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高中 > 历史 >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五单元检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五单元检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docx 2022-08-20 19:58:04 13页
剩余11页未读,查看更多需下载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五单元检测试卷满分100分时量45分钟一、选择题(本大题25小题,每题3分,共计75分)1.(2021广东汕尾期末)下面是鸦片战争中英双方兵力投入及损耗概况表。项目英国中国总兵力20万人80万人投入兵力初期7000人,结束时2万人水师1万,陆军10万伤亡人数共计401人(死亡59人)约4600(死亡3300)阵亡高级将领无11人战争花费1263万两白银3000万两白银由此可知(  )A.英国蓄谋侵略战争B.政府极力抵抗外辱C.清朝军队纪律涣散D.清政府的腐败无能2.(2021广东肇庆三模)某学者认为,领事裁判权是列强在华攫取各种权利和特权的政治、法律基础,是构成近代中国不平等条约体系的中枢。对此合理的解释是,领事裁判权(  )A.推动中国外交走向近代化B.为西方列强侵华大开方便之门C.是《南京条约》主要内容D.反映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要求3.(2021湖南师大附中模拟)近代一不平等条约规定:国家允定,各使馆境界以为专与住用之处,并独由使馆管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按照诸国酌定改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这些规定(  )A.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便利了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与控制C.使清廷面临割地、赔款、开埠的窘境D.刺激了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第13页共13页4.(2021湖南怀化一模)鸦片战争后,西方教会医院在中国大量开设,人们只有在遇到外科、眼科疾病时,才倾向于向西医求助,而内科疾病一般是在中医诊治多次无效后,才去尝试西医。这从侧面反映了(  )A.中国人“华夷之辨”的心理防线B.西医的疗效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C.国人对外来侵略强烈抵制的心态D.“西学东渐”深刻影响国人生活5.《辛丑条约》规定,为帮助赔款实现,以关余、盐余(关税和盐税收入在偿抵外债后的剩余部分)和常关收入三项税收作为担保,同意把现行关税由实际的3.18%提高到5%,对迄今为止的免税商品征税。下列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中国收回了一部分关税自主权B.对民族工业发展有一定积极作用C.列强进一步控制中国经济命脉D.资本输出成为列强侵华主要途径6.(2021湖南永州期末)八国联军侵华期间,南方各省督抚与英、美等国协商“东南互保”协议,表示无论北方情形如何,请列国勿进兵长江流域与各省内地;各国人民生命财产,凡在辖区之内,依条约保护。材料表明(  )A.中央权威式微与地方势力扩张B.中央对地方管理完全失控C.清政府政治体制改革颇具成效D.列强放弃了瓜分中国策略7.(2021湖南永州一模)1861年,清廷发布上谕,命督抚不拘资格,保奏武职人员。曾国藩任两江总督之后,清廷即降旨命他保举安徽巡抚,指明不必拘定资格,迅速奏闻。1862年,清廷又命曾国藩举荐封疆、藩臬人材,强调“有职分较卑而器识甚远,将来堪以登用者,并着一并具奏。”据此可知,当时(  )A.时局变化促使政府调整用人机制B.科举制骤然被废削弱了统治基础C.地方督抚势力膨胀脱离中央控制D.洋务运动得到朝廷上下全力支持8.(2021湖南湘潭一模)明清时期中国与周边一些国家间形成一种称为宗藩关系的国家关系体系。一些周边国家向明清朝廷“纳贡称臣”,接受明清皇帝的册封。朝鲜、琉球、越南、缅甸等国都与中国形成了这样的关系。从19世纪后期日本吞并琉球起,这种宗藩关系逐渐解体。这说明(  )A.中国的外交观念开始近代化B.远东国际关系日益趋向平等C.中国东亚主导地位逐渐丧失D.旧藩属国近代国家意识觉醒第13页共13页9.(2021湖南常德模拟)1864年,李鸿章在一封信中谈到,西方船坚炮利,中国“若不及早自强,变易兵制,讲求军实,仍循数百年绿营相沿旧规,厝火积薪,可危实甚”。