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高中 > 历史 >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第1-6单元 综合共7套检测试卷汇编(含答案解析)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第1-6单元 综合共7套检测试卷汇编(含答案解析)

docx 2022-08-14 22:16:57 87页
剩余85页未读,查看更多需下载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第1-6单元+综合共7套检测试卷汇编第一单元同步检测试卷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对“五谷”的解释,东汉郑玄的解释是:“五谷,麻、黍、稷、麦、豆也。”东汉赵岐的解释是:“五谷谓稻、黍、稷、麦、菽(豆类的总称)也。”造成这种解释的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两人学识水平的差异B.稻主要种植于南方,一些人不了解其重要性C.稻引进中国种植时间不长,部分人不了解D.两人对商业重要性的认识不同2.某纪录片从最平凡的一锅米饭,一个馒头,到各种小吃,全方位展示了中国人的日常饮食。米饭,永远是江南餐桌上最后的主角。生活在下列哪一地区的人们有可能最早享用米饭(  )A.两河流域B.尼罗河流域C.中国长江流域D.古希腊3.中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经历了从集体劳作到个体农耕的变化,发生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政府政策的引导B.国家统一的完成C.生产工具的进步D.家庭手工业的出现4.据史料记载,16世纪末,中国福建发生饥荒,饥民依靠甘薯得以度荒。17世纪上半叶,英国入侵爱尔兰,捣毁庄稼,致使大多数农作物歉收乃至颗粒无收,唯有生长在地下的马铃薯安然无恙,帮助爱尔兰人度过荒年。据此可以得出(  )第87页共87页\nA.食物物种交流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B.新食物物种促进了人口的增长C.新食物物种扩大了粮食种植面积D.新食物物种提高了人们的抗饥荒能力5.有学者认为:“从美洲传到东半球的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水果品种则更多,有玉米、马铃薯、花生、番茄、辣椒、棉花、烟草、可可豆、菠萝、木瓜等。”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A.现代农业的发展B.工业革命在美洲的扩展C.新航路的开辟密切了各地区的联系D.飞机等新式交通工具的应用6.明朝王象晋的《二如亭群芳谱》一书中写道:“西番葵,茎如竹,高丈余,叶似葵而大。花托圆二三尺,如莲房而扁。花黄色,子如荜麻子而扁。”“西番葵”成为我国农作物之一主要得益于(  )A.丝绸之路的畅通B.新航路的开辟C.朝贡贸易的形成D.中国对外政策的开明7.“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商人的贸易活动从早先的地中海地区,扩展到大西洋沿岸以至世界各地。一些从未在欧洲出现过的海外产品……畅销于欧洲国家的东方香料,如胡椒的年平均进口量,由210吨增加到7000吨之多。”题干材料主要反映了新航路的开辟(  )A.提高了全球粮食产量B.促进了世界人口增长C.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D.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8.《遵义府志》记载了清朝道光年间玉米在当地农作物中的地位:“玉蜀黍,俗呼包谷……岁视此为丰歉。此丰,稻不丰,亦无损。价比米贱而耐食,食之又省便,富人所唾弃,农家之性命也。”这说明(  )A.英国的侵略使玉米的种植越来越普遍B.玉米的收成情况是国家粮食丰收或歉收的唯一标准第87页共87页\nC.玉米的种植面积已经超过水稻D.玉米的种植有助于缓解人口增长对粮食的需求9.到了18世纪,在亚欧人的饮食中,玉米和马铃薯的比重大大提高。从西欧到中国的土地上,美洲的豆类提供了蛋白质,番茄和辣椒提供了维生素,并使饮食有滋有味。花生和甘薯在东南亚热带的土地上生长,以丰厚的产出支撑着众多的人口。这一现象从根本上反映了(  )A.新航路开辟后“商业革命”方兴未艾B.世界市场最终形成C.经济交流改变了亚欧的社会生活D.经济全球化进入高潮10.中国引种美洲作物大多发生在明清时期,总数接近30种,中国的一些农作物也传入美洲。欧洲人饮用从中国和印度输入的茶、来自阿拉伯的咖啡和品尝用来自美洲的可可加工成的巧克力。随着热饮的盛行,购置中国瓷制的饮具、炊具成为欧洲家庭的时尚。这表明(  )A.新航路的开辟促进全球性联系的建立,食物物种实现了世界的自由流动B.殖民扩张活动扩展了欧洲的势力,加强了对美洲和亚洲的掠夺C.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世界食物物种的交流,丰富了世界各地人民的生活D.欧洲国家的殖民活动加强了世界的联系,成为沟通美洲和亚洲的纽带11.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美国化肥消耗量直线上升,20世纪80年代后,由于在较高的化肥投入水平上单位投入报酬递减和生产化肥品种的有效成分不断增加,化肥使用量呈减少趋势。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农业机械化B.农业化学化C.经营集约化D.服务社会化12.《江门日报》曾刊载“墨顽童”钟志明的题为《袁隆平的梦》的漫画,表达了人们对袁隆平的崇敬。袁隆平备受人们喜爱主要是因为他(  )第87页共87页\nA.使人类实现了“丰衣足食”的梦想B.解决了人类的生存问题C.推动了世界人口的增长D.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13.袁隆平先生最大的贡献不是培育了那些水稻,而是提供了培育水稻的方法和思路。这些理论和方法为培育优良的水稻品种提供了可行方案,并且为“超级稻”提供了理论可行性,这成为我国杂交育种的基础。材料表达的核心思想是(  )A.袁隆平的科技理论影响巨大B.袁隆平使中国逐渐摆脱了贫困C.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科技强国D.中国的杂交水稻制种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14.许多国家都高度重视农药残留问题,甚至有的国家以农药残留限量为技术壁垒,限制农副产品进口,保护农业生产。农药残留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食品生产环节缺乏有效管理B.消费者对食品安全了解不够C.食品安全监管中的公众参与度不够D.企业家诚信缺失、道德水平滑坡15.有学者指出:“在旧世界,没有哪个大规模的人类群体比中国人更快地接纳了美洲的粮食作物。”中国人接纳美洲粮食作物的原因是(  )A.美洲粮食作物更加鲜美B.美洲粮食作物的种植能够帮助中国人解决饥荒问题C.美洲粮食作物的种植能够促进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D.种植美洲粮食作物可以解决荒地问题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第16题11分,第17题12分,第18题12分,第19题10分,第20题10分,共55分)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逐渐代替青铜工具而被广泛使用,传统的精耕细作技术初步形成,大大推动了农业的发展。在土地制度方面,第87页共87页\n封建土地私有制在战国末期已经逐渐形成。春秋战国时期,最主要的粮食作物有:粟、黍、稻、麦、菽、麻等,农作物产量有了显著提高。——摘编自赵文斌《质量春秋》材料二 自秦汉以来,凭借着“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高密度小农经济,中国创造出举世瞩目的灿烂文化,并在很长时间内遥遥领先于西方世界。小农经济作为一种经济形态和经济组织,构成中国古代、近代的基本社会经济单位,它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和很低的运作成本,是符合中国国情的产物。但是,小农经济又不是孤立于中国“大生态环境”之外的事物,它不得不受到外在自然及社会环境的根本制约。——摘编自林刚《中国近代工业与小农经济》(1)根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发展的主要表现。(4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小农经济“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和很低的运作成本”的原因。(7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玉米、甘薯、马铃薯这几种美洲作物均适应性较强、耐旱耐瘠,使过去并不适合粮食作物生长的砂砾瘠土、高岗山坡、深山老林等地成为宜种土地。于是,人们“即芟尽草根,兴种番薯、苞芦、花生、芝麻之属,弥山遍谷,到处皆有”,“南坝山地高阜低坡,皆种包谷,为酿酒……之用”。在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上,突出的人地矛盾以及百姓的吃饭难问题都是困扰历代统治者的死结。明朝时传入中国并很快普及开来的粮食作物无疑起到了缓解这一死结的作用。因有耐瘠的美洲作物传入,人口才能向土地贫瘠的地区流动,才能开山垦荒活命。但流民的这种垦荒种植是开山砍伐,粗放式经营的。——摘编自郑南《美洲原产作物的传入及其对中国社会影响问题的研究》材料二 不可避免地,无意的、不受欢迎的物种交流也在同时继续着。由于19世纪交通运输得到了改善并越来越密集,咖啡锈菌和根瘤蚜虫等害虫开始在全世界范围内传播。霍乱从孟加拉湾附近的原生地成功逃逸,并在19世纪初期成为全球性的灾害。19世纪末,一种对牛来说极为致命的病毒——牛瘟病毒——第87页共87页\n蔓延到了非洲东部和南部。在那里它消灭了高达90%的牛群,使牧民们一贫如洗。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复员的数百万士兵和水手被轮船带到了世界各地。他们传播了一种流行病毒,导致2000万到6000万人丧生,其中大部分人病死于印度。因这次大流感而丧生的人甚至比战争本身还要多。——摘编自[美]约翰·麦克尼尔《世界历史中的物种交流》(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洲作物在中国广泛种植的原因及其对中国经济和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以来“不受欢迎”的物种交流扩大的原因,并谈谈你对物种交流的认识。(6分)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原产于美洲的玉米、马铃薯、甘薯、番茄、辣椒、南瓜等,由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带到欧洲,后来传播到亚洲、非洲等其他洲。美洲作物向外传播的同时,也有很多欧亚作物传入美洲,主要有粮食类的小麦、大麦、水稻,水果类的苹果、葡萄、甜橙、柠檬,蔬菜类的黄瓜、豌豆,经济类的甘蔗等。除农作物外,欧洲移民还把鸡、牛、驴、马、羊等禽畜传入了美洲。这些禽畜在美洲繁衍生息,极大地改变了美洲的动物群落,推动了农业的发展。材料二 明朝的疆域,大于宋朝,至少增加了西南地区、河北大部分与东北地区。但是,仅以这些地区生产的粮食,犹不足维持明朝中叶以后增加的人口。明朝开始,有许多新的粮食作物引进中国,最为重要者为甘薯与玉米。甘薯“亩可得数千斤,胜种五谷几倍”,初入中国时,地方官员当作歉收时的救荒粮,玉米“种一收千,其利甚大”。两者皆富于淀粉,可充主食,以补稻米与麦类之不足。且甘薯、玉米不拘土壤与地形,或可在山地种植,或可在沙地栽培,将过去认为无法使用的土地,一变为农田。……因为土地使用方式的改变,边缘土地的植被改变,也严重地改变了地貌与生态。——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物种交流的特点。(4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玉米、甘薯在明朝传入中国并得以广泛种植的原因,并简析其对明清社会经济的影响。(8分)第87页共87页\n19.咖啡馆的历史,既是一部经济史,也是一部社会史。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1652年,伦敦出现了英国第一家咖啡馆。17世纪中后期,咖啡馆在英国扎下了根。在当时伦敦任何一家宾客盈门的咖啡馆里,常见的场景是:各色人等汇集于此,抽烟、读报,谈论商业和贸易,传播小道消息,争论国家大事,评判王室显贵的品行举止。18世纪中叶以后,伦敦的咖啡馆出现了新的变化。辉格党人愿意光顾“斯米纳”等咖啡馆,托利党人则经常聚会于“怀特”等咖啡馆,经纪人喜欢聚集于“乔纳森”咖啡馆,法律界人士集中于骑士团圣殿附近的咖啡馆。寻常百姓逐渐成为咖啡馆社交场所的边缘化群体。19世纪40年代前后,满足贫穷工人需要的咖啡摊应运而生。除咖啡外,茶也是英国重要的饮品之一。1606年前后,茶第一次作为商品进口到欧洲。1658年9月23日,伦敦报纸上第一次出现了茶的广告。不久,茶逐渐走进英国咖啡馆,但直到17世纪末,饮茶在英国仍然是一个新鲜事物。18世纪英国的茶叶需求量以惊人的速度增长,英国人对茶的热爱超过了其他任何主要的西方国家。在整个18世纪,咖啡馆都是提供茶饮料的主要场所。——摘编自[英]马克曼·艾利斯《咖啡馆的文化史》等(1)编写一幕发生在17世纪伦敦咖啡馆内的人物对话场景。(要求:先写出对话主题,主题要紧扣英国当时政治或经济领域的重大事件;对话内容要围绕主题展开,观点明确;对话过程完整,逻辑清晰)(4分)(2)结合英国咖啡馆的变化,说明咖啡馆的历史是一部“经济史”。(6分)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中国政府对食品安全的管理肇始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1949年11月,我国成立卫生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为适应经济发展,1982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试行)》,以规范食品生产经营活动。此后,1995年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这标志着中国食品卫生管理工作正式进入法制化阶段。进入21世纪后,国务院重新组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食品安全综合监督、组织协调和组织查处重大事故,同时还承担保健食品审批许可职能。200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正式实施,2010年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成立。此后,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取代卫生部成为更高层次的食品安全综合协调机构。——摘编自唐爱慧等《中国食品质量安全监管的演进(1978—2014)》第87页共87页\n(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以来食品监管演进的特点。(4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时期食品监管改革的意义。(6分)1答案:B解析:A项是直接原因,排除;水稻种植于南方,主要是南方人食用,许多北方人不了解水稻,故选B项;郑玄与赵岐对五谷解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麻和稻的区别。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排除C项;对五谷的认识与对商业重要性的认识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项。2答案:C第87页共87页\n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长江中下游的居民在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故C项正确。3答案:C解析:题干材料反映的是生产关系的变革,其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而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是生产工具,故C项正确。4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中中国福建“饥民依靠甘薯得以度荒”,马铃薯“帮助爱尔兰人度过荒年”,可知新食物物种提高了人们的抗饥荒能力,故D项正确。5答案:C解析:题干材料反映了很多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水果品种是从美洲传到东半球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之一,故选C项;A、B、D三项均排除。6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番葵”即向日葵,原产于美洲,美洲物种的外传与新航路的开辟有关,故B项正确;A、C、D三项均与题意不符,排除。7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一些从未在欧洲出现过的海外产品……畅销于欧洲国家的东方香料,如胡椒的年平均进口量,由210吨增加到7000吨之多”,可知东方香料对西方人生活的影响,故C项正确;A、B两项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题干材料涉及的是东方的香料,其属于调味品,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人们的饮食习惯,故D项排除。8答案:D解析:题干材料与“英国的侵略”无关,故A项错误;根据题干材料“岁视此为丰歉。此丰,稻不丰,亦无损”,可知玉米的丰收可以弥补水稻歉收造成的粮食短缺问题,故B项错误;题干材料提到玉米可与水稻互为补充,以解决粮食问题,但不能说明玉米的种植面积超过水稻,故C项错误;根据题干材料“岁视此为丰歉。此丰,第87页共87页\n稻不丰,亦无损”“富人所唾弃,农家之性命也”,可知玉米的丰收可以弥补水稻歉收造成的粮食短缺问题,缓解人口增长对粮食的需求,故D项正确。9答案:C解析:题干中反映的是18世纪亚欧人民物质生活的丰富和商品交流的广泛,逐渐在改变着亚欧人民的生活,故选C项。A项不是“根本上”的体现;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是在20世纪初,排除B项;D项中的“经济全球化进入高潮”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10答案:C解析: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全球性联系的建立,食物物种实现了世界范围内的流动,但“自由流动”说法不恰当,故A项错误;欧洲殖民者的殖民扩张活动扩展了欧洲的势力,但“加强了对美洲和亚洲的掠夺”在题干材料中没有涉及,故B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美洲、欧洲和亚洲等地的食物物种交流,且题干材料“随着热饮的盛行,购置中国瓷制的饮具、炊具成为欧洲家庭的时尚”表明世界食物物种的交流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故C项正确;D项说法错误,排除。