子参政规模不断扩大,排除A项;材料只是反映唐宋时期中央各级官办学校入学资格逐步放宽,无法体现社会等级秩序日益走向瓦解,排除C项;材料信息与理学无关,排除D项。5.C【解析】西方文官制度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受中国科举制影响,采取考试录用的办法,故选C项。第95页共107页 6.B【解析】根据“‘公’务特权”可知列宁说的是公务员制度,根据材料“完全成了金融资本的奴才,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它的代理人,它的利益的代表者和影响的传播者”可知,公务员是为资产阶级服务的,故B项正确。A、D两项材料无法体现,排除;揭露弊端是表象,故C项“意在”表述错误,排除。7.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在责任制内阁建立后,政府官职由胜选派成员担任,这样容易导致政府官职经常轮换,不利于政策实施和国家政治的发展。改革后负责具体行政事务的官员不得参选议员,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施政措施的连续性,保证具体行政过程的稳定,故B项正确。英国的权力中心在议会,执政党在议会选举基础上产生,政党政治有利于民主政治发展,A项错误;根据材料不能得出文官制度是英国民主制改革的根本,结合所学可知,英国民主制改革的根本在于君主立宪政体,C项错误;责任制内阁具有分权制衡的特征,D项错误。8.C【解析】根据材料“绝对专业化素养……最低差错和最高效率的情况下运转自如”应是文官考试选拔制,故C项正确。责任内阁制、君主立宪制与专业化素养无直接关系,故排除A、B两项;文官常任制与政权结构稳定、连续有关,故D项错误。9.A 【解析】通过材料可以看出,“政党分肥制”带来了政局不稳等种种弊端,这表明其影响政治稳定,故选A项;美国总统的权力受到国会和宪法的制约,排除B项;美国并未实行恩赐官职制度,排除C项;美国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具有稳定性,排除D项。10.B 【解析】北洋政府时期的文官考试将经义作为应试人员的必考科目,并且限定只有男子才能参与考试,这明显违背了近代化潮流,内容和形式存在背离现象,故选B项;北洋政府实行文官考试制度说明其并未完全背离时代潮流,排除A项;C项表述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文官考试制度的实施本身有助于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排除D项。11.D第95页共107页 【解析】这些变化并没有改变美国三权分立的民主共和体制,故A项错误;文官不再属于任何政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当选总统的文官任免权,进而弱化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故B项错误;作为典型的两党制国家,两党依旧牢牢掌控着白宫和国会,故C项错误;文官不再与执政党共进退,有利于减少任人唯亲和贪污腐化的现象,从而能够提高政府管理的科学化水平,故D项正确。12.D【解析】1906年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后,1912年清政府宣告灭亡,所以D项说法存在问题,符合要求,故选D项。A、B、C三项说法皆属于废除科举制的作用,叙述正确,但不合题意。13.D【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明代考满制度以三年为期,三年初考,六年再考,九年通考,是以年限考察官吏任期内工作状况之法,图表考核情况说明政府对官员的考核细致明确,力图掌握官吏真实情况,故D项正确。明代考核分为“考满”“考察”“考成”三种,评定考等后,还须依据官职繁简确定奖惩升降,从不同的角度促成廉政,故排除A项;B、C两项在图表中未体现,均排除。14.C【解析】文官普通考试分类并细分专业,能够适应相应的技术工作需求,有利于提升施政的专业化、科学化程度,故选C项。从1929年制定《公务员任用条例》,到1933年颁布《公务员任用法》,标志着公务员制度的建立,故排除A项;由材料看不出官僚机构膨胀,只能说明官僚机构的专业化,故排除B项;划分专业不等于实践经验,故排除D项。15.B【解析】西汉对官员的约束在制度建设上使“权力不至妄为”,故选B项。官僚制度在不断完善,但是不能用“臻于完善”,排除A项;对官员权力的约束,不是国家机构设置上的权力的制约与平衡,西汉仍然是君主专制,排除C项;西汉是君主专制制度,还是“人治”,排除D项。16.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A项正确。录取率从16.32%到10%是下降趋势,故B项错误;作为报刊无法印证哪个更可信,故C项错误;材料不能得出政局是否稳定,且北洋政府时期政局动荡,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17题13分,18题14分,19题13分,20题12分,共52分)17.特点:趋于实用。原因:西学的传播;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新政的推行。第95页共107页 【解析】第一问,由材料可以看出增设的学科门类更加与社会现实紧密联系,更加突出实际;第二问,可以从内因,如经济、政治等方面,以及西方思想影响等角度回答。18.(1)血缘、门第、等级。(2)注重品行、才学,打破血缘、世袭。(3)九品中正制。弊端:世家大族把持人才选拔,任人唯亲,压制人才。(4)影响:张扬了“学而优则仕”;科举成为读书人最高最迫切的追求,推动社会读书风气的形成;科举成为当时人们走向官场的重要途径;有助于提高个人政治影响力。【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可从血缘、门第、等级等方面归纳先秦时期选官制度的标准。第(2)问,根据材料“一曰……二曰……三曰……四曰……”等关键信息概括。第(3)问,根据材料“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可知该制度是九品中正制,关于弊端可从世家大族把持人才选拔,任人唯亲,压制人才等方面分析。第(4)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积极、消极两方面分析作答,言之有理即可。19.对话主题:英国的文官制度。甲:听说了吗?我们普通人也可以通过考试成为政府行政部门的事务官了。乙:啊?有这么好的事吗?甲:当然了,因为枢密院最近颁布了一个《关于录用王国政府文官》的命令,并成立了文官事务委员会主管文官考试录取工作。乙:这真是件好事,枢密院为什么要颁布这个命令啊?甲:还不是因为以前在官员的选拔和任用上存在问题。你看以前官吏的任用常以党派为基础,讲关系、重门第,致使不少庸碌之辈和腐败分子混入了政府系统,而有真才实学的人则受到排挤、打压。这样造成了政府效率低下,腐败泛滥,甚至引起政治震荡和社会动乱。乙:还真是,国家存在问题就应该进行改革。这样今后我们也有学习的动力了。甲:是啊,我们好好努力,争取考上事务官。一方面可以为国家出力,另一方面在没有严重过错的情况下,也可以使自己衣食无忧了。【解析】根据“18世纪末期,政府中开始出现职业行政官员,主要负责各部内务,这就是英国近代最初意义上的文官”可得出,该材料的主题是英国的文官制度。对话的内容可从英国文官制度建立的背景、具体内容、特点、产生的影响等方面概括。第95页共107页 20.观点:近代中国社会的动荡是由科举制度被废除造成的。示例一:此观点不正确。理由:科举制度在近代中国已经成为社会进步的主要障碍,它的废除有利于促进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近代中国社会的动荡并不是由科举制度被废除造成的,而是由列强侵略和军阀割据造成的,即使不废除科举制度,社会也会出现动荡。示例二:此观点正确。理由:科举制不仅有利于社会公平公正地选拔人才,也有利于打破世家大族对政治权力的垄断;科举制的废除使选拔人才失去了制度保障,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社会动荡。【解析】首先根据材料概括出观点,即该学者认为中国的困难的实质在于破坏了久经考验的选拔精英的程序,科举制度的废除,严重削弱了传统价值的影响,认为中国近代社会的动荡是由于科举制度的废除造成的。然后对该观点结合史实评述即可。赞同该观点,可从科举制的作用回答,如有利于公正选举人才,其废除使得选拔人才失去了制度化保障;不赞同该观点,可从近代中国社会动荡的原因回答。第95页共107页 【新教材】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三单元同步测试卷(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评论中国某学派时说:“首先是一个解决日常生活中各种问题的实用性道德体系,强调礼仪和社会责任。”该学派是(  )A.道家B.儒家C.墨家D.法家2.制定宪法或颁布法律是实施和保障民主政治的一个重要途径。下面有关中国近代以来的宪法或法律文件,说法正确的是(  )A.1954年宪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世界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C.1954年宪法是在第一次中央人民政府会议上制定并通过D.1954年宪法是对《共同纲领》的否定3.《法制日报》在谈到某部宪法修改时说:把“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一章置于“国家机构”一章之前,意在表明国家权力来源于人民的委托和授予,称之为中国在新时期治国安邦总章程。这部宪法应该是(  )A.《共同纲领》  B.1954年宪法C.1982年宪法D.1999年宪法4.主张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体现中央集权思想的古代思想家是(  )A.老子B.韩非子C.孟子D.墨子5.战国时期的韩非子认为人天生是自私的、是趋利避害的,施仁政在过去可能有效,但现在必须用严格的法律和官僚机构的有力惩罚来进行统治。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以为,大多数人都不能完全消除兽欲,即使是最好的人也难免在执政时因情感而引起偏差。法律恰恰是免除一切情欲影响的理智的体现。对此认识不正确的是(  )A.两者的主张都是建立在对人性分析的基础上B.两者都认为法律就只是用来惩罚人民的第95页共107页 C.两者的主张都是对当时社会存在的反映D.两者都主张用法律来治理国家6.1215年6月颁布的《大宪章》规定:国王不得随意征税叫要确立相关法定程序;国王不得任意逮捕或监禁任何自由人或没收其财产。这反映了《大宪章》(  )A.确立了议会至上原则B.保护了公民的基本人权C.取消了国王的征税权D.奠定了英国宪政的基础7.一位西班牙官员曾这样描述中世纪的教会,“任何时候我进入教廷神职人员的房间,总是看见神父和银钱商在一起,忙于鉴别钱币的成色和计算数目,面前堆着成堆的钱币”。这种现象说明(  )A.天主教会积聚了大量的财富B.教士和僧侣生活奢侈腐化C.教会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D.欧洲的宗教改革势在必行8.宗教改革时期,为抵御新教的攻势,罗马天主教会成立了耶稣会。该组织主要从事传教和教育,扩大天主教的影响,反对追逐世俗权力;提倡道德自律,注重科学和艺术素养,重视将人教育成有责任感的公民。耶稣会的这些做法(  )A.致力于文化教育事业B.着力于天主教世俗化C.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D.引发西欧的思想解放9.有学者认为,1954年宪法的根本指导思想就是用根本法的形式,将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固定下来,为整个过渡时期的经济建设和民主政治建设提供根本法上的依据。这说明该宪法(  )A.立足于过渡时期的历史实际B.做到本土性和国际性的统一C.奠定了新型国家的基本框架D.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10.20世纪70年代,在中国大地上曾流行这样的口号:“谁敢反对毛主席,就砸烂谁的狗头!打翻在地,再踏上一只脚,让他永世不得翻身。”该口号不能反映当时(  )A.个人崇拜盛行B.强调阶级斗争C.社会秩序混乱D.执法公正严明11.商鞅《君臣》中记载:“言不中法者,不听也;行不中法者,不高也;事不中法者,不为也。”这表明当时(  )A.分封制瓦解、君主专制建立第95页共107页 B.“以法治国”成为治国标准C.法家是最受人民推崇的学派D.“以法治国”成为百家共识12.在诉讼中评价当事人品行的做法是罗马法源远流长的传统。当案件审理缺乏证据时,审判员将首先评价当事人的品行,辨别当事人是好人还是坏人,并以此作为判决的标准之一。这表明在罗马法的实施中(  )A.人文理性精神严重缺失B.希腊法成为参照标本C.判决由当事人品行决定D.致力于审判的合理性13.海涅把马丁·路德称为“一个由天意选中出来粉碎罗马霸权的贫苦修道士”。其主要理由应是马丁·路德宗教改革(  )A.消除了西方社会的宗教信仰B.推翻了教皇的精神统治C.使人获得灵魂得救的自主权D.全面更新了基督教教义14.2010年1月31日,国务院发布的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首次使用了“新生代农民工”的提法,并要求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让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这表明(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B.党和政府努力促进社会的公平C.中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进步巨大D.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果巨大15.《后汉书》记载:“孔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言嗜恶之本同,而迁染之涂异也。夫刻意则行不肆,牵物则其志流。是以圣人导人理性,裁抑宕佚,慎其所与,节其所偏。”这表明(  )A.儒学积极借鉴其他学说B.儒家学派已经出现思想分化C.孔子十分重视礼俗教化D.儒家政治理想已不适合时代16.在14世纪的罗马法复兴运动中,法国一度成为“评论法学派”的中心。16世纪,“人文主义法学派”活跃于法国。17-18世纪启蒙运动时期的古典自然法学派的代表人物孟德斯鸠、卢梭等促成了法典编纂运动的兴起。这反映了在法国法律形成过程中(  )A.法官的地位突出B.以遵循先例为基本原则C.法学家扮演主角D.贯彻资产阶级民法原则第95页共107页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17题13分,18题14分,19题13分,20题12分,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隋文帝晚年“持法尤峻,喜怒不常,过于杀戮”,隋炀帝“益肆淫刑”“生杀任情”。贞观二年,唐太宗对大臣们说:“朕观《隋炀帝文集》,文辞奥博,亦知是尧、舜而非桀、纣,然行事何其反也!”大臣魏征解释道:“人君虽圣哲,犹当虚己以爱人,故智者献其谋,勇者竭其力。”唐初即制定“崇儒”的基本国策,其目的是要用儒家的礼、义、廉、耻、仁、爱来教育百姓尊礼守法,维护社会安定。在《贞观政要》中唐太宗曾说:“朕看古来帝王以仁义为治者,国祚延长;任法御人者,虽救弊于一时,败亡亦促。既见前王成事,足是元龟。今欲专以仁义诚信为治,望革近代之浇薄也。”又说:“失礼之禁,著在刑书。”由于失礼必入刑,所以“刑典仍用,盖风化未洽之咎”。——阳传泽《〈贞观政要〉所见唐初统治集团法律思想》材料二 《大明律》是我国封建法律制度史上一部有代表性的法典。包括五刑、十恶以及吏律、户律、礼律等,共30卷460条。《吏律》主要规定文武官吏应该遵循的职司法规及公务职责,“大臣专擅选官”“交结朋党紊乱朝政”等死罪条款为明律所特有;《户律》中调整经济关系的内容大为增加。——王振安《从〈大明律〉的制定看朱元璋的法制思想》(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太宗的治国之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策略形成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概括《大明律》的特点。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太宗和朱元璋的治国思想的相同之处。18.政治生活的有序化、法制化是人类进步的重要表现和保障。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古代罗马人相信,法律的目的是保证“正直生活,不害他人,各得其所”;人生而平等,都享有为任何人不能剥夺的一些基本权利……法是最高的理性……法是一种自然的权力,是理智的人的精神和理性,是衡量正义与非正义的标准。第95页共107页 ——摘编自古罗马法材料二 世界上历来的宪政……都是在革命成功有了民主事实之后,颁布一个根本大法,去承认它,这就是宪法。——《毛泽东选集》(第2卷)材料三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高度注重法制建设,已制定宪法和现行有效法律(截至2010年)共237件、行政法规690多件、地方性法规8600多件,保护改革开放和人民群众的基本利益。仅以1982—1992年为例,我国就颁布了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修正)、外资企业法、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渔业法、森林法等诸多法律。——摘编自赵惜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发展历程的全景回顾》(1)根据材料一归纳罗马法包含的基本原则。结合史实说明罗马法与近代西方国家法律的关系。(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以来英国在革命成功后颁布的宪法性法律文件及其历史意义。(3)根据材料三,概括改革开放时期我国法律建设的基本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些特点的主要原因。19.乡约是中国民间社会长期以来自发形成的、依靠习惯和道德力量发挥约束力的行为规范和行为模式,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第95页共107页 材料一 北宋儒家“关中学派”代表吕大钧兄弟受《周礼》《礼记》的影响,订立《吕氏乡约》。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乡约乡规,其主要内容有:一是德业相劝,即互勉于修身齐家之事;二是过失相规,如戒酗酒,戒赌博,戒斗殴等;三是礼俗相交,即乡党之间要有长幼之序,相亲相敬之礼;四是患难相恤,包括防盗,防灾,防疫,恤贫,恤孤等。在此基础上,又细化为更为具体的条款,以约束和规范乡民的个人行为。有学者认为,《吕氏乡约》“于君政官治之外别立乡人自治之团体,尤为空前之创制”。——摘编自党晓虹《中国传统乡规民约研究》等材料二 当前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与乡规民约不谋而合,全国各地不同地方有着不同习俗,民风民情也千差万别,若只是以法律的方式做出统一规定,难免引起“不适”,乡规民约源于世代民众生活沿袭下来的习俗和传统,更适应本地方的现实需要,也更容易被人们接受。——摘编自刘宇《论“吕氏乡约”的社会治理作用》(1)根据材料一,简要指出《吕氏乡约》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乡约出现的原因。(2)综合上述材料,简析研究古代乡约的现实价值。20.社会教化是社会治理的重要手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郭氏后裔中有识之士看清积弱民族要奋发图强,应从发展教育入手,立足乡梓,倡办学堂,培养人才。古今以来郭氏家族中从事教育的人士众多,在地方负责教育的官吏、族谱有记载的四十多位。科举制度废止后,受维新思想的影响,各地都大兴举办学堂,潍邑第一个研究学术团体“智群学社”、第一处中学“潍县县立中学”、第一女子学校都是由郭氏族人郭恩敷先生创办的……对于地方文化的发展,确曾发挥了积极推动作用……郭氏居潍始祖郭礼以塾师为业,博采众长,素日对子孙严格教诲,因而书香之风沿袭久远,历五百年常盛不衰。——摘编自《潍坊文化三百年潍县郭氏望族叙议》材料二 鲁滨逊的荒岛生活面临自己意想不到的挫折和艰辛,这期间都是靠着《圣经》的支撑和对上帝的祈祷,他的精神才没有崩溃……潜意识里自觉的认为全世界都应该信仰基督教……笛福是长老会信徒即清教徒,长老会是加尔文宗……他通过《鲁滨逊漂流记》表明自己的宗教立场,他的主人公在小说中勤勉努力,坚信上帝,最终获得了大笔财富……——摘编自杨晓利《鲁滨逊故事初探》第95页共107页 请结合上述材料以“教化与社会治理”为主题,谈谈你的认识。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B【解析】儒家注重实用、主张积极入世,注重道德伦理,强调个人的社会责任感。根据材料信息“解决日常生活中各种问题”“实用性”“道德体系”“礼仪”“社会责任”等词可知符合儒家的特点,故B项正确。2.A【解析】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故排除C项,A项正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故B项错误;1954年宪法是对《共同纲领》的继承和发展,D项错误。3.C【解析】据关键信息“新时期”可以判断,1982年修宪把“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一章置于“国家机构”一章之前,意在表明国家权力来源于人民的委托和授予,C项正确,A、B、D三项错误。4.B第95页共107页 5.B【解析】材料“韩非子认为人天生是自私的、是趋利避害的……亚里士多德以为,大多数人都不能完全消除兽欲”说明两者的主张都是建立在对人性分析的基础上,故A项表述正确;材料“即使是最好的人也难免在执政时因情感而引起偏差”,说明亚里士多德认为法律不仅用于管理人民,还用于限制执政者,故B项表述错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故C项表述正确;根据材料“用严格的法律和官僚机构的有力惩罚来进行统治……法律恰恰是免除一切情欲影响的理智的体现”可知D项表述正确。故选B项。6.D【解析】《大宪章》颁布时,英国尚未确立议会至上原则,故A项错误;《大宪章》的颁布是为了限制王权,而非保护公民的权利,故B项错误;国王的征税权并未取消,只是要经过相关立法程序,故C项错误;英国的宪政建立在对王权进行限制的基础上,而《大宪章》体现了对王权的限制,故D项正确。7.D【解析】A项是现象,不是“说明”,排除;B项材料不能体现,排除;C项与史实不符,排除;教会宣传禁欲,神父自己却积聚大量钱币,教会所宣传的道德、诚信受质疑,教会改革势在必行,故D项正确。8.C【解析】通过题干中耶稣会的主要职责(如“重视将人教育成有责任感的公民”)可知,这些做法体现了其人文主义的精神,故选C项。耶稣会成立的出发点在于“为抵御新教的攻势”,不是致力于文化教育事业,排除A项;通过题干中“扩大天主教的影响,反对追逐世俗权力”可知,耶稣会的这些做法“着力于天主教世俗化”这一表达方式是错误的,排除B项;文艺复兴是欧洲思想解放的起点,排除D项。9.A 【解析】根据“将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固定下来,为整个过渡时期的经济建设和民主政治建设提供根本法上的依据”可知,1954年的宪法是为过渡时期的实际建设服务的,故选A项;材料没有涉及国际性的一面,排除B项;C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D项材料未反映,排除。