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第一单元政治制度第4课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课件(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一)
pptx
2022-07-07 20:40:05
49页
第4课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n课标定位1.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秦国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北宋的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明朝张居正改革2.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戊戌变法的背景、内容和意义,清末新政,民国时期的改革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过渡时期中国的社会变革、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时期的社会变革、改革开放以来的思想指引和伟大成就\n素养阐释1.了解中国古代重要变法和改革的背景、措施和影响,认识中国古代变法和改革的一般性规律,培养历史解释素养和运用唯物史观解决问题的能力2.了解中国近代的改革发生的历史背景,将这些改革放到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环境中,培养时空观念素养和爱国情怀3.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的巨大变化,认识改革在推动社会发展方面的作用,培养敢于担当的社会责任感\n自主预习·新知导学合作探究·释疑解惑课堂小结\n自主预习·新知导学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n知识点一 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1.秦国的商鞅变法(1)背景: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变革时期。①经济: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使社会生产力得到进一步发展,生产关系处于急剧变动之中。②政治:这一时期,兼并战争不断,各诸侯国为了适应社会变动,实现富国强兵,纷纷推行变法。战国时期,魏国的李悝、楚国的吴起、秦国的商鞅都主持了变法,其中以商鞅变法最为彻底。\n(2)内容:秦国废除井田制,奖励耕织,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实行什伍连坐,建立县制等。(3)作用:这一系列措施打击了贵族特权,促进了封建政治、经济、军事的发展,使秦国从一个西部边陲弱国一跃成为虎视群雄的政治军事强国,为秦成就统一霸业奠定了基础。\n2.北魏孝文帝改革(1)背景①北魏统一北方:两晋南北朝时期,由西部和北部内迁的游牧民族纷纷建立政权,相互之间征伐不断。势力强大的前秦一度统一北方,但淝水之战后又迅速瓦解。新崛起的鲜卑族拓跋部建立北魏政权,于439年重新统一北方。②民族交融:战乱给各族人民带来了苦难,在长期的冲突与交往中,民族交融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n(2)内容①孝文帝亲政前: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在其祖母冯太后的支持下,实行俸禄制,推行均田制、三长制等,有效地巩固了北魏政权,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②孝文帝亲政后:采取迁都洛阳、易服装、改汉姓、说汉话、通婚姻等改革措施,加快了北方各族人民的交融,缓和了民族矛盾,缩小了南北差距,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n3.北宋中期的改革(1)背景①北宋建立后,统治者吸取唐末五代藩镇割据导致分裂的教训,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②北宋中期,政治腐败,财政困难,各地农民起义不断,北部边境又经常受到游牧民族的袭扰。(2)庆历新政:宋仁宗庆历年间,大臣范仲淹主张改革腐败的官僚机构,但新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仅推行了一年多。\n(3)王安石变法①内容:1069年,宋神宗起用王安石主持变法。王安石针对官僚机构、财政制度、军事体制等方面的弊端,制定和推行了一系列变法的政策和措施,以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②结果:变法初期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王安石变法涉及面广、阻力大,有些措施也欠妥当。新法实行五六年后,王安石被罢职,变法措施被废止。\n4.明朝张居正改革(1)背景:明朝中后期,政治日益腐败,统治危机不断加深。(2)内容①改革开始:1572年,明神宗即位,张居正出任内阁首辅,进行改革。②主要内容:大力整肃吏治,加强官吏考核,裁减开支,清丈土地,改革税制。(3)评价:国家财政收入增加,社会矛盾相对缓和。张居正死后,除一条鞭法外,其他改革几乎全部废止。\n知识拓展中国古代的变法和改革主要有四种类型:一是富国强兵的改革,如管仲改革、商鞅变法等。二是促进民族交融的改革,如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北魏孝文帝改革等。三是封建统治者挽救统治危机的改革,如王安石变法、张居正改革等。四是开明君主调整统治政策的改革,如汉高祖、光武帝、唐太宗、明太祖、康熙帝等统治者对统治政策的调整。\n知识点二 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1.戊戌变法(1)背景①鸦片战争后,中国陷入内忧外患的严重局面,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一些爱国的有识之士求变求新,走上了探索救亡图存之路。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极大地震撼了中国社会。②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代表的一批维新志士,创学会、办报刊、兴学堂,宣传维新思想。\n(2)内容:1898年6月开始,在维新派的推动下,光绪帝颁布一系列变法诏令,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领域实行变法,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制度。(3)失败:戊戌变法触犯了守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9月,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废除了大部分变法措施。