由此可见李鸿章(  )A.深恶朝政腐败B.力图维新救国C.主张强兵御外D.开始了解西方10.(2021辽宁沈阳三模)这一运动强大的社会动员奇迹和爆发力使势头正盛的外国殖民者心头一震……改变了列强对中国和中国人民的普遍态度和观念,深刻认识到中国巨大的潜力和战斗力是不可短期战胜的。这一运动(  )A.以推翻清王朝为目标B.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迷梦C.促使清政府土崩瓦解D.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统治基础11.(2021湖南长郡中学竞赛)甲午战败刺激了中国知识分子和政府中的开明人士,他们开始意识到洋务新政实际是一次“跛足的近代化运动”。基于此他们力图(  )A.全面引进西方技术B.兴办近代军事工业C.培养各类新式人才D.革新原有政治制度12.(2020海南海口二模)鸦片战争期间,众多老百姓只是以一种局外人身份来“欣赏”这场热闹。大多数时间内中国民众主动向英军出售蔬菜、牲畜、粮食。令人震骇的是,更有数量庞大的平民加入援英反清的队伍中,有的甚至成为侵略者冲锋陷阵的排头兵。这反映了当时(  )A.中国百姓民族意识淡薄    B.英军熟悉中国基本国情C.民众态度决定战争结局    D.清政府的统治腐朽不堪13.(2020陕西安康高新中学开学考试)左宗棠在给清政府的奏折中说:“自洋船准载北货行销各口,北地货价腾贵。江浙大商……不能减价以敌洋商。……是非设局急造轮船不为功。……船成之后,不妨装载商货,藉以捕盗而护商。”左宗棠在此强调(  )A.创办洋务企业应该以民用为主B.扭转中国对外贸易,设厂自救C.清朝应缓解区域发展的不平衡D.清政府应急造轮船,以敌洋商14.(2020山东泰安二模)戊戌政变后,大多数的变法措施被推翻,“百日维新”期间废除的七项冗职和三个巡抚职位得到恢复,八股文也恢复了。同时,京师大学堂和省会的学堂被允许存在。各省政府受命,可以取消或者合并多余的机构和辞退闲置的官员。这说明(  )A.清朝在内忧外患的危机中抱残守缺B.维新变法运动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第13页共13页C.康梁缺乏政治斗争经验导致了失败D.适度的改革在某种程度上仍在继续15.(2020山东潍坊一中一模)魏源的《海国图志》是当时介绍西方国家较为详尽之书,主张“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同时认为中国在地理上虽不居“正中”,但是在文明教化、典章制度上仍是世界的中心。由此可以说明魏源(  )A.主张学习西方技术    B.思想具有新旧杂糅的特点C.固守华夏中心传统    D.借助传统儒学宣扬新思想16.(2021湖南长郡中学月考)下面是20世纪初无锡部分乡村秀才的人生境遇简表。这说明当时(  )蒋某以算学、汽学两科中生员。废科举前任高小算学教习、小学校长,后任荣巷女学教员,入民国,以经商为主张某24岁以数学第一名中生员,后任江南格致书院数学总教授。入民国,历任万安市学务委员,董事等职俞某21岁中生员,1907年肄业于江湾蚕桑学校、苏州法政学堂,任无锡自治筹备参议员。入民国,任县议事会议员,省立育蚕试验分所所长,县公署第四科科长等职A.科举考试以选拔实用人才为主B.传统的社会阶层流动方式改变C.废除科举使底层士人失去生计D.地方政权的民主建设成就突出17.(2020山东泰安二模)18世纪,欧洲通过传教士、外交使节、商业贸易等与中国保持密切关系,但当时中西方之间的交流并不对等,西方对中国各方面的了解远远超过中国对西方的了解。这种情况(  )A.巩固了中欧间的长期友好关系B.反映出欧洲发展水平反超中国C.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强大吸引力D.使中国在时代转型中面临危机18.(2020四川眉山高三模拟)中英《南京条约》规定“英国货物自在某港按例纳税之后,即准由中国商人遍运天下,而路所经过税关,不得加重税例”;中英《天津条约》规定“唯有英商已在内地买货欲运赴口下载,或在口有洋货欲进售内地,倘愿一次纳税……则在路上首经之子口输交,洋货则在海口完纳;给票为他子口毫不另征之据”。这些规定反映了当时(  )A.中英两国贸易互惠互利    B.中国工商业发展的要求C.英国工业资产阶级的要求    D.中国自然经济已经解体第13页共13页19.(2020湖北宜昌高三模拟考试)下表为轮船招商局部分盈余支出统计(1890—1911年)(单位:银两)。总计:1628400上缴商部北洋兵轮军费南洋公学、北洋公学、达成馆及出洋肄业经费赈灾、慈禧太后万寿庆典等其他事项32400600000700000296000这反映出轮船招商局(  )A.缓解了清政府的财政压力B.促进了近代教育事业的发展C.控制了国家的经济命脉D.成为了清政府的主要财源20.