11答案:B解析:题干材料主要体现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农业化肥的消耗状况,化肥属于化学肥料,故B项正确。12答案:D解析:袁隆平成功培育的杂交水稻新品种,不仅大大提高了中国的水稻产量,也被认为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13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材料“这些理论和方法为培育优良的水稻品种提供了可行方案,并且为‘超级稻’提供了理论可行性,这成为我国杂交育种的基础”,可知袁隆平的科技理论影响巨大,故选A项;B、C、D三项均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14答案:A15答案:B第87页共87页\n解析:根据题干材料“旧世界”“大规模的人类群体”,可知当时中国人口众多,而美洲粮食作物的传入有利于帮助中国人解决粮食问题,提高抗饥荒能力,故B项正确。16参考答案:(1)表现:铁农具广泛使用,精耕细作技术初步形成;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农作物品种较多;粮食产量提高。(2)原因:小农经济下的农民具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古代农具的不断改进、耕作技术的提高、政府鼓励等因素使得小农经济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简单的生产工具、个体劳动力和土地相结合,小农经济就能运作,故其运作成本低。17参考答案:(1)原因:新航路的开辟及欧洲殖民者的殖民扩张,使美洲作物传入中国;美洲作物适应性较强,用途广泛;明清时期人地矛盾尖锐;政府政策的推动。影响:农作物种类增多,粮食总产量大幅度提高,缓解了人地矛盾;饮食结构发生变化;促进人口增长;推动了农业商品化发展;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也导致了生态破坏。(2)原因:工业革命导致全球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交流扩大;交通运输得到改善;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及战后的人口流动。认识:物种交流是必需和必然的;物种交流是“双刃剑”;人类应该在物种交流中趋利避害。18参考答案:(1)特点:种类多,粮食类、果蔬类、经济作物类、禽畜类。范围广,涉及欧洲、亚洲、非洲、美洲。以食物为主,粮食类、果蔬类、经济作物类、禽畜类。双向交流,既有美洲物种的外传,也有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2)原因:新航路的开辟;欧洲殖民者的早期殖民扩张;中国人地矛盾突出;玉米、甘薯属于高产粮食作物且不拘土壤与地形。影响:积极影响,扩大了耕地面积,缓解了人地矛盾;丰富了食品资源,增加了粮食供应总量;提高了抗饥荒能力,加速了人口的增长;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密切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消极影响,过度的垦荒造田,导致水土流失现象出现。19参考答案:(1)主题:主题明确,紧扣英国当时政治或经济领域的重大事件。对话内容:层次一:对话主题不够突出,观点不够明确,对话不够完整,逻辑不够清晰。第87页共87页\n层次二:对话基本能够围绕主题展开,观点较明确,对话较完整,逻辑较清晰。层次三:对话紧密围绕主题展开,观点明确,对话完整,逻辑清晰。(2)从咖啡馆的变化与世界经济发展联系的角度:随着欧洲国家海外贸易发展和对外殖民扩张,世界市场逐渐形成和扩大,世界各地的经济联系和交流加强,茶叶进入英国咖啡馆并且销量不断增加,饮茶从一个新鲜事物逐渐变成了英国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从咖啡馆的变化与英国国内经济发展联系的角度:随着工业革命进行,英国社会阶层出现新的分化,咖啡馆逐渐由开放的、面向各阶层的消费场所发展为专门化的、面向特定阶层或群体的消费场所。20参考答案:(1)特点:监管内容不断增加;注重机构的调整;与经济改革相适应;逐渐法制化、规范化。(2)意义:保障食品安全;推动经济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演变;与世界接轨,加强中外交流;提高人民的食品安全意识等。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第二单元检测试卷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观察下列图片,你能够从中获取的主要信息是(  )A.反映了中国传统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B.中国传统农业工具以石器为主C.中国的传统农业政策是重农抑商政策第87页共87页\nD.铁器的广泛使用反映了我国科学技术的高度发达2.古代中国的农业生产工具出现不断的创新和进步。下图所示生产工具的出现,反映出古代中国农业(  )A.犁耕技术开始出现B.耕织结合模式出现C.黄河流域农业发达D.精耕细作农业发展3.北宋有诗曰:“江南水轮不假人,智者创物真大巧。一轮十筒挹且注,循环下上无时了。四山开辟中沃壤,万顷秧齐绿云饶。”符合诗中描绘的是(  )A.江南手工作坊生产B.筒车用于山地灌溉C.曲辕犁在江南得到推广D.江南出现了灌溉工具翻车4.魏晋时期的著名思想家傅玄在描述马钧改进的某一灌溉工具时写道:“居京都城内,有地可为园,患无水以溉之,先生乃作   ,令童儿转之,而灌水自覆,其功百倍于常。”材料中横线处应填写的灌溉工具是(  ) A.筒车B.风力水车C.水排D.翻车5.下表内容是汉朝有关农业生产的文献记述。据此可以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记述出处是故身率妻子,戮力耕桑,灌园治产,以给公上班固《汉书·杨恽传》因释耕于垄上,而妻子耘于前范晔《后汉书·逸民列传》第87页共87页\n立春东耕,为土象人,男女各二人王充《论衡》A.汉朝铁犁牛耕技术已经推广B.精耕细作农业得到发展C.农业家庭式劳作方式已经形成D.男耕女织生产方式开始确立6.《唐六典》中载:“……工巧业作之子弟。一入工匠后,不得别入诸色。”材料反映出唐朝手工业者(  )A.地位优越B.职业世袭C.遭受歧视D.地位低下7.“在各个方面,有血有肉的工匠都被赶出他的作坊,让位给一个速度更快的、没有生命的工匠。梭子从织工的手指间掉落,落入到穿梭更快的铁指当中。”材料反映出(  )A.纺织业生产方式发生改变B.英国纺织业日益走向衰落C.纺织工匠的技能日益落后D.蒸汽机得到了广泛应用8.敲窗人这种职业出现在19世纪的英格兰,因为当时闹钟尚未发明,所以需要敲窗人。敲窗人的工作是每天早上沿街挨家挨户敲窗户,以叫醒要起床的男人们。每个被叫醒的人会给他几便士。材料中需要按时起床的男人们主要是(  )敲窗人工作图A.为了准时到工厂上班B.听广播关注天气情况C.躲避德军白天的轰炸D.石油危机导致油料紧张第87页共87页\n9.19世纪中期,欧洲的技工学校和工人学院为女生开设读、写、算术、平板缝纫等课程;男生则学气象学、地质学、陶瓷制作、电学等课程。以下选项中最符合材料主旨的是(  )A.男尊女卑思想依然严重B.男女平等观念不占主流C.工业化加剧了性别歧视D.工业化强化了性别分工10.“爱情已从家庭关系的外沿变成它的首要的正当的核心”……相对于前工业化时代因经济关系,或为生存而组成的家庭来说,这无疑是一种历史的进步。这说明工业革命后(  )A.社会分工渐趋细化B.平等观念日益加强C.社会分配日趋合理D.家庭稳定性逐渐提高11.伴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大众休闲文化在欧美出现,戏院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喜剧和音乐剧吸引了成千上万的观众,足球等大型体育赛事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这反映出当时欧美(  )A.城市化进展显著B.贫富差距逐渐消除C.工业化开始启动D.工人福利得到保障12.下面漫画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书写工具的进步导致书写质量的下降B.计算机的应用给传统文化带来严重冲击第87页共87页\nC.传播手段的进步导致了传统媒体的衰退D.计算机的使用减弱了文字的作用13.人工智能技术作为计算机技术的一个分支,是通过计算机模拟人的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技术。人工智能的应用,让机器代替人类进行单纯重复的工作或危险和劳动条件恶劣的工作,既能减轻劳动强度,又能避免工伤事故。这表明人工智能技术(  )A.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改善了工作环境B.避免了工伤事故的发生C.给从事单纯重复劳动者带来失业风险D.提升了人类的智力水平14.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下,以劳动和资本密集型为特征的“烟囱工业”“夕阳工业”所占比重逐渐下降,电子、核能、激光、人工合成原料等“朝阳工业”则迅猛发展,这充分说明现代科技进步使(  )A.政府对科技日益重视B.工业对国家经济发展的作用不断减弱C.工人的劳动条件和劳动手段不断改进D.社会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15.诗人北岛曾经写过一首短诗——《人生》,通篇只有一个字:“网”。而今,“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体的一个电子器官”。这表明(  )A.互联网深刻影响了人类生活B.诗人的预测变为现实C.互联网取代了传统的“网”D.世界开始连成了整体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第16题11分,第17题12分,第18题12分,第19题10分,第20题10分,共55分)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中国很早就有手工提花法,西汉提花机能用提花束综控制上万根经纱。明代提花织机的结构更为完善。明初农工生产在政府的奖励政策下,得以迅速恢复,产量提升,手工业发达与商业的繁荣,造就了明朝商品经济的蓬勃发展,第87页共87页\n丝绸纺织城镇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促使明代蚕桑丝绸业的生产与贸易,走向商品经济与专业分工,同时提高丝绸生产的技术与质量,创造出璀璨的明代提花丝绸艺术。——摘编自阙碧芬《明代提花丝织物研究(1368—1644)》材料二 (英国)唯一的例外是约翰·凯伊发明的并于1733年取得其专利权的“飞梭”——一种能使纬纱来回穿越经纱的速度得到加快的简单的弹跳装置。但是,仅有“飞梭”是不够的,于是,人们为鼓励那些促进了生产的发明,谨慎地开展了一场协调一致的运动。1754年,“技艺、制造业及商业奖励会”成立,该会为已被确定的成就提供金钱、奖章和其他报酬。——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提花纺织技术的发展历程,说明提花纺织技术对明清时期纺织业生产关系发展的促进作用。(5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比近代英国和古代中国纺织技术发展的不同之处,并分析其原因。(6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英国棉纺织业中机器织布机数量(单位:万台)年份1813年1820年1833年1850年1861年台数0.241.4102540英国伦敦人口数量(单位:万人)年份1801年1831年1841年1851年1861年人口111.7190.7223.9268.5322.7第87页共87页\n英国各部门就业人员在劳动力总数中所占比例(%)年份1841年1861年农业22.318.8工商运输业48.555.7其他29.225.5——摘编自钱乘旦《第一个工业化社会》材料二 如果海上及陆地上的交通没有同时发生革命,工业和农业就不可能如此迅速发展。……在铁路与运河沿线出现了新的工业区,铁路与运河能将产品运往遥远的市场。港口扩大了,以应付贸易的发展。1851年,在伦敦举行了第一届万国博览会,此时在全世界的铁路中,在全世界海洋上的远航船中,有一半属于英国。——[法]J.阿尔德伯特《欧洲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工业革命是如何改变英国社会经济面貌的。(4分)(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9世纪初在“海上及陆地上的交通”分别发生了什么革命性的事件。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交通运输业革命的角度分析工业革命对世界市场的影响。(8分)18.阅读材料,完成下面要求。材料 英国作家狄更斯的作品《双城记》(1859年发表)是一部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的长篇历史小说。“双城”分别指的是巴黎与伦敦。在《双城记》的开头,狄更斯指出:“这是最好的时候,这是最坏的时候;这是智慧的年代,这是愚蠢的年代;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人们前面有着各样事物,人们前面一无所有……”1854年底,狄更斯曾说:“我相信,不满情绪像这样冒烟比火烧起来还要坏得多,这特别像法国在第一次革命爆发前的公众心理,这就有危险。由于千百种原因——第87页共87页\n如收成不好、贵族阶级的专横与无能、海外战争的失利、国内偶发事件等——变成从未见过的一场可怕的大火。”可见,《双城记》的创作动机在于借古讽今,以法国大革命的历史经验为借鉴,给英国统治阶级敲响警钟;同时,作者也通过对革命的极端描写,向心怀愤懑、希图以暴力对抗暴政的人民群众提出告诫。——摘编自蔡莎《世界名著大讲堂》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世界近代史的有关知识,说说你对《双城记》开头那段文字的理解。(12分)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材料二 在互联网时代,许多工作的办公地点可以选择在家中或者野外,提高了工作的效率和乐趣。商店可以根据网上的求购信息,及时把货物送到消费者家中。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教学录像、电视教育和人工智能课程来指导学生的学习。(1)材料一反映了现代科学技术哪些方面的成果?从图1到图2反映了现代科学技术的什么特点?(4分)(2)结合原子弹的研制和使用,说明现代战争与科技发展之间的关系。(3分)(3)根据材料二,归纳互联网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3分)第87页共87页\n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你们问过我对于科学和战争的关系有什么感想。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怎样用它,究竟是给人带来幸福还是带来灾难,全取决于人自己,而不取决于工具。……我们唯一的希望就在于拒绝会有助于准备战争或者以战争为目的的任何行动。——爱因斯坦《科学和战争的关系》材料二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历来的观点。早在一百多年以前,马克思就说过:机器生产的发展要求自觉地应用自然科学。并且指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科学与生产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了。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越来越显示出巨大的作用。现代科学技术正在经历着一场伟大的革命。……大量的历史事实已经说明:理论研究一旦获得重大突破,迟早会给生产和技术带来极其巨大的进步。……电子计算机、控制论和自动化技术的发展,正在迅速提高生产自动化的程度。同样数量的劳动力,在同样的劳动时间里,可以生产出比过去多几十倍几百倍的产品。社会生产力有这样巨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有这样大幅度的提高,靠的是什么?最主要的是靠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1978年)(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概括指出爱因斯坦和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的主要观点。两人在论述科学作用时的共同价值取向是什么?(6分)第87页共87页\n(2)根据上述材料,从科学既能改造人的主观世界,也能改造人的客观世界两个方面,概述科学技术给人类社会带来的进步作用。(4分)1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骨耜、石犁到铁器的变化,反映了中国传统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A项正确;中国传统农业工具主要是铁器,B项错误;题干图片体现不出抑商政策,C项错误;铁器的广泛使用与科学技术高度发达无关,D项错误。2答案:D解析:图中的生产工具是曲辕犁。曲辕犁的发明,是自汉朝之后农具改革的又一次突破。农具的进步反映了古代中国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故D项正确;A项中“开始”说法不正确,排除;图片无法体现“织”的内容,排除B项;曲辕犁的出现体现不出黄河流域农业发达的相关信息,排除C项。3答案:B第87页共87页\n解析:“不假人”说明该工具不依靠人力,“万顷秧齐绿云饶”说明起到了灌溉的作用。综上所述,应是筒车,故选B项。4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材料“魏晋时期”“马钧”,可知三国时期马钧对翻车进行了革新,故D项正确。5答案:C解析:“是故身率妻子”“妻子耘于前”“男女各二人”所涉及的人员皆为一个家庭的成员,说明汉朝时农业家庭式劳作方式已经形成,故选C项;“戮力耕桑”“耘于前”“立春东耕”皆未涉及铁犁牛耕,排除A项;三则史料反映的是汉朝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方式,未涉及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排除B项;春秋战国时期男耕女织的生产方式已经形成,排除D项。6答案:B解析:题干材料“一入工匠后,不得别入诸色”说明唐朝手工业者职业世袭,故B项正确。7答案:A解析:题干材料“让位给一个速度更快的、没有生命的工匠。梭子从织工的手指间掉落,落入到穿梭更快的铁指当中”体现了纺织业的生产方式发生改变,纺织业得到发展,故选A项。8答案:A解析:19世纪的英格兰已经开始工业革命,工厂制度下工人要准时上班,故在闹钟没有出现之前需要敲窗人,故A项正确。9答案:D解析:题干材料主要阐述了19世纪中期的欧洲技工学校与工人学院依照学生性别与课程特点开设课程、招收学生的现象,根据题干材料“读、写、算术、平板缝纫等课程”“气象学、地质学、陶瓷制作、电学等课程”,可知工业化强化了性别分工,故D项符合题意。第87页共87页\n10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工业革命前,家庭主要为经济关系或生存而组成,而工业革命后,维系家庭的纽带则是情感,这主要是因为工业革命为妇女提供了走出家庭的机会,她们拥有和男子平等的经济地位。工业革命前后维系家庭纽带的变化反映了平等观念日益加强,故B项正确。