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高中 > 历史 >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单元整合课件(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三)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单元整合课件(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三)

pptx 2022-07-08 11:12:07 16页
剩余12页未读,查看更多需下载
第一单元单元整合历史\n内容索引知识网络系统构建时空构建归纳整合\n知识网络系统构建\n\n时空构建归纳整合\n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1.时空构建中华文明多元起源。中原华夏族率先成为核心,并向四周辐射,推动着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的形成。春秋战国时期,各民族逐渐交融,初步形成了各地区、各民族共同的血缘认同和文化认同。春秋时期,面对礼崩乐坏的局面,孔子对西周礼乐文明进行多方面阐述,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形成。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这一时期的学术思想大放异彩,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n秦始皇推崇法家学说。汉武帝尊崇儒术,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盛行,中华文化呈现出儒、佛、道交汇融通的景象。唐朝佛学繁荣,传统儒学受到挑战。宋明理学吸收了佛、道思想,丰富了中华文化的理论思维。明清之际,提倡个性自由的思想出现,进步思想家抨击封建专制,倡导经世致用。康雍乾时期,君主专制高度发展,禁锢了中华文化的发展。近代以来,向西方学习成为中华文化的潮流。新文化运动追求科学与民主。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传播,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推动了中华文化的进步。\n2.核心知识(1)以人为本中华文化重视以人为本。周公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并制礼作乐,建立了以人为中心的礼乐制度。春秋时期,孔子提倡“仁”,主张“仁者爱人”。后世儒学思想家大多恪守孔子的人本思想,从人与社会的关系入手,建立起儒家的一套规范社会关系的伦理秩序。(2)民本思想春秋时期,管子提出君主治理国家要顺应民意。孔子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战国时期,孟子提出了“仁政”说,其中“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闪耀着民本思想的光辉。历代思想家继承了先秦民本思想。\n(3)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老子提出“道”的概念,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认为万物都是由道而产生,自然而然。他的哲学思想中凸显了人的存在,追求天人合一。战国时期,荀子更提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他们以朴素的唯物观解释自然,摒弃了天命的绝对权威。天人合一思想,将天、地、人视为一个整体,认为人类利用自然应该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n(4)提倡爱国,家国情怀孔子、墨子、孟子等均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孟子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学说的精髓。张载概括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都是家国情怀的体现。\n(5)崇德尚贤,天下为公西周初年,周朝统治者主张“明德”“敬德”。春秋时期崇德的思想得到了继承和发展,孔子提出“为政以德”,主张以德治国,强调“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他要求人人都应该“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墨子认为“夫尚贤者,政之本也”,主张“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孟子主张“尊贤使能,俊杰在位”。《礼记》记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n(6)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周易》中写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战国时期的孟子,强调“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概;屈原的“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些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境界。(7)和而不同西周末年的太史伯认为不同事物之间彼此配合达到平衡,即“和”,才能产生新事物。孔子、孟子视“和”为人性中应有的美德。“和”的思想作为认识与处理事情的方法,对中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n二、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1.时空构建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中华文化吸收了不少来源于异国他邦的文化,在与外来文化的交流中不断发展、升华。与此同时,中华文化也不断向外辐射和传播,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展示出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n2.核心知识(1)佛教本土化两汉之际,佛教传入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日趋兴盛,逐渐同儒家文化、道家文化相融合。隋唐时期,禅宗成为主流,佛教完成本土化。宋明时期,宋明理学形成,佛教融合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n(2)西学的传播明朝末年,意大利人利玛窦等带来天文、地理等方面的新知识,徐光启等人主张以开放的胸怀会通中西文化。近代以来,随着国门被迫打开,先进的中国人对西学的认识逐渐加深。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主张学习西方,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学习西方科技,清政府设立新式学堂培养外交和翻译人才,派遣留学生赴欧美学习。维新运动时期,一些爱国知识分子放眼世界,探索新知,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一些学说成为辛亥革命的思想武器。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吸收民主与科学的思想,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先进的民主主义者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大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n(3)中华文化传播公元前4世纪—公元3世纪,汉字传到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和东南亚地区,促进当地文字的产生。此外,我国古代的社会制度也逐渐传播到这些地区,引起了日本、朝鲜和越南等国的社会变革。8世纪以后,四大发明传播到欧洲,推动了中世纪欧洲的社会转型。郑和下西洋的壮举,扩大并加深了中华文化的影响。16—18世纪,儒家思想传入欧洲,欧洲出现了“中国热”,中华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