(2020山东高密二模)19世纪中后期,本应学外文及西学的广州同文馆学生,却因学中学而导致西学荒疏;西学基础深厚的严复、马建忠等,也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这反映了(  )A.危机加深激起国人抵制西学B.传统观念与西学传播的冲突C.西学人才缺乏社会需求D.制度变革成为时人选择21.(2020江苏沙洲中学模拟)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后,日本大打舆论战,美化侵略,迎合西方价值观,欧美媒体几乎一边倒支持日本,美国《纽约先驱报》甚至提出“日中战争是文明对专制之战,日本的作为有利于整个世界”的论点。材料反映了(  )A.日本明治维新后全盘西化B.美日国家利益趋向一致C.国际舆论左右了战争进程D.美日借用“文明冲突论”掩盖侵略22.(2020山东泰安期末)下表是19世纪中期(  )时期(年)译著类别译著来源总计应用科学自然科学历史地理社会科学哲学艺术英美日本1850—189940%30%10%8%3.5%85%15%567种1902—190410.5%21%24%25.5%11.3%16.8%62.2%573种第13页共13页A.科技译著推动社会进步的效果不如社会科学译著B.近代中国遭受日本侵害甚巨,受其影响也最深C.甲午中日战争和戊戌变法是影响译著变化的重要因素D.20世纪初,先进中国人开始谋求变革旧制度23.(2020山东枣庄二模)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内的“世界意识”已经普遍盛行,甚至出现用以“万国”“全球”“世界”等说法替代“普天之下”意义上的“天下观”,以“外国”“异邦”等说法替代传统的“四夷观”。由此可知这一时期“世界意识”的增强(  )A.维护了官方的正统意识    B.丰富了“中体西用”的内涵C.根源于民族危机的加深    D.开启了外交理念的近代化24.(2020江西上饶模拟)1894年8月1日,假冒中国士兵的贾长瑞等人登上英籍客轮重庆号逮捕日本人,英国总领事宝士德会见李鸿章,要求清政府给予书面道歉,被李鸿章拒绝。而几天前的7月25日,中国租用英国轮船高升号运送士兵到朝鲜,被日本军舰击沉,英国却并不深究。这说明(  )A.国家利益决定了国家的对外关系B.李鸿章违背了国际法的基本原则C.还原历史事件的真实性非常困难D.英国参与了日本发动的甲午中日战争25.(2020湖南衡阳八中月考)八国联军侵华时,掌握着电报通信主导权的李鸿章、盛宣怀等人,以上海电报总局为中心,沟通中外。又因为义和团破坏华北电报线路,导致中枢与地方联络不畅,以致盛宣怀甚至可以借此状况严令各电报局封锁宣战“谕旨”。在此事件中,各地督抚采用电报的方式相互联络,甚至直接沟通外国势力。这表明(  )A.近代化冲击传统中枢权力架构B.义和团运动盲目排外招致不满C.中外反动势力达成了利益妥协D.借助新技术各省督抚各自为政二、非选择题(本大题2小题,共计25分)26.(13分)(2020山东烟台一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历代备边,多在西北……今则东南海疆万余里,各国通商传教,来往自如,麋集京师及各省腹地,阳托和好之名,阴怀吞噬之计,一国生事,诸国构煽,实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轮船电报之速,瞬息千里;军器机事之精,工力百倍;炮弹所到,无坚不摧,第13页共13页水陆关隘,不足限制,又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外患之乘,变幻如此,而我犹欲以成法制之,譬如医者疗疾,不问何症,概投之以古方,诚未见其效也。——李鸿章《筹议海防折》材料二 在海防问题上,郑观应认为“枪炮器械宜精也,不精则彼利我钝;轮船、火车、电报宜兴也,不兴则彼速而我迟”。“徒以分省设防画疆而守,遇有事变拨调他省师舰以为接济,而号令不齐,医械不一。平日既无统属之分,临进难收臂指之效”。他还认为中国建立的海军的目的在于“卫商民,收防海之实用”,“张国威,护华商”。而发展工商业又为建立近代海防提供了物质保证,他说:“非富不能图强,非强不能保富,富与强实相维也”。——摘编自《中国近代海防思想史论》(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李鸿章认为鸦片战争后中国“外患”呈现出哪些新变化。(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郑观应的海防主张。(7分)第13页共13页27.(2020山东潍坊高三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1879年,李鸿章向盛宣怀问计。盛宣怀答曰:预谋富强莫先于两大端,即铁路电报。