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高中 > 历史 >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第10课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课件(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二)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第10课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课件(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二)

pptx 2022-07-18 17:04:29 32页
剩余28页未读,查看更多需下载
第四单元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历史\n内容索引自主预习新知导学合作探究释疑解惑课堂小结\n课标定位1.村落的产生:村落产生的原因,村落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2.集镇的出现:集镇出现的主要原因,中国古代集镇的发展3.城市的产生:城市的概况,古代中西城市的发展演变4.世界各地的民居:古代世界早期民居的特点,中国古代的民居及其特点,古希腊、罗马和印第安人的民居及其特点\n素养阐释1.知道古代村落、集镇和城市产生与发展的时间、地点,培养关于古代村落、集镇和城市发展的时空观念2.了解古代村落、集镇和城市形成的原因及影响,培养历史解释的素养3.了解人类居住条件的变迁及各地民居的差异和特征,体会世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的文化传统,培养家国情怀\n自主预习新知导学\n知识点一 村落的产生1.居住形式:在人类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居住形式经历了从穴居、巢居、半穴居到地面筑屋的演变。2.村落的形成:农业出现以后,人们筑屋定居,形成具有相当数量和规模的聚居点——村落。村落建有住宅、仓廪、地窖和公共活动场所等。3.村落遗址(1)村落最早出现在两河流域。(2)埃及的尼罗河流域,印度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国的黄河、长江和辽河流域等,存在大量的原始村落遗址。4.村落的功能:为人们的定居、繁衍和防卫提供了条件和保障,也为人们进行集体活动提供了便利。\n拓展延伸中国古代村落是自然与人工综合创作的艺术品,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古代村落贴近自然、融于山水,有着以“山为骨架,水为血脉”的环境构想;受“世外桃源”居住模式的影响,恬淡、抒情的村居生活逐渐成为人们的向往;注重血缘关系,聚族而居,礼制秩序和和睦族风表现明显。\n知识点二 集镇的出现1.兴起过程(1)集镇随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兴起。在原始社会末期,手工业与农业分离,手工业者开始在便于交换的地方集聚,形成了古代集镇的雏形。(2)商人的出现使手工业者聚居的地方迅速繁荣,逐渐成为一定地域内的经济中心。商人和手工业者为了保护其财富和人身安全,在聚居的地方筑垒设防,形成集镇。\n2.中国古代的集镇(1)产生:中国古代的镇主要是为军事目的而设的。(2)发展①两宋时期,工商业者经营及定居的集镇发展起来。有些镇由于地理位置重要以及常住人口的增长,成为一级行政机构所在地。这种集镇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手工业者和商人,他们在集镇上开办作坊和商铺,促进了市场的繁荣。②元朝漕运和海运发达,运河沿岸兴起了很多工商业集镇。③明清时期,集镇进一步发展并出现专业分工。拓展延伸中国古代集镇的出现最初与政治、军事密切相关。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集镇的出现更多与经济的发展有关,并促进了商品经济的繁荣。\n知识点三 城市的产生1.城市概况(1)产生:约公元前3500—前3100年,两河流域苏美尔人生活的地区形成了一些居民中心,几个较大的居民中心结成城市。(2)含义:城市是一定区域内政治权力、军事防御、经济活动、宗教祭祀的中心场所。\n2.中国古代城市(1)布局:主要分为宫殿区、手工业区和商业区、居民区。(2)概况①商朝时,城市已初具规模。统治者的宫殿和宗庙位于城市的中心。②至周朝,营建城市形成制度。城邑选址、面积,以及城墙高度、城郭门数、道路宽狭、宫室种类、市场分布都有规定。周朝城邑大致分为三等,天子王城、诸侯都邑、卿大夫的采邑,各有定制。\n3.西方古代城市(1)典型代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城市。