11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大众休闲文化”“戏院”“喜剧和音乐剧”“足球等大型体育赛事”,可知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城市的精神生活日益丰富,城市化进展显著,故A项正确;第二次工业革命使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而不是逐渐消除,故B项错误;工业化开始启动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故C项错误;工人福利得到保障与题干材料无关,故D项错误。12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计算机的应用给传统文化带来了冲击,导致传统的毛笔、钢笔艺术退步,故B项正确。13答案:A14答案:D解析:题干材料反映了以劳动和资本密集型为特征的产业所占比重下降,高科技产业迅猛发展,这说明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变化,D项正确;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出政府对科技的态度,排除A项;B项中的“不断减弱”说法错误,排除;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工人的劳动条件和劳动手段,排除C项。15答案:A解析:题干材料“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体的一个电子器官”说明互联网深刻影响了人类生活,故A项正确。16参考答案:(1)历程:从手工提花到发明提花机,在明朝提花机结构更完善。促进作用:提花机的发展提高了纺织品的质量和数量,纺织业走向专业分工,商品大量外销致使明朝中后期纺织业手工工场出现了雇佣关系,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第87页共87页\n(2)不同之处:中国古代纺织技术出现较早,但技术进步缓慢。而英国近代纺织行业短期内涌现了很多技术发明和进步。原因:古代中国耕织结合的经济结构有利于早期纺织技术的出现,但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等因素不利于纺织技术的发展。近代英国思想解放、崇尚科学和理性的风气,海外殖民扩张后海外市场的需求,资产阶级代议制确立后有利的社会政策和环境,这些都有利于英国纺织技术快速发展。17参考答案:(1)说明:工业生产中机器使用数量迅速增加,生产力大大提高;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职业结构发生变化,第一产业人口下降,越来越低于第二、三产业人口;英国完成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2)事件:蒸汽轮船和蒸汽机车的发明。影响:为世界市场的形成提供了技术条件;拓宽了商品市场,促进了国际间人口和资本的流动,促进了先进技术和生产方式的传播,联结世界经济的纽带逐渐形成。18参考答案:示例“这个时代”是指工业革命时代。一方面,这一时期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提高,城市化进程加快,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民主政治获得发展,落后国家和地区进行社会变革,加快融入现代化潮流。另一方面,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内部贫富分化加剧,经济危机频发;阶级对立明显,社会矛盾激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加紧对外殖民扩张,亚非拉人民灾难加深;资源消耗大,生态环境日益破坏。但从历史的角度看,这个时代的主流毋庸置疑还是进步的。19参考答案:(1)成就:电子计算机技术、原子能技术、航天技术、遗传工程技术。特点:反映了新技术更新换代的速度快。(2)关系:战争推动科技发展,而新科技成果在战争中使用将对战争胜负起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新式武器在战争中的使用使战争的破坏性越来越大,给人类带来的灾难越来越严重。(3)影响:引发了工作方式的革命;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革命性变化;为教育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第87页共87页\n20参考答案:(1)爱因斯坦:科学给人带来幸福还是带来灾难关键取决于人类本身,科学可以制造战争,也可以制止战争。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共同价值取向:科学应造福于人类的和平发展事业。(2)主观世界:树立科学精神;促进思想解放。客观世界:提高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推动社会变革;密切世界联系;造福人类社会;维护世界和平。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第三单元检测试卷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扬州是古代运河的交通枢纽,在唐朝“雄富冠天下”,时称“扬一益二”。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交子广泛使用B.坊市界限严格C.商品经济发展D.商帮活动频繁2.中国古代某一时期,商业空前繁荣,海外贸易发展迅速,中国商船的踪迹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海外贸易税收成为政府重要财源。这一时期是(  )A.汉朝B.魏晋时期C.两宋时期D.明清时期3.在殷墟贵族墓葬中发现了许多随葬的贝壳,甲骨文中也有下图所示的带“贝”的文字。这说明(  )第87页共87页\nA.贝用于占卜B.贝用于祭祀C.贝是装饰品D.贝是货币4.飞钱又称“便换”,是中国早期的汇兑业务。元和七年,唐宪宗下令,飞钱业务由朝廷的户部、度支、盐铁三司统一经营,收取手续费,即每千贯(一贯一千文)付费一百文。由材料可知飞钱(  )A.降低了铜钱的需求,缓和铸币的不足B.是中国古代纸币的一种形式C.能够减少商人长途携带大量货币的不便D.能够适当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5.“在美洲发现之前,各个国家,甚至在欧洲,彼此还很少来往,整个说来,贸易所占的地位很不显著。只是在找到通往东印度的新航线之后和在美洲开辟了对欧洲商业民族有利的广阔活动场所之后,英国才开始越来越把贸易集中在自己手中,这就使其他欧洲国家不得不日益紧密地靠拢。”这说明新航路的开辟(  )A.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B.推动欧洲联合的实现C.使英国成为世界贸易中心D.加速垄断组织的形成6.有人说工业革命结束了民族地域历史,实现了从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其中“转变”的含义是(  )A.多极化趋势加强B.世界开始成为一个整体C.世界市场逐步形成D.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7.第一次工业革命密切了当时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其最基本的媒介是(  )A.先进的政治制度B.先进的通信手段C.具有威慑力的炮舰D.价格低廉的工业产品第87页共87页\n8.某学者认为,与其说工业革命创造了新的财富,不如说新的财富的发现,导致并推动了工业革命,因为工业革命的发生来源于两个方向的驱动:“向下”和“向外”。这里的“向外”是指(  )A.拓展世界市场B.传播基督教C.煤铁资源的发现和采煤技术的提高D.奴隶贸易9.16—18世纪,欧洲从海外进口的商品主要是香料、烟草、茶叶、咖啡等;19世纪,欧洲在海外寻求的主要产品逐渐成为金属、植物油、染料、棉花和麻等。导致该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世界市场规模的扩大B.欧洲生产方式的变革C.全球殖民强国的更替D.亚非拉美地区的衰落10.斯大林执政时期,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苏联优先发展(  )A.农业B.商业C.重工业D.轻工业11.据统计,1913—1938年,世界工业生产量增长了83%,但是国际贸易量只增长了3%,几乎处于停滞状态。这表明(  )A.经济危机并没有对世界工业造成严重破坏B.贸易保护主义阻碍了国际贸易的发展C.凯恩斯主义的盛行推动了世界工业的发展D.国际关系持续恶化影响了国际贸易发展12.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住宅建设占基本建设投资额的比重不断减少,其他非生产性建设投资也开始受到抑制。这表明我国(  )A.致力于奠定工业化基础B.国民经济结构臻于平衡C.大力压缩基本建设投资规模第87页共87页\nD.城市化的进程趋于缓慢13.某国际组织的宗旨是为会员国的经济恢复和发展提供中长期贷款。它成立初期的主要借款对象是西欧国家,后来重点转向发展中国家。这些贷款有利于扩大各国购买力,促进国际金融的发展。该国际组织(  )A.成立于1945年,促进了战后经济的复苏与发展B.是世界上第一个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C.是法德以经济合作促进政治和解的初次尝试D.有利于建立更具有活力和永久性的多边贸易体制14.在货币体制发展史上,布雷顿森林体系实施国际汇兑金本位代替古典金本位,并使可以带来利息的美元把躺在葛朗台箱子里落灰的金子彻底挤出了流通领域。据此可知,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主要作用表现在(  )A.使美元取代黄金成为唯一的国际流通货币B.推动了国际资本的自由流动C.确立了美元在国际金融领域的霸权地位D.有利于多边贸易体制的形成15.20世纪60年代后期,美国的黄金储备从战后的250亿美元急剧下降到90亿美元,黄金存量从8亿多盎司骤减到2.5亿盎司。而此时的欧洲各国,至少囤积着800亿美元,有权要求美国兑付22.8亿盎司的黄金。这主要说明当时(  )A.美国陷入了欧洲的债务危机B.国际金融体系存在内部缺陷C.国际黄金储存量总体下降D.欧洲的一体化进程效果明显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第16题10分,第17题10分,第18题10分,第19题15分,第20题10分,共55分)16.国际经济交往是近现代经济活动的重要内涵,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新航路开辟之前,欧洲的对外贸易主要是由冒险商人采用人背马驮的形式,长途贩运东方的奢侈品,以满足少数贵族富人的消费。这种“中世纪型”的对外贸易,贩运的是体轻价昂的贵重物品,如香料、丝绸等,以获取暴利,第87页共87页\n而销售数额却很有限。新航路开辟后,由大型商船队从事的大规模海上贸易成为国际贸易的主要形式。商品的运输量急剧增加,经营大宗日用品和原料、粮食,以赚取巨大的利润总量。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世界各地经济联系的增强,为西欧的手工业提供广大的市场和原材料产地,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的迅速成长。——摘编自穆良平《主要工业国家近现代经济史》材料二 1870—1910年世界船舶吨位数(单位:百万吨)材料三 世界工业生产指数(以1913年为100)时间1850年1870年1890年1900年1913年指数9204159100(1)根据材料一,说明新航路开辟前后世界贸易的变化。(5分)(2)根据材料二、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促进世界贸易发展的主要因素。(5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在十九世纪五六十年代,卷入世界市场的大多是农业占主导地位的国家,它们共同围绕着一个巨大的工业中心——英国。英国消费它们的原料,同时供给它们必需的工业品。……从1870年至1913年,原料和工业制成品的贸易额都增加了2倍多。这就说明工业发达国家与初级产品生产国家之间的国际分工以及世界各国间的相互依赖程度都加强了。……1900年,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为:英国19%,美国12%,德国13%,法国9%。第87页共87页\n——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材料二 白银的世界货币中心地位在世界上持续了几个世纪后逐渐被黄金取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把黄金与美元挂钩,创立起“美元帝国”。——寇玉琪《货币:统治世界的终极武器》(1)根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国际贸易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中期英国主导世界市场的政治、经济原因。(6分)(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元帝国”得以建立的时代背景。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为规范世界市场秩序作出了哪些努力。(4分)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明初统治者反对对外贸易,明朝建立以后的142年里,朝贡贸易是唯一的合法外贸途径。15世纪初郑和下西洋,除宣扬国威外,大量采购西洋(马六甲海峡以西的印度洋地区)物产亦是重要目的。……1509年,第87页共87页\n明廷开放广东开展特定的民间贸易。1514年,葡萄牙殖民者来到中国并逐渐取得在中国澳门的居住权。1567年,朝廷开放福建省一港口供中国商人对外贸易并对进口贸易征税。之后,西班牙、荷兰、英国商人相继东来。与此同时,中国的民间海外贸易活动活跃,逐渐形成了以闽粤为中心、澳门为核心的亚太经贸网络,中国的瓷器、茶业等物品大量流向西方。中国的商人、工匠遍布南洋各个群岛,大量白银流入中国。……在明末清初的几十年里,郑氏海商集团操控着东亚、东南亚的海上贸易。——摘编自[美]易劳逸《家族、土地与祖先:近世中国四百年社会经济的常与变》材料二 清初厉行海禁。1683年康熙帝打败郑氏军队,结束海禁,并在主要海港设置海关。粤海关迅速成为最热络的通商单位,专门经营外贸的中国商行在广州快速增加。1757年,乾隆帝宣布广州为清帝国唯一对西方开放贸易的港口,颁布了一套详细的规则,这就是著名的“广州贸易体系”。以广州为中心,形成了一个多样且整合性好的经济圈。清朝持续外贸顺差。……西方各商业势力也不得不寻求与这个体系的融合。19世纪40年代后,随着中西多项条约的签订,“条约体系”逐渐取代旧的体制,以上海为中心之一的新的远东商贸网络逐渐形成。——摘编自[美]范岱克《广州贸易:中国沿海的生活与事业(1700—1845)》(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从明朝前期到后期东亚贸易出现的变化,并说明导致这些变化的原因。(4分)(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朝中后期与清朝前中期东亚贸易的相似之处,并简述清朝“广州贸易体系”的积极作用。(6分)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6世纪中叶到17世纪中叶,第87页共87页\n世界贸易格局发生巨大的变化。非洲、美洲、远东的沿海地区相继纳入以欧人为主导的世界性贸易网络。欧人东渐虽然破坏了传统的东西方贸易网络,但他们以通商为目的的远东扩张也极大地推动了东西方贸易。从16世纪到18世纪前期,传统手工业发达的中国对西方的贸易一直保持巨大的顺差,导致长达280年的白银大规模流入中国的过程。——摘编自梁方仲《明代国际贸易与银的输出入》材料二 世界资本主义主导的世界市场是逐渐形成的,18世纪30年代到19世纪60年代,新兴工业国的工业从农业中完全分离出来,而且使工业分工、工业与农业的分工越来越超越民族国家的范围,向国际领域发展,演变为……工业国与农业国的分工……在19世纪末,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生,汽车、钢铁、化工等产品取代棉纺织品成为世界市场主要交易货物。同时,由于资本输出在这一时期也登上各国经济交往的舞台,从而使国际资本市场得以形成和发展;从20世纪中期开始,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推动下,国际分工的发展又深入到部门内部,出现同一部门内部不同产品、零部件和工序的分工。伴随着国际分工的这些发展变化,国际技术流动、国际劳务流动也发展起来。——摘编自雷兴长、杨志龙《世界经济》材料三 20世纪80年代,中国领导人开始接受国际贸易中“国际分工”的理念,认识到在国际市场上开发自身“比较优势”的重要性。中国几乎同时与所有的国家改善关系,无论是过去的朋友还是敌人。中国在沿海较发达地区放宽了外汇管制,鼓励当地生产企业以出口为主,瞄准世界市场,参与国际竞争。——摘编自郝雨凡《中国对外经济政策50年》(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引起16世纪中叶到17世纪中叶世界贸易格局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并概括当时世界贸易的特点。(6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世界市场体系发展的阶段特征。(5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后中国与世界市场关系变化的原因。(4分)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第87页共87页\n材料一 继荷兰之后,英国通过推行自由贸易,建立起全球市场,并逐步确立起自由市场经济模式。当这种模式的弊端引发社会危机的时候,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又采取了政府干预的手段。从此,“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交相作用,改变了人们对传统的市场经济模式的认识。材料二 列宁时代,国家的经济政策具有相当的弹性;而斯大林则以强硬的手段,加快了国家工业化的步伐……斯大林就认为,我的工业化资金只能靠我自己内部来积累,内部来积累呢?那主要当然要来自于农业……在那个时代,所有的生产、运输、销售都由国家计划安排。——以上材料均据《大国崛起·解说词》整理(1)分别指出材料一中英美两国市场经济模式的特点。分析美国创新市场经济模式的背景。(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向社会主义过渡中,列宁和斯大林是怎样探索的。简要评述斯大林时代所形成的经济体制。(4分)第87页共87页\n1答案:C解析: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城市的繁荣,导致唐朝出现“扬一益二”的现象,故选C项;交子产生于北宋时期,排除A项;坊市界限严格不利于城市商业贸易的发展,排除B项;明清时期形成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排除D项。2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中国商船的踪迹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海外贸易税收成为政府重要财源”,可知这种现象出现在两宋时期,故选C项。3答案:D解析:“买”“贮”“贷”“宝”这些古代带“贝”的文字,其含义都与商品贸易有关。据此我们可以推断,贝在当时是货币,故D项正确。4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材料“飞钱业务由朝廷的户部、度支、盐铁三司统一经营,收取手续费”,可知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故选D项。