10.D【解析】“谁敢反对毛主席,就砸烂谁的狗头!打翻在地,再踏上一只脚,让他永世不得翻身”这口号明显地反映了当时的个人崇拜,再结合材料所述时间是20世纪70年代,应该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所以不能反映D项。第95页共107页 11.B【解析】材料要求所言、所行和事情“中法”,这说明“以法治国”成为治国标准,故选B项。材料没有涉及政治制度的变迁,排除A项;C、D两项材料没有体现。12.D【解析】根据材料“当案件审理缺乏证据时,审判员将首先评价当事人的品行,辨别当事人是好人还是坏人,并以此作为判决的标准之一”可知致力于审判的合理性,故选D项。只有当案件审理缺乏证据时,当事人的品行才能作为判决的标准之一,这里面含有人文理性精神,且判决并不由当事人的品行决定,排除A、C两项;材料没涉及希腊法,参照标准是当事人的品行,排除B项。13.C【解析】结合所学,马丁·路德“因信称义”的宗教观使人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故选C项。时至今日,西方社会依旧普遍信仰宗教,排除A项;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只是打破了罗马教皇的专制和独霸局面而非推翻其精神统治,排除B项;马丁·路德只是对基督教做出了不同于罗马教廷的原始解释,仍旧尊《圣经》为信仰的唯一和最高依据,排除D项。14.B【解析】根据材料“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让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可知,党和政府采取措施维护新生代农民工的权益,从而促进了社会的公平,故选B项。材料主要说明“农民工”问题,而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除A项;材料“让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是解决农民的生活问题,而不是基层民主政治,排除C项;材料说明政府关注民生,而不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排除D项。15.C【解析】根据材料“圣人导人理性,裁抑宕佚,慎其所与,节其所偏”可知孔子对礼俗教化的重视,故C项正确。A、D两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B项出现在战国时期,排除。16.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法国经历了“评论法”“人文主义法”“古典自然法”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都体现出了资产阶级的价值诉求,说明法国的法律形成过程中贯彻了资产阶级的民法原则,D项正确。材料中并未涉及法官的作用,排除A项;“评论法学派”“人文主义法学派”“古典自然法学派”并未体现出继承特征,排除B项;材料中的人物并不都是法学家,排除C项。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17题13分,18题14分,19题13分,20题12分,共52分)第95页共107页 17.(1)治国之策:以礼为重,礼法并用。原因:唐太宗吸取前朝统治者为政失策速亡的教训;稳定建国初社会秩序的需要;部分大臣力推仁政和君主谦逊的个人品质。(2)特点:涉及内容广泛;维护专制的色彩明显;重视经济立法。相同:施仁政,重法典。【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中“唐初即制定‘崇儒’的基本国策”“失礼之禁,著在刑书”可以看出,唐太宗的治国之策是以礼为重,礼法并用。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信息并联系所学有关史实,从唐太宗吸取前朝教训、稳定建国初社会秩序、部分大臣力推仁政和君主谦逊的个人品质等方面来回答。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中“包括五刑、十恶以及吏律、户律、礼律等,共30卷460条”“‘大臣专擅选官’‘交结朋党紊乱朝政’等死罪条款为明律所特有;《户律》中调整经济关系的内容大为增加”等信息概括即可。第二小问,从两则材料信息可以看出,唐太宗和朱元璋的治国思想的相同之处是施仁政,重法典。18.(1)原则:平等;人权;理性;法律至上;正义。关系:罗马法是近代西方国家法律的源泉。如英国的《权利法案》、美国1787年宪法、法国拿破仑时期的《民法典》等都以罗马法学说为理论基础。(2)文件:《权利法案》。意义:限制王权,扩大议会权力,奠定君主立宪制的法律基础;稳定社会秩序,促进资本主义发展和工业革命的开展;实现人治到法治的转变,促进政治民主化;为他国提供一种政治体制模式,促进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3)特点:高度重视;基本形成以宪法为中心的法律体系;保护改革开放和人民群众的基本利益。原因: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需要与推动;党和政府的有力领导;国力增强,各种保障条件逐渐具备。【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基本原则”,据材料一“正直生活,不害他人,各得其所”“人生而平等”“法是最高的理性”等信息回答;第二小问“关系”,注意抓住史实说明。第(2)问,第一小问“法律文件”,据材料二“都是在革命成功有了民主事实之后,颁布一个根本大法”这一信息回答;第二小问“历史意义”,可以从权力变化、经济发展、政治发展、世界影响和长远影响几个角度思考。第(3)问,第一小问“基本特点”,据材料三“我国高度注重法制建设”“已制定……地方性法规8600多件,保护改革开放和人民群众的基本利益”等信息回答;第二小问“主要原因”,据材料三“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高度注重法制建设”等信息并联系所学知识回答。19.(1)特点:受儒家思想的影响;重视规范乡民的道德行为和道德教化;强调互助互勉;强调自治。原因:理学的形成;科举制的推行;知识分子进入国家政治体系;士大夫社会责任和主体意识的增强。第95页共107页 (2)当代价值:传承优良家风,弘扬中华美德;有利于农村基层自治制度的完善;稳定社会秩序,构建和谐社会。【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中“吕大钧兄弟受《周礼》《礼记》的影响”“一是德业相劝……二是过失相规……三是礼俗相交……”等信息概括;第二小问“原因”,则要根据所学知识从政治、思想和社会变化等方面来分析。第(2)问,结合材料二中“当前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与乡规民约不谋而合”“乡规民约源于世代民众生活沿袭下来的习俗和传统,更适应本地方的现实需要,也更容易被人们接受”等信息,联系当前推行基层自治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分析。20.社会教化是推动社会治理的重要手段。家风与基督教都是教化方式,在东西方的社会治理实践中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在阶级和时代性方面也都有消极影响。积极方面:①家风对基层社会治理发挥了重要作用;影响了社会风气、地方文化;郭氏家族推动了地方文化发展,对于地方治理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②宗教深刻影响了人们的思想意识和日常行为,有利于提升社会道德水平;维护社会稳定,提高社会治理水平;《鲁滨逊漂流记》中,基督教给鲁滨逊以精神寄托,引导他不怕困难与挫折,具有积极作用。消极方面:教化有其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潍县郭氏家风有封建糟粕;基督教(新教)束缚思想,强化教会的控制,充当了资产阶级海外殖民的工具。我们今天加强社会治理应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视发挥多种教化方式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解析】结合材料分析可知,社会教化是推动社会治理的重要手段。家风与基督教都是教化方式,在东西方的社会治理实践中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也都有消极影响。因此,我们今天加强社会治理应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视发挥多种教化方式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第95页共107页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期中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20世纪后期,考古学家在湖北、甘肃、湖南等地发现了大量秦代的竹简,其中有政令、上下公文往来、司法文书、吏员簿,还有物资登记、转运、赋税、徭役、军爵、官吏任用等文书。这些重要史料可以佐证秦代()A.地方宗族势力较为强大B.行政制度比较系统C.郡县制在全国范围确立D.法律制度非常严密2.在清代的地方行政管理体制中,巡抚主民政事务,总督主军事。但实际上,二者的职权具有相当的类似性,可以说是相互交织、彼此渗透,且有的督抚其辖地也有局部重叠。这一做法是为了()A.打破权力垄断以加强中央集权B.加强君主专制以维护皇权独尊C.提高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效率D.军民分治以加强地方的独立性3.13世纪初,英国贵族、骑士和市民联合起来迫使国王约翰签署《大宪章》,规定不经臣民同意,国王不得在规定的贡款之外征税;由25名贵族组成委员会,负责召开会议;国王不得随意侵犯贵族的人身自由等。这些规定体现了()第95页共107页 A.臣民参与监督王国的政务B.议会由选举产生的议员组成C.议会与国王实行集体统治D.议会代表选民行使国家权力4.法国1875年宪法规定,总统是国家和军队最高首脑,但总统签署的法令必须有一名内阁成员副署方能有效;总统可以解散众议院,但是需要参议院同意;内阁由总统任命,但需要对议会负责。这体现出当时()A.君主、共和两派的斗争与妥协B.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C.法国实行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D.责任内阁制度初步确立5.1998年,在吉林省第四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中,80%以上的农村采取了“海选”方式提名初步候选人,其中梨树县还发展了“海选”方式,实行“一次性投票选举”,即把原来用“海选”提名初步候选人的方式,发展成正式选举。以上尝试说明()A.中国开始实现人民当家作主B.直接民主选举得到全面贯彻C.基层民主选举获得了新发展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逐步完善6.改革开放之初,陈云强调指出要根据“鸟”的需要,设计“笼”的大小,并不断调整“笼”的尺寸,使“鸟”不被“笼”困死,而且能在“笼”中充分飞翔。“鸟笼经济”的提出意在()A.在计划指导下扩大市场调节B.摆脱计划对社会经济的影响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阐释计划与市场的互动关系7.隋唐时期,御史与谏官相辅相成的监察制度体系臻于完备。宋以后,谏官制度逐渐衰微,明清时期逐渐形成御史与谏官制度合一、以督察院为主体的单一监察制度体系。可见古代监察体系的演变()A.缓和了官员内部的矛盾B.保障监察体系的高效运作C.提高了中央的行政效率D.与专制权力的强化相一致第95页共107页 8.英国传统的文官制度以“恩赐官职制”为主,1855年和1870年英国政府两次颁布法令进行改革,规定由独立于党派之外的文官委员会来主持考选事宜,公开竞争、择优录取,文官不受选举与执政党更迭影响,不得参与政治活动和盈利性经济活动。这一改革()A.有利于英国政治运行的稳定B.推动了责任内阁制的形成C.削弱并杜绝了英国政府的腐败D.完善了英国的政党制度9.1883年以后,美国逐渐推行“功绩制”,即通过考试考核的方法来选拔管理文官。1933年2月,罗斯福总统大力推行“政治庇护制”,即直接用政治手段直接任命大量的各行各业的专家及学者为文官。材料可用来印证美国()A.危机期间失业问题的严重B.摆脱经济危机的迫切性C.行政权不受立法权的制约D.国家干预取代自由放任10.1928年3月,国民党内政部要求部员一律穿棉布中山装;1929年4月,国民政府明令公布中山装成为法定制服;1936年2月,蒋介石下令全体公务员穿统一制服,式样为中山装,中山装正式成为全国公务员的统一制服。这一过程说明()A.革命观念风靡一时B.服饰变革推动社会进步C.人身控制日益严重D.国家强化意识形态作用11.“公推公选”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一些地方出现的干部选拔方式。十七大后,通过这一方式选拔的干部从数量、范围和职位重要性上都向更高层次迈进。以下表述正确的是()A.是中国传统的“举荐制”和“科举制”的复合体B.在“民主”话语和“创新”追求下对传统政治文化的回归C.以笔试加面试的考试成绩排名作为录用的最重要标准D.入围干部当任或淘汰时的票决制,带有“党内民主”色彩12.洪武元年颁布的《大明令》申明,“不许乞养异姓为嗣,以乱宗族”。明朝后期修订的《问刑条例》则规定,“其财买义男,如恩养年久,配有室家者,照例同子孙论”。这一变化可以说明当时()A.纲常伦理受到严重冲击B.宗法关系渐趋松弛第95页共107页 C.异姓继承取代嫡子继承D.社会风俗急剧转变13.古罗马法关于所有权是所有人“对物的最完全的支配权”的定义以及关于占有、使用、受益、处分各种权能的理论,直接被归纳到拿破仑法典的第544条中,备受当代各国民法学界的推崇,陆续被各国民法所采用。这表明(  )A.罗马法具有适用性被有效继承B.近现代法律重视维护私有制度C.罗马法拥有普遍合理性的特质D.法律制定具有一定的发展性特征14.近代英国宪法包括为数众多的宪法性法律、宪法惯例以及宪法判例,没有统一的宪法法典。这些以普通法律、政治习惯等方式表达出来的宪法与普通的法律和政治习惯虽然在表现形式上并没有区别,但是在实际的政治生活中却具有宪法的效力。对此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英国宪法主要是不成文的习惯法B.英国缺乏建立法治国家的意愿C.尊重传统是英美法系的突出特点D.英国人对宪法的理解存在差异15.有学者指出,根据礼仪与礼义一体化的原则,只要在当今核心价值观中尚保存有某种礼义,在价值实践中则可以部分参考和借鉴传统礼仪的操作,或者说可以从传统礼仪中获得实践性的领悟和启示。这表明()A.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受传统礼仪影响较大B.传统资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借鉴C.传统文化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D.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历史和时代的产物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4题,共55分16.中国历史上政治制度有两次大变局,其一是封建改为郡县,其二是专制改为共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材料一秦代以降,皇权专制主义越来越走向强化,从汉到宋是皇权逐渐压倒相权的时代。北宋时候,皇权已经高度专制,明代以后则皇帝自兼丞相,合国家元首与政府首脑为一,于是皇权专制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秦代以后的两千年,中央集权程度也一步一步走向强化,行政区划本来是地方政府的施政区域,到了宋代以后,已转变为中央官员的施政分区,中央集权制此时也达到巅峰状态,因此元代以后,分裂局面已不再出现。第95页共107页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材料二“百代皆行秦政事”,秦始皇所建立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行政制度与当时世界上最完备的官僚制度紧密结合,三位一体,奠定了此后中国两千多年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基本模式。辛亥革命一举推翻专制王朝,建立共和政体,这是中国几千年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伟大创举。但革命果实很快落入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北洋军阀手中。要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与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这两大历史任务,仍然任重道远。——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写《简明中国历史读本》(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秦代走出周制、确立秦制的主要制度措施,并分别指出元代中央集权和明代皇权专制强化的主要标志。(5分)(2)据材料二,指出辛亥革命走出秦制的历史贡献,并从“民族国家”和“人民权利”两个层面归纳近代中国所面临的历史任务。(5分)(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百代皆行秦政事”谈谈你的认识。(5分)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材料一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世官制、察举制和科举制。在世官制占统治地位的历史阶段,官职任定被限定于贵族范围内。察举制度创立之后,选官一般经现任官吏察访,然后向政府举荐予以任用。科举制则是通过考试选官,择优录用。——黄留珠《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述略》材料二清末新政前后,清政府开始设立经济特科取士;废除八股后,又采取学堂育才选才和留学毕业生录用等措施。到了北洋政府时期,受国内外诸种因素的影响,以强化文官立法为特点,中国近代文官制度进一步趋于完善。这些近代中国官员选任制度,具有许多值得总结和可供借鉴之处,并且在某些方面还显示出了其所特有的时代价值。——关学增《近代中国官员选任制度及其得失》材料三以1994年《国家公务员录用暂行规定》正式颁布为标志,我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正式建立。该规定实施20年以来,一大批优秀人才陆续进入国家机关工作,为国家公务员队伍建设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韩达亮《当代中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浅析》第95页共107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变化的趋势,并简析这些变化的积极作用。(5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初期中国官员选任制度变革的历史背景。(5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实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的意义。(5分)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材料一1954—1956年,新中国着手起草第一部《民法典草案》。此后,由于发生“整风”“反右”等政治运动,民法典起草工作被迫中断。1962-1964年,虽完成《民法典草案(试拟稿)》,但因“四清运动”而中断。以上只是表面原因,关键原因则是不具备其赖以存在的经济社会条件。——摘编自梁慧星《制定民法典的设想》等材料二“文化大革命”结束以来,我国的法制建设逐步走上平稳化、正规化……八二宪法及其四个修正案是我国国家最高政治生活的主泉。……立足于改革开放,创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满足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需要的民商经济法律制度,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为代表,在30年时间内,我国先后颁布了两部刑法典,同时又对刑事诉讼法进行了制定和修改。至1990年代中期,党的十五大提出了“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宏伟目标,将“依法治国”写入宪法。——摘编自张晋藩《法治的脚步:回顾新中国法制60年》材料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走上了经济高速发展的道路。时至今日,“中国模式”作为一种独特的发展道路,引起了国际上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讨论……2008年2月7日德国《新德意志报》上的文章说:“中国定将实现一种特殊的民主,这种民主将考虑到这个大国的社会、文化和经济特点。这种亚洲‘社会主义民主’所涉及的是史无前例地继续思考‘孔子的公共伦理’,而不是抽象地复制西方资产阶级民主。”(1)根据材料一,概括两次民法典起草工作中断的共同原因。(3分)(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主法制建设的阶段特征并谈谈你的认识。(3分)(3)依据材料三归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在法制建设方面取得的最突出成就。(4分)19.观看戏剧是雅典人城邦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流传至今的众多剧本也深刻地反映了古代雅典城邦的人文精神。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材料第95页共107页 戏剧最初可能起源于雅典以外的地区,后传入阿提卡。戏剧表演大多由富有的公民赞助,政府提供场地设备。为了促进戏剧的发展,雅典人每年还为戏剧颁奖。评委并不是专家,而是抽签选出的公民。古代雅典最伟大的悲剧作家是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和欧里庇得斯。埃斯库罗斯的代表作是悲剧《被缚的普罗米修斯》,取材于希腊神话,剧中的普罗米修斯为人类立下大功,为人类盗得天火,使文明成为可能,却被宙斯惩罚。做好事的普罗米修斯反被众神之神宙斯惩罚,反映了埃斯库罗斯对希腊某些宗教观念的批评。索福克勒斯的代表作品是《奥狄普斯王》。在索福克勒斯的笔下,神对人物活动的控制似乎更加遥远渺小,那些有行动的人,根据自己的某些特定目的行事,与周围的世界对立。宗教传统与城邦权威之间的冲突,在他的人物身上体现得十分明显。欧里庇得斯比前两位更为自由。他的代表作《美狄亚》是一部伦理悲剧,讲述了美狄亚的悲剧故事。这部剧完完全全是在描写人与人性,是真正意义上的人的悲剧。“神”的舞台逐渐让位给了“人”,悲剧的关注焦点从形而上的神转向了形而下的人。