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2022)九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2.3.1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定理1
doc
2022-08-15 17:00:05
6页
22.3相似三角形的性质第1课时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定理1【知识与技能】理解掌握相似三角形对应线段(高、中线、角平分线)的比及相似三角形的面积的比、周长比与相似比之间的关系.【过程与方法】对性质定理的探究,学生经历观察——猜想——论证——归纳的过程,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的习惯和严谨治学的态度.【情感态度】在学习和探讨的过程中,体验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规律.【教学重点】相似三角形性质的应用.【教学难点】相似三角形性质的应用.一、情景导入,初步认知1.什么叫相似三角形?相似比指的是什么?2.全等三角形是相似三角形吗?全等三角形的相似比是多少?3.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有哪些?【教学说明】复习相关知识,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准备.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1.如图,△ABC和△A′B′C′是两个相似三角形,相似比为k,求这两个三角形的角平分线AD与A′D′的比.解:∵△A′B′C′∽△ABC\n∴∠B=∠B′,∠BAC=∠B′A′C′∵A′D′,AD分别是△A′B′C′与△ABC的角平分线,∴∠BAD=∠B′A′D′∴△ABD∽△A′B′D′(有两个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AD∶A′D′=AB∶A′B′=k根据上面的探究,你能得到什么结论?【归纳结论】相似三角形对应角平分线的比等于相似比.2.在上图中,如果AD、A′D′分别为BC、B′C′边上的中线,那么,AD和A′D′之间有什么关系?你能证明你的结论吗?【归纳结论】相似三角形对应边上的中线的比等于相似比.3.如图△ABC∽△A′B′C′,ABA′B′=k,AD、A′D′为高线.(1)这两个相似三角形周长比为多少?(2)这两个相似三角形面积比为多少?解:(1)由于△ABC∽△A′B′C′,所以AB︰A′B′=BC︰B′C′=AC︰A′C′=k,由并比性质可知(AB+BC+AC)︰(A′B′+B′C′+A′C′)=k.(2)由题意可知△ABD∽△A′B′D′所以AB︰A′B′=AD︰A′D′=k因此可得△ABC的面积︰△A′B′C′的面积=(AD·BC)︰(A′D′·B′C′)=k2【归纳结论】相似三角形的周长比等于相似比,面积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教学说明】通过这两个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合情推理,得出结论.学生可以通过合作交流,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n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1.已知△ABC∽△A′B′C′,BD和B′D′是它们的对应中线,且AC∶A′C′=3∶2,B′D′=4,则BD的长为______.【分析】因为△ABC∽△A′B′C′,BD和B′D′是它们的对应中线,根据对应中线的比等于相似比,BD∶B′D′=AC∶A′C′,即BD∶4=3∶2∴BD=6.答案:62.在△ABC和△DEF中,AB=2DE,AC=2DF,∠A=∠D,如果△ABC的周长是16,面积是12,那么△DEF的周长、面积依次为()A.8,3B.8,6C.4,3D.4,6【分析】根据相似三角形周长比等于相似比,面积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可得周长为8,面积为3,所以选A.答案:A3.已知△ABC∽△A′B′C′且S△ABC∶S△A′B′C′=1∶,则AB∶A′B′=______.【分析】根据相似三角形面积的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可求AB∶A′B′=1∶.答案:1∶4.把一个三角形改做成和它相似的三角形,如果面积缩小到原来的12倍,那么边长应缩短到原来的.【分析】根据面积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可得相似比为22,所以边长应缩短到原来的.答案:5.如图,CD是Rt△ABC的斜边AB上的高.(1)则图中有几对相似三角形;(2)若AD=9cm,CD=6cm,求BD;(3)若AB=25cm,BC=15cm,求BD.\n解:(1)∵CD是Rt△ABC的斜边AB上的高,∴∠ADC=∠BDC=∠ACB=90°.在△ADC和△ACB中,∠ADC=∠ACB=90°,∠A=∠A,∴△ADC∽△ACB同理可知,△CDB∽△ACB.∴△ADC∽△CDB.所以图中有三对相似三角形.(2)∵△ACD∽△CBD,∴AD∶CD=CD∶BD,即9∶6=6∶BD,∴BD=4(cm).(3)∵△CBD∽△ABC,∴BC∶BA=BD∶BC.∴15∶25=BD∶15,∴BD=(15×15)/25=9(cm).6.如图,梯形ABCD中,AB∥CD,点F在BC上,连DF与AB的延长线交于点G.(1)求证:△CDF∽△BGF;(2)当点F是BC的中点时,过F作EF∥CD交AD于点E,若AB=6cm,EF=4cm,求CD的长.解:(1)证明:∵梯形ABCD,AB∥CD,∴∠CDF=∠BGF,∠DCF=∠GBF,∴△CDF∽△BGF.(2)由(1)知△CDF∽△BGF,又F是BC的中点,BF=FC∴△CDF≌△BGF,\n∴DF=FG,CD=BG又∵EF∥CD,AB∥CD,∴EF∥AG,得2EF=AG=AB+BG.∴BG=2EF-AB=2×4-6=2,∴CD=BG=2cm.7.已知△ABC的三边长分别为5、12、13,与其相似的△A′B′C′的最大边长为26,求△A′B′C′的面积S.【分析】由△ABC的三边长可以判断出△ABC为直角三角形,又因为△ABC∽△A′B′C′,所以△A′B′C′也是直角三角形,那么由△A′B′C′的最大边长为26,可以求出相似比,从而求出△A′B′C′的两条直角边长,再求得△A′B′C′的面积.解:设△ABC的三边依次为BC=5,AC=12,AB=13,则∵AB2=BC2+AC2,∴∠C=90°.又∵△ABC∽△A′B′C′,∴∠C′=∠C=90°.BC∶B′C′=AC∶A′C′=AB∶A′B′=13∶26=1∶2,又BC=5,AC=12,∴B′C′=10,A′C′=24.∴S=A′C′×B′C′=×24×10=120.8.(1)已知x/2=y/3=z/5=k,且3x+4z-2y=40,求x,y,z的值;(2)已知:两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比为3∶10,且这两个三角形的周长差为560cm,求它们的周长.【分析】(1)用同一个字母k表示出x,y,z.再根据已知条件列方程求得k的值,从而进行求解;(2)根据相似三角形周长的比等于对应高的比,求得周长比,再根据周长差进行求解.解:(1)由题意知x=2k,y=3k,z=5k由于3x+4z-2y=40,\n∴6k+20k-6k=40,∴k=2,∴x=4,y=6,z=10.(2)设一个三角形周长为Ccm,则另一个三角形周长为(C+560)cm,则C/(C+560)=3/10,∴C=240,C+560=800,即它们的周长分别为240cm,800cm.【教学说明】通过例题的拓展延伸,体会类比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大胆猜想、勇于探索、勤于思考的习惯,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先小组内交流收获和感想,而后以小组为单位派代表进行总结.教师作以补充.布置作业:教材“习题22.3”中第2、3、4、5题.本节的主要内容主要是导出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并进行初步运用,让学生经历相似三角形性质探索的过程,提高数学思考、分析和探究活动的能力,体会相似三角形中的变量与不变量,体会其中蕴涵的数学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