5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只是在找到通往东印度的新航线之后和在美洲开辟了对欧洲商业民族有利的广阔活动场所之后……其他欧洲国家不得不日益紧密地靠拢”,可知新航路的开辟加强了亚、欧、非等洲之间的联系,世界逐渐连成一个整体,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故选A项;欧洲联合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排除B项;英国成为世界贸易中心是在19世纪中期,排除C项;垄断组织的形成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排除D项。6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工业革命”“从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可知工业革命后,以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世界市场逐步形成,故选C项。7答案:D第87页共87页\n解析:工业革命后,伴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欧美工业化国家生产出数量巨大、种类繁多的工业产品,并以此为媒介,积极向海外扩张,寻求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故D项正确。8答案:A解析:“向外”是指拓展世界市场,海外市场对商品源源不断的需求就是“新的财富的发现”,它推动了英国国内的技术革新,导致并推动了工业革命,故A项正确。9答案:B解析:16—18世纪欧洲处于资本主义萌芽阶段,主要进口生活消费品,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欧洲需要大量原材料,故选B项;题干材料反映的是欧洲进口商品的变化,不是世界市场规模的扩大,排除A项;题干材料主要强调欧洲的进口商品,不是全球殖民国家的发展,排除C项;欧洲国家的殖民掠夺导致亚非拉地区落后,排除D项。10答案:C解析:在工业化过程中,为了迅速增强经济实力和国防力量,苏联采取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故选C项。11答案:B解析: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中,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渡过危机,实行贸易保护政策(提高关税、货币贬值),阻碍国际贸易的发展,故B项正确。12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致力于奠定工业化基础,这势必影响其他领域的投资,故A项正确。13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为会员国的经济恢复和发展提供中长期贷款”,可知该国际组织是世界银行,故A项正确。B、C、D三项与题干材料不符,均排除。14答案:B第87页共87页\n解析: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美元进入流通领域,并通过双挂钩原则,推动国际资本的自由流动,故B项正确。15答案:B解析:《布雷顿森林协定》规定美元与黄金挂钩,各会员国货币与美元挂钩,美元充当黄金的等价物或代表。根据题干材料“美国……黄金存量从8亿多盎司骤减到2.5亿盎司”“欧洲各国……囤积着800亿美元,有权要求美国兑付22.8亿盎司的黄金”,可知布雷顿森林体系存在内部缺陷,故B项正确。16参考答案:(1)新航路开辟前:对外贸易主要是奢侈品的长途贩运,主要满足上层贵族富人的需要,贸易总量小,销售数额很有限。新航路开辟后:以生产和生活用品为主,贸易额巨大,促进欧洲工场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世界市场的形成。(2)主要因素: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新型交通工具的大量使用;工业生产迅速发展;世界市场进一步扩大。17参考答案:(1)特点:英国由主导国际贸易到在世界贸易中所占比重降低;国际贸易由几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国际贸易总量增长且互相依赖;国际分工明显;欧美发达国家主导国际贸易的局面最终形成。原因:政治方面,资产阶级代议制不断完善。经济方面,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2)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实力膨胀,西欧地位一落千丈;吸取经济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教训。努力: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达成《关税与贸易总协定》。18参考答案:(1)变化:贸易中心:贸易主要场所由印度洋地区转向太平洋地区;贸易流向:由中国购买外国物品为主到外国购买中国物品为主;贸易政策:由政府严格管控到民间贸易逐渐兴起;贸易主体:欧洲商人大量出现;中国的商人遍布南洋各个群岛。原因:新航路开辟;明朝社会经济的发展;明政府对外政策的调整。(2)相似之处:中国在东亚商贸圈中占据重要地位;中国外贸处于顺差状态;都有一个政府由严格管控到相对放宽的过程。积极作用:推动了中国对世界的初步认识;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第87页共87页\n19参考答案:(1)主要原因: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特点:欧洲国家主导;东西方贸易扩大;中国处于贸易顺差。(2)特征: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工业与农业分工,国际商品市场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后,重工业产品成为世界市场主要交易货物,开始出现国际资本市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国际技术流动、国际劳务流动得到发展。(3)原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决策;国内经济的发展需要资金、技术、市场等;中国政府接受“国际分工”的理念;国际环境改变。20参考答案:(1)特点:英国实行自由放任(或自由贸易、自由竞争、自由市场);美国实行国家(政府)干预。背景: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政治危机(或法西斯威胁;社会动荡;政府信誉下降);国家干预经济思想的影响;胡佛自由放任经济政策无法解决危机;苏俄经济建设的经验。(2)探索:列宁实行新经济政策;斯大林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运动(或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评价:短期内取得了巨大成就,巩固了政权,经济上基本实现了工业化等。但从长期来看,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社会主义建设产生了不利影响。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第四单元检测试卷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第87页共87页\n1.村落在中国历史悠久,村落的设计能够体现一定的思想意识。半坡村落、姜寨村落等原始聚落周围都挖有大型壕沟,如姜寨遗址壕沟的上部宽为1.8—3.2米,底部宽为1.2—1.3米,深为2—2.4米,沟壁较陡直。这些壕沟体现了(  )A.宗法礼制  B.宗教信仰C.防御意识 D.诗画境界2.提到“市”,现代人一般会联想到某城市。我国古代与“市”联系较密切的是(  )A.畜牧业    B.手工业C.农业    D.商业3.中国在西周时期就有关于集镇的记载,下列关于集镇的说法正确的是(  )A.农业的出现促进了集镇的发展B.商品交换的发展促使集镇形成  C.集镇的出现是出于政治统治的需要D.集镇出现在西周时期4.南北朝时期,草市形成。唐朝草市为数众多,例如青弋江有“江边草市”,茶山下有“水口草市”。钟山附近“野市鱼盐隘,江村竹苇深”。这说明草市(  )A.设置在城市的中心B.在唐朝达到了鼎盛C.已经突破时间限制D.是商业发展的产物5.据考古发现,南宋国都临安的城市规划异于前代。临安的城市中心为资本和商业集中地,皇宫反倒偏居一隅。这反映出当时(  )A.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分离B.商业发展削弱了专制皇权C.工商业发展影响城市布局D.传统坊市格局已经被打破6.古希腊民居产生较早,是西方住宅文明的典型代表。古希腊民居的核心是(  )A.中庭      B.凹室第87页共87页\nC.正屋     D.列柱庭院7.中国的传统民居建筑形式多样,大多依山傍水而建,尊重山水等自然地貌,建筑融于山水之间,达到天人合一、物我同一的思想。这表明中国古代建筑(  )A.领先世界各国     B.富含文化气息C.体现宗教信仰  D.受制于自然条件8.《唐会要》中记载:“准营缮令:王公已下,舍屋不得施重栱藻井。三品已上堂舍,不得过五间九架。厅厦两头门屋,不得过五间五架。”这一规定说明(  )A.中国古代遵循严格的等级观念B.中国古代注重勤俭节约C.中国古代住宅布局讲求对称 D.中国古代民居普遍采用砖木结构9.下面是某国两个城市的人口总数变化示意图。这两个城市最可能是(  )A.北京、上海    B.东京、大阪C.利物浦、曼彻斯特 D.莫斯科、圣彼得堡10.1801—1861年,英国大城市人口平均增长2.085%,而小城镇和乡村人口平均仅增长1.039%,大城市人口增长速度比其他地区快近一倍。导致英国大城市人口增长较快的主要原因是(  )A.奴隶贸易带来了大量劳动力 B.纺织业等制造业快速发展C.世界市场最终形成,外来移民涌入D.英国人口出生率迅速上升第87页共87页\n11.某校学生进行历史研究性学习时,收集了以下资料:《中国古代早期城市化进程与最初的文明》《英国城市化的核心动力:工业革命与工业化》和《试论中国近代城市化进程》。其研究主题应该是(  )A.工业革命与城市化进程B.中国与西方国家城市化进程C.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D.工业革命后的世界12.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大众休闲文化在欧美国家兴起,戏院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喜剧和音乐剧吸引了成千上万的观众,足球等大型体育赛事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这反映出当时欧美国家(  )A.城市化进程发展较快B.贫富差距逐渐消除C.工业化开始启动  D.工人福利得到保障13.1910年,上海总人口118.6万人,公共租界人口达50.15万人;上海传统的商业繁华区从南市移到美英法租界所在的北市;上海的主要工厂也设在租界内。上述材料反映了上海(  )A.近代城市化呈现半殖民地化的特点B.成为中国新兴城市的排头兵C.自然经济最先解体D.成为列强商品输出的桥头堡14.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曾经说:“(格拉斯哥)是大不列颠最清洁、最美丽、结构最好的城市之一。”但到了1818年,当人口再次增长了3倍时,格拉斯哥的魅力消失了。1839年,它被称为“存在如此大量的肮脏、犯罪、痛苦与疾病的地方”。导致格拉斯哥魅力消失的主要原因是(  )A.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B.1836年宪章运动C.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D.城市化带来负面影响第87页共87页\n15.18世纪,英国人口死亡率明显下降,但1816年以后死亡率上升。1831—1841年,工厂集中的伯明翰每千人死亡率由14.6上升到27.2,利物浦由21上升到34.8。导致上述情况发生的重要原因是(  )A.城市环境极其恶化B.化学工业污染严重C.人口膨胀食物短缺D.医疗技术水平下降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第16题10分,第17题10分,第18题10分,第19题10分,第20题15分,共55分)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英国作为最早进入工业化的国家,也是最早受到工业化和城市化负面效应之害的国家。17、18世纪以来,英国的一些工业城市就已经出现严重的煤烟污染,城市环境异常恶劣。……因此,他们也强烈要求对大气环境进行治理。1819年,英国政府召开讨论烟害的第一次委员会,并于1821年制定了《烟尘防止法》。1853年到1856年,伦敦和其他城市先后制定了《伦敦法》等有关防止烟尘的法律,又制定了《制碱业管理法》(1863年)、《河流防治法》(1876年)。——摘编自王肃之等《英、美、日等国依法治理大气污染的经验与启示》(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伦敦出现严重烟雾污染的原因。(6分)(2)概括指出英国治理环境污染所呈现出的特征。(4分)第87页共87页\n17.阅读材料,完成下面要求。材料 1970—2010年美国、中国与世界的城市化水平一览表年份美国中国世界1970年73.60%17.38%36.59%1980年73.70%19.39%39.34%1990年78%26.41%42.96%2000年79.10%36.22%46.67%2010年82.10%47.50%51.66%——摘编自《中国统计年鉴(2010)》《国际统计年鉴(2010)》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结合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10分)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对于一般宅制宋朝规定,“私居、执政、亲王曰府,余官曰宅,庶民曰家……六品以上宅舍,许作乌头门。父祖舍宅有者,子孙许仍之。凡民庶家,不得施重栱、藻井及五色文采为饰,仍不得四铺飞檐。庶人舍屋,许五架,第87页共87页\n门一间两厦而已”。……(明朝)洪武二十六年定制官员营造房屋……一品二品厅堂五间九架……庶民庐舍洪武二十六年定制不过三间五架,不许用斗栱饰彩色。——摘编自刘致平《中国居住建筑简史——城市、住宅、园林》材料二 在欧洲和亚洲,从10世纪到18世纪,经济关系的转换改变了城市与其腹地之间简单的索取关系。当贸易变成了经济的引擎,城市商人开始进行买卖交易。他们一般购买原材料——羊毛、木材、香料,然后将其加工成制成品,如纺织品、小船和食品。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经济组织发生了另一次转变。工业革命加速了城市化的进程,尤其是在欧洲。以水力或火力为动力,工厂中被工业人口所操作的越来越多的新机器形成了大规模生产。过去以宫殿为中心、被城墙环绕、集中在市场或河流旁的城市,现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城市的经济财富集中在工厂、铁路和工厂工人的住房上。——摘编自[美]阿瑟·格蒂斯等《地理学与生活》(1)根据材料一,指出宋明两朝对官员和百姓居住房屋的限制。这说明了什么问题?(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欧洲城市化进程中,不同阶段影响城市发展的突出因素。(4分)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北宋时期都城开封,不仅是全国最大最繁荣的城市,也是全国最大的旅游城市,常常吸引外地的游客来此游乐。此外,东京还经常聚居一大批饥饿的流民,少时数百上千,多者数万。东京城行业众多,彩帛、占卜、典当等行业十分发达,经久不衰。此外还有相当数量的瓦肆。——摘编自张莹《论宋代城市发展及其影响》材料二 从1760年产业革命开始到1851年,英国花了90年时间,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城市人口超过总人口50%的国家,基本实现城市化。而当时,世界城市人口只占总人口比例的6.5%。1863年,伦敦开通了世界上第一条地铁,便捷快速的立体交通网络和现代化的金融服务、优良的港口区位优势,使得伦敦这个16世纪末的欧洲贸易中心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到1921年,英国城市化水平已达77.2%。英国初步完成城市化用了90年时间,而从初步完成到成熟阶段用了大约70年的时间。——摘编自马先标等《世界城市化历程回顾:兼述英国城市化的特征与启示》第87页共87页\n(1)根据材料一,归纳宋朝都城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原因。(6分)(2)根据材料二,归纳英国城市化进程的特点。谈谈你对城市化问题的认识。(4分)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9世纪下半叶成都的发展相对缓慢,城墙是成都最高的建筑,站在上面可鸟瞰全城。四个城门是成都与外界联系的唯一通道,城门通常在黎明开启,在晚间关闭,门卫盘查过往行人。街道是市民共有的最基本的公共空间,其面貌和功能也各有不同。在外来人的眼中,成都街头总是充斥着行人、轿子、推车,“凉棚、幌子、大招牌、旗子把狭窄的街道挤得水泄不通”。全城商业和居住区域并不隔离,商人小贩没有任何限制地在街头出售商品。成都街头经常用来作为戏剧表演的舞台,一些流动的班子喜欢在围满观众的空地上表演。对成都市民来说,喝茶是除街头外最重要的公共场所。20世纪以前,很少有官方势力对茶馆生活进行干涉。第87页共87页\n材料二 20世纪初新式精英发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改良运动,给这个城市改头换面,并且构筑了新的公共空间。1909年出现第一座西式钟楼;随着人口的增长,四个城门造成交通拥堵,自1913年开始逐渐拆毁旧城墙、旧寺庙,一些古迹也遭到毁灭性的破坏。1904年,劝工局“仿日本劝工场办法,设立产品陈列所”。1909年劝业场建成,次年,改名商业场,成为购物中心和公共娱乐场所。20世纪初少城公园开放,装备了电灯,傍晚后也能开放;1913年,政府兴建了一座展览厅和图书馆。随着城市改革浪潮的推进,反映新思潮的新兴地方戏相继诞生;1909年电影引入成都。同年,成都第一家新式大众剧院——可园在会府北街开张。开张之时,允许妇女进入,引起人们好奇围观。同时飞行表演、乐队、舞厅及交响乐队也相继出现在成都。成都的警察机构成立于1902年,在20世纪的头二十年里,由于没有正式的市政机关,警察对街头贸易、劳务市场、公共卫生进行严厉整顿。——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王笛《街头文化:成都公共空间、下层民众与地方政治(1870—1930)》(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概括20世纪初前后成都城市面貌的变化。(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初成都城市改良运动的原因及影响。(9分)1答案:C解析:从原始社会开始,人们为了躲避野兽的攻击和其他部落的骚扰,保证自身的安全,便开始营造具有防御功能的聚落环境,而壕沟就能够起到防卫猛兽的攻击和其他部落的骚扰的作用,故C项正确。2答案:D解析:古代城市包括住宅区和商业区,“市”是指商业区,故选D项。第87页共87页\n3答案:B解析:集镇随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兴起。