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高中 > 历史 > 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官员的选拔与管理第7课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课件(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一)

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官员的选拔与管理第7课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课件(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一)

pptx 2022-07-07 20:40:05 35页
剩余31页未读,查看更多需下载
第7课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n课标定位1.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废除科举制度、设立学堂选官制度和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2.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北洋政府时期考试和甄别的选官方式、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公务员制度3.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干部制度的形成、干部制度的改革和进一步完善、公务员制度的形成\n素养阐释1.了解废除科举制度对清朝选官制度的影响,理解废除科举制度的必要性,培养时空观念2.了解民国时期选官制度发展的近代化趋势和存在的问题,理解政治局势变化对近代选官制度的影响,培养历史解释的素养3.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干部制度的根本原则和历史地位,培养唯物史观\n自主预习·新知导学合作探究·释疑解惑课堂小结\n自主预习·新知导学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n知识点一 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1.科举制度的瓦解(1)背景:晚清时期,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科举制度受到很大冲击。随着西学的传播和洋务运动的开展,19世纪80年代后,科举制度发生一系列变化。1898年,清政府加设经济特科,选拔经时济变之才;在康有为等人的建议下,废八股,改试策论,以时务策命题。戊戌变法失败后,慈禧太后下令所有考试悉照旧制。\n(2)概况:1901年,清政府实行新政,通令各省书院一律改为大学堂,各府、州、县学改为中小学堂,并多设蒙养学堂。1905年,光绪帝诏准袁世凯、张之洞等人的立停科举之奏,决定自1906年起,所有乡试、会试一律停止,并令学务大臣迅速颁发各种教科书,责成各督抚严饬府、厅、州、县,抓紧于城乡各处遍设学堂,将育人、取才合于学校一途。至此,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1000多年的科举制度被废除。\n2.清末选官制度改革(1)背景:新政开始后,改革传统选官制度成为共识。清政府一方面进行官制改革,裁减冗署冗官,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陆续设农工商部、巡警部、学部等部门,瓦解了传统的六部建制;另一方面对选官制度进行部分更新,规定凡学堂考试合格毕业者,均给予贡生、举人、进士等出身,对成绩优秀者进行殿试后,“酌加擢用,优予官阶”。\n(2)内容①学堂选官制度:1904年初,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统一全国学制,学堂选官制度由此正式设立。规定自高等小学以上,毕业考试结果分最优、优、中、下、最下五等,一般中等以上者都获相应的奖励出身,并被授以官职或得以升学。奖励出身大致可分为翰林、进士、举人、贡生、生员五级,依据各级不同情形,分别由官府予以选录。②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清政府规定每年举行一次归国留学生考试,考试结果分最优、优、中三等,分别赐予进士、举人出身,再分配相应官职。\n③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后,学堂选官、留学毕业生选官一直是清政府官员选拔的主要方式。知识拓展洋务运动后,清政府内出现了一些没有取得科举功名的新学官员,但是数量较少;新政开始后科举制度废除前,科举选官、学堂选官和留学毕业生选官并存;科举制度废除后,学堂选官和留学毕业生选官成为清政府官员选拔的主要方式。\n知识点二 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1.南京临时政府时期(1)背景: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2)概况:南京临时政府十分重视官员选拔制度,特别是文官选拔制度的建设,出台了官员选拔方面的一系列法规草案。这些法规草案都是依据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制定的。孙中山认为,在官员选拔方面,应以考试制度为主,也就是在“五权宪法”的框架之中,国家建立考试院,主管人才的选拔和任用;同时,完善国家政治制度,建立文官的培养、任用、监察等方面的运行机制。\n(3)评价:文官选拔制度基本停留在纸面上,但对日后民国文官制度的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n2.北洋政府时期(1)考试选官①建立:1913年初,北洋政府颁布了《文官考试法草案》等法案,这是文官考试制度建立的标志。该法案规定,民国男子年满21岁者,得应文官考试,即女子不得参加文官考试。②实施:文官考试由政事堂铨叙局负责,文官高等考试和文官普通考试各举行过两届,司法官考试、知事试验、留学毕业生甄拔考试等也举行过数届。\n(2)甄别选官①内容:甄别主要是指对已经在文官职位上工作的人,通过检验毕业文凭、调查经历、检查工作成绩、考查学识与工作经验等决定其能否留任。②评价:甄别是旧人事制度向现代文官制度转变的一个重要措施,用意在于保持行政的连续性与稳定性。\n知识拓展北洋政府时期,选官制度虽然与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不同,并未成立独立的考试院负责选官,规定女子不得参加文官考试,但是北洋政府时期考试选官的方式更加科学,更贴近现代文官制度,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n3.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背景(请结合教材内容,自主归纳知识要点)\n(2)措施①机构改革:公务员的选任由最高考试机关——考试院负责,“所有公务员均须依法律,经考试院考选、铨叙,方得任用”。