(1)编写一幕发生在公元前5世纪雅典城市广场上观看戏剧时公民对话的场景。(要求:先写出对话主题,主题要紧扣雅典当时的重大事件;对话内容要围绕主题展开,观点明确;对话过程完整,逻辑清晰。)(5分)(2)结合雅典三位悲剧作家的代表作,说明雅典戏剧是如何体现人文主义精神的。(10分)第95页共107页 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B解析:根据“其中有政令、上下公文往来、司法文书、吏员簿,还有物资登记、转运、赋税、徭役、军爵、官吏任用等文书”可知,秦代的竹简包含了皇帝的政令、中央和地方的往来公文、司法文书和官吏的任免等详实的行政内容,因此这些重要史料可以佐证秦代行政制度比较系统,故选B项。题干中竹简的内容与地方宗族势力无关,排除A项。秦代的竹简没有反映郡县制的具体推行范围,排除C项。题干中竹简的内容主要与行政、财政相关,不能佐证秦代法律制度是否非常严密,排除D项。2.答案:A解析:据材料“二者的职权具有相当的类似性,可以说是相互交织、彼此渗透,且有的督抚其辖地也有局部重叠”可知,巡抚和总督在一定程度上彼此制约,因而这一做法是为了通过地方分权以加强中央集权,故选A项。材料说的是地方制度,并不是君主专制,排除B项。总督和巡抚职权相互交织、彼此渗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行政效率,排除C项。军民分治导致地方独立性削弱,排除D项。3.答案:A解析:由材料“不经臣民同意,国王不得在规定的贡款之外征税;由25名贵族组成委员会,负责召开会议;国王不得随意侵犯贵族的人身自由等”可知国王行使权力受到人民的监督,故选A项;材料强调贵族组成的议会而非选举产生的议会,排除B项;“集体统治”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资产阶级代议制下议会代表选民行使国家权力,排除D项。4.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以看出法国总统、内阁和议会之间相互制约,体现了当时君主、共和两派之间相互斗争妥协,故选A项。材料未反映出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排除B项。材料只涉及行政权和立法权,并未涉及司法权,无法看出是否三权分立,排除C项。材料主旨是议会、总统和内阁三者之间相互制约,而非强调责任内阁制的确立,排除D项。第95页共107页 5.答案:C解析:1998年,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进一步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改变了过去由上级政府任命村委会干部的做法,推进农村的民主制度建设。各地创造性地发展了各种村民选举制度。其中比较著名的是创自吉林省的“海选”制度,与材料中“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海选”相符,故选C项;A项时间为1949年,与材料中“1998年”不符,排除;“全面贯彻”与材料中“吉林省第四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中,80%以上的农村采取了‘海选’方式”不符,排除B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材料中的“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不符,排除D项。6.答案:A解析:陈云用鸟和笼之间的关系来比喻市场和计划的关系问题,主张在计划指导下扩大市场调节,故选A项。材料未彻底否定计划经济体制,排除B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提出是在中共十四大上,排除C项。D项表述只是表象,而非意图。7.答案:D解析:材料中古代监察体系的演变主要体现在由复合性体系到单一性体系,由监察政府、皇帝到只监察政府,这体现的是皇帝权力的加强,与专制权力强化的趋势相一致,故选D项;材料与缓和官员内部的矛盾无关,排除A项;由监察政府、皇帝到只监察政府,与保障监察体系的高效运作无关,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中央行政机构分工明确、简化流程等,与提高中央的行政效率无关,排除C项。8.答案:A解析:通过材料“文官不受选举与执政党更迭影响,不得参与政治活动和盈利性经济活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文官政治改革后,文官的独立性增强,这有利于英国政治运行的稳定性,A项正确;材料内容与英国责任内阁制形成无关,B项错误;C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文官制度改革与政党制度完善无关,D项错误。9.答案:B第95页共107页 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罗斯福实行“政治庇护制”是指不通过“功绩制”的文官管理办法,直接用政治手段来任命文官,其目的是用行政领域的改革来保证新政措施得到高效率的贯彻和执行,体现其迫切希望美国摆脱经济危机,故选B项。罗斯福实行“政治庇护制”的目的是保证新政措施得到贯彻和实施,与危机期间失业问题无关,排除A项。C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题干信息无法体现国家干预取代自由放任,排除D项。10.答案:D解析:根据“国民党内政部要求部员一律穿棉布中山装”“国民政府明令公布中山装成为法定制服”“全体公务员穿统一制服,式样为中山装”等信息可知,中山装成为全国公务员的统一制服具有政治认同意义,说明国家强化意识形态作用,故选D项。材料没有涉及革命观念风靡一时,而是强调国家强化意识形态作用,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应是社会进步推动服饰变革,排除B项。把中山装作为全国公务员的统一制服,并不等同于人身控制,排除C项。11.答案:B解析:“公推公选”在更大的范围内,体现了民主参与,落实了人民群众对干部任用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当选干部不仅要对上负责,更重要的是对下负责,体现了干部选拔任用的民主性,与古代传统政治文化具有相似性,故选B项。科举制需要参加考试,而“公推公选”主要是民主选拔任用,排除A项。以笔试加面试的考试成绩排名作为录用的最重要标准是指公务员考试,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入围干部当任或淘汰时的票决制,不是都在党内投票,所以带有“党内民主”色彩的说法错误,排除D项。12.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明代宗法观念的松弛。明初《大明令》规定“不许乞养异姓为嗣,以乱宗族”,到了明朝后期,“义男”可以“照例同子孙论”,说明在明朝后期,宗法关系较前期有所松弛,故选B项;“义男”可以“照例同子孙论”,说明“义男”没有冲击到纲常伦理,排除A第95页共107页 项;“义男”继承权是“嫡子”继承权的一种补充,不会取代嫡子继承,排除C项;“义男”的地位由不被国家承认到“照例同子孙论”,说明顺应了社会的需要,且材料看不出社会风俗的急剧转变,排除D项。13.答案:A解析:根据“直接被归纳到”“陆续被各国民法所采用”可知罗马法具有适用性被有效继承,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罗马法的所有权理论被后世所采用,不能说明近现代法律重视维护私有制度,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罗马法的所有权理论被继承,并不代表罗马法都具有普遍合理性的特质,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罗马法的所有权理论被后世直接采用,没有体现出发展性,故D项错误。14.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英国人重视习惯和政治传统,所以他们的宪政体系,是一系列历史法律的总和,故选C项。英国的宪法不是不成文的习惯法,它也有成文法律,排除A项。英国并不缺乏建立法治国家的意愿,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英国人理解的差异,排除D项。15.答案:B解析:材料信息“只要在当今核心价值观中尚保存有某种礼义,在价值实践中则可以部分参考和借鉴传统礼仪的操作,或者说可以从传统礼仪中获得实践性的领悟和启示”可知传统资源不仅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间接的理论途释,同时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提供借鉴,故B项正确;从材料无法看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受传统礼仪影响的程度,故A项错误;C项“精髓”材料无法体现,排除;材料并未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背景,故D项错误。16.答案:(1)主要制度措施:创立皇帝制度,皇权至上;设立三公九卿制,文武分职;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强化中央集权。主要标志:元代中央集权强化的主要标志是行省制度的设立;明代皇权专制强化的主要标志是中书省被废置、丞相制度被废除。(2)历史贡献:第95页共107页 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共和政体(不能答“资产阶级共和国”)。历史任务:“民族国家”层面的任务是“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权利”层面的任务是“人民解放、自由幸福气”。(3)认识:秦朝确立的皇权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延续时间很长,对发展古代经济、维护国家统一、防范分裂和积累中华文明成就具有正面意义;但秦制存在着不可解决的根本缺陷(专制皇权难以制约;专制王朝循环更替;底层民众权利缺失、民生多艰等)。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和近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第一小问“主要制度措施”,根据“秦代以降,皇权专制主义越来越走向强化”结合所学可概括得出秦朝的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等。第二小问“主要标志”,结合所学,可概括得出元代中央集权强化的主要标志是行省制度的设立;明代皇权专制强化的主要标志是中书省被废置、丞相制度被废除。(2)第一小问“历史贡献”,根据所学,秦朝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因此辛亥革命的贡献是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共和政体(不能答“资产阶级共和国”)。第二小问“历史任务”,根据所学,可得出“民族国家”层面的任务是“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权利”层面的任务是“人民解放、自由幸福”。(3)可从秦朝建立的专制制度产生的积极与消极影响这两个角度概括。17.答案:(1)趋势:选官范围不断扩大;选拔方式日益公平公正;评选标准从血缘趋向才能。积极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推动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2)背景:清政府统治危机的加深;科举制度无法适应改革需要;新式学堂的推广;留学潮的出现;民国政治的发展。(3)意义:推动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有利于人才的选拔;有助于干部队伍的年轻化和专业化。解析:(1)问第一小问趋势,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变化的趋势可以根据世官制、察举制和科举制这些选官制度在选官范围、选拔方式、评选标准等方面的变化来回答。第二小问积极作用,可以根据所学知识回答。(2)问据材第95页共107页 料二“清末新政前后,清政府开始设立经济特科取士;废除八股后,又采取学堂育才选才和留学毕业生录用等措施”并结合所学得出清政府统治危机的加深,科举制度无法适应改革需要,新式学堂的推广,留学潮的出现;据材料二“到了北洋政府时期,受国内外诸种因素的影响,以强化文官立法为特点,中国近代文官制度进一步趋于完善”得出民国政治的发展。(3)问意义可以从推动伟人事制度的改革,有利于人才的选拔,有助于干部队伍的年轻化和专业化等角度回答。18.答案:(1)原因:政治运动干扰;不具备相应的经济社会条件。(2)阶段特征:新中国成立初期确立民主法制建设的基础;“文化大革命”期间,民主法制建设中断。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以来,民主法制建设逐渐健全和完善。认识:依法治国;民主法治制度化,法律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增强民主法制意识;民主法制要与时俱进。(3)特点:既借鉴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又坚持独立自主道路。成就: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使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法律化;为依法治国奠定重要基础。解析:(1)依据材料一“由于发生‘整风’‘反右’等政治运动,民法典起草工作被迫中断”“但因‘四清运动’而中断。以上只是表面原因,关键原因则是不具备其赖以存在的经济社会条件”可知,这两次民法典起草工作中断的共同原因是:政治运动干扰和不具备相应的经济社会条件。(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以来民主法制建设的阶段特征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确立民主法制建设的基础;“文化大革命”期间,民主法制建设中断;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以来民主法制建设逐渐健全和完善;第二小问结合第一小问进行概括可得:依法治国;民主政治制度化,法律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增强民主法制意识;民主法制要与时俱进。(3)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三“所涉及的是史无前例地继续思考‘孔子的公共伦理’,而不是抽象地复制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并结合第95页共107页 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主政治建设既借鉴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又坚持独立自主道路。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19.答案:(1)示例:对话主题:伯利克里发放观剧津贴,促进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甲:“你知道吗?最近我们的首席将军伯利克里将给所有观赏戏剧的公民发放‘观剧津贴’呢!”乙:“这么一来,将有更多公民参加观看戏剧这样的公共活动了!”甲:“是的,他还规定向参加政治活动和担任公职的公民发放工资,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乙:“这些政令让我们伟大的雅典城邦发展得越来越好了!”(2)示例:在埃斯库罗斯的代表作《被缚的普罗米修斯》中,普罗米修斯违反了众神之神宙斯的规定,私自盗得天火,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反映了人的自我价值意识的觉醒,否定了神的意志是衡量一切的尺度,突出了人的主观能动力量。在索福克勒斯的戏剧作品中,神对人的控制力量被进一步削弱,有行动的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行事,更加强调人的尊严和权威。在欧里庇得斯的代表作《美狄亚》中,作者把描写重点放在人与人性上,关注焦点从神转向人体现了对人的主体地位的关注。总而言之,三位悲剧作家的作品深刻地反映了人文主义精神。解析:第(1)问要求编写一幕对话场景。公元前5世纪是伯利克里执政时期,因此在编写对话时应该结合伯利克里执政时期的改革措施。第(2)问根据“做好事的普罗米修斯……对希腊某些宗教观念的批评”可知,普罗米修斯盗天火的行为反映了人的自我价值意识的觉醒,否定了神的意志是衡量一切的尺度,突出了人的主观能动力量;根据“神对人物活动的控制似乎更加遥远渺小,那些有行动的人……与周围的世界对立”可知,索福克勒斯的戏剧作品更加强调人的尊严和权威;根据“《美狄亚》……完完全全是在描写人与人性,是真正意义上的人的悲剧”可知,欧里庇得斯的作品体现了对人和人性的关注。综上分析可知,三位悲剧作家的作品都深刻地反映了人文主义精神。第95页共107页 【新教材】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四单元同步测试卷(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乔冠华先生总结新中国外交是:20世纪50年代“一边倒”,20世纪60年代“反两霸”,20世纪70年代“一条线”,20世纪80年代后“全方位”。这说明新中国外交(  )A.带有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B.寻求改善与西方国家的关系C.缺乏成熟的外交理论依据D.注重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2.下表为习近平外交思想一览表(部分)。据此可知,习近平外交思想(  )时间事件外交谈话提要2014年国际工程科技大会“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2014年中法建交50周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2015年巴基斯坦议会演讲“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2016年在伊朗发表署名文章“信则立,不信则废”2017年金砖会议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会议“国之交在民相亲”“以和为贵,协和万邦”2018年博鳌论坛“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俗”A.倾向于增强对国际社会的影响B.借助传统文化树立大国意识C.倾向于对外交政策的根本调整D.借助中国智慧推动世界共赢3.以下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时期的外交理念。由此可见(  )时期外交理念20世纪50年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第95页共107页 20世纪70年代对外关系重大发展,“冰释前嫌”20世纪80年代“和平与发展”的时代观20世纪90年代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核心的新安全观21世纪初“和谐世界”2012年以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A.体现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色彩B.政策缺乏一以贯之的指导思想C.目的是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D.新中国的外交理念是一脉相承的4.《共同纲领》第二十五条:“对于国民政府与外国所订立的各项条款和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或废除,或修改,或重订。”这一规定主要体现了下列哪一外交政策(  )A.“另起炉灶”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C.“一边倒”D.“求同存异”5.汉武帝时期,设置河西四郡,使天山南北地区和内地连为一体的前提是(  )A.打败匈奴B.出兵西域C.南征越族D.击退女真6.近代以来某一国际关系体系开创了用国际会议和通过谈判达成协议的形式解决国际争端、结束国际战争的先例,确认了缔约国必须遵守条约、各缔约国可以对违约国集体制裁的国际法基本原则。该体系是(  )A.威斯特伐利亚体系B.维也纳体系C.凡尔赛—华盛顿体系D.雅尔塔体系7.中央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举行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正确领导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得到坚持和完善,反分裂斗争取得重大胜利,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显著成就。这表明,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A.以国家的统一为前提,在政治上实行高度自治B.以民族团结为前提,在经济上享有独立权C.以各民族共同繁荣为前提,在政治上赋予其特权D.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的自治,具有极大优越性第95页共107页 8.宋朝先后与契丹族建立的辽、党项族建立的西夏、女真族建立的金长期并立。该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A.完全中断B.继续进行C.达到顶峰D.持续衰退9.有同学在课外进一步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时归纳了以下表格,对该表解读最准确的是(  )1941年5月1日《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规定“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1945年10月23日中共中央指示:“对内蒙的基本方针,在目前是实行区域自治”1947年5月1日内蒙古自治区成立1949~1954年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写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和1954年宪法1955~1965年先后成立新疆、广西、宁夏、西藏自治区A.反映中国共产党对国情的认识不断深化B.表明中国共产党由幼稚走向成熟C.说明中国共产党一直高度重视民族问题D.表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源远流长10.确立联合国“五大国一致”原则的会议是(  )A.联合国大会B.雅尔塔会议C.开罗会议D.波茨坦会议11.永乐九年(1411年),明成祖正式设立奴儿干都司,作为管辖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的最高地方军政机构,其主要官员初为流官,后为世袭。