在原始社会末期,手工业者在便于交换的地方集聚,形成了古代集镇的雏形。商品交换的发展促使集镇逐渐形成,故选B项。4答案:D解析:草市属于农村的集市,是农村商业发展的产物,故D项正确。根据题干材料可知草市主要设置在江边、山下等离城镇稍远的地方,不是在城市的中心,故A项错误;题干材料只是强调唐朝草市为数众多,无法说明达到鼎盛,故B项错误;题干材料未涉及草市买卖的时间信息,故C项错误。5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临安的城市中心为资本和商业集中地”“皇宫反倒偏居一隅”,可知随着商业的发展,城市的布局和功能发生变化,故选C项。临安的城市中心为资本和商业集中地,皇宫反倒偏居一隅,这说明城市经济功能增强,无法说明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分离,排除A项;商业发展削弱了专制皇权在题干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题干材料只说明南宋国都临安的城市规划异于前代,无法说明传统坊市格局被打破,排除D项。6答案:A解析:在古希腊,带有列柱围廊的中庭是民居的核心,故A项正确。凹室用来陈放家史和祖先塑像,与入口相对的是正屋,排除B、C两项。古罗马后期的建筑扩建了列柱庭院,排除D项。7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中国古代建筑实质上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载体,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故选B项。8答案:A第87页共87页\n解析:题干材料强调王公以下、三品以上官员的住宅的修建要求,即要求他们遵循严格的等级观念和长幼有序的礼仪制度,故A项正确。B、C、D三项与题干材料不符,故排除。9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材料,这两个城市的人口在19世纪上半期快速增长,城市化进程加快;从时间上看,应与工业革命有关。19世纪上半期,英国工业革命发展迅速,工业革命促进了城市化进程,城市人口增加,故C项正确;19世纪上半期,中国与日本农业占据主导地位,故A、B两项错误;当时俄国盛行农奴制,并未出现题干材料中的城市化现象,故D项错误。10答案:B解析: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英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工业生产逐渐向城市集中,城市中工厂林立,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乡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因此英国大城市人口增长较快,故B项符合题意。11答案:B解析:题干材料涉及中国古代早期城市化进程、中国近代城市化进程和英国城市化进程,据此可知其研究主题是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城市化进程,故B项正确;A、D两项不符合“《中国古代早期城市化进程与最初的文明》”,故排除;题干材料主要反映的是城市化进程,故C项错误。12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大众休闲文化”“戏院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喜剧和音乐剧”“大型体育赛事”,可知当时欧美国家城市化进程发展较快,人们的休闲娱乐生活丰富,故选A项。13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公共租界人口占上海总人口的比重较大,商业繁华区和主要工厂都设在租界内,这说明近代上海城市化呈现半殖民地化的特点,故选A项;第87页共87页\n上海不是新兴城市,故B项错误;题干材料主要反映的是近代上海城市化的发展特点,与自然经济解体和列强商品输出无关,故C、D两项错误。14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材料“格拉斯哥的魅力消失了。1839年,它被称为‘存在如此大量的肮脏、犯罪、痛苦与疾病的地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环境问题、社会治安等问题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弊端日益暴露,导致格拉斯哥的魅力消失,故选D项。15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上半期,工业革命迅速发展,烟尘不断排放到大气中,生活和工业废水排进河流,对城市饮用水源造成污染,影响了人们的身体健康,故选A项;化学工业出现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故排除B项;工业革命时期,农业获得快速发展,故排除C项;工业革命的发展推动医疗卫生事业的整体进步,故排除D项。16参考答案:(1)原因:工业革命推动了新兴工业的发展,工业废气排放量增加(新能源的使用,煤的使用量增加);城市化进程加快,工业城市污染物的排放较为集中。(2)特征:依法推进;先污染后治理;随着环境污染问题的严重,治污日趋系统、全面;治理艰难,过程漫长。17参考答案:示例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水平逐步提高。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发展迅速,大量劳动力进入非农产业领域。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扩大,外资企业、民营企业涌现,进一步促进了人口向城市集中。示例二第87页共87页\n20世纪90年代,美国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高。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加强对信息技术的研究,知识经济的发展加快了美国城市化水平;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有利于美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促进美国经济发展,推动美国城市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18参考答案:(1)限制:宋朝和明朝在官员和百姓的房屋式样以及装饰等方面都有明确的规定。问题:宋朝和明朝在民居建筑方面,深受等级制度的约束,其本质上反映了宋朝和明朝为加强君主专制,维护社会秩序,严格限制官民住宅建筑的特色。(2)因素:影响古代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是政治、军事和宗教。中古时期之后,欧洲商品经济的发展深刻影响着城市的规模和职能。工业革命后,工业的发展成为影响城市发展的突出因素。19参考答案:(1)特点:规模大;经济繁荣;旅游业发达;流动人口多;流民聚居;娱乐活动丰富。原因:城市商业活动突破时空限制;商业环境相对宽松;开封成为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等。(2)特点:英国城市化进程伴随着工业革命而推进,城市化水平较高。认识: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城市化也带来了一定的社会问题,应统筹兼顾,科学推动城市化进程。20参考答案:(1)变化:城市空间由封闭走向开放;商业场所由杂乱到规范,出现近代化商业场所;大众娱乐休闲由传统走向现代,增添了西方元素;街头生活由居民自主变为政府控制干涉。(2)原因:西方模式的影响;维新变法运动、清末“新政”等政治运动的推动;民族工业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社会精英阶层的努力等。影响:促进成都城市繁荣,有利于城市近代化;拓展了市民公共空间;冲击了封建礼教和等级制度,促进思想解放和生活方式多样化等。但对传统文化造成了破坏。第87页共87页\n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第五单元检测试卷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丝绸之路是西汉时期开辟的贯穿欧亚大陆的通道,当时的主要用途是(  )A.商业贸易  B.战争需要C.政治交往  D.旅游考查2.从公元前220年起,秦朝陆续修建了以咸阳为中心的三条驰道:一条向东直通过去的燕、齐地区;一条向南直达吴、楚地区;一条从咸阳直达九原的直道。驰道宽50步,车轨宽6尺。道旁每隔三丈栽树一株。驰道的修建(  )A.促使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B.有利于各地经济文化交流C.削弱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D.导致长途贩运贸易的繁荣3.对海洋的重视和利用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也影响着一个国家的兴衰。我国西汉时对海洋的利用取得的成就是(  )A.初步形成东、南两条航线 B.天文定位技术应用于航海C.中国海船横渡太平洋D.最远到达红海和东非沿岸4.梁启超在《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中说:“何以哥氏(指哥伦布)、维氏(指达·伽马)之绩,能使全世界划然开一新纪元,而郑君(指郑和)之烈,随郑君之没以俱逝。”下列哪一句话最能从根本上解答梁启超的困惑(  )A.郑和地理航海知识渊博,意志坚定B.支撑东西方航海活动的经济形态存在着巨大差异C.郑和船队缺乏强有力的、持久的政府支持D.西方拥有更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更强大的武装力量第87页共87页\n5.“自津浦通车,而京津之信二日即可抵沪,徐州以下,一日可至,凡铁路地带之消息,传递已较前大便。”“铁路在畅通经济、带动繁荣的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铁路发展有利于观念革新 B.祖国内地与西部边疆地区的联系加强C.铁路交通受到民众的欢迎 D.电信事业发展得益于铁路交通6.1865年中国建成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1872年近代中国最早的航运企业诞生。这些交通事业的进步主要是由于(  )A.民主科学思想的传播B.洋务运动的推动C.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 D.收回利权运动的开展7.《上海洋场竹枝词》中写道:“往来如织密如麻,满眼汽车与电车”“欲保安全维秩序,认明红绿两边灯”。材料反映了(  )A.中国交通设施发展迅速B.工业革命促进交通发展C.交通发展引发观念转变D.近代交通的半殖民地化色彩8.18世纪,伯明翰位于英国国家运河网络的枢纽,其运河长度加起来比威尼斯的还长,运河被用来运输大宗物资。19世纪中期以后,运河运输衰落。其衰落的主要原因是(  )A.新的交通工具改善了运输条件B.大量殖民地促进了海外贸易发展C.英国国内工业品产量逐渐下降D.工业革命从英国扩展到世界各地9.下面是根据《北京市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编制的2017年北京公共交通数据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第87页共87页\n项目运营线路运营车辆运营线路长度全年客运总量公共电汽车881条24131辆19299千米33.3亿人次轨道交通22条5210辆609千米37.8亿人次A.公共电汽车是北京市民最主要的交通工具B.北京交通工具种类不能满足市民出行需求C.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为人们在市内的通行提供了方便D.轨道交通因价格低廉吸引了市民乘坐10.鸦片战争后,洋务派在上海创办轮船招商局,打破西方对中国江海运输业的垄断;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轮船招商局成为官僚资本主义企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轮船运输业由国家统一管理。据此判断(  )A.轮船招商局见证了中国民族企业发展历程B.中国交通运输业发展艰难曲折C.中国船舶运输业持续稳定发展D.政府主导推动官营企业发展11.17—18世纪,英国在全国各地修建了多条主干道,并对河流河床进行综合整治,最终打造成四通八达的水陆交通运输网。这些措施(  )A.引发了英国交通领域中的革命B.推动了英国对外进行殖民扩张C.加速了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D.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发生和发展12.1870年世界铁路总长度为21万千米,其中欧洲占10.5万千米,美洲大陆占9.3万千米,到1900年美洲大陆的铁路里程早已超过欧洲,但欧洲和美洲的铁路里程占世界铁路总里程的比重有所下降。这一变化表明(  )A.世界各地铁路发展差距明显缩小B.世界各地交通运输业有所发展C.世界各地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第87页共87页\nD.欧美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逐渐下降13.20世纪初,美国交通运输领域出现重大转折。1903年莱特兄弟成功地研制出第一架双翼飞机,飞机的发明和汽车的应用标志着交通运输新纪元的到来。“交通运输新纪元的到来”主要归功于(  )A.内燃机的发明和使用B.美国政府开明的政策C.美国企业进入垄断时代D.电动机的发明和使用14.20世纪初,美国福特公司创立的生产流水线大大降低了汽车生产成本和售价,小轿车第一次成为人民大众的交通工具,福特公司的市场份额迅速上升,在美国汽车行业占据了绝对优势。这种状况客观上(  )A.顺应了生产社会化的趋势B.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出现C.契合了利益最大化的趋势D.推动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15.城市交通是我国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全国32个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中,有27个城市的人均道路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一现象带给我们的直接影响是(  )A.交通拥堵  B.环境污染C.能源紧缺 D.汽车增长过快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第16题13分,第17题10分,第18题10分,第19题10分,第20题12分,共55分)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秦汉的交通建设,在道路和河渠方面,以及馆舍邮驿,都很注意。道路之开辟者,有驰道,通西南夷道,通南越道,褒斜道,回中道,子午道,飞狐道,马援所刊道和峤道……驰道的通达区域,据贾山说,是“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濒海之观毕至”。——白寿彝《中国交通史》第87页共87页\n材料二 “私行人,职事五品以上、散官二品以上、爵国公以上,欲投驿止宿者,听之。边远及无村店之处,九品以上、勋官五品以上及爵,遇屯驿止宿,亦听。并不得辄受供给。”谓私行人不应入驿而入者,笞四十。辄受供给,准赃虽少,皆杖一百。——《唐律疏议》材料三 自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五口通商,九十余年来中国门户洞开,外洋风雨,如潮袭来。一方面,中国的许多利权横被侵蚀。又一方面,西洋的新文明不断地输入。……中国的新交通事业,和以前不同之点:第一,为交通工具之科学化,以机械的力量逐渐代替以前使用的人力、畜力、水力和风力。第二,为交通组织之商业化,凡各种新交通工具之利用,均可以普通的交易方式行之,没有阶级上的限制。——白寿彝《中国交通史》(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汉时期道路修建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汉时期道路的修建对当时社会的发展起到了哪些重要作用。(6分)(2)根据材料二,分析唐朝驿站的主要特点。(4分)(3)材料三与材料二相比,交通工具的发展与使用有哪些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3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秦始皇时期,中央政府以极大的决心建立全国的交通道路网。凭借统一国家强大的组织力和雄厚的财政实力,秦朝很快建立起以公路交通为主,辅以运河运输的交通体系。在六国自身交通体系的基础上,这一体系呈现出统一、静态、闭合的特点。与秦帝国修建道路以维护自身统治不同,罗马修筑道路与其大规模的对外侵略战争有直接关系,通过战争的大肆掠夺,罗马国库积累了大量财富,这又为修筑道路提供了充分的财力支持。最终,罗马帝国形成了以地中海海运为主动脉、以公路交通为血管的交通体系,呈现出囊括性、开放性的特征。——摘编自牛秋实、葛臻明《秦汉帝国与罗马帝国的交通及社会比较研究》第87页共87页\n(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朝与罗马帝国交通体系的不同点。(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交通事业的发展与社会文明进步之间的关系。(4分)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西方学者提出“18世纪交通革命”的理论。指出18世纪时,英国在水路、陆路方面的进步都引人注目,马车在各方面都有技术改进,速度、容量、舒适度都有提高。筑路技术有了明显提高,用于运输煤炭等重物的木轨在矿区铺设,这成为19世纪铁轨的先声。水陆交通的不断发展,使英国在19世纪初实现全国水陆交通网络一体化。18世纪时,马车货运速度增长三倍,运费降低40%,客车运时减少60%,舒适性和可靠性大大增加。从17世纪下半叶开始,英国各类交通立法不断增多,交通治理始终处于议会的有效监管下。交通基础设施投资不断增长,收费信托以道路通行费为抵押借贷并发行债券,运河修建资金主要来自发行股票和抵押借贷,银行在融资方面日益重要。19世纪时,铁路建设的融资规模更大,但融资方式并未有重大改变。——摘编自沈琦《“18世纪交通革命”:英国交通史研究的新方向》等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交通基础设施实现从瓶颈制约到优势支撑的转变,交通运输建设突飞猛进,综合交通运输网四通八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国家迅速修复了被破坏的运输线路,恢复了水陆空交通。1953—1977年,交通运输业全民所有制单位基本建设投资累计完成840亿元,先后建设了青藏公路、武汉长江大桥、首都国际机场、京沪铁路等重大项目,改变了落后闭塞的交通面貌。20世纪90年代后,国家将加快交通运输发展作为重要战略目标,持续加大投资力度,交通运输业投资快速增长。1996—2018年,全国交通运输业投资年均增长16.7%,全国形成了以铁路为骨干,公路、水运、航空等多种运输方式组成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据国家统计局《固定资产投资水平不断提升 对发展的关键性作用持续发挥——新中国成立7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九》整理(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英国“18世纪交通革命”的内容及其影响。