铁路事体大,阻扰者多,宜稍缓办;电报为国防要务,利于用兵调度和联络,非急起图功不可。李鸿章赞同。盛宣怀以为举办之法,可由官府暂时垫资架设电线,然后招商设立电报局,由商人分期缴还官府所垫之资,以后电报局由官府维持,商人经理,即官府保护电报局的生存发展,提供优惠,并负有监督和指导之权,同时电报局所有业务一概由商人负责经理,按照官府核定的原则和职责权限从事经营活动。李鸿章以为然,向清政府奏请设立电报总局,由盛宣怀总办,得到批准。在盛宣怀的努力下,中国基本建立了“东北则达吉林、黑龙江俄界,西北则达甘肃、新疆,东南则达闽粤台湾,西南则达广西、云南”“殊方万里,呼吸可通”的电报网。——摘编自苏同炳《中国近代史上的关键人物》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请对盛宣怀的观点进行合理解释。(12分)(要求:论述成文,史论结合)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1.D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表格可分析得知,中国在鸦片战争中投入了大量兵力、财力,但依然以失败而告终,充分反映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故选D项。2.B 解析领事裁判权严重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为西方列强侵华大开方便之门,不利于中国外交的近代化,故选B项。3.B 解析根据材料“国家允定,各使馆境界以为专与住用之处,并独由使馆管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出自《辛丑条约》。1901年清政府同列强签订《辛丑条约》,规定北京东交民巷设为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并由各国驻兵保护,这便利了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控制,故选B项;鸦片战争后签订《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A项;第13页共13页《辛丑条约》中没有割地的条款,排除C项;《马关条约》刺激了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排除D项。4.A 解析传统社会民众认为西医长于外科而中医长于内科,故人们在遇到外科、眼科疾病时以及内科疾病在中医诊治多次无效后,才向西医求助,从侧面反映了中国人“华夷之辨”的心理防线,故选A项;人们遇到外科、眼科疾病时,倾向于向西医求助,说明西医在某些方面可以满足人们的需求,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人们对外来侵略的抵制,排除C项;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5.C 解析根据材料“为帮助赔款实现,以关余、盐余(关税和盐税收入在偿抵外债后的剩余部分)和常关收入三项税收作为担保”可知,列强试图通过“税收作为担保”的方式来掌控中国的经济命脉,故C项正确。6.A 解析八国联军侵华之时,中央政府在形式上与列强开战,但是南方各省督抚却与列强签订了“东南互保”协议,无论北方情形如何,请列国勿进兵长江流域与各省内地,这说明南方督抚并未听从中央号令,反而将地方视为自己的势力范围,表明中央权威式微与地方势力扩张,A项正确;B项错在“完全”,排除;八国联军侵华之后清政府才实行新政,排除C项;八国联军侵华就是为了武力瓜分中国,排除D项。7.A 解析根据题意可知,1861年后清政府放宽人才选拔的标准,而1861年、1862年都是太平天国运动爆发时期,所以是当时时局的变化促使政府调整了用人的机制,A项正确;科举制的废除是在20世纪初,排除B项;材料仅体现了选人标准的变化,不能说明地方督抚势力膨胀脱离中央控制,排除C项;D项说法过于夸张绝对,排除D项。8.C 解析中国近代遭受西方列强侵略,实力大跌,无法维系宗藩体系,而东亚地区日本等国逐渐崛起,宗藩体系走向崩溃,说明中国在东亚的主导地位逐渐丧失,C项正确;两次鸦片战争后外交观念已经开始向近代化转变,排除A项;近代远东国家逐渐沦为西方国家的殖民地,日本崛起后也加快了对远东地区的殖民争夺,国际关系并未趋向平等,排除B项;材料意在说明中国国际地位的下降,宗藩关系瓦解主要与日本殖民扩张和中国势力削弱相关,但无法得出旧藩属国近代国家意识觉醒,排除D项。