奴儿干都司的设立(  )A.完善了地方监察体制B.加强了中央对边疆的管理C.改变了中央行政体制D.缓解了中央与地方的对立12.1920年1月10日,美国总统威尔逊主持了国联的成立大会,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美国并没有加入国联。美国没有加入国联的原因不包括(  )A.凡尔赛体系没有在最大限度上符合美国利益B.美国国内存在着强大的孤立主义势力C.美国参议院拒不批准《凡尔赛和约》D.国际联盟在当时未能发挥任何作用13.马丁·路德宣称:“世俗权力是受上帝的委托来惩治奸邪,保护善良的。我们应当让世俗政权在整个的基督教世界中执行它的职务,不要加以任何阻碍。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士、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对此理解最全面的是(  )第95页共107页 A.世俗政权主持宗教仪式B.教会有权解释《圣经》C.消除了教皇与世俗的隔阂D.国家政权应该高于教会14.1977年至1979年,中央高层频繁出访,除传统友好国家外,有两类国家明显增多:一是发达国家,如副总理谷牧访欧,法德等国表示愿同中国发展关系;二是正在进行改革的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这反映了当时中国(  )A.重视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关系B.注重发展与欧洲国家友好关系C.营造经济建设良好外部环境D.努力扩大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15.黄书海曾担任过周恩来的翻译,他回忆:“总理最初想让亚非会议采纳这五项原则,但一些国家不同意,说这是共产党提出来的。总理主动把五项原则分解为‘七点和平宣言’。最后大会扩大为十项和平原则。”这表明,在亚非会议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A.正式并且公开提出B.消除了矛盾和分歧C.成为国际普遍共识D.国际影响得到扩大16.周恩来曾说:“(中国历史上)民族发展在地区上是互相交叉的……汉族曾经长时期统治中原,向兄弟民族地区扩张;可是也有不少的兄弟民族进入过内地,统治中原。这样就形成各民族杂居的现象。”据此可以看出,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因素是(  )A.民族团结平等的历史传统B.各民族反侵略的政治需要C.民族共同繁荣的经济任务D.民族杂居融合的现实国情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17题13分,18题14分,19题13分,20题12分,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贞观四年(630年),唐太宗李世民平定突厥,突厥愿意归附,唐太宗除将突厥十万户内迁到中原地区之外,又在突厥原所在地设置羁縻府州。在行政管辖方面,任命该族各部首领为都督、刺史、县令,责令他们统率原来的部众,允许保留本部族原有的治理形式,保持半独立状态。唐太宗在突厥族设置羁縻府州取得成功以后,又把这种制度推广到其他少数民族部落,见于史志的羁縻府州就有856个,“其大者为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虽贡赋版籍,多不上户部,然声教所暨,皆边州都督、都护所领,著于令式”。(1)根据材料,概括唐朝羁縻府州制度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朝羁縻府州制度的历史作用。第95页共107页 18.新中国的重大对外战略决策与冷战进程存在同步,日益灵活务实,不断走向成熟。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中共中央选择“一边倒”,站在苏联阵营一边和与美国对抗,是中共领导人当时在两极对抗的国际格局中做出的反应,结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伊始,便加入苏联阵营并与苏联结成军事同盟,并因此而进入冷战的两极体系和对抗之中,这是不争的事实。——牛军《冷战时代的中国战略决策》材料二 在美苏争霸过程中,形成了苏攻美守的局面,苏联对中国安全的威胁日益加剧。为了维护国家利益,摆脱两线作战的不利局面,中国外交战略进行了新的调整,提出了“一条线”的思想,其主旨是团结包括美国在内的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反对苏联霸权主义。至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交,中国所面临的国际环境总体得到改善。——摘编自黄庆、王巧荣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材料三 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我国不再“以苏划线”、“共同制苏”,而是提出反对一切霸权主义,尤其是反对美国、苏联的霸权主义,坚定地站在和平力量一边。改变过去与美国建立针对苏联的“战略关系”,适当拉开距离,推动中苏关系正常化,全方位进行外交活动。中国实行真正独立自主的对外政策,经受住了苏联东欧剧变的冲击,坚守了社会主义阵地,取得了内外工作的重大胜利。——摘编自吴恩远等著《改革开放的中国与世界》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指出中共中央确立“一边倒”战略时的国际格局。结合建国初期的历史,简述中国“站在苏联阵营一边和与美国对抗”的事实。(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70年代中国对外战略的变化及重大外交成就。(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时期中国对外交往政策的内涵,归纳这一政策对世纪之交的中国产生的重大影响。第95页共107页 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新疆固定资产投资以年均18%的速度增长;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北疆铁路等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建成;自1954年起,新疆相继建立了5个民族自治州、6个民族自治县,并于1955年成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截至2007年年底,自治区人大及其常委会共制定地方性法规207件,法规性决议决定119件,批准地方人大制定的地方性法规78件,单行条例18件;自1982年起,自治区连续5次开展大规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活动;全疆现有各级爱国宗教团体100个,信教群众1000多万人,宗教活动场所24400多座。材料二 2010年3月29日至30日,国家召开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确定19个发达省市承担为期10年的对口支援新疆任务。4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部署援疆新战略,确保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5月17日至19日,中央举行新疆工作座谈会,研究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政策措施,并设立喀什经济特区。(1)结合材料一、二,说明新疆能够实现快速发展的原因。(2)结合材料二,说明在新形势下加大援疆力度,做好新疆工作的意义。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第95页共107页 材料一 乌蒙(地区)自康熙五十三年土(司)(长)官禄鼎乾不法,钦差督抚会审毕节,以流官(以前被禄鼎乾扣押)交质始出,(禄鼎乾)益无忌惮,其(交国库的)钱粮不过三百余两,而(征税)取于下(土民)者百倍。一年四小派,三年一大派,小派计(铜)钱,大计(银)两。土司一子娶妇,则土民三载不敢婚。土民有罪被杀,其亲族尚出垫刀费数十金,(土民)终无见天日之期。东川虽已改流三十载,仍为土(司)(头)目盘踞,文武(官员)长窝省城,膏腴四百里,无人敢垦,若东川、乌蒙、镇雄改隶云南,臣得相机改流,可设三府一镇,永靖边氛。——1726年云南总督鄂尔泰奏折材料二 有些地方也可以先成立地方民族民主联合政府。比如大小凉山是彝族聚居区,应该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但现在条件不够,这样的地区暂时只适宜于成立地方民族民主联合政府,这对他们更有好处。云南、贵州也是适合于成立地方民族民主联合政府的。还可以在联合政府下面,实行小区域自治,比如一个民族聚居乡。少数民族的事应由他们自己当家,这是他们的政治权利。——1950年邓小平《关于西南少数民族问题》(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古代西南土司制度的弊端及清代官方的具体对策设想。(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50年新中国政府在西南地区所采取的民族政策及意义。第95页共107页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D 【解析】我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但是不同时期具体的外交方针不同,这体现了我国外交注重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故选D项;20世纪70年代的“一条线”意识形态色彩不浓厚,排除A项;“一边倒”“反两霸”“全方位”都不能体现出中国寻求改善与西方国家的关系,排除B项;通过不同时期外交方针的演变可以看出,中国外交日趋成熟,排除C项。2.D 【解析】材料中习近平的外交谈话多次引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强调共存共赢,这说明习近平外交思想借助中国智慧推动世界共赢,故选D项;A项表述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材料主要反映的是共赢外交,而不是大国意识,排除B项;C项材料未体现,排除。3.D 【解析】根据材料中“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与发展”“互信、互利、平等、协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关键词可知,新中国成立后一直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外交理念一脉相承,故选D项;“求同存异”突破了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色彩,排除A项;新中国外交政策一直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排除B项;不同时期新中国的外交目的根据国际形势有所调整,并非仅有“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排除C项。4.A【解析】据材料“各项条款和协定……或废除,或修改,或重订”,可知为重新建立新中国的外交,故A项正确;“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强调清除列强特权,不包括承认之前条约的部分内容,故B项错误;“一边倒”,倒向社会主义阵营,材料中并未涉及,故C项错误;“求同存异”是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的,故D项错误。5.A第95页共107页 【解析】西汉初年,控制河西走廊的是匈奴,只有打败匈奴才可能设置河西四郡,A项正确。6.A【解析】根据所学,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作为欧洲中世纪与近代史时期之交的第一个多边条约和体系,是“国际法发展过程中的一块重要里程碑”,它既是近代国际法的实际源头,又是国际关系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故A项正确。B、C、D三项不符合题意。7.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西藏自治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取得巨大成就,D项正确。A项中的“高度自治”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中的“享有独立权”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中的“在政治上赋予其特权”不符合史实,排除。8.B【解析】宋朝虽然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在此过程中甚至发生战争,但没有阻断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故B项正确,A项错误。C项从材料中无法判断,可排除;当时民族关系继续发展,排除D项。9.A 【解析】从内蒙古自治区的成立到成立新疆、广西、宁夏、西藏自治区,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多民族国家民族分布特点的认识不断深化,采取有利于民族团结、共同发展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故选A项;遵义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由幼稚走向成熟,B项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主要反映的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项对材料的解读不够准确,排除;D项中“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源远流长”的表述不恰当,排除。10.A【解析】《联合国宪章》确定了“大国一致”原则,集体安全体制进一步完善,故选A项。11.B第95页共107页 【解析】奴儿干都司是明朝设置的管辖边疆地区的机构,不是地方监察机构,故A项错误,B项正确;奴儿干都司是中央在地方设置的机构,没有改变中央行政体制,故C项错误;它的设置有利于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不是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故D项错误。12.D【解析】美国之所以没有加入国联其原因在于凡尔赛体系没有最大限度地满足美国要求,并且美国国内存在着强大的孤立主义势力,他们反对美国卷入西半球以外事务中去,由他们控制的参议院拒不批准《凡尔赛和约》,A、B、C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D项不符合史实。13.D【解析】“我们应当让世俗政权在整个的基督教世界中执行它的职务,不要加以任何阻碍”这说明马丁·路德主张世俗权力高于教会权力,故D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世俗政权主持宗教仪式,故A项错误;马丁·路德主张人人有权解释《圣经》,故B项错误;这一主张激化了教皇与世俗的矛盾,故C项错误。14.C【解析】题干中的时间点是1977年至1979年,这是改革开放的孕育期和初期,为了给改革开放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国家领导人注重出访发达国家与正在改革的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故C项正确。根据材料中的时间判定此时为改革开放的孕育时期,出访发达国家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是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和目的性的,没有体现中国重视发展同各国的关系,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除传统友好国家外”可知,对外关系还包括传统友好的国家,不仅仅是注重发展与欧洲国家友好关系,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出访是为了营造外部环境,而不是为了扩大国际影响,故D项错误。15.D【解析】由材料“但一些国家不同意”“最后大会扩大为十项和平原则”可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超越了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国际影响得到扩大,故选D项。1953年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排除A项;“消除了”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中一些国家不同意,可知部分国家仍有分歧,排除C项。16.D【解析】“(中国历史上)民族发展在地区上是互相交叉的”,这是实施民族区域自治的国情,故选D项。其他三项均与材料表述不符,故排除。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17题13分,18题14分,19题13分,20题12分,共52分)第95页共107页 17.(1)特点:唐朝管理少数民族地区的制度;官员由原部族首领担任并且可以世袭;官员由中央任命;羁縻府州有较大的自治权力。(2)作用:有助于唐王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巩固国家的统一;有助于汉族和各少数民族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解析】第(1)问,据材料中“又在突厥原所在地设置羁縻府州”“任命该族各部首领为都督、刺史、县令,责令他们统率原来的部众,允许保留本部族原有的治理形式,保持半独立状态”“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等信息加以归纳概括即可。第(2)问,结合所学知识,从巩固国家统一、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和有利于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民族交融及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等方面加以回答即可。18.(1)国际格局:美苏两极格局。事实:加入社会主义阵营;中苏结盟;抗美援朝。(2)变化:与美苏两国同时对抗到联美抗苏。成就: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3)内涵: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实行全方位的独立自主。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迅速;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中“在两极对抗的国际格局中”,可知中共中央确立“一边倒”战略时的国际格局。第二小问,结合建国初期的历史,可知中国“站在苏联阵营一边和与美国对抗”的事实主要有加入社会主义阵营、中苏结盟和抗美援朝。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中“摆脱两线作战的不利局面……提出了‘一条线’的思想”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70年代中国对外战略经历了同时对抗美苏到联美制苏的变化。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政府调整外交政策,促使中国取得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实现中美、中日关系的正常化等外交成就。第(3)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三中“反对一切霸权主义,尤其是反对美国、苏联的霸权主义,坚定地站在和平力量一边”“适当拉开距离,推动中苏关系正常化,全方位进行外交活动”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时期中国对外交往政策的内涵是: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实行全方位的独立自主。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三中“中国实行真正独立自主的对外政策,经受住了苏联东欧剧变的冲击,坚守了社会主义阵地,取得了内外工作的重大胜利”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特色道路的发展和国际地位提升等方面,归纳新时期外交政策对世纪之交的中国产生的重大影响。第95页共107页 19.(1)新疆能够实现快速发展的原因在于坚持了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坚持贯彻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坚持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公民自觉履行维护民族团结的政治义务。(2)在新形势下加大援疆力度,做好新疆工作,有利于促进新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与繁荣,可以为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提供更坚实的物质基础,保障和实现新疆人民的基本权益;有利于贯彻落实民族区域自治政策,进一步巩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有利于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确保边疆的长治久安;有利于全面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建设,推动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蓬勃发展。【解析】第(1)问,要注意从材料一和材料二中把握中共中央政治局、民族团结、民族自治、宗教等方面的信息,调用党的领导、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宗教政策等知识进行说明。第(2)问,要从材料二中把握援疆新战略、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政策措施等关键信息,从对新疆、对整个国家的意义角度进行分析。20.(1)弊端:西南土司权力过大,不受约束;中央无法有效控制土司;西南土司仅上交极少的财政收入;残酷剥削和压迫当地人民;严重阻碍地方经济发展。对策设想:调整行政区划;废除土司制度;由中央委派的流官有效管理和控制地方。(2)政策:在条件成熟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在条件不成熟的地区成立民族民主联合政府;实行小范围内的区域自治。