(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业发展的原因。(4分)第87页共87页\n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我国是最早利用海洋的国家之一。殷墟即发现了来自南海乃至阿曼湾的海贝。齐国借助“边海”的地理条件,发展“鱼盐之利”,成为春秋战国时最为富庶的国家。汉代“海上丝绸之路”雏形即已出现,魏晋而后,僧人“附商舶”西行“求法”,成为佛教东传的重要方式。宋元时代指南针等远洋航行工具的使用,使海外贸易达到鼎盛。明朝前期,在郑和下西洋的背景下,出现了一批重要的航海著作,如《氵赢涯胜览》《星槎胜览》《西洋番国志》等,记录海行见闻,反映当时东南亚、印度以及阿拉伯、东非等地的风土人情、山川形胜。明后期,郑若曾针对倭寇等问题,在《筹海图编》中明确提出“海防”的主张:“欲航行于大洋,必先战胜于大洋。”而明、清政府常常采用“海禁”的办法。到鸦片战争前,“各省水师战船,均为捕盗缉奸而设”。——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中国被卷入世界市场体系,通商口岸不断增加。魏源认为海运“优于河运者有四利:利国、利民、利官、利商”。1842—1846年,茶出口增长一倍,丝的出口增长将近五倍;1846—1856年,茶出口又增长55%,丝的出口增长三倍多。海关税收从1861年的490余万两增加到1902年的3000余万两。1866年,左宗棠创办福州船政局,附设福州船政学堂。1868年,江南制造总局制造的第一艘近代海轮“惠吉”号下水。1872年轮船招商局成立,“使我内江外海之利,不致为洋人占尽”。1885年,海军衙门设立。随着西方商品与资本输出的扩大,部分国人提出与列强进行“商战”。1904年,张謇上奏朝廷,请准各省成立海洋渔业公司,购置新式渔轮,发展海洋渔业。19世纪60年代后,清政府与英法等国签订条约,允许百姓出国,“毫无禁阻”,仅南洋地区,就有中国移民500万人。——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古代海洋利用的特点。(4分)(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晚清海洋利用的主要变化及启示。(6分)20.阅读材料,完成下面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部分交通工具变迁年代主要交通工具第87页共87页\n20世纪50年代主要是步行、独轮车或牛马车;人力、畜力是主力1950年8月1日,中国民用航空正式开航20世纪60年代公交车并不普及,由于国内石油资源紧张,公交车顶上有一个大的煤气包;1969年10月1日北京地铁建成通车,全长23.6千米,属于战备工程,不对公众开放20世纪70年代中国有“自行车王国”的称号。自行车与缝纫机、手表并称为“三大件”,当时购买自行车要凭票。20世纪70年代末期,永久、凤凰、飞鸽等品牌的自行车开始风靡中国20世纪80年代摩托车是家庭富裕的象征;公交车开始普及全国;1981年9月15日,北京地铁正式对外运营20世纪90年代公交车已经成为城市最主要的公共交通工具;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飞机还是个新鲜事物,线路和航班次数都很少21世纪私家车普遍,品牌众多,中国已跃居全球第一大汽车消费国;出租车更新换代,混合动力、无障碍出租车上路;建设更加绿色、环保、人性化的新型交通体系;火车、高铁、地铁、轮船、飞机成为国人常见的出行方式;新能源车辆加快推广——摘编自杨柳《建国以来我国交通运输之变迁》上表能够反映我国交通变化的多种趋势,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12分)第87页共87页\n1答案:A2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秦朝修建以咸阳为中心的三条驰道,这有利于加强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故B项正确;公元前221年国家就已经实现统一,故A项错误;修建驰道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故C项错误;长途贩运贸易的繁荣出现在明清时期,故D项错误。3答案:A解析:中国在西汉时期,已初步形成了东、南两条航线,东线通向朝鲜半岛和日本,南线通向印度洋,故选A项。4答案:B解析:题干材料中梁启超的困惑是西方新航路的开辟为何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远航事业蒸蒸日上,而中国郑和下西洋之后远洋航行却逐渐衰落,其根本原因在于经济基础的不同,中国当时是封建自然经济,自给自足,具有封闭性,对外贸易基本上都是朝贡贸易;而当时西欧国家商品经济发展,出现资本主义萌芽,资本主义经济具有开放性和扩张性。故选B项。5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凡铁路地带之消息,传递已较前大便……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铁路发展有利于信息传播、观念革新,故A项正确。6答案:B解析:洋务派创办的民用企业,如轮船招商局等,推动了近代中国航运业的发展,故B项正确。7答案:C8答案:A第87页共87页\n解析:19世纪中期以后,英国已经完成了工业革命,火车和轮船等新式交通工具的发明和使用,使传统的运河运输衰落,故选A项。B、C、D三项在题干材料中无法体现,故排除。9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共汽车、电车、地铁等主要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为人们在市内的通行提供了方便,故C项正确;根据题干表格,可知在全年客运总量中轨道交通总量高于公共电汽车总量,故A项错误;题干材料无法体现“北京交通工具种类不能满足市民出行需求”,故B项错误;题干材料没有对比公共电汽车和轨道交通的价格,故D项错误。10答案:A解析:题干材料反映了洋务运动时期、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轮船招商局的发展,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轮船运输业的发展,据此可知轮船招商局见证了中国民族企业的发展历程,故A项正确;轮船招商局属于航运,不能代表中国交通运输业,故B项错误;近代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船舶运输业受到三座大山的压迫,所以“持续稳定发展”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仅据题干材料不能推断出政府主导推动官营企业发展,故D项排除。11答案:D解析:A项错误,引发英国交通领域革命的是工业革命中新式交通工具的发明与应用,题干材料只提到构建交通运输网,两者并无直接关系;B项错误,题干材料提到的是英国国内交通的发展,与对外殖民扩张并无直接关系;C项错误,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后,英国君主立宪制逐步确立;D项正确,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扩大了贸易范围与规模,促进了国内市场的扩大,为工业革命的产生和发展创造了条件。12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造成变化的原因主要是伴随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世界各地的交通运输业都有所发展,特别是亚非地区,因此从整体上看,尽管欧洲和美洲的铁路都继续发展,第87页共87页\n但欧洲和美洲的铁路里程占世界铁路总里程的比重有所下降,故选B项;题干材料无法体现世界各地铁路发展差距明显缩小,排除A项;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并不能直观反映经济结构的变化,排除C项;欧洲和美洲的铁路里程占世界铁路总里程的比重有所下降并不能说明欧美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逐渐下降,排除D项。13答案:A解析:飞机、汽车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物,以内燃机驱动,故A项正确;美国政府开明的政策与飞机的发明和汽车的应用没有直接关系,故B项错误;美国企业进入垄断时代与“交通运输新纪元的到来”也没有直接联系,故C项错误;当时飞机、汽车不是以电动机驱动的,故D项错误。14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美国福特公司采用流水线的生产方式,能使产品的生产过程较好地符合连续性、平行性、比例性以及均衡的要求,它的生产效率高,能及时地提供市场大量需求的产品,客观上顺应了生产社会化的趋势,故A项正确。15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材料“有27个城市的人均道路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可知在这些地方会出现交通拥堵的现象,故A项正确。D项是城市交通拥堵的原因,故排除。B、C两项是汽车增长过快带来的影响,故排除。16参考答案:(1)特点:大规模修建通往全国各地的各种道路;附属性的服务设施齐全。作用:有利于巩固政权;密切与少数民族的关系;有利于信息的传递;促进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2)主要特点:兼有馆舍功能;专供贵族和官员使用;具有军事功能。(3)变化:驱动力的变化,由畜力和自然力逐渐转化为机械力;交通工具逐渐商业化,并且没有阶级的限制。原因:西方先进技术的传入与应用;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17参考答案:(1)不同点:秦以维护统治为目的,罗马与对外侵略相联系;秦以公路为主、运河为辅,罗马以海运为主、公路为辅;秦交通体系呈现闭合的特点,罗马交通体系呈现开放的特点。第87页共87页\n(2)关系:交通事业的发展为社会文明的进步提供必要的基础;文明的进步促进交通事业的发展。18参考答案:(1)内容:交通技术的革新;交通网络逐渐向一体化迈进;交通运输效率的提高;交通治理体系的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方式的变化等。影响:推动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为19世纪交通运输业的进一步突破奠定了基础;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有利于工业革命的顺利进行,为英国成为“世界工厂”提供了便利;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一定程度上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等。(2)原因:为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改善人民生活的需要;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集中力量发展交通运输业;利用了科技革命的成果和现代科技成果;改革开放的推动;国家持续加大对交通运输业的投资。19参考答案:(1)特点:从沿海利用到远洋开拓;先进技术应用于航海;以经济、文化交流为主,和平利用;以民间交流为主;海洋意识不足。(2)主要变化:在西方列强的冲击下海禁政策失效,政府被动参与海洋利用;海洋权益的各方面都受到西方列强的干预控制;通商口岸增加,海外贸易拓展;对海洋重要性的认识逐步深入;海洋管理机构逐步建立,试图建立有效的海防力量;海外移民、留学成为重要现象,对国内的影响加深。启示:加强海洋领土及海权意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20参考答案:示例趋势:(1)交通工具种类由少到多(或从单一到多元、从平面到立体等)。(2)交通工具技术不断改进,科技含量越来越高。(3)交通体系越来越完备,更加绿色、环保、人性化。第87页共87页\n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由于经济发展滞后与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人民生活贫困,交通工具种类单一(或技术落后、或体系不完备);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出行需求增加;科技不断进步,制造业、筑路技术进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人员流动性不断增强,人们生产、生活方式发生变化;人们的环保意识增强;政府更加重视民生,不断提升管理职能,服务于民;经济全球化趋势下,受国际大环境的影响等。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第六单元检测试卷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十日谈》中记述:“宏伟的宫室,华丽的大厦,高大的宅第,从达官贵妇出入如云,到现在却十室九空,甚至连一个最低微的仆从都找不到了!”造成这种现象的疫病是(  )A.天花        B.鼠疫C.狂犬病  D.水痘2.《周礼》记载,周朝设医师掌管国家的医事政令,负责王室和邦内疾疫的预防和治疗,每到岁终,医师根据众医的医疗成绩优劣,制定其级别和俸禄。这反映了当时(  )A.医疗队伍出现等级分化B.形成中央集权的医疗保障体系C.医药政令得到邦国认同D.医疗管理制度已达到较高水平3.东汉医学家张仲景研究医学,旨在“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唐朝孙思邈也在所著《千金方》“本序”中指出:“君有疾不能疗之者,非忠孝也。”这体现出古代医学研究(  )A.在战乱时期更为发达B.在众多领域均有建树C.深受儒家伦理的影响第87页共87页\nD.注重运用辨证施治的方法4.9世纪来华旅游的一位外国人写道,在中国公共场所的角落都立有一个长、高大约五公尺的四方石柱,柱面刻有易患的各种疾病、治疗药物及价格,什么病用什么药都记得清清楚楚。由此表明(  )A.药方摘自《本草纲目》B.政府重视医疗保健C.唐朝医疗水平高超D.唐朝常出现流行病5.随着西医的发展,近代西医学的成就相继传入中国,从而为西医在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下列技术来自西医的是(  )A.人痘接种法  B.麻沸散C.放射技术 D.针灸疗法6.1408—1644年,各地发生的大瘟疫达26次之多。瘟疫的流行,促使温病学说得到发展。后经多代名医的努力,温病学说逐渐建立起体系。这说明(  )A.瘟疫的发展与传播促进了医学的发展 B.瘟疫是从明朝开始传播的C.治疗瘟疫的主要办法是防止扩散D.瘟疫的爆发越来越频繁7.考古专家从后来被称为“2013年十大考古发现”的四川成都老官山西汉木椁墓中发掘出了众多医简,经初步整理暂定名的医书有《五色脉诊》《六十病方》《经脉书》《脉数》等。从该墓中发掘出的医简以及战国至西汉间的《黄帝内经》、秦汉《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晋朝《脉经》《肘后备急方》《针灸甲乙经》、唐朝《千金方》、明朝《本草纲目》、明清之际《温疫论》、清朝《温病条辨》《湿热条辨》等书籍中,我们大致可以作出如下哪一判断(  )A.老官山西汉木椁墓发现的众多医简表明传统医学在西汉时期达到顶峰B.中国古代传统医学是近现代西方实验医学的基础第87页共87页\nC.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集大成之作D.中国古代传统医学以讲究阴阳五行脏肺经脉辨证施治的中医为主8.有人以“仲景未用”为由,反对“牵牛”入药。对此,李时珍说:“东汉时此药未入本草,故仲景不知。假使知之,必有用法,不应捐弃。况仲景未用之药亦多矣。执此而论,盖矫枉过正矣。”这体现了李时珍(  )A.选材中着眼现实的态度 B.探索中求实创新的追求C.实践中观察求真的方法D.继承中理性批判的精神9.针灸学一直是中医学中具有中国特色的治疗方法。下图为针灸铜人的图片,对其描述正确的是(  )A.针灸铜人出现在东汉时期B.针灸铜人不具有史料价值C.代表针灸学临床实践与教学水平 D.反映了医家对于人体器官的精心研究和传承10.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各大城市的许多医院、学校取消了原名,而代之以数字序号命名,如将“仁济”“培德”等名换成某某市第一中学、某某市第三人民医院等。这种做法意在(  )A.强调各类机构的平等地位B.塑造新的价值观念C.消除半殖民地社会的遗留D.继承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第87页共87页\n11.19世纪中叶,为处理工业化和城市化带来的成堆难题,英国通过公共卫生立法,在中央建立了专门的中央卫生机构,从总体上指导和监督英国的公共卫生管理;在地方建立相应的地方卫生机构,具体实施公共卫生的管理。这说明(  )A.城市化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B.英国加强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C.工业革命推动了政府职能的完善D.英国已经建立了完备的法律体系12.毛泽东在1954年曾说:“中医对我国人民的贡献是很大的。中国有六万万人口,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我国人民所以能够生衍繁殖,日益兴盛,当然有许多原因,但卫生保健事业所起的作用必须是其中重要原因之一。这方面首先应归功于中医。”材料表明(  )A.中医保证了世界人民的健康B.中国人民的健康只需要中医即可C.中医药发挥了卫生保健的重要作用D.中医药的治疗水平取得长足进步13.关于现今中国人所说的西医学,它的完整名称是“近代和现代西方国家的医学体系”,是一门以解剖生理学、组织胚胎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作为基础学科的医学体系;由于它起源于近代时期的西方国家,因此我们习惯上称为西医。下列有关西医的说法正确的是(  )A.最早由随列强殖民者而来的军医带到中国B.西医医生和侵略者一样遭到人们的痛恨C.西医的传入严重影响了中医的发展D.较早期的西式医院集中在通商口岸14.历史上,我国西南地区疟疾疫情严重。20世纪5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通过组织建设、宣传教育、普及服药、卫生扫除等多方面措施,基本控制了疫情。这反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  )A.地域发展差异缩小B.公共卫生体系完善C.国家治理效能显著第87页共87页\nD.西部大开发初见成效15.医疗机构是从事疾病诊断、治疗活动的卫生机构的总称,指的主要是各级各类医院。医院的性质属于(  )A.卫生行政组织   B.卫生服务组织C.群众性卫生组织  D.卫生研究性组织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第16题10分,第17题10分,第18题10分,第19题15分,第20题10分,共55分)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天花是中国所认识的最古老疾病之一。16世纪下半叶,人痘接种开始在长江下游地区施行;18世纪时,一位痘医声称:“中土高贵之家的子女80%都经过人痘接种。”这一时期,政府通过惠民药局等向贫民提供医疗帮助的传统最终消失,地方上的慈善家组织起施医局,给一方乡里提供药品和医疗照顾。17—18世纪,天花对英国的侵袭程度增强。