(4)评价①戊戌变法的失败,证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是行不通的。②在变法期间,维新派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建思想文化进行了抨击,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n2.清末新政(1)内容:为了应对日益严重的统治危机,1901年初,清政府宣布实行“新政”,内容有改革教育、派遣留学生、编练新军、振兴商务、奖励实业等。(2)影响: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但新政并没有使清政府摆脱内外困境,很快革命爆发了。\n3.民国时期的改革(1)改革:中华民国建立后,无论是南京临时政府,还是后来的国民政府,都陆续推行了一些改革措施,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教育等各个方面。(2)结果:由于民国时期政局动荡,国家始终未能实现实质上的统一,这些改革多以失败告终。\n知识点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1.过渡时期的改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艰苦奋斗,推行土地改革和各项民主改革,恢复国民经济,巩固新生政权,在短时间内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n2.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1)开始标志:1956年,以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和中共八大为标志,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有了良好开端。(2)存在问题:由于缺乏经验,急于求成,犯了“左”的错误,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出现了严重曲折。(3)成就、经验:初步建立起进行现代化建设所必需的物质技术基础,培养了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骨干力量,积累了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n3.改革开放以后(1)理论探索①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决定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做法,作出把全党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②2012年11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大会确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③2013年,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总部署、总动员,提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n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n(2)成就(请结合教材内容,自主归纳知识要点)\n\n(3)改革开放的影响①改革开放极大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②40多年的实践充分证明,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n合作探究·释疑解惑探究点一探究点二\n探究点一关于改革成败原因的分析及认识史料实证材料一秦孝公启用商鞅大刀阔斧进行改革,其目的在强国,而非富民。随着改革的深化,秦国对全民、全军和经济的动员能力越来越强,席卷天下、并吞八荒的“秦国梦”正在一步步逼近。然而,任何一场改革,如果缺乏全民共识,不能构建上下认同的所谓“核心价值观”,要想“从胜利走向胜利”,结果可想而知。——摘编自王立新《商鞅改革何以为秦帝国灭亡埋下伏笔》\n材料二今介甫(编者注:王安石,号半山)为政,尽变更祖宗旧法,先者后之,上者下之,右者左之,成者毁之,矻矻焉穷日力,继之以夜,而不得息。使上自朝廷,下及田野,内起京师,外周四海,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此岂老氏之志乎!——(宋)司马光《传家集》\n材料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开始给地方更多的外贸经营权,有外贸经营权的企业数有了明显的增加,实行指令性、指导性和市场调节相结合,以调动外贸企业的经营积极性。1988年后,开始实行外贸企业的承包责任制,扩大外贸经营自主权,弱化行政管理,强化经济杠杆的作用。1991年以后,对外贸体制进行比较系统的改革。实行外贸企业的自负盈亏,打破外贸专业化经营的界限,引进竞争机制,大量民营企业进入外贸经营领域;注意发挥市场的作用,逐步减少指令性计划的商品范围;对部分外贸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革,组建了各种形式的股份制企业。——摘编自佟家栋《中国外贸体制改革探讨》\n互动探究:(1)材料一认为商鞅改革“为秦帝国灭亡埋下伏笔”,你是否赞同?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理由。(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司马光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90年代我国外贸体制改革的背景与特点。\n提示:(1)赞同。理由:商鞅变法实行严刑峻法;变法的目的并非富民,缺乏全民共识;焚烧诗书,实行思想文化专制。不赞同。秦朝灭亡是秦朝暴政导致的,与商鞅变法没有多大关系。理由:商鞅变法顺应了时代的发展趋势,推动了秦国的社会发展;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增强了国力;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后世影响深远。\n(2)司马光对王安石变法持否定态度。反对变法的理由有:祖宗之法不能变;变法给老百姓带来灾难,造成财政困难,危及统治等。这说明王安石变法触动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宋朝统治集团内部分裂日益严重;变法在执行过程中加重了人民负担,成为其他集团攻击变法的理由。(3)背景:改革与对外开放的深入;20世纪80年代外贸体制改革的延续与影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要求;复关(入世)的要求。特点:政府主导;循序渐进;鼓励公平竞争;发挥市场调节作用;民营企业的发展推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与国际规则接轨。