意义:有利于实现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保障了社会的统一稳定和民族团结,促进了西南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乌蒙(地区)自康熙五十三年土(司)(长)官禄鼎乾不法……(禄鼎乾)益无忌惮,其(交国库的)钱粮不过三百余两,而(征税)取于下(土民)者百倍”并结合所学知识,从西南土司权力过大,不受约束、上交财政少、残酷剥削和压迫当地人民、严重阻碍地方经济发展等角度说明。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若东川、乌蒙、镇雄改隶云南,臣得相机改流,可设三府一镇,永靖边氛”并结合所学知识,从调整行政区划、废除土司制度、委派流官管理等方面回答。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有些地方也可以先成立地方民族民主联合政府。比如大小凉山是彝族聚居区,应该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但现在条件不够……还可以在联合政府下面,实行小区域自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条件成熟的地区和条件不成熟的地区实行不同政策。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上实现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民族关系上维护民族团结、经济上促进西南民族地区的经济开发等角度分析。第95页共107页 【新教材】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五单元同步测试卷(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布币是由古代的农具演变出来的,这种农具曾有出土,和初期的空首布(币)一模一样。刀币也和殷墟出土的刀一样。圜钱也是一样,殷墟出土的纺轮,就是这种形状。据此可知,货币的演变(  )A.起源于艺术想象   B.与生产生活相关C.推动了经济发展D.得益于铸铁进步2.下面为西汉更赋表,由此可以看出,以钱代役(  )更赋类别服役内容代役价更卒23岁至50岁的男丁在郡县或京师服徭役一个月可纳钱2000文,由政府雇人代役正卒23岁至50岁的男丁到本郡服兵役一年每月2000文戍卒23岁至50岁的男丁一生必须去边境屯戍一年可以缴纳24000文代役戍边男子每年须戍边三日可纳钱300文代役A.强化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B.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C.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生产时间D.防止了土地买卖和土地兼并3.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之初,各根据地并行流通的货币五花八门。1932年,国家银行正式开印并发行伍分(如图)等五种纸币。它们的印制和发行直接起到(  )第95页共107页 A.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的作用B.增强根据地军事实力的效果C.冲破国民政府政治封锁的作用D.改善货币市场混乱局面的作用4.美国学者指出:“亚投行的成立,是由于美国拒绝改革国际货币金融体系所致。中国经济不断增长,但是其在美国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中的话语权没有与之俱进。”亚投行的建立表明(  )A.中国积极参与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B.美国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已被其取代C.政治多极化推动经济格局改变D.世界经济向体系化制度化发展5.我国的个人所得税起步于(  )A.1980年B.民国时期C.1985年D.新中国成立之初6.春秋战国时期,东西南北的货币呈现出多元性的特点。这一现象反映了(  )A.争霸战争加速了货币的统一B.经济地理环境影响货币类型C.经济发展推动货币改革D.图腾崇拜影响了货币样式7.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自2019年1月1日起施行,除2018年10月1日起施行的个税起征点提高到5000元外,新增了子女教育、继续教育、大病医疗、住房贷款利息和住房租金等支出的专项附加扣除。根据材料,下列认识正确的有(  )A.个人所得税可以避免对一个经营额重复征税B.只要有收入,就须缴纳个人所得税C.个人所得税是调节收入分配的有效手段D.提高个税起征点可以增加国家财政收入8.德国著名学者弗兰克在《白银资本》中提出,当时全世界白银产量中的1/2流向了中国,总数多达数亿两,明朝成了名副其实的“白银帝国”。另据彭信威《中国货币史》记载,15世纪初期明朝的米价为2-3钱/石,15世纪后半期有所上涨,达到5钱/石,此后一直到17世纪的100多年里,米价一直维持在这种超稳定状态。这说明(  )A.商品经济发展停滞不前B.大量白银没有进入消费领域第95页共107页 C.明朝百姓生活相对稳定D.白银尚不是中国的通用货币9.秦朝“半两”钱,汉代“五铢”钱,铜币主要以重量为名。武德四年,唐高祖下诏铸“开元通宝”钱,此后历代钱币上不再标识重量,币值与钱币重量逐渐脱钩。这一变化产生的直接影响是(  )A.阻碍工商业的发展B.为非金属货币产生创造了条件C.土地兼并愈演愈烈D.政府对经济的控制度越来越弱10.隋朝规定“(丁)民满五十,纳庸代役”;公元624年,唐高祖颁布“……凡丁,岁役二旬,若不役,则收其庸,每日三尺”。下列关于“庸”的理解正确的是(  )①输庸代役有利于保障农时 ②唐与隋相比放宽纳庸年龄限制 ③相对减轻农民的劳役负担 ④租庸调制的基础是均田制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④D.③④11.中英《南京条约》规定:“英商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这说明中国逐步丧失了(  )A.最惠国待遇B.领事裁判权C.领土控制权D.关税自主权12.明朝曾严禁金银在市场流通,不过民间私下使用金银的情况始终未断绝。后来市场上逐渐有充足的白银来充当流通货币,1581年,“一条鞭法”正式确立以白银为主币、铜钱为辅币的新货币体系,“大明宝钞”退出实际流通。明朝后期货币制度的调整(  )A.大大加重了百姓的赋役负担B.增强了广大民众的消费能力C.符合当时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D.利于营造相对宽松的商业环境13.下表是《北宋赋税结构表》(收入单位:万贯)。对此表解读正确的是(  )时间租税(正赋)收入征榷(国家专卖)收入商税收入农业税∶非农业税至道末(997年)2408.11167.740061∶39天禧末2641.22670.0120440∶60熙宁十年2021.34248.428∶72第95页共107页 868.8A.征榷收入增长说明抑商政策有松动B.农业税比例下降说明农民负担减轻C.非农业税比例增加导致商业日益萎靡D.商品经济发展推动赋税结构发生变化14.1963年,保加利亚、匈牙利、民主德国、苏联、蒙古、波兰、罗马尼亚、原捷克斯洛伐克等8国签订了关于用转账卢布办理多边结算和建立国际经济合作银行的协定。这一协定(  )A.缓和了战后的“冷战”局势B.实现了欧洲经济一体化C.有利于社会主义国家的贸易D.瓦解了布雷顿森林体系15.1931年9月,英国率先放弃金本位制,英镑汇率自由浮动,与黄金脱钩。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几乎所有国家都放弃了金本位制,逐渐形成英镑区、美元区和法郎区。这表明(  )A.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瓦解B.各国开始推行贸易保护政策C.金融领域经济危机最为严重D.英、美、法三足鼎立局面形成16.1947年7月,英国为稳定国内金融秩序,从IMF贷款后恢复了英镑的自由兑换,结果使黄金和美元储备急剧流失,在不到一个半月的时间内,就减少了10亿美元。该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资本主义世界贸易体系的形成B.美元在新经济体系中占中心地位C.二战后英国经济遭受严重削弱D.经济全球化拉大国家间经济差距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17题13分,18题14分,19题13分,20题12分,共52分)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据统计,清末外国金属币和钞票占到了中国流通货币的65.71%,大大超过了中国本土货币占行用钱的比重。西方无孔圆钱对中国铜币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中国原有的行用钱自古均是由手工雕刻出“母钱”之后,以此为样本,进行翻砂制造,这样铸造出的钱币被称为“子钱”,即我们所说的行用钱。而西方在17世纪以后的钱币多为机器压制而成。迫于经济压力,清政府也逐步改翻砂货币为压制货币,并在东南沿海和内陆部分省份试行。清代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清政府开始铸造无孔铜圆。由于各省均可造币,图案和形状难免会有一些差异,面对这种情况,清政府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将造币权统一收归中央(部分省份可以代替中央铸造铜币)铸造统一的“大清铜币”铜圆。此种铜圆,虽然南北略有差异,但在大小和形制上全国的铜圆基本形成了统一。第95页共107页 ——摘编自李钰《浅析晩清货币形制变革的原因》(1)根据材料,归纳清末货币形制的变化。(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货币形制变革的历史背景。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解放前连续多年的通货膨胀遗留的影响没有完全消除,加上第一套人民币的面额较大(最大为伍万圆),而且单位价值较低,以及纸张质量较差等问题,国务院决定由中国人民银行于1955年3月1日发行新币(第二套人民币),共有主辅币11种面额,13个品种,16种版别。每种券别版面都印有汉、藏、蒙、维吾尔四种文字行名、面额以及年份。这套人民币强调设计主题的政治性和艺术性的统一,表现了中国共产党革命战斗历程和各族人民大团结的主题思想。其主色调分档配色、冷暖色协调和谐,合理使用了红、蓝、绿、墨等七种颜色,且充分考虑了油墨的耐酸、耐碱、耐晒、耐磨等物化性能。票面上下花边和背面左右花符对称,一改过去中国传统纸币呆板的四边框设计形式,票幅尺寸按面额采取了分档次长宽递增式。票券采用由苏联供应的专用钞纸和我国新研制的钞纸,纸质精良、耐磨,且均有满版水印或固定水印,大大提高了防伪性能。汉字行名、面额以及年号字体为“张黑士碑体”,结构精湛,庄重大方。第二套人民币的发行,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和欢迎,为新中国经济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摘编自杨家骆《中华币制史》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1955年发行的新币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1955年币制改革的意义。第95页共107页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在人类的经济画卷上,没有哪个细节能够与货币脱离瓜葛。黄金、白银、英镑、马克、美元、欧元、日元、人民币……在世界货币的舞台上,有无数个角色上演着沉与浮的故事。在“现代经济学之父”凯恩斯眼中,随着野蛮的痕迹、超主权货币——黄金的演出落下帷幕,英镑打着“日不落”的旗号称雄世界,人类历史上诞生了第一个主权性质的国际储备货币。然而,盛宴总会结束,经过两次世界大战与一次经济大萧条,英镑黯淡退场了,美元以势不可挡之势崛起。直到今天,我们的世界还是美元时代。——摘自宋泓均、高强《货币变局:下一秒,谁将改变世界》如果中国经济不出现致命的差错,人民币在未来世界经济与金融市场的格局中必将成为主导货币之一。未来世界金融市场的格局不出意外应该是多货币主导的格局,在这个格局中人民币与美元预计会成为两大货币,欧元、日元、印度卢比等由于不同原因,恐怕难以与人民币与美元相匹敌。即使新金融秩序创造出新的基准“世界货币”,人民币与美元也必将成为两大核心货币,但近期内人民币应该继续执行资本项目封闭下的不可自由兑换政策,且不应参与贸易保护主义下的贬值竞争。——张宁《人民币——未来的世界货币?》评析材料中关于世界货币主导格局变化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某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鲜明,史论结合)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明初,曾设局铸钱。至洪武七年,卒因铜之不给,罢铸钱局而行钞。大明宝钞,以千文准银一两,四贯准黄金一两。后因钞价下落,屡次鬻官物,第95页共107页 或税收限定必纳宝钞以收钞。然终于不能维持。至宣宗宣德三年,遂停止造钞。其时增设新税,或加重旧税的税额,专收钞而焚之。钞法即平之后,有些新税取消,税额复旧,有的就相沿下去了。钞关即是其中之一。自此租税渐次而普遍收银,银两就成为通用的货币了。——吕思勉《中国通史》材料二 16世纪末叶西式银元开始流入,至19世纪下半叶,国际贸易畅通后,西方银元才大量涌入,并以其面值流通市面。由于西方银元的形式、重量、成色较为一致,使用简便,且铸工精细,易于辨识与分合、携带或转移。这些正是银两的缺失。制钱则太琐细,一串千文,劣币、伪币夹杂其中,数目亦不等,结算费时费事,对渐趋频繁的交易已难因应,而纸钞又无全国性公正可靠的发行机构。因此外国银元很快受到国人欢迎,迅速扩散流通……洋钱的含银量只有9成,中国人却习惯用十足的白(纹)银换取外国贸易银,吃亏难免。由于列强在华势力不断增强,外商来华增多,外国银元也随之大量涌入,在沿海沿江港铺逐渐成为流通货币。外国银元既受欢迎,加上外商也有意哄抬,例如要求中国商人用外国银元付款等,遂使外国银元超过铸银价格,于是就有外商用外国银元收购中国纹银,运出国外贩卖图利。自19世纪下半叶。国内多民变,云南回变使该省铜产量锐减;而太平军与捻军又扰乱铜矿运销,使铜价飞涨,许多铸钱局因缺铜矿而减产或停铸,制钱可缺,即所谓“铜贵钱荒”。当朝野苦无对策解救钱荒时,两广总督张之洞适时于1887年奏准购置机器试铸银元……其时列强都已改采金本位,国际银价大幅下跌,白银既丰且廉,过去饱受缺银之苦的各省,也开始大量铸造银元,结果造成银币取代纹银的现象。——《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民国卷(下)》(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代货币制度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银币通行的原因以及影响。第95页共107页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B 【解析】货币的形状与生产、生活用品极其相似,说明货币的演变与生产生活紧密相关,故选B项;布币是由古代的农具演变出来的,而非艺术形象,排除A项;货币的演变是经济发展的表现,而非原因,排除C项;布币、刀币、圜钱都是青铜币,与铸铁技术的进步无关,排除D项。2.C 【解析】从材料信息可知,西汉采取了以钱代役的方式,用金钱代替服役,这种方式能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故选C项;以钱代役放松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而不是强化,排除A项;B、D两项材料未涉及,均排除。3.D 【解析】针对“各根据地并行流通的货币五花八门”,苏维埃政府发行纸币,直接起到了改善货币市场混乱局面的作用,故选D项;统一发行纸币的直接作用不是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排除A项;统一货币不能直接增强根据地军事实力,排除B项;有了统一的货币并不能直接冲破国民政府的政治封锁,排除C项。4.A第95页共107页 【解析】材料体现了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逐渐受到冲击,中国要求在世界经济格局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形成真正有利于世界经济发展的经济新秩序,故A项正确;美国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在目前仍然存在,没有被取代,B项错误;材料主要反映的是经济的发展影响到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的加速,C项错误;世贸组织的建立表明世界经济向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D项错误。5.B【解析】由所学知识可知,我国的个人所得税起步于民国时期。6.B【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春秋战国时期货币呈现多元性,没有体现出现货币统一现象,故A项错误;从材料看,东西南北的货币呈现出多元性,由此可知货币类型受经济地理环境影响,故B项正确;材料仅体现了货币的多元性,没有体现经济发展推动货币改革,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图腾崇拜的信息,故D项错误。7.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附加扣除子女教育、继续教育、大病医疗、住房贷款利息和住房租金等支出,《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的修订和实施,反映出个人所得税是国家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C项正确。可以避免对一个经营额重复征税的是增值税,不是个人所得税,A项错误;个税起征点为5000元,只有超过5000元的部分才缴纳个人所得税,B项错误;提高个税起征点会减少国家财政收入,D项错误。8.B【解析】如若市场上白银大量增加,必然引起物价上涨、货币贬值,而材料中提到“米价一直维持在这种超稳定状态”,说明大量白银没有进入市场,故选B项。据所学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可知,明朝时期商业发达,并非停滞不前,排除A项;明朝社会矛盾尖锐,后期爆发农民起义,无法看出百姓生活相对稳定,排除C项;明朝时期白银已经成为中国的通用货币,排除D项。9.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国家统一铸造“开元通宝”钱,钱币上不再标识重量,币值与钱币重量逐渐脱钩直接为非金属货币产生创造了条件,故选B项;A、C、D三项表述与材料内容无关,均排除。10.A第95页共107页 【解析】农忙时节用庸代替服劳役,可以保障农业生产,故①正确;隋朝规定,满五十才可以纳庸代役,而唐代只要是成年男子均可,说明唐代放宽了纳庸年龄限制,故②正确;纳庸代役,成年男子可以不去服劳役,相对减轻农民的劳役负担,故③正确;租庸调制需要农民有一定数量的土地,否则就无法缴纳租税,它是建立在均田制基础上的,故④正确。11.D【解析】“英商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涉及进出口关税的内容,此条款使中国逐步丧失了关税自主权,因此D项正确;A项错误,近代中国从未取得最惠国待遇;B项错误,领事裁判权与材料信息不符;C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关税问题,不是领土问题。12.C【解析】根据材料“有充足的白银来充当流通货币,1581年,‘一条鞭法’正式确立以白银为主币、铜钱为辅币的新货币体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后期,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且白银成为新赋役制度的主币,这有利于明朝商品经济的发展,C项说法正确。据材料无法得出百姓的赋役负担加重,A项错误;据材料无法得出民众手中的货币数量增加或货币升值的信息,因此也无法得出“民众消费能力增强”,B项错误;该时期货币制度的调整和宽松的商业环境无关,排除D项。13.D【解析】材料体现的是宋朝时期的商业税、国家专卖收入占据整个财政收入的绝大部分,这说明的是当时商品经济发展对税收结构的影响,D项正确,排除C项;国家专卖从某种程度上仍然在抑制民间的商业发展,排除A项;B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14.C【解析】根据材料“保加利亚、匈牙利、民主德国、苏联、蒙古、波兰、罗马尼亚、原捷克斯洛伐克等8国”可知,当时这些国家都是社会主义国家,货币的统一化便利了贸易,故选C项。当时资本主义体系使用美元,而社会主义国家贸易使用转账卢布,这是金融上的对立,加剧了冷战,故排除A项;这只是东欧国家,东西欧的对立加剧了,故排除B项;1971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故排除D项。15.A第95页共107页 【解析】材料中“几乎所有国家都放弃了金本位制,逐渐形成英镑区、美元区和法郎区”说明传统的以英镑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瓦解,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各国的贸易政策,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其他领域,不能说明金融领域经济危机最为严重,故C项错误;20世纪30年代中期,德国崛起,英法逐渐滞后,故D项错误。16.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形成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该体系实行“双挂钩”机制。英国要恢复经济需用黄金购买美元,再用美元购买商品,故出现“在不到一个半月的时间内,就减少了10亿美元”现象,故选B项。材料主要反映二战之后资本主义世界的国际货币体系,而非贸易体系,排除A项;在二战之后,英镑丧失了世界货币体系的中心地位,但材料所述现象主要反映了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之下,英国经济的损失,排除C项;材料没有述及经济全球化问题,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17题13分,18题14分,19题13分,20题12分,共52分)17.(1)变化:铸造工艺由手工制造到机器压制;货币形制由方孔圆钱向无孔圆钱转变;造币权统一收归中央。(2)历史背景:清政府出现财政危机;中西经济文化交流频繁;西方列强侵略加剧;世界市场的形成,工业文明成果的传入;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西方无孔圆钱对中国铜币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清政府开始铸造无孔铜圆”“清政府也逐步改翻砂货币为压制货币”“清政府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将造币权统一收归中央”等信息回答。