②立法确立:1929年,国民政府公布了第一部《考试法》,允许女子参加考试。1929年,国民政府制定《公务员任用条例》,1933年颁布《公务员任用法》。③甄别审查:对一般在职人员,国民政府也效仿北洋政府,采用甄别审查措施,使其取得任用资格。\n(3)评价①积极:具有更强的开放性和平等性。②局限:事实上,尽管有制度规定,但实施过程中漏洞百出,任用亲信、拉帮结派现象始终无法禁绝。\n知识点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1.干部制度的建立和历史地位(1)建立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沿用民主革命时期由中共中央及各级党委组织部门统一管理的干部制度。干部制度包含国家干部人事管理体制、原则、机构,以及干部选拔、任用、考核、监督、交流、培训等内容。②后来,我国又建立了在中共中央及各级党委组织部门统一领导、统一管理下的分类管理的干部制度。\n(2)历史地位:干部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n2.干部制度的改革(1)主要内容:改革开放以后,干部制度进入改革和进一步完善阶段,在干部选拔、任用、考核、奖惩、离休、退休、培训、工资、回避制度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2)历史意义:在坚持贯彻中国共产党管理干部的根本原则下,我国逐步实现了干部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现代化,特别是在干部管理制度上不断加强法制建设,初步建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管理制度。中共十八大以来,干部队伍建设更加规范化、制度化,严格依法依规办事,特别是在干部的廉政建设方面不断完善各项制度和规定,取得很大成绩。\n3.公务员制度的建立与发展(1)历史背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管理制度形成过程中,建立和推行公务员制度是干部人事制度的重大改革。(2)发展历程①开始:1993年,公务员制度开始推行。随后,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建立。\n②形成: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标志着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明确规定:录用担任主任科员以下以及其他相当职务层次的非领导职务公务员,采用公开考试、严格考察、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办法。至此,公务员考录工作正式进入法制化轨道。③发展:2006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正式实施以来,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得到了全方位的推进和改善,考试录用的规模和范围在不断扩大。\n(3)历史意义:公务员政治、文化素质的不断提升,为国家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增添了活力。\n合作探究·释疑解惑\n探究点民国时期文官制度的特点史料实证材料1935年修订颁布的《考试法》施行细则申明“任命人员,谓政务官以外之公务员”。因为民国时期的民主政治并不成熟,因此这种简单的照搬并没有达到西方国家的实践效果。南京国民政府的文官制度规定,简任官无须考试,荐任和委任官员分别通过高等和普通文官考试取得任职资格,而即便是级别较低的荐任和委任官员,文官考试及格也仅是众多任用资格中的一项而已。因此,和科举考试相比,民国时期文\n官制度的开放性要小很多。实际情况是,文官考试与任用相脱节,文官考试实行几十年,实际录取的人数总计不过千人,无法实现孙中山先生一切文官皆经考试及格的想法,而且任人唯亲的现象普遍存在。……另外,由于民国时期党治和军治色彩浓重,政府当局为党务人员和军人进入文官队伍大开方便之门,考试任职的文官地位很低,在薪酬待遇和升职空间上都不如其他途径进入文官的官员。——徐萍《从进士科举到文官考试——中国选官制度在民国时期的制度逻辑》\n互动探究:(1)根据材料,分析民国时期文官考试制度存在哪些问题。(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提示:(1)通过考试获得文官任职资格的人数少;任人唯亲的现象普遍存在;通过考试任职的文官地位低,在薪酬待遇和升职空间上都不如其他途径进入文官的官员;实践效果不佳。(2)国民党实行一党专制;民主政治不成熟;照搬西方文官制度。\n论从史出民国时期文官制度的特点(1)中西合璧:民国时期的文官制度总体上以西方文官制度为蓝本,同时汲取了科举制的合理成分。(2)法律法规逐步完善:民国时期的文官制度在法制化道路上经历了一个逐步发展的进程。有关文官考试、任用、薪俸、抚恤等相关的法律体系从无到有,逐渐完善。(3)党治和军治的色彩浓厚:民国时期,中国处于军阀割据时期,军阀割据混战,斗争激烈。北洋政府时期,文官制度军治色彩浓厚。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党治色彩浓厚。\n(4)缺乏推广实践:北洋政府时期,令出多门,地方军阀各行其是。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虽然名义上建立了统一的政权,但是地方势力往往将中央所派官员看成是蒋介石集团的人事渗透,而拒绝执行。\n史家评述任志超在《论民国时期的文官考试制度》中指出,纵观整个民国时期来看,文官考试制度一直是其人才选拔制度甚至是政治制度中的重要一环。首先重视并发展它的是南京临时政府,虽然这届政府存在的时间很短,但是它却在南京临时政府“考试权独立”思想和孙中山先生“五权”学说的影响下完成了本土化的转变,汲取了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与西方近代文官考试制度的精华,并进行了融合、改良。\n典型例题南京国民政府规定,简任官(高级文官)无须考试,且低级文官中考试及格是众多任用资格中的一项。这说明()A.考试成绩是任用文官的唯一依据B.文官制度的开放性较小C.文官考试对知识分子吸引力大D.文官考试制度是对科举制的发展题目立意:本题考查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文官制度的建设。要求认识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文官制度建设的局限性。\n解题指导:根据题干中南京国民政府的规定,可知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依靠考试成绩进入文官队伍的难度较大,文官考试对知识分子吸引力很小,任人唯亲现象无法禁绝,这说明当时的文官制度开放性较小,B项正确。答案:B\n课堂小结\n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