(2)古希腊城市:城市布局中已反映出行政、防御、宗教和商业的功能。(3)古罗马城市:道路系统和供水排水系统成为后来西方城市建设的标准。(4)欧洲中古时期:出现了一些以手工业者和商人为核心的新型城市和城镇。\n知识点四 世界各地的民居1.总体特点:民居的建造不仅体现了居住地的自然环境,而且反映了当地的社会经济水平与文化习俗。2.两河流域的民居(1)自然环境:两河流域雨水稀少,没有森林,缺乏木材。(2)材料:人们用黏土和芦苇混合制成的砖块建造房屋,用木材作支撑屋顶的栋梁。(3)结构:几户人家的房屋墙壁贴着墙壁建在一起,基本上每户建筑的结构都是相同的,由前庭、前室、主室构成。\n3.古埃及的民居(1)材料:大多数房屋用泥和木材修建。人们用木桩搭建框架,用树枝和混合麻纤维的黏土筑墙壁,在上面搭上屋梁,再用椰子叶铺成屋顶。这种房屋具有防晒保温功能。(2)结构:有些房屋会留些小洞或栅栏似的小窗。庭院是家庭活动的场所,院落的周围有柱廊。\n4.中国古代民居(请结合教材内容,自主归纳知识要点)\n5.古希腊罗马民居(1)布局:带有列柱围廊的中庭是民居的核心。中庭左右是小房间和陈放家史、祖先塑像的凹室,与入口相对的是正屋。古罗马后期的建筑在此基础上扩建了更多房间和列柱庭院。(2)特色:古罗马住宅以木、石、砖为主要材料,后来混凝土逐渐得到普及。混凝土、拱券和希腊柱式相结合,成为古罗马建筑最主要的特征。(3)演变:3世纪,古罗马出现了由多层楼板叠加组合而成的集体住宅,专供百姓或外来人员租住。4世纪时,罗马城中有近4.6万栋民居,大部分是复合式公寓。这种建筑形态,对后世影响深远。\n6.美洲的民居(1)北美大平原的印第安人过着游猎生活,住在圆锥形的帐篷中。(2)亚马孙雨林中处于刀耕火种阶段的印第安人,经常迁徙。他们住在圆形的公共居所中,屋内不分隔间,但每个家庭有自己的区域。拓展延伸世界文化遗产——福建土楼,是客家先民在漫长的迁徙、艰辛的创业、流动的生活过程中传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杰出产物,是世世代代客家先民智慧的结晶。她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区民居建筑奇葩”,不仅给中国乃至世界民居建筑增添了无穷的魅力,也对世界建筑和人类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她是客家文化的象征,是客家人共同的精神家园。\n合作探究释疑解惑\n[史料实证]探究点一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特点材料一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周礼·考工记》材料二江南地区自唐宋时代开始逐渐成为中国的经济中心,明中叶以后,当地传统市镇的军事及行政机能渐趋退化,商业机能日渐凸现,其规模和数量远超过宋代。至盛清时代,市镇经济呈现出空前繁荣的景象,市镇和农村之间逐渐形成一种生产与贸易的连锁体,构成市镇网络。——吴滔《明清江南市镇与农村关系史研究概说》\n互动探究:(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中国古代对城市的布局有何规定?(2)根据材料二,分析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的变化。提示:(1)规定:营建城市形成制度,城邑选址、面积以及城墙高度、城郭门数、道路宽狭、宫室种类、市场分布都有规定。体现等级观念,不同等级城市的大小不同。(2)变化:市镇的军事及行政机能渐趋退化,商业机能日渐凸显;市镇规模迅速扩大,数量增多;城乡经济逐渐一体化,构成市镇网络。\n[论从史出]一、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特点(1)从城市的功能看,唐朝以前的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或军事重镇;其后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渐增强。(2)从城市的商业活动看,随着时代的变迁,政府对城市商业活动的限制逐渐放松,如坊市的界限被打破,政府对市的时间控制放松,市场逐渐多样化。(3)从城市的数量和规模看,到明清时期,不仅规模巨大的繁华城市数量增多,而且有一大批工商业市镇兴起,这些市镇商业繁荣、人口密集。(4)从地区分布看,随着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城市的重点分布区域由北向南转移,特别是在明清时期新兴工商业市镇大都分布在江南地区。\n[典型例题]历史学家钱乘旦认为,中国的城市与商业一贯发达,但中国的商业与城市一向都是在体制内发展的。这说明中国古代城市()A.商业发展无障碍B.商人地位高C.主要具有商业功能D.主要具有政治功能\n[典型例题]历史学家钱乘旦认为,中国的城市与商业一贯发达,但中国的商业与城市一向都是在体制内发展的。这说明中国古代城市()A.商业发展无障碍B.