第(2)问,根据材料“清末外国金属币和钞票占到了中国流通货币的65.71%”“迫于经济压力”等信息并结合所学,从政治、经济、中外交流等方面回答。18.(1)特点:设计主题思想完整统一,强调政治性;颜色和油墨配置得当;艺术设计风格鲜明;纸张选用精良;印制工艺先进;防伪性能强;文字书体统一。(2)意义:消除了我国多年通货膨胀的痕迹;为新中国经济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以后印制发行人民币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借鉴;使人民币走向了科学化、实用化;有利于提高人民币在国际上的影响。【解析】第(1)问,据材料“这套人民币强调设计主题的政治性和艺术性的统一”“合理使用了红、蓝、绿、墨等七种颜色”“票面上下花边和背面左右花符对称”“票券采用由苏联供应的专用钞纸和我国新研制的钞纸”“均有满版水印或固定水印,大大提高了防伪性能”“汉字行名、面额以及年号字体为‘张黑士碑体’”等信息概括。第(2)问,由材料“解放前连续多年的通货膨胀遗留的影响没有完全消除”“为新中国经济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有满版水印或固定水印,大大提高了防伪性能”“充分考虑了油墨的耐酸、耐碱、耐晒、耐磨等物化性能”“纸质精良、耐磨,且均有满版水印或固定水印”等信息分析。第95页共107页 19.观点一:美元主导论。理由:一方面美国有超强的科技、军事、经济的实力;另一方面,美国有较为完备的政治制度、国内较稳定;短期内还没有哪一个国家或地区能够撼动美国的位置。观点二:人民币必将成为主导货币之一。理由:中国是一个政治上统一的国家,一个稳定的社会是中国经济稳定发展的必需条件。中国目前经济总量已经位居世界第二,而且是美国最大的债权国。中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国家保持宏观政策的自主性等。【解析】历史小论文(观点类)要把握三个步骤:明确材料作者的观点,亮明自己的观点;要能够史论结合、逻辑清晰地对观点进行精要论证,在这个方面注意论据全面、详实;最后可以总结一下经验教训,得出自己的结论。就本题而言,首先需要对材料的观点进行概括。可以认可美元主导世界的看法,也可以认可人民币将主导世界的看法,也可以认可人民币和美元共同主导世界的看法,不管采用什么样的观点,解答时要注意题目要求,围绕材料中的某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理由即史实论证可以结合材料,也可以有其他史实为论证服务。20.(1)变化:由盛行铜钱到盛行宝钞,再到盛行白银。原因:铜产量低,纸币携带方便且有前朝先例;商品经济发展的需求;政府滥发纸币,导致纸币币值下跌、信用度下降;新航路开辟之后,白银大量涌入。(2)原因:列强入侵,通商用银元;银元相对银两来说有其优越性;外商哄抬银元价格牟利;官员尝试铸造银元;西方采用金本位,银价下跌;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对外贸易逐渐发展的需要。影响:中国白银大量外流;中国对西方的经济依赖愈发严重;缓解了钱荒,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及社会的稳定;中国传统货币体系发生改变,新形式的货币有利于中国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中。【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设局铸钱”“罢铸钱局而行钞”“自此租税渐次而普遍收银,银两就成为通用的货币了”等信息从由盛行铜钱到盛行宝钞,再到盛行白银等方面概括即可。第二小问,原因分两部分,一则为宝钞盛行取代铜钱盛行的原因,二则为白银盛行取代宝钞盛行的原因;根据材料“卒因铜之不给,罢铸钱局而行钞”可知铜钱衰落的原因之一是铜产量的不足;结合宋代交子出现的原因可知纸币相对铜钱来说便于携带和大额交易,更能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需求。材料“后因钞价下落,屡次鬻官物,或税收限定必纳宝钞以收钞”可以体现宝钞币值下滑,官府数次典卖国有资产来为宝钞保值,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元明过量发行纸钞造成恶性通货膨胀,此宝钞衰落的原因之一;另一方面结合时代背景可知,新航路开辟以后,大量白银涌入中国市场,为白银成为货币提供了条件。第(2)问第一小问,第95页共107页 根据材料“至19世纪下半叶,国际贸易畅通后,西方银元才大量涌入”并结合时代背景可知,与鸦片战争、列强入侵有关;根据材料“由于西方银元的形式、重量、成色较为一致……因此外国银元很快受到国人欢迎,迅速扩散流通”可知银元相对于银两有着其优越的一面;根据材料“加上外商也有意哄抬,例如要求中国商人用外国银元付款等”可知有外商恶意哄抬牟利的因素;根据材料“两广总督张之洞适时于1887年奏准购置机器试铸银元”可知官府主动铸造银元;根据材料“其时列强都已改采金本位,国际银价大幅下跌”可知西方采用金本位导致国际银价下跌;结合所学知识还可得出中国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对外贸易逐渐发展需要更多的货币流通。第二小问,根据材料“遂使外国银元的市价不断提升……运出国外贩卖图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伴随着银元大量涌入中国,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越来越重,表现为中国的白银大量外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伴随着东西方贸易的“通畅”,中国传统的“朝贡”经济体系逐步瓦解,半殖民地化程度不断加深,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列强的商品倾销市场和原材料产地;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外来银元的通行加深了中国经济上对西方的依赖程度;根据“国内多民变……即所谓‘铜贵钱荒’”可知银元的自铸与通行缓解了钱荒,利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通行银元体现了在中国被卷入世界市场的背景下,货币体系逐渐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第95页共107页 【新教材】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六单元同步测试卷(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明代社会保障制度分为荒政制度、济贫制度、养老制度和抚恤制度,具有以养为主,兼以教化的特点。政府还设置常设机构对鳏寡孤独和民间丧葬进行救助。这些做法(  )A.反映出社会保障形势的严峻B.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C.背离了儒家为政以德的思想D.杜绝了荒年民不聊生的现象2.无论是秦国还是秦朝都十分重视数字化管理,如秦王十六年命令男丁必须把年纪登录于户籍上,秦始皇三十一年则令农民必须将土地的数量上报给政府。这种做法旨在(  )A.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B.强化基层社会控制C.提高行政效率D.抑制土地兼并3.宋代户籍管理制度中有主户与客户之分。主户指占有土地并需纳税的有产户;客户指没有土地不能按田纳税的佃农。这反映了宋代(  )A.土地兼并现象的缓和B.封建租佃关系的萌芽C.封建生产关系的发展D.税制公平原则的确立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逐渐建立起社会保障制度,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A.社会保障制度是工人阶级斗争的结果B.资产阶级认为实现社会保障制度,可以缓和阶级矛盾C.社会保障制度解决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D.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日渐完善第95页共107页 5.“城市中,手工业者、商人成为城市居民,享有新的契约关系赋予的权利,受到王室、教会的特许状和城市法的保护;13、14世纪,英、法等国的市民阶层作为第三等级,出席国王召集的会议。”材料说明城市居民(  )A.地位得到了提高B.居住环境得到改善C.饮食质量得到改善D.经济发展缓慢6.秦朝的郡县制和什伍连坐制形成了“中央→郡→县→乡→亭→里→什→伍→户”的国家治理体系。这一体系有利于(  )A.稳定中央政府的赋税来源B.促进基层社会自治C.削弱郡县长官的行政大权D.缓和中央与地方矛盾7.521年,梁武帝曾下诏:“凡民有单老孤稚不能自存,主者郡县咸加收养,赡给衣食,每令周足,以终其身。”并多次责令郡县置孤独园,收养孤儿和单身老人,使“孤幼有归,华发不匮”。这反映当时政府(  )A.采取无为而治保护弱势群体B.践行民本思想防止贫富分化C.重视基层治理维护社会稳定D.形成了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8.汉代实行编户齐民(平民)制度,户籍标明姓名、年龄、籍贯、爵级、身高、家口、财产等项目。州郡每年都要向中央申报管区内的户口数和垦田数。其中入户人数最多的是自耕农民。这一制度(  )A.不利于汉代的社会稳定B.具有征发赋役的重要功能C.有助于政府征收商业税D.成为控制人口的唯一手段9.在19世纪末的德国财税学家瓦格纳看来,赋税就是“满足财政必要的同时,纠正国民收入的分配及国民财富分配,以矫正个人所得与消费”;20世纪中期的英国学者贝弗里奇则进一步主张由国家代替传统家庭来直接承担非劳动人口的赡养责任。这些理论的实践导致(  )A.英国与德国的贸易矛盾激化B.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的爆发C.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起“福利国家”D.垄断资本主义模式盛行一时10.在政府的干预与市场相结合,国有制与私有制并存的“混合经济”下,实现充分就业、收入均等、社会福利、社会保障。该政策是(  )A.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第95页共107页 B.福利国家政策C.混合经济D.实现国有化11.1076年,宋朝陕西汲郡的吕大钧等兄弟,在家乡蓝田制订了乡约,其主要内容是: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之后各地相继出现类似乡约。这些乡约的制订(  )A.说明宋朝“政府”较重视社会救济B.巩固了宋朝的统治基础C.反映出宋代社会保障体系完备D.说明理学成为官方哲学12.商鞅变法时建立的乡村基层组织即乡里什伍制,后世王朝大多得以保留或在此基础上加以改进,如汉代的乡里什伍制、唐代的乡里保邻制、宋代的保甲法、明代的里甲制等。这体现了中国古代(  )A.礼法并施的治国理念B.政治制度的延续与变迁C.基层自治意识的增强D.后世王朝缺乏创新精神13.有人曾这样描述北欧福利国家的状况:“最穷的与最富的,在交税之前可以相差17倍,但是纳完税之后,可以小到3倍。”这说明实施福利国家政策(  )A.政府减少了经济干预B.国民收入实现了再分配C.国家实行高税率政策D.能够彻底克服经济危机14.下表反映了1983-1984年英国税收与福利对家庭收入的影响(单位:英镑)。低收入家庭中等收入家庭高收入家庭月收入5080200儿童津贴13.013.013.0其他补贴50.130.10纳税0-7.9-43.8国民保险-4.5-7.2-18.0实际收入108.6108.0151.2据此分析可知,20世纪80年代初的英国(  )第95页共107页 A.治理贫富差距问题富有成效B.工人阶级家庭收入偏低C.国家财政赤字现象更加严重D.大幅度降低福利的规模15.元朝政府将读书人编入儒户,可以享受免除差役的权利。但南宋遗民郑思肖却在其著作中写道:“鞑法:一官、二吏……九儒、十丐。”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A.元代的户籍制度阻断了读书人的上升空间B.元朝政府给予读书人的优惠待遇并未实行C.南宋郑思肖对元朝政权统治存在偏见D.元朝政府在实际上推行了歧视儒户的措施16.公元前6世纪末,希腊雅典至少有150个到170个村社。村社的职能之一为登记本村社的公民,公民权的认可不像从前那样决定于氏族族籍,许多失去氏族族籍的外来自由民也取得了公民权。村社职能的扩大(  )A.使个人自由受到一定的妨碍B.完善了雅典的权力运行机制C.意在保护雅典平民阶层利益D.有利于雅典城邦国家的形成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17题13分,18题14分,19题13分,20题12分,共52分)17.2002年里耶古城发掘出37000多枚竹木简,使尘封千年的秦朝历史以文字形式复活。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东成户人士五夫,妻大女子沙,子小女子泽若,子小女子伤。”东成,为里名。户人,指户主。士五,是身份称谓,指无爵或免爵者。女子,即女性。大、小,为课役身份的标志,登记于户籍,作为征发赋役的依据。夫、沙、泽若、伤,均为人名。——《里耶秦简户籍簿》及释文材料二 春秋始,君主及各级封主均以社为单位来封赐,此时户口仍为私家性质……秦献公十年“为户(户口)籍(籍贯)相伍(五家为一伍)”,将户籍编制与行政编制统一起来。——摘编自张金光《秦制研究》(1)根据材料一,指出“夫”的身份及其在家庭中的地位。(2)根据材料二,概括秦国户籍管理的方式。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这一户籍管理方式的意义。第95页共107页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2世纪西欧具备了自治城市形成的必要条件,更多的行业集中到城市,这刺激了商业和贸易的繁荣。工商业的发展造就了一个新的市民阶级,这使得争取人身自由开始成为城市斗争的主要内容。许多已形成的城市通过举行起义、成立公社、谈判妥协,开始实行城市自治。——摘编自鲁蒙娜《中国与西欧城市发展影响因素浅析》材料二 15世纪前伦敦工商业并重,17世纪贸易约占全国贸易量的80%。纽卡斯尔有一半的生活用煤运到伦敦,1580年至1640年,自东北三郡运往伦敦的谷物增长了14倍。17世纪中期,伦敦商人普利面向全国各地商人批发呢绒。16、17世纪,伦敦出口呢绒至少占全国的70%,出口谷物量也居第一位。伦敦进口的商品有高级消费品和奢侈品、日常生活用品、工业所需原材料等。1700年,伦敦约占全国总进口的80%,这些货物从伦敦再送发到各地,有不少商品是从伦敦进口后经过加工再度出口。海外贸易商人以伦敦为基地,积累的财富也安置于此。伦敦还有面向全国市场的丝织业、钟表业和金银首饰业,以及造船、兵器制造和玻璃制造等大工业生产。——摘编自刘景华《十六、十七世纪英国城市经济职能的变化及其意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欧城市自治运动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伦敦在16、17世纪发生的变化。(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城市发展的社会意义。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作为最基层的政府,古代县衙几乎就是“一人政府”,“皇权不下县”使得基层正式官员始终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数量级。自先秦到近代,第95页共107页 中国乡村社会秩序和社会管理的基本构成要素有三:宗族、乡里和乡绅。宗族是由父系血缘关系而结成的组织,乡里是基于地缘关系而形成的组织,乡绅是指有官职或功名的地方士绅。这三者形成了古代不同时期的乡村社会秩序。乡贤是乡绅中的良绅,他们根植、立足于乡土社会,以其士大夫的文化精神,影响、作用于乡土社会。作为一个特殊的阶层,他们具有沟通地方政府与社会的权利和便利,对于地方政府的政策,亦可以代表民众向州县官进言。同时,他们又经常是宗族长,维持着乡间社会的礼仪和秩序。这样一个阶层,在乡村社会实践着儒家“进亦忧,退亦忧”的理念,维系着乡村社会的秩序。——摘编自林辉煌《“皇权不下县”治理方式的历史两面性》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唐宋之际,乡村自治组织进一步发展,中央政府愈来愈多地借助它们来稳固统治。唐宋推行的科举考试制造了一个拥有特权却居于乡间的士绅阶层。宋代以后,在大举将地方神明纳入国家祀典的同时,随着识字率的激增和文化的相对普及,中央的秩序、教化逐步延伸到基层。吕大钧首创“吕氏乡约”,后由王守仁发扬光大;朱熹等理学家则开始将宗族制度庶民化。迨至明后期,里甲制度崩坏,就由乡约、保甲承担了村落治安职能。清代的里甲、保甲、乡地、宗族、包税人则承担催征赋税的职能,基层自治功能被明清时期勃兴的宗族等各种社会组织分担。——蒋楠《历史视野下的中国乡村治理》等材料二 传统英国乡村治理,其实质是以庄园为核心的生产活动的安排问题和庄园内部领主与农民,以及农民内部的社会关系调节问题。贵族阶级通过对国家权力的分割,将部分司法和行政权转移到庄园中,以庄园法庭为载体,有效地维护着贵族的政治、经济地位。……庄园制度对英国社会的历史演变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它为英国土地私有产权的形成,农业的资本主义经营和农民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便利;同时也使得英国政治变迁具有精英斗争的特征;庄园制度也衍生出了法治和地方自治的传统。——朱可心《庄园制传统与英国乡村治理》(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从唐宋至明清时期乡村治理的主要特点。第95页共107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传统英国乡村治理的主要做法,并分析其影响。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B 【解析】明代实行社会保障政策,有利于解决灾荒、贫困孤老等问题,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安定,故选B项;材料未反映出社会保障形势是否严峻,排除A项;C项中的“背离”说法错误,排除;“杜绝了”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2.B 【解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之所以重视所谓的“数字化管理”,其目的不外乎强化对社会的控制以维护专制集权统治,故选B项;材料中不能体现出对农业的重视,排除A项;C项表述是其目的之一,但不是最主要的目的,排除;D项表述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3.C【解析】宋代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并且题干中并未体现土地兼并现象,故排除A项;租佃关系是战国以来随着封建生产方式而出现的一种封建生产关系的形式,故B项错误;根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宋代订立户籍是以土地资产的有无来划分,主客户户籍的制定正是反映着剥削形态的变化,体现了封建生产关系的发展,故C项正确;题干未提及税收原则,故排除D项。4.C第95页共107页 【解析】社会保障制度可以缓和阶级矛盾,创造一个有利于经济发展的稳定的社会环境。但是,社会保障制度不能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是由资本主义制度决定的,不改变资本主义制度,永远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A、B、D三项表述都正确,不符合题意;C项表述错误,符合题意。5.A【解析】依据题干“享有新的契约关系赋予的权利”“受到王室教会的特许状和城市法的保护”“出席国王召集的会议”等信息可知,城市居民地位得到了提高,故A项符合题意。题干没有涉及居住环境、饮食质量、经济发展等信息,故B、C、D三项不合题意。6.A【解析】“中央→郡→县→乡→亭→里→什→伍→户”的国家治理体系有助于国家对基层的掌控,强化中央集权,从而保证中央政府赋税来源的稳定,故选A项。秦朝并没有促进基层社会的自治,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体系有助于国家对基层的控制,并没有削弱郡县长官的行政大权,排除C项;该体系是为了强化国家治理,并不是为了缓和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排除D项。7.C【解析】“主者郡县咸加收养,赡给衣食,每令周足,以终其身”,“多次责令郡县置孤独园,收养孤儿和单身老人”可知C项正确。A项“无为”,B项“贫富分化”与题目材料中采取措施、济贫扶弱的做法不符,D项不符合南北朝时期分裂动荡的史实。8.B【解析】汉代实行编户齐民制度,加强对民众的控制,有利于社会稳定,故A项错误;汉代实行编户齐民制度,将户口数和垦田数登记造册,作为征发赋役的依据,故B项正确;汉代实行编户齐民制度,是对农民的管理制度,与商业无关,故C项错误;汉代实行编户齐民制度只是控制人口的手段之一,故D项错误。9.C第95页共107页 【解析】材料中德国与英国学者提出了关于国内社会财富分配及社会福利的内容,与对外贸易无关,故A项错误;对社会财富再分配,可以缩小贫富差距缓和供求关系,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故B项错误;德国学者要求政府利用赋税政策调解社会财富再分配,英国学者要求政府承担社会福利,这就推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起“福利国家”制度,故C项正确;D项与题干时间信息不吻合,排除。10.B【解析】据材料可得“该政策”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产物和一种表现形式,故A项错误;据材料“实现充分就业、收入均等、社会福利、社会保障”可知,题干所述为福利国家政策,故B项正确;据材料可知该政策是建立在混合经济基础上,故C项错误;实现国有化与材料“在政府的干预与市场相结合,国有制与私有制并存的‘混合经济’下”相矛盾,故D项错误。11.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宋时期,吕大钧等人率先制订乡约,以道德教化为先导,努力促进乡村安定、乡邻和睦,这种乡村自治行为的推广和乡约的制订有利于巩固宋朝的统治基础,B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宋朝“政府”较重视社会救济,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宋代社会保障体系完备”,C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理学成为“官方哲学”,D项错误。12.B【解析】由材料可知,古代乡村基层组织在传承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和创新,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礼法并治的治国理念,排除A项;材料中的乡村基层组织是中央集权的组成部分,与基层自治无关,排除C项;后世王朝在中央和地方的政治机构均有创新,排除D项。