第13页共13页9.C 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李鸿章是洋务派的代表,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自强求富,强兵御外,C项正确;材料表明李鸿章主张强兵御外,未体现其“深恶朝政腐败”,排除A项;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维新救国,这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李鸿章不是从这时才开始了解西方,排除D项。10.B 解析由材料“强大的社会动员奇迹和爆发力使势头正盛的外国殖民者心头一震”“深刻认识到中国巨大的潜力和战斗力是不可短期战胜的”可知,民间兴起的义和团运动给列强沉重的打击,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迷梦,故选B项。11.D 解析甲午战后,资产阶级维新派认识到洋务运动“中体西用”的不足,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制,故D项符合题意;洋务派只主张学习西方技术,而甲午战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破产,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洋务运动时期兴办近代军事工业,而材料反映的是洋务运动破产后,排除B项;洋务运动时期发展新式教育,培养各类新式人才,而材料反映的是洋务运动破产后,排除C项。12.A 解析题干材料显示中国百姓对英国侵略中国缺乏明确的认识,根本原因是“民族意识淡薄”,A项正确。题干涉及的是中国百姓的相关做法,B项错误;“决定”说法片面,C项错误;题干并没有体现清政府的统治状态,D项错误。13.D 解析本题考查洋务运动。由材料“自洋船准载北货行销各口,北地货价腾贵。江浙大商……不能减价以敌洋商”可知,左宗棠已经看到了洋商和洋船对中国经济的危害,所以提出“设局急造轮船……而护商”,因此,左宗棠在此强调的是清政府应急造轮船以敌洋商,故D项符合题意。材料并未强调洋务派创办的企业应以民用为主,故A项不符合题意;题干中并未提到中国的对外贸易,故B项不符合题意;清朝应缓解区域发展的不平衡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14.D 解析由材料“京师大学堂和省会的学堂被允许存在。各省政府受命,可以取消或者合并多余的机构和辞退闲置的官员”可知,改革在某种程度上仍在继续,故排除A,D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维新变法运动脱离群众的信息,故B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维新变法运动失败的主观原因,故C不符合题意。第13页共13页15.B 解析据材料可知,魏源已经认识到西方的先进,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但他也认为中国“在文明教化、典章制度上仍是世界的中心”,表明魏源的思想具有新旧杂糅的特点,故B正确。16.B 解析从三人的人生境遇可以看出,当时社会阶层流动不再以传统的科举做官为主,而是呈现多样化的趋势,说明传统的社会阶层流动方式改变,B项正确;科举考试主要是为统治阶级培养人才,但非实用性人才,排除A项;C、D两项与材料无关,排除。17.D 解析在18世纪的中西方交流中,西方对中国各方面的了解远远超过中国对西方的了解,结合近代中西方交流的相关史实可知,这种不对等的交流使得中国在时代转型中面临危机,D正确;从近代历史来看,西方对中国的了解为其侵略中国提供了帮助,排除A;材料未对中西方发展水平进行对比,排除B;题干中描述的是中西方之间交流的不对等,并未强调欧洲对中国的了解是源自中华文明的吸引力,排除C。18.C 解析材料信息显示《南京条约》和《天津条约》规定英国货物运销内地免征内地税。依据工业革命的相关信息可知,这些规定反映了当时英国工业资产阶级扩大市场的要求,故C正确;材料不能说明中英两国贸易互惠互利,故A错误;这些规定不利于中国工商业发展,故B错误;这一时期中国自然经济尚未完全解体,故D错误。19.A 解析材料中的轮船招商局是洋务企业,从材料可以看出轮船招商局部分盈余的大部分为国家的军事、教育、经济发展服务,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清政府的财政压力,A正确;材料并未突出强调促进近代教育的发展,排除B;材料未能体现轮船招商局掌控国家经济命脉,排除C;根据材料数据不能得出轮船招商局成为清朝政府主要的财政来源的结论,排除D。20.B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本应学西学的学生却专注于学习中学,同时西学基础深厚的严复等人参加科举考试,说明西学并未受到国人重视,反映出中西观念冲突,这不利于西学传播,故选B。