\n论从史出一、关于改革成败原因的分析及认识(1)决定改革成败的几个要素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是否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能否成功的根本原因。②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n③改革必然会损害一部分人的利益,必然会遇到阻力,不会一帆风顺,这就要求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④改革的措施是否得当,是否行之有效。⑤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n(2)判断改革成功与否的标准:一场改革的成功与否,不能看改革者个人的结局如何,而要看这场改革所产生的积极作用是否得到维持。改革的成功与否有两个主要标志:一是改革的目的与改革本身所达到的目标之间的一致性,即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二是改革是否被中断,改革的积极作用是否得以维持与保留。即改革达到了预期目标,有利于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同时不管改革者的处境怎样,都能继续下去的改革才是成功的改革。\n史家评述王士力在《略论中国古代史上的改革》中指出:“中国古代史上出现的这些除旧布新的改革之举,一般来说,都是对当时政治、经济的良性干预,起到了兴利除弊、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新建立的奴隶制和封建制王朝初期的改革大多取得了成功;王朝中期和晚期的改革也有成功的范例。这些改革调整了当时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某些落后方面,改善了当时的统治,因而有利于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顺乎当时的民心。”\n典型例题《洛阳伽蓝记》成书于6世纪,书中对北魏洛阳的佛寺及与之有关的名人轶事、奇谈异闻都有详细记载。其中记载:“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这主要反映了()A.魏晋时期战乱没有波及洛阳B.北朝经济繁荣吸引南方士族北迁C.北魏学习汉文化促进了社会繁荣D.国家统一促进了北魏经济的发展\n题目立意:本题旨在考查对材料的解读能力,要求认识孝文帝改革的积极影响。解题指导:根据题干材料“北魏”“洛阳”“礼仪富盛,人物殷阜”,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C项正确。答案:C\n探究点二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史料实证材料一上(光绪帝)即令枢臣拟旨。是日,京师哗然,传废八股,喜色动人,连数日寂然。闻上得芝栋折,即令降旨,刚毅请下部议,上曰:“若下礼部,彼等必驳我矣。”刚又曰:“此事重大,行之数百年,不可遂废,请上细思。”上厉声曰:“汝欲阻挠我耶?”刚乃不敢言。——《康南海自编年谱》\n材料二(康有为)不但没有时时提醒光绪帝注意争取太后的支持,反倒时时鼓励光绪帝学习俄国彼得大帝“乾纲独断”,这就远离了当时的政治现实……康有为、谭嗣同等维新派和光绪,从和平变法开始,却逐步走向武装政变之路,铤而走险,最后归于失败也就无可避免了……(改革)必然会损害一部分人的利益,这就要求改革者不能没有周全的设计。戊戌维新时期,康有为、光绪对此几乎是全然不顾,因此很多改革措施都遭到强力反对,反对者并非都是上层的顽固分子,也有中下层官员、士子和民众。——《回顾戊戌重温历史——在戊戌变法110周年之际》\n互动探究:(1)材料一中刚毅对变法持什么态度?为什么?这说明改革具有什么特点?(2)根据材料二,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主要因素。提示:(1)态度:反对变法。原因:变法触犯了守旧势力的利益。特点:改革道路艰难、曲折,改革不会一帆风顺。(2)缺乏斗争策略(或缺乏政治斗争经验);紧急关头铤而走险,企图发动武装政变;对改革缺乏周全设计;缺乏群众基础。\n论从史出二、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1)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决定了改革不可能取得成功:①当时的中国正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极其微弱,民族资产阶级刚刚形成一个独立的阶级力量,他们与封建势力既有矛盾的一面,又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具有浓厚的封建性。这就决定了戊戌变法在改革封建制度方面具有不彻底性。他们只是在不触犯地主阶级根本利益的基础上求得一些发展资本主义的条件。\n②资产阶级改良派的软弱性还表现在他们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并与之妥协的一面。他们没有真正认识到中国的落后衰弱是帝国主义侵略的直接结果。他们认为帝国主义之所以侵略中国,关键在于中国不能自强。这种在不反帝的前提下进行改革的主张,只能是不现实的幻想。\n(2)维新派将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作为戊戌变法的理论基础,这种用“封建”之古作为“改”封建之“制”的理论,从儒家经典中寻找变法的依据的做法就决定了维新变法是不可能从根本上动摇封建专制制度的。\n(3)维新派依靠封建政权实行自上而下的温和的改良政策来实现资本主义,他们寄希望于光绪皇帝和少数帝党官僚,而光绪帝是一个不掌握实权的皇帝。维新派仅仅依靠光绪帝颁布几张诏书,而不进行政权斗争,又缺乏人民力量的支持,是无法取得改革胜利的。光绪帝对康有为等一再请求的开国会、定宪法以及君民合治等关于开放民权的建议,一直没有颁谕,这说明依靠皇帝来解决民权开放只是一种天真的幻想。\n(4)在组织方面,维新变法的组织形式无论是强学会或是保国会,其核心主要局限于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和政府官僚之中。没有坚强的领导,没有明确的政治纲领和组织原则,组织纪律不严格,团体松懈,起不了应有的领导和组织作用。\n典型例题戊戌变法期间,光绪帝共计发布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把足够几年吃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由此可知,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是()A.变法过程急于求成B.变法内容涉及领域过宽C.变法没有推动社会进步D.变法依靠没有实权的光绪帝\n题目立意:本题旨在考查解读材料的能力,要求能够将历史事件放到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进行分析。解题指导:由题干材料“诏令184条”可知政令颁发之多,这反映了改革者改革的迫切心情。题干材料“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进一步说明改革急于求成,故选A项。答案:A\n课堂小结\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