13.B【解析】根据材料“最穷的与最富的,在交税之前可以相差17倍,但是纳完税之后,可以小到3倍”可知福利国家政策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这实质上是国民收入的再分配,B项正确。福利国家政策是政府加强干预经济的表现,排除A项;福利国家实行高收入高税率、低收入低税率的政策,排除C项;福利国家政策能够缓和经济危机,但不能消除经济危机,排除D项。14.A【解析】材料数据反映了20世纪80年代初的英国高收入家庭纳税和国民保险支出较高,中低收入家庭纳税和国民保险支出较低,这有利于治理贫富差距问题,从不同家庭的实际收入数据观察,可知治理贫富差距问题富有成效,故A项正确。B、C、D三项材料没有体现,均排除。第95页共107页 15.C【解析】材料没有提到儒户不能参与考试做官,没有提到废除科举,故A项错误;“将读书人编入儒户,可以享受免除差役的权利”没有体现“并未实行”的信息,故B项错误;根据“鞑法”可知南宋遗民郑思肖对蒙古人建立的政权存在偏见,故C项正确;虽然元朝儒生地位低下,但“读书人编入儒户,可以享受免除差役的权利”,不能说明歧视儒户,故D项错误。16.D【解析】材料中认可公民权,由“氏族族籍”变为“村社”登记,由血缘变为地域,这种变化有利于雅典国家的确立,故选D项。由材料可以看出是自由权的扩大,而不是受到妨碍,排除A项;雅典的权力运行机制是通过公民大会来实现,材料中论述的,不是公民大会如何运行的问题,排除B项;村社职能的扩大,把主导因素由血缘变为地域,削弱了贵族的权力,但没有体现保护平民利益的目的,排除C项。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17题13分,18题14分,19题13分,20题12分,共52分)17.(1)身份:平民(或无爵者、免爵者)。地位:户主。(2)方式:户籍相伍(户籍与籍贯相结合)。意义:实现了国家对民众的直接控制;有利于征发赋役。【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东成户人士五夫,妻大女子沙,子小女子泽若,子小女子伤”可知“夫”的身份是平民,在家庭中的地位是户主。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将户籍编制与行政编制统一起来”可归纳出户籍与籍贯相结合。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国家对民众的控制、征发赋役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18.(1)特点:以新兴市民阶层为主体;斗争形式多样;争取自由和法治。(2)变化:成为全国最大的消费中心;成为英国进出口贸易与国际转运贸易中心;巨商富集,手工业发达;高级消费品与奢侈品、资金和技术密集产品增多;城市规模扩大,经济地位增强。(3)意义:促进城乡经济、文化联系;推动国家治理能力提高;丰富百姓文化生活。【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工商业的发展造就了一个新的市民阶级”“许多已形成的城市通过举行起义、成立公社、谈判妥协,开始实行城市自治”等信息归纳。第(2)问,从城市规模、城市类型、商贸地位和人口状况等角度分析。第(3)问,注意从城市发展与乡村关系、民众生活、国家治理等方面分析。19.示例一:第95页共107页 观点:中国古代地方宗族势力强大,皇权与族权相结合。阐述:中国社会是一个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发展而来的社会,因此乡村治理表现出皇权与族权相结合的特点;宗族内互助性非常强,一个家族要发挥作用就必须有一些共同的财产,利用这些财产,可以资助年轻人的教育,以便使他们有机会进入官僚队伍,保护他们亲属的利益;这些财产还有周济族内穷苦者和赈灾之用。由于宗族的稳定与社会秩序的安定相一致,因此,宗族势力往往得到皇权的认可,乡官里吏在催征钱粮时往往需要族长的配合,有时则表现为宗族家长直接担任乡官里吏,使行政组织与宗族组织合而为一。示例二:观点:中国古代的乡绅有限自治。阐述:政府在乡村选择的管理者,主要是有德行的长者、有名望的乡绅、有财产的地主等,这些人往往都读过书,在知识、智力和财富上占有优势;能够解释乡规民约,用道德感召力维持乡村的秩序;乡绅的身份是双重的,作为国家的代理人,他们要帮助国家做事,而作为乡村的代表,他们又需要维护村民的共同利益。【解析】本题是评论性的开放题,解答的关键是读懂材料中的观点。依据材料中“宗族是由父系血缘关系而结成的组织,乡里是基于地缘关系而形成的组织,乡绅是指有官职或功名的地方士绅”等信息,可以从宗族、乡里、乡绅三个角度入手进行分析,进而提取“中国古代地方宗族势力强大且与皇权相结合”“中国古代的乡绅有限自治”等论点;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相关史实进行论述。20.(1)特点:由官方主导向官绅结合发展;士绅发挥较大作用;中央的权力逐步延伸到乡村;儒家伦理不断渗入乡村治理;宗法色彩明显;基层自治分工明确等。(2)主要做法:以庄园为核心,安排庄园的生产活动;处理好庄园内部的社会关系;贵族将部分司法和行政权转移到庄园。影响:推动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使得英国近代政治具有精英政治的特征;使得英国形成法治和地方自治的传统;为近代英国确立君主立宪制奠定了基础等。第95页共107页 【解析】第(1)问,据材料一“唐宋推行的科举考试制造了一个拥有特权却居于乡间的士绅阶层”“中央的秩序、教化逐步延伸到基层”“吕大钧首创‘吕氏乡约’”“迨至明后期,里甲制度崩坏,就由乡约、保甲承担了村落治安职能”“基层自治功能被明清时期勃兴的宗族等各种社会组织分担”等信息概括。第(2)问第一小问“做法”,由材料二“以庄园为核心的生产活动的安排问题和庄园内部领主与农民,以及农民内部的社会关系调节问题”“将部分司法和行政权转移到庄园中”等信息概括;第二小问“影响”,结合材料二“它为英国土地私有产权的形成,农业的资本主义经营和农民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便利”“同时也使得英国政治变迁具有精英斗争的特征”“庄园制度也衍生出了法治和地方自治的传统”等信息回答。【新教材】统编版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上学期期末试卷第Ⅰ卷本卷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史记》记载:“禹子启贤,天下属意焉。及禹崩,虽授益,益之佐禹日浅,天下未治。故诸侯皆去益而朝,启曰‘吾君帝禹之子也。’于是启遂即天子位,是为夏后帝启”。从该材料中得出的主要信息是()A.禅让制未被突破B.禹将天子位传启C.王位世袭制开始D.禹将王位禅让启2.1714年,詹姆士一世的孙女索菲亚的儿子汉诺威选帝侯乔治来到英国继承王位,是为乔治一世。英国迎来了近代资产阶级议会制的巩周和初步发展。“初步发展”体现在()A.责任内阁制度逐渐形成B.议会成为英国国家权力中心C.英国国王世袭制度改变D.工业资产阶级大量进入议会第95页共107页 3.清帝退位诏书稿由南京临时政府拟订,袁世凯收到后擅自在诏书稿上加入“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等内容发表。孙中山表示反对,致电袁世凯强调:“共和政府不能由清帝委任组织。”他们分歧的实质体现在()A.是否赞同共和体制B.政府组建的主导权C.是否进行社会革命D.临时大总统的人选4.宋代科举考试实行封弥和誉录制度,前者是将考卷上的考生姓名籍贯封贴,使考官无法得知考生身份,后者是将原卷封存,另抄副卷交考官批阅,以防考官辨认考生笔迹。这些制度()A.杜绝了科场舞弊现象B.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公正性C.强化了门第出身观念D.造成了选官制度日趋僵化5.1883年,美国国会通过了“文官制度法”。根据这个法案,美国政府形成了“两官分途”,政府官员分为具有党派立场的政治官员和不受党派力量控制的中立事务性官员,后者在美国政府中所占比例一开始只占10%,1930年占80%,1970年达到85%,此后一直在85%上下徘徊。美国政府“两官分途”的形成()A.削弱了精英政治的影响B.缓和了两党之间的矛盾冲突C.保证了公共行政的稳定性D.加强了联邦政府的行政权力6.图1是从汉至明的服饰示意图,所体现的阶层特征表明了()第95页共107页 图1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B.礼制对中国服饰的深远影响C.男耕女织小农经济的历史变迁D.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7.罗马制定《十二铜表法》时,专门成立十人专家小组进行法律方面的工作,聘请五大法学家对法律进行解释并具有钦定法律效力;《民法大全》是查士丁尼皇帝出资并任名誉主编,以两位法学教授亚奥裴里斯、多罗西斯为首的专家团倾力而为的杰作。这表明,罗马法在发展过程()A.内容和体系不断得到完善B.法律专家垄断了法律制定C.重视凝聚法律专家的智慧D.服务于皇帝个人专制需要8.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共七编、1260条,包括总则、物权、合同、人格权、婚姻家庭、继承、侵权责任,以及附则。这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具有里程碑意义。编纂该法典的出发点是()A.制定全新的民事法律B.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C.法律制度与国际接轨D.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第95页共107页 9.《史记》纳“四夷传”(四夷,是古籍对中土以外,四方各族之泛称,即东夷、南蛮、北狄和西戎的合称)于“七十列传”之中,将蛮夷民族史作为内传,视作通史的一个组成部分。这种民族史撰写体例体现了()A.史学撰写方式的创新B.家国同构的基本理念C.宗法分封制度的瓦解D.多元一体的心理认同10.1928年,美、法、英、德、日、意等十五个国家的代表共同签署《非战公约》,明确指出:“缔约各方以他们各国人民的名义郑重声明,他们斥责用战争来解决国际纠纷,并在他们的相互关系上,废弃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这表明,《非战公约》()A.真正保证了所有缔约国的安全B.使限制和制止战争有了法律依据C.体现了世界各国政府的共同意愿D.为世界带来了持久的和平和繁荣11.1960年,中共中央确定了“努力主动地在外交上开创新的局面”的方针。1963年到1964年,周恩来总理出访阿尔及利亚、摩洛哥、突尼斯、加纳等非洲十国,中国对外援助坚持平等互利,尊重受援国主权,增进了中非友谊和互信,扩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据此可知,当时中国的外交()A.具有较为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B.重视发展与不结盟国家的关系C.为打破外交困局进行政策调整D.致力于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2.布币是由古代的农具演变出来的,这种农具曾有出土,和初期的空首布(币)一模一样。刀币也和殷墟出土的刀一样。环钱也是一样,殷墟出土的纺轮,就是这种形状。据此可知,货币的演变()A.起源于艺术想象B.与生产生活相关C.推动了经济发展D.得益于铸铁进步第95页共107页 13.民国政府(北京政府)在1925年的北京会议上与外国达成协议,获准于1929年收回关税自主权。国民政府成立后,从1928年7月到1930年完成了关税自主的法律程序,美、德、意、英、法、日等国相继与中国签订了平等友好的关税协定。此举()A.说明中国已成为主权独立的国家B.表明列强改变了对华的政策和态度C.与经济大危机的爆发密切相关D.助推了中国20—30年代的经济发展14.开皇三年,隋文帝下令州县官吏“大索貌阅”,即根据户籍上登记的年龄,来核对个人体貌。隋炀帝大业五年,又一次“貌阅”。通过这两次全国性大规模的检括户口,共检出隐漏人口228万余。隋朝这种举措()A.根源于国家吏治的腐败B.打击了豪强世族的势力C.着眼于赋税制度的变革D.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17.哥伦布的到来使美洲印第安人有生以来第一次,迎面遇上他最可怕的大敌:不是那个白人,也不是这位白人的黑人仆从,而是那些看不见的杀手,潜伏在这些人的血液内,气息中,被他们带上岸来。材料表明,新航路的开辟()A.开启了亚欧的交往B.伴随着疾病的传播C.是血腥的暴力征服D.加速了物种的交流18.下表是部分西周遗址发掘出土的农具情况统计。对此分析正确的是()遗址地点所属时代石器蚌器骨器铜器出处长安张家坡西周93173820《沣西发掘报告》长安客省庄6921610《沣西发掘报告》扶风云塘18870《文物》1980(4)磁县下潘汪4417740《考古学报》1975(1)小计2243791540A.西周时期农业发展集中在关中一带B.当时农业仍处于刀耕火种阶段第95页共107页 C.西周时期农具以天然工具为主D.西周农耕技术取得了较大进步19.近代以来,英国村庄的聚落形态发生了变化,中心聚集型村庄越来越少,呈手指状或章鱼须状向外放射型的村庄越来越多,“指尖”则是农田,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是()A.工业革命推动了农村城市化的进程B.自由主义思想的盛行加剧农村的分散C.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新型交通工具的兴起D.工业化严重破坏了乡村的生态环境20.目前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一的网购市场,每年的双十一都成为中国网民的购物狂欢节,下图是历年天猫双十一成交额破千亿的用时,这说明了()A.网络技术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B.互联网改变人们的观念和生活方式C.电子商务成为第三产业的支柱性产业D.技术进步带来实体经济的重新复苏21.1900—1937年,京、津两市地毯工业的机器设备主要用西门子马达带动,所用羊毛主要产自山东、河南及西北各省,颜料多由英、德等国进口,棉线多购自天津纱厂,大部分产品经由天津运销欧美各国。这说明当时()A.民族工业与世界市场联系密切B.中外贸易逆差逐渐得到了扭转C.已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D.奖励发展实业的政策效果显著第95页共107页 22.下图是1993—1999年美国经济增长及IT产业的贡献率(%)数据图,该图呈现出的经济状况产生的主要原因是()A.社会福利政策对经济增长的促动B.第三产业兴起对经济发展的拉动C.美国“新经济”发展模式的推动D.世界贸易组织对经济跃升的驱动23.据学者统计,城市人口方面,大城市曼彻斯特在18世纪早期只有9000人,而到了1831年则增加到14万人;苏格兰工业中心格拉斯哥的人口1755年只有2300人,到1831年则有202000人。这一现象反映了()A.工业化促进城市化发展B.城市人口开始超过农村人口C.城乡贫富差距逐渐拉大D.议会改革影响城乡人口结构24.1675年,荷兰商人列文虎克用自制的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的存在;19世纪70年代,法国大学教授巴斯德和德国乡村医生科赫先后证实了“微生物致病论”;1928年,英国医生弗莱明偶然发现青霉素并在后来用于微生物感染的治疗。这说明微生物学的发展()A.源于多个阶层参与B.在继承中有创新C.需要各国政府合作D.取决于经济水平第II卷本卷共4大题,共52分,考生根据要求作答。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第95页共107页 材料一周代开始,中央政府经常派出使者“分行四方,延问疾苦”,以便及时“赈济百姓”。汉代各级政府与扶贫相关的财政事权就包括了收养孤儿、贩恤鳏寡、救疾医病、放赈救灾、助贷贫民、协助生产等十多项。汉代限民田,曹魏屯田制,北魏隋唐均田制,都是努力把人民和土地结合起来,帮助人民生产自救;另一方面则对农民生产提供帮助,如大兴水利、提供种子农具的贷款、编制农书等等。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独孤园等恤养老幼贫疾的常设机构。中唐时,刘晏强调国家赈济要适当:“赈给少则不足活人,活人多则阙国用,国用阙则复重敛矣”。唐宋时期,政府针对各种贫弱对象,都设立了专门的救助机构,这些措施为元明清历代所继承,并有新的发展。——摘编自史卫《古代财政与扶贫》材料二最早到达美洲新大陆的移民主要是靠互帮互助来度过难关,移民到达新大陆不久之后很快就效仿英国建立了济贫制度。1929年下半年的经济危机,使人们强烈要求政府承担起社会责任。当时的美国总统死抱着“自愿救济”和联邦政府不参与社会救助的信条,未采取任何措施。1933年总统罗斯福推行“新政”,并于当年5月签署了《联邦紧急救助法》,标志着美国第一个全国性的救济机构--联邦紧急救助署的成立,开辟了公共救助的新纪元。1935年,美国国会通过了《社会保障法》,这部法律一改济贫制度下事后救济的做法,将贫困的预防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开启了社会救助立法的里程碑。该法案在对待贫困问题上采用了两道防线,即社会保险和社会救助。该法案主要目的就是将失业者、儿童、妇女、老年退休人员与残疾人纳入公共援助体系,形成了不同类别的社会援助计划。——摘编自于婷《中美社会救助制度比较研究》(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扶贫措施的特点。(4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美国《社会保障法》颁布的意义。(6分)26.(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华北人民政府于1948年12月1日在河北石家庄成立中国人民银行,开始统一发行人民币。人民币发行后,逐步扩大流通区域,原各解放区的地方货币陆续停止发行和流通,并按规定比价逐步收回。1949年初,中国人民银行总行迁到北平(今北京),各省、市、自治区相继成立中国人民银行分行,至1951年底,人民币成为新中国的唯一合法货币。——摘编自《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95页共107页 材料二罗斯福就职后的第二天就要求停止黄金交易,全国银行暂行休假,3月9日他促使国会通过《紧急银行法》,授予总统以管制信贷、通货、黄金、白银和外汇交易的紧急权力,授权联邦储备银行根据各银行资产增发纸币以解救货币荒;3月10日,总统命令禁止黄金自由输出;4月5日,总统又命令所有居民必须在5月1日前把储存的黄金售与联邦储备银行;5月12日,国会通过《农业调整法》,将美元贬值50%;11月罗斯福乃决定用减少美元含金量的办法进一步刺激通货膨胀,把原来黄金法定价格每盎司20美元67美分提高到31美元26美分,由财政部收购黄金,以带动物价上涨。1934年初,罗斯福促使国会通过《黄金储备法》,将金价又提高到35美元1盎司;6月通过了《白银收购法》,指令财政部收购白银,直至收购量达到国家货币准备金的1/4或者白银的世界市场价格上升至每盎司1.29美元为止。——据刘绪贻《论罗斯福新政的“货币政策”》整理(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人民币发行的历史背景。(4分)(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述罗斯福新政时期货币政策的基本内容并简要评价。(8分)27.(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6至18世纪中国发生了一场商业革命。在当时的中国国内,大宗商品远距离贸易的发展,布代替盐成为远距离贸易的主要手工业品,而丝绸的长途贩运量也很大。还应当指出,16至18世纪大宗商品的远距离贸易,是徽商、晋商、闽商、粤商、江西商、洞庭商、山东商、龙游商等商帮众多商人的行为,与以往个别商人的经营活动,已不可同日而语。因商业资本的集中,在运河沿线,有临清、济宁、淮安等一批商业都会兴起;在长江和珠江沿线,有汉口、重庆、佛山等一批商业都会兴起;在沿海则有天津、上海、厦门的崛起。在社会上,传统的贱商、轻商观念有了明显的变化。当时,尤其是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江南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商品交易市镇或专业市镇众多,市镇中商贾林立,商品远销四方。这就把市镇周边的小生产者卷入市场,从而导致小生产者的两极分化,出现了富裕手工工场主和贫穷的雇工。——摘编自唐文基《16到18世纪中国商业革命和资本主义萌芽》材料二第95页共107页 大约1300年,欧洲就出现了历史学家和经济史学家所说的“商业革命”。两个世纪以后的地理大发现,又有力地刺激了商业革命的发展,传统的社会经济模式的衰落和变化成为这个时代的特征。西欧商业经济领域的重大变革,表现为:从贸易范围看来,商业贸易从狭隘的地中海沿岸扩展到世界范围内;从内容和形式上看,世界商业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其实贸易中心地转移并不仅仅指从地中海到大西洋,它还应当包括贸易中心在大西洋沿岸的转移:从伊比利亚到西欧大西洋沿岸及低地国家最后到英国。——韩永飞《西方民族国家的动力: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商业革命对中国社会的影响。(3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商业革命与西方商业革命的不同。(12分)28.(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医是我国人民在生产、生活实践中的经验总结。战国秦汉时期,《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这三部中医学术理论、药学、临床体系的奠基之作问世。南朝时期,《本草经集注》收录了民间广泛应用的外来药物。唐代,孙思邈在《千金方》中提出了“大医精诚”思想;《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布的药典。五代时期,《海药本草》记录了海外传入的百余种药物。宋代,政府专设“太医局”培养中医人才,专设“校正医书局”搜集、整理、考证和校勘历代医籍;文仕通医及文人从医以“兼济天下”成为潮流。明清时期,李时珍写成《本草纲目》;政府和民间大力推行人痘接种以预防天花;广誉远、同仁堂、九芝堂等老字号中药堂、中药铺兴起。——据李成文《中医发展史》材料二近代前期,“求进步的中国人”坚信“要救国,只有学外国”。当时中医界“或立奇方以欺世;或假托仙佛之方;或托西术东艺,欺人图利”。陈独秀指出,中医“既不解人身之构造,复不事药性之分析,菌毒传染,更无闻焉”。知识精英们“以科学的名义”对中医的批判,最终酿成民国政府三次试图废除中医的行动。随着外国侵略进一步加剧,“传统力量”反而渐渐显现出真实价值,1920年代中后期以降,中医与中国民族、身体、思想、文化系统的关联逐渐紧密。钱穆认为,包括中医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可以容受近代西方之科学文明,应该还能融化能开新”。——据皮国立《近代中西医的博弈:中医抗菌史》等材料三第95页共107页 21世纪以来,随着科技水平的极大提高,生产工艺不断优化,中药的作用机理、中药材的有关物质基础不断被发现。中医学由疾病医学转向综合性的健康医学,其养生保健、防病治病、调养康复等优势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抗疟药物“青蒿素”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生命;蜜炼川贝枇杷膏在美国市场悄然走红;“中医针灸”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医药已成为中国与各国开展人文交流的载体。——据朱建平《百年中医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医学发展的主要特点。