与腺鼠疫的长期斗争使英国人懂得检疫和隔离的价值,各地建立了用于隔离天花病人的传染病院。在理性化思潮的刺激下,一批中产阶级涌现出来,由私人慈善组织资助的门诊医院和小诊所相继问世,致力于提升公共卫生水平。1760年以后,由君士坦丁堡传入的人痘接种技术在罗伯特·萨顿的革新下变得更加简化、安全,得到广泛接受。18世纪90年代,杰出科学家爱德华·詹纳开始推介牛痘接种法,到19世纪早期超过10万英国人实施了接种,这种医疗方法随后传入中国。——摘编自[美]肯尼思·F.基普尔《剑桥世界人类疾病史》(1)根据材料,概括18世纪中英两国在应对天花时的相同之处。(2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有效应对天花的措施,并简析其实行的历史背景。(6分)(3)英国应对疫病的方式对当代中国的流行病防治工作有哪些启示?(2分)第87页共87页\n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至少在汉朝,中国就出现了有关医院的概念。公元510年,第一个由政府管辖的“医院”由南朝君主建立。省一级半官方半私人的“医院”在隋朝已出现。明朝以后,随着中医“世俗化”趋势的全面渗透,中医全面流入民间,成为每个人都可研习的一门技术。在中国古代,医院一直是宫廷的产物,传统的医事制度基本上是围绕王权的需要而设置的,朝廷医官主要通过选拔医家子弟入宫。古代医疗机构为平民医治的程度和规模相当有限,民间的医生主要由儒医和方郎中充任,走乡串户,悬壶行医。“家庭”是原始的医疗单位和护理空间,医生对病人的诊治以及病人家属照方护理皆在家中完成。在医患关系上,医疗的主体是病人,病人自由地择医而求治,医生只是被动地提供医疗服务。中医的学术传承一直恪守着师徒相授的模式,这种方式无论规模亦或质量都相当有限。——摘编自廖育群《岐黄医道》材料二 1820年,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在澳门开设一家眼科诊所,随后政府和民间人士相继开办了数目可观的新式医院。到1920年,大城市的新式医院已经取代了传统的“医家”,成为医疗机构的主体部分。在工作效率上,近代医院借助科学化的医疗器械和严密的病理分析,使医生的专业化水平大为提高。在医疗行政方面,1905年清政府开始设巡警部(兼管卫生事务)。1912年,南京中华民国临时中央政府设卫生司,医院不再是传统的专侍皇宫的太医院,它的服务对象是京城官吏和居民,开始呈现社会化、大众化趋势。西方医疗制度还开启了中国近代医学教育之先河,在各方的努力下尤其是各地开始设置医科或医学院,医学人才的培养迅速形成了一定的规模。西方医学在中国的整体传播,改变了单一的中医学独立存在的局面,中国出现中西医并存的医疗格局,现代医疗制度、公共卫生事业逐渐确立,中国人的医疗观念也发生了转变。——摘编自马伯英等《中外医学文化交流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医疗制度的特点及形成这种特点的原因。(4分)(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医疗制度的变化,并简要分析其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6分)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张仲景在叙述其从医的背景时指出:“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第87页共87页\n精究方术……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为《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始终循旧。”在其著作中,理、法、方、药齐备,使中医学辨证施治的法则趋于完善。自宋至今,注解、阐述、发挥其书者数百家。如孙思邈、钱乙、庞安时、朱肱、成无己、金元四大家,以及明清著名医学家,几乎无不尊崇。日本医学家则尊之为先师。——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材料二 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孙思邈有感于医方本草卷帙浩繁,忽遇急症求检困难的情况,删裁繁重。在《千金方·道林养性》中,孙思邀指出:医生应恪守医德、坚定专业思想,不要以贫富易志改性。北宋期间,947年,宋太祖亲为《开宝重定本草》作序,宋仁宗嘉祐六年(1061年)编写《嘉祐补注神农本草》《本草图经》。中央设立了翰林医官院,掌疗官吏军民疾病,后成为培养医学生的场所;同时地方上增设药局,以帮助百姓治疗疾病。专门设立了“收卖药材所”,并设立药官鉴验药材的优劣真假,严禁将不良的药物制成熟药。实行药物销售的国家专营政策。百姓不能及时买到药物,耽误病情,则杖责地方官一百。南宋宋孝宗隆兴二年(1164年),两淮瘟疫流行,朝廷急令和剂局制赈灾药四万帖,派使臣遍诣两淮州县乡村散给。京城官药局的五个门市年上交四十万缗,占国家财政收入的0.67%。——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张仲景医学思想的历史价值。(4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宋医学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6分)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长期以来,古代中国政府在与疫病做斗争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一整套较为得力的防治措施。唐朝政府通过普及医学知识、免费发放医药等手段,防控疾病,同时公共卫生也受到重视,如注意饮食卫生,设置城市排污系统。宋朝建立了以政府为主导,社会民众为辅的疾病防治体系,加强对药物的统一管理,设立了官药局。清朝以乡贤为主导的地方绅士集团和民间社会慈善机构为主的社会力量,在促进官府实行救疗的同时,自身也开展一些救疗活动。——摘编自石涛《我国古代政府的疫病控制措施》材料二 19世纪英国新兴工业化城市的出现,吸引了大量的人口向城市转移。当时英国城市的特点是:遍布天空的烟尘,随处可见的垃圾,污水随意排放,第87页共87页\n卫生状况极差。19世纪初期城市工人的平均寿命仅为40岁,诸如伤寒、天花、肺结核和白喉等传染病,每年要夺走20000人的生命。1831年,英国爆发了第一次霍乱,疫病共肆虐了437个城市。卫生改革家艾德文·查德威克等指出当时瘟疫造成大量人口死亡,归因为城镇人口的急速增长和肮脏的公共卫生状况。英国政府开始采纳其观点,开始了公共卫生立法和改革活动。——摘编自陈超《工业化时期英国城市的公共卫生问题》材料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公共卫生体系十分薄弱。从1953年起,在国家的统一领导和部署下,通过行政、立法等手段,到21世纪初形成了中央、省、地市和县四级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中国卫生工作采用了以预防为主的低投入高产出的公共卫生和服务,面向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提供了最基本的公共卫生保障,这种“中国模式”取得了巨大成果。通过60年的不懈努力,中国传染病大规模的爆发、流行减少。进入21世纪,我国新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取得重要成就,已经基本形成了医疗保障体系的全覆盖。——摘编自李立明《新中国公共卫生60年的思考》(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应对疫病的主要措施。(4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英国公共卫生立法的背景。(5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卫生建设的特点,并说明其意义。(6分)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明朝后期疫病发生频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1580年、1639年出现两次延续多年的疫病。疫情出现后,明朝基本上都是向疫区派出医官对患者进行诊治,并散发相关的药剂,向灾民派发小额救济钱物,同时设坛做法事,祈福祛灾。明朝防疫的消极反应在很大程度上受“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等思想影响,认为疫病是天神“震怒”的表现,这种观念使人丧失了与疫病积极斗争的意志。崇祯十六年第87页共87页\n(1643年),北京鼠疫流行,不到7个月时间,就造成了20万人死亡,蔓延势烈,形势惨重。——摘编自程杨等《中国明清时期疫病时空分布规律的定量研究》材料二 清末,北京沿袭旧制,尚无专门的疾病防治机构。后来,新成立的警察机构,开始采用宣传疫病知识和推广种痘的方式对抗疫病。民国时期,传染病医院开办后,京师警察厅建立起一套以该院为核心的疫病防治制度,应对突发性疫病。与此同时,新设的中央防疫处致力于从欧美国家引进各类疫苗并研制各类疫苗,为推行注射疫苗预防疫病提供技术性保障。自1934年起,北平市卫生行政机构开始以运动的形式,大规模推行预防疫苗注射,开启了以预防医学为指导的疫病防治新制度。——摘编自杜丽红《近代北京疫病防治机制的演变》材料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面对各类疫病,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政权沉着应对,在整合和利用医疗卫生组织、资金、人才等方面的过程中,将疫病防控与国家改造和社会移风易俗结合起来,采用多样化的资源整合方式,发挥多方面的合力作用,建立及时快捷的反馈与纠错机制,将“防病”“医愚”与“治心”相结合,化“危”为“机”,成功地遏制了疫病的流行。——摘编自王冠中《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整合政治资源防控疫病的举措及经验》(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防疫措施的特点。(4分)(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以北京为例,指出近代疫病防治的新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4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疫病防治措施的主要作用。(2分)1答案:B解析:14世纪时,欧洲鼠疫大流行,由于患者身上出现众多黑斑,故被称为“黑死病”。黑死病流行了3个世纪,欧洲人口死亡过半。故选B项。第87页共87页\n2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周朝有专门的官职来负责医疗事务,还有针对众医的考核政策,由此可以看出当时的医疗管理制度已达到较高水平,故D项正确。题干材料强调根据众医的医疗成绩优劣制定不同的级别和俸禄,而不是医疗队伍出现等级分化,故排除A项。中央集权不符合周朝史实,故排除B项。邦国认同在题干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C项。3答案:C解析:题干材料中张仲景和孙思邈研究医学都有为“君亲”治病的目的,反映出古代医学研究深受儒家忠孝观念的影响,故C项正确。4答案:B解析:题干材料“公共场所的角落都立有……石柱,柱面刻有易患的各种疾病、治疗药物及价格,什么病用什么药……”反映了当时中国政府对大众公布了医药内容,表明了政府对医疗保健的重视,故选B项。《本草纲目》成书于明朝,晚于题干中的时间“9世纪”,排除A项。题干材料未涉及唐朝医疗水平及流行病经常出现,排除C、D两项。5答案:C解析:西医传到中国的医疗技术主要包括牛痘接种法、放射技术等,故选C项。6答案:A解析:题干材料反映了瘟疫的发生和发展推动了温病学说的发展,故A项符合题意。7答案:D解析:众多医简的发现说明西汉时期中医学有所发展,但不能表明传统医学达到顶峰,故A项错误;中国古代传统医学不是近现代西方实验医学的基础,题干材料也未涉及中西医之间的关系,故B项错误;题干材料没有反映《本草纲目》的地位,故C项错误;根据题干材料中书籍的名称并结合所学知识,第87页共87页\n可知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创造性地提出了辨证施治的办法,奠定了后世中医临床学的理论基础,故D项正确。8答案:B解析:题干材料反映了李时珍利用过去不敢用的药,体现了他探究创新的精神,B项正确。9答案:C解析:针灸铜人出现于北宋时期,故A项错误;针灸铜人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故B项错误;针灸铜人是医学教学模型,故C项正确;针灸铜人背后是中国历代医家对于经络穴位的精心研究和传承,故D项错误。10答案:B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将公共文教和卫生事业名称中的传统用词去掉,改为数字序号,意在适应人民当家作主,塑造公共机构为人民服务的新的价值观念,B项正确。学校、医院用数字序号命名,主要目的不是强调不同职业或机构间的平等性,A项错误;消除因外国侵略造成的半殖民地社会遗留、继承优秀中华传统文化均与去除机构名称中带有传统观念的字眼做法不符,C、D两项错误。11答案:C解析:A项只是题干材料的表象,排除;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始于罗斯福新政,故B项错误;根据题干材料“19世纪中叶,为处理工业化……英国通过公共卫生立法”,可知工业革命产生了一系列问题,英国政府通过立法,加强公共卫生管理,体现了政府职能的完善,故选C项;题干材料不能表明英国法律体系的完备,故D项错误。12答案:C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医不断总结经验,取得了较大发展,并且发挥了卫生保健的巨大作用。故选C项。13答案:D第87页共87页\n解析:明末清初,西医传入中国,排除A项;西医医生凭借医疗设备,对各种疾病作出诊断,受到不少人的欢迎,排除B项;C项说法错误,排除;鸦片战争后,西式医院在通商口岸建立起来,故选D项。14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材料“20世纪5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通过组织建设、宣传教育、普及服药、卫生扫除等多方面措施,基本控制了疫情”,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治理效能显著提高,故选C项;西南地区疫情的基本解决不能说明地域发展差异的缩小,排除A项;题干材料强调的是西南地区疟疾疫情得到了控制,不能反映整个中国的公共卫生体系完善,排除B项;西部大开发开始于20世纪末,与题干材料时间信息不符,排除D项。15答案:B解析:医院属于医疗机构,医疗机构属于卫生服务组织,故选B项。16参考答案:(1)相同之处:都采用人痘接种法;民间力量积极参与;重视医疗卫生水平的提高。(2)措施:普遍进行疫苗接种;对天花病人进行隔离;对接种技术加以完善和创新。历史背景: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与长期的医疗实践,推动了医学发展;启蒙运动传播平等思想和人道主义,并使人们摆脱传统迷信思想的束缚;资产阶级代议制确立,资产阶级关注人们的健康以缓和社会矛盾、巩固统治;工业革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生产生活、医疗卫生条件得到改善。(3)启示:面向全民进行大规模疫苗接种;兴建医院和卫生服务站等,不断提高医疗卫生水平;重视医学科技的研究与创新。17参考答案:(1)特点:医院围绕王权而设置;为平民医治的医疗机构相当有限;“家庭”是原始的医疗单位和护理空间;病人是医疗的主体;学术传承一直恪守着师徒相授的模式。原因:实行君主专制制度;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的大量存在;儒家思想的影响。第87页共87页\n(2)变化:借助科学化的医疗器械和严密的病理分析,促进了医疗的专业化、高效化;政府设置专门的医疗行政结构,医疗开始呈现社会化、大众化趋势;出现中西医并存的医疗格局,现代医疗制度、公共卫生事业逐渐确立。影响:冲击了传统的医疗制度与医疗观念;提高了中国人民的生活质量;促进了现代医疗制度和教育的发展。18参考答案:(1)历史价值:理论与实践结合,内容丰富,形成完整的体系;完善了辨证施治的原则;对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为中外学者所推崇、研究,其理论、经验、医方等到今天仍是治疗传染病、内科杂病的准绳,被奉为医学经典。(2)特点:医学理论与实践并举;关注社会,服务民众;注重实用性,继承与创新。原因:儒家思想对中医的长期影响;唐宋经济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唐宋时期科技发展迅速;中华文明绵延不绝。19参考答案:(1)措施:政府设立医疗机构;普及医学知识;注重公共卫生;建立疫病防控体系;社会力量积极参与。(2)背景:工业革命的开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环境污染问题的加重;疫病随着全球化的进程蔓延;卫生专家的呼吁引起政府的重视。(3)特点:国家主导的疾病防控体系逐步完善;预防为主,普惠群众;确立了公共卫生的“中国模式”;新的医疗保障体系基本形成。意义:改变了中国卫生事业落后的局面;保障了广大人民的身体健康,提高了国民的身体素质;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持续发展。20参考答案:(1)特点:政府消极应对;防疫重点主要集中在灾后赈济救助方面;防疫措施迷信色彩深厚。(2)新变化:成立专门的疫病防治机构;积极引进西方先进医疗技术;应急与预防并重。原因:政府的社会治理意识和能力增强;社会变革的推动;西学东渐对中国卫生观念的冲击;报刊等大众传媒的广泛宣传。(3)作用:成功地遏制了疫病的流行,减少了人口死亡;初步建立了有效的疾病防控机制;具有移风易俗、改造社会的积极意义;夯实了新政权的社会基础,赢得了人民的拥护。第87页共87页\n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全册综合测试卷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远古时期,传说神农氏“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反映了这一时期(  )A.人们以采集经济为主B.社会经济处于渔猎阶段C.原始农业出现D.个体小农经济产生2.东汉末年,曹操在各地置田官,大力发展屯田,以解决军粮供应、田亩荒芜和流民问题。“数年中所在积粟,仓廪皆满。”曹操实行屯田,客观上(  )A.助长了大土地所有制B.推动了农业商品化进程C.促进了中原人口南迁D.缓和了社会的主要矛盾3.北宋时,宋真宗派人到福建取得占城稻三万斛,令江淮两浙诸路种植,后扩大到北方诸路;宋仁宗时,大、小麦被推广到广南东路惠州等地。南宋时,“四川田土,无不种麦”。这说明宋朝(  )A.土地利用效率提高B.发明翻车提高了生产力C.区域经济发展均衡D.民众饮食结构根本改变4.唐朝陈廷章的《水轮赋》记:“水能利物,轮乃曲成。升降满农夫之用,低徊随匠氏之程。始崩腾以电散,俄宛转以风生。”诗中所描述的工具为(  )A.水排    B.翻车C.风力水车 D.筒车第87页共87页\n5.明朝农书《便民图纂》记载:“男子园中去采桑,只因女子喂蚕忙。蚕要喂时桑要采,事头分管两相当。”这体现了当时该地(  )A.男女分工的蚕桑生产 B.蚕桑种植面积的扩大C.丝绸是民众的主要衣料D.男耕女织的生产方式6.1950年,我国水稻的平均亩产只有141千克,1998年达到450千克。当今中国,杂交水稻的种植面积已占全国水稻种植面积的一半。1976年到1998年水稻产量累计增产3.5亿吨。这说明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的研究和推广(  )A.大大提高了我国的粮食产量B.有助于解决世界性的饥饿问题C.