此时民族危机加深,为实现富国强兵,学习西方成为学子的必然选择,排除A;材料未能体现西学人才的社会需求,排除C;严复、马建忠等人都曾致力于科举,与制度变革矛盾,排除C、D。第13页共13页21.D 解析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后,日本通过舆论引导,使得欧美国家支持日本侵略,他们认为这是文明和专制之间的斗争,这种论调掩盖了日本侵略的实质,D正确。A与题意无关,排除;美国支持日本侵略,是想要从中谋利,其和日本的国家利益不一致,排除B;战争进程由中日两国的实力决定,而非国际舆论,排除C。22.C 解析从材料内容可以看出,中国在1850—1899年的外国译著大部分源于英美,1902—1904年则主要源于日本,这与甲午中日战争和戊戌变法有密切的关系,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科技译著和社会科学译著对社会的推动作用,A项错误;材料主要反映的是近代中国译著的类别及来源,未体现受日本侵害巨大,B项错误;中国人谋求变革旧制度是从19世纪末已开始,D项错误。23.C 解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人们对世界的认识也在改变,向西方的学习进一步深化,C项正确。用“世界意识”代替传统的“天下观”和“四夷观”,不是对官方正统意识的维护,与“中体西用”内涵的发展无关,A、B两项错误;中国开启外交理念的近代化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D项错误。24.A 解析据材料信息“假冒中国士兵……登上英籍客轮重庆号逮捕日本人”可知,登上英籍客轮的是中国公民的私人行为,并不需要中国政府的书面道歉,但英国却对中国提出无理要求;而日本军队击沉运送中国士兵的英国商船,完全需要英国要求日本道歉并赔偿,但英国却不深究,这说明英国完全是从自己的国家利益出发来处理与中国、日本的关系,故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国家利益对国家对外关系的影响,故B项错误;“还原历史事件的真实性非常困难”的说法与题意无关,故C项错误;由材料无法得出英国参与了日本发动的甲午中日战争,故D项错误。25.A 解析材料“在此事件中,各地督抚采用电报的方式相互联络,甚至直接沟通外国势力”体现的是近代化的通讯方式对传统中枢权力架构的冲击,A项正确。26.答案 第13页共13页(1)新变化:西方列强主要由海路入侵中国,东南海疆危机严重;列强侵华由一国到多国,相互勾结;侵华列强凭借先进工业文明,装备精良,实力强大。(2)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科技,统一军事指挥权,建立海防与发展工商业结合。评价:有利于中国海防的近代化;反映了先进中国人富国强兵的愿望和要求,顺应了时代潮流,具有进步性。27.答案 盛宣怀认为铁路电报是关系国家安全大局的事情;电报是最需要优先办理的事物;电报局应由官府垫资,民间商人负责经营。19世纪60年代,伴随着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以及《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清政府意识到西方技术的先进,在“中体西用”思想指导下,决定发起学习西方技术,旨在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盛宣怀的观点符合当时中国现状,有利于洋务运动深入发展,推动中国近代化历程。对于维护国家统一,领土完整,发展近代工业,刺激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抵制外国侵略起着重要推动作用。但盛宣怀的观点基于维护清王朝统治,不能实现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现状的目标。解析 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解读材料并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概括出盛宣怀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对其加以论述。根据材料“预谋富强莫先于两大端,即铁路电报”“电报为国防要务,利于用兵调度和联络,非急起图功不可”“可由官府暂时垫资架设电线……商人经理”等信息可概括出盛宣怀认为铁路电报是关系国家安全大局的事情;电报是最需要优先办理的事物;电报局应由官府垫资,民间商人负责经营。可结合第二次鸦片战争、洋务运动等相关史实对盛宣怀的观点进行合理的解释。要求论述成文,史论结合。第13页共13页

相关推荐