(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近代知识精英对中医学态度的变化(2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医学的时代价值。(5分)第95页共107页 参考答案第Ⅰ卷1.【答案】C【解析】“启曰‘吾君帝禹之子也。’于是启遂即天子位,是为夏后帝启”,表明由禅让制转变为世袭制,也就是王位世袭制的开始,故选C项;启是禹的儿子,即天子位,表明突破了禅让制,排除A项;“及禹崩,虽授益,益之佐禹日浅,天下未治”,表明禹将天子位传给了益,排除B项;启继承禹的王位,不是禅让,是世袭,排除D项。2.【答案】A【解析】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标志着英国迎来了近代资产阶级议会制的确立,但国王仍然执掌内阁,拥有行政权,乔治一世继承王位后,开创了国王不再出席内阁会议的先例,从而逐渐形成了内阁向议会负责的责任内阁制度,故选A项;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标志着议会成为英国国家权力中心,排除B项;王位世袭的制度没有改变,只是王权受到一定的限制,排除C项;1832年议会改革后,工业资产阶级大量进入议会,排除D项。3.【答案】B【解析】据材料“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和“共和政府不能由清帝委任组织”可知双方争论的是由谁组建政府,即政府组建的主导权,故选B项;据材料可知双方都强调共和制度,排除A项;材料提及共和政府的组织属于政治革命,不是社会革命,社会革命是实现平均地权,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共和政府的主导权,据所学孙中山同意只要袁世凯赞同共和,中华民国政府的总统就让位给袁世凯,排除D项。4.【答案】B第107页共107页 【解析】封弥和誉录制度使考官无法辨知考生身份及笔迹,考生成绩成为选官的主要依据有利于使科举选官更加公平公正,故选B项;“杜绝了”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封弥制度使考官无法得知考生身份,很大程度上弱化了考生的门第出身,排除C项;封弥和誉录作为技术层面的制度使考官无法辨知考生身份及笔迹,是对科举制的完善,D项说法错误,排除D项。5.【答案】C【解析】据材料“政府官员分为具有党派立场的政治官员和不受党派力量控制的中立事务性官员,此后一直在85%上下徘徊”,结合所学可知,随着两党制的发展与政府事务的复杂,采用常任文官制,从而确保在两党竞选中,国家事务能够正常运行,故选C项;依所学,常任文官制提升政府管理素质与水平,巩固了统治,而非削弱精英政治,排除A项;依所学,常任文官制下,政府人员不参与两党之间的竞选,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常任文官制确保公共行政稳定进行,而非强调加强联邦政府的行政权力,排除D项。6.【答案】B【解析】据材料可知,“劳动者”“官吏”“贵族妇女”等不同身份的服饰是不一样的,这与传统礼制强调等级秩序有关,故选B项;秦朝建立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材料是从汉至明的服饰示意图,无法体现统一多民族国家,排除A项;“官吏”“贵族妇女”不能体现小农经济,排除C项;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经历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创立与发展、西汉时期的改造与独尊、宋明时期的转型与成熟和明清之际的批判与继承,排除D项。7.【答案】C【解析】第107页共107页 材料表明,无论是《十二铜表法》还是《民法大全》,都凝聚了法律专家的智慧,故选C项;材料没有提及罗马法的内容和体系,排除A项;“垄断”一词太绝对,议会通过的法律、元老院的决议、皇帝的敕令、裁判官的告示均属罗马法,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皇帝专制,排除D项8.【答案】D【解析】据材料“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共七编、1260条,包括总则、物权、合同、人格权、婚姻家庭、继承、侵权责任,以及附则。这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具有里程碑意义”,可知《民法典》涉及经济和社会方面,是为适应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而制定的,故选D项;《民法典》并不是全新的法律,而是修改完善不适应现实的法律条文并作出新的规定,排除A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共十八大上确立的,排除B项;《民法典》的适用范围是国内,而且材料没有涉及国际方面,排除C项。9.【答案】D【解析】《史记》将蛮夷民族史作为内传,视作通史的一个组成部分,体现了司马迁多元一体(多个民族单位是多元,中华民族是一体)的心理认同,故选D项;材料强调多元一体的心理认同,不涉及史学撰写方式的创新,排除A项;家国同构指家庭、家族与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有共通性,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B项;生产力的发展,导致宗法分封制度的瓦解,排除C项。10.【答案】B【解析】由材料“缔约各方以他们各国人民的名义郑重声明,他们斥责用战争来解决国际纠纷,并在他们的相互关系上,废弃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可知缔约国之间的争端只能用和平方式得以解决,使限制和制止战争有了法律依据,故选B项;“真正保证”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共同意愿”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持久的和平”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第107页共107页 11.【答案】C【解析】根据“中共中央确定了‘努力主动地在外交上开创新的局面’的方针”,结合60年代中美、中苏关系都比较紧张的外交环境可知,中国加强与非洲国家的友好关系是为了打破外交困局进行的政策调整,故选C项;非洲国家不属于两大阵营,中国增进与非洲国家的关系是建立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之上,当时中国的外交不具有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排除A项;虽然当时非洲新兴独立的国家大都选择了不结盟的发展道路,但这不是当时中国外交的主要目的,排除B项;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是在1971年,当时中国外交的主要目的是打破外交僵局,开创外交新局面,排除D项。12.【答案】B【解析】货币的形状与生产、生活用品极其相似,说明货币的演变与生产生活紧密相关,故选B项;布币是由古代的农具演变出来的,而非艺术形象,排除A项;货币的演变是经济发展的表现,而非原因,排除C项;布币、刀币、环钱都是青铜币,与铸铁技术的进步无关,排除D项。13.【答案】D【解析】据材料“美、德、意、英、法、日等国相继与中国签订了平等友好的关税协定”可知中国收回关税主权有利于维护国内经济利益,从而助推了中国20-30年代的经济发展,故选D项;此时中国仍然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还未能实现主权独立,排除A项;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列强一直都没改变对华的侵略政策,排除B项;1925年民国政府与外国达成协议,此时经济危机尚未爆发,排除C项。14.【答案】B【解析】第107页共107页 据材料隋朝两次“貌阅”结果“共检出隐漏人口228万余”,结合所学,自北魏以来均田制下,存在豪强地主隐匿人口逃避赋税的现象,故选B项;材料所示属于户籍管理,与国家吏治无直接关系,排除A项;“貌阅”的目的在于打击豪强地主隐匿人口逃避赋税,并未体现赋税制度改革,排除C项;“貌阅”的目的是打击豪强地主隐匿人口逃避赋税,增加国家赋税征收,不涉及经济生产与交换活动,排除D项。17.【答案】B【解析】据材料“看不见的杀手,潜伏在这些人的血液内,气息中”结合所学成千上万的印第安人染上殖民者带来的疾病而死亡可知新航路的开辟伴随着疾病的传播,故选B项;材料“美洲”不是亚欧的交往,排除A项;材料“是那些看不见的杀手”说明不是血腥的暴力征服,排除C项;材料“迎面遇上他最可怕的大敌”说明不是物种的交流,排除D项。18.【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信息看出出土文物主要是以石器、蚌器和骨器这些天然存在的材料为主,说明的是西周时期农具以天然工具为主,故选C项;材料依据部分西周遗址,无法得出整个西周集中在关中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农具的材质不是耕作方式,排除B项;材料反映西周部分遗址的农具状况,没有与前代比较,无法得出进步的结论,排除D项。19.【答案】C【解析】据材料“中心聚集型村庄越来越少,呈手指状或章鱼须状向外放射型的村庄越来越多”可知因为两次工业革命的兴起,交通工具的改进,便利了各村庄之间的联系,从而出现了放射型的村庄,故选C项;材料主要体现放射型村庄的增加,与城市化进程无关,排除A项;自由主义思想侧重于贸易领域,排除B项;材料体现是的是英国村庄和农田的分布情况,与工业化无关,排除D项。20.【答案】B【解析】第107页共107页 从材料中看出网购的快速发展,反映出网络改变了人们的消费行为和观念,故选B项;材料强调互联网改变人们的观念和生活方式,“网络技术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A项;单凭材料得不出电子商务成为第三产业的支柱性产业的结论,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网络购物在中国的发展,而不是技术进步带来实体经济的重新复苏,排除D项。21.【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内容可知,京、津两市地毯工业的机器设备主要用“西门子马达带动”,颜料“多由英、德等国进口”、大部分产品“经由天津运销欧美各国”,据此可知,在1900—1937年间,中国的民族工业已经与世界市场建立了密切的联系,故选A项;题干仅是述及“大部分产品经由天津运销欧美各国”,不涉及贸易逆差或者顺差的问题,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的“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基本上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排除C项;题干内容仅是述及在1900—1937年间,中国民族工业的生产销售情况,未涉及“奖励发展实业的政策”,排除D项。22.【答案】C【解析】20世纪90年代,美国政府在实行宏观调控、微观自主的政策下,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因此IT行业在国民经济增长中贡献较大,故选C项;社会福利政策会降低人民劳动的积极性,对经济增长没有促动作用,排除A项;从上图可以看出对经济发展的拉动是高新技术产业IT行业,不是第三产业,排除B项;世贸组织致力于全球自由贸易,其对于美国IT行业的发展并无直接推动作用,并且这一组织成立时间是在1995年,排除D项。23.【答案】A【解析】据材料工业城市曼彻斯特、格拉斯哥的人口迎来爆炸式增长,反映出工业化促进城市化发展,故选A项;材料没有呈现农村人口无法对比,排除B项;材料没有呈现乡村发展状况,排除C项;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排除D项。24.【答案】B第107页共107页 【解析】从发现微生物的存在到“微生物致病论”再到对微生物感染的治疗,反映了人类对微生物的认识不断加深,也说明微生物学的发展在继承中有创新,故选B项;微生物学的发展源于生产力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多个阶层的参与只是起促进作用,排除A项;材料中提及的均为个人的贡献,无法体现各国政府的合作,排除C项;对科技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是生产力发展水平而非经济水平,二者不能划等号,排除D项第II卷25.(10分)【答案】(1)历史悠久(起步早);政府的组织统筹作用比较突出;救助措施在继承中得到发展;方式或措施多样;未对扶贫工作进行常态化、制度化建设(扶贫制度缺乏系统性、常态化)。(每点1分,四点4分)(2)联邦政府参与到解决失业和贫困问题中来;使慈善性和临时性的援助让位于永久性的救助制度(改事后救济的做法为贫困的预防);是美国现代社会救助制度的开端;开启了社会救济立法的里程碑;缓解了经济危机带来的问题,维护了资本主义制度。(6分)【解析】(1)由材料一“周代开始,中央政府经常派出使者分行四方,延问疾苦”得出历史悠久(起步早);由材料一“汉代各级政府与扶贫相关的财政事权就包括了收养孤儿、贩恤鳏寡、救疾医病、放赈救灾、助贷贫民、协助生产等十多项”得出政府的组织统筹作用比较突出;由材料一“这些措施为元明清历代所继承,并有新的发展”得出救助措施在继承中得到发展;由材料一“另一方面则对农民生产提供帮助,如大兴水利、提供种子农具的贷款、编制农书”得出方式或措施多样;由材料一“唐宋时期,政府针对各种贫弱对象,都设立了专门的救助机构”得出未对扶贫工作进行常态化、制度化建设。第107页共107页 (2)由材料二“1933年总统罗斯福推行新政,并于当年5月签署了《联邦紧急救助法》”得出联邦政府参与到解决失业和贫困问题中来;由材料二“美国第一个全国性的救济机构--联邦紧急救助署的成立”得出使慈善性和临时性的援助让位于永久性的救助制度;由材料二“开辟了公共救助的新纪元”得出是美国现代社会救助制度的开端;由材料二“开启了社会救助立法的里程碑”得出开启了社会救济立法的里程碑;由材料二“该法案主要目的就是将失业者、儿童、妇女、老年退休人员与残疾人纳入公共援助体系,形成了不同类别的社会援助计划”得出缓解了经济危机带来的问题,维护了资本主义制度。26.(12分)【答案】(1)背景: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中国共产党即将成为执政党;各解放区币制不统一,新政权面临稳定经济秩序恢复发展经济的重要历史任务。(4分)(2)内容:整顿银行,加强对银行和货币的管控;废除金本位体制,禁止黄金流通和出口黄金;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4分)评价:对于促进物价回升、恢复发展生产、缓解危机起到积极作用,但有强烈的经济民族主义色彩,引发各国货币战,造成国际经济秩序的混乱和国际局势的紧张。(4分)【解析】(1)背景,根据材料一“1948年……1949年初,中国人民银行总行迁到北平(今北京)”及所学知识,结合解放战争的进程可知,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中国共产党即将成为执政党;根据材料一“开始统一发行人民币。人民币发行后,逐步扩大流通区域,原各解放区的地方货币陆续停止发行和流通,并按规定比价逐步收回”可知,各解放区币制不统一,新政权面临稳定经济秩序恢复发展经济的重要历史任务。第107页共107页 (2)第一小问内容,根据材料二“要求停止黄金交易,全国银行暂行休假,3月9日他促使国会通过《紧急银行法》,……授权联邦储备银行根据各银行资产增发纸币以解救货币荒”可知,整顿银行,加强对银行和货币的管控;根据材料二“总统命令禁止黄金自由输出……用减少美元含金量的办法”可知,废除金本位体制,禁止黄金流通和出口黄金;根据材料二“国会通过《农业调整法》,将美元贬值50%;11月罗斯福乃决定用减少美元含金量的办法进一步刺激通货膨胀,……以带动物价上涨”可知,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第二小问评价,根据材料二“由财政部收购黄金,以带动物价上涨”及所学知识,结合罗斯福新政对经济的影响的角度分析可知,对于促进物价回升、恢复发展生产、缓解危机起到积极作用,根据材料二“授权联邦储备银行根据各银行资产增发纸币以解救货币荒”可知,有强烈的经济民族主义色彩,引发各国货币战,造成国际经济秩序的混乱和国际局势的紧张。27.(15分)【答案】(1)影响:推动了城市的商业化、专业化发展;冲击了传统的贱商、轻商的观念,商人地位有所提高;资本主义萌芽产生。(3分)(2)不同:①从发展水平来看:明清商业革命没有突破农耕经济的范畴,自然经济仍然是经济主体;西方商业革命突破传统,呈现近代化方式;(4分)②从范围来看:明清商业革命主要出现在江南和沿海地区,国内市场比较狭小;西方商业革命形成区域性贸易市场,出现股份制、银行等经营现象,世界市场雏形出现;(4分)③从影响来看:明清商业革命推动了反封建民主思想的出现,但没有动摇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未能推动社会向近代转型;西方商业革命推动封建制度的瓦解和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利于人文主义的传播和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4分)【解析】(1)影响,根据材料一“在社会上,传统的贱商、轻商观念有了明显的变化”可知冲击了传统的贱商、轻商的观念,商人地位有所提高;根据材料一“因商业资本的集中,在运河沿线,有临清、济宁、淮安等一批商业都会兴起;在长江和珠江沿线,有汉口、重庆、佛山等一批商业都会兴起;在沿海则有天津、上海、厦门的崛起”可知推动了城市的商业化、专业化发展;根据材料一“把市镇周边的小生产者卷入市场,从而导致小生产者的两极分化,出现了富裕手工工场主和贫穷的雇工”可知推动了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第107页共107页 (2)据材料一“在当时的中国国内,大宗商品远距离贸易的发展,布代替盐成为远距离贸易的主要手工业品,而丝绸的长途贩运量也很大”与材料二“西方商业革命的内容”进行比较,可知明清商业革命没有突破农耕经济的范畴,自然经济仍然是经济主体;西方商业革命突破传统,呈现近代化方式;据材料一“因商业资本的集中,在运河沿线,有临清、济宁、淮安等一批商业都会兴起;在长江和珠江沿线,有汉口、重庆、佛山等一批商业都会兴起;在沿海则有天津、上海、厦门的崛起”与材料二“商业贸易从狭隘的地中海沿岸扩展到世界范围内”进行比较,可知明清商业革命主要出现在江南和沿海地区,国内市场比较狭小;西方商业革命形成区域性贸易市场,出现股份制、银行等经营现象,世界市场雏形出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商业革命推动了反封建民主思想的出现,但没有动摇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未能推动社会向近代转型;西方商业革命推动封建制度的瓦解和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利于人文主义的传播和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28.(15分)【答案】(1)植根于实践经验;历史悠久,持续发展(经典专著自成体系,不断完善);受国家和民间力量的共同推动;成就卓著(名医辈出、典籍众多、一些成果世界领先);开放包容;(每点2分,任答三点6分)涵育并传承民族文化,是农耕文明的结晶。(2分)(2)变化:从批判甚至否定中医学到逐渐认可中医学的文化价值。(2分)(3)有利于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具有特殊的医疗价值;中医产业现代化,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保护和弘扬了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更多的中医学资源被发掘和创新,体现出独有的科技价值;促进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成为文明交流的重要桥梁。(任答一点2分,两点3分,三点5分)【解析】第107页共107页 (1)根据材料一“战国秦汉时期,《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南朝时期,《本草经集注》……唐代,孙思邈在《千金方》……《唐本草》……五代时期,《海药本草》……”得出历史悠久,持续发展(经典专著自成体系,不断完善);根据材料一“《本草经集注》收录了民间广泛应用的外来药物……《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布的药典”得出受国家和民间力量的共同推动;根据材料一“孙思邈在《千金方》……《唐本草》……《海药本草》……文仕通医及文人从医以‘兼济天下’成为潮流……李时珍写成《本草纲目》;政府和民间大力推行人痘接种以预防天花”得出成就卓著(名医辈出、典籍众多、一些成果世界领先);根据材料一“五代时期,《海药本草》记录了海外传入的百余种药物”得出开放包容;根据材料一“中医是我国人民在生产、生活实践中的经验总结”得出涵育并传承民族文化,是农耕文明的结晶。(2)变化,根据材料二“知识精英们‘以科学的名义’对中医的批判……‘传统力量’反而渐渐显现出真实价值,1920年代中后期以降,中医与中国民族、身体、思想、文化系统的关联逐渐紧密。钱穆认为,包括中医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可以容受近代西方之科学文明,应该还能融化能开新’”得出从批判甚至否定中医学到逐渐认可中医学的文化价值。第107页共107页 (3)根据材料三“抗疟药物‘青蒿素’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生命;蜜炼川贝枇杷膏在美国市场悄然走红”得出有利于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具有特殊的医疗价值;根据材料三“21世纪以来,随着科技水平的极大提高,生产工艺不断优化,中药的作用机理、中药材的有关物质基础不断被发现。中医学由疾病医学转向综合性的健康医学,其养生保健、防病治病、调养康复等优势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得出中医产业现代化,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根据材料三“‘中医针灸’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得出保护和弘扬了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根据材料三“抗疟药物‘青蒿素’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生命;蜜炼川贝枇杷膏在美国市场悄然走红;‘中医针灸’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得出更多的中医学资源被发掘和创新,体现出独有的科技价值;根据材料三“‘中医针灸’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医药已成为中国与各国开展人文交流的载体”得出促进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成为文明交流的重要桥梁。第107页共107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