使“科教兴国”战略取得了实效D.使袁隆平享有很高的国际声誉7.著名文人爱特生曾说,17世纪的英国房间里如果没有摆上金字塔式的中国瓷器,生活就会变得干枯无味。马克思曾说,1662年前还不知茶为何物的英国,与中国通商后,“茶被看成一种极其重要的必不可少的饮料”。上述情况的出现主要是因为当时(  )A.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B.世界市场最终形成C.明清对外政策影响D.出现西学东渐潮流8.钱乘旦、许洁明合著的《英国通史》中说:“过去时间以天为单位,现在以分钟、以秒计算……火车还教会人们守时,准时准点成了现代生活的准则,人们开始要随身带上一块表,时间概念是一个全新的概念。”上述材料反映出(  )A.相对论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很大B.火车的发明使人养成了戴手表的习惯C.工业革命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D.科技发明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第87页共87页\n9.《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生效以后的40多年里,经过数次多边谈判,发达国家的平均关税已从35%减至4.7%,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平均关税在同期也下降到13%,达成关税减让的商品达10万种。同期内,世界贸易总额增长了10倍以上。通过上述材料,我们可以看出(  )A.发达国家在《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中没有受益B.《关税与贸易总协定》让发展中国家获益匪浅C.《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减少贸易壁垒的努力正日见成效D.美国控制了大部分世界贸易10.“唐初,兵之戍边者,大曰军,小曰守捉,曰城,曰镇”,镇将只掌防戍守御。宋朝,诸镇“置于管下人烟繁盛处,设监官,管火禁或兼酒税之事”。镇的功能变化反映了(  )A.商品经济的发展B.坊市制度逐渐被打破C.地方行政机构权力扩大D.边患问题得到解决11.吴江县的盛泽镇,本来是一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绸绫之聚亦且十倍。四方大贾辇金至者无虚日……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上述材料说明(  )A.盛泽镇丝织业开始出现资本主义萌芽B.明朝已开始形成以“市”为标志的商业中心C.明清政府重农抑商政策失效D.工商业发展促进城镇的形成与繁荣12.1761年,英国布里奇沃特公爵在曼彻斯特和沃斯利的煤矿之间开了一条运河,曼彻斯特的煤价下降了一半;后来,这位公爵又将他的运河伸展到默西河,为此耗去的费用仅为陆上搬运者所索取的价格的六分之一。这些惊人的成果引起运河开凿热,使英国到1830年时拥有约4025千米的运河。运河开凿热反映了(  )A.货物运费明显下降B.贵族社会责任感强C.工业革命成效显著第87页共87页\nD.自由主义成为主流13.法兰西第二帝国时期,政府把承建公司对铁路享有的专利期限延长至99年,并对已有的40多家铁路公司进行干预融合,使其合并为6家大的铁路公司。19世纪50年代,法国铁路总里程从原先的3000多千米增加到16000千米。这些措施(  )A.促进了近代交通运输的发展B.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C.巩固了法国共和政体的稳定D.实现了生产组织形式的变革14.下表是关于20世纪初德国汽车工业的发展状况时间1901年190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汽车工业工人人数1773人12400人5万多人年产量884辆5547辆2万辆这些数据说明德国(  )A.汽车工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B.正在进行充分的战争准备C.政府全面干预推动汽车工业发展D.轻重工业的比例严重失调15.1910—1911年,当鼠疫波及华北之时,颇有影响的《大公报》刊载了天津官医院的来稿,详细介绍了鼠疫的危害、病因、症状以及预防鼠疫的方法;还开设专栏介绍防疫知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报刊宣传(  )A.加速了清朝防疫体系的建立B.开启了对疫情的专业研究C.推动了公共卫生意识的增强D.控制了疫情的爆发和扩散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第16题10分,第17题11分,第18题10分,第19题12分,第20题12分,共55分)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第87页共87页\n材料一 张骞通西域本身是出于军事、政治目的,而不是出于贸易的目的。张骞出使西域扩大了中国丝绸在中亚的影响,引起了更远地方人们的兴趣。罗马帝国实力强大,对丝绸有强劲需求,罗马帝国贵族都以穿上丝绸为贵,随后丝绸价格甚至高过黄金,而汉朝是丝绸唯一来源。——摘编自葛剑雄《历史上中国没有动力进行丝绸贸易》材料二 唐朝时,政府下令鼓励海外商船来中国贸易,外商可在沿海港口和内地的商业城市经商和定居。唐政府还在广州等港口设立市舶司,征收商税。北宋中期,在广州、杭州、明州三地“市舶司”基础上,又在泉州、密州增设市舶司。南宋绍兴末年的外贸税收达200多万贯,超过北宋最高年份的一倍以上。明朝前期,朝廷严禁私人从事海外贸易,朝贡贸易成为对外贸易的唯一合法途径。清康熙年间曾解除海禁政策。但到乾隆时,清廷下禁令,外国商船逐步集中收泊于粤海关进行贸易。——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一,指出汉朝丝绸之路形成的历史条件,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朝丝绸之路的主要特点。(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至清朝对外贸易政策的变化。(4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永定河属海河水系,清初“水患频仍”。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直隶巡抚主持治河,改行河道,并在两岸筑堤防系统。竣工后,康熙皇帝赐名“永定河”,下旨:“永定河工,照黄河岁修、抢修之例办理。”清廷设立永定河道,总理永定河事务,有近2000名河兵常年修守。改名永定河后的40年内,下游漫溢、决口达20次。清中期以后,在永定河修建17处减水坝,各减水坝下均开挖有减水引河。一段时期内不再洪水泛滥,但河道淤积严重,到清末已成“墙上筑夹墙行水”的形势。——据(清)《永定河续志》等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央在大江大河治理中把保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1951年,开始在永定河上修建官厅水库,这是海河流域第一座大型水库。1957年,《海河流域规划》编制完成,其方针任务是:防止华北洪涝灾害,发展灌溉、航运、发电、工业城市给水。1963年11月,毛泽东发出“第87页共87页\n一定要根治海河”的号召。海河流域各地分别成立“根治海河”指挥部,在工程实施中采取了“集中力量打歼灭战”的方针。“根治海河”前期,每年用在水利建设上的劳动力达百万以上。骨干工程在用工与治理顺序上实现了各省市的团结协作。经不懈治理,海河流域的洪涝等自然灾害得到有效控制,“十年九荒”的历史彻底改变。——据《海河志》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治理永定河的措施及其效果。(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治理海河的特点及其意义。(5分)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早在1800年前,英国的矿山已经使用“铁路”(铁轨),马拉的货车,将煤运到运河或者海边。1829年,利用蒸汽机做动力的火车在新建成的铁路上行驶,达到令人印象深刻的时速16英里。当时,有铁路公司的董事们指出“用机车牵引比用马力牵引可节省经费百分之三十”。到1835年底,议会相继通过了五十四项各式各样的铁路条例。到19世纪中期,通车的铁路整整五千英里。此时的欧洲正处于建设铁路的时代。——摘编自[英]克拉潘《现代英国经济史》等材料二 19世纪下半叶,欧洲的铁路修建达到高潮。人们通过铁路把大量的煤炭、原材料运往城市,第87页共87页\n还能把城市的手工制品输送到其他地方。铁路运输首次实现大规模、低成本、高速度的陆上货物配送,深入大陆与国家的偏远内地。19世纪晚期,铁路衔接上以蒸汽为动力的海运路线,跨洲的大宗货运走陆路和海路从此一样容易,贸易的流动不再受大自然左右。——据[美]诺曼·里奇《现代欧洲史》等整理(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工业革命时期铁路建设迅速发展的原因。(6分)(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欧洲的铁路建设对市场形成的重要意义。(4分)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有《内经》《难经》等经典医著成书,在其病理学说中,非常重视疾病与人体自然精神状态、生活状态以及外部环境,特别是气候变化的关系,确立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并一直有效地指导着中医药的诊疗实践。战国时的扁鹊已能通过诊脉确定病人的病情,然后对症下药。针灸疗法在汉唐时传到日本、朝鲜等国,第87页共87页\n后又相继传到阿拉伯和欧洲。隋朝统治者组织太医博士巢元方等集体编撰专门论述病因、病理的巨著《诸病源候论》。唐宋金时期,政府设立比较完善的医疗卫生行政机构,并多次颁发药典。1582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撰著《西国记法》,被认为是西方传入我国的第一部医学书籍。1796年,英国乡村医生詹纳在我国人痘术的启发下,发明了牛痘接种术,后由船医皮尔逊传入中国,扩大了西医在中国的影响。随着西方文化和科技大量传入中国,1890年,李鸿章在《万国药方》序言中提出:“倘学者合中西之说而会其通,以造至精极微之境,与医学岂曰小补!”从此,清政府派出留学生专门学习西医,并大量翻译西方医学书籍。1892年,清末名医唐容川旗帜鲜明地提出“中西医汇通”的口号,很快得到中医药界的认同与支持。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强调中西医并重,倡导中西医结合。——摘编自《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传统医学》(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传统中医药学发展的特点。(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中西医汇通”的历史原因。(4分)(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我国中医药文化的当代价值。(2分)20.阅读材料,完成下面要求。材料第87页共87页\n图片注释:①②为店铺幌子,各书“孙羊店”“正店”;③为灯笼图片为《清明上河图》(局部)中的情景,结合中国古代史所学知识,从图中提取一个细节,指出它所反映的宋朝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图片细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12分)1答案:C第87页共87页\n2答案:D解析:东汉末年,曹操实行屯田以解决军粮供应、田亩荒芜和流民问题,这有利于减轻农民的负担,增加粮食生产和稳定社会秩序,客观上缓和了当时的社会矛盾,故D项正确;曹操实行的屯田制实际上是一种封建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军队或农民只有土地的使用权,没有土地的所有权,不能进行土地买卖,因此无法助长大土地所有制,故A项错误;根据题干材料“以解决军粮供应、田亩荒芜和流民问题”,可知屯田增产的粮食主要作为军粮和民众食粮,体现了自给自足的特点,题干材料没有反映将粮食销售到市场上去,因此无法体现农业商品化进程,故B项错误;曹操主要是在黄河流域实行屯田制,对安定中原人民从事农业耕作起到了重大作用,这一措施不能促进中原人口南迁,故C项错误。3答案:A解析:宋朝占城稻和大、小麦的推广,逐渐形成了间作、轮作的生产模式,有利于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故A项正确;曹魏时,经改制的翻车用于灌溉,与题干材料中的时间信息不符,故B项错误;宋朝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性增强,故C项错误;粮食只是民众饮食结构的一个组成部分,题干材料不能说明民众饮食结构发生根本改变,故D项错误。4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材料“水能利物”“满农夫之用”“唐朝”等信息,可知该工具为筒车,故选D项。5答案:A解析:题干材料“男子园中去采桑,只因女子喂蚕忙”“事头分管两相当”反映了男女分工的蚕桑生产,故A项正确。6答案:A解析:题干材料反映了杂交水稻的推广,大大提高了我国的粮食产量,故A项正确。题干材料没有涉及B、C、D三项,故排除。7答案:A第87页共87页\n解析:新航路开辟后,欧洲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商品种类日益增多,特别是中国的茶叶大量运到英国,所以上述情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新航路开辟,故A项正确;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是在20世纪初,故B项错误;明清时期,我国实行严格的闭关自守政策,限制对外交往,故C项错误;明朝中后期的西学东渐主要是指一些传教士把西方的近代科学知识传到中国,而不是商品的交流,故D项错误。8答案:C解析:题干材料“过去时间以天为单位,现在以分钟、以秒计算”“火车还教会人们守时”“时间概念是一个全新的概念”,说明工业革命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故选C项。9答案:C解析:题干材料反映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生效以后,世界各国关税明显降低,世界贸易不断发展。A项结论错误,B、D两项与题意无关。故选C项。10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唐朝的镇将只掌防戍守御,而宋朝的镇管火禁或兼酒税之事,反映了宋朝商品经济的发展,故A项正确。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11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盛泽镇是在绫绸业发展的推动下逐渐形成的,故D项符合题意。12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中的时间信息“1761年”,可知题干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发生在工业革命期间,而开凿运河是为了满足工业革命所需原料和工业产品运输的需要,因此运河开凿热反映了工业革命成效显著,故选C项。A项是题干材料反映的表象,故A项错误;布里奇沃特公爵等人开凿运河是为了经济利益,故B项错误;题干材料没有涉及自由主义的内容,故D项错误。第87页共87页\n13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法国政府对铁路公司进行干预,促进了法国近代交通运输的发展,故选A项;20世纪30年代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法国共和政体的稳定是在1875年以后,排除C项;组建大型公司不属于生产组织形式的变革,排除D项。14答案:A解析:题干表格反映了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德国汽车工业发展,推动汽车工业就业人员增加、汽车产量不断增长,汽车工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故A项正确。15答案:C解析:《大公报》介绍了鼠疫的危害、病因、症状以及预防鼠疫的方法,有助于增强民众的公共卫生意识,故C项正确;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关于鼠疫的报道,只是传播了防疫知识,并未加速防疫体系的建立,故A项错误;题干材料并未说明开启了对疫情的专业研究,故B项错误;题干材料仅仅反映了报刊宣传,没有反映控制了疫情的爆发和扩散,故D项错误。16参考答案:(1)历史条件:西汉建立,张骞通西域,交通条件较好;中国丝织技术先进,丝绸影响扩大;罗马帝国对丝绸有强劲需求。特点:历史悠久;以中国丝绸为主要贸易商品;贸易动力主要来自罗马帝国;以中亚为桥梁;区域范围广。(2)变化:由鼓励转变为严格限制;由开放逐渐转变为封闭;私人贸易日益受到限制;为政治服务色彩日益突出。17参考答案:(1)措施:设立专门机构;建立岁修、抢修制度;改修河道,筑堤束水;修建减水坝和减水引河。效果: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未根治水患。(2)特点:将保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群众广泛支持、参与;统一领导、统筹规划,地区间团结合作;水利工程功能更广泛;制定了正确的方针政策。意义:有效治理了水患;推动了国民经济恢复发展,为现代化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体现了制度优势。第87页共87页\n18参考答案:(1)原因:运送物资的需要;蒸汽机车的发明与使用;生产成本低;政府支持。(2)意义:大幅度提升商贸数量和流通速度;有助于生产、流通和消费的密切联系;拓宽市场;助推世界一体化进程。19参考答案:(1)特点:理论体系独特完整;诊疗方法(脉诊和针灸)历史悠久;免疫方面贡献突出;医学专著不断出现;政府介入与管理;医学思想影响国外。(2)历史原因:西方医学文化的传入;多种形式的中西医学交流;开明官员的推动。(3)当代价值:中医药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中药至今仍在世界医学领域占有重要地位(扩大了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提升文化自信。20参考答案:细节:店铺临街而建。历史现象:宋朝商业活动打破了空间限制,形成了繁荣的商业街。概述:在宋朝,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原有“市”的管理制度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新的经济形势。宋朝改变唐朝的市坊分离的局面,打破官府对商业活动的时间和空间限制,形成了繁荣的商业街。评价:商业街的出现,改变了以往市坊分离的城市布局,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加速了城市化的发展,对城市的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另外还可以提取的细节:(1)灯笼→夜市,打破了时间限制;(2)幌子→广告宣传;(3)“孙羊店”“正店”→饮食服务设施完备;(4)轿子、骑马、马车→交通工具多种多样。第87页共87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