商人地位高C.主要具有商业功能D.主要具有政治功能题目立意:历史解释、史料实证是历史学科的基本素养。本题旨在通过对中国古代城市特点相关史料的解读,考查历史解释和史料实证的素养。解题指导:根据题干材料“城市一向都是在体制内发展的”,可知中国古代城市的政治、军事功能较强,故选D项;中国古代统治者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故A、B两项错误;C项与题干材料“但中国的商业与城市一向都是在体制内发展的”不符,故排除。答案:D\n[史料实证]探究点二世界各地民居的特点材料一中国传统民居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基本上均采取以庭院为核心的内向性布局,且虽经几千年沿袭发展,却恒久未变。庭院空间得到如此器重,显然是与中国特有的传统风俗和更深的文化底蕴分不开的。实质上中国建筑中的传统院落空间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载体,其中所蕴含的丰富的生态思想在中国民居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石开琴《浅析中国古代民居的建筑结构的特点》\n材料二古罗马建筑是古罗马人沿袭亚平宁半岛上伊特鲁里亚人的建筑技术,继承古希腊建筑成就,在建筑形式、技术和艺术方面广泛创新的一种建筑风格。古罗马建筑在公元一至三世纪为极盛时期,达到西方古代建筑的高峰。古罗马世俗建筑的形制相当成熟,与功能结合得很好。古罗马多层公寓常用标准单元,能满足各种复杂的功能要求,能够覆盖复杂的内部空间,拱券结构在古罗马建筑中得到了大力推广,此外,古罗马建筑的木结构技术已有相当水平。——摘编自林茵、李想《外国建筑艺术辞典》\n互动探究:(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民居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古罗马在建筑方面取得的成就。提示:(1)特点:中国传统民居注重以庭院为核心的内向性布局;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民居的设计遵循严格的等级观念和长幼有序的礼仪制度;中国传统民居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中国的传统民居建筑形式多样,反映出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凝聚着民情、民俗和乡土气息,也散发着儒家文化的精神气质。(2)成就:继承古希腊建筑成就的基础之上形成了自己的建筑风格;建筑形制成熟,多层公寓的出现满足了人们的住房需求;拱券结构在建筑中得以推广,成为古罗马建筑的特征。\n[论从史出]二、世界各地民居的特点(1)世界各地人类的民居大都是用天然材料修建的。(2)重视环境,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落处阳光地段,是大多数民居的建筑特色。(3)除了与自然环境密切关联外,还创造了家屋之间的群体生活环境。表现为具有不同地域性特点的院落、格局、聚落、村庄之间的差异。(4)世界各地的民居反映了当地居民的文化习俗,并融汇于地方性的自然生态环境之中。民居的地域性特征表现出民族特色、文化传统和社会习俗等诸多要素。(5)世界各地民居的特点由当地的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水平、文化习俗等多方面因素决定。\n史家评述石开琴在《浅析中国古代民居的建筑结构的特点》一文中评述,在世界建筑史上,中国传统建筑有着独立而特有的地位,传统建筑思想博大精深,住宅的基本形制又是其中的精髓。华夏文化影响下的民居具有核心的古代宇宙观,也具有不同地域、不同气候等因素影响下的个性表现。住宅的选址和建造上都能体现当时的思想和技艺,并且住宅的使用会随着朝代的更替、审美的变化、民族间的交流与迁徙等因素而发生改变。\n[典型例题]中国传统民居的主流是规整式住宅,以采取中轴对称方式布局的北京四合院为典型代表。庭院方阔,尺度合宜,宁静亲切,花木井然,是十分理想的室外生活空间。下列关于四合院的设计说法正确的是()A.拱券和柱式相结合B.体现了宗法制度和等级观念C.曾普及全国D.庭院是最为尊崇的地方\n题目立意:时空观念、历史解释是历史学科的基本素养。本题旨在通过对中国古代民居特点的解读,考查灵活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解题指导:四合院是中国封建社会宗法制度和家庭观念在民居上的具体表现,在设计上遵循等级观念和礼仪制度,故B项正确。四合院一般为砖木结构,故A项错误;中国疆域辽阔,自然环境多种多样,社会经济环境不尽相同,逐步形成了不同的民居建筑形式,故C项错误;在四合院中正房最为尊崇,是举行家庭仪式、接见尊贵宾客